以热爱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2024-05-10

以热爱信仰为话题的作文(精选14篇)

篇1:以热爱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信仰,是一个人精神的寄托,也是一个人拼上性命也要维护的信念。

――题记

几乎所有事物,都可以成为信仰。但也不是你想,就可以成为信仰。

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宗教就是一种信仰,像佛,就是佛教信徒的信仰;耶稣,就是耶稣教徒的信仰。但,信仰也不一定是这种虚幻的,缥缈的神。

就像诸位颖火虫的信仰是杨颖,爱丽丝们的信仰是迪丽热巴,ikun的信仰是蔡徐坤这样的明星,(我不追星,写错请见谅)真真实实存在的人类,也是信仰。

以及一些小说,漫画,动画,也是信仰,比如斗罗大陆,就是唐门众人的信仰。魔道祖师,就是诸位道友的信仰。小绿和小蓝,便是伯伦希尔千万员工的信仰。

还有软件,像抖音,快手这类软件也是一些人的信仰。甚至游戏,也是信仰,像王者荣耀,吃鸡这些游戏的信徒就有很多,对吧。

曾经的阿灵没有信仰,直到接触了迷你世界,它,就成了我的信仰。只是后来听说迷你世界大量抄袭别的游戏,并且一一举例:主要抄袭十个游戏,“借鉴”87个游戏。我只记得这些:王者荣耀(游戏界面),饥荒(小蜘蛛)我的世界(全盘搬运),当时我就震惊了,确认那97个游戏都比迷你世界出的早后,我果断删除了迷你世界。

对于抄袭这种事我是憎恨到家的,就像你在考场上辛辛苦苦做出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不小心被同桌看到了,然后他把你的题抄到自己卷子上改了改,你疏忽错了那道题,同桌却稳稳的拿了满分,重要的是你还知道他是抄你的!你们感受过这种刻骨铭心的绝望吗!

原创作者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游戏,就被人这样揉了揉和其他原创游戏团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游戏,还自称原创,你开心吗?

意识到自己选错了,自然是果断放弃,现在想想,还有点后悔,只是想到自己是为了维护真理,也就释怀了。

啊,扯偏了,那,就这样吧,这就是阿灵今天要发表的观点。

篇2:以热爱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古有神农氏,遍尝百草而医疾;又有禹之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人可敬,其事可彰,其绩不灭,其名不朽,但凭信仰二字矣。是故信仰之所存,心之所向,恒之所持,则行之所成,而道之所立也。

神农之人,所忧者唯民也,所奉者唯心也。心有所向,犹矢之有的也;然的有所异同,则矢之偏差者甚矣。其于人也亦如是,谋之以邪者,其意不端,的不正也,故为人所厌弃:求而为公者,其性自善,心自中矣,因受人之崇扬。

左相伊尹,司马霍光,此二人权臣也,逐太甲,迎宣帝,势如日中之阳,而未见其篡权夺势,为己谋私,中有所持也;刺史董卓,将军王敦,国势危急之时,因举不义之兵,行罪恶之事,以图权谋势,至于倒行逆施,人心相背,终败矣。

观夫伊、霍之伦,所操者忠也,所忠者民也。保社稷,福苍生,大忠也,固信仰之所持,何惧废立之谤哉?是故名传千古而不朽也。然董、王之徒,所尚者乃权也,所欲者乃利也,固不知信仰者何物,而根基不稳,终名似地裂,势如山崩,徒留恶名遗臭后世。

或曰:“否。‘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其信仰耶?其非耶?孰可辨之?”然也。凡信仰,必行于事,履于实也,以恒贯之,终当蒙见察矣。故唯时之流逝,其心益昭,其意愈彰,方知内中信仰与否。所谓“日久见人心”,此“心”解作“信仰”何如?

阳城陈涉,将谪戍之众仅数百,率疲敝之卒未盈千,而抗于百万秦师,以为信仰之存于心也,殊不知乃五十步笑百步耳。涉之王也,私伴势生,志随时灭,飞扬跋扈,骄奢淫逸,终声死御者之手,为天下所不取,此非士之所为也。士者,必存信仰于心。由是观之,携远志者,不随以废也,故人就信仰则行不已也。为之行不已者,如不腐流水,行而毋失其心:似疾驰奔马,动则势不可挡。

苏子卿使匈奴而困北海,文文山抗蒙元而囚大都,虽身陷人手,然忠存己心,不以物变节,以境易志,盖信仰之所持也。“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仲升投笔从戎,血气方刚,入虎穴,扬威名,功成异域之绩;文渊志存疆场,老当益壮,平陇西,定交趾,马革裹尸而还。胸存大志,生则不止;心有豪意,死而后已。

苏、文二子,内中所执,不可动摇,身行命赴,终毋失其心。或以为愚,非也,坚守之道,大智也。信仰之存于心,无故加之而不乱,未尝自失,其非如流水耶?班、马双士,志发自内,行效于外,肝明胆映,至得偿所愿。或谓之莽,谬哉,征讨之举,大勇也。信仰之行于身,乱世临之而不惧,奋勇向前,其非如奔马耶?故信仰者,中流之柱,策马之鞭也,无之而不能成事,存之则终有所得矣。

心不以境迁,志不随时移;行而弗怠,动辄未止。此信仰所效之道也。太史公者,虽遭横祸,然忍辱负重,终成不朽之作。其志非常人所及也,其功亦非常人所及也;非常之志成非常之功,故信仰之行效于事,唯持以恒者可矣。

篇3:以热爱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里, 不管社会多么动荡, 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的传统学说始终占据着中国信仰的核心, 为中国人民提供着理解生命和世界终极意义的观念框架。中国人民在这一信仰系统中不仅获得了生命活动的价值意义和心灵的归属, 而且也获得了对生命和世界的整体性把握及安身立命的力量。但是, 近代鸦片战争的爆发却改变了这一局面, 西方学说的逐步引进使传统的儒学信仰开始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只不过早期的知识分子在反思失败教训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儒学传统信仰所导致的弊端和缺陷, 只是认为中国的战败在于“器”不如人, 并不是“道”不如人。尽管随后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开展了有关西学与中学关系的讨论, 对早期的坚持儒学传统不变的观点也进行了修改和变通, 但它并没有改变儒学传统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正统地位。真正给儒学传统信仰带来沉痛打击, 并使整个社会陷入信仰混乱之中的则是辛亥革命的爆发, 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而且也使传统的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的信仰系统被打破。但与此同时, 由于时间的短暂, 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信仰体系和价值系统却并没有形成, 这就导致了生活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大部分中国人丧失了支撑起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与意义归属, 从而信仰危机开始出现。正如美籍华裔学者张灏所说, “生命与世界的根本意义经常是吸引人的问题, 当新的世界观和新的价值系统涌入中国, 并且打破了一向借以安身立命的传统世界观和人生观之时”[1]58, 信仰危机就出现了。

信仰危机的出现, 导致了近代的中国大众在信仰选择和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困惑, 显得很迷茫, 无所适从。时人黄远庸言:“晚清时代, 国之现象, 亦惫甚矣。然人心勃勃, 犹有莫大之希望, 立宪党曰, 吾国立宪, 则盛强可立致;革命党曰, 吾国革命而易共和, 则法美不足言。今以革命既成, 立宪政体亦既确定, 而种种败象, 莫不与往日所祈向者相左。于是全国之人, 丧心失图, 惶惶然不知所归。”[2]88这种无所适从的信仰困惑和意义危机必然会导致人心沦丧、弊端丛生。当时, 《申报》的一篇《论民国之政弊》的评论就曾对社会巨变后的种种弊政进行过揭露, “专制弊政也, 共和成立, 而政弊反甚于专制”, “在此将成立未成立之顷, 行政之统系紊乱而无序, 法律之效力荡然而无存”, 甚至“一千元领饷之支票, 可滥给于妓佣之手, 新发行军用之钞币, 恒先见于花柳之场”[3]105。对辛亥革命后因信仰危机的出现所导致的种种社会弊端, 蔡元培也有清醒的认识, 他说:“共和国以道德为要素, 故其民恒能牺牲私利以举公益。共和国民以自治为天职, 故多致力于实业若学理, 而厌官僚。证之我国, 乃若不然。我民国之成立, 一年有半矣。自私自利之风, 既未有改于往曩昔;而全国稍有知识者, 乃投身政界为荣。法政学校, 遍于都市, 大率以速成的;甚至有校外讲义、贩卖证书等例, 直与科举时之枪替关节相等。呜呼, 此岂非共和国之怪现状耶?”[4]328他还说, “往昔浑浊之世, 必有一部分之清流, 与敝俗奋斗, 如东汉之党人, 南宋之道学, 明季之东林。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而今众浊独清之士, 亦且踽踽独行, 不敢集同志以矫末俗, 洵千古未有之现象。”[5]126可以说正是有了对现状的清醒认识, 才有了他通过重建信仰来改变现状的想法和主张, “美育救赎”可以说就是他这一想法指导下的直接产物。

二、美育救赎的直接契机:宗教救赎论的泛滥

面对社会巨变所导致的信仰危机和人心沦丧, 不仅是蔡元培想到了通过重建信仰的做法来拯救危机, 改变现状, 佛门内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更是率先行动起来, 大力宣传佛学救世论。被称为当代昌明佛法第一导师的杨仁山认为, 正是由于佛教教义的黯然失色, 才导致了整个世界的混乱状态。至于近代中国, 其“国家之祸, 实由全国人民太不明宗教之理之故所致, 非宗教之理大明, 必不足以图治”[5]125。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也都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宣扬佛教的重要作用。谭嗣同首先从宗教在道德、风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来谈宗教的重要性。在他看来, 无论何等宗教, “皆能有益于民生”[5]352。但在所有的宗教之中, 他尤其看重佛教。他认为, 尽管佛、孔、耶三教都言“以救世为心”的“仁”, 但“佛教尤甚”, 它能“遍渡一切众生”[5]321, 因此在宣传宗教救世论的同时他极力地倡导佛教救世论。梁启超则从近世缺乏主导信仰的角度宣传佛教信仰。在他看来, 宗教是近代中国不可少之一物, 而“中国人现在最大的病根, 就是没有信仰”[5]376, 因此近代中国要改变现状, 与时俱进, 就必须寻找一个“新信仰”, 这个新信仰就应该是佛教。原因就在于佛教不仅有益于“群治”, “宜于治事”, 而且还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产品”, 是“最崇高最圆满之宗教”。历来言哲理, 也是“以佛说为最圆满”, 所以说, 佛说是世界诸哲中最可信仰者[5]121-122。章太炎对佛教的宣传则是建立他对近代道德状况不满的基础之上, 因而他要“用宗教发起信心, 增进国民的道德”。而这种宗教, “自非法相之理, 华严之行, 必不能制恶见而清污俗”。也就是只有佛教, 才能真正地承担起改造社会道德状况的这个重担。佛教救世论在当时的知识界中并非个别现象, 甚至孙中山先生, 也著文专论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认为国家政治所不能及者, 倘得宗教以扶之, 则民德自臻上理, 人民愈相亲睦[11]。

在一部分人士通过倡导佛教以挽救世道人心, 重建精神支柱的同时, 一些基督教、道教人士也纷纷站立出来, 发表自己的救世宣言。比如, 当时基督教青年会的总干事余日章就发出了“基督救国”、“基督救心”的号召。他说:“我从自己的研究观察和经验, 深觉我们要达到救国的目的, 必须个人修养基督化人格”, “挽救人心, 必须依赖耶稣基督。”[12]而中国近现代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道教学者陈撄宁也提出了“道教救国”的主张。他说:“吾人今日谈及道教, 必须远溯黄老, 兼综百家, 确认道教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寄托, 切不可妄自菲薄, 毁我珠玉, 而夸人瓦砾。须知信仰道教, 即所以保身;弘扬道教, 即可以救国。勿报消极态度以苟活, 宜用积极手段以图存, 庶几民族尚有复兴指之望。”[13]812一时之下, 宗教救赎的观点充斥社会, 出家、入教、入道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果说近代的信仰危机是蔡元培提出美育救赎思想的根本原因的话, 那么宗教救赎论的泛滥猖獗则无疑是诱发他提出美育救赎思想的直接契机, 因为宗教救赎论者们的主张不仅与蔡元培在留学西方时所观察到的事实不符, 而且也与刚流行的民主共和观念以及科学观念存在严重冲突。

三、美育救赎的立论依据:辅宗教之不足, 并且只有长处而没有短处

在宗教救赎论已经给社会民众造成极大影响的情况下, 蔡元培如果不对其进行批判, 就直接宣传自己的美育救赎主张, 那是很难得到人们的赞同的, 因此, 蔡元培宣传自己美育救赎思想的第一步, 就是展开对宗教救赎观点的批判。蔡元培首先依据进化论的观点对“宗教能拯救信仰, 挽救人心”说法进行了批判。在蔡元培看来, 这种观点所表达的纯粹是人类蒙昧时代、半开化时代之情形。对于这个问题, 蔡元培曾详细论证过, 他说:“上古之世, 草昧初开, 其民智识浅陋, 所见惊奇疑异之事, 皆以为出于神意。如人之生也从何来, 人之死也从何去, 万物之生生而代谢也为之者何人, 高山之崔巍, 大海之汪洋, 雨露之恩泽, 雷霆之威严, 日月之光华, 即下至一草一木, 一勺水, 一撮土, 凡不知其理由者, 皆以为有神寓乎其间而崇拜之。此多神教所由起也。”“其后于经验上发明统一之理, 则又以为天地间有大主宰焉, 虽大至天外, 小至微尘, 莫不由其意匠之所造, ”[4]490于是, “天地间一切疑难勿可解决之问题, 皆得以借教义以解答之。”而且推之于人的感情和行为方面, “人类疾病死亡痛苦一切不能满足之心虑, 皆得于良心上有所安慰, 与之以新生之希望”, 神的“福善祸淫, 使人人有天堂之韵羡与地狱之恐怖, 以去恶而从善”[4]490。但其后随着人知识的增加、科学的发达, “以星云说明天地之始, 以进化论明人类的由来, 以引力说原子论明自然界之秩序, 而上帝创造世界之说破;以归纳法组织伦理学、社会学等, 而上帝监理人类行为之说破。于是旧宗教之主义不足以博信仰。其所余吝, 祈祷之仪式、僧侣之酬应而已”[4]490-491。也就是说, 随着科学的发达, 宗教的各种原有价值便逐渐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还宣传宗教的信仰拯救功能, 那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其次, 蔡元培还对宗教信仰本身的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第一, 宗教侵犯人的信仰自由。在蔡元培看来, 信仰是个人对于哲学观念的自主选择, 因此“决不能指定一说以强人信仰, 故信仰当绝对自由”[5]23。而“现今各种宗教, 都拘泥着陈腐主义, 用诡诞的仪式、夸张的宣传, 引起无知识人盲从的信仰, 来维持传教人的生活。这完全是用外力侵入个人的精神界, 可算是侵犯人权的”[18]179。第二, 宗教不屑实际, 违反人性。具体表现在“欲以《圣经》中最简单之理论, 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 不屑实地观察。又求心灵于体魄之外, 求天国于现世之外, 故轻视自然界。并且排斥情思, 设为种种违反人情的道德, 使人类奄奄无生气”[18]61。第三, 死守教义, 阻碍发展。“譬如圣经上说有人打你的右颊, 你把左颊也让他打, 有人剥你的外衣, 你把里衣也脱了给他”。这种说法至少是千余年以前的圣贤所定, “但相信宗教的人, 却要绝对服从这些教义”。“无论音乐, 工艺美术品都是时时进步的, 但宗教却绝对的保守。譬如一部圣经, 哪一个人敢修改?”[20]277-278第四, 宗教还有激刺感情之弊端。“盖无论何等宗教, 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20]45。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批判, 蔡元培清晰地论证了宗教不能拯救信仰的观点。既然宗教不能承担起近代信仰重建的重担, 那谁又能承担呢?蔡元培认为只能是美育, 原因如下:第一, 美育能培养人的超越精神, 形成高尚人格。蔡元培受康德的影响, 把世界分为人们能经验的现象世界和超越人们感觉经验的实体世界, 并认为信仰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使人超越现象世界, 达到实体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蔡元培认为, 只有依靠美育, “美感者, 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 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 而为之津梁”[20]5。而这座津梁的架设之所以可能, 就在于美感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特点。人的自私和利己性阻碍了人从现实世界进入实体世界, 而美育的两大特点则使它成为克服人的自私和利己的良药。“美术的教育, 提起一种超越厉害的兴趣, 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僻见, 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20]57。“纯粹之美育, 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 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 以渐消沮者也”[20]46。第二, 美育能给人提供实实在在的精神寄托。“人生是不免于忧患的, 心有所寄, 则忧患消除”。宗教所提供的寄托, 往往是虚假的、捏造的, 而美育所提供的各种美景、美色, 都是实实在在的, 因此, “与其寄于幽渺的宗教, 不如寄于当前的美术”[20]110。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的话, 那么生老病死的忧患也必将消失在意识之外, “此与宗教之信仰 (相比) , 更纯更洁, 更为合理”[20]110。第三, 美育能培养个体积极之道德。“不信宗教之国民, 何以有道德心, 全恃美术之作用” (美术即狭义之美育, 下文同) 。“道德之超越功利者, 伴乎情感, 恃有美术之作用”[5]25。“艺术者, 超于厉害生死之上, 而自成兴趣。故欲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之思想者, 非艺术不为功”[20]192。美育为什么能作用于人的情感进而影响人的积极道德的形成呢?在蔡元培看来, 这都是美育陶养作用的结果。“人人都有感情, 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 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 转薄而为厚, 有待于陶养”[20]266。正是由于美育的陶养作用, “所以当着重要关头, 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20]267。第四, 美育还能使人了解人生的意义, 享受人身的乐趣。蔡元培认为当时世界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人们“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 盲目地崇尚物质, 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为了吃面包”[20]214, 结果却导致了情感的衰颓和人类之间的隔膜, 甚至还互相残杀, 因此, 他要提倡美育。“我的提倡美育, 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32]215。这种情感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人产生一种使命感, “这种使命不仅仅是要使人人有饭吃, 有衣裳穿, 有房子住, 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 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 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 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32]215, 那么“社会上的挑衅、战争必然也会毁灭不少”, 社会岂不更加和谐?正是由于美育上述价值的存在, 所以蔡元培说:“总之, 宗教可以没有, 美育可以辅宗教之不足, 并且只有长处而没有短处, 这是我个人的见解。这问题是很重要。”[32]279

四、美育救赎的理性反思:缺乏对信仰、宗教、美育客观全面的认识

宗教影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因为蔡元培的大力批判而消除, 信仰危机也并没有因为蔡元培的美育救赎理论而得到解决, 原因何在?

在笔者看来, 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蔡元培对信仰和美育的内涵和本质缺乏完整的认识。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 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有了信仰, 就有了自己依赖和委身的对象, 就有了指导自己的原则和方向, 就不会在精神生活和价值选择中无所适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蔡元培才提出了信仰重建的。

第二, 蔡元培对宗教本身的认识并不全面。宗教本身的确存有弊端和缺陷, 但这并不能成为它必须被替代的理由。此外, 宗教还有一些功能是根本无法被替代的, 比如宗教的认知解释功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 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 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 它的通俗的逻辑, 它的唯令论的荣誉问题, 它的热情, 它的道德上的核准, 它的庄严的补充, 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35]452这一段话非常充分地说明了宗教的认知解释功能:在颠倒的私有制社会里, 它能为这个颠倒的世界提供感情上的安慰、道德上的核准和理论上的辩护, 为一切问题提供解释和说明。那么在科学发达、理性进步的现代社会里, 宗教的这种认知解释功能就不需要了, 就能被完全替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而人们所要认识的对象则是无限的, 再发达的理性和科学也无法解决人类所遇到的每一个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就有充当世界认识工具的机会, 宗教的认知解释功能永远不会消亡。

第三, 蔡元培对美育的作用也做了夸大、唯心的宣传。当蔡元培宣传美育对积极道德的培育、高尚人格的养成以及人生乐趣的寻找等方面的作用时, 笔者认为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但当蔡元培把美育夸大到能单独救国、单独救世时, 笔者则认为他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无限夸大了美育的现实作用。比如, 在军阀当道的1919年, 他曾天真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以为吾国之患, 固在政府之腐败与政客军人捣乱, 而其根本则在于大多数之人, 皆汲汲于近功近利, 而毫无高尚之思想, 惟提倡美育足以药之。我自民元以来, 常举以告人。”[36]164-165培养高尚思想, 改善社会弊端, 毫无疑问需要美育, 但美育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个, 过度强调美育的独立地位, 过度强调美育的社会价值, 这既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切实际的。

第四, 蔡元培对宗教和美育异同的认识也存在缺陷。蔡元培认为美育与宗教有相似的感情基础、一样的“慰情作用”以及最高义相同, 因此, 就坚信美育一定能代替宗教、承担起人类信仰救赎的功能。殊不知, 宗教除了上述与美育所共同拥有的一些特性, 还有组织层面的功能和作用, 而这对于美育来讲却是缺乏的。

此外, 从本质上来讲, 美的事物、文学艺术和宗教一样都是一种社会意识, 都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都有特定的价值和功能。因此, 谁也无法代替谁, 只能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社会中健康、高尚、进步的东西多了, 就会使得落后、保守、愚昧的东西受到冲击, 从而减少其影响而已。至于真正的宗教的消亡, 即使在目前也还看不到征兆, 因为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 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 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灭,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 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 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 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37]96-97而这样的条件目前并不具备, 更不要说蔡元培所处的那个时代了, 所以说他的宗教替代论显然无法成立。

可以说正是由于上述缺陷的存在, 导致蔡元培尽管为美育救赎理论宣传、呐喊二十多年, 最终仍以失败而告终, 美育救赎并没有真正成为现实, 这不能不说是蔡元培的一大憾事。

摘要:近代中国辛亥革命的爆发, 使长期以来依据强权而存在的传统儒学信仰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而新的信仰系统却没有及时建立, 社会上出现了信仰迷失的局面。为了应对信仰危机和宗教的救赎宣传, 蔡元培提出了美育救赎的主张, 以期拯救人心, 重建信仰。但其理论上的缺陷, 导致了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这不能不说是蔡元培的一大憾事。

篇4:以热爱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历史;美德;家乡

每一种美德都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比如说,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美德都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直在呼吁的。对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也同样如此,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使孩子根深蒂固地意识到家乡对自己的重要性,使热爱家乡成为孩子自身的一种情感体现。

一、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如此重要?首先,从人性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培养孩子热爱家乡,则会大大增强这个人的归属感,归属感对一个人形成稳定的性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培养孩子热爱家乡,也是在培养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具有感恩情怀的人长大后会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对促进家乡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这种统一的情感体验会促使人们更加团结,更加和谐,以至于社会更加安定。

二、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教育载体

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情况来设计,但是总的来说会选择一个区域共通的东西来作为教育载体,这个共通的东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共识性,即是每个家乡人都知道的,这容易激起人们的共鸣;(2)具有内涵性,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教育载体必须是具有深刻意义和丰富内容的,这样才能使教育更加深刻;(3)具有知名性,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出远门,别人问我们来自哪里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很骄傲地告诉别人,我们来自哪里,然后随后会告诉别人家乡一些知名的建筑或者代表性人物等,以加深别人的印象。因此,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教育载体还必须具有知名度,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以历史文化为基石,培养孩子热爱家长的美德

基于这些原因和特点,家乡在敦煌的老师,以家乡历史文化为教育载体,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具体实施呢?

1.以敦煌历史文化开展家乡教育的优势

在敦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历史文化,敦煌的历史文化具备了教育载体的所有特点,还具备了其他更明显的优势。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文化遗产举世闻名,历经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历史文化景观。

2.如何将敦煌历史与家乡教育相结合

敦煌历史辉煌灿烂,可以以敦煌历史为基点,拓展出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但是具体到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上,该如何将敦煌的历史文化与家乡教育相结合,以实现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目的呢?

(1)使孩子深入地认识了解敦煌文化,培养以敦煌文化为骄傲的自豪感

敦煌文化历史悠久,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推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这种重要意义,就要了解敦煌历史文化,以敦煌历史文化为骄傲,为自豪。试问,谁不会热爱让自己骄傲自豪的东西呢?何况这还是生养自己的家乡。

(2)在课堂上融入家乡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融入家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家乡教育可以与大多数课堂互相融合,尤其是语文、思想品德等人文性强的课程。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将这种历史知识与孩子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明白优秀的敦煌历史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没有辉煌的敦煌历史,就没有如今优秀的敦煌人民,进而培养孩子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多拓展孩子的课外活动,带领孩子参观实际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

无论是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是教师孜孜不倦的教育,都只是理论上的教学,孩子的感悟并不是那么强烈,参与感不强。为此,应该多带领孩子到具体的历史古迹或者博物馆去参观、去学习,去实地感悟敦煌历史的伟大和辉煌。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高尚纯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动力。因此,是以历史文化为基石也好,还是以其他东西为教育载体也罢,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波.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家庭教育[D].兰州大学,2011.

[2]祁晓庆.敦煌索氏家族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李中华,梅玉花.历史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12(16):68-69.

[4]张永萍.唐五代宋初敦煌教育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6.

篇5: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佛在平台中央,端坐在莲花台上,安详凝重,慈眉善目,俯视着脚下来来往往的善男信女。我似乎被佛手心净瓶中的仙露洗去尘埃与疲劳,顿觉神清气爽。一股庄严神圣的气息围绕着我,我心底泛起敬畏的波澜,不禁肃然起敬。我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人们来来往往,在烟雾缭绕中,虔诚地拜佛点香……

我拿了三根香,有些踌躇和迷茫。

走到这里才发觉,是母亲改变了我,我开始崇尚佛教。母亲对佛教有一种空前的敬畏,信仰佛法,相信本真,淡泊名利。每天早晨,她在在院子里铺上紫色的地毯,对着天空跪下磕头又念拜,来来回回不厌其烦地做了一百零八次。她确实很有毅力,皈依真,皈依善的信念始终不变。她念念叨叨着谜一样的神语,唱着佛歌,仿佛这就是她每天早上起床后小小的享受。每次外出,一见到佛像,母亲就拉我连忙跪下,恭敬地磕三个大头,塞点钱进功德箱。我照猫画虎,拜了三拜。起身仰望佛像,觉得在佛是神圣的,充满善与真,是不可欺瞒的。

现在,母亲不在身边,我仰望着佛,却久久犹豫,那香要不要点?我尚不大懂拜佛的一些重要礼节,只有母亲在我身边我才能够坦然一些,但心中不知为什么却又困惑――我似乎没那么善,没那么真,也会追逐一些名利,也会口不择言讲些不该讲的话。庸俗气息拂之不去,那佛还会觉得我是个雅人吗?

迟疑片刻,打电话询问母亲,她却奇怪:“你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啊!”便挂断电话。

脑中思想斗争了一会儿,毕竟也随母亲拜过佛,我还是拜三拜吧。我颤颤巍巍地拿着香,点燃,跪下,仰望,闭眼,许下愿望。

许完愿,我在莲花台下的大平台来回走动。耳畔,禅意浓郁的佛教音乐似有似无,香火轻轻萦绕,檀香味很浓。我站在平台边栏杆处,眺望远方,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满目绿意葱茏,雾气朦胧,仿佛处在仙境。我油然而生隔绝于世俗之外之情,是因为我身处此地?还是我的心已然静谧?这大约就是佛教圣地能洗涤人灵魂的缘故。在那一刻,所有的迷茫和踌躇好像跑走了,心灵静悠悠的。

时间静悄悄溜走,等我醒来,平台上的人已三三两两拾阶而下。

该回去了。

看着台阶上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祈愿。也许祝福是家人平安健康,也许是诚心求子,也许是祈求官运亨通,仕途发达,也许是求学业有成,金榜题名……求佛赐福,求佛保佑。佛法无边,普渡众生,满足人们的各种心愿。忽然觉得,红尘里的凡夫俗子不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来寻求保佑,却永远做不到虔诚的境界。若能放下,也许就没那么多欲求了。真正像佛祖一样,追求灵魂的站立,岂不是要达到一个很高的道德层面?

俗人不可能放下拥有的一切,圣人才会放下功名利害,逍遥洒脱。

抬头挺胸,清风悠荡而来,檀香扑鼻,清风抚动秀发,我的心境敞亮敞亮的。

篇6: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梦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题记一颗孤寂的心,终究还是因为梦想而沸腾。追梦是一个人的权利,亦或是说,这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不懈,一种一如即日,一种终生信仰。生活中,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催促着我,以前我总不知道那是什么,才到上了初一,我才明白,那就是理想,是一个可以让我充实的梦。

或许我真的很笨,不懂得洞悉自己。小时候的我总认为只有当老师,做警察才是最光荣的,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又发现这不是我所向往的,我终究是迷了眼,失了方向。翻开我上小学时的日记本,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字我不禁嘴角勾起了一抹微弧,漫不经心的我翻到一篇日记,上面的字眼触动了我的心弦:原来写文章可以给人带来好心情,以后我一定要写很多很多文章,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我早已记不得这是我在何时写下的“美好誓言”,只依稀记得当时我写的一个故事被老师选作模范作文在班上朗读,结果全班同学都笑得很开心,并为我响起了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雷鸣般的掌声。事与愿违,我没有兑现我的诺言。作业和玩耍是我最大的敌人,我没有守住我的防线,让他们侵入了我的领地,禁锢了我的理想,让他来飞翔过就折断了翅膀。但上帝在我的世界关上了一扇门之后,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对写作的热情未曾减褪,我依旧爱它,宠它。因为我做了一个决定,一个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人生是需要梦的,并不只是满足欲望,更多的是能够让心通泰,我感到慰藉。人不应该仅限于猪栏式的理想,我并不盼望能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叱咤风云的壮举,但我并不想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一辈子,当有一天,别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是,我该如何回答,“我没有理想”?不,我说不出口,我不要就这样不明不白,毫无目标的混下去,在有生之年,我希望我可以鼓起勇气跟别人说:“我有一个梦,一个我追求一生的梦,千秋万代,永不放手的梦。“是的,这一次我不会再迷茫了,因为我充实了。 我爱写文,我想当一个作家。我不假思索的在心里许下了誓言。我不只是在炫耀着我的梦,大胆的实践着。 它给我的远不止成功时的喜悦,更多的是人生不如意时的宣泄。当我心情低落时,记录下此刻的表情,烦恼也随着笔尖划过;当我倍感愤怒时,写下此刻的怨言,怒火也就但却了;当我受到委屈时,叙述下事情的原尾,便也就无不平了。

在班级里,我的写作水品不是最好的,但我一定是最爱文字的。一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喜悦。或许,有人认为当作家知识一个花瓶,中看但不中用,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它是我好心情的源泉,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人生的规划,梦想的蓝图。我不得不引用一段广告词:“梦想的路注定是要孤独前行的,即使受伤,也要活得漂亮。” 我把文字做为我的终生信仰,牵寻着它带给我的指示,自信从容地走在我最为坚信的道路上。

篇7: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在一次浏览报纸的时候,我不经意间注意到这样一则新闻,它讲述了一对连云港的夫妻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守岛卫国、坚守32年的故事。从1986年到,王继才不顾亲戚家人的反对,和妻子驻守开山岛,克服岛上生活的种种艰苦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然而,207月27日,在准备为小岛换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的路上,王继才心脏病突发,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天,留在了那一座岛屿上。

读完王继才的新闻报道,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又迫不及待地查阅了更多关于王继才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当时王继才和他的妻子驻守开山岛一年只能拿到5000块工资,难以维持全家老小的生计,他大姐屡次劝他放弃守岛工作,说夫妻俩辛辛苦苦一年,赚的还没有别人一个月多,就帮他在浦东找了一个岗位,一年能赚好几万。没想到王继才面对金钱不为所动,留下一句“我走了谁来护开山岛啊”,便像倔驴一样继续守在岛上。面对常年恶劣的风浪和没水没电的艰苦生活,面对上有老母亲下有儿女的压力,面对赚钱多待遇好的岗位,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王继才依旧不放弃这份坚守――是因为信仰。在他没来岛上之前,在这岛上的人最短待了3天,最长也不过15天,而他一待就是32年!我不禁肃然起敬,这种爱国奉献的精神品质是多么宝贵!如果是我,我想我做不到像王继才和他的妻子一样坚守开山岛,因为有太多的困难需要面对,太多的挫折需要克服,一想到此,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动之余,我意识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我们祖国的岛屿才不会被外来人所侵占。感谢那些为了保家卫国,驻守边疆海岛的战士们,谢谢你们的默默付出!

篇8:以热爱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规律特点

统计调查学生总数为9110人, 信教学生总数为76人。信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3‰。76名信教学生中有男生24人、女生52人;有15人是少数民族学生, 35人是贫困生身份;76名信教学生均为团员, 没有1名是党员。76名信教学生中有45人信仰基督教、19人信仰佛教、10人信仰伊斯兰教、1人信仰天主教、1人信仰萨满教。信教学生按年级分布情况是:大一信教学生33人、大二信教学生16人、大三信教学生12人、大四信教学生11人、大五信教学生4人。

根据对抽样调查中问卷的分析与统计, 总结得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几个特点与规律:

第一, 信教女生多于男生。据统计, 女生信教人数占信教学生总数的69%, 男生仅占31%。这说明学生信仰宗教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一种心灵的慰藉。女生情感细腻偏重于内心感受, 有着对行善的追求, 更有着对作恶的反感, 内心世界丰富的她们乐于通过宗教实现一种心灵的洗礼。

第二, 高年级学生信教比例低。据统计, 调查的信教学生中, 大一新生的人数为33人, 占信教学生总数49.25%;大五学生信教比例为5.2%。这说明, 大学中的信仰教育对学生的宗教信仰起到了一定的转化教育, 让学生对于唯心主义宗教思想有更强的辨识力和抵御力。

第三, 学生党员无人信仰宗教。据统计, 学生党员中无人信仰宗教, 这说明我们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和理性的信仰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 信教学生多受家庭教育影响。据统计, 在信教的76名学生中, 52名学生家长有宗教信仰, 7名学生是回民家庭出身, 也就是说受家庭影响的信教学生高达77.6%。他们大多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在幼年和小学接触、了解宗教。与非信教学生相比, 由于家庭因素的作用, 信教学生对宗教的了解多为直观、形象的接触和体验。

第五, 信教学生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据统计, 在76名信教学生中, 有56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佳, 占信教学生总数的70.8%。这说明, 在农村宗教传播呈现扩大态势, 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在入学前受家庭影响接触了宗教。

第六, 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据统计, 在76名信教学生中, 有14名信教学生为少数民族, 占信教学生总数的18.4%。其中以回族为代表的信仰伊斯兰教学生为主。相对于汉族学生而言, 少数民族学生在对宗教的认知程度和对宗教的力量感、敬畏感、安定感的认同程度上较强, 对宗教经典文献、教规教义的了解较多, 其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然。

第七, 信教学生参加宗教活动具有随意性。据统计, 在76名信教学生中, 有39人从未参加过宗教活动, 占信教学生总数的51.3%。在另外37名参加过宗教活动的学生中也多是偶尔参与。这说明我院信教学生的宗教活动没有规律, 遇到要事才去求神保佑、诵经祈祷的占多数, 其所谓的宗教信仰也难称虔诚。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对于信仰教育的启示

(一)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大学教授刘福明说:“如果我们不解决好中国信仰的问题, 那么你就很难在竞争中得到金牌。因为信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是国家的灵魂。”国家需要信仰, 大学生更加需要信仰作为精神支柱。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的重中之重。

通过调查表明, 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 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 并且希望自己也拥有信仰。大学生对于信仰重要性的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已有的信仰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大学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并不等于他们懂得什么是信仰, 什么样的信仰是值得追求的, 更不等于他们已经拥有信仰。可以说, 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是迷茫的, 也是存在信仰空白或信仰危机的。信仰危机不能理解为大学生拒绝信仰、远离信仰, 而应理解为:大学生渴望信仰但却缺乏信仰, 不知道如何辨别选择信仰和建立信仰。因而, 信仰教育并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 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 从而真正满足大学生的信仰需要。

(二) 宗教信仰不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通过调查, 信教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8.3‰, 所占比例很小, 事实上, 真正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并不多, 其中相当一部分信仰宗教的学生与少数民族、家庭信教的传统相关。而大部分学生对宗教持一种好奇的心理状态, 是在好奇心的支配下, 产生对宗教文化的某种兴趣而已, 况且对宗教包括宗教文化并不了解, 最多是“一知半解”, 不能算是虔诚, 宗教信仰虽然对大学生有一定影响, 但是宗教信仰在高校中并不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信仰教育形成了比较好的开展基础。

(三) 高校信仰教育存在很多不足

调查表明, 许多大学生没有信仰或不明白有没有信仰, 或对信仰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高校的信仰教育存在着缺陷, 至少信仰教育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是, 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等同于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虽然包含着信仰教育, 但不等于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不纯粹是信仰教育, 还有科学方法论等内容的教育, 而信仰教育主要着重于个体人生与精神世界发展方面的教育, 因而信仰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内容, 比如无神论的教育、理想精神的教育等。现在高校的信仰教育较为空泛, 有的甚至认为信仰教育就是反宗教信仰的教育, 这种简单化的教育不仅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相背离, 而且还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 难以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福明.中国梦[M].中国友谊出版社, 2010.

[2]余玉花.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17) .

[3]王丹娟.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信仰教育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 .

篇9:以热爱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信仰是做为社会主体的人们在心灵意识上信奉和仰慕并长期坚持且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科学的信仰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灵魂,是支撑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科学的信仰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信仰是对灵魂的关爱,它是促使人们不断改造精神世界,在思想上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动力源泉,是激发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的灵魂是迷失的灵魂,没有信仰的民族是灵魂迷失的民族。让每个人都有信仰是开发人生潜能的心理基础,人有了信仰,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信任所在,从而坚定了人生为之奋斗的信心,明白生命的意义,心理时刻有归属感,形成了人的坚不可摧的心理上的力量。共同的信仰是人民团结的基础。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信仰,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那这个国家的生命力很快就消失了。人类的信仰有多种形式,如宗教信仰、道德信仰、政治信仰、哲学信仰以及法律信仰等,只有科学的信仰才能对社会产生建设性的力量,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二、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基础性工程,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信仰教育,信仰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主题。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任务。

回顾一下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在中国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对广大党员和群众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即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在建国后改革前,虽然也对党员和群众开展信仰教育,但左的东西逐渐盛行起来,形而上学猖獗,信仰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导致信仰缺失;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也强调信仰教育,但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调节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上去了,让人们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利益问题过多、关注信仰问题过少。

不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在任务的布局上不可以解決物质利益关系问题,而是说物质利益关系问题是人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而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应以解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为中心,而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主要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辅之以解决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信仰教育是讲“大道理”,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教育是讲“小道理”,“大道理”与“小道理”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信仰的问题,有部分内容跟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相关,但精神层面的信仰问题却是超越物质利益层面的,它所要解决的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以为解决了人们的物质利益问题,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人的精神层面的信仰问题,那是对信仰问题的严重误解。从概念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思想,与精神、信仰、理想、信念等概念似乎是不同的词语,但实质上,它都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同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范畴,其实所指的是同一个领域。思想政治工作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为中心,信仰教育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定位于解决物质利益关系问题是在任务布局上的错配,把解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定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才是真正的正本清源。

信仰问题又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如果人们有了正确的信仰,在很多时候它能发挥统领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进而解决很多理不清道不明的各种思想问题,甚至有的时候能够进一步理顺人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所以,信仰教育应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所在。当然,这里不是强调精神至上,鼓吹唯心主义,物质利益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而精神世界做为人的世界中的一种存在,人的信仰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无论何时,人们把拥有信仰当作活下去的理由,信仰不可或缺,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利益逐渐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对于信仰问题的要求日益突出,更加显出信仰教育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

三、加强信仰教育要改进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以信仰教育为核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改进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如果简单沿用过去的旧的理念和方法,就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我们过去讲理论问题要灌输,信仰问题也受到此种理念的影响,习惯于给群众讲政治课,安排出时间进行枯燥的政治学习,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信仰问题,还会招致群众反感,丧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所以,以信仰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改进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在改进工作理念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信仰自由,注重教育实效。在信仰教育方面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为根本目的,帮助人解决精神层面的信仰需求,使人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尊重人的信仰自由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信仰还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我国宪法规定,尊重人们的信仰自由。所以,一个人无论是有信仰还是无信仰,无论是信奉宗教信仰还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都应该尊重人们这种对信仰选择的自由。但我国又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做为科学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应该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发展。同时要发挥宗教信仰对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去弊兴利,同时要坚决打击邪教和各种封建迷信。在工作理念上注重教育实效,就是说要剔除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要真正达到塑造人的灵魂的实际效果,要分析人的精神需求,实事求是地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不搞形式上的过多花样,思想教育工作应该给人带来愉悦而不是唯恐躲之不及的枯燥说教。

篇10: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用这样的话比作青年。青年时期,人们对于未来总是拥有无限的憧憬与向往,此时的信仰定将对自身产生莫大的影响。若将信仰比作罗盘,扬帆起航时若连罗盘都没有,何以走向正确航向,发现新大陆?在中国好声音决赛上亮相的草根选手陈小同,在学生时代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后便定下了如电影中兰彻一样追寻自我、追求自由并实现自身价值的坚定信仰,最终站上了万千瞩目的舞台。若没有青年时的信仰引领着她的前行,哪有日后之圆梦?相反的,若年少时缺少信仰,人难免不为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而年轻时代有信仰,就好比拥有朝阳,照亮未来,引领成功。

不仅如此,青年信仰之作用不但在于个人,更能够影响国家,为国家带来力量。古今中外,无数拥有信仰的青年推动着国家前行。从项羽彼且取而代之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般的反抗信仰,到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为拯救华夏大地而奋斗的信仰;从波士顿倾倒茶叶的为民主而战的美国青年,到天安门下疾呼救亡图存、反对二十一条的那些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奔走的中国青年,时代总由一个个有信仰的青年用拼搏推动前行。所谓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在新时代我们将迎来新常态,虽是常态也不容放松,国家与未来所需要的伟大信仰不会因历史向前的车轮而改变,国家前进,永远需要青年有信仰。

篇11: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一大早,闹钟还没响,好像还在睡梦中无声无息。今天几号?现在几点了?揉揉惺忪的眼睛,透过窗户,天空依然朦胧,远处的晨星在空中闪烁。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让我们爬山,在山顶享受清晨的阳光,感受春天的活力。一想到这个主意,我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了。

衣着整洁,心情愉快。一路唱着,越来越亮。闭上眼睛深呼吸。泥土的香味冲进鼻腔,在肺里旋转,回到外界。它鼓励我继续前进。在春风柔和的微风下,红色的花朵和绿色的叶儿向我招手。他们就像老朋友,会在我累的时候给我力量,激励我不断前进。

在山脚下,仰望山顶,不能说是别扭,但绝对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气势;不算陡峭,但绝对有力量阻止人前进。前进的道路隐藏在厚厚的云层中,山顶模糊不清。我忍不住退缩了。这时,在东方,阳光已经穿过云层,太阳即将升起。去吧,去山顶看日出,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停顿了一下,我迈出了自己坚定的一步。

风吹过,我擦干了额头的汗水。在东方,太阳在晨光中露出它红色的脸。仿佛在一瞬间,数千道金光穿过云层,将天空染成了一层胭脂红。太阳缓缓升起,带着万丈光芒,把薄纱雾拉走。这时,站在山顶上,向下望去,一切模糊的东西都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在这种情况下,苏轼的诗《一日一照,浮云开自》,得到了呼应。阳光刚刚好,我只想在和煦的春日里唱首歌。

花海上有层层波浪。山腰上出现了一片片杜鹃花,我漫步在花香的海洋里。没有太多对沿途风景的留恋,我向着最初信仰的地方前进。这是一个凸起的悬崖,它是平的。我记得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在那里许愿,那里有我的信仰,那是我梦想的地方。

追随希望,坚定前行。不要害怕悬崖的陡峭,也不要害怕前进路上的荆棘,因为前方有我的梦想和希望,我在为我的信仰前进。我不需要观众,不需要鲜花,不需要掌声,因为我在为自己而战。

也许,这就是青春,勇敢压倒懦弱,进步压倒幸福。也许,这就是我的青春,刚毅,犹豫,坚定,勇敢,充满梦想。万子豪曾经说过:因为梦会发光,无论角落多么黑暗,总会有一束光指引我们到那里,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去旅行,去探索。

没有即兴的回家,背着我的小包,背着我的梦想,跟着我的希望,坚定的前行。

篇12: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有些人说不信,他们爱在别人看恐怖电影的时候哈哈大笑,爱在路过神庙时吹着口哨!

我不能说我是个无神主义者,但是我热爱科学!我喜欢冥想宇宙的起源,喜欢研究星空的辽阔!然而,对于神的说法,我抱有对宇宙一样的敬畏!

我始终觉得,信仰和科学是两种完全不相斥的东西!信仰是科学的精神,科学让信仰更加伟大!

科学需要信仰的支持!科学是一样枯燥的东西,物质的细微结构粒子,时间的无限延长,整个宇宙是沉寂在冷漠中的,研究是需要无比的孤独的!然而,科学家们能忍下来,为什么,因为信仰!外国人对于作弊的态度是极其鄙视的,在国外,大型的考试是在教堂举行的,倘若你在教堂里作弊,虽然不会有人来取消你的考试资格或者考试分数,但是你会被带出教堂,然后等待你的是所有人的看不起!

这就是信仰,不是我在宣传外国的文化,只是我实在觉得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外国人不见得得了病都会去耶酥或者圣母玛利亚那里,但是他们对神的敬畏让他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有了原则,他们回遵循圣经里面讲述的道理,做人诚信,帮人诚心!他们会在每个礼拜天向上帝祈祷,向上帝忏悔,其实那也许并不是真的在向那个我们都不认识的老头祈求什么宽恕,只是在向自己的内心忏悔,向自己祈祷,为自己的灵魂做一次彻底的洗礼!

其实在中国很多人的佛教都不叫真正的信仰!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不是一种随波逐流,不是一种盲目的崇拜,不是为自己的失败找的借口!它是一面镜子,由心目中完美与圣洁的影子来照射出自己当前的不足,信仰不是只能信佛信耶酥,信仰是一种产生于每个人内心的一种对于完美的追崇和向往,他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我们有了信仰,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我们要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加接近于心目中的那个被当作信仰的影子!

这是一种积极的完全正确的心理,他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地位,没有信仰的人就等于没有追求,他往往不知道自己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在浑浑噩噩中,他们随波逐流,最终被人群吞没!而有信仰而且能坚持的人,在日积月累的追求中,他们会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思想,容纳更多人的信仰,最终成为别人的信仰,他们不再随波逐流,虽然他们依然脱离不了这个拥挤的人流,但是他们已经拥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强大的柔和的力量,使整个人流朝着他的方向走!

前者的人有很多,几乎一百个里面九十九个都属于前者,后者也有很多,画家科学家作家政治家军事家甚至明星,他们的魅力让前者迷醉,跟随,于是,他们虽然也是人,却引领着更多的人朝着他们的目标前赴后继!

篇13:以热爱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大连地处东北,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众多高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前来求学。据相关资料统计, 大连高校当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约占总体数量的10%, 远远高于全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6.23%的比例, 更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的比例。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中的精英人才, 更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建设人才。近年来, 随着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的不断加剧, 少数民族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呈现的特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把握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并进行合理引导的重要性愈加突显, 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地区的稳定。

二、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

本次大连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主要以大连民族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为主, 共计发放问卷214份, 有效回收率96.5%。其中调查对象男生98人, 女生116人, 主要来自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东北等地区, 涵盖蒙古族、藏族、满族、回族、壮族、土家族、侗族、苗族、彝族、瑶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萨克族、纳西族、黎族、门巴族。

(一)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保留原有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学生自幼生活在民族地区, 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一些全民信教的民族而言, 他们宗教信仰是土生土长的。在调查中, 有41.1%的大学生表示具有宗教信仰, 58.9%的大学生没有宗教信仰。而在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 以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学生居多, 并为入学前就已经信奉, 在入学后仍有保留。

(二) 对宗教信仰的态度较为宽容

学生对宗教信仰态度的宽容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调查大学生中, 很多学生将宗教信仰视为个人行为, 对于他人的宗教信仰能够给予尊重和理解, 有75.2%的大学生对他人的宗教信仰表示认可, 远高于具有宗教信仰学生的比例。二是在宗教信仰是否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交友的因素中, 认为宗教信仰“有时会影响学习”的占15.8%, 认为“影响交友”的仅占3.7%。

(三) 对宗教信仰的认识较为理性

在处理宗教信仰与学习的关系时, 学生表示大学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 不会因为宗教信仰而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在是否加入中国共产党问题上, 许多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表示都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 对于原有宗教信仰, 一些人选择放弃, 而一些人选择保留。半数以上学生将宗教信仰视为一种文化现象, 能够辩证看待宗教信仰的利弊, 认为其有益作用在于“对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的影响”“引导个人行为, 使家庭更和睦, 与周围人的关系更融洽”“关心社会公益事业, 更乐于助人”。

三、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

(一) 辨识能力弱, 易受不良诱导

在宗教信仰影响因素中, “本校信教同学”“校外宗教人士”“网络、电影、电视等媒介宣传”的比重最大, 分别为20.1%、19.3%、31.3%。这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 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缺乏对宗教信仰的深入认识,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之当今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影视作品中展示的宗教文化容易对少数民族学生信仰产生误导。此时若是一些境外势力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方面的信息渗透, 将会对社会、国家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 惯性宗教行为仍然存在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自幼受到浓厚宗教观念的影响, 体现出一定的惯性宗教行为。虽然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大连, 宗教情感方面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递减, 但由于此类学生宗教理论的内化程度较高, 即便调查中信教学生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均表现出二者并不矛盾的态度, 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及其他理论知识的认同度均有待提高。

四、大连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观的教育和引导

(一) 充分利用有效载体, 抵御境外势力渗透

此次调查表明, 在众多因素中, 学生受“网络、电影、电视等媒介宣传”的影响最大, 因此应该重视宗教类信息的传播与扩散, 警惕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意识渗透。高校应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宗教类网络安全教育, 提升大学生对宗教信息的认识,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识别宗教。

(二) 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 形成信仰教育合力

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体会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事物, 感受教师、同学对自己的关怀。同时也需要高校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世界, 让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社会产生一定的认同感, 避免被外界环境误导, 产生极端的行为。

(三) 建立多层次信仰教育体系, 扩展信仰教育内容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合理引导, 需要专门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 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 开设相关课程。同时, 加强法纪宗教政策教育, 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 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 正确选择自己的信仰, 避免盲目、跟风, 一定程度上防止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恶意渗透。

摘要: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少数民族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需要高校进行合理引导。本文结合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 总结了大连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问题, 并对高校信仰教育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大连高校

参考文献

[1]王丽宏.试论当代回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4) .

[2]依里合木·牙生, 王丹华, 李莉.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成因及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2) .

[3]孙茜, 刘作权.大连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研究[J].前沿, 2014 (10) .

篇14:焦晓江 对长城的热爱已成信仰

每到长城。一次次为它所感动,焦晓江在用心贴近着长城,体会着长城,解读着长城,拍摄了无数幅的长城习作片,反复揣摩、鉴别、斟酌、推敲,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还是大雪封山,他的脚步走遍了北京附近的箭扣、大榛峪、黄花城、古北口、卧虎山、金山岭、司马台的每一条山路和沟壑。

十几年来,他的长城题材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参赛获奖,有的作品还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波兰、美国等影展沙龙上获得了多种国际奖项。在金山岭长城拍摄的艺术风光片中,有三幅入选了2007年美国纽约摄影协会举办的第35届国际摄影沙龙比赛,其中一幅取名“蛟龙出海”的片子荣获(FIAP)国际影艺联盟金牌奖。而他拍摄的一幅取名为《龙舞》的照片,在2006年第5届奥地利超级摄影特别专题巡回展中荣获了风光组金牌奖。

谈起这些年拍摄长城的经历,焦晓江最为自豪的是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长城最为秀美的一个个瞬间。“也许你会觉得长城是没有生命的一堆石头,其实不然。它不仅有生命,更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表情,只有亲身去感受,去了解,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长城的每个侧面。”

看风向即知长城的天气

1996年,与影友结伴的一次随性之举,使焦晓江第一次去了北京箭扣长城。中国人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爬到山顶上看到雄伟壮丽的古长城,任何人都会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摄影人总是喜欢从取景框中观察世界。第一次去箭扣长城的时候,看到眼前的景色,肯定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准备大拍一场。可惜天公不做美,天阴灰霾,刮着大风,很不适合拍片,拍了几张回去冲看,构图、光影都不好,真是一塌糊涂。”

虽然首次长城之行铩羽而归,不过,箭扣长城的秀美景色却在焦晓江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时候,他常常与影友慨叹大自然的不公平,“为什么那么多美妙的光影瞬间,总是不愿意进入我的镜头!”每次分享他人如诗如画的摄影作品时,焦晓江的心中总是不甘心,“有朝一日,我一定能用自己的镜头拍摄出让别人艳羡的照片”。

从那时起,每逢节假日,京津两地附近的古长城便多了一个背着相机风餐露宿的身影。在这十几年里,焦晓江只要有时间便去长城拍摄,多的时候,一年要去二十几趟。正是这十几年对于长城的熟悉,使焦晓江在影友之中有着“气象专家”的美誉。“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总在长城上待着,那里的天气变化无常。时间长了,看看风向和云彩,我基本上就能猜出第二天的天气。”

在长城露宿六天

摄影创作尤其是野外摄影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不仅需要对摄影的酷爱,更需要超越常人的毅力。好的景色总是稍纵即逝,有时为了拍到好片子,要带上干粮和水在长城露宿。“我们这些常拍摄长城的影友一般不会去类似黄崖关那种开发得比较成熟的长城景区,我们常去的都是没怎么被开发过的古长城,比如箭扣和金山岭,那里人不是很多,最能体现长城的原貌,是拍出好照片的绝佳选择。”

曾经有一次,为了拍出景色奇幻的长城照片,焦晓江连续六个晚上在长城露宿,就在第六个晚上,凌晨起来看天气,在月光下观察,他忽然发现,山下的白云滚动着向长城扑来,非常壮观。对于一个摄影人来说,此等景色绝不能放过,于是他立即背起摄影包,拿上三脚架奔向多次拍摄过的机位,架好相机,耐心等待。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直要等到阳光照耀在古老的长城上,才能拍出效果最好的照片。

天边渐渐地发白,等啊等,又过了一段时间,橘红色的阳光终于照到了长城上,小金山楼,金碧辉煌。郁郁丛丛的山峦沟壑之间,白云滚滚,层层叠叠,一会儿似白浪滔天,一会儿似万马奔腾。微风推着大块的白云翻滚过长城,奔向远方。雄伟的长城恰似一条金龙在云海中舞蹈。“说真的,能够看到那种景色心里激动极了,迅速上片,过卷,一次又一次地按下决定性的快门,当时我用两架相机拍摄,忙得不亦乐乎。直到把自己带去的所有胶片全都用光了,才停了下来。”

回来后,经过与影友们多次讨论,反复制作,反复推敲,焦晓江给这张照片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蛟龙出海。

壮美的长城雷景让我不顾一切

2002年长城上最大的一场雪来了,灵感让焦晓江一下子触摸到了渴望,约影友即刻奔去箭扣长城。到北京怀柔转车,由于大雪封山所有汽车不能进山,他们只好在一个叫桃峪的小村庄打尖,下午两点开始徒步爬山。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手套和棉衣被汗透了以后又冻上,穿在身上凉津津硬邦邦。

“天渐渐黑下来,偏偏手电筒因低温不亮了,我们就借着微弱的星光继续爬山。口渴了吃一口雪。肚子饿了只得忍耐。七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翻过雪山,看到远处微弱的灯光。加快脚步又走了二十多分钟,终于到了我们曾经住过的老乡家。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

第二天凌晨三点焦晓江和同伴们又是一番踏雪爬山,大约两个半小时后到达了拍摄机位,架设相机。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使三脚架已经结冰,时间在渴望和期待中一分一秒地流逝。终于,东方出现了闪烁的微光,已经看见深蓝色的天空下面起伏的山峦与蜿蜒的长城,过了一会儿东方渐渐地红了,橘红色的阳光慢慢照到了长城上,面对燃烧着生命之火的长城,一种换了人间的喜悦与兴奋,一种忽远忽近的眩晕与幻觉,汹涌于他的全身。迅速上片,过卷,一张,两张,三张,“咔嚓咔嚓”之声开始在焦晓江的手指间欢快地跳跃。

回忆起这些年拍摄长城的经历,焦晓江说:“那真是为伊吃了多少苦,为伊消得人憔悴。”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远离红尘滚滚,没有春花秋月的享乐,没有物质攫获和索取,守住淡泊,守住寂寞,守住信念,守住自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长城已不仅仅是热爱,而是信仰!”

上一篇:事业单位大事记模板下一篇: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