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相思几多愁伤感散文

2024-04-10

一袭相思几多愁伤感散文(精选2篇)

篇1:一袭相思几多愁伤感散文

一袭相思几多愁伤感散文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上心头。——题记

你送给我的这首诗,我一直珍藏着。每当想你时,总爱在心里默默地念一遍。我能感觉到,此时的你也在想着我。

原以为此生就这样度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平平淡淡的工作。没有浪漫的花前月下,更没有所谓的事业。可自从你的出现,所有的一切都变了。你给了我意外的感动,带给了心灵不一样的震撼,是你,改变了我的心境,绽放了我的心灵。蓦然觉得,生活还有如此激情。

与你相遇,是生命中的最美的意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某一天遇到你,尽管我比你略长几岁,但是我们却出奇的相像,无论是性格还是爱好都不尽相同,发自内心的倾诉,心灵的默契,让我们成为最适合彼此的人。网络虽浅,但网缘很深,我们就这样走进了彼此的世界,用一种彼此都能会意的语言交流着,从来不觉得厌烦,总是有说不出的亲切和感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你,爱上你的笑容,恋上你的才华。只是我明白,遇见你是幸福的也是无奈的,幸福的是我们之间那份甜蜜的悸动,无奈的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你是一种遗憾。我们之间注定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我在想,如果我们可以早一点遇到,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

一段痴情一段伤,彼此真心的付出,到最后不过是一场烟雨,说真的,我多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那样我就不会如此折磨。可我知道那一切都是真实的,我们曾真实的出现在彼此的身边,倾注了所有的情感给对方。爱是一把锋利的剑,用情太深,刺痛了心房,伤口却难以愈合。如果我们可以一直陪在彼此身边,该多好。

每次静静的翻看着空间里的.你,默默的回忆曾经。虽然我们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暂,但心里还是暖暖的,我在心底静静地固守着那份美好的记忆。 虽然我们如今很少联络,但是在彼此的心中都保留了一份惦念,一份嘱咐。无论你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仍然会那样深刻的记着你;静静的想你;默默的念你。

春去秋来又一季,忘不了那些有你相伴的日子,我把对你的思念全部都寄托在下一次的相逢里。你是否能感受到我对你深深的牵挂和眷念。所有的往事都流淌在我的思绪里,从未离开。我每天都会想你,对你的思念已经成为习惯,我无力阻止思念的侵蚀,想远离,却离不开,想割舍,却舍不得。

缘来缘去,剪不断;缘聚缘散,理还乱;缘起缘灭,聚复散。若无缘,结局依然是分离的无奈。你说,我们是否在前世早已相识,今生相遇却难续梦缘?我说,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认识你,而最大的不幸却是不能拥有你。

向来情深,奈何缘浅,却不悔相思。

篇2:一袭相思几多愁伤感散文

关键词:宋词,伤感基调,成因

王国维曾说过“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 莫能继焉者也。”词以宋称, 足见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 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几乎可以同唐诗这座艺术高峰分庭抗礼。它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中国文人的每一种心志和情感都熔铸在了宋词的一字一句中。随着大唐气象逐渐转变为缠绵婉弱的风致, 宋词更多是一份曲转柔肠, 有词人满腔的爱国热情, 也有词人脉脉的儿女情长。宋词整体上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伤感基调, 宋词的世界里可以说是无数的伤心人和无数的伤心事交织在一起。本文将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一下宋词伤感基调的成因, 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和汲取文学和人文的营养。

一、北宋和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 国势衰微, 强邻压境

两宋期间, 经济和文化都已经高度繁荣, 与之不相称的是军事上衰败, 在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基本上是屡战屡败。异族入侵, 国土沦陷, 国内阶级矛盾加剧, 大宋王朝在内忧外患中飘摇欲坠, 最终北宋被金所灭, 南宋在蒙古铁骑下覆国。从此开始了被异族统治的时代, 这时盛唐文人那种昂扬的风骨和乐观的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国仇家恨和往事不堪回首的感伤。

如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从这首词的小序“淳熙丙申”可以得知该词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 也就是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六年。当年姜夔初次到达扬州, 商贾如云, 歌楼林立的淮南名城让人流连忘返, 而现如今, 重到此地, 往日的繁华富丽已是四顾萧条, 亭台楼阁已成断壁残垣。词人用“清角”“空城”、“冷月”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以“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一句有力表现出词人内心极度反战的情绪和感慨今昔的伤感。

又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这首词必须结合词人创作的背景才能充分理解那一片无法排解待酒浇的春愁。当时南宋灭亡, 词人漂泊辗转于姑苏一带, 吴江周围的美景勾起了词人对故国家乡的怀念。词人在风雨飘摇的舟中想象到温暖安定的家庭生活。脑海中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同眼前孤旅漂泊的巨大反差使得词人的国恨家愁更加凝重, 正是国家的覆亡才导致小家的不幸, 国之不存, 家将焉覆。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还产生了辛弃疾、陆游等一批爱国词人强烈表达报国无门,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与感伤情怀的词句。宋词的以上这一感伤特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是其无法摆脱的宿命。

二、词作文人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封建文人把求取功名作为人生一大理想, 他们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规划自己的人生, 所以“建功立业、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这些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一旦在科举之路上遭遇挫折, 那么给他们造成的打击不言而喻, 是非常沉重的。

如柳永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 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去便, 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 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 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 风流事, 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

这是柳永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抒发内心牢骚失意的一篇词作, 通篇是他愤激负气、成一时痛快之言。进士落第无疑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他却说“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表面上故作潇洒之语, 实际上自我解嘲语, 自我宽慰语, 表现了对自己才能的自负和怀才不遇的悲愤。既然科场失意, 那就以情场得意来“补偿”吧, 看似一首遇到挫折后毫不气馁, 气韵洒脱之作, 背后却潜藏着无限的伤感与酸楚。

又如姜夔的《杏花天影》: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 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 待去。倚兰桡, 更少驻。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 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 日暮, 更移舟、向甚处?

词人姜夔出身寒微, 少年孤苦, 屡试不第, 终生不仕, 一生辗转漂泊。他的词作中往往渗透着拨人心弦的伤感与哀愁。这首词写作当时, 词人从汉阳离开, 前往浙江苕溪, 途中路过金陵, 此时莺歌燕舞, 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光美景。词人触景生情, 为自己坎坷的身世心酸不已, 只好“算潮水, 知人最苦。”“日暮, 更移舟, 向甚处?”反映出作者心灵深处的迷惘以及对前途的不可知。

三、与历代文人一脉相承的感叹韶华易逝、思乡怀人的固有感伤情怀

早在汉代五言诗中, 就不乏感叹年华易逝、怀念故乡的诗句, 文学发展到宋朝, 本就多愁善感的宋代词人更是把这一历代文人情怀抒发的淋漓尽致。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暗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被称作吟咏乡关之思的千古绝唱, 当时作者身处边关的防御前线, 边关一派萧索悲凉的秋景, 词人的视野从云天、黄叶、大地、江波、远山、斜阳到天涯尽头, 这些景物无不勾起他深深的思乡之情。因此夜间难以入眠, 只好登楼远望, 以遣乡愁。然而明月独照高楼, 更添词人乡愁与伤感, 只好以酒来消愁, 结果是举杯销愁愁更愁, 词人留下了相思的泪水。句句心酸, 催人泪下。

又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纵是晏殊一生仕途顺利, 生活美满, 依然时常在词作中流露出韶华易逝, 物是人非的伤感与哀愁。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 将怀旧之感与伤今之情交织、融合在一起。故地重游, 心头泛起此地的旧事。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莫名伤感油然而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揉和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词人面对落花归燕, 触目伤怀, 抑郁难解, 孤独寂寞之中, 只有徘徊于小园香径中, 试图在记忆中寻回逝去的年华而已。词中没有悲戚却有闲愁, 没有离恨却有隐忧。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伤感, 既似冲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宋词, 早已被国人吟咏了千年, 大浪淘沙, 经过历史的沉淀, 更显生动与妙绝, 那初读时的惊艳与咀嚼后的感动无法不被倾倒。本文简要论述了宋词伤感基调的成因, 为解读宋词恒久的艺术感染力做了一些尝试, 然而博大的宋词世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挖掘探讨。

参考文献

[1]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三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三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吴组缃, 沈天佑.宋元文学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3]吴组缃, 沈天佑.宋元文学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上一篇:住院处党员干部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下一篇:致爱人的国庆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