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班四年级与常规教育并轨的教学反思

2024-04-26

伏羲班四年级与常规教育并轨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

篇1:伏羲班四年级与常规教育并轨的教学反思

关于伏羲班四年级与常规教育并轨的教学反思

伏羲班经过几个春秋,如今迎来伏羲四年级期末考试,它是首次与常规班教育并轨后的正式考试,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践行:“老实、听话、真干”,用自己的行动为伏羲教育增添光彩。

伏羲班四年级这次考试,语数英的考试成绩平均分均超过常规班平均分,初步体现伏羲教育确实能全方面发展孩子的能力,在文化科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伏羲娃在学习体制内教材时,也能学得很好,学习能力得到验证。在考试过程中还有家长代表全程监考,充分体现了考试公正公开。

伏羲四年级在与常规教育并轨过程中,语数英三位科任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探索和开拓出适合伏羲教育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伏羲班的课程开发到课堂讲解,教学反思,每一步都是全新的,不断开拓的,与时俱进的。夸张一点讲:每一步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都在关注教学效果,要摸着石头过河。

在伏羲四年级与常规教育并轨过程中,出现以下的问题,值得深思:

一、 经过几年读经教育,培养了孩子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由于这几年孩子的阅读量非常大,理解能力强,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老师教的毕竟有限,所谓:“师傅带进门,学习在个人”,而开启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他就可以自学大量的文化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比只是培养孩子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能力重要得多。因为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伏羲四年级的试卷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练书法的`效果就显示出来了。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三、 以上是优点,但是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例如此次考试反映了英语的词汇量不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语文的四会字、拼音、分段出错较多。数学的计算能力需要强化,多加练习。

篇2:伏羲班四年级与常规教育并轨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的过度行为

(1) 过多地使用灌输。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 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运用非常普遍。杜威认为:“这种灌输教育主要是通过外部‘训练’的方法, 将成人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并趋于成熟的幼儿。”在幼儿园常规管理中, 幼儿需要遵守的规则大多数是成人教授的, 往往要求幼儿不求甚解的死记住某些规则条例。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 也往往是采用说教、命令、监督、奖惩及变相体罚的方式进行规则灌输与教育。灌输教育完全把幼儿当成了接受和执行命令的机器, 孩子的主体性地位荡然无存, 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被完全否定。

(2) 过多地使用限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常常走向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对幼儿的高压控制, 使得幼儿能力低下和主见丧失, 从而对教师唯命是从, 这又加剧和强化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些教师把常规教育等同于“管住孩子”。同时, 教师非常善于对幼儿说“不”, 不准随便下位置走动、不许打人等。幼儿在教师一项项的限制下, 畏手畏脚, 什么事情都不敢做, 毫无自主权, 自我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 教师为了减少安全隐患, 也会限制幼儿的行动。这样, 教师限制了幼儿的活动, 也就减少了幼儿的社会刺激, 减少了幼儿智力水平提高的机会, 减少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机会。

(3) 过多地使用奖惩。笔者在工作中就曾看到有的教师非常喜欢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管理幼儿, 如当幼儿吃饭吃得又快而桌面又干净的时候, 教师便会奖励小贴画;当幼儿在教室大喊大叫或打人时, 教师则会训斥、批评。教师通过奖励与惩罚左右着幼儿的行为, 让幼儿做老师希望他做的事情, 不做不允许的事情。奖惩是行为主义理论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 它的优点是便于教师控制全局, 见效快, 所以是教师们最喜欢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过度地使用奖惩不利于幼儿规则的主动建构和良好习惯的主动养成, 外在的控制离不开成人的监督, 所以奖惩只能起到暂时的、短期的效果。

2. 教师的不足行为

(1) 榜样示范作用不足。榜样示范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榜样力度不足。教师往往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但自己却是另外一种做法。比如, 有的教师要求幼儿保持安静, 自己却和另一个教师肆无忌惮地聊着与工作无关的问题。教师这样的做法就如同自己抽自己嘴巴, 显然对幼儿不能起到什么说服力。二是教师没有创造幼儿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没有通过树立幼儿中的良好的榜样形象来让幼儿明白最合适的行为是什么样的, 自己应该向谁学习。如果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 那么幼儿的自我约束和积极行为都会增加。

(2) 处理纪律问题时忽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纪律问题的发生往往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但很多幼儿教师在处理纪律问题时却只处理症状, 而忽视问题产生的原因。幼儿纪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幼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二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引起纪律问题, 三是环境布置的不合理引起纪律问题。

(3) 教师缺乏有效引导幼儿的方法。由于教师在教授常规和处理幼儿不合理行为时缺乏有效的方法, 只得机械地运用某一种方法来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如不管是什么样的规则, 教师所用的教授方法都是:引出集体范式的规则———个别提醒幼儿———重复指导幼儿遵守规则。教师不管规则所涉及的问题是否是全体幼儿共同的问题, 都对全班幼儿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样做能起到预防幼儿同样的不当行为, 但也势必会让幼儿背负累累规则, 畏手畏脚;同时教师还一相情愿地认为只要是自己向幼儿讲过的规则, 幼儿就没有理由明知故犯。事实上, 没有产生问题的情境, 幼儿很难有将规则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相同情况下灵活运用的本领。当幼儿出现纪律问题时, 教师也不管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只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呵斥、训诫或惩罚的方法。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师理论知识匮乏, 对常规教育缺乏全面理解

一方面, 由于理论学习的不足, 教师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 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 教师往往很难考虑到事物的关联性, 孤立地看常规。另外, 还有一些教师由于理论学习的不足, 还错误地以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孩子。

2. 教师对幼儿能力的低估以及对安全的考虑, 不敢放手

有些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是没有能力的, 大多数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教师迫于安全的压力, 采用高控制的手段管理幼儿, 涉及到安全问题的事情就尽量不让幼儿做。

3. 教师追求省力和速效的方法来实施常规教育

由于教师的“惰性”在作怪, 使得他们在常规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省力的方法。教师不愿费力去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 也不愿意去寻找和分析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而教师追求速效的方法则主要表现为倾向于使用外在的奖惩和示范, 倾向于规则的直接灌输和强制执行。另一方面, 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的成果也很难给幼儿教师带来什么即得利益, 因为幼儿园的评估标准并不关注这些, 所以教师缺乏动力。

4. 教师缺少榜样示范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方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对儿童影响最显著的榜样是给儿童温暖和关爱的人, 拥有更多权力、影响或技能的人, 以及与儿童相似的人, 或同性别、同龄的人。教师是幼儿最好的行为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 也没能成为幼儿良好的学习榜样。另外, 幼儿同伴的观察学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常规教育中也有浪费这一资源的做法。

5. 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 使得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难以有效实施

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更加注重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注重对幼儿自身价值的尊重与引导。而我国则更多地注重集体关系,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由于中外教育和文化的差异, 使得国外的先进理论难以灵活运用。

6. 家园合力不足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 在幼儿园里, 有教师监督, 幼儿就能够遵守规则和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一回到家就会变回原形。另外, 家园联系不足, 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的工作缺少了解支持力度不够。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幼儿园应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和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1) 丰富幼儿教师的理论知识, 增加对常规教育的全面认识。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状况缺乏了解的教师, 最紧要的就是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而对于那些孤立看待常规的教师, 一方面要解放他们的思想, 即让他们明白纪律问题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往往是由其他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另一方面要养成教师写观察笔记的习惯, 并对所发生的具体问题作原因分析, 以及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对于那些将常规等同于管住孩子的教师而言, 迫在眉睫的就是思想的解放, 要让他们明白,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并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其他活动提供方便。

(2) 改变幼儿园对常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机制。如果幼儿园以幼儿是否能够被控制或班级是否表现的安静来衡量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好坏, 那么教师就得到这样的暗示:控制幼儿的行为并让他们闭上嘴巴。所以, 教师必然会采用灌输和强制执行常规的方法来达到速效。因此, 改变幼儿园对常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3) 减轻教师的安全责任, 减少安全隐患。园所和家长要考虑到教师的动机和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的具体原因, 不能盲目地追究教师的责任。如果确实是教师工作的疏忽造成的安全问题, 那么应该追究教师的责任;如果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并且事故的发生与教师并无直接关系, 那就要酌情减轻教师的责任。如果幼儿园能在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 那么教师会更有作为。

2. 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常规教育观并增强能力

(1) 给幼儿参与制定常规的机会和放手让幼儿自己管理自己。体现幼儿意志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常规的制定。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 一是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 二是制定的常规更符合幼儿的需求, 三是幼儿更能明白常规的意图与价值。如果教师能够给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 那么幼儿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很多知识和能力。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 幼儿增加了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常规的主动建构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 减少纪律问题产生的因素。减少纪律问题的产生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课程。想要从源头上减少纪律问题的发生, 就要求课程要丰富多彩, 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能激起幼儿的兴趣, 能够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环境。要求环境布置、空间布局合理, 材料和玩具的数量适宜。三是幼儿的需要。首先, 教师要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其次, 教师要满足幼儿的爱和尊重的需要。

(3) 根据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采取对策。当一个纪律问题出现时, 教师不要急于采取对策。首先, 教师要做的是观察, 初步了解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其次, 教师要通过与幼儿的沟通交流, 了解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幼儿的感受。第三, 教师要综合分析幼儿的回答与感受, 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判断纪律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具体原因, 从而寻找有效的策略。

(4) 教师要提升自身品质, 从“宽己严儿”变成“宽儿严己”。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幼儿教师要想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首要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做好幼儿的表率。如教师不让幼儿挑食, 那么教师自己便不能挑食。搭班的两个教师面对同样的孩子、同样的班级环境和格局、同样的家长, 两个教师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以及一致的要求与干预方法, 能够最有效地管理幼儿, 并能使幼儿对老师更信任、更尊重。

(5) 在理论的钻研和实践的摸索下寻找方法。一些教师由于理论知识匮乏, 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浮于表面或仅仅走形式, 造成漏洞百出、问题不断。理论的学习很重要, 通过理论的学习, 教师可以打开自己看待问题的思路。所以, 钻研理论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应在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自身实践, 摸索出一个根植于现实土壤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3. 与家长有效沟通, 争取家长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幼儿教师应把工作的设计和具体思路向家长说明, 让家长明白想要孩子充分活动, 受点小伤是不可避免的, 除非不让孩子活动。常规教育如果能得到家庭的支持, 就会事半功倍。根据斯金纳的操作强化理论, 及时的持续的强化效果最好。家园一致的要求正是一种及时的、持续的强化。同时, 一致的要求也利于幼儿将常规内化, 因为幼儿会意识到所有人都要求这样做的事情肯定是对的, 从而在心理上更愿意主动接受。

总之, 想要解决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解放教师的思想, 增加教师的认识, 转变教师的观念;其次是幼儿理论知识的学习, 要用理论充实大脑, 用理论发现问题, 用理论指导行动;再次是在理论的指导下, 摸索出一套适合园情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外在的强化和模仿只是一种手段, 只有幼儿规则的主动建构和自律道德的发展, 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出路是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 而不是机械死板地灌输规则。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 教师应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 给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希拉·里德尔-利奇.儿童行为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鲁杰,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3]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篇3:教育视角下伏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教育,伏羲,伏羲文化,保护传承

一、伏羲文化的内涵

伏羲, 又称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 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居三皇之首, 百王之先。史籍中多有记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 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1]伏羲通过仰观俯察, 了解自然万物, 创立八卦, 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 为《周易》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外, 伏羲还立九部, 钻木取火, 教民熟食, 制历法, 定节气, 尝百药等。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根基。为人类的繁衍、生存, 探索发明了新的生产手段和新的生活方式, 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明—伏羲文化。

伏羲文化主要包括 (1) 伏羲遗址文化。如伏羲庙 (天水伏羲庙有两处, 一为卦台山伏羲庙, 始建于金代;二为天水市西关伏羲庙, 它是我国现存祭祀伏羲庙宇中规模最大、最为宏伟的明代建筑群) 、大地湾遗址 (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部落遗址, 距今约4800-8000年、总面积110万平方米, 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文化与大地湾文化是同宗同源的, 而且为相互之间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3]风台、女娲庙、葫芦河、卦台山、龙马洞、分心石、交肠寺、学话台、羲皇钓鱼台, 娲皇洗脚石等。 (2) 伏羲知识文化。包括伏羲传说及其衍生的文化等。神话传说是原始时代人类社会生活历程的自然流露, 这些真实与虚假混杂的文字, 是一个民族早期的百科全书和原始文化的活水源头, 凝聚着民族文化命运的种种积淀。[2]图腾文化, 相传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 伏羲氏族以龙 (大蛇) 为图腾, 是出于对伏羲的崇拜, 并将其首领神化的反映。随着伏羲氏族不断生息繁衍, 龙的图腾崇拜已成为中华民族内聚力的象征。八卦文化, 伏羲画八卦和造书契, 是中华先民告别结绳记事时代, 走向文明的开端, 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 (3) 伏羲祭祀文化。伏羲祭祀仪式作为文化遗产, 它是古老文化的遗留, 是残余的人民文化。 (4) 伏羲建筑、雕刻、彩画文化。在古秦州发现的几处九宫八卦宅院, 太极图, 八卦图等雕刻图案, 建筑装饰上的龙凤图腾, 形成伏羲文化建筑特色。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对中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对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亲和力。让华夏儿女、羲皇子孙, 认识、了解、传承中华民族特色优秀文化, 是构建智慧中华和谐社会, 推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发扬同命运共荣辱的龙族精神的根本。因此, 伏羲文化的保护传承, 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教育视角下伏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自古以来, 口传身授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口传身授指以家庭、家族为主,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文化代代相传的一种传统教育形式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 。然而, 在现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口传身授这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已慢慢弱化, 学校教育渐渐替代了口传身授的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成为保护和传承文化最为有效的教育形式。

教育有社会功能和个性功能两个方面, 社会功能即教育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功能。教育能够保护传承、发展人类文化, 甚至可以创造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是传递文化的主要工具。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将文化知识和经验断传授给下一代, 使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教育促进文化的传承主要有“向书本学”和“做中学”两种方式。[4]

“向书本学”主要指学校或教育部门出版各科关于伏羲文化的教材, 学生利用该文化的教材、媒体资源 (如声像资料、网络资源) 等, 包括文化所涉及的语言、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科学、民风习俗等。在教师的引导, 学生进行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做中学”是指学生在文化知识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参加学校或社会开展的文化活动, 培养文化的技能情感。在实践感受文化的魅力。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在中小学教育中以讲述民间故事的形式对其进行文化的传承教育, 将伏羲文化的基本知识, 如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 葫芦河的故事等积淀了丰富文化底蕴的内容融入到中小学品德、社会、语文课本中,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的发展。从小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民族认同感, 激发对文化的保护意识。

大学作为文化遗产的传习地, 大学的教育体系应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 且在大学应将文化的保护传承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天水流传很多与伏羲相关的民俗习惯, 至今天水还有纺织做绳的风俗习惯, 有纺轮坯和尖状骨锥, 有模仿伏羲八卦图形编造各种工具、生活用品的风俗, 有捏制陶器、捏制泥人的艺术, 琴瑟、笙簧、埙等古乐器的民俗。还有关于伏羲女娲的民歌民谣, 乐舞祭祀中的夹板舞、旋鼓舞、秧歌等的民俗文化。利用曲艺、民俗游艺活动演出及知识竞赛活动等组织形式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民族歌舞大赛、文艺表演大赛、“文化校园巡展”等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既能丰富文化内容, 凸显本文化特色, 也能有效的去掉伏羲的神话色彩、正确对待有关伏羲的神话传说, 展示真实可信的伏羲形象。将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既增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又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为了更好的传承伏羲文化, 为学生提供丰富文化资源, 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丰富伏羲文化的表现形式

伏羲时代距离我们有八千年之久, 与其相关的记载基本具有神话的色彩来表现, 真实的历史事件与离奇的神话传说相互渗透, 对其真实性产生影响, 也限制了对伏羲文化的宣传。鼓励艺术家通过摄影、绘画、小说、戏剧、影视作品、动画等轻松、富于想象的艺术形式将伏羲文化知识化、通俗化、趣味化、时代化, 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在2008年, 河南天乐动画公司与淮阳县委县政府提供定向赞助, 合作开发的第一部反映伏羲文化的三维动画片《太昊伏羲》。天水动漫宣传片《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也利用“动漫”逼真地再现伏羲时代的生活现状, 将神话中的伏羲、女娲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 对于我们伏羲文化研究和宣传, 是一次极具启示意义的实践。将文化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用多样的传播方式, 让华夏民族认知自己的本源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亲和力。

(二) 建立伏羲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体, 然而, 伏羲文化的网络资源很缺乏, 通过查阅, 没有与伏羲文化相关的专题数据库, 关于伏羲氏和伏羲文化的专题网站主要有中国伏羲文化研究会网http://www.xhgl.com/、伏羲文化网站、甘肃公祭伏羲大典网站http://fx.tianshui.com.cn/。中国伏羲文化研究会仅限于研究会、天水、伏羲庙和伏羲氏简要的介绍及少量的新闻, 而且信息在2009年之后没有更新;伏羲文化网站也是在于简单的介绍层面, 信息很少更新。伏羲文化的范围涉及物理、医药、天文到生产工具的制造, 从哲学、宗教, 艺术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习俗文化。其文献资料比较散乱、分散在各地网络资源也很稀缺。所以, 建立伏羲文化资源数据库, 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伏羲文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 将“从书本中学”和“做中学”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用实践去充实文化理论, 同时解决文化理论脱离实际生活的问题。这两种教育传承方式相互交织, 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伏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冈虎.伏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源[J].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4.

[2]雍际春.伏羲神话传说的文化价值[J].宁夏社会科学, 2004.

[3]李建成.从大地湾遗址文物看伏羲对人类的贡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0.20 (4) .

篇4:伏羲班四年级与常规教育并轨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性,冲撞

上世纪80年代, 是一个文学启蒙的时代, 也是一个现代文学思潮奔涌的时代。先后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等流派。刘恒就是80年代中后期文学思潮中涌现出的一位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

刘恒的小说,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 真诚直面现实, 直面人生, 擅长表现人的欲望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 (贪欲, 如《狗日的粮食》;性欲, 如《伏羲伏羲》) , 写人在冲突中的命运沉浮, 以各种人物的灵魂骚动展示人性的本相。《伏羲伏羲》这部中篇小说以“性”描写为载体、为媒介, 通过杨天青与王菊豆侄婶乱伦的爱情故事, 表现了杨金山与王菊豆、杨天青与王菊豆、杨天青与杨天白等人欲望与现实的种种矛盾, 揭示了人伦与人性、人性与兽性、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大冲撞, 演绎了一出传统文化桎梏下的婚姻悲剧, 爱情悲剧。

《伏羲伏羲》是刘恒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篇小说。1988年小说一发表, 就引起了文坛的高度重视, 与莫言的《红高粱》等被称为“代表了新时期文学启蒙思潮第一部曲的最强音”。 (1) 鉴于《伏羲伏羲》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就作品的矛盾冲突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人伦与人性的冲突

什么是人伦?《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 使契为司徒, 教与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汉书·东方朔传》:“上不变天性, 下不夺人伦。”由是观之, 人伦乃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 是“儒家所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 (2)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用通俗的话讲, 人伦, 即人的伦理道德。有学者把伦理看成“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关于性, 爱, 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 (3)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 它成了统治阶级愚民的一种工具, 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人性又是什么?人性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4) 马克思也给“人性”下了一个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 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下的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关于人的本性, 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孟子为代表的“人性善”的观点;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人性恶”的观点。这两种观念可以说概括了人的自然属性 (动物性) 和社会属性 (人性)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 就在于他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明确了人伦与人性这两个概念, 我们就有了解读《伏羲伏羲》中人伦与人性这一矛盾冲突的理论依据。

洪水峪50多岁无儿无女的小地主杨金山以三十亩地中的二十亩地的代价从史家营换回了一个二十刚出头的俊俏媳妇。他在娶亲回来的路上就在这个如花似玉的媳妇身上开始了他朝思暮想的“造子计划”。杨金山与王菊豆的婚姻, 是靠二十亩地捏合在一起的, 否则“别说二十岁的雏儿, 就是脱了毛的母羊也未必看得上那条瘦弱空虚的汉子”。 (6) 王菊豆仅是杨金山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一个“性”工具。他们之间, 毫无爱情可言。这样的婚姻关系, 自然就在热血贲张的十六岁的侄儿杨天青和甜美俊俏的婶婶王菊豆之间产生了两情相悦的乱伦之恋。杨天青与婶婶的相恋, 与婶婶的通奸, 违反了传统文化、传统人伦, 是大逆不道的。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考察, 它又是符合人性的, 是二人人性的需要, 人性的张扬, 是灵与肉的和谐。由爱而生“性”, 是顺乎自然的高尚行为, 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存在的价值。作品在人伦与人性的不断纠葛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婶侄之间, 发生了一系列偷偷摸摸的性爱, 当二人的“孽种”———儿子 (兄弟) 杨天白出世、成长, 渐醒人世, 二人灵肉的结合又常常受到杨天白和世人世俗的眼光 (人们对署名二傻子田锅的大字报的惊异) 的监视, 以致杨天青感到“他不仅欺骗辱没了自己的亲叔叔, 而且在一个绝顶紧要的地方也辱没了自己的爹娘。他感到他做了万人唾骂当剐当诛的见不得人的恶事。一次一次的自责没了结地折磨着这个可怜的年轻人”。 (7) 自从与婶子菜窖“媾和”差点送了性命, 被兄弟 (儿子) 救起后, 在兄弟 (儿子) 的万般仇恨中杨天青终于“扎了缸眼子”, 了却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我们从杨天青与杨金山、杨天青与杨天白 (兄弟+父子) 、杨天青与世人的关系中看到了人伦与人性的冲撞, 杨天青本人的行为就是这一对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 与王菊豆的性、爱要顺乎人性, 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违背了人伦。这种矛盾、这种冲撞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激烈。在杨天青与杨金山, 杨天白和世人及自身的矛盾冲突中, 人伦最终战胜了人性, 人性 (杨天青的自杀) 轰然间倒塌了。而杨天白这个还未成为男人的准男人, 作者把他作为伦理道德审判者的代表写入小说, 深刻揭示了造成杨天青悲剧的原因。杨天白对杨天青与王菊豆无所不在的目光, 代表着人伦, 代表着道德法庭的监视,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永远无法理解一个正常男人身体欲望的强大, 也无法理解封建伦理道德的虚妄。杨天白所处的环境和地位, 使他因袭的只是也只能是封建伦理、封建道德, 他只能站在伦理道德的一边, 以审判者的身份, 对自己的父亲 (兄长) 予以道德审判。杨天青终于倒在了杨天白的“枪下”。杨天白的胜利何尝不是人伦对人性的胜利。

人性与兽性的矛盾冲突

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弗洛伊德学说, 为中国当代文学有关“性”的描写打开了大门, 使中国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人性大解放的轨道上。“作家对性的认识和表现越来越脱离既往文学规范的羁绊。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王安忆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铁凝的《麦秸垛》、《棉花垛》, 刘恒的《伏羲伏羲》, 都冲破了性描写的禁区, 把性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来展示”。 (8) 但《伏羲伏羲》中展示的人物之间的“性”, 并不完全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前者展示的是非本质、非人性的东西———兽性。而从人自身角度来看, 并无善恶可言, 将人性与兽性对立起来, 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认识的。人性是人所特有的, 它代表着善、文明、理性、尊重生命、高尚、尊严。兽性代表的是恶、野蛮、动物本能、蔑视生命、无耻、下流。《伏羲伏羲》中, 人性与兽性这一对矛盾, 贯穿小说始终。这对矛盾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杨天青与王菊豆、杨金山与王菊豆的性关系中。如前所述, 杨金山娶王菊豆不是因为爱, 而是为了传宗接代。这种思想在杨金山身上表现得非常坚决, 非常急迫。越是急迫, 就越使他失去人性。 (最初的杨金山也不是没有人性, 收留侄儿杨天青也是真心实意。“有心把侄儿当儿子对待, 无奈小崽子就是不认爹, 只认叔, 始终不太亲近。” (9) ) 于是杨金山才用二十亩地换回王菊豆这个雏儿, 决心造一个儿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他逐渐地丧失了人性, 变成兽性, 开始了对王菊豆性变态的折磨、虐待。马克思说:“吃、喝、性行为等等, 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 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 并使他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 那么, 在这种抽象中, 他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10) 杨金山对王菊豆施予的一次次的性暴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 是动物的机能, 是丑恶、粗野、无耻、下流, 完全缺乏对人的生命及人性的尊重。

作品在充分暴露杨金山兽性的同时, 着力描写了杨天青与王菊豆如何由相爱到灵与肉的结合, 作者充分地张扬人性, 把他们的性爱活动写得跌宕起伏:从落马岭田园牧歌似的野地交欢, 到自家厢房偷情;再从一次次欢爱之后变着戏法的避孕, 到南岭獾子崖既浪漫又无奈的穴居生活, 最后到菜窖里惊心动魂的缠缠绵绵, 人性的真、善、美、高尚、尊严、苦涩、快乐等都得到了诠释。而杨天青、王菊豆在与杨金山的抗争中, 获得了人性的圆满 (虽然杨天青最后倒在了人伦的“枪下”) , 实现了人的价值的社会存在, 他们的人性最终战胜了杨金山的兽性。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冲突

《伏羲伏羲》中人伦与人性、人性与兽性的矛盾冲突, 归根结底, 既是杨天青等人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大冲撞。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冲撞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作家们提出了反封建的口号, 关注人的生存权利, 大力追求个性解放, 重视新文学的人文精神建构。虽然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伦理文化, 但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早在《周易·彖传》里就有“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之说。儒、佛、道三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悠悠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毕竟是封建文化的积淀, 在其演进的过程中, 留下来的不全都是精华, 实际上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并没有带来文化思想的大解放, 而是对人的思想的禁锢, 特别是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的禁欲主义的出现, 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性”这个话题时呈现出了一种病态, 人们对“性”羞于启齿, 谈“性”色变。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经济的开放伴随而来的也有文学思想的开放, 弗洛伊德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从人本体来研究人的本体哲学已经是世界范围内的哲学思潮。于是80年代文学既要继承“五四”以来“人的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又要追踪当代世界最新哲学思潮, 就“必然在人本体中最神秘的问题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 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冒天下之大不韪, 对性做了大胆的、自以为正确和合乎现存道德规范的描写和解释”。 (11) 因此, 现代人文精神的重新崛起与传统文化观念的碰撞必然在文学领域掀起巨大波澜, 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伏羲班四年级与常规教育并轨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夸夸我的班四年级作文05-05

伏羲文化与原始农业12-01

伏羲八卦完全破解04-09

游伏羲山作文700字04-19

伏羲画卦经典传说事迹04-21

伏羲画卦传说记载事迹05-04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商水分会简介04-21

上一篇:《鲁迅经典全集》读后感下一篇:选择我的妈妈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