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读后感

2024-04-16

分读后感(精选6篇)

篇1:分读后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九班陈逸聪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有趣的书——《宝葫芦的秘密》。看了前半部分,我不由自主地幻想:如果我有这样的宝葫芦。那该多好啊!每天不愁吃喝,所有的事情都由它来做,我就高枕无忧了。可是当我看完这本书,上面的想法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王葆的小学生的故事:一天,王葆去钓鱼,结果意外地钓到了一个神奇的宝葫芦;葫芦要求他守口如瓶,不管多亲的人都不能告诉,它就能象《机器猫》里的小叮当一样神通广大,可以变出各种东西。不久,家里多了许多王葆梦寐以求的东西,比如泥塑、玩具飞机„„渐渐的,王葆惊讶地发现,宝葫芦变出来的东西都是偷来的。于是,王葆一气之下把秘密说了出来,使宝葫芦失效了。从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劳而获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东西才会带来更多的快乐。想想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吃超市买来的饺子会觉得淡然无味,可是吃自己辛苦擀皮、剁馅、亲手包出来的饺子就觉得鲜美无比;菜市场买来的灌小肠吃起来平淡无奇,可是吃自己和妈妈一起辛苦灌出来小肠就回味无穷。再比如,我在做习题的时候,如果老师或同学直接告诉我的答案,往往印象不深刻,下次遇到还是“蛤蟆跳井——不懂”;可是如果是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得到出的答案,印象就十分深刻,下次遇到就驾轻就熟。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付出、多实践,才能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学习上要多思考、多探索,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没有春天的播种,就没有秋天的收获;没有辛勤地织网,就没有满仓的鱼虾;没有艰苦地学习,就没有优异的成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今天的付出,才有明天的成功。(指导老师:陈玲娜)

篇2:分读后感

第一章 做一个负责人的人 看完本书第一章,首先使我对“任务”和“结果”有了清楚的认识。执行任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我们完成某一件事的过程或程序以及为此而付出的努力。而结果就是完成这个任务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追求的价值,也是对我们努力所付出的一种衡量,对于我们价值的一种衡量。所以,对于我这个即将走出校门,步入公司,转变角色,开展工作的新职员来说,心里面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开展工作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要提供相应的结果。

公司靠我们员工提供的结果而生存,而我们靠因给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结果公司继而支付给我们相应的工资或薪酬而生存。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商业交换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等价交换关系。所以,当进入公司以后我每天要用结果来交换我的工资,同时也要用结果证明我的价值所在。所以,一名合格的员工最起码的标准就是要为公司提供结果,要公司看到你的价值,看到你的有用之处。

成功人生的体现之一,就是不断地实现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所以我们体现价值的方式就不同。作为老师,他的价值体现就是培育出优秀的人才,桃李满天下;作为厨师,他的价值体现就是做出丰盛可口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而作为我们就是要圆满的完成公司分配给我们的任务,提供相应的结果让公司不断地实现利润做大做强,更好的持续、发展和走下去。公司强大了,我们提供的结果就得到了体现,我们肯定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比如我们的工资就会提高,我们的福利待遇就会更好,也就是我们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所以,我们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所工作的公司是紧密联系为一体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的价值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公司的前途也掌握在我们每一个员工的手中。要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为公司提供结果,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像文章所说的做一个负责人的人。负责任,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对公司负责,我们就要对我们执行的任务负责;对任务负责,我们就要对我们提供的结果负责;对结果负责,我们就要对我们自己负责。公司每个月会支付给我们一定的工资,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这一个月我们是否为公司提供了相应的结果,我们的价值是不是与之相对称。如果没有,我们就应该心感愧疚,觉

得对不起公司,更对不起自己,那么,下一个月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使自己的工作价值和提供的结果与自己的工资对应起来,甚至超越。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公司,对得起自己,才能无愧于心。有时候任务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有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强大的执行力,而这种“能力”对于我们这些新员工来说必须下意识的去锻炼,去造就。因为这种强大的“执行力”将是我们以后在公司的立足之本!所以,我们要始终以结果为导向,信守承诺,永不言败;我们要相信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使我们痛苦的,必将使我们强大!

第二章 用结果心态来对待工作

通过阅读本章,使我对心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特别是让我懂得进入公司后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心态是我们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我们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我们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心态决定行动,行动产生结果。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公司的新员工来说,就必须树立起“结果心态”。公司的发展与进步依靠我们每一名员工提供的结果,我们能力的大小与价值的大小也依靠我们为公司提供的结果而衡量。所以,结果心态是我们对待公司的一种心态,更是我们对待自身的一种心态。进入公司以后,我们的一切行为、行动都要以结果为导向,有了一定的目标结果,我们就会为之而努力奋斗,我们就获得了行动的动力和提高自身地位的机会,而不是持有一种消极、敷衍和应付的心态,更不是在公司里尸位素餐,磨洋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那样的话,我想我们也混不了多长时间,在公司里面应该是凭能力吃饭,“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自然法则,也是我们任何时候的生存法则。正如文章所说,“公司是一种用经济手段来衡量个人价值的地方,你想要更多的回报,那就为公司提供更多更好的结果吧!” 为了给公司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结果,来换取更多的回报。我想,首先我们要树立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对待每一次任务安排,不管它其中的困难有多大、过程有多复杂,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一定要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提供一个好的、优质的结果来达到公司的要求和它所想要的结果。这样我们就给了自己一个信念、一个信心;一种动力、一种压力。为了这个结果我们应该是在所不惜、全力以赴,使出全身解数,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用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来压倒一切消极的思想和惧怕的心理。我始终坚信: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处理不了的事情;事情就是由人来处理的,人就是来处理事情的。就像文章所讲的“既然锁定了目标,锁定了结果,那么我们对于结果,就不是‘要’,而是‘一定要’!”第二,就是我们做事的方法。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公司或者自己想要的结果,我想运筹帷幄,制定好计划,学会利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每一次任务,我们都要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估算分析一下这次任务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在哪,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哪,我们要从哪先开始,会用到什么资源以及任务要完成的大概时间等。其次,就是要制订好计划,要有一个总体计划,还要有分段计划。这样我们就可以有头绪、有目的、有步骤的层层推进和展开,而不是一团糟,没有轻重之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资源应该包括人、财、物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和动用的资源来为自己服务达到目的。还有就是文章所讲述的结果心态的第二要素就是合作。大多数任务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和吃力,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借他人之力,借力打力。

所以,任何任务只要我们保持良好和应有的心态,认真对待,全力以赴一定会取得优异的结果!

第三章 立即行动 行动才能出结果。所以,立即行动,不要犹豫,速度第一,这是本章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行动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就一定不会有结果。公司靠我们员工提供的结果而持续,我们也靠提供的结果而生存,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行动起来创造结果。

行动的第一要素就是速度。面对每一次任务或安排,我们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开始着手准备而不是放在那里等待时机、等待机会甚至是坐享其成,幻想着天上会掉馅儿饼,幻想去依赖别人的帮助。这样,我们只能贻误时机,浪费时间,而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每当我们接到一个新任务,特别是对自身来说有困难的任务时,我们都会有一种抵触甚至反感的情绪,就会把它推卸在一边,产生各种抱怨、理由和借口,不知道如何下手,没有头绪很难去启动第一步。我想,不管多么艰巨的任务,在我们接到时最起码应该在我们的脑子里过一下,考虑一下它的目标和结果,重点和难点,需要哪些信息、资源和资料,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在哪,这样我们就会对其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基本的框架,这也是行动,也是速度。接下来,我们就应该立即真正行动起来,消除各种抵触情绪,硬着头皮也要开始做起来,因为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正如文章所说,我们要学会一种“先开枪,后瞄准”的逻辑思维,行动就会有结果,行动就会有收获,我们不能提供一个完美的结果,但是一个差的结果总比没有结果强。有时候,面对任务我们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我们反感、抵触,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其中,去摸索它、分析它、研究它,哪怕像苍蝇那样不断地“横冲直撞”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就能找到“出口”,而不是像蜜蜂那样不紧不慢的在瓶底徘徊直到倒下饿死。所以,面对“生存”问题,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速度第一,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同时,看完本章更使我澄清了以前的错误意识和思想倾向,那就是过于追求完美。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过于追求完美的人。之前做任何事,我都非常拘泥于细枝末节,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哪怕不惜一切代价,只要出现一点点瑕疵,或是不起眼的错误,我都会重做或重来;有时为了整体的完美,在一些细小的环节或关键的地方想尽设法也要使之看起来完美,甚至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这样一来,往往使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和琐屑的问题上,而忽视了重点,即浪费了时间,有没有效率,还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样的性格让我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亏,也做了很多无用功,让我深有体会!所以,就像文章所说“完美,是一个执行的陷阱,如果你总是追求完美的结果,多半你得到的是一个完美的借口或是理由”。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的追求完美,过于注重细节而是要脚踏实地,抓住重点,追求效率和结果。

确实,行动时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借口。多数情况下,当我们完成不了任务,甚至是在刚接受到任务时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作挡箭牌,来为自己解脱。借口只能成为我们的绊脚石,成为我们的拦路虎,会让我们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会让我们成为对公司来说没有用、没有价值的人,甚至就像文章所说让我们走向死亡!“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努力是因为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样,在多数情 况下,我们放弃是因为找到了放弃希望的理由或者借口。一旦找到一些理由证明失败的原因不在自己身上,我们就开始放纵自己的生命”,我很喜欢这段话,因为它点破了不懈奋斗与甘于平庸的本质区别。我们应该知道公司是靠结果生存的,而不是靠借口,结果就是结果,不管我们的借口有多少个,多么的充分,我想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们在执行任务时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要借口只要结果,困难再大,也要坚持执行,也要立即行动!

第四章 找准自己的位置

我们一生当中会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会对应不同的位置,准确定位和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我们就会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至于去操别人的心,甚至做了别人的事,而忽视了自己的工作。

进入公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职位和职责要求,公司也是依靠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来为其提供不同的“结果”而取得持续的发展。当然,我们的职位层次必然会随着自身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和晋升,职责权限就会扩大,进而对我们的要求也就会更高。重要的是,我们的思维、眼光和心境必须跟进,每上一个台阶,我们思维和处事的方式都必须相应的转换,来满足新的岗位要求,而不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打造一个强大的“中层”是本章所提出的要求。中层人员,对公司来讲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所有执行力的中坚力量。中层人员上对公司负责,下要统领基层员工,就像文章所说的司机,眼睛要一直盯着前方,不能打瞌睡,也不能随便看沿途的风景,因为你是司机,而不是乘客,你既要准时的到达目的地,还要为整车的乘客着想。当然,我们知道许多中层人员都是从基层员工中提拔上来的或者脱颖而出的,具有一定的阅历,经验丰富、能力强。然而,许多中层人员,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就像文章所指出的“人是司机了,可眼光与心境还是乘客。如果你是司机,但是你还停留在乘客的思维,那么无论你的水平有多高,你都不是一个好司机。”中层人员就必须具备中层人员所应有的思维、眼光、心境和气质,必须从之前的身份中转变过来,你才能管理好一个部门,带领好一个团队。我觉得一个中层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因为中层人篇二:少年张冲六章 读后感整理

《少年张冲六章》读后有感

上个月学校发了著名作家杨争光的一本长篇小说《少年张冲六章》,一开始我只是随手翻了翻,觉得这个作者的文风虽然老练、故事比较有趣,却没有认真地去体会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立意,没有认真体会学校发这本书给我们的用意。直到前两天,说要就本书的阅读和体会开一个读书交流会,我才又重新翻开了这本我原以为只是一本普通叙事小说的作品,一读之下,讶然不已:这本书真是写给我们看的!于是怀着探求的心态,静下心来去研读这本书。

小说以写实手法描写了张冲从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发展到进入少管所坏孩子的历程,其中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好学生与所谓坏学生、坏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心理路程,读来令人深思,究竟是“谁之过”?

从我浅显的目光来看,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家庭原因

张冲的悲剧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张冲的父亲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在张冲出生后,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张冲身上,给了他很大压力。张红旗对张冲说:“你是学生,你唯一的正事就是念书。书念好了,一好百好;念不好书,咋好也不好。”父母和孩子缺乏真正的沟通交流,他们不会和孩子做朋友,只是把孩子作为一个承载自己意愿的容器。儿子没有考好成绩,第一次绳吊,第二次绳拴,粗暴管理。而且缺乏耐心,最后对儿子彻底失望,他说:“从今天起别再跟我提他。我不会和他说一句话了。我只尽我的责任。我出钱,他混,混个啥是啥。”完全没有试着去沟通,去努力挽回。

三、学校原因

除了家庭,还有一个巨大的影响源,就是学校和老师。小说第五章“课文”给我触动很深。小说用大量篇幅将小学各年级的课文、习作及老师的提问讲解、张冲的思考回答及其日记详尽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想象奇特、热爱学习的孩子在老师的批评、指责、无视中一步步走向厌恶学习的过程。学校对于张冲这样的孩子没有用心去教育,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使孩子叛逆、厌恶学校。文中张冲的一位老师李勤勤的父亲是一位瘫痪在床的退休老教师,他有一段说给女儿的话值得所有作教师的深思,他给勤勤说:“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不爱念书的学生,我们过去叫“坏学生”,现在叫“问题学生”。好学生能得到的都得到了??但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那些“问题学生”,像张冲那样的,他们得到的都是他们不应该得到的,从家庭到学校,到老师,到社会,给他们的是什么?不是爱,是爱的名义。是鄙视,鄙弃。他们不服,不服就会对抗。我听见张冲说“变态”了,说“敌对”了。他好像在战斗一样。我很为他担心。我一直想着他。病

态的对抗是很难预料的,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明白得太晚了。我很失败。我无法重活一次。我很后悔。我为自己感到羞愧,羞耻??。” 读《组织行为学》有感 《组织行为学》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的著作,在《组织行为学》这本书里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能力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实现组织既定的科学目标。这次我阅读了这本书里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这三个章节。

首先,在组织文化这个章节里面,斯蒂芬〃p〃罗宾斯首先从文化的前奏——制度化开始说起。他说当组织开始了制度化,它就有了生命力,他本身也就有了价值,也就有了一个自身的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价值体系,这套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就是组织文化。同一个组织里的组织文化进行细分,还可以分成主文化和亚文化,强文化和弱文化,组织文化与民族文化,它们二者与二者之间都存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文化和强文化代表着组织里的核心价值观,亚文化和弱文化也是组织文化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几种文化都直接影响着公司员工的流动率及其脱离组织的可能性。对于组织文化的作用,斯蒂芬〃p〃罗宾斯用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说明了组织文化的功能,也指出了其弊端。在组织文化创建、维系上,甄选活动、最高管理层的举措和社会化方法这三要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通过故事、仪式、物质象征、语言这四种方式,来让 员工更好的学习组织文化,同时通过管理活动的选拔、培训和社会化、授权、领导、绩效评估、报酬体系来创建合乎道德和回应顾客的组织文化,并通过灵修来寻求工作中的意义和目标,与其他人建立联系,使其成为整个社会中的一员。其次,在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这一章,斯蒂芬〃p〃罗宾斯首先从人员的选拔过程开始,通过初始、实质、条件这三步选拔方式,选拔出人员特点、工作要求与组织文化相匹配的个体,并通过前期的基本读写能力、技术能力、人际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化培训和个性化培训,使其与组织文化和企业需求更加匹配。后期通过书面报告法、评定量表法、强迫比较法、小组顺序排列法或者360度评估的绩效评估方法来为后面人员的晋升、调动、解聘等重要决策提供信息。同时在评估时会使用多个评估人、培训评估人、给员工提供豁免程序等方法来减少绩效评估存在的潜在危机和问题。并且,通过管理组织中的多元化管理和多元化培训,来减轻工作与生活的冲突。最后,在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这一章节,斯蒂芬〃p〃罗宾斯从变革的动力开始写起,继而写到变革的阻力,通过运用教育沟通、参与、支持与承诺、谈判、操纵和收买以及强制等方法来克服或减轻变革的阻力,并且运用卢因的三步模型、科特的八步计划模型以及行动研究来推行组织变革。在当代管理者面对变革问题时,通过持续改进、流程再造和激发创新以及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方法来应对变革的问题。虽然阻力可以减轻,但管理的变革,还是会受文化的制约,社会对传统组织文化的依赖程度会影响到对变革的抵制。

在压力管理上,斯蒂芬〃p〃罗宾斯从压力的根源三类因素即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讲起,同时对压力在人体的外在和内在表现做了一个细致的分析,对压力的利弊也做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并通过个人解决途径和组织解决途径来对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达到最好的状态和程度,用以促进绩效的提升,进而促进组织文化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这几章的阅读使我了解到,我们作为管理者,应该要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企业的文化,充分把握和抓住变革的机遇,使企业在不断创新和变革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树立企业核心文化和价值观;完善企业培训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做到任人唯贤,不埋才、不没才,同时也可以向企业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个体,进而推动企业的组织文化的发展与壮大,推动企业的变革与创新,使企业在这个社会化经济环境中能乘风破浪,迈向新的终点和起点。篇四:读后感的格式 读后感常见的格式(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内容证明观点。这一部分要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不能空洞,要有具体的例子。这就要求在写读后感之前,你就要对内容非常地熟悉,知道那些材料能为你的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读《西游记》有感

儿时的经典读物——《西游记》是我读的第一本书。它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人物刻画,无不吸引着我。孙悟空勇敢、忠诚、威力无穷,也使我对他充满了仰慕之情,他也成为了我儿时的偶像。

不过如今,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当我重新诵读这部经典时,又有了些新的想法与疑问。

沙僧只不过打碎琉璃盏,就要下界受罚,而神仙的坐骑纷纷扰乱人间,竟还可以回到仙界,为什么?难道就因为它们都有个足够大的“后台”?这说明了什么?

我想,一方面是体现了佛家道义,佛家的法力无边、大慈大悲。另一方面,也正是讽刺了当时政府的风气!讽刺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唐僧好似皇帝,孙悟空是掌政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只能就是这个样子了,没有“升职”的空间。而那些作恶的坐骑们好似社会的恶霸,因为身后有强大的后台,所以就可以无恶不作,即使是被发现了其所作所为,照样可以活得很舒坦。我想作者正是借助这样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再谈谈悟空的成长史吧,一开始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享天地之精华,后来又被高人收为弟子,学习法术,再到后来王母娘娘的一路扶持,护送唐僧是观音的教诲、众仙家的帮助„„这一切好像都是机缘巧合,促使悟空成为一名英勇、法理高强的神猴。我想,假如其中这任意一环出了差错,孙悟空也必然不会像今天这样神气。这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吧我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没有“高人”扶持,即使再有才,天赋再高,到最后也只不过是归隐山林,过上山水田园般的生活,为后人留下一些经典诗作罢了,显出自己的豁达。另外,基本每次打败敌人,很少靠孙悟空的单打独斗,更多的是

请求仙家们、观音前来相助。难道这只是想说明佛家的伟大么?只是想说明团结就是力量?显然不是的。我想,作者更想表达的是当时社会的状态,要想办大事,就必须得有上层阶级的社会关系,否则门都没有!

《西游记》这部经典,看似只是对故事、人物的描写,却隐含了如此深刻的社会意义,或许我的理解有所偏差,但我相信,这部经典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所挖掘、学习的东西。

读后感的基本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五、以“感”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矗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 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篇五:读后感 在举手投足间塑造灵魂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王艳珍(数学)

“教师的厚度决定学生的高度”!今年开学初学校给每一位老师 发了一本李希贵先生编著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刚拿到这本书时,内心也并没有多少想读的欲望,只是被书的标题所吸引,最初的阅读也只是想为我的教学答疑解惑而已。

带着这些疑问,我好奇地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浏览本书目录,一个个新颖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家常饭”与“法国大餐”、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课间挤厕所、美国的教师怎样布置作业、美国人也会耍心眼、中国式的无所谓、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这么多新鲜的名词,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了,然而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专家却向我们的教育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在观看我们带去的教学录象时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摄象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老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为什么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时,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象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学生吗?为什么课堂上的老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一个地提问题,其他学生这时候还能学习吗?“很好,坐下!”戴维先生模仿了一位教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

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 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

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是啊,许多时候

我们对一些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口头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

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倒是躬行实践。作

者还写到: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发现他们介绍学校的专题片自始自

终讲述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看上

去颇有些激动人心,不象我们在国内学校见到的专题片,除了居高临

下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就是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剩下的就是名师获

奖证书的大荟粹、各种荣誉的大展览??和学生有关的内容不过是一

些出类拔萃者出来风光一下罢了,是啊,怎么平时我们就没有注意到

呢?看来老外看问题的视角真的有些不一样。静下心来想一想 “以

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只与课堂有点关系,校园里其他的一些举动似乎

与学生没有多大干系。这或多或少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吧!

“事无巨细”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点。在阅读完本书后,我的体

会尤为深刻.对比中美的中小学生守则,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对礼

貌的要求:每次都有礼貌地称呼老师(美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中国);学习上的要求:美国:按时或早些到校上课,有

问题要举手,如果缺课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必须把所缺的课补上;

如果有急事离开学校,应提前告诉老师并请教将要学习的内容,必须

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如果学习有困难,可以与老师约定时间

寻求帮助,老师将会乐意帮助你,缺课或迟到,必须带有家长揭示其

原因的便条,对于缺课,唯一正当理由是自己生病、家长去世或宗教

假日,别的理由都为视为违规;教师提问时,如果没有指定特定的学

生回答,任何知道答案的学生都应举手回答;中国:热爱科学,努力

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比

较一下中美对孩子学习上的一些要求,不难发现,美国的守则“境界”的确低了些,但是他们说得实实在在,全是可以比照着见诸行动的细

节,如果孩子照章行事,也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的要求的确很

好,但总觉得有些空,有些大,孩子无从做起。回想我们的教育主管

部门在检查时居然让小学生背守则,有什么意义呢?说的实在,才能

做得实在。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遵守法律法

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只有放在实实在在的情境中才能感受真切,凭空背诵,虚无缥缈,这的确是值得我们

深思的一个教育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也需要从说些实在的话开始

吧!

我们再看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提醒。

1、立刻行动做作业。每天放学后都要留出特定的时间做作业。

你可能刚到家时想休息一下,但也一定要给自己充足的做作业的时

间,这样,你就不会被晚饭打扰或因为太累而完不成作业。

2、如果你厌烦了一项作业,真的不想去做它,你可以给自己一

点小奖励。例如,努力工作了45分钟之后,你可以吃点小点心或打 15分钟的球,过后再回去工作,然后再休息一下。

3、如果需要帮助,一定要开口,可以给朋友别人打电话或向家 人求助。如果这些人不能帮你忙,你可以第二天向老师问不懂的问题,你可以把老师的电话提前记住,到时向老师打电话求助。如果你没有

老师的电话,记住,你的妈妈一般会有。

4、练习,练习,再练习!你在某科目上提高技能的最好方法是

通过大量的练习。如果你在数学、科学、社会学、语言、阅读方面遇

到麻烦,多做些练习可以使你得到提高。

说得多么细啊!学生照着做就行了,这也给我今后的教学提供

了宝贵的经验。不仅在作业要求上注意细节,在课堂上他们更注重细

节。《从教师和学生之外找原因》这个章节就体现了这一点:面对课

堂里发生的问题,我们教师往往把问题的原因想的比较简单。一般不

是从学生本身找原因,就是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其实,好多原因并不

在教师和学生身上,而说不定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如凳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等等,为此他们开发了一个教师培训模型:通过再现教室

里发生的情景,让教师发现其中的问题,针对其中的问题去寻找解决

问题的办法。

在美国,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学校很少从道德层面对他们进

行评判,更没有歧视和放弃他们,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需要获得特殊的关照、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实施教育的群体。更

让人叹服的是,美国不仅仅把这项工作看作是解决学习障碍学生的问

题,而且上升到民族命运的角度来认识,他们认为这是拯救美国未来的伟大工程!

看得越多,内心的感触越深,对教育家李希贵敬佩之情也油然而

生。从他的书里,我们不仅能了解西方发达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上缺少的细腻和灵性,感受到了中国未来教育的曙光。

虽然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有理由相

信,我们会通过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现状,反思我国教育的缺憾,拓

宽我们的教育视野,丰富我们的教育情怀,提升我们的教育品位,取

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终有一天,我们的教育改革一定会走向成功!有心的教师曾经把自己一天、一月、一年的学校生活做过一个统

计。他发现,真正用到教育上的时间和活动实在是少之又少,自己大

部分时间是在“琐碎”中度过的。不是吗?一位学生迟到了,我们可以

批评半天,甚至越说越气,连三年来他犯的所有错误都被不遗余力地

揭露出来,可是,事关学生人格形成的爱心塑造却因为无从下手而经

常淡出我们的视野;考试错了几个题目,我们便着急得不行,以致盯

着学生不放,可是事关学生终生发展的人生信念的塑造,我们又给予

了多少关注,下了多少功夫?

如此一来,同学们还会相信你说的诸如“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之类的豪言壮语吗?

我们心里可能揣着一个宏大的教育目标,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

多少与这一目标相对应的行动;我们拼命做的常常与心里想的、口上

说的相距甚远,甚至南辕北辙。

篇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作为初二年班主任, 我秉持“人人有才, 人人成才,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让学生人人身上有亮点, 人人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的教育理念。 我踌躇满志, 想为失去信心、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的学生点燃希望之灯, 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找到有操作性的有效途径。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学生的逐步认知, 发现问题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部分学生违纪现象严重, 学习成绩差, 没有集体观念……有时我心灰意冷, 产生想放弃的念头。 可正当我陷入最低谷时, 校长的一句话激励了我, 他说:“每个学生都是家长的希望, 家长把子女交给我们, 我们有责任对他们负责, 否则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 ”

是的, 作为老师, 我们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要“把成功赋予学生, 把满意献给家长”。

于是我坚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 决定从大处入手小处着眼开始我的艰苦历程, 我相信通过艰难的付出, 一定会有回报的。 慢慢的, 我们班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让我感到欣慰。 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家访

家访是促进家庭与学校沟通、掌握学生真实情况的一种形式, 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 它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 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换意见的途径, 达到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 通过家访, 走进学生的家庭, 和学生的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和学生的父母共同商讨如何教育学生的问题。 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习惯, 同时让家长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 学校的一日常规, 让家长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各项教育工作。 这样学生能够在学校和家庭里受到应有的关心和指导, 家长们放心, 学校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得心应手。

二、关注后进生

后进生虽然在学习上不如别人, 但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他们也有他们的优点和亮点, 也有值得赏识的地方。 因此, 我们不要一贯地批评, 批评教育对于后进生来说, 收效甚微, 因为他们受到太多的批评。 适得其反, 批评会使他们破罐子破摔, 增强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 使他们内心更加空虚, 自卑感更强, 心理也会更加不健全, 这样就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其实,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 就可以发现每个班不乏曾经较为优秀的学生, 他们身上有许多优点,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使他们掉队进入后进生行列, 而自己一时又无法摆脱那种局面, 时间久了便会失去信心。 我们身为老师要是能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们, 不再老盯着他们身上的缺点和毛病, 而是仔细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亮点, 鼓励他们, 激励他们, 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恢复自信, 使他们心存希望, 充满信心, 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他们必然要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迈进, 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认真关注每一个后进生, 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 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 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 体现一个班级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班干部与学生之间要平等, 后进生与优秀生之间要平等, 不管是谁, 只要有了进步就应该表扬, 有了错误就应该批评, 做到一视同仁, 奖罚严明,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集体中, 体现自我价值, 感受集体的温暖, 才会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班主任要成为班集体的一员, 要深入学生中。 除了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之外, 还要了解学生所想的并且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真诚交流, 做他们值得信赖的朋友, 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班上的事情要听取他们的意见, 以民主的形式解决, 有的事情, 在听取大家意见后, 班主任通过认真思考后再作决定, 使每一位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重要一员, 这样班主任无形中就成了班集体的领袖, 班级管理就容易多了。 反之, 就会适得其反。

四、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教育学生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班会, 如: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种常规教育, 让学生参与到主题班会的讨论中。 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 让学生明白许多道理, 学会尊敬师长, 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养成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增强节俭意识, 培养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提高适应生活能力,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自信心, 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 就会专心致志地研究它, 从而提高做事效率, 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初中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他们喜欢哪个老师, 他们就会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科目, 会花工夫去学, 成绩自然就会好。 相反, 如果他们讨厌某个教师, 那么他们就讨厌该老师所任教的科目, 成绩肯定不会好。 因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六、要关心爱护学生

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对待学生不能摆架子。 泰戈尔曾说:“伟人多谦虚, 小人多骄傲。 ”谦和与高尚是近邻, 谁越谦和, 谁也就越接近高尚。 谦和像一件神奇的衣裳, 谁穿上它, 谁就会变得更加俊美。 老师放下架子, 就是要使自己变得谦和, 这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老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与学生真心交流, 用真诚赢得学生。 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心目中一个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同时, 对于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 要在不伤他们自尊心, 不侮辱他们人格的同时,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 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 这样, 师生才能关系和谐, 感情融洽, 学生才会真正的从心里接纳你, 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篇4:分,分,分,谁的命根?

自我有两种:真自我,假自我。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心理与行为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有假自我者,他的一切是围绕着别人的评价而构建。

有真自我的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即便他没要到什么,他仍然有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有假自我的人,不管他的欲望看起来有多强,其实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的,是别人都要的,只是,他希望自己要得更多更好。若实现了,他就觉得自己有高自我价值感;若不能实现,他的自我价值感就崩塌了。

一个社会中,若无数人有真自我,他们的行为都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而每个人的感觉千差万别,他们的行为也就千差万别。于是,就有了哲学家罗素所说的那种境界——“须知参差多差,乃是幸福的本源”。

中国文化大批量地生产假自我,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行为,都不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相反,他们要大家都要的,并期待自己要到最好的。由此,就形成了高考独木桥上将分数的重要无比夸大的心理状态。

高考,表面上是严重影响着考生的未来,但更根本上,是决定着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一个家庭的“面子”。“面子”,即“我们”在别人眼中的价值感。后者是更为深刻的存在。

考生的分数,家长的“面子”

我听了成千上万的故事,很惊讶地发现,在中国,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都对孩子的考试成绩特别在意。即便做父母的,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但通过其他的路取得了极大成就,他们仍然特别在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并且,哪怕是父母以新意识自居,头脑上说,自己不在意孩子学习成绩,但事到临头,他们还是会发现自己严重地被孩子的学习成绩牵扯。

前年四月底,参加高中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期间和两个同学深聊。我们高中是省重点高中,而我们三个都是重点大学毕业。他们两个对我说,自己意识上,真的是希望孩子快乐就好了,但是,就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在乎。一看到孩子的好成绩,就开心,一看到坏成绩,就难受。孩子的学习成绩带来的开心与难受的程度,胜过了其他一切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也不解。但聊着聊着,事情便逐渐清晰了。他们的事业都发展得不错,家庭也和睦。“自己的人生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就这样了。”但孩子的成长,却有着无限的空间。所以,将目光盯到了孩子的学习上,而学习成绩是对“追求”与“成长”的最佳评价标准。孩子的成绩不可避免地成了自己人生迟滞的最在乎的点。

那一刻,我想,天啊!孩子的成绩,竟然成了父母的信仰。

家长其实也拥有虚假自我

去年四五月的时候,和一个来访者做咨询时,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是一位妈妈,孩子上小学。她同样意识上觉得,孩子是否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成绩不重要。但是,孩子的成绩就是严重地牵扯她的心。

现在的老师们都懂得这一点。于是,每天给家长们发短信,告诉家长们你们的孩子表现如何成绩如何,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做法。一次,她收到孩子老师的短信,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95分,而全班平均成绩是97点几分,你的孩子是倒数多少名。”

看到短信的那一刹那,她第一时间产生的是羞耻感,这份羞耻感只是一闪现,便转化成对孩子的生气。她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孩子说,“哦,我有点马虎。”马虎这个词,让她更生气。于是,她对孩子发了一通脾气。

“分数,对你来讲意味着什么,会让你想到什么?”我问她。

她脱口而出说:“成绩好,一切都好。”

“这是什么意思?”我再问她。

她想了想說:“成绩好,老师会喜欢你,同学羡慕你,家长高兴,一切都变得顺利而简单;但成绩不好,你会失去这一切。”

“如果失去这一切又会如何?”我继续问。

她说:“那太可怕了。我一次数学考了三十几分,我立即想到死,不仅仅是想到死,而是有了生不如死的感觉。”

这段对话让我明白,她的自我也是经典的假自我,她的自我价值感,构建在外界评价之上。学习时,成绩就是评价她的自我价值的标准;工作后,这个标准就变成了成就、收入与社会地位。

并且,工作后的标准,虽然也就那么几个,但不容易简单量化,而且多少是参差多差的。但学习时,尽管我们也说德智体美劳,实际上,只有成绩才是可量化的指标,才是最显而易见的评价标准。所以,它成了绝对的、压倒性的标杆。

世上必然有无数条道路可走,但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弄成了只有高考独木桥一条路可走,这并非是客观事实的呈现,而是普遍的假自我的集体之心所创造出来的。

后 记

2014年的高考已过去,孩子们,成绩如愿的,祝福你们,愿你们在这条路上找到自己的真自我;成绩不如愿复读的,正在高考路上拼搏的,同样祝福你们,愿你们能找到自己的路。作为高考失败者,你可能正处于痛苦中,你对这样的说法会说:狗屁!但请仔细觉知你的痛苦,看看这份痛苦是什么。

我的新浪邮箱收到了几万封信,其中约三分之一是中学生,咨询中也遇到不少考生。我发现,他们的痛苦中列第一位的绝不是高考成绩,而是高考失败后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他们觉得,自己已无脸见人。最严重的,高考失败直接撕裂了他们的自我,他们干脆从此闭门不出,躲在家里,而且一定是一个小房间的世界里。

这根本不是客观事实上的失败,而是他们以成绩或别人评价为核心的假自我破碎了。

若家有失败考生,希望做父母的意识到这一点。相信你们也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但请不要再将你们的挫败感传递给孩子。这个时候要理解与接纳孩子,并告诉孩子,真是抱歉,过去我们让你形成了考试成绩就是一切的心理,现在我们看看,怎样可以破了这种心理。

我们真心希望,和你一起去看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篇5:《三家分晋》读后感

这篇故事讲的是古代晋国国君智宣子想让他的大儿子智瑶继承王位,旁人建议说:“您的大儿虽然聪明过人,但为人残暴,还是让您的小儿子继承吧!”晋王视而不见,仍固执的让位给他的大儿子智瑶。智瑶即位后果然残暴无情,人民都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国家也日益衰退,最后被赵、韩、魏三国吞并。

我真为他们惨痛的教训惋惜。就因晋国国君不听别人意见,选择刚愎残暴的智瑶,以致自己的国家被吞并了。假如他听取他人意见,智瑶为人习惯又可以改,那么,一个好好的国家就不会灭亡,国家也就可以一直昌盛下去。

其实,在当面临选择的时候,要积极听取别人意见、建议,听人家解释。不要总是不听人家的建议,以为自己的选择才是好的.。否则,一旦选择错误,后悔是来不及的。这不只对自己不好,还会祸及他人,甚至死路一条。正如古人所说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兼听,使人明智,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己得益,他人受益,真是一举两得。

不仅是那样,做人也要善良,多为他人着想。这样他人会受益,更会帮助你,你也会受益。同时,不能霸道、自私。对别人不好,别人会排斥你,对自己也不好。莎士比亚曾说:“善良的心地是黄金。”就是同样的道理。

篇6:《论语》后半部分读后感

“言必信,行必果”就以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教导我们此刻的家长,不能哄骗孩子,不然孩子会所以学会哄骗别人,要重视诚实守信品德的养成。“欲速则不达”就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只图快,否则,反而会失败,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拔苗助长”。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论语》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它的精华思想,更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分读后感】相关文章:

语文读后感管理论文04-18

上一篇:国外自闭症相关研究下一篇:家教学方案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