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始将连横翻译

2024-04-12

苏秦始将连横翻译(精选6篇)

篇1:苏秦始将连横翻译

苏秦起初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他说:“秦国西边有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巴、蜀、汉中等富庶之地,北面有可用的胡貉、代马,南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方有巫山、黔中为屏障,东边有坚牢难攻的郩、函之地。

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郩、函之固。田肥美,秦国土地肥美,百姓殷实富足,兵车万辆,勇士百万;而

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且有千里沃野、蓄积丰厚;地势险峻,便利攻守。这正是

人们所说的得天独厚的天府,天下的大国啊!况且凭借您的贤明,百姓的众多,如果习用车骑,教以兵法,一定可以兼并诸侯,统一天下,成就帝业。我希望大王对此稍加留意,请允许我陈明其成效吧。”

秦惠王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鸟,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难以施行诛罚;德行不高的人,不能够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曾修明,不可以烦劳大臣。现在您不远千里郑重庄严地在宫廷上指教我,我希望您以后再说吧!”

苏秦回答道:“我本来就疑惑您是否能用我的主张。往古之时,神农氏讨伐补遂,黄帝出征涿鹿而擒杀蚩尤,唐尧讨伐驩兜,虞舜讨伐三苗,夏禹讨伐共工,商汤诛灭夏桀,周文王征伐崇侯虎,周武王灭掉商纣,齐恒公用武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凭借武力的呢?近世各国派遣使者,车辆往来,奔驰道路;策士们各用言语,互相交结,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

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

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1

使天下为一体。但结果或者约从,或者连横,兵革甲胄也并未因此藏起。辩士们巧言文饰,使各国诸侯昏乱迷惑,结果万端俱起,莫衷一是,不可理喻;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民作伪的却愈多;国家法令多而混乱,百姓被搅得更加贫穷,这样君臣愁怨,百姓无所依靠。道理讲了许多,言愈明,理愈显,战争反而愈益频繁。策士们奇服伟饰,能言善辩,可是诸侯间的战争并未止息;愈是文辞满口,天下愈是治理不好。说者唇焦口燥,听者昏昏生厌,看不出一点成效。你提倡仁义,恪守诺言,可是天下的人并不相亲。于是诸侯才废文用武,优厚地豢养敢死之士;同时整顿军备,制甲砺兵,在战场上争取胜利。不修兵事,企图空坐而能获得胜利,安居而能扩大土地,这不过是幻想;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他们虽然也常想安坐而获利,然而天下的大势也终不可能让它实现啊!所以必须凭靠武力来续成大业。如果地域宽阔,两军之间可以展开攻坚战;倘若地势狭促,两军逼近,杖戟相碰,展开白刃战,这样,才可见出伟大的功用。对外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对内能实行仁义;在上能树立君主的威信,在下能使百姓服从。当今之世,如果想吞并天下,凌驾大国之上,威震敌国,控制海内,统治黎民,臣服诸侯,就非用兵不可!现在继承君位的人,忽视了用兵这个最重要的道理,一个个政教不明,治理混乱,沉溺迷惑于辩士的花 侯惑乱,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

固不能行也。”

言巧语。这样看来,您本来就不能采纳我的主张啊!”

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不好啊!”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把几十个书箱打开,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发狠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锦缎,并以卿相之尊位给我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经学成,便道:“这次真可用所学的去游说当今的君主了。”

于是他出发了,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和赵肃侯抵掌而谈,十分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任命他为赵国的相国,并赐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让他带着这些财物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从散横的计谋,以打击强大的秦国。因此苏秦当赵的相国时,秦与东方六国的交往被切断,秦军不能出函谷关。在这期间,天下如此广大,百姓如此众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

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锈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3

多,王侯们的威势、谋臣们的权力,都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花费一斗粮食,没有用一兵一卒;一仗未打,一弦未断,一箭未折,而能使诸侯相亲,胜于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归服,一人得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这是“运用政治的力量而不诉诸武力,用于朝廷之上而不必用兵于四境之外。”当苏秦得意显耀之时,黄金万千为其所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光耀于道路;山东六国,如草从风,倒伏于前;从而使赵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而苏秦只不过是位出身于穷门陋巷,贫寒困苦的士人罢了,但他却坐车骑马,行遍天下,在宫廷游说各国诸侯,使国君左右之人杜口不言,天下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人了!

苏秦将要往南游说楚王,途经洛阳时,他父母闻讯,连忙张罗打扫住处,清洁道路;并且设置音乐,筹办酒席,在郊外三十里地迎接。苏秦来到后,他妻子不敢正视,只是偷偷地察颜观色,恭敬地听他讲话。他嫂嫂如蛇伏地,匍匐而行,四次跪拜谢罪。苏秦说:“嫂嫂,为什么你以前那么傲慢,现在又如此卑下呢?”嫂嫂答道:“因为您现在地位显贵而且金钱很多啊!”苏秦叹道:“唉!一个人在贫穷时,连父母也不把他当儿子看待;等到他富贵了,就是亲戚也都害怕他。看来人生在世,对于权势富贵,怎么能够忽视呢?”

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厉天下,庭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

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予,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篇2:苏秦始将连横翻译

统计二班 吴炜佳

文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写苏秦用连横的策略说秦王,遭受失败;后部分写苏秦用合纵的策略联合诸侯,获得成功。

前部分以苏秦的两段说辞为主。前一段说辞的中心是秦国具有“称帝而治”的条件:疆域辽阔,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殷富,军事强大,是天下之雄国。凭借这些条件,秦王可以统一天下,称帝而治。虽然这是纵横家游说诸侯的套话,但切合秦国的特点:秦国确实足够强大,秦王确实想称帝,苏秦所言属实,然而秦王却婉言拒绝。苏秦并不罢休,后一段说辞则围绕“非兵不可”展开,从历史传说中的明主贤君说到现实社会的昏庸嗣主,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自成结构。首先罗列以武力征伐取得的成功,接着铺排用言语相结造成的混乱,然后回到废文任武。苏秦对秦国的地理、物产、经济、军事都有深入的了解,说辞恰当合理,也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却忽视了秦国的政治背景。此前商鞅变法,刑及太子的师傅。太子即位为秦惠王,他车裂商鞅,疾恶游士,无论苏秦讲出何种道理,秦惠王暂时都不可能接纳。

而后部分以苏秦地刻苦钻研为转折,主要写苏秦以赵国为基点,联合山东诸侯取得的成就,不再写具体的说辞,而写合纵形成的太平局面。战乱频仍的战国时期,苏秦所持的观点和策略已彻底改变,连横时讲一切都必须靠武力,合纵时讲一切都不能靠武力。“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苏秦本人“黄金万镒为用”,“天下莫之能伉”,将合纵的成就和苏秦的风光都夸张到极致。

文章先抑后扬,纵横家苏秦纵横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让读者领会到主人公“悬梁刺股”、发奋读书、刻苦专研作为命运的转折点的关键部分的重要性;同时从主人公由贫穷落魄到富贵显赫的改变家人态度的一百八十度转变也揭露出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天下大乱,世风日下,人心诡诈,一切都以现实的功名利禄为标准,骨肉亲情都已失去原来的意义。与当时讲究仁义礼信、追求人生道德完满为宗旨的儒家学派不同,苏秦和大部分的纵横家都是功利主义者,他们以现实的功名和利益为人生宗旨和人生价值的根本,为了获得名利二讲求积极进取、勤奋苦练;与座谈道义的理论家相反,他们重视现实中的积极行动和理论实践,游说在宫廷庙堂之上,奔走于大国小邦之间。

篇3:苏秦始将连横翻译

关键词:《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 儒家士子形象

《苏秦始将连横》作为《战国策》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生动叙述了苏秦遭遇纵横生涯中的首次失利后,面对失败,自我砥砺,不怨天尤人,终于一说动乾坤、放马走天下的辉煌故事。同时,它最大的文学价值在于塑造了一个不畏人生疾苦,执着理想追求的苏秦形象。通过游说成功前后之对照,借助苏秦之口抒发的人生感叹,使得苏秦作为士子的形象更加鲜活起来,影响至今。然而,苏秦因为最终不得善终而颇受后人诟病。对苏秦的批评历来众说纷纭,尤指苏秦作为策士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不得,更有甚者,直指其朝秦暮楚无原则的卑劣性。本文只是从文学的角度通过《论语》中对士的定义与要求来探析苏秦的形象。

苏秦作为本篇的主人公,也是《战国策》中最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一。缘于苏秦取得了士人最为瞩目的成就,便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但同时也的确受到不少儒家正统学士的非议。曾巩驳刘向云:“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不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起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作作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亡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悟也。”(《战国策》目录序)此后,鲜有言其成就者,往往从道德层面便一语封杀。然而事实的确如此么?作为纵横战国的时代巨子,其身上必定有着闪光的精神感召。那就穿过历史的迷雾去挖掘策士的魅力所在。

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苏秦作为鬼谷子的学生,习纵横之术,志在出世,有所为于天下。然而其首战便以失败而告终,且境遇十分难堪。当年孔子困于陈、蔡之时,身边尚有学生跟随,然而苏秦说秦失利归家后,却是“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本是温暖的港湾,此时对于苏秦而言却如同寒冷的冰窖,可是苏秦并未去抱怨人情冷暖,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真可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苏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家人的表现归结到自己说秦失败上,从而更加砥砺自己,展现了策士应有的隐忍与决心。在《论语·泰伯》中,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苏秦虽没有学习儒家,却大力彰显了儒家“士”的精神。当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之际,他只是“状有愧色”,没有因为粗衣恶食而愤懑,更没有悲观失落对自己丧失信心。《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为了实现纵横学说、鼓动天下风云,忍受一下人间困苦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士坚持的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道,又岂能在意生活一时的贫苦呢?孔子如此,苏秦也如此,虽然他们道不同,但是为了自我信仰去兼济天下的决心是一样的。后之学者多从其取利上来厚责苏秦,却忽视其成长为一代纵横家的人生阅历,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从和儒家一样积极入世这一方面而言,苏秦之成功绝非偶然。只是儒家固守仁德而没有从具体国情出发,最终成就之区别显而易见。诚然,没有谁一出山就马到功成的,当年孔夫子率领弟子游走列国时,因处处碰壁,十几年而不被用于天下,最后竟被人讥笑为“丧家之犬”。可是,孔子虽壮志未酬,依旧故我,坚持士的价值取向,在道德层面达到极致。而苏秦却立足七雄之现状,转移视线,二次出山从赵国开始。结果却是“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接欲决苏秦之策。”《论语·子路》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苏秦从赵国开始,一路出发,使六国如同一国,这需要何等高超的外交智慧,非大智慧不能为也。不仅不辱君命,而且赢得了“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的巨大声誉,这不仅是儒家士子的渴望,更是诸家士子的心愿,所以从精神层面讲,苏秦提升了战国士子的高度,刷新了儒家对士子的一般要求。更重要的是,苏秦以纵横捭阖之智慧使儒家士子对“达”和“仁”的要求扩展到无限。在《论语·颜渊》篇中,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要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又如《论语·宪问》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儒家士君子的宏愿是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而苏秦做的是“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觉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虽然此处描写有些夸张,但也充分肯定了苏秦对天下大势的影响以及对天下苍生的贡献。如果孔子在《论语》中对士的期待和要求在苏秦这里全部得到展现,而且苏秦还大大书写了士子对天下影响的风采,这是孔子所想不到的,也是后辈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也许功太高、威太盛,使得同时代的思想巨子相形见绌,故而来褒贬一番以泄胸中不平。

杨公骧先生《中国文学史》云:

苏秦在人生观上和他的令尊令堂令嫂令正并没有根本差别……从《战国策》所记载的苏秦所有的“说辞”中看来,他第一次说秦王的说辞是老实的,他虽然失败归来,然而他“状有愧色。”他的家属也将他看作可耻的人物。等到他发愤揣摩了计谋权术之后,他游说六国。要是六个敌对的国王赏识他,不说谎是不行的。所以,当他“胜利”归来,他已是奸诈的政客。

自古以来,奸臣、奸雄皆是为个人之私欲,又有哪个为天下着想?若说苏秦是奸诈之人,而文中又有哪一句为其张目。而“诸侯相亲、贤于兄弟”的断语又岂是随意之语?刘向在序中指出:然当此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如此丰功伟绩又岂是一介书生所能为之。

最后,看其游说成功归家时家人的表现:“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呈现当时人们对成功者仰视的嘴脸,不用说,作者对人情冷暖是深有体会的。否则,又如何把世间人的冷漠、自私、愚蠢描摹得淋漓尽致。这种情况在千百年来的现实中并不少见。若是亲戚邻居此种态度还可接受,却是家人如此,真个是冰冷的世界。苏秦也必定是心中起伏,而其嫂的回答更是让人感叹,你现在地位富贵,又有那么多的金钱。发人深省,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用纵横智慧使天下和平二十多年,苏秦的形象如同一株红莲盛开在淤泥之中,挺拔、坚韧。而苏秦的最后一句话,更具有震撼力:“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人生在世,权势地位和金钱财富怎么可以忽视呢?至此一句就压倒后学多少人。所以以儒家“义利之辨”来评价苏秦的学人们当注意人的社会性问题以及大环境下的价值取向。《论语·宪问》中,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当然,苏秦并未留恋安逸的富贵,而是为天下和平积极奔走。同在《论语·宪问》中,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笔者以为这句话正好为苏秦游说成功前后两次到家时的表现作注。真正士子的风范在苏秦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许苏秦没有想到自我奋斗时的精神竟是高扬儒家士子风貌的大旗。谁也否定不了苏秦在面对人生困厄时表现出的士子气象,也许这正是千百年来儒家精神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从积极进取的“人能弘道”到最后士应当为天下有所担当,苏秦作为纵横家不是仅仅靠口舌之能而是运筹帷幄的大智慧和“欲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气面对杀伐不断的战国。从某种层面上讲,苏秦是综合了孔子的“仁”、孟子的“浩然之气”和荀子的王霸之志而成就人生的。毫无疑问,苏秦永远是飘扬在战国诸子中一面谁都仰视的大旗,坦荡、刚毅。正如太史公在《史记》中说的那样:“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太史公秉笔直书,其赞誉是中肯的,苏秦“真倾危之士哉!”而《战国策》的整理者刘向也在序中说道:“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喜、观俯仰之间,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解读,希望能挖掘出更多的精神财富来还原历史。

参考文献

[1]刘向.战国策[M].山西:三晋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熊宪光.《战国策》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5]郭丹.左传战国策演讲录[M].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

篇4:苏秦始将连横读后感

苏秦学成之后不断地游说各国。在游说秦王之时,苏秦从秦国的地理,国力,政治方面作出综合性的分析。条理之清晰,语言之犀利,无不体现苏秦之才能。但是却遭到秦王的推托。一般而言,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示意你离开的时候,谁不是一脸沮丧地离开。而苏秦不然。他反而以退为进。他借古喻今,列举了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齐桓等人成就霸业无不是以武力取胜的史实。由此观之,作为一个纵横家,苏秦具备了智慧与胆识。但是苏秦最后却趁势说出:“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昏于教,……由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这话可不是指着秦王鼻子骂王昏庸,于是秦王大怒,其后苏秦几次求见皆不得。

导致苏秦最后失败的原因,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没有揣摩大王的心思。这和进谏一样,进谏的成功关键是如何让上司接受。苏秦无疑是犯了这种错误。尔后,他师傅鬼谷子也认为苏秦缺少的正是这种能力。这在后面苏秦游说赵王成功时得到了证明。

坚韧不拔的进取意志和刻苦奋斗的精神,这是苏秦身上的一个特色。在游说秦王失败后,苏秦黯然回到家乡。“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回到家后,苏秦因为失败更受冷落。他受不住其乡人的冷言相待,“乃夜发书,陈箧数十……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种拼搏与刻苦精神更为世代读书人津为乐道,引为楷模。

由上观之,作为纵横家,苏秦是成功的。他的精神确值得人们传诵。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贯穿苏秦奋斗过程的内在动力是其对功名利禄的热衷和追求。苏秦最为传诵的一句话就是“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这也是纵横家共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儒家主张舍生取义,羞于言财利,忘怀个人得失,追求品德的高尚;而纵横家却相反。纵横家重利轻义,渴望个人成功,追求功名利禄,崇尚奇谋权变。所以历史上,纵横家的下场往往都是悲惨的。

篇5:苏秦始将连横翻译

秦惠文君从秦孝公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迅速崛起的秦国,同时也是一个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的秦国。此时天下形势出现了战国以来的一个重大变化:秦国一国独大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六国之中任何一国都没有能力再与秦国单独抗衡。面对这种新的局面,六国只有采取能够适应新形势的生存策略才能继续存在下去,秦国面对六国的生存策略也只有调整应对策略才能持续保持崛起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人的一生都与六国的生存策略、秦国的应对策略息息相关,正是这两个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左右着当时的天下大局。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

锥刺股苏秦发愤 说六国合纵抗秦

这两个人中,第一个叫苏秦,东周洛阳人。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曾经外出游历多年,却一事无成,狼狈不堪的他回到家中时,家人都嘲笑他:人家都知道干活挣钱,你把挣钱的技艺全都抛弃了,到处游荡,还学什么演讲(事口舌),靠舌头能挣钱吗?落到今天这个下场,真是活该!苏秦听了之后,非常惭愧。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拿出自己的藏书,自言自语地说: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却不能用所学谋取荣华富贵,读了还有什么用?但他并未气馁,挑选了一本名为《阴符》的书,认真研读了一年。一年后,悟出了许多揣摩人心理的诀窍。他兴奋地想,现在终于大功告成了,我可以用这一套去说服当今的那些国君了!

《战国策秦策》的记载比《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更具传奇色彩:苏秦当年游说秦惠文王失败后,钱也花完了,人也憔悴了,“形容枯槁,面目篮冢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此时的苏秦回家,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不做饭,父母不搭理他,狼狈不堪。整个家庭成员对苏秦的集体无语与一致的冷落和漠视,强烈地刺激了苏秦。苏秦决心发愤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中国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中“锥刺股”的典故就是从苏秦这儿流传下来的。

这段记载与《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略有不同,描述也更生动形象,但两种文献都记载了苏秦在不得志的时候,连至亲都看不起他,这些磨难与刺激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促使他更加执著地为仕途而奋斗。

《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成功游说了燕王、赵王,带着高车驷马和众多随从前往楚国去的时候,途经自己的家乡,父母听说苏秦回来了,马上清理房子,打扫道路(清宫除道),而且出城三十里迎接(郊迎三十里)。苏秦的妻子不敢正眼看今日成功的丈夫,认真倾听,生怕漏掉一个字(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当年不给他做饭的嫂子,匍匐在地,爬到苏秦身边,向他道歉(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问:嫂子前后两次待我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苏秦曰:嫂何前踞而后卑也)?他的嫂子说: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还那么有钱(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听完之后,仰天长叹:人穷了,父母都不认儿子;富贵了,家人都害怕自己。一个人活在世上,对权势富贵怎么能不重视呢(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 乎哉)?

而据《史记》的记载,苏秦学成之后,第一个求见的是周显王,但是,周显王身边的人一向看不起苏秦,周显王也不信任他。苏秦没有办法,只好西行奔赴秦国。

此时,秦孝公已经去世,于是,苏秦对秦惠文君说,秦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四面环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国家。东面有华山、黄河,西边有汉中,南面有巴蜀,北面是代地,这是一个纯然的天府之国。秦国凭借众多的士兵和百姓,凭借精锐的军队,完全可以称帝而统治天下。秦惠文君因为刚刚车裂了商鞅,非常忌讳说客,他一看苏秦又是一个说客,一来就劝他称帝,便婉言谢绝了苏秦(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对苏秦至少可以了解三点。一是读书为君。苏秦是一位说客,他读书就是为了能为某一位君王服务。至于自己服务的对象是周天子还是秦惠文君,他才不在乎呢!二是苏秦曾经想为秦国服务,因为秦国当时强大,有实力,是理想的工作单位。三是苏秦有着极强的功名利禄之心,其实这也是其根本目的,因为这个时候他的价值观有了很大变化,原先君臣父子的那套价值体系,在功名富贵的冲击下溃不成军。所以说,苏秦这种功名利禄之心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时代因素,二是个人因素。前者指当时天下的形势造就了一批像苏秦这样的谋略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从而谋取富贵的巨大平台;后者则是指苏秦如果不能成功,在家中都毫无地位,更不用说在社会上立足。

在秦国没被接纳的苏秦又来到赵国,赵国国君这时候正用他弟弟为相,这位赵相也不欣赏苏秦的主张。就这样,苏秦只好离开赵国来到燕国,这是他寻找工作的第四站了。

见到燕国国君,苏秦先夸燕国的富有,再夸燕国的军队:“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结论是:“此所谓天府者也。”然后接着谈到,燕国富庶是因为连年太平,燕国连年太平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方,挡住了秦军的进攻之路(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如果没有赵国作为屏障,燕国早就深受秦国之害了。所以,对于燕国来说,和赵国处好关系远比和秦国处好关系重要得多。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发出号令不出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进驻东垣了,再不出四五天,大军就能直抵燕国都城。秦国攻打赵国是在千里以外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现在贵国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去关注千里之外的战事,这是策略上的重大失误啊,还有比这更严重的事情吗(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因此燕国必须和赵国联合抗秦,燕国才能平安。苏秦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燕国与赵国联合,整个六国结为一个联盟(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天下为一”,就是苏秦针对当时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秦国而提出来的六国的生存策略。这也是秦惠文君即位之后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苏秦提出来的这个方法,叫“合纵”。“合”,就是联合;“纵”,指南北,当时六国从燕至楚,是从北至南。“合纵”,就是六国南北联合共同对付秦国,所以也叫“合众弱以攻一强”。但说“攻一强”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合众弱以抗一强”,是联合六国应对强秦,而不是进攻秦国。

燕国国君对苏秦的这个主张非常感兴趣,但是,燕国国君非常现实。他指出,燕国是个小国弱国,西边是强大的赵国,南面是强大的齐国。你说得很动听,但是,燕国参加合纵,是为了保证燕国的安全(合纵以安燕),所以,必须让赵、齐两国不侵犯燕国。只要能保证这一条,我愿意举国参加。于是,出重金资助苏秦。这是苏秦得到的第一笔创业基金。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原来讨厌苏秦的赵相已经死了,于是,苏秦对赵国国君说:当国君的最大任务是“安民无事”,而要“安民”,最重要的是“择交”,就是要选准自己的朋友。如果朋友选不准,百姓就不安宁。对赵国来说,西边是强秦,东边是强齐。如果赵国把齐、秦都当作敌人,民不能安。而不论是依靠齐国攻秦,还是依靠秦国攻齐,民也都不能安。

秦国在六国中最担心的是赵国,但是,秦国却不敢集中军力攻打赵国,因为秦国担心出战后韩国、魏国切断它的后路,所以,韩国、魏国是赵国南部的屏障。韩国、魏国和秦国接壤,又没有天然的山河作屏障,一旦受到秦国的蚕食,很容易让秦国打到国都。所以,韩、魏如果不能对抗秦国,一定会成为秦国的附庸(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国要是不受韩国、魏国的牵制,一定会将赵国定为头号敌人。

苏秦又说:看看天下的地图,六国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六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如果六国结合成一个整体(六国为一),全力以赴对抗秦国,一定可以打败秦国。而现在却相反,主张和秦国友好的人,都劝说六国国君向秦国进贡,事奉秦国(今西面而事之)。我的主张是:让六国结为盟友,一致对抗秦国(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让六国的将相白马盟誓:秦国若进攻六国中任何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锐之师联合作战;诸侯中如果有人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有权联合讨伐它(诸侯有不如约者,以五国之兵共伐之)。

赵王听了苏秦这一番颇为新颖的意见之后,立即表示同意,而且也给了苏秦一笔重金。苏秦得到了第二笔创业基金。

苏秦对赵国国君所说的,正是当时六国对付强秦合纵之术的完整表述。

燕国是一个弱小之国,赵国是当时的强国之一,所以,赵国投的这一赞成票对苏秦完成合纵非常重要。

苏秦的下一站是韩国。

苏秦对韩国国君讲了两个问题。

一是讲利害。韩国若向秦国让步,秦国一定会索要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成皋,韩国如果把这两个军事重镇给了秦国,明年秦国又会来要求割地。如果你继续割地,你很快就会发现无地可割;如果你不给秦国,秦国一定很恼火,那等于是“弃前功而受后祸”,前功尽弃啊。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秦国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以你有限的土地,去填补秦国无休无止的欲壑,结果必然是“不战而地已削矣”。

二是讲荣辱。以韩国的强大,却“西面事秦”,让国家蒙受耻辱,没有比这更让天下人耻笑的了(为天下笑莫大于此)。而且,我苏秦听过一个谚语:“宁为鸡尸,无为牛后。”宁做鸡中之王,也不跟在大牛后边作小牛犊。你现在如此低三下四地事奉秦国,和尾随在大牛后边的小牛犊又有什么区别?我都为你感到羞耻!

苏秦这番话把韩国国君羞得满脸通红,他挽起袖子,仰天长叹:我就是再没有才能,也不能再事奉秦国了(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

经过逐一的不懈游说,苏秦终于组成了六国的反秦联盟。苏秦一人佩带六国相印,成为六国合纵的领袖。

苏秦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各国自身利益的需求。苏秦生活的时代,秦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余六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唯有六国联手,才能有效地抵抗秦国的东扩。这种自身利益的诉求,是苏秦合纵成功的客观基础。

其次,是苏秦等纵横家的个人努力。苏秦顺应了六国联合抗秦的现实诉求,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促使六国结成了反秦抗秦的联盟。苏秦个人的努力绝不可低估。作为一位纵横家,必须熟悉天下大势,必须有极好的口才,必须懂得各国国君的心理,必须明晓各国的强弱,必须了解各国的软肋。这些条件苏秦都完全具备,因此,他的游说获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完成六国合纵之后,回到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六国合纵的协约送到秦国,秦国在十五年内没有敢出兵函谷关(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六国合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遭羞辱张仪负气 西入秦连横破纵

苏秦游说六国,促使六国合纵抗秦,这是苏秦的成功,也是六国的成功,然而却是秦国的失败。因为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这也就意味着秦国崛起的道路被封堵了,秦国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秦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应对策略才行。而提出这个应对策略的人,恰恰就是苏秦的老同学张仪,而张仪的飞黄腾达又是苏秦一手造就的。那么,张仪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会跑到秦国去,提出对付六国合纵抗秦的应对策略呢?

张仪是苏秦的同学,他们师出同门,都是著名学者鬼谷子的学生,而且,张仪学得比苏秦还好。张仪学成之后,也像苏秦一样在诸侯中游说。可是,很不幸,他成功得比苏秦晚(有的学者认为苏秦在张仪之后)。

张仪未发达时,曾经和楚相吃过一次饭,饭吃完了,楚相的一块玉璧莫名其妙地找不到了。丢了这么贵重的东西,自然要查找。楚相手下的人一口咬定是张仪偷了,理由是“仪贫无行”,因为张仪贫穷,所以肯定没有道德底线。结果,他们一哄而上,不问青红皂白,抓住张仪暴打一顿。张仪不服气,因为他确实没有偷楚相的玉璧。那些人也没有证据,最后把白白挨打的张仪给放了。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张仪回到家中,遭到妻子的嘲讽:你要不读书,不去结交权贵,你能挨打吗?张仪听了妻子的嘲笑,不卑不亢地问: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在。张仪回答:这就足够了(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对于苏秦、张仪这类纵横家来说,只要舌头在,能说会道,一切就够了。因为,他们靠的就是这三寸不烂之舌。

苏秦在已得到赵国国君全力支持的时候,张仪还没有成功。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诸侯而破坏他的合纵之谋,于是他想找一个人到秦国去,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他的老同学张仪。

于是,他派人暗示张仪:你和苏秦是老同学,如今苏秦已经发达了,你为什么不去找你的老同学呢?张仪一听,有道理啊,于是,张仪就来赵国求见 苏秦。

苏秦事先安排他的`手下,张仪来了之后,不要替他通报。这样,张仪来到苏秦的官邸,一连几天见不到苏秦,而且还拖着他走不了。等他好不容易见到苏秦,苏秦高高在上,摆出一副傲慢的姿态,给张仪吃的是仆人、侍女吃的那种饭。而且,苏秦还数落、挖苦张仪:你就那么点本事,才成为今天这副样子,我不是不能让你富贵,可是你根本不值得我收留,回去吧,回去吧(以子之才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

一听这话,张仪气得差一点背过气去。

他这次来,满心以为老同学一定会念及旧情,帮自己一把,万万没想到不但没得到帮助,还受了一肚子气,他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思来想去,诸侯中没几个能成气候的国君,只有秦国可以收拾赵国。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

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又深知这位老同学是个贤士,各方面比自己都强。苏秦为什么要引诱他来赵国?为什么张仪来到赵国又要羞辱他呢?

原来,这是苏秦的一计。

张仪一走,苏秦立刻跟自己的门客说:张仪是天下的贤士,我都比不过他,我只不过是幸运地先取得成功。将来能够掌握秦朝朝政的,只有张仪(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但是,他比较穷,我怕他贪小利而忘大业,所以,召他来,激怒他,让他奋发有为。

苏秦马上向赵王汇报,让赵王立项、批钱,准备了车马,让一位门客暗中跟随张仪,做张仪的贴身管家。这位门客先和张仪住进同一家宾馆的客房,似乎是偶然相识。然后,再逐步接近他,把赵王特批的这笔钱给张仪用,一路上他这个贴身管家当得尽职尽责。张仪有了这笔巨款的资助,一路全住高级宾馆,舒舒服服地到达秦国,面见秦惠文王。一席话后,秦惠文王立即任命张仪做客卿,和他商量对付六国的谋略(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张仪一在秦国当了高官,苏秦派的这位门客就前来告辞。张仪非常惊讶:靠你的资助,我才有了今天,正想报答你,你为什么走呢?这位门客说:我并不了解你,真正了解你的是苏秦(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毁了合纵,认为天下英才中只有你才能得到秦国国君的信任。所以,他才有意激怒你,并让我担任你的贴身管家,一路上照顾你。所有这一切,都是苏秦的安排。现在你已经得到秦王的重用了,我的任务完成了,所以,该回去交差了。

张仪一听,大为感慨:我处在苏秦的计谋之中我都不知道,我实在比不上苏秦(此吾在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秦明矣)。何况我刚受到信用,怎么可能去算计赵国呢?你替我好好谢谢苏秦。有苏秦在,我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但是,飞黄腾达的苏秦做出的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他这一手并不高明,他把比自己还有才华的张仪送到了秦国。张仪到秦国后,他的才华有了施展的舞台,提出了一个帮助秦国破坏六国合纵的应对策略,这个策略和苏秦的合纵抗秦策略,正好针锋相对。张仪到了秦国,虽然因感谢苏秦,短时间内不会攻打赵国,但是,张仪毕竟是一位天下奇才,而且备受秦惠文王的重用。一旦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张仪的能量之大远远超出苏秦的估计。况且,张仪即使要报苏秦之恩,也只是短期的;因为他一旦成为秦惠文王的重臣,必然要将秦国利益置于第一位。秦国当时最现实的需要就是打破苏秦的合纵,张仪怎么能够不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施展才华呢?张仪的努力最终会使苏秦所有的心血化为泡影,而苏秦恰恰又是送张仪登上这一历史平台的人。张仪的连横是苏秦合纵的掘墓者,苏秦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那么,张仪怎么攻破六国的合纵呢?

张仪的策略是在六国合纵的链条上先找一个薄弱环节,从中截断,使整个链条断裂。

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魏国。他对魏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是明任魏相,暗中为秦服务。他选中的是和秦国接壤的魏国这个薄弱环节。张仪是秦国重臣,他来魏国任职,魏王当然不敢怠慢,马上任命他为魏相。但是,张仪出任魏相却是要为秦国谋取利益。他的目的就是让魏国率先背叛合纵,尊奉秦国,再让其他国家仿效魏国(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可是,张仪在魏国期间,颇费唇舌,也未说动魏襄王背叛合纵。

二是军事高压和政治利诱两手并用。一计不成,张仪改变策略,先对魏国施加巨大的军事压力。“阴令秦伐魏,魏与秦战败”,“明年,齐又来败魏于观津,秦复欲攻魏,先败韩申差军,斩首八万”。魏国与他国作战,先败于秦,再败于齐,而此时秦国斩首八万韩国士兵,使得天下“诸侯震恐”,也让魏王惊恐不已。在连续受到军事重创之后,魏王“于是乃倍从约”,通过张仪与秦结盟。

魏王的屈服是不得已的,所以,张仪回到秦国再次担任秦相之后,魏国又恢复合纵;秦国因魏国合纵而再次出兵攻魏,并占领了魏国的重镇曲沃,魏国只好再次屈服(魏复事秦)。

魏国尊秦之后,张仪的下一个目标是哪一国呢?

第二个目标是楚国。继魏国之后,张仪又引诱楚国背叛盟约。颇有意思的是,张仪飞黄腾达以后,仍对当年楚相诬陷他偷玉璧一事耿耿于怀,曾写书信给楚相说:当初我和你一起喝酒,没有盗你的玉璧,你却打我。现在我告诉你,你要好好守卫你的国家,因为我这次回去,不是要偷你的玉璧,而是要盗取你的城池(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不过,楚国最终并没有背叛盟约。

苏秦等纵横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的合纵,最终因为齐、魏两国的负约而崩溃(其后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

六国不同心 秦国破合纵

合纵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之中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从六国联盟的内部来看,首先,六国自身难以长期保持一致。一方面是因为六国关系复杂。既然六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六国就应该坚持合纵,联合抗秦;但是,六国是六个政治、经济集团,集团内部诸国之间联盟的基础是目标一致、利益一致。阻止秦国东扩是六国联合的目标,六国联合抵制被秦国吞并是六国联合的利益所在。另一方面,六国之间既有利益一致之处,也有利益不相合之处。因为,六国除了需要集体对抗秦国之外,各国之间还经常发生战争。这些利益不一致的地方正是六国的软肋。其中,只要有一至两国违犯纵约,其他国家就会立即停止履约,导致合纵全面瓦解。

其次是六国利害不一。在六国之中,韩、赵、魏三国,与秦接壤,是秦国东扩的首要打击对象。燕、齐、楚三国,离秦国遥远,受到秦国的直接威胁较小,这种地缘政治决定了六国对合纵的态度有很大差异。燕、齐、楚三国在韩、赵、魏三国没有灭亡之前,较少受到秦国的直接威胁,因此,对合纵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常常会受秦国的威胁、利诱而坐山观虎斗。韩、赵、魏三国的地缘决定了它们是秦国首要的打击对象,秦国动辄兴兵讨伐。在强秦的高压之下,韩、赵、魏三国也极容易在合纵与连横之间摇摆不定。

最后是六国强弱不同。六国之中,齐、楚两国地广国强,因此,齐、楚两国是秦国统一天下的主要对手;秦国对齐、楚两国的联盟最担心,也最下工夫去做“统战”工作。

从联盟的外部因素来看,秦国不遗余力地瓦解合纵与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合纵失败的外因。

六国合纵抗秦使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放缓了,但是,当时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秦国当然不愿意就此停止统一的步伐,它必然要想方设法破坏六国的合纵。连横就是秦国化解六国合纵的一剂良方。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张仪破解合纵的方法是逐国游说,只要攻破一国即可攻破另一国。张仪就是用与苏秦一样逐国游说、各个击破的办法瓦解了六国的合纵。

秦惠文君即位之时,六国兴起了一股称王之风。原来,在周代“王”是最高的称号,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但是,到了此时,周天子势力早已经败落,所以,大家纷纷称王,秦惠文君也改称秦惠文王。

篇6:苏秦始将连横翻译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貂之裘敝 敝:破旧

B.乃夜发书,陈篋数十 陈:摆开

C.简练以为揣摩 简:选择

D.当秦之隆 隆:隆重

9.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不与言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黄金万镒为用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C.转毂连骑,炫煌于道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0.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苏秦“合纵”之策产生的政治影响的一组是

①革车百乘,锦绣千纯 ②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③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④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⑤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⑥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11.C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只身赴秦,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并吞诸侯,但秦惠王认为诸侯很强大,时机不

成熟,拒绝了苏秦的建议。

B.游说秦王落空,苏秦落魄回家发愤苦读,精研太公兵法;一年后说服赵王采用“合纵”之术,

然后奔波各国,建立军事联盟,最终名利双收。

C.文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写出苏秦得势前后的不同遭遇,刻画细致传神,

对比鲜明,展现了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D.苏秦或说秦王“并诸侯”,或说赵王“抑强秦”,其外交政策相反但实质上目的相同,即获

取个人的尊位与富贵。

12.A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3分)

②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3分)

③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4分)

13. ①现在先生庄重地(严肃地、一本正经地)不远千里(前来)在朝堂上教导我,(我)希望您在来日教导我。(3分)

评分标准:3分,重点词“俨然”“庭教”“以”,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②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3分)

评分标准:3分,重点词“以……为”“秦”、判断句,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③妻子斜着眼睛来看(不敢直视),倾耳而听(倾听、洗耳恭听);嫂子像蛇一样匍匐在地爬行,拜了四拜,自己跪在地上谢罪。(4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苏秦始将连横翻译】相关文章: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讲稿02-26

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文言文翻译04-12

苏秦,苏秦王安石,苏秦的意思,苏秦赏析04-25

苏秦的故事04-18

苏秦之楚阅读和答案04-07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1000字:走群众路线下一篇:中学老师的演讲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