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2024-04-12

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共14篇)

篇1: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1

我相信你们都读过《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吧!是不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呢?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这个让人发醒的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的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他天天在地里干农活,感到很累。一天,正在他干农活的时候,突然从草丛里窜出来一只兔子直接撞到了树上,死了。这个农民看到了很是高兴。从此以后不再干农活了,天天坐在树旁边等着窜出来的兔子。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有再有兔子窜出来,而他的`庄稼也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太贪心,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要懂得变通,否则就会一无所获。

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2

最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成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尽”。

这个成语讲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家境十分贫困。尽管条件不好,但还发奋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也没有风采了,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关于这个成语其实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只笔在你那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来还给他,从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了。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知道了:学无止境,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不会像江淹一样不断倒退,使原有的才华枯竭。

篇2: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里面有一篇《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特别让我深受启发。它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受到人们的好评。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

啊,孔圉那种勤奋好学,为人谦虚德尔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有句话说得好:“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市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老师的嘴里也常念叨着:“善问的孩子比成大器。”可能是因为老师的一番话,使得我们班出了几个爱问家,有时连芝麻丁点的琐事,也要向老师问得个清清白白!

而我,可没有他们那么大的勇气,总觉得向老师或是向学识差的人请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应此,当我遇到问题需要解答的时候,很少去请教学识差的人和老师,最多也只是问问成绩好的同学罢了。

但看了这个成语故事后,我明白道:向别人请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对知识充满好奇的态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管你请教的那个人年长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篇3: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继承传统革故鼎新

《新编》之“新”, 并非是要推倒已有的体系, 而是力求在现有的成熟教材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实新内容, 吸收新成果, 获得新突破。

内容上, 继承传统经典篇目, 充实全新内容。编写小组认为, 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不仅局限于先秦两汉的作品, 而是贯穿整个古代。基于这个认识, 《新编》在十分重视传统经典的同时, 也扩大了文选的范围。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其一, 关注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中古白话文献由于口语成分较多, 能较好地反映词汇发展变化丰富的特点, 学术研究价值较大, 因而成为近年学界研究的热点。编写小组在教材中增加了中古近代文献内容, 特别重视弥补同类教材中古白话选文很少甚至阙如的情况。古白话选文除来自《世说新语》、《水经注》、《颜氏家训》等名篇外, 还涉及佛经、理学家语录、敦煌变文、唐宋传奇、元曲等多方面内容。

其二, 鉴于近年中国传统文化热不断升温的情况, 《新编》编写小组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儒道两家作品, 增选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学记》以及《孝经》等, 源自《老子》、《庄子》的文选也有增加。

其三, 在“通论”中增加了汉语史内容。《新编》编写小组注意充分吸收学术界最新成果, 增加了“中古汉语的词汇特点”、“中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近代汉语语音特点”、“近代汉语词汇特点”、“近代汉语语法的发展”等内容。这有利于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汉语发展史的观念。

体例上, 进一步完善成熟体例。《新编古代汉语》体例编排与同类教材大体相似, 但也有创新:

其一, 《新编》编写小组在各章后均根据本章内容附有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目。大致有以下专题: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文体、音韵。如519页《参考书目》共列出参考书11部, 直接有关文体的专著就有9部。少而精的参考书, 能为师生教学、研究提供足够的参考信息。

其二, 增加古籍原文选读。精选古文献选二十一篇, 每篇文献均先列《说明》, 对文选的主要内容、所选版本、注释体例等进行了概要介绍。

其三, 大胆取消“常用词”。经过学术界几十年的努力, 已有大量新编工具书可供师生查阅,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新编》编写小组认为, 在已有成熟工具书的情况下, 取消“常用词”栏目, 既可避免编者做无效重复劳动,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读者的经济负担。

吸收最新学术成果。《新编》编写小组十分注意吸收近几十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 努力吸收学术界的新观点、新成果。我们仅以商务本选文《水经注·巫山、巫峡》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商务本19页注 (2) :阙:通“缺”, 空缺。

同页注 (6) :或者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或:副词, 或者。这里表假设的情况。

“阙”, 郭本注:“阙:通‘缺’, 空缺。”《新编》在选文《水经注·巫峡》吸收了于智荣 (1) 、孟昭水 (2) 等先生的观点, 在教材编写中做了相应修改和补充:

382页注 (1) :阙:缺口。

383页注 (9) :或:偶或, 偶尔, 有时。

重视实践教以致用

重视古文献选读及实践。如前所述, 《新编》精选古文献选二十一篇进行教学, 使学生对古代文献及古注有了直观了解。利用文献原文, 师生还可方便地进行断句及标点教学。通过阅读与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借助古注阅读古书的能力, 从而为其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配备完备的练习及参考答案。《新编》的各章节后均有针对性地配备了巩固练习, 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巩固。各章节完备的练习,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等均有积极意义。

注释细致, 便于自主学习, 增加课堂容量, 也为课堂教学工作提供权威参考。如商务本141页注 (1) :易位:换位置。丑父估计到齐侯会被擒, 所以乘韩厥“倪定其右”进与齐侯易位。《新编》15页注 (14) :易位:交换位置。在战斗的时候齐顷公本来居中, 逢丑父居右。古代的兵服, 国君与将佐同, 分辨主从是从其在兵车上的位置决定的。韩厥以前没有见过这两个人, 不能分辨他们的面貌。所以逢丑父与顷公交换了位置, 以蒙骗对方, 其后齐顷公因之得以逃脱。

相比较而言, 商务本的解说过于简单, 让读者对文中出现的戏剧性变化一头雾水。《新编》则补充了古代兵服及兵车上座位尊卑的文化常识。这些关键信息对帮助读者理解逢丑父为何能骗过精明的韩厥, 使顷公得以逃脱,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文增加传统道德教育篇目, 兼顾当代师范教育的需要。《颜氏家训》共二十篇, 是颜之推为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 而写出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该书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被后世誉为“家教规范”。《新编》选入《学记》、《教子》两篇。两篇选文使中文师范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体现了教材“兼顾到面向师范教学以及增强实用性”的特点。

服务西南彰显特色

前言即开宗明义:“这套教材主要是针对西南地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汉语教学而编写的。”编者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增加了一些与西南地区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 从多个角度体现了西南文化特色:

突出西南地理文化。《巴志》选自《华阳国志》, 概括地叙述了巴地的地理面貌、历史沿革、物产状况、风土人情以及与中原和周边地区的密切关系等, 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人民的深切热爱和衷心赞扬。

《蜀都赋》 (节选) 叙述了蜀都 (今成都) 的建置、历史事迹、地理位置、风土物产、人物习俗, 相当于一部浓缩的地方志, 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力。

《巫峡》选自《水经注》, 以诗一般的语言, 生动地描绘了巫峡壮美的山川以及流传于这一带的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 展现出了一幅奇特瑰丽的祖国河山画卷。

关注西南名人及作品。《新编》主要关注了西南文化名人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

扬雄 (前53年~18年) , 亦作“杨雄”, 字子云, 西汉蜀郡成都 (今四川成都郫县) 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教材选编其《解嘲》。

司马相如 (约前179年~前127年) , 字长卿, 蜀郡成都 (今四川省) 人。西汉大辞赋家, 汉赋的代表作家, 被后人尊称为“赋圣”。另外,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的故事也广为流传。教材选编其《长门赋》。

《新编》另选编了《诸葛亮传》, 全面介绍了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北伐中原等事迹, 体现出他致力于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为了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的一生。

兼及西南历史。《西南夷列传》叙述了西南各民族历史, 注意到各民族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文化习俗, 为最后形成一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司马迁首创民族史传, 具有民族大一统的观念。《司马错论伐蜀》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 精当地记述了张仪、司马错在秦惠王面前的一场关于伐韩还是伐蜀的论辩过程。两种主张针锋相对, 通过层层剖析, 司马错论伐蜀得到了秦惠王的赞同。该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南历史的发展。

不仅如此, 编者还尽量将与西南相关的文选安排在一起。如《三国志·诸葛亮传》、《华阳国志·巴志》、《水经注·巫峡》等被集中安排在第六单元;《长门赋》、《解嘲》、《蜀都赋》被集中安排在第七单元。如此相对集中的安排, 也体现了编者彰显西南文化的深意。

但因成于众手等原因, 《新编》虽历经反复修改增删, 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在体例上, 在有关汉语史相关内容的介绍上没有注意系统性与完整性, 对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特点避而不谈, 也未谈中古、近古语音特点等。

注释

1于智荣:《商务本〈古代汉语〉注释商补》,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0) 。

篇4:读《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关键词:城市;区域体系;层级

作者施坚雅对不同城市研究视角和领域的论文进行整理,理解并结合简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尝试了从多学科角度讨论。全书涉及关于城市研究多个部分,但多集中于明清时期。作者将其分成三个大部分,历史上的城市、空间的城市、作为社会体系的城市。

一.第一篇章集中于对城市历史的研究。芮沃寿讨论了中国城市的宇宙论。宇宙论对中国当时城市选址、规划有着重要意义。几篇文章描述了多个都城建立过程。城市建立多遵循中心—边陲的特点,中心最高,俯视全城,表明了皇家及下分支权利的至高无上。多个例子基于施坚雅的“区域体系理论”讨论。章生道提出了各城内部和各城间生态变化问题。拉姆利研究城市中的上层人物,领导阶层结构。施坚雅则依旧侧重区域研究。

二.第二篇空间上的城市,讨论了城市内部结构,城市间,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其中瓦特提到了县衙,作为政府与非正式的地方权力的交叉集中机关的作用。斯波更着重以宁波为例,对以其为中心的区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宁波的研究过程也较为长。此外还有埃尔文的城市的基本民生管理,重要运输线的研究;格里姆的书院对城市的作用意义;贝尔研究的城市中的家族组织等多方面的城市研究。

三.第三篇是作为社会体系的城市,主要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五篇文章从城市重要组织—行会,宗教信仰,社会管理等不同方面探究城市社会结构。戈拉斯的《清代前期的行会》讨论了从明末到19世纪50年代行会的性质与发展,很多在世纪中期后衰落或解体。明晚期国内外贸易增加,商人尤其是外地商人增多,那么身在异乡的他们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而结成团体。这些团体不限于商人,同样也有官员团体。有些有条件的团体可以修建会馆,长期会馆也从强调为社会服务转向促进成员所从事的一项或多项经济活动。随着经济职能的日益重要,商人团体也由最初的地理意义转而更注重经济利益,较正式正规的团体—行会也开始吸收当地的同行业商人,为了垄断某一行业。戈拉斯认为行会是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行会的章程、干事的选拔等活动都是集体参与的。为了团结组织内部打击集团外部,行会将自身凝聚力与组织强制理结合。行会可以说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顾及面子、感情而自觉遵守行规。当有人触犯行规,行会的干事也会采用特殊的方法即保全面子又进行惩罚。此外,宗教是重要的纽带,是超自然的制裁手段。总的来说,行会尚不完备,但却有效,强制力与号召力共同作用,维持正常运行。

福伊希特旺的《学宫与城隍》,叙述的是清代中国的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国定崇拜”即以城市为中心可能会给利用信仰控制平民的作法以合法地位,所谓的礼仪制度的一种。城墙内的城隍庙、学宫和城外的露天祭台。庙宇一部分由官民共用。官方崇拜是官方管理的一部分,民间崇拜对官方信仰有反作用。官方为更好统治、管理,适当将民间尊奉的神列入官方信仰中,为其正名,以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虽采纳地方民间信仰,但两者仍等级划分明显。民间信仰与市场联系,当地祭祀或节庆会选在某些庙宇进行,官庙因国家出钱维持不用如此。此外,官方信仰活动被称作释奠,相应的民间信仰是蘸。前者较后者更为正式与严肃。释奠有主祀官和专门人员,打蘸中主持的是道士。释奠同自上而下的政治等级相联系划分等级,严格要求活动地址,仪式的复杂程度逐渐上升,参加人员等级随之提高。相较释奠,民间打蘸要 “俗”些,要求不多,甚至某些阶段仪式中允许女人参加,这在释奠中是决不允许的。民间信仰并不像官方那样按地区等级划分,而是按照神灵的显灵度选取主庙。最后作者提出官方信仰是让官吏有道德榜样,更好的规整官吏的行为;而民间信仰则更注重神灵的魔力。官方信仰并不包括所有已成为或希望成为官员的人。

西比勒·斯普伦克尔的《城市的社会管理》中,主要论述在城市的社会管理中的各机构、力量。城市乡村一样,被两种不同的组织机构联合管理,一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辖区网,其行政治所只设与县城内;二是各种交叉的社团。两者相互交叉影响。当时的商业环境下,法律作用不大,衙门、政府不擅长也本不是专属的解决商业经济问题的地方。所以政府允许社会团体,一般是行会,来解决行户的商务争端。行会对于会内、间的纠纷有自己的规定。前面提到过,行会是一个熟人团体,管理是规范与强势权力相互杂糅的,对于处理商业纠纷也采取同样的方式。行会内的纠纷较容易解决,行会间的纠纷就要由各行会干事沟通。但通常都不很顺利。因此出现了互利互惠的途径—契约。在商业往来前,会找值得双方信赖的“中间人”,有时需要另一保人对中间人进行担保。出现分歧时中间人按照之前制定的条约调节,若不成则再找寻其他第三方。准则起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契约关系也促进了职业的专门化—专门牙人。

之后两篇是对台湾两市的研究。首先是德格洛泊的《十九世纪台灣海湾城市的社会结构》,这个海湾是位于台湾西海岸中部的鹿港。鹿港17世纪晚期开始有人定居,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兴旺,成为台湾第二大城。虽然作为一区中最大城市和商业中心,但鹿港并没有行政治所和城,只有几名文官上任过。鹿港起初并不发达,后因大陆地区与台中通商才发展了这个海港城市。十八世纪鹿港居民按大陆籍贯分成帮派,但由于整城以泉州人为主,其他地方要么被同化,要么离开,所以籍贯不再那么重要的影响团体的划分。该城社会结构种族派较重要,但他们并无公共财产和宗祠。几个大姓也是遍布全城而非聚集的。为了维持大家从属意识,定期或不定期的会有各派的械斗,但都不严重。作者通过这些认为,“联合说”比“门第说”更贴切,“联合说”着重于作为体系中的部分集团、各集团间的关系的交换,“门第说”着重宗族内部结构及其连续性。此外,鹿港还会按照街坊划分。一些宗教、节庆活动会按照这种街坊划分来分组。上城和下城赛会时这种划分就十分明显了。最后,作者论述了支配全城经济与政治生活,处理与外界关系长期性的社会集团—郊。郊可按祖籍、生意地区、买卖类型等组成。鹿港最有名的是“鹿港八郊”。各郊有相互联系,信奉妈祖,节日活动轮流管理,并与官方合作,甚至会涉及官方的学校等地的修建及城内治安。

最后是施舟人的《旧台南的街坊祀神社》。当时台南的官庙少,民庙由各街坊、郊或其他会所建成。奉同一种有着子母关系的“分香”所成的庙。在台南的每个街坊里都有土地公庙。土地公庙往往较其他重要。之后又提到了关于土地公的传说,控制人们的思想。台南人同样会按同行、同宗或同姓等关系组成会社。每个土地公庙会有一个或几个会社使用。在后面作者提到了看西街,看西街有由三郊合作而成的水仙宫,在那里有个台南较大规模的土地公会。这些土地公会同上面的郊相似,有其社会职能。

篇5:读《中华勤学故事》有感

这本故事书中的很多道理都是由好多故事得来的,有《浪子回头金不换》、《悬梁刺股的故事》、《断织劝学》和《求学质衣》。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刻苦钻研的鲁班》、《凿壁偷光的故事》。

《刻苦钻研的鲁班》讲的是:鲁班要造一座大宫殿,他发现用毛竹做竹片,刻了锯齿后拉树特别快,就发明了锯。这个故事充分表现了鲁班的刻苦,不断的钻研,最后,用自己的实力克服了难关。

《凿壁偷光的故事》是讲述一个叫做匡衡的孩子把墙凿去一个洞,偷了光线看书;又到有钱人家干活借书读。体现出它的勤奋好学,宁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读书,最后他成了著名大学者。

历史上的古人都得付出艰苦的创造才能成才。没有纸,就铺上一层细细的沙子,当做纸来写字;没有老师,就站在学校的窗外跟着里面的朗朗书声一起背诵......

篇6:读《中华美德故事》有感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疆。后来,匈奴的单于派使节向汉朝进贡礼物,希望能缓和两国关系。于是,汉武帝派使臣苏武向匈奴回礼。苏武手持长长的、代表朝廷的汉节,带领和平使团起程了。不幸的是苏武到达匈奴时,匈奴发生内乱,结果苏武受到牵连,被扣押在了匈奴。单于想让苏武投降,苏武义正词严地拒绝。最后,苏武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后,在汉王的多次要求下,匈奴答应放苏武回去。苏武终于手持光杆汉节,回到汉朝。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爱国精神,我们要向苏武一样,拥有一心向国的高尚品德。尽管我们现在还是孩子,不能为国家做大事,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我们可以先为社区服务,扫楼道、擦楼梯扶手;我们可以做志愿者,协助pol.ice叔叔管理交通;帮助清洁工婆婆扫地,让我们的城市更美。

篇7:读《中华美德故事》有感.

假期里,我读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到处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这些中华优秀儿女用忠诚、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其中,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惑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上狼牙山顶峰,自己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写了董存瑞请求去炸暗堡,连长答应了他,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下,他发现暗堡上放不了炸弹,就在这时,他做出一个决定,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炸弹的支柱。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英勇献身,战士们在董存瑞献身精神的鼓舞下,消灭了敌人,表现了董存瑞视死如归的精神。《最年轻的烈士宋振中》宋振中是著名小说《红岩》里面小萝卜头的人物原型。宋振中刚刚出生8个月,就跟妈妈一样过着非人的监狱生活,6岁的时候,他出去上学。他利用自己年龄小,可以在监狱自由走动,不容易引起特务怀疑的方便条件,为狱中革命同志通风报信、站岗放哨,巧妙地和敌人作斗争,做了很多重要工作。在革命胜利前夕,宋振中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被国民党残忍的杀害了,他牺牲时还不到9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年轻的烈士。六十九年了,我们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已经六十九年了,这足足经历了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前辈们马上就要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下一个就是我们。我们将继续朝着先辈未完的事业,用双肩担起未来的企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为了祖国的未来发展而奋斗!

篇8: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中华成语千句文》第9章前12句:

秦皇嬴政, 前无古人。

席卷八荒, 整顿乾坤。

中央集权, 雷厉风行。

设郡立县, 同轨同文。

师心自用, 独断专行。

焚书坑儒, 万马齐喑。

万里长城, 蛟跃龙腾。

气势磅礴, 横亘古今。

佞臣赵高, 利令智昏。

巧言令色, 借刀杀人。

指鹿为马, 包藏祸心。

生灵涂炭, 民怨沸腾。

【教学目标】

1.当堂背诵这12句。

2.大致理解词义。

3.把已学过的语言“归类”, 力求牢固记忆、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9章, 读题目。“秦皇”指的是谁?“汉武”指的又是谁?

第9章里的“秦皇汉武”讲的是秦、汉两个朝代的事情。

二、简略解释词义

教师领读一行四个词, 学生跟读;然后, 教师解释“字理”, 领读易错、难懂的词, 学生跟读三遍。

1. 先说秦始皇, 他为什么能够留名青史?他做的最大的、最有名的事情是什么?

领读第一行:秦皇嬴政, 前无古人。席卷八荒, 整顿乾坤。

“嬴”是生字, “秦皇嬴政”读三遍。

(出示彩色生字卡片, “乾”字中的“日”涂成红色。) “日”头挂在哪里?天上。“乾”的意思是“天”。

(出示彩色生字卡片, “坤”字中的“土”字旁涂成土黄色。) 有“土”的地方在哪里?地上。“坤”就是“地”的意思, “乾坤”是“天地”的意思。“整顿乾坤”读三遍。

2. 秦始皇废除了以前分封诸侯的制度, 建立郡县制, 就像现在有省, 省下再分市一样, 都归中央领导, 最高权力在中央。看第二行, 师领读:中央集权, 雷厉风行。设郡立县, 同轨同文。

秦始皇把诸子百家的书烧了, 把敢说话的读书人活埋了, 哪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焚书坑儒”读三遍。

秦始皇还统一了道路的宽度和文字。“同轨同文”读三遍。

3. 现在秦始皇自己说了算了, 读第三行:师心自用, 独断专行。焚书坑儒, 万马齐喑。

以自己的心为师, 也就是把自己当成全天下的老师, 哪个词说的是这个意思?“师心自用”读三遍。

(出示彩色生字卡片, “喑”字涂成红色。) “喑”就是口发不出音来, 嗓子哑了。连马都不敢叫了, 人都不敢说话了, 讲的是哪个词?“万马齐喑”读三遍。

4. 秦始皇还做了一件事, 就是修长城, 看第四行。

领读:万里长城, 蛟跃龙腾。气势磅礴, 横亘古今。

修长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但是也留下了一个非常壮观的工程。长城的样子就像是一条蛟龙在奔腾跳跃一样。“蛟跃龙腾”读三遍。

(出示彩色生字卡片, “磅礴”中的“石”字旁涂成石头的颜色。) 我们到长城游览时, 感觉长城的气势非常宏大。“磅”字还读什么?也读“磅秤”的“b伽ng”, 是英国、美国的重量单位。读“p佗ng”的时候, 可以理解成一块大“石”头, 从山崖“旁”边落下来, 这劲头好大, 砸在“薄”的东西上肯定要砸得稀巴烂。“气势磅礴”读三遍。

(出示彩色生字卡片, “亘”字上面的“一”涂成天蓝色, 中间的“日”涂成红色, 下面的“一”涂成土黄色。) 这三个部件分别是什么意思?“亘”的意思是像天空、太阳、地面一样。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永恒存在、延续不断。“横亘古今”读三遍。

5. 秦始皇很伟大, 但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 灭亡得很快, 因为他不允许百姓说话, 只听奸佞小人的话。看下面两行是如何写佞臣赵高的。

领读第五行:佞臣赵高, 利令智昏。巧言令色, 借刀杀人。

(出示彩色生字卡片, “佞”中的“仁”和“女”分别涂成不同颜色。) 男人怎么害人?古代柔弱的女人怎么害人?男人害人用刀, 女人害人用舌头, 巧言谄媚、搬弄是非的女人不仁义, “佞”的意思就是“巧言谄媚”。“佞臣赵高”读三遍。

6. 领读第六行:指鹿为马, 包藏祸心。生灵涂炭, 民怨沸腾。

赵高为了掌握谁不愿跟他一起说假话害人, 就把一头鹿说成马, 这是什么故事?“指鹿为马”读三遍。秦始皇、秦二世听佞臣的话, 老百姓生活得很苦, 像在烂泥和火坑中生活一样, 哪个词说的是这个意思?“生灵涂炭”读三遍。

三、分组诵读

1. 大组顶针读。

如一组读“秦皇嬴政, 前无古人”, 二组读“前无古人, 席卷八荒”, 三组读“席卷八荒, 整顿乾坤”……

2. 男女接力慢读, 男女接力快读。

四、背诵

屏幕上分别出示原文的每个词的前两个字、后两个字、前一个字和第一个词, 学生看提示先自己背诵, 再“开火车”背诵。

如:秦皇, 前无。席卷, 整顿……

嬴政, 古人。八荒, 乾坤……

秦, 前。席, 整……

秦皇嬴政, 。, ……

五、评价秦始皇

如果我们能穿越时间隧道见到秦始皇的话, 你想告诉他什么?

1. 统一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确很了不起, 在他统一中国之前, 中原大地已经混战了几百年。第5章是怎么说的?

(东周王权, 有名无实。礼崩乐坏, 鞭长莫及。五霸七雄, 各行其是。喧宾夺主, 比权量力。厉兵秣马, 攻城略地。远交近攻, 弱肉强食。)

2. 中央集权。

在秦始皇之前的夏、商、周都是采用分封诸侯的制度, 比如姜太公是立了大功的人, 第4章是怎么说姜太公的?

(太公钓鱼, 相机待时。老而弥坚, 择主而事。飞熊入梦, 左辅右弼。明君贤相, 匡国济时。)

他被分封在齐国。他的后代齐桓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分封制的确是造成动乱的一个原因。秦始皇之后的皇帝, 有的也缺乏他这样的远见卓识, 比如后来明朝就有一个亲王夺得皇位的例子, 记得《三字经》上是怎么说这件事的吗?

(太祖兴, 国大明。号洪武, 都金陵。迨成祖, 迁燕京。十七世, 至崇祯。)

燕王朱棣夺了他侄子的皇位, 成了明成祖。

3. 残暴、独断。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眼光非常高远, 所以说他“前无古人”。但秦朝灭亡得特别快, 回忆一下前面的夏、商、周分别存在了多少年?《三字经》上学过。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秦朝为什么灭亡得这么快?“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可见独断专行的结果很可怕。比较一下, 在秦朝建立之前, 人们有言论自由吗?

(《中华成语千句文》的第6章:诸子百家, 应运而生。百花竞放, 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异彩纷呈。畅所欲言, 众说纷纭。)

六、根据意思猜成语

屏幕上先出现词语意思, 学生猜测讨论之后出现答案, 齐读答案。

:像卷席一样把天下一切都卷进去。指吞并全中国各地。 (席卷八荒)

:因贪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 不辨是非, 忘乎所以。 (利令智昏)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 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

:行事专断, 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独断专行)

:人民群众怨恨和反抗的情绪达到顶点。 (民怨沸腾)

篇9:读“中华魂”塑栋梁才

一、建立组织,完善机构

我校成立了以校党支部副书记为组长、德育副校长和大队辅导员为副组长、全体班主任为组员的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并将读书活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学校教导处认真制定了活动计划,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开展读书活动,以此来促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发挥“三个作用”

1.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通过读书领导小组提出的具体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读书行为。以《心系奥运健康成长》读本为例,我们开展了“奧运知识竞赛”“我心目中的奧运”手贴报征集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本中每一章节的意思,我们把读本中的一、二单元列为自学篇目,三、四单元列为辅导篇目,五、六单元作为讲读篇目,让学生全面了解读本内涵,达到知其意的目的。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们利用早读、午读和队会时间安排学生学习读本,教师可随机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扫除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通过及时鼓励和表扬,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们还把学生写的读后感,利用红领巾广播在校园中进行播放,在校刊《雏鹰》中发表。为了配合学习《心系奥运健康成长》读本,我们还在图书室设立奧运图书角,让学生走近奥运,了解历史;心系奥运,情牵中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好读书,读好书;与书为友,益智明理。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学生是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为学生搭建了以下践行的平台:一是为学生搭建自定目标、自主申请、集体评价的自主发展平台;二是搭建校园广播、厨窗展览、雏鹰校刊发表的交流互动平台;三是搭建演讲、朗诵、歌唱的展示平台;四是搭建自理、评比的表彰平台。读书活动显得更富有特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坚持“三个结合”

1.坚持中华魂读书活动与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相结合

学习“中华魂”读本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读书活动中,我们坚持与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起居、课外阅读、承担家务、接人待物、遵规守纪、勤俭节约等方面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力求使学生在读本中感悟道理,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团队意识、弘扬拼搏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

2.坚持中华魂读书活动与学生的体验实践教育相结合

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为此,我们向学生提出了“十个一”的具体要求,即一个自理的习惯、一个文明的语言、一个勤俭节约的习惯、一个修正错误的习惯、一个自学的习惯、一个积累的习惯、一个观察日记的习惯、一笔工整的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篇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学校还把这些作为常规要求,挂在每个班级的墙上。学生在读书活动中主动与这些体验实践要求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坚持中华魂读书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读书活动不能光依靠学校和教师,还应该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配合。我们在家长学校授课时选择读本中的重点文章对家长进行讲解,还教给家长辅导孩子读书的方法。家长也可以加入读书的行列,形成学习型家庭氛围,等到时机成熟时,展示学习型家庭的风采与成果。

实践告诉我们,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好形式、好方法。我校2008年有60名同学被评为“好儿童”,276名同学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20名同学被评为“优秀毕业生”,36名同学被评为“爱心使者”,72名同学被评为“爱心小天使”,6个中队被评为“优秀中队”。今后我们将努力把我校的“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更扎实、更卓有成效。

篇10:读《中华美德故事》有感

寒假里我读完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我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60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迫不急待地要求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十天。明明已经熟练了,可还是不肯换新曲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练熟,而且还要通过曲子旋律来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我感到非常惭愧。有一次,在家里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想不出该怎么做。这时,我想干脆明天早上到学校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写的,把答案一抄不就完事了吗?第二天晚上作业发下来,我得了优秀。老师还表扬了我。可是,现在翻开作业本一看,好像优秀上多了个黑点,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让我又想起了这件事,对待学习要认真,碰到困难要虚心向老师请教。

篇11:读《中华美德人物故事》有感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知道、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初祖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地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又有几个人做到了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的谚语吗?这不就说明了“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人民弘扬民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但并非说剩下的三分之一就可光说不干了,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仍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动力。

篇12: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从我们呱呱坠地起我们就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是那么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教会我们走路,教会我们说话……他们总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我非常感谢你们,我长大了要好好报答你们,乌鸦还知道反哺,羊羔还知道跪乳,我们更应该感恩父母。

上学了,是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技能,是老师让我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是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老师就是天使,就是大树,就是海洋!感恩老师!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是那无私奉献的春蚕,就是那默默燃烧的红烛!感恩老师!

篇13: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如何使活动显现深层意义?如“成语与民族文化传统、自然环境、语言特点的关系如何体现”、“文化名人余秋雨不提倡使用成语或反对使用成语, 该如何看待”、“成语中有歧视妇女的现象存在, 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特征”等问题的梳理探究, 可能会使师生双方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得准确恰当, 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 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达到“梳理探究”的目标, 以下方面我认为值得探究。

一定的民族语言, 依存于一定的民族社会;一定的民族社会, 是同该民族所在的特定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这样, 在一定的民族语言里, 有些成语的产生, 也就带上了该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交通、气候、物产等方面的特色。

例如“蜀犬吠日” (还有“夜郎自大”) 这一成语, 在其他民族语言的成语里是不可能有的, 因为“蜀中山高雾重, 少见日光, 每至日出, 群犬吠之”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这样的现象, 为蜀地所独有。下列成语也是汉民族语言所独有的:合浦珠还、泾渭分明、中流砥柱、吴牛喘月、黔驴技穷、得陇望蜀、终南捷径、庐山真面、逼上梁山, 等等, 对没有汉文化修养的民族是无法理解的。

在汉语里, 存在着很多同竹相关的成语, 例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立竿见影、管窥蠡测、梦笔生花、箭在弦上、节外生枝、筚路蓝缕、滥竽充数、寄人篱下、功亏一篑, 等等。

在其他一些民族语言里, 是罕有类似现象的。何以如此呢?就在于中国盛产竹子, 不仅是南方, 秦汉时的北方由于气候比现在温暖, 黄河以北的地区也还产竹。这样汉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 庇者竹瓦, 载者竹篾, 爨者竹薪, 衣者竹皮, 书者竹纸, 履者竹鞵, 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 (苏东坡《记岭南行》) 正是这种情况, 在创造成语时, 竹便自然而然引起汉人的丰富联想, 而那些生活中与竹无甚关系的民族, 在他们的语言里, 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如此众多同竹有关的成语了。即如“雨后春笋”一词, 在英语里, 与之相当的是“Like mushrooms” (直译为“宛如蘑菇似的”) , 在俄语里, 与之相当的直译也是“像雨后蘑菇一般”。他们表示的都是同一概念, 即形容新事物的蓬勃成长, 而其所借以体现的手段是有所不同的。汉语是以“春笋”为喻, 英语、俄语是以“蘑菇”为喻, 其所以如此, 正由于竹这种植物不盛产于英、俄, 那么汉人为什么不用“蘑菇”, 而用“竹”呢?由于汉人历来都爱好竹, 曾将竹与松、梅并喻为“岁寒三友”;而蘑菇一则是它属于蕈类, 蕈是高等菌类。而菌常同“霉”相关联, 取义有些忌讳;再从汉语构词看属于连绵字, 缺乏造词能力;此外“竹”从面子上看远比“蘑菇”体面, 这也体现了汉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文化。

一定的民族, 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基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 而有其一定的社会生活状况。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不同的习俗风尚与宗教信仰。因此, 在一定的民族语言里, 有些成语也就带有一些特殊色彩。例如:“目不暇接”这个成语就出自《世说新语》一书, 在季羡林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中写到, 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就像走在山阴道上”, 这里就是间接引用了“应接不暇”的成语, 表达了季羡林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无比热爱。可惜许多小学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忽略了。再如汉语里的“歃血为盟”、“口血未干”, 它们的产生又是由于我国古代有这样的一种风俗, 即诸侯盟誓时嘴上涂抹动物的鲜血, 以示诚意。在没有这样的风俗的其他民族里就没有这样的成语。再如始作俑者、可操左券、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等, 都是古代汉人所特有的风俗, 没有这类习俗的民族里, 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成语。

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佛教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于是, 在汉语里便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同佛教有关的成语, 如一尘不染、恒河沙数、五体投地、不二法门、不可思议、降龙伏虎、现身说法、味同嚼蜡、佛头着粪、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等等。佛教之外, 我国也曾盛行道教, 因而汉语的成语也有直接来自道教语言演变而成的, 如灵丹妙药、点铁成金、回光返照、万应灵丹等。欧洲各国由于笃信基督教, 在他们的语言里也就有不少来自《圣经》, 如:A ovenant of salt (不可背弃的盟誓) , To gird up one's loins (磨厉以须) , To heap coals of fire on (以德报怨) 等。一定的民族语言有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活动背景和情节。这样, 一定的民族语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成语, 都是植根于一定的历史背景的。《伊索寓言》也是欧洲一些民族语言成语的一个源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近代才传入我国, 汉语中的成语未曾受到其明显影响。

汉语成语还有汉民族独特的文化渊源, 《山海经》、《太平广记》、《方舆胜览》、《列子》、《论语》、《庄子》、《韩非子》、《孟子》、《枕中记》等都是直接生发成语的中国经典文化, 教科书中做了突出说明;此外, 我国还是一个富于艺术传统的国度, 自古以来就将“琴、棋、书、画”并称“四艺”, “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和文物, 传之久远, 必然会渗入成语中来。例如急管繁弦、弦外之音、胶柱鼓瑟、煮鹤焚琴、紧锣密鼓、举棋不定、棋逢对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等等。

我们的祖先, 在中医、中药领域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 在成语里也有这方面的体现, 如痛下针砭、如法炮制、对症下药、妙手回春、着手成春等。各个民族对于事物往往有不同的感情, 这种情况多和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相关, 在成语中也有充分的反映。例如“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 也用来比喻俊杰;“凤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鸟, 被视作“百鸟之王”, 以象征祥瑞;“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之兽, 古人以为“圣出则见”, 当作吉祥;“龟”虽是实有的爬虫, 但因其寿命长, 也被视为奇特的灵物, 称作“介虫之首”。“龟”和“鹤”并举, 用来称颂享有高寿。由于世代相沿, 流传久远, 人们便将麟凤龟龙, 谓之四灵。或取“四灵”以命名指称事物;或据“四灵”以雕塑描摹图像;或借“四灵”以作为夸饰之辞。除了龟字用得较少外, 龙、凤在汉语成语中用得很广, 例如“龙盘虎踞、龙潭虎穴、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画龙点睛、群龙无首、叶公好龙、凤毛麟角, 等等。

在各民族语言的成语里, 都有取“狗”的形象为喻的。可是, 就汉语与英语的成语而言, 由于汉人与英国人对“狗” (dog) 有着不同的爱憎之感, 反映到成语文化中的感情色彩就泾渭分明。在汉语成语里, “狗”常被用以譬喻卑劣而丑恶的形象。如:蝇营狗苟、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狼心狗肺、丧家之犬等。而英语里对“dog (狗) ”则怀有一种喜爱的心理, 并视之为“忠实可靠的朋友”, 成语里表现的则为褒扬或怜悯之意。

不同的民族语言, 都是以独具特色的语音、词汇、语法而组成为一个体系。产生于不同民族语言的成语, 是从所属民族语言的诸要素中取得一定的特性, 而在结构上表现出显著的民族风格。汉语的成语, 基于汉语语音构造的特点与汉语文学语言的传统, 多数以四音节为基本形式;音组缀连为一个整体, 或通过因素的结合而构成为声韵的复沓, 或凭借音高的变化而组成为平仄和谐的配对;按照属对的格局, 还可联成骈俪的格式, 以汉语特有的音节结构而造成的“四字格”, 以汉语所特有的音素而造成的和谐性, 以汉语所特有的对偶辞格而造成的匀称体, 显示了汉语成语的“均齐美”、“回环美”或“错综美”的特色, 同其他民族语言成语相比较, 既表现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又为人类语言增添了异彩。

篇14:中华孝道故事

渐渐懂事的陈玉言,听母亲说起父亲的死因,很难过,感觉就是缺少一座桥,才让父亲过早死去。于是,他暗自决定,要在河上建一座桥,让来往的人得到方便和安全。从此,他每天站在河边,将来往过河的人一个个背到对岸,把赚来的苦力钱,一点一滴地积存起来,一分一文也不肯浪费。当大家知道他干苦力是为了建桥时,都很感动,故意请他背过河,还多给他一点工钱。就这样他积存了十多年,请来造桥人。造桥的人知道了原由,都很卖力,也少要工钱。就这样,不到一年桥就造起来了。

地方上的人民,都称颂陈玉言的孝行,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座桥命名为“孝心桥”。这正是:

父亲涉水殁浪潮,

儿子志造孝心桥。

人间百善孝称首,

择亲选友第一条。

【感言】 陈玉言的“孝心桥”,是因为爱他的父亲而造的,也是为爱别人而造的。明代大儒王阳明有一个生动比喻:对父母之爱犹如树木之根,对别人的爱是由根发出来的树干和枝叶。如果没有对父母之爱做根,哪来对别人之爱的枝叶?陈玉言的“孝心桥”,正是对树根与枝叶辩证关系的最好注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华经典寓言成语故事05-18

较短中华成语故事05-03

中华成语04-18

成语中华文化04-10

中华文化故事04-11

成语中华文化范文05-24

中华成语千字文07-28

中华传统道德故事经典05-18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演讲04-25

中华成语千字文四07-27

上一篇:写低保会议记录范文下一篇:私拉乱接电线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