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A自学考试---剖析八大风险管理案例

2024-04-09

CCAA自学考试---剖析八大风险管理案例(通用9篇)

篇1:CCAA自学考试---剖析八大风险管理案例

专家剖析八大风险管理案例

近年来我们看到,国际上多家跨国公司因风险管理不善及欺诈事件而引致严重亏损或倒闭,同时我们也看到,企业及监管机构都在推行改革,希望能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在此我想通过审视安然公司、八百伴公司、世通公司、百富勤公司、巴林银行和中国的3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等8个案例的事件发生经过,了解引致公司倒闭或严重损失的内控缺陷,从而总结一下应该从案例中吸取什么教训

案例1:美国安然公司(Enron)为什么会出事儿

在2002年,安然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之一,当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雇佣员工2万人,是美国《财富500强》中的第七大企业。

但就在2001年末,安然宣布第三季度录得6.4亿美元的亏损,美国证监会进行调查,发现安然以表外(投资合伙)形式,隐瞒了5亿美元的债务,亦发现该公司在1997年以来虚报利润

5.8亿美元。

在此同时,安然的股价暴跌,由2001年初时的80美元跌至80美分。同年12月,安然申请破产保护令,但在之前10个月内,公司却因为股票价格超过预期目标而向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发放了3.2亿美元的红利。

安然事件发生后,在对其分析调查时发观:安然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均采取不干预(“hands—off”)监控模式,没有对安然的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包括没有查问他们所采用“投资合伙”的创新的会计方法。事件发生之后,部分董事表示不太了解安然的财务状况,也不太了解他们的期货及期权的业务。

由于安然重视短期的业绩指标,管理层的薪酬亦与股票表现挂钩,这诱发了管理层利用创新的会计方法和做假,以赢取丰厚的奖金和红利。虽然安然引用了非常先进的风险量化方法监控期货风险,但是营运风险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管理高层常常藐视或推翻公司制定的内控制度。这是最终导致安然倒闭的重要因素。

案例2:美国世通公司(Worldcom)为什么会倒闭

世通是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事发前他在美国《财富500强》中排名前l00位。

然而就在2002年,世通被发现利用把营运性开支反映为资本性开支等弄虚作假的方法,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虚报利润110亿美元。

事发之后,世通的股价从最高的96美元暴跌至90美分。世通于2002年末申请破产保护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个案,该公司于2003年末完成重组。世通的4名主管(包括公司的CEO和CFO)承认串谋讹诈,被联邦法院刑事起诉。

这是美国最大的个案,美国证监会和法院在调中发现:世通的董事会持续赋予公司的CEO(Bernard Ebbers)绝对的权力,让他一人独揽大权,而Ebbers却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领导世通。美国证监会的调查报告指出:世通并非制衡机制薄弱,而是完全没有制衡机制。世通的董

事会并没有负起监督管理层的责任,该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仅花3~5小时,会议记录草草了事,每年只审阅内审部门的最终审计报告或报告摘要,多年来从未对内审的工作计划提出过任何修改建议。

由于世通为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提供的丰厚薪酬和奖金,远多于他们对公司的贡献,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的小圈子。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世通倒闭。

案例3:200年的英国巴林银行(Barings Bank)为何破产

巴林银行在90年代前是英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有超过200年的历史。

1992~1994年期间,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里森(Nick Lesson)从事日本大阪及新加坡交易所之间的日经指数期货套期对冲和债券买卖活动,累积亏损超过10亿美元,导致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破产,最终被荷兰ING收购。

调查中发现:巴林银行的高层对里森在新加坡的业务并不了解,在事发3年内居然无人看出里森的问题。其实,巴林银行1994年就已经发现里森在账上有5,000多万英镑的差额,并对此进行了几次调查,但都被里森以非常轻易的解释蒙骗过去。

造成巴林银行灾难性厄运的原因是,巴林银行缺乏职责划分的机制,里森身兼巴林新加坡分行的交易员和结算员,这使他有机会伪造存款和其他文件,把期货交易带来的损失瞒天过海,最终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另外一个致命问题是,巴林银行的高层对财务报告不重视。巴林银行董事长Peter Barings曾在1994年说:若以为审视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可以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但如果有人在1995年2月之前,认真看一下巴林银行任何一天的资产负债表,里面都有明显记录,可以看出里森的问题。遗憾的是,巴林银行高层对财务报表的不重视,使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新加坡政府在巴林银行调查报告结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巴林集团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够及时采取行动,那么他们还有可能避免崩溃。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发生重大损失,这些损失毕竟也只是最终损失的1/4.如果说巴林的管理层直到破产之前还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我们只能说他们一直在逃避事实。”

里森在自传中也说:“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在监督上的疏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的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

案例4:日本八百伴(Yohan)惨败在哪儿

八百伴是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全盛时期,八百伴在全球16个国家拥有400多家百货公司,以雄霸世界零售业第一把交椅而扬名。

1997年9月,八百伴宣布破产,向法院申请“公司更生法”保护,当时八百伴的负债额达到1,613亿日元,是日本战后最大的一宗企业破产案。

在调查中发现,导致八佰伴破产的致命原因有三:第一,八百伴低估经营非核心业务的风险,在急速成长过程中,八百伴逐渐背离了百货和超市的主业,而发展地产、饮食、食品加工和娱乐等辅业。然而,随着金融风暴的冲击,集团的这些辅业变成了负资产,这些辅业都为八百伴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第二,八百伴低估了扩张业务的风险,1990年至1996年短短6年间,八百伴在中国内地的零售点由零扩展到50多家,在扩展的过程中,它明显地低估了扩张业务的风险,加上八百伴当时遇上国家宏观调控,为了实现集团主席的梦想,只好通过信贷维持扩张。面对较预期为差的回报及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八百伴最终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第三,八百伴也低估了开发海外新兴市场的风险。由于日本市场零售业饱和,强大竞争对手林立,八百伴采取了积极开发海外市场的战略,但却低估了开发新兴市场的风险。1972年八百伴将巴西视为第一海外市场,但当时的巴西经济动荡,最后他只有惨淡收场。20世纪90年代初,八百伴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甚至将它的总部迁至上海。但由于中国消费者当时还未能完全接受超市和百货公司的销售模式,中国消费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加上遇到中国宏观调控和国内合资伙伴已核准资金不能如期到位等问题,引致资金回报率不断下落,辛苦经营了十多年的八百伴终于以清盘结束业务。

案例5:香港百富勤公司为什么突然入不敷出

百富勤原来只是一家有3亿港元资本金的本地小型投资银行,由于业务进展迅速,短短10年间,它就发展成了一家拥有240亿港元资产的跨国金融集团,成为亚洲除日本外的最大投资银行。

可是,这个金融奇迹却同样在金融风暴冲击下,使百富勤在短短一年内出现入不敷出,致使它1999年1月宣布破产。消息传出的当天,香港恒生指数下挫8.7%.香港政府在调查百富勤的报告中表示,没有证据显示百富勤倒闭涉及任何欺诈行为,它倒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风险管理、内控体制和完善的财会报告系统。

百富勤虽然设立了信贷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但却未能制衡业务部门强大的权力,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追求业绩的目标完全盖过了防范风险的意识,这种脆弱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最终使百富勤的股东和员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调查还发现,百富勤没有控制好金融市场的风险,它在亚太区发展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印尼和泰国市场,其在这两个市场营业额占集团营业额的五成多,但百富勤却忽略了发展新兴市场的风险。在金融风暴下,泰国首当其冲,泰铢大幅贬值,期间,印尼盾也大幅下跌了70%,另外,由于利息飚升,百富勤在该区内投资的债券及股票价格暴跌,在短短的数月内,百富勤在该区内业务损失了好几亿元。为了争取业务,百富勤为印尼Steady Safe出租车公司提供了港币2.6亿元的过渡性短期贷款,这笔贷款的金额相等于百富勤资本金的15%,但Steady Safe公司的收入全为印尼盾,随着印尼盾汇价大跌和政府实施外汇管制,Steady Safe根本无法偿还这笔贷款,加上债券股票的损失,使百富勤的财务状况在短时间内急转直下,这反映了百富勤低估了利率和汇价波动的风险,最终导致倒闭收场。

案例6:投资与出售股权权益引致的重创

某家中国国有控股(主营业务非汽车制造)的上市企业(以下简称“国企A”),于19X4年以约4.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某汽车制造公司95%权益,两年后,国企A以3.2亿元人民币向一家马来西亚公司出售他在汽车公司中50%的权益,国企A也因而在19X6年记录了一笔4,000万元人民币的营业外收入。但其后,那家马来西亚公司并没有按协议支付交易金额,交易被迫中断。19X7年,国企A又重新与3家公司签约,以3.2亿元人民币的同样金额将汽车公司的50%权益转售给这3家公司,但这3家公司最终都没有向国企A支付任何款项。

国企A在投资与出售股权权益引致重创,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调查中发现了如下问题:首先,国企A没有就对外投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投资前既没有清楚地考虑其高级管理层缺乏汽车制造业的经验,也没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各种分析。第二,在将投资权益出售给马来西亚公司时,并未充分考虑对方的信誉和偿付能力,也没有利用买卖协议为可能出现的违约事件提供保障。第三,在后来将投资权益转售给3家公司时,并未披露这3家公司均为关联的“空壳公司”。第四,国企A实质上一直没有出售汽车公司的股权,但财务系统却错误地把应收3家关联公司的款项列示为长期应收款(而不提呆坏账准备),还错误地把余下的45%投资列示为“联营公司”。第五,汽车公司从成立至19x9年的5年间,一直未能调试投产,也没有竣工验收,最终,该国企以大幅度低于成本的价钱,将汽车公司出售出去,造成严重亏损。这是典型的投资失误的案例。

案例7:投资非核心性业务的症结所在某国营企业(简称“国企B”)于19X6至19X8的两年间,动用接近10亿元人民币,投资了15家公司,且每家公司的权益均在10%至30%之间,这些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金融、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房地产开发、贸易和通信等。

调查中发现:国企B没有就对外投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它既没有一个清晰的投资策略,也没有清楚地考虑作为小股东投资未上市企业能否增值和变现的风险。再有,这15家公司大部分没有为国企B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也一直未派股息。而且国企B并没有利用投资协议来保障其权益,包括没有参与该等公司的董事会、没有要求定时提供经具信誉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也没有要求最低投资回报的保障。

案例8: 某香港上市公司

某国有控股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简称“国企C”)没有遵守上市规则的要求,在没有得到股东批准的情况下,向一位董事的关联公司提供了港币1.6亿元的贷款和港币1.96亿元的银行信用证担保,该贷款和信用证担保的总额占上市公司资本金的30%左右。款项贷出后,该关联公司一直不予还款,而国企C为该关联公司所提供的银行信用担保当中的港币9,500万元已被有关银行提出追讨。

调查中发现:首先,国企C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出现一小撮人独揽大权,在管理上缺乏权力制衡的机制,纵容公司的董事非法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第二个问题是,国企C并没有建立合规方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公司不会出现违规事件而影响声誉和蒙受严重损失。第三个问题是,国企C的财务报告系统既没有为上述关联交易做出适当的披露,也没有为拖欠的贷款提取坏账准备。

反省与思考:中国企业应如何设立风险防火墙

常言道:智者从别人失败经验中吸取教训,聪明者从自己失败经验中吸取教训,愚者则永远不懂从经验中学习。近期的中航油事件,促使市场再次评估中国的经济及其企业,正如安然倒闭对于美国的意义那样。它再次告诫我们,必须从经验中学习,吸取教训,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制。

那么,中国企业应该从中航油事件以及上述的8个案例中吸取什么教训,建立怎样的风险防线呢?

防线1:企业须熟悉自身业务与相关风险

首先,公司董事会以至管理层和前线员工必须熟悉企业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只有这样,才可能减低因为无知或被欺骗而产生的损失。而公司业务部门与财会部门的沟通必须加强,要使各方面的员工均了解各类业务或交易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同时也要避免因为分工过细而使员工缺乏对公司业务的整体了解。

其次,企业必须避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使企业承受无谓的风险。

另外,企业在做出重大投资前,需要对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包括考虑投资后的市场会否出现逆转、产品会否被新的技术淘汰、市场是否会出现新的竞争而影响产品的价格等等。防线2: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机制

企业建立制衡机制,分清权责,不但能够减少出于人为、业务流程和制度所造成的错误,而且可以健全公司业务管理的基础。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效风险管理的前提是防范个别部门或人士权力过大,在不受制约的情况下做出高风险的决定。同时,更应设置预警系统,包括鼓励员工在察觉有可能出现事故之前提出报告,并建立员工的投诉和表达意见渠道和处理程序。

同时企业要设定风险的边界及界限。“业务计划”指引着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而“风险界限”则指引着在哪些方面需要“喊停”。

防线3:紧盯着现金

我们都知道,所有犯案、挪用公款和偷窃行为均与现金有关。因此,企业对现金和现金流量需要格外留神,这其中包括基本内控措施,例如授权签署现金的收发、批核和转账,也应建立适当的内部程序,对现金进行核对、监察和编制调节对账表。

常言:“会计数字只是参考意见,现金才真正令你感到踏实。”

防线4:合理制定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完善绩效评核结合适当的激励手段,是推动企业改革和改变员工行为的最有效措施。但这一措施如何被利用,恰恰又可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造成正面或反面的不同影响。为避免反面影响,必须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

1.盲日、不惜代价地追求增长,忽视风险,极有可能导致企业严重亏损。

2.假使你发现精明的员工做出蠢事,你应意识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受到公司的绩效与激励机制的诱导而产生的结果。

3.管理层订立绩效指标时必须反问:“指标是否合理?会对业务部门和员工的个人行为带来什么压力?”

防线5: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涉及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和他们接受风险的态度。除非员工尊重和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否则风险管理难以成功。

要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企业必须由上而下,身体力行,建立严谨的“党风”,使员工能上行下效,企业要订立管理原则和行为规范,通过绩效管理的方法,鼓励员工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加强培训和沟通,建立有效机制,使员工能从企业本身所犯错误或接近犯错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更重要的是公司行政人员必须定期举行会议,讨论并接受其他公司所犯的严重过失的教训,包括: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搞清楚犯错的原因以及对该公司财务与业务造成的损失;最后反问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在自己公司身上。

篇2:CCAA自学考试---剖析八大风险管理案例

1、下列关于“风险管理过程”描述最准确的是(C)。

A.风险管理过程由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监测与评审等子过程构成;

B.风险管理过程由建立环境、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监测与评审等子过程构成;

C.风险管理过程由沟通与咨询、建立环境、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监测与评审等子过程构成;

D.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独立与组织的其他过程。

2以下关于信息安全目的描述错误的是(D)。

A.保护信息 B.以争取不出事

C.让信息拥有者没有出事的感觉

D.消除导致出事的所不确定性

3、对风险术语的理解不准确的是(C)。

A.风险是遭受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

B.风险是对目标产生影响的某种事件发生的机会

C.风险可以用后果和可能性来衡量

D.风险是由偏离期望的结果或事件的可能性引起的

4、以下关于风险管理说法错误的是(A)。

A.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消除的管理过程

B.风险管理包括了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

C.理想的风险管理,正是希望能够花最少的资源去尽可能化解最大的危机

D.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大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压后处理。

5、下列哪项不在风险评估之列(D)

A.风险识别 B.风险分析 C.风险评价

D.风险处置

6、对风险管理与组织其它活动的关系,以下陈述正确的是(B)。

A.风险管理与组织的其它活动可以分离

B.风险管理构成组织所有过程整体所必需的一部分

D.相对于组织的其它活动,风险管理是附加的一项活动

7、对于“利益相关方”的概念,以下陈述错误的是(D)。A.对于一项决策活动,可以影响它的个人或组织 B.对于一项决策活动,可以被它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C.对于一项决策活动,可以感知被它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D.决策者自己不属于利益相关方

8、一个风险的大小,可以由(A)的结合来表示。

A.风险的后果和发生可能性 B.风险后果和风险源

C.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源 D.风险源和风险原因

9、下列哪项不属于组织的风险管理方针必须包括(C)内容。

A.风险管理的依据、组织的目标、方针与风险管理方针的联系 B.风险管理的责任、职责、资源

C.如何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的重要性

D.报告风险管理绩效的方式、定期评审风险管理的方针和框架

10、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该(B)。

A.只需要实施一次就可以

B.根据变化的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适时地进行 C.不需要形成文件化评估结果报告 D.仅对网络做定期的扫描就行

11、选择信息安全控制措施应该(D)。

A.建立在风险评估的结果至上

B.针对每一种风险,控制措施并非唯一 C.反映组织风险管理战略

D.以上各项都对

12、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应该(C)。

A.将所有的信息安全风险都消除 B.在风险评估之前实施

C.基于可接受的成本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3、以下有关残余风险的说法错误的是(A)。

A.残余风险不包含未识别的风险

B.残余风险还可被称为“保留风险” C.残余风险是风险处置后剩余的风险 D.管理者应对建议的残余风险进行批准

14、ISO/IEC 27001从(B)的角度,建立、实施、运行、监视、评审、保持和改进文件化的ISMS规定了要求。

A.客户安全要求

B.组织整体业务风险 C.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D.以上都不对

15、管理者应(D)。

A.制定ISMS目标和计划 B.实施ISMS管理评审

C.决定接受风险的准则和风险的可接受级别

D.以上都对

16、以下哪个不是风险管理相关标准(A)

A.ISO/IEC TR 13335 B.ISO/IEC 27002 C.ISO/IEC 27005 D.GB/T 20984

17、下列关于“风险评价准则”描述不准确的是(A)

A.风险评价准则是评价风险主要程度的依据,不能被改变 B.风险评价准则应尽可能在风险管理过程开始时制定 C.风险评价准则应当与组织的风险管理方针一致

D.风险评价准则需体现组织的风险承受度,应反映组织的价值观、目标和资源

18、以下哪个标准对风险相关的概念作出了描述(C)A.AS/NZS 4360 B.ISO/IEC TR 13335-1 C.ISO Guide 73 D.以上都是

19、风险评估方法可以是(B)A.必须使用标准要求的 B.组织可以随意选择

C.组织自己选择,但要求是可再现的 D.以上都不对

20、风险管理开始引入我国的时间是20世纪(D)A.70年代 B.60年代 C.90年代 D.80年代

21、风险管理的过程依顺序为(B)

A.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析、风险处置 B.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处置 C.风险评价、风险识别、风险处置、风险分析 D.风险处置、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析

22、信息安全是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C)A.充分性 B.适宜性 C.可用性 D.有效性

23、ISO/IEC TR 13335提到的4种风险分析方法不包括(B)A.基线方法 B.正式方法 C.详细风险分析 D.组合方法

24、风险评价是指(B)

A.系统地实用信息来识别风险来源和估计风险

B.将估计的风险与给定的风险准则加以比较以确定风险严重性的过程 C.指导和控制一个组织相关风险的协调活动 D.以上都不对

25、风险评估的三个要素(D)A.组织、资产和人 B.组织、技术和信息 C.软件、硬件和人 D.资产、威胁和脆弱性

26、保险这种措施属于(C)A.风险接受 B.风险规避 C.风险转移 D.风险减缓

27、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有哪些(D)A.信息存储风险 B.信息传输风险 C.信息访问风险 D.以上都正确

28、业务连续性计划框架应包含()A.应急规程

B.意识、教育活动 C.人员职责 D.以上都包括

判断题

1、信息资产的价值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描述。

正确

2、风险评价准则需体现组织的风险承受度,应反映组织的价值观、目标和资源。

正确

3、起不到应有作用的或没有正确实施的安全保护措施本身就可能是脆弱性。

正确

4、风险评价是指导和控制一个组织相关风险的协调活动。

错误

5、风险识别是发现、列举和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

正确

6、风险管理是可定性的。

正确

7、风险评价就是将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风险程度与先前建立的风险准则比较。

正确

8、风险处置必须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级别。

正确

9、风险分析要确定风险发生后其影响的大小

正确

10、风险评价准则应当与组织的风险管理方针一致

篇3: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剖析

1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风险类型分析

1. 1 安全风险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 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非常重要, 也是业主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 建筑工程项目中安全风险问题相对突出, 在施工阶段残留安全隐患, 进而等到项目投入使用时出现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2], 制约着业主的居住质量, 还威胁着住户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导致安全风险滋生的原因很多, 施工队成员安全意识不强, 对安全因素控制不到位, 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使得在施工阶段滋生安全问题, 成为制约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问题。

1. 2 经济风险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 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工程的成本, 工程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是, 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 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经济风险问题丛生, 如施工图纸变更问题滋生, 一旦发生工程变更, 会影响工程量, 进而会增加工程项目额外的支出, 成本会超出预算, 进而导致费用风险问题的滋生。此外, 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发生安全事故, 进而会产生经济纠纷, 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成本[3]。或是成本核算人员将成本数据核算错误, 使得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标准不合理, 最终会影响项目成本, 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1. 3 进度风险

除了经济风险外, 进度风险问题是另一项重要体现, 若由于一系列问题导致工程项目出现推迟的情况, 其会引发工程的经济风险, 主要存在于施工阶段。施工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工程项目出现延期的情况, 未严格按照施工的相关标准, 及时做好施工进度的合理化控制是关键。影响施工进度的主要因素有计划风险与技术风险。技术风险的滋生, 主要是由于施工队伍的人员综合素质不过关, 或者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很难满足施工需求, 施工图纸中就技术要素的控制不到位, 且经常出现工程稿延期交付的情况。若为工程施工提供不合理的计划与方案, 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进而导致计划风险的滋生。

2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为满足人们的需求, 必须不断提高工程项目施工水平, 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尤其是风险控制与管理, 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帮助建筑企业在同行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然而,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风险肆意滋生, 影响着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效果, 还影响着项目后续的实施质量。在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 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滋生一系列的风险问题, 如经济风险、安全风险等, 成为建筑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 为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质量, 应做好一系列工程项目风险的有效控制, 及时做好风险问题的有效评估, 将诸多风险因素及时扼杀在摇篮里。

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项目风险是必然的、不确定的和可变的。因此, 建筑企业应时刻做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评估与预防, 及时做好风险的紧急预警, 同时根据其可变性的特点, 实施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以保证风险管理的适时性与合理性。

3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面对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所存在的风险问题, 强化对各部分风险的合理化处理是重要前提, 是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3. 1 树立风险规避意识, 培养风险识别能力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 若想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风险规避意识, 能对常见的风险问题进行及时的规避, 以避免风险问题的滋生, 能减少风险问题滋生所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因此, 承包方必须独具慧眼, 能及时了解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 及时做好风险的有效规避, 重视风险管理问题, 积极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 如人员配置、财务、物力和技术等,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控制意识, 以更好的控制项目施工质量, 可大大降低的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进而容易引发工程风险问题的滋生。面对以上问题, 为了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应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方案, 以降低风险损失, 防患于未然。

3. 2 强化工程合同管理, 做好风险要素管理

在施工项目开展前, 承包方与委托方会签订相应的施工合同, 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就施工过程中多种要素予以全面的规范与约束, 若想控制风险, 应借助合同的法律约束力, 来达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目的。施工合同属于重要的法律文件, 其主要被应用到施工管理中, 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面对当前问题, 强化合同的有效管理, 利用合同法律文件来约束施工队伍的行为, 积极履行合同的重要规范。此外, 为了增强合同实施的规范性, 法律部门应及时介入, 及时做好施工阶段的合同监管工作, 以保证施工工作开展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此外, 在签订合同时, 双方应就全部的承诺与要求全部罗列到合同之中, 禁止仅仅以口头协定的方式来应允对方, 其不受法律保护, 还会影响后续承诺的履行质量。

3. 3 开展风险转移模式, 以降低风险影响力

为了降低风险影响率, 应及时开展风险转移工作, 通过转移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影响力, 做好风险的妥善处理。通常情况下, 常见的风险转移方式有工程保险与工程担保。工程保险是发包方或承包方依照合同中的相关规定来制定保险相关的操作, 与保险工作建立合作关系, 向保险公司支付相应的保险费用, 保险公司会根据该项目所属的保险类型就合同中常出现的意外事故、人员伤亡或自然灾害等事故所承担的费用与责任, 其属于一种民事行为。将工程保险考虑到项目风险管理之中, 能借助保险公司来合理的处理相关的保险问题, 对于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来说损失较小。而工程担保则是施工合同的当事人具备公平、诚信的原则, 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设定引入保证人作为第三方, 对建设工程中一系列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并对违约承担责任, 是一种促使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守信履约的风险管理机制, 以保证合同的规范性执行。工程保证担保通过工程担保能有效降低工程交易风险的滋生, 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当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相关知识点的有效分析, 安全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等是典型代表, 也是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风险。面对以上的风险问题, 必须做好整个施工项目的阶段性风险管理, 分别从施工前期、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对各类风险问题予以控制与管理, 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以增强工程风险的规避性, 进而达到理想的项目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洪小波.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5) :31-32.

[2]王春浩.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 2012 (14) :149.

篇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剖析及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管理

一、前言

从13年半年间余额宝累计发放收益近18亿,到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以融资250亿美元登顶全球,互联网金融用它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它的潜力与影响。互联网金融凭借着简易的操作与快捷的支付,在节省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基础上,推进着社会的进步。但正由于它所处的领域各种规则尚不完善,各类潜在风险也暗涌不断。本文试图在对互联网金融本质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风险的具体分析归纳,提出相应的举措来减少避免风险的发生。

二、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界定与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目前学界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并非是单纯的互联网与金融的整合,也不仅仅是在凭借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搜索引擎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上,实现融资,转账,收付的快捷新兴金融,它应当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与思路,是一种草根般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这个大的自由,创新的环境下,来影响经济,发展自我,更直接地来寻求或提供资金与帮助,服务社会并互利互惠这样一种思维方法,而非是简单的一种服务手段。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由于其自身的便利性,吸引了相当多的传统行业的资源,使得金融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以网银交易为例,仅2014年第2季度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382.7万亿元,环比增长8.7%,同比增长27.8%,这冰山一角预示着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平台,互联网理财销售,虚拟货币等业务模式,有些模式尚未有明确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相互影响并竞争,引爆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三、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剖析

由于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传统金融行业的完整性,严谨性,也正是互联网金融目前所欠缺的。并且由于我国金融体系自身与欧美金融体系相比所存在的差异与缺陷,技术上与制度上都有所落后,这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也不得不更为慎重的考虑。

(一)安全风险

由于网络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载体,所以网络的安全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也进而影响着人们的使用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的银行业由于其独立于大的网络之外,所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而互联网金融在网络这样一个大的开放的平台下,其开放性既是优点,也正是最大的缺陷所在。病毒,黑客的出没,伪造电子信息及泄露用户资料等问题的存在,使人们对于网络的使用必然有所顾虑,也即阻碍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了应对可能漏洞的存在,这不得不要求提供服务的机构加大投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营。同时,因为当今手机使用的日益频繁,对于公共WiFi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舆论争论的热点,不法分子利用WiFi来破获用户的金融信息这一问题也不可小觑。此外,顾客的信息是使用互联网金融的第一个首要条件,相关机构是否会贩卖顾客信息来获得额外收益,这也值得注意。

(二)法律风险

显然对于互联网金融,目前国内尚未有成形完善的法规来规范相应的机构与操作,即使是最近的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也只是由主办城市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关于促进本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未形成系统性的法律条文,这也变相的督促着正式法律制度的尽快出台。没有相关的法律,也即意味着合约制度很可能出现瑕疵,出现纠纷后更不易处理。并且由于各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要求标准不同,跨国纠纷的出现更难以寻求依据。此外,第三方支付由于是匿名的,这也为洗钱提供了可能性。

(三)监管风险

由于法律的漏洞,法律风险的存在,这也带来了监管的难处。首先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一个交叉性的创新金融产品,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既有互联网的因素,更有金融的成分,哪一部门监管,依照何种规则监管,这无疑不造成监管主体的模糊性,也加大了出现问题后推脱责任这一风险。同时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与隐蔽性,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四)信用风险

此处的信用风险自然包括用户与服务商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用户在使用互联网金融时,大多只需填写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即可,这也说明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有存在伪造个人信息的情况。况且我国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更为某些人滥用金融机构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性,个人不能很好的评价某些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约定的内容也不易肯定,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金融产业的波动性。

(五)市场风险

便捷的支付与成本的减少也预示着竞争的加剧。所以在接下来的互联网服务竞争中,如何减少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则是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在发展初期,刚刚提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很有可能促使新兴服务机构進行价格战,通过降低服务质量来减少成本,进而吸引顾客。长期来看,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发展状况,因为它局限了高质量产品的发展,降低了服务效率,引起整个市场的质量下滑。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

根据以上提出的五类风险,笔者认为对于相应的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监督责任

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执行的困难,由于责任划分的不明确导致了监管的困难,所以要想避免该风险,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法律。政府部门可以参考国外的相关规定,在有了大体轮廓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具体的国情,针对互联网,提出具体相应的法律准则。在监管责任方面,建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互联网金融是最为稳妥的一种方式,既可以防止踢皮球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能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供专业的服务与技术支持,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健全网络安全机制

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其实也就是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所以在加强安全措施方面,相关机构既要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安全技术,又要自主探究。同时,服务机构的资料数据应建立统一的标准,减少由于信息误差而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三)完善信用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性

个人与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不单与互联网金融有关,更与实体经济相关,完善市场进入准则,加强信息披露,建立专门的服务反馈平台,都是避免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好对策,所以完善该体系应该是长远之计,但也要从现在做起。

参考文献

[1]李真.互联网金融:内生性风险与法律监管逻辑[J].海南金融,2014,04.

[2]张晶.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4,04.

篇5:CCAA自学考试---剖析八大风险管理案例

1施工管理的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在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分析, 那么这就需要对该工程项目做进一步的市场、技术以及效益等多个方面的调研工作, 最后确定工程的实际建设规模, 并对可能造成的工作造价影响进行考虑, 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 对建设方案进行评估和论证。在对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工作进行落实时, 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 对项目投资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评价, 对投资的最终效益也有一定预测, 对建筑投资的产入产出关系有明确把握, 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有合理的估算投资, 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是投资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所实行的投资估算也是工程造价宏观控制的基础所在, 对于财务等的部门来说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投资估算指标, 在进行投资估算阶段, 还必须采用科学的计算方式, 按照投资的合理性进行指标的评估, 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评审的工作力度, 这样可以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得到提高, 进而可以在根源上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1]。

在设计阶段, 需要对通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设计出建筑投资的最终限额。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建设规划的过程中, 一方面需要依据建筑的实际作用和施工的具体条件, 另一方面也要对各个施工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明确。例如在进行建筑工程中的道路建设和绿地规划时, 就需要依据各个施工部分的投资比例, 从整体上进行合理规划, 除此之外, 还要不断的提高投资资金的利用率, 并且尽可能的降低工程造价, 这也是建筑施工方案设计的最终目的, 可以对工程造价管理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建筑工程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的对策

2. 1构建健全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由于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施工环节较多, 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衔接较为密切, 这就使得它的财务风险所产生的原因较多, 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无法从源头上进行消除, 对于施工建设企业来说, 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对施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涉及, 并正确的协调施工企业、建设企业以及操作人员之间的关系, 实行整体上的工程部署和安排, 也就是说把工程的财务风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管理项目, 保证效益的最大化。

2. 2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筑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所针对的对象是整个施工活动, 包括各个施工环节, 它的主体是财务管理人员, 那么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务管理的实效性。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2], 因此, 对于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来说, 就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知识水平, 对风险有事前的预测和分析, 争取在风险产生之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同时还要依据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后果进行针对性的弥补和完善, 加强对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

2. 3强化施工管理的内部控制

建筑工程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是对于施工管理来说的, 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就要先对内部财务人员的控制意识进行加强, 把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贯穿到整个施工中, 让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强化不仅仅是对管理人员的控制, 更是对所有内部人员的控制, 每一个内部人员都要切实的负起责任, 在这方面工作完成之后, 还需要构建顺畅的内部信息交流传达机制, 这样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 然后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预算管理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强化, 把工程成本控制任务分配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身上, 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除此之外, 在实行内部控制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对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进而依据最终的评价不断的优化完善内部管理, 这样可以使其对财务风险控制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使财务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2. 4工程款项的及时收回

现在大多数施工工程在施工后期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 资金短缺就会直接导致下一工序难以展开,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与财务管理相关的, 一般是财务管理出现了失误[3]。那么对于财务管理部门来说, 就要及时的收回工程款项, 对各项资金的流动有明确和了解, 掌握资金的动向, 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变更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成本增加, 都要详细掌握, 然后合理的拨出资金, 并按照施工合同上的相应条款追加款项, 这阿姨那个可以确保施工单位最后的经济效益与投入是处于理想状态的, 而且这样也可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3总结

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是否良好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财务管理部门密切相关的, 财务管理部门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对工程的资金投资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对于施工单位来说, 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就需要加强各方面建设,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完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等, 进而为财务风险控制的各项措施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这还有助于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 保证施工中各个阶段的顺利进行, 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使施工质量得到确保。

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下, 我国的建筑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趋势。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 财务风险管理是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 它涉及到工程的各项资金投入和流动,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资金运作风险产生, 进而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本文就以建筑工程财务管理为基础, 对其风险的防范进行了简单阐述, 并提出了控制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财务管理,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毅.建筑工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探析[J].经济视野, 2014, (19) :225-225.

[2]郭维.建筑工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及实施[J].经济视野, 2013, (17) :148-148.

篇6:CCAA自学考试---剖析八大风险管理案例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旗下的著名成员企业包括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海南航空和深圳航空。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成员公司运营的主要机场位于北京、杭州,深圳、沈阳、天津、厦门和西安等。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秘书长魏振中指出,“2011年亚洲国际航空展为我们的成员企业拓展与西方公司之间的联络提供了独特机遇。我们很高兴为这个重大的行业盛会提供不遗余力的支持。我们将鼓励成员企业中的大型参展商和观众出席展会,特别是主管飞机选型、机舱内饰以及飞机维护维修和大修(MRO)的高级管理人士,以及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培训和飞行模拟器的院校代表踊跃出席。”

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秘书长兼北京首都机场集团总经NT=健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航空运量将几乎增长两倍,同期中国机场行业需要大规模扩建现有设施和建造崭新航空枢纽。中国民用机场协会认为在行业大发展的时期亟需熟悉和遵照国际标准,并将亚洲国际航空展现作与业界全球领先企业构筑业务联络的重要场所。”

亚洲国际航空展副总裁布莱恩·托马斯(Brian Thomas)表示,“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和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最新承诺的鼎力支持,将为参展商和观众期待在香港举办的2011年亚洲航展增进商业联络带来无与伦比的机遇。中国航空运输行业每个板块正以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无法想象的高速度在发展,西方和中国的公司正进入加深合作的新阶段,而亚洲航展是各方达成交易的核心平台。”

篇7:CCAA自学考试---剖析八大风险管理案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在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实施安全管理期间收治的3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96例,女性患者188例,患者平均年龄45.2岁。其中脑出血患者119例,占患者总数的30.99%;颅内骨折患者72例,占患者总数的18.75%;颅脑外伤患者160例,占患者总数的41.67%;其他病因患者33例,占患者总数的8.59%。另选取我院在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未实施安全管理期间收治的3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91例,女性患者183例,患者平均年龄44.8岁。其中脑出血患者114例,占患者总数的30.48%;颅脑外伤患者152例,占患者总数的40.64%;颅内骨折患者65例,占患者总数的17.38%;其他病因入院患者43例,占患者总数的11.50%。

1.2 方法

通过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导致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潜在因素,及有效的应对措施。另对比实施安全管理前后,神经外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以评价实施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1.3 统计学处理

此次临床分析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处理,检验方式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在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间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42例,其中感染事件21例,占总数的50.0%;压疮事件6例,占总数的14.29%;护理意外事件(包括非计划拔管、坠床、烫伤、摔伤等)15例,占总数的35.71%。我院在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11例,相比实施安全管理前的31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详见表1。

注:与实施安全管理前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风险因素剖析

此次我院研究结果显示,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感染、压疮及护理意外。其中感染主要是由于神经外科患者多以颅脑损伤、颅脑出血及硬膜下血肿、动脉瘤等疾病为主,这些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因素会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从而影响患者的各项生理功能,继而引起患者的免疫力低下,使感染概率增高。此外,这类患者多数伴有意识障碍、昏迷,因此他们的吞咽、咳嗽发射皆受到抑制,同时住院期间活动受限,颅内压力的增高,使得患者会因频繁的呕吐而发生误吸[2],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再者,对于这类危重患者的治疗侵入性操作较多,这样也会对患者呼吸道、泌尿道、血脑屏障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增大了病菌入侵引发感染的可能。压疮也是导致神经外科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神经外科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昏迷、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现象的产生,因此患者极易发生压疮。护理意外,其主要包括非计划拔管,患者坠床、摔伤、烫伤等,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治疗往往需要许多辅助的监测仪器,同时患者身体上也会有许多留置管道,患者意识障碍加之留置管道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极易引起患者的躁动,导致意外的脱管或自行拔管事件,这其中尤以气管插管的脱管、拔管风险最高[3]。患者意识障碍、偏瘫、易动、癫痫发作等因素也会导致患者意外坠床的风险增加。另外,对于老年患者,其身体功能伴有不同程度障碍,这在下床及湿滑的空间活动时也会增加意外摔伤的危险。烫伤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取暖过程中因肢体末端循环障碍而导致的感觉功能障碍引发的。

3.2 安全管理措施

我院根据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潜在因素对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也进行了总结,内容如下: (1) 协同科室间合作工作,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因此常需要进行转科检查,同时也会因各项检查而使其出入频繁,因此神经外科护理人员需及时准确联系相关科室,及时做好患者的转运工作,以防止在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 (2) 建立安全管理组织,安全管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一种全新模式,它改变了以往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后消极的处理方式,该模式是以积极预防为主的管理措施[4]。因此,科室应建立由护士长带头,资深护士协同合作的管理团队,定期在全科室进行风险培训,组织其他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风险致使,并对日常护理实施全程监控,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对已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讨论,并总结有效的处理措施。 (3)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及技术,定期组织全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及相关动态。建立老带新的帮扶模式,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法律意识。定期在全科室进行抽查考试,并建立奖罚制度,以促进科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4) 知义务的实施,坚决履行护理人员义务,及时对患者进行告知义务,其内容包括为入住院及出院告知[5],形式可以采取口头、书面、行为等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及时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从而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5) 定期对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安全监控,并及时了解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风险意识及面对突发风险事件的应对能力,同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风险事件的处理措施(如:压疮、坠床、摔伤、烫伤等)。

总而言之,神经外科患者的预后不仅仅取决于医疗技术的高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还取决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因此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实施长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还可为患者创建安全的就医环境,从而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摘要:目的 对临床神经外科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剖析, 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神经外科在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护理风险, 并总结出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 神经外科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感染、压疮、护理意外及非计划拔管, 在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 我院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实施长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是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的。

关键词:神经外科,风险因素,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75-376.

[2]陈素平, 黄琴香.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7) :2584-2585.

[3]钱淑清.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防范[J].护理研究, 2005, 19 (3) :69.

[4]卢昌懿.风险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2) :54-55.

篇8:面对风险投资人的八大错误

作为一个风险投资人,我每天不断收到来自创业者的融资请求。尽管他们犯的错误五花八门,但我发现有一些错误的出现频率很高。

①不了解风险投资人的特点:

我专门投资于美国早期阶段的软件和互联网公司。令我惊讶的是,时常有人跑来希望我投资某家电信公司、零售产品企业或生物科技公司。要事先做好调查,确定你找的那家风险投资机构会投资于你所在的领域。

②要求风投资本人签署保密协议(“NDA”):

这是律师们的馊主意。大部分风险投资人都不会签什么保密协议,所以你这样做只不过是在为自己设置障碍,更暴露出你的天真。

③直接把一份长达74页的商业计划书发送给对方:

假如放到1972年,这种方法很合适,但现在你应该先用一封简短的e-mail介绍你和你的公司。如有必要理由,也可以附带一份简短的商业计划书摘要(不超过4页)。一切从简,让投资者可以很快决定是继续跟进还是根本没有兴趣。如果风险投资人对你的项目感兴趣,他会告诉你接下来该做什么。

④以“亲爱的先生”开头群发e-mail给150位投资人:

发e-mail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首先确定收信人,然后针对这个人专门写一封e-mail。还有,假如我的名字是“布拉德”,可千万别写成“亲爱的弗雷德”。

⑤借用其他风险投资人的名头为自己充面子:

如果我对你的公司有兴趣,可能会问你还跟什么人联系过,这时候可千万别拉出一些你根本不熟悉的风险投资人来自抬身价。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我认识你提到的那些同行,很可能会和他们联系。如果我发现他们对你没什么兴趣,或压根没听说过你,你就没戏了。

⑥拥有27个顾问却只有一个联合创始人:

顾问委员会通常就是摆设,尤其是在企业的初创阶段。拥有几个具有丰富行业知识或经验的顾问也很好,但列出一长串几乎就是挂名的名人对提高你的信用度毫无帮助。

⑦在错误的阶段使用错误的资料:

筹集资金时,你应该准备好一套随时可以上阵的演示材料。不过,把一大堆东西一股脑倒在风险投资人面前的做法几乎没什么效果。你应该提供一套样本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让我有机会仔细研究相关内容并与你交流,而不是坐在那里被动的被灌输一大堆信息。

⑧认为可以靠一套方法走遍天下:

每个风险投资人都不相同。尽可能事先了解对方的情况,针对每位风险投资人适当调整你的方法。

篇9:CCAA自学考试---剖析八大风险管理案例

2008年以来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数以百计的银行倒闭, 暴露出巴塞尔资本协议Ⅱ的银行监管漏洞。例如, 在强调资本数量的同时忽视了资本质量, 对资本的定义过于宽松, 将商誉、无形资产、未实现损益等价值稳定性和短期变现能力较弱的资产一律认定为资本。又如, 虽提出在评估风险时应考虑宏观因素和系统性风险, 但对如何配套计提风险资本 (RWA, Risk Weighted Assets) 未予以明确规定, 而此次危机中部分自身经营管理基本正常的银行正是由于受到宏观经济萧条的影响被迫经营陷于困境。

为持续优化银行监管, 有效防控银行业风险, 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 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在对第二版协议进行补充修正的基础上, 公布了巴塞尔资本协议Ⅲ, 该协议已于2010年11月获得G20首尔峰会批准。

二、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八大变化

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在保留第二版有关三大风险 (信用、市场、操作风险) 、八类模型 (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基础内部评级法/高级内部评级法, 市场风险标准法/内部模型法, 操作风险基本指针法/标准法/内部模型法) 、三大支柱 (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市场纪律) 、二类资本 (核心资本-Tier 1、附属资本-Tier 2) 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并重点在以下八大方面予以完善。

1、更高的资本质量要求:为保证资本的损失消化能力 (loss-absorbing capacity) , 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突出强化了资本质量要求。一是严格界定资本、特别是核心资本的核算范围, 强调资本应是具有损失消化能力的有形资本, 明确将少数股东权益、未实现损益、商誉和无形资产、递延税款、对非合并金融机构投资 (Unconsolidated investments in financial entities) 、低面值高市值股票溢价 (Stock surplus) 、库存股 (Treasury stock) 等科目的全部或部分从核心资本中剔除。二是提出了更高的核心资本中普通股占比要求, 鉴于信贷损失首先需通过留存收益和普通股抵补, 因此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强调将普通股作为有形资本的重要构成, 明确规定核心资本中普通股的最低占比在2015年以前应当达到4.5%, 而巴塞尔资本协议Ⅱ对普通股占比的最低要求仅为2%。

2、更高的资本数量要求:一是提高核心资本最低占比要求, 规定在2019年以前银行将核心资本分阶段从此前的4-6%提高至8.5%。二是为规避因风险测算偏差或极端风险情况导致的超预期风险, 巴塞尔资本协议Ⅲ新增了额外的缓冲资本储备 (capita conservation buffer) 要求, 规定银行应留存不低于2.5%的普通股作为缓冲资本储备。加之前述关于核心资本4.5%的普通股最低要求, 新协议关于普通股的占比要求合计达到7%, 成为10.5%总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主要构成内容。

3、更高的总资本充足率要求。资本充足率一直都是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 原因是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资本的存在就是为了对抗风险, 因此银行若想承担更大的风险就必须准备更多的资本“。在第三版中, 巴塞尔协议将总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从8-10%提高到10.5%。

4、增加杠杆比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为防范风险测算模型的失真风险, 巴塞尔协议Ⅲ首次提出对核心资本的杠杆率 (核心资本/总资产) 要求, 规定核心资本杠杆率不得低于3%。杠杆率与资本充足率的一大区别是前者以总资产而后者以风险加权资产为计算基础。为保证杠杆率指标的顺利推行, 巴塞尔协议规定了较长时间的测试与并行期, 暂定2018年起正式将杠杆率纳入第一支柱 (最低资本要求) 并实施监管。

5、强化对交易账户、衍生产品和证券化资产的风险管控。所谓交易账户, 根据银监会对巴塞尔协议Ⅱ的翻译是“交易账户包括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的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的头寸……为交易目的持有的头寸是指短期内有目的地持有以便出售和/或从实际或预期的短期价格波动中获利、或锁定套做利润的头寸”。由于第二版协议对交易账户、衍生产品和证券化资产的监管存在漏洞, 为银行变相转移资产以规避监管创造了可能, 因此在第三版中, 巴塞尔协议对交易账户、衍生产品和证券化资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风险资产要求, 如明确Va R压力测试法下的最低资产要求等, 以此限制银行向交易账户转移资产的套利行为。

6、增加防范经济波动与系统性风险的反周期缓冲资本要求 (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 。巴塞尔协议Ⅲ的另一大突破是提出了反周期缓冲资本要求, 即允许监管部门在分析判断GDP等宏观经济指标数据的基础上, 根据经济过热或经济萧条的程度不同提出0-2.5%的反周期缓冲资本要求, 同时规定一旦经济渡过该经济周期, 则应及时取消此项资本要求。此外, 为保证要求的有效落实, 巴塞尔协议Ⅲ规定监管部门在提出反周期缓冲资本要求后, 应允许银行在12个月内逐步提足相关资本。

7、增加对流动性风险两个比率的监管要求,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

一是为防控短期流动性风险, 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流动性资产偿债率 (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要求, 即模拟金融市场在一段时期 (30天) 内出现极端事件, 如银行对外筹资困难、出现挤兑等情况下流动性资产的偿债能力。协议要求此项指标应大于100%。

二是为防控中长期流动性风险, 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净稳定融资率 (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要求, 该比率分母反映银行不同类型非流动资产的流动风险水平, 分子为股票及到期日在一年以上的可靠负债融资额。巴塞尔委员会希望通过这一指标引导银行更多地依靠中长期 (一年以上) 融资渠道, 亦或增加对高流动性资产的信贷支持力度, 以合理控制中长期流动性风险。净稳定融资率应大于100%。

8、强化对第二支柱 (监督检查) 和第三支柱 (市场纪律) 的监管要求。在强化第一支柱 (最低资本要求) 基础上, 巴塞尔协议Ⅲ对第二和第三支柱也进行了改进, 重点是完善信用组合风险测算、强化Va R压力测试、提供银行治理结构原则建议等。例如, 为优化银行治理结构, 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10月公布了关于《强化公司治理原则》 (Principles for Enhanc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的报告, 其中对银行董事会与高管层职责分工、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内部利益冲突的有效解决等提出了原则性参考建议。

三、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从银行主动风险管理的角度, 巴塞尔协议作为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前沿, 其所提出的管理方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构建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提升资产安全性的同时保障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 贯彻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对我国银行而言并不陌生。银监会2009年12月4日公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第五条就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全面和及时识别、计量、监测、缓释和控制风险。”显然, 上述内容包含了银行主动发现和管理风险的内涵, 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前仍以被动落实监管要求为主, 往往是监管部门要求了就管严一点、不要求就放送一点或干脆不管。

为了防止由此产生的风险漏洞, 商业银行应建立横跨信用、操作、市场、利率、流动性等风险领域、纵贯风险识别、计量、监测、缓释和控制等管控环节的全面风险排查与管控机制。特别对因经济波动、政策法规变动、新产品推广等可能产生新风险或使已有风险扩大的领域进行全面评估, 并根据全面风险管理有关风险识别、评估、缓释、控制与监控等系列流程开展风险管理, 使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真正站在风险前沿, 第一时间对风险事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二) 强化经济波动与系统性风险防控, 持续推进信用风险组合管理

巴塞尔资本协议Ⅱ中就已提出关于防范集中度风险、实施信用风险组合管理要求,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已开始关注组合风险管理, 重点从行业、区域、客户、产品、中长期贷款占比等角度探索组合管理方式方法, 但受到现有组织架构与组合管理需要不吻合、历史数据资料不完备、高素质组合管理人员缺乏、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滞后等原因, 巴塞尔协议的组合管理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

尽管如此, 新协议提出的防控经济波动与系统性风险要求仍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强化对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导向等系统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判断, 并将这些因素与现有的行业、区域、客户、产品等信用组合有机结合, 提升组合管理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如GDP、CPI、PPI等)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土地政策等的敏感度, 同时提升系统性风险对相关行业、区域、客户、产品等联动影响的识别、计量与监控能力, 逐步推进更加立体与科学的信用组合管理。

(三) 在强调增长速度的同时, 重视优化增长质量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仍主要依靠利差, 对资本补充的要求较高。此次巴塞尔协议Ⅲ同时对资本数量与资本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以预见这也将成为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大势所趋。我国商业银行应主动转变传统“重速度、轻质量”的经营模式, 更加注重资本精细化管理, 构建风险收益匹配的资本节约型管理模式。在准确识别和计量风险的基础上, 有效提升风险资产定价水平, 实现不同风险水平业务均得到合理补偿;推进银行“内部资金池”建设, 提升资金在银行内部的流动速度与使用效率, 并通过将资产质量、经营绩效等指标与内部资金定价挂钩, 引导优化信贷结构, 提升资产质量;注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 探索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信用衍生产品;同时, 通过产品服务创新更加深入地挖掘优质客户潜力。

(四) 在依据模型测算风险的同时, 需要防范模型准确性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始重视借助风险计量系统工具测算和管理风险, 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遍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系统, 并将审批授权与评级结果挂钩, 实现对信用风险的量化识别和管理,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但此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 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模型也不能帮助银行在危机中独善其身, 特别在我国目前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不保证、银行内部全员风险管理意识不牢固的现实情况下, 简单信赖系统工具测算结果隐含的风险不容忽视。对此, 银行应建立对模型测算结果的内部独立检查机制以及对模型自身的定期维护更新机制。一方面, 由银行内部独立于营销与审批的第三方, 如稽核部门, 对模型测算结果进行检查, 防止模型使用者人为因素造成的测算结果失真;另一方面, 应配备专人对模型设定的权重指标进行维护更新, 如信用评级模型中的财务指标标准值等, 以保证模型自身的科学完备性。

摘要: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最新变化, 解读国际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方法, 并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际状况相联系, 提出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信用组合管理等方面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全面风险管理,风险资本

参考文献

[1]Herve Hannoun, The BaselⅢCapital Framework:a decisive breakthrough, 22November2010

[2]Douglas J.Elliott, BaselⅢ, the Banks, and the Econom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July23, 2010

[3]The Basel Committee’s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report to the G20,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October2010

上一篇:打印稿。新闻史读后感下一篇:书香校园广播站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