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

2024-05-04

农具(共15篇)

篇1:农具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三耕牛,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三耕牛王安石,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三耕牛的意思,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三耕牛赏析 -诗词大全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三耕牛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

篇2:农具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四水车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

与天常斡旋,如雨自奔泻置心亦何有,在物偶相假。

篇3:农具高端时代逼近

而另一家世界级农具巨头, 德国雷肯集团, 也在加速进军中国市场。2014年6月, 该公司在经历了各种可合作的战略发展模式后, 最终将选择在山东青岛建立生产基地。德国雷肯集团是世界上先进的农具制造商, 在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有着大量的需求群体。

此外, 意大利的马斯奇奥也在最近举行开业典礼。德国格力莫、法国库恩等专业的农机具制造商, 在中国的业务也在稳步发展。

一向以主机为发展重点的约翰迪尔和久保田, 也开始在中国大力推进农具业务。虽然约翰迪尔一直在中国开展着农具业务, 但机具大多以进口为主, 且以播种机械为主。早在2011年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 约翰迪尔就首次展出了先进的植保机械和液压翻转犁。

随着最近几年农机行业的快速发展, 大中型拖拉机已经连续多年高位运行。如果说10年前, 拖拉机还在扮演着运输机械的角色的话, 那么, 最近几年的大中型拖拉机, 已经大部分向农田回归。

而如此数量巨大的拖拉机销量, 与目前我国农业装备结构“三多三少”的问题,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谓“三多三少”, 即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 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 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

要想解决我国农机化发展难题, 持续稳步提高我国农机化率, 这种高性能拖拉机增速加快, 农具数量和质量却相对较低的情况, 必需要改变。压扁机等近20种农具产品进行了现场展示和作业演示。这是有史以来, 外资企业单次展示和演示农具品类最多的一次。由此可见, 格兰集团对中国的农具市场, 表现出非比寻常的发展信心。

有专家指出, 农业机械化本身发展方式转变, 主要是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效益改善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外延式增长型向内生增长型转变。

所谓转型、转变, 驱动创新和内生增长, 实质上就是要提高农机化率水平的内涵, 就是在保证农机化率稳步提高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农机化的质量提升。解决农机化质量较低的难题, 农具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 也有了较大的进展。据国内大中拖销量前列的企业负责人介绍, 他们早就注意到机手对农具的需求, 也曾想过开展农具业务, 但因为农具项目投资大、见效慢, 所以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据该负责人介绍, 面对市场需求的迫切性, 他们公司现在又重新提出了农具发展战略。“大量的高性能拖拉机, 已经在逼迫着用户选择更好的农具, 所谓‘好马配好鞍’就是这个道理。”该负责人如是说。

面对我国主机市场的持续高位运行, 面对我国农具市场迫切的升级需求, 面对农具市场这个可能更大的蛋糕, 大量外资企业已经加速在中国的布局。我们的本土企业, 你们准备好了么?

篇4:一个人的农具

锄头与镢头是忠实的俩兄弟。他们是农家最普通的农具,也是最主要的农具之一。他们的长相不同,作用也就差异很大了。

通常情况下,锄头干的是稍轻些的活,而镢头则干的是重活。锄头体重较镢头略小,生来具备了干轻活的体质。在夏收后的田地,刚下过几场雨,青苗开始奋力地舒展身子,叶子从土壤里盘旋着上升。又过几日,一些杂草也就旁逸侧出,在整齐的青苗方阵里显得极不和谐。这个时候,农妇们喊了自己的孩子,扛了锄头,径直去了田地。他们此去的目的,就是要除去这些杂乱无章的杂草,让青苗们有一个安静和相对阔绰的生存空间。

锄头在青苗的缝隙间穿梭舞动,太阳高悬在脑门上空,汗珠在孩子的额头滚落,铿然滴落到被锄头锄过的土地上,须臾消逝殆尽。农妇一边给孩子打气,一边让孩子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不易。锄头在与杂草的纠缠以及与土地的磨砺中,锄刃雪亮,在阳光下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偶尔,也会锄到瓦瓷,锄头一声脆响,或许冒出了火花。孩子刨出来,果然是一块瓦片,捡起来预备扔到火热的马路上去。不料却扔到了水渠里,如果孩子的父亲在,可以轻松地撇到马路上。

过不了多久,秋天到了。玉米们长成了一人多高的参天大树,玉米棒子撑破了包容它的皮子,露出整体的金黄颗粒。等玉米须枯了,便到了成熟的季节。农人成群结队,拉了架子车到田间地头,开始了他们的收获。这个时候,镢头便有了用武之地,镢头被男人们抡起,吭地一声没入玉米秆的根部,镢头的根部支在地上,往上只一抬,玉米杆便应声倒地。玉米秆挖的是否干净,与后面小麦种植息息相关。挖玉米秆纯属力气活,那玉米根深深扎入土地,挖时颇费力气,常常震得虎口发麻。用不了一阵,镢头也磨砺得异常凶猛。男人们越挖越上劲,他们不管玉米叶子的锯齿划破胳膊和脸颊,这对他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有时甚至将自己的脚挖了,脚趾头断在地里,也顾不得寻。却捏一把刺棘草,将刺棘草的汁液滴到伤处,甚至捏一疙瘩新鲜的泥巴糊住伤口,不几天也就长住了。

镢头的用途不单在于挖掘,在一定的场合,镢头还担当者榔头的角色。墙上的钉子掉了,大人令小孩扶住钉子,自己手持镢头,咣的一声,钉子已没入墙壁。镢头自重大,如果放在前几年,也常常被农人们用来顶门,门上了闩子,如果再用了镢头顶,等于双保险了。直到现在,镢头的这个责任,在一些农人家里始终还没有变。夜里如有贼人来犯,往往拿镢头抵挡比较顶事。我幼时常见农人为小事斗殴,往往是拿镢头的吓跑了对方。拿镢头抡,比拿锄头、铁锨是要占上风的。

我已经不用锄头和镢头许多年,却能清晰地想起他们的用法与用途。如果哪一日这些农具失传了,我有必要写个使用说明。

棉花地里的抬钩

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见过抬钩的,即使见了,也不知是何物。

抬钩通常在棉花基本被摘完之后,它才出现在棉田里。抬钩身世平平,通身以铁制成。很难想象在铁匠的熔炉里,一根柔软而通红的铁棍,如何被铁匠像玩耍一样弯成 U字型后,身后又拖上一根极长的尾巴,其实说近乎问号的形状更为准确。抬钩打成后,安上木制手柄,便成了可供人使用的标准工具。

棉花被摘净之后,长在田里的棉花秆是农人冬季锅灶下最好的柴火。它耐烧、火硬,也正是缘于此,棉花秆必须统一拉回去,供冬季烧火之用。但棉花秆并不好取之,无论是镰刀和镢头,都无法撼动它的躯体。抬钩的出现,则令农人喜上眉梢。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个好的工具,想取棉花秆简直是异想天开。

抬钩在棉花地里伴随一个单薄的少年出现之后,棉花秆们先是一愣,继而讥笑少年的瘦小无力。少年并不理会,他径直进了棉花地,惊动了蛰伏在棉花秆下的蛐蛐蚂蚱等昆虫,令它们纷纷四散而逃。少年傲视这些低矮的棉花秆,甚至顺便踩死数个蛐蛐。他手执抬钩,用抬钩卡住棉秆,弯膝、弓腰、缩背,肩膀稍一用力,手往上一抬,伴随着他一连串的动作和一声咯嘣的闷响,棉花秆连根带土被拔出。少年老成地拿起抬钩,敲去根部的土壤,将棉秆晾在田埂。他不停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汗水沁满他的额头……少年体会着每一个动作带给他的快感和劳动的酣畅,他等着父亲下班路过棉田,给他一番赞许。

等棉田里只剩下一垛垛小山般的棉花秆后,抬钩的使命也在这个季节行使完毕。抬钩也随即像神一样归隐,悬于墙上或者藏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静静地等待着另外一个季节的轮回。

说白了,耧就是播种机。在耙耱过的土地里,土地舒展着身子,等待着耧的插入。

耧大多是桐木制成。桐木质轻,便于操作。通常是耧被精壮劳力扛到地头,置放好,然后在耧仓里倒入精选的麦种。摇耧的把式是年长的叔伯,他们煞有其事地调好漏眼。之后,耧辕前面有几个精壮劳力做拉纤状,便开始了拉耧的过程。拉耧得用匀力,不可使蛮劲。耧一旦进入松软的土地,就和土地做着长长的交媾。一年一度的耧种啊,它们像一对等待了很久的爱人,耧精致的犁铧刺入土地,种子也在瞬间植入。

通常情况下,摇耧的把式在耧后执耧把,左右摇晃。摇得速度须匀速,耧的漏眼上面系有一木铃,与耧仓频频碰撞发出当当当当的响声,响声的快慢象征着种子撒下的细稠。把式们全凭响声来判断,他们的经验往往灵验。否则等不久麦子发了芽,麦苗的整体程度就会显示一个摇耧人的水平。

在种麦的日子里,我们家劳力少,往往得和我门里的其他堂叔合伙拉耧。拉楼时,我也叫过我同学来帮忙。大家高一脚低一脚,走在虚软的田里,说着某个老师的笑话,不觉间就到了地头。母亲通常会用瓦罐盛了水,放在地头。等我们过去,一哄而上狂饮,这水也是人多了喝着香。我想,那瓦罐在地头接了地气,沁入了泥土的味道,自然沁人心脾。不像现在生产线上的瓶装水,如何也喝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再后来,木制的耧渐渐被铁制的耧所代替。铁制的耧前装有一铁轮,亦有耧仓,所不同是漏眼里装置一齿轮,与前面的轮子咬合,前面轮子转动时,便带动这个齿轮拨动麦种下来。耧已不需要人摇了,昔日的把式年龄已大,岁月已在他们的额头刻下一道道的印痕。不摇耧了,他们蹲在地头吃烟。他看着他们的儿子,只须轻松的驾辕,不时慨叹着岁月的更迭,时代的发展。碰见熟人,人家会说,你这把式咋闲下了?老人会用烟锅指着地里的孩子说,你看嘛,这伙怂伢买了这东西回来了,不用咱摇了!说完仰天一笑,极其爽朗和骄傲……

nlc202309050031

十几年了,我再没见过耧的身影。我想,摇耧是否算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农村的摇耧的把式们,他们还好吗?是否还健在?

诗意镰刀

镰刀有着和弯月一样的气质。

夏夜,躺在故乡的麦垛,看那一弯瘦月,两头尖尖,闪烁着冷冷的光辉。我常会突发奇想,镰刀代表着惩罚和对麦秆等农作物的杀戮,为何人们形容弯月时总用镰刀呢?镰刀也是充满诗意的吗?

是的,在火热的六月里,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镰刀挥汗如雨,镰刃在割断麦秆的刹那,频频发出程式化的声音。被割倒的麦子整齐地躺在田埂,偶尔也有稍青些的麦茬向外冒着汁液。麦子不知疼痛,却知道落泪。麦子和母体脱离了,完成了它的一次旅行般的成长。接下来,它还要经受碾打和晾晒,最终被农人颗粒归仓。

在这个时候,镰刀是近乎疯狂的。它在麦秆间肆意挥动,拿镰刀的人各负责一畦麦子,呈递进式梯队依次向前,一切都有条不紊。麦芒不甘示弱,它和镰刀做着最后的抗争,镰刀默不作声,衷心执行主人的命令。割完一畦麦子,镰刃上沾满了麦秆和一些杂草的汁液,以及被夹断的麦秆,它们藏在镰刀的缝隙,往往影响着割麦子的进度和效率。这个时候,须卸下镰刃,去掉镰夹上的杂物方可继续。

在一段时间的劳作后,长长的镰把已被汗液浸透,木纹清晰可辨。在整个割麦子的过程中,须要讲究力度和技术的,否则锋利的镰刀拉到怀里,伤了胳膊手臂也是常有的事。而这种事也常常出到年轻人身上,他们力气大,却急于蛮干。等伤了手臂,大人呵斥着,却顾不得停下来,因为龙口夺食啊。年轻人却不感到疼痛,随即拔一株刺荩草,挤出汁液来,滴到伤处,再将衬衫的一缕撕下,迅速包扎了伤口。接下来总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渐掌握割麦的技巧和对镰刀的把握。农民的孩子总没有那么金贵,就像镰刀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受伤和磨砺,最终锋芒四射,所向披靡了。

等过了夏收,镰刀们完成了使命,平静地悬挂于墙壁上,一年又一年,农人也都老去。他的儿子、孙子都进了城市。那些农人也老了,不再种地,也不再使用镰刀。而镰刀,依旧静静地等待着农人在城市的子孙来观瞻,来让它再到麦浪汹涌的地方去杀戮、去搏击……

可镰刀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直到有一天,农人把它从墙上取下的时候,一不小心掉在了坚硬的地上,镰刃居然摔成狼籍的一堆碎片,它昔日矫健的身影已经一去不返,它由一张铁皮变作了一堆土。农人也老了,他蹒跚地扫掉镰刃,弃到垃圾堆去了。

扁担

扁担起初是靠在炕洞旁边的。早上我还没有起身,浑身温热,小脸通红就迷迷糊糊听见扁担铁钩挂上了铁桶, 铁钩有时一不小心磕到了桶沿,声音很脆。桶,随即轻飘飘的被担了出去……当时,我才七八岁。

扁担是父亲担着出去的,大概一刻钟的功夫,父亲便挑了一担水回来。扁担老远便嘎吱作响,在凌晨的黑暗里弹响着这个村落寂寞的独奏。

在我的记忆里,每天上班走之前,父亲总要用扁担反复挑水回来 ,往返好多次,一个大大的瓮才能被注满。母亲已经在灶房忙活着父亲的早餐,柴火在灶膛里哔哔啵啵响着,偶尔还会炸响一下,火星四溅。等水瓮满了,饭也熟了。父亲在灶房啧啧吃饭,尔后我隐约听见轻骑摩托发动的声音,父亲卸掉门槛的声音以及我家黑狗赶出门的旺旺声。等那摩托声消逝在村庄的远处,母亲也便喊醒我和弟弟。

我睡眼惺忪,看见扁担仍旧直直的靠在炕洞口。扁担的铁钩上溅了水,散发着浓郁的铁锈味道。扁担的中间部位,被父亲的肩膀磨得发亮。在我幼时的记忆里,扁担总是伴随着父亲的身影起早贪黑地奔走于井台与我家的一里来地。扁担在全村起得最早,它挑起我一家生活的希望,也维持着全家的吃喝用水。

扁担是一根桑木或是榆木,两头有沉重的铁链和铁钩。直到我上初中挑水时,身材短小尚不能和扁担匹配,须将铁链在扁担上分别向不同的方向绕一圈,即使这样依然不能游刃有余地用它挑水。常常是挑了两个半桶水,步子却像被桶左右,我迈步走,桶也迈开步子走,常常将鞋浇得透湿,而扁担也将我稚嫩的肩膀压的通红。

我不敢想象在无数个凌晨,父亲是如何用扁担挑着水健步如飞来回奔走于家与井台的。直到后来,我家里挖了深井,父亲的扁担才算歇了下来。扁担不担水了,蒙了层尘土,它静立于炕洞口,像是一个被遗忘的士兵,但它依然挺立着脊梁。尽管昔日的光亮不再。

我再回去,扁担已不见踪影。我看见父亲正坐在一张小凳子上,替母亲择韭菜。知道我回来了,他们预备为我做蒸饺。父亲的背靠着当年炕洞放置扁担的位置,炕也完全废弃了。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扁担。是啊,扁担呢?父亲喃喃地道,早断了,你妈当柴烧了……

扁担已经付之一炬了,它的任务也已完成。它的灵魂从烟囱飘向村庄的上空。而我的肩却隐隐作痛,痛在心里……

篇5:农具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三Un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采采霜露下,披披烟雨中。

薄茅以为友,短褐相与同。

勿妒市门人,绮纨被奴僮。

篇6:农具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五牧笛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绿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

芊绵杳霭间,落日一横吹。

超遥送逸响,澶漫写真意。

篇7:农具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其八牛衣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百兽冬自暖,独牛非彰。

无衣与卒岁,坐恐得空牢。

主人覆护恩,岂啻一绨袍。

篇8:走红乡村的“组合农具”

2011年8月4日上午,莱州市文昌路街道前店子村果农姜云友驾驶着一台田园管理机正在给果树除草。他美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雨水多,果园里的草长的特别快,多亏了这台田园管理机,我这0.33 hm2果园里的杂草不到一上午的功夫就除完了。以前用人工,一个人怎么也要忙活五六天才能干完!”

据了解,前店子村几乎家家都有果园,家家户户也基本上都购置了经济适用的多功能田园管理机。

“用田园管理机除草,不但省时、省力、省心,更重要的还生态环保。以前人忙不过来时,就打除草剂,不但会影响到水果的品质,还会使土壤板结。用田园管理机除草,用除草轮直接把草打碎铺在地表,既有保墒的功效,又能培肥地力。”姜云友告诉记者,田园管理机除草还能完成旋地、开沟、植保等作业,真是一举多得呀,现在他们村家家都有田园管理机,它就象果园里的‘保洁工’,使果园既干净又环保。

“右手按住减压手柄,左手伸拉启动线索,发动机器,然后轻轻推上离合,慢慢地加大油门,这就可以工作了。”姜云友说,管理机操作简单,工作程序跟开摩托车差不多,只要把好“舵”,出不了差错。

减轻劳动强度,是田园管理机的一大优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是一台组合机。“别看这机器小,作用可真大,它就象‘变形金刚’一样,一年四季都管用,号称姜农掌中宝。”在田地里,莱州市驿道镇东周村姜农刘世庆顺手从车上搬下几个套件,挨个展示“变形金刚”的神奇,“下面装上漩涡轮可开沟,后面安上耘锄能除草,侧面加置镇压器还能压土,机器上所有螺丝都是活的,可以根据需要换上别的设备,中耕、播种、施肥、开沟、培土、铺膜等各有各的用法。”

据介绍,田园管理机妇弱皆宜,不受任何土壤地质条件限制,在菜地管理、大棚栽培、葡萄埋藤、大葱大姜开沟等方面广泛适用,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田园管理机只是众多组合农具中的一员。”莱州市农机局副局长孙建忠说,除此之外,还有小麦玉米互换割台收获机、拖拉机播耕多用机等一大批组合农具,即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又降低了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成本,节省了储存空间。

篇9:农具谣(2000—2016)

老水牛拉老犁头,

退出历史使人惆。

养我华夏五千年,

农耕文化深悠悠。

耙子

铁耙子,木浪子,

耙平水田栽秧子。

弯弯田,弯弯耙,

遇到石头绕一下。

耙梳

加田坎,梳水面,

水田如镜埂如线。

轻风徐送稻花香,

层层梯田入画卷。

大山高,路险峻,

坡陡地无三尺平。

撬土钻进云雾中,

苦了代代山里人。

踩锹

脚踩手扳丁字锹,

深翻泥土半山腰。

带上瓦罐吃晌午,

牛羊成群满山跑。

搭锹

收水稻,泥成糟,

不用锄头用搭锹。

要喂年猪早翻土,

早谷田栽秋红苕。

拖泥船

小小船儿不下河,

不打鱼来不载客。

平整浩田运泥土,

谷子勾腰背压驼。

秧板

撒谷子,最仔细,

长长木板平秧地。

前面拉,后面踩,

莫当小儿做游戏。

牛嘴笼

牛嘴笼,笼牛嘴,

不准吃草只喝水。

五更犁到日当午,

老板不喊不敢回。

撑筒

竹筒筒,三尺长,

驯牛撑在鼻子上。

牵着牛儿学踩沟,

烈牛见了也服行。

挽具

弯弯枷担牛打脚,

套上仰绊系纤索。

鞭儿甩,牛儿走,

扶着犁头喊踩沟。

枷担

牛犁田,套枷担,

千斤重担压在肩。

秋来稻谷黄满田,

牛儿肩膀起老茧。

仰绊

采藤条,编仰绊,

牢牢系住木枷担。

牲畜役使不由己,

哪管自愿不自愿?

牛打脚

牛打脚,不打脚,

鼓起眼睛要瞎说。

凡事都要有定数,

三天砍个牛大脚。

犁筘

腊篾竹,挽犁筘,

力挂千斤不用愁。

犁头犁筘手牵手,

牛拉犁头田冒油。

牛鼻绳

牛服绳子马服缰,

牛绳穿在牛鼻上。

牛角上挽牛鼻绳,

牛背上坐放牛匠。

2、播种

点锄

小点锄,莫小瞅,

良田万顷处处有。

播麦子,点胡豆,

腰杆吊个籇式蔸。

籇食篼

籇籇深,篼篼深,

一篼豆子四五斤。

赶起点,要点脱,

秋后好吃毛豆角。

秧篼

钩子上,挂秧篼,

一半放在篼里头。

拉行子,关鸡圈,

起坡就剥盐壳蛋。

秧篮

出秧门,栽秧子,

秋二秧篮担秧子。

大田里面打秧头,

田坎上看拉行子。

3、中耕除草

锄头

锄禾已是日当午,

挥汗打湿禾下土。

兄妹开荒支前线,

桃花源里不觉苦。

挖锄

犁耕田,锄理沟,

沧海桑田满神州。

千年犁头千年史,

一把锄头写春秋。

耘锄

挖锄深翻耘锄草,

耘锄耘地最轻巧。

轻重厚薄有讲究,

物尽其用有门道。

提锄

筑姜埂,提泥巴,

种姜精细如绣花。

沟多才能多下种,

沟深秋来姜板大。

齐锄

弯弯锄把直锄叶,

齐出姜埂如陡壁。

小小农具有学问,

锄把不弯埂不直。

姜铲

种植姜,细经管,

除草填厢用姜铲。

呵护一百八十日,

姜手如雪人喜欢。

媷秧棍

杵秧棍,媷秧子,

手牵手儿秧歌起。

唱罢丰收唱情歌,

唱个丘儿追小姐。

砍刀

田坎窄,坎坎高,

手持大刀砍青草。

疑是关公再转世,

挥舞青龙偃月刀。

4、灌溉

水车

宁肯在阴间做鬼,

不愿在阳间车水。

脚板磨破心磨碎,

奈何久旱天不雨。

龙骨水车

龙头龙尾龙骨架,

堰塘提水浇稻花。

嘉陵江上龙饮水,

百架水车上云崖。

筒车

大磨滩,小磨滩,

巨大车轮吱呀转。

磨坊里面磨白面,

半山腰里灌稻田。

nlc202309081352

戽斗

小两口,扯水斗,

引水沿沿上田畴。

不怕手板磨破皮,

只要秋来得丰收。

扯水筒

扯水筒,抽水筒,

一根楠竹两头通。

塘里扯水浇菜田,

船舱扯到河当中。

5、收获

搭斗

秋前十天无谷搭,

秋后十天满田黄。

满山遍野搭斗响,

家家户户粮满仓。

斗架

斗架子,搭斗藏,

两个弯弓七根梁。

万亩良田万担仓,

多少斗架断脊梁。

挡席

一张篾席挡三方,

颗粒不洒尽归仓。

捡谷吊,有掩护,

挡席后抠斗屁股。

风车

圆圆风鼓转风叶,

吹糠见米最明白。

一担谷子折一半,

口呼东家心滴血。

弯弯镰儿弯弯刀,

庄户人家两件宝。

刀口如锯收稻谷,

平口镰刀割青草。

禾镰

禾镰弯弯如新月,

占好锯齿割稻麦。

万顷良田万顷浪,

横扫千军如卷席。

草镰

鏺镰刀,歪把把,

割背牛草背回家。

太阳还在山坡上,

放牛娃二打草叉。

木刮

收割备好木刮刮,

免得晾晒打急抓。

颗粒归仓待来年,

刀枪入库墙上挂。

搭谷撮箕

撮搭斗,谷撮箕,

专撮谷子和草衣。

拣谷吊,偷谷子,

腾了谷子还撮箕。

刨板

拖刨板,收谷子,

满盘齐抢偏东雨。

搭谷抢收人累死,

犹如血盆抓饭吃。

小撮箕

小撮箕,渣子篼,

打扫庭除理阳沟。

害怕说它脏和丑,

总是躲在门背后。

板篾撮箕

划板篾,编撮箕,

用途特殊不能稀。

专撮大米和白面,

扬弃泥沙当簸箕。

围席

窄席子,三丈长,

围成囤包齐屋梁。

丰年要当荒年过,

一日三餐日子长。

斗筐

泰斗簸箕大斗框,

圈上围席好囤粮。

大嫂生了十二个,

排起轮子做凉床。

竹筢

一把竹筢五指尖,

捞柴捞到山边边。

家家煮饭烧柴禾,

户户房顶冒炊烟。

藕锹

丁字小锹扒稀泥,

抠节莲藕做美食。

悄无声息深水里,

芙蓉出水亮高节。

木掀

收粮食,起大风,

一锨锨到半空中。

多谢东风来相助,

燃香一炷祭天公。

扬叉

粮归仓,柴回家,

收拢上堆用扬叉。

莫嫌柴火不富人,

无柴米生肉不 。

柴马

用扬叉、绑柴马,

柴马是个货架架。

打柴扛起好下山,

赶场扛起卖猪娃。

连盖

转一转,拍一下,

青杠条儿编连枷。

爆豆子,噼喱叭,

狗钻洞儿说酒话。

柴刀

大山高,动身早,

翻山越岭砍柴烧。

磨刀不负砍柴工,

砍柴定要先磨刀。

开山

砍树子,开大山,

扭转乾坤震山峦。

力拔山兮气盖世,

拓荒造田谢祖先。

大户人家修粮仓,

佃户血汗往里装。

不劳而获吃白米,

脸朝黄土只见糠。

大禾筛

大禾筛,篾条稀,

晾晒谷子挪草衣。

去禾秆,留豆子,

要煮豆子燃豆萁。

炭筛

穷人娃儿莫小看,

从小就拣二煤炭。

手扒炭花脸打黑,

只剩两只眼睛转。

6、加工

砻子似磨不是磨,

木头竹子非石凿。

大米白面千般苦,

磨子磨粉砻脱壳。

石磨

嚯嚯嚯,磨石磨,

苦难日子磨成歌。

耗尽自己无言语,

只为他人好好活。

砂钵

厨案上,放砂钵,

鹅石宝舂小碓窝。

舂了海椒舂花椒,

拌上盐巴做调和。

石盆

石脚盆,搁屋檐,

脚盆底下有眼眼。

洗娃二,宰猪草,

喂头肥猪好过年。

粉磨

黄牛呼呼粉磨响,

nlc202309081353

豌豆胡豆磨成浆。

提成粉丝天未亮,

粉匠日日盼希望。

面磨

磨麦面,撮络斗,

磨成白面包抄手。

拉磨套头老黄牛,

络柜不响牛不走。

家用石磨

家用石磨有磨嘴,

荷叶豆花多加水。

世人只道粑粑香,

哪知好吃磨难推!

手磨

汤圆馆,推手磨,

各人添料各人磨。

来客高喊来一碗,

丢下磨子跟你搓。

碾子

大石磐,粗石滚,

半夜碾米到天明。

牛困人饥何时休?

吹糠见米白如银。

碓窝

舂糯米,打糍粑,

屋檐底下飘桂花。

橙香点点祈团圆,

八月十五敬菩萨。

筛子

一把筛子千只眼,

上头麸子下头面。

山林采篼伞把菇,

煮了一锅麦面块。

面筛

络筛细,面筛粗,

筛子上面是麦麸。

面筛面煮鸡脑壳,

麦麸子喂架子猪。

米筛

米筛子,筛白米,

漏过白米去谷子。

米成漩涡谷成团,

婆婆最会筛白米。

隔筛

隔筛筛米除泥沙,

大米煮饭白花花。

后方不知前方苦,

壮丁米饭掺泥沙。

络筛

络筛面块白又鲜,

络底布绷楠竹圈。

簸箕上面搁扁担,

拉拉扯扯磕麦面。

吊筛

大吊筛,吊屋梁,

手摇筛子米晃荡。

雇个丘儿为米匠,

擂谷筛米是内行。

7、运输

粪桶

春播种,夏耕耘,

抓紧时机快施肥。

人勤地勤庄稼好,

人懒地懒无收成。

粪瓢

庄稼本是一枝花,

农民全靠肥当家。

木粪瓢,长把把,

浇水施肥全靠它。

粪舀

粪舀子,丈把长,

过路太太捂鼻梁。

没有庄稼大粪臭,

哪来人间米饭香?

扁担

柏木扁担三尺三,

风来雨去腰压弯。

莫道丰年谷满囤,

挑完租子泪始干。

扦担

一根扦担两头尖,

两捆柴禾一肩担。

上山砍柴路途远,

日落把柴挑下山。

担草竿

砍根斑竹齐两头,肩挑谷草闪悠悠。

挑完谷草堆草树,踩草烂树拔头筹。

箩篼

小米箩篼挑白米,

大谷箩挑毛谷子。

碾挑熟米去赶场,

为女扯件花衣裳。

大谷箩

谷子黄,搭谷子,

大谷箩挑毛谷子。

田坎只有五寸一,

脚板打横心不急。

三斗箩

大箩五,中箩三,

三斗箩篼最合肩。

大谷箩扳干苞谷,

迎亲送席中箩担。

小米箩

小米箩,两斗箩,

长足担子最起脚。

赶场十里不歇稍,

山上煤炭挑下河。

箢篼

大大小小箢篼多,

多样箢篼多样活。

花屁股挑塘鱼儿跳,

狗屎娃受欺向谁说?

大箢篼

大箢篼,挑牛屎,

晒干牛屎点豆子。

牛屎粑粑做柴烧,

有柴就等下锅米。

花屁股箢篼

粗篾条,稀笃笃,

取个绰号花屁股。

打土墙,挑泥土,

抓紧天晴盖土屋。

手箢

点豆老公丢灰婆,

挽着手箢丢窝窝。

老公雄起点快点,

谨防丢你灰脑壳。

狗屎箢篼

捡狗屎,熟狗路,

干狗屎,要沤熟。

穷捡狗屎富读书,

狗屎娃二受欺负。

背篼

大背篼,小背篼,

赶场背个密背篼。

山区背篼喇叭口,

背起娃儿捡豆豆。

草背篼

草背篼,柴背篼,

割草打柴过山沟。

草背牛圈牛吃草,

柴背灶房煮腊肉。

赶场背篼

板篾丝篾密背篼,

赶场要过几道沟。

哪家男人手儿巧,

哪家女人最风流。

篮子

编竹子菜篮花篮,

采山珍粗茶相伴。

花篮里开满鲜花,

小宝宝笑在摇篮。

撮箕

砍竹子,编撮箕,

先划篾条后竹丝。

编个谷撮撮谷子,

编个板篾簸粮食。

[资料提供者附言]:现年73岁的刘映升先生是重庆第24中学的退休教师。出于对农耕文化的热爱,近二十年来,他搜集到上千件即将或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农具和生活器物,创办了巴渝农耕文化博物馆,为几千年农耕文明消逝的身影留下物证。为更好宣传这些曾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器物,老人自创了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歌谣解说词,渗透了对生命的理解和热诚。这里是关于农具部分的歌谣。

资料写作者:刘映升,退休教师,现居重庆。

资料提供者:黄灯,学者,现居广州。

篇10:特色农具观赏厅

特色规划设计 生态园园林各种设施有别与一般的体闲观光园,在设计主题突出,满足各种旅游活动需求的同时注重生态的保护和绿色消费。建筑应采用生态技术,包括生态建筑、生态餐饮、生态厕所、生态种植业等等。生态园里面的休憩地点可以设置沼液池、水箱、太阳能、热水器、喷灌等。

建筑屋顶可种植时令的蔬菜和瓜果,蔬菜和瓜果的副产品喂动物,动物的粪便收集后送到沼气池发酵,沼气用于烧水、照明,沼液排入水库养鱼,鱼塘的淤泥施肥与果园和农产品的养殖。在该系统中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综合效益比较好。

结合隆兴情生态园的园区的性质,园区内可进行生产的农产品包括四大怀药、中草药、茶还有各类渔业的养殖。各类生态建设与绿色消费相结合,注重发展各类生态链和周边环境保护,如污水的排放和净化的过程等。

产品与活动设计 生态景观游:利用生态园的体闲环境,开展生态旅游项目,主要突出食宿特色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景观生态产品,包括整体旅游景观体闲游和生态保健产品的观光游两类产品。

体闲游:利用园区轻松自然的生态环境条件,针对都市居民开展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的体闲旅游。特色餐饮游:以豫北特有的餐饮文化为载体,把豫北地区特有尤其是几近灭绝的餐饮文化重新整合,发扬光大,如淇河螂鱼、缠丝鸭蛋、无核枣等。

以太行山绿色食品为特色,如山韭菜、山鸡蛋、土鸡、山药茎、土猪头等,此类绿色食品皆为天然健康,深山农户自家所产,口感良好,绿色环保。开发小吃街或特色餐饮街,开放豫菜交流环节,定期举行餐饮展或大赛,定期向游客公开示范教学,使游客参与其中。

篇11:感念农具组诗

一弯耕犁

静静地靠在一抹墙角

满身的灰尘

斑驳的锈迹

诉说着岁月的久远

儿子看见,对父亲说

“没用了,把它烧了吧”

父亲怒目而视

“没有它,你咋能长这么大”

仿佛那弯曲的身躯

不是垂暮老矣

只在积蓄前行的力量

等待着,再一次

于春雨之中

和着壮牛前行的步伐

吱嘎唱响

破土翻田之歌

播种下一粒粒希望

儿子微微一笑

摇着头向屋外走去

屋外,耕田机在欢唱

禾镰刀

老屋的抽屉

几把禾镰刀寂寞的拥在一起

静看时光的点点侵蚀

坐受尘埃的层层包裹

密密麻麻如针尖排列的细齿

已锈迹可见,没了往日的锋利

曾浸染过无数汗水的木质手柄

也松缩动摇,似要脱落

我听不见它们的耳语

闻不到它们的.哀怨

只知道

想当年

也曾意气风发

手起刀舞之处

“嗖、嗖、嗖”

“唰、唰、唰”

一片片金黄倒下

一阵阵脚踩的轰鸣响起

一筐筐稻谷挑上肩头

那情形

似快意恩仇般淋漓

若秋风扫落叶般干脆

画面定格于

湿漉漉的衣裳

和丰收的笑脸上

风车

圆圆的大肚

显示着你的憨厚

如船形的朝天大嘴

昭示着你的能容

无论是颗粒饱满的谷子

还是干瘪的秕谷

无论是白米还是糠壳

只要倒进你的大斗

摇动着肚内四扇木质风叶

上吞下吐

右摇左飞

定不会辜负期望

米是米,糠是糠

一切都分拣得清清楚楚

农户情系于你

篇12:铁制农具出现在什么时期

夏朝主要是石器,青铜器已近出现。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器。西周,主要使用木制和石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东周春秋时期,铁质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农具的数量远远超过木石农具,占据了主导地位。

★ 我国最早的佛寺

★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

★ 我国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什么

★ 我国最早的神话小说

★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

★ 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是什么?

★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 最早的春联

★ 军训时期自我鉴定

篇13:让农具走进美术课堂

一年来,本人主要选取了运河农具等方面的素材进行教案编写,并实践于美术课堂。结果表明,开发地方乡土文化对现有的教材而言是一种新鲜血液,是有力的补充。而且,在课堂实践中,地方乡土文化以它带给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特感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但提高了美术技能,而且也间接了解了自己家乡的特有文化。

一、赏农具,听故事

这些年,传统农业已渐行渐远。在现在孩子的意识里,“春耕”“夏耕”这些词语,在他们的意识里已没有场景了。虽然农具没有生命,但是在父辈的手里,它们是活的,是神圣的、高贵的。他们能把这些农具运用得炉火纯青,农具在他们的手里是有感觉的,他们能感知土地是松软的还是坚硬的,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是踏实的还是浮躁的,是满足的还是空虚的。他们能摸清土地的脾气,懂得节气时令,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该干什么,他们心里都有数。每一件过去极不起眼的农具似乎都会向你叙述一段往事。所以,我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穿插几节校本教材的美术课,自己拍一些传统农具照片,让孩子们看看,向他们介绍,让他们了解过去人们是怎么做田生活的。学生们通过欣赏、听讲解,从而比较深入地了解了许多运河农具的特色、作用,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让学生知道了江南运河文化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祖辈留下良好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画农具,品传统

民间农具为我们美术教学带来了取之不竭的绘画资源。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大部分孩子没有经过绘画技法训练,用线描画这种最直接、最简单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例如:线描课《拔秧凳》一课的(第一课时)片段

师: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

生:凳子。

师:这凳子是做什么的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上来)

师:拔秧凳。(教师打出幻灯片,请学生感受当年农村拔秧的景象。通过学生的自由提问,教师进行了一一解释)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这即将逝去的拔秧凳画下来作为长久的记忆呢?

生:想。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对着照片用线描的方法画下来。在画之前老师演示一下步骤。(教师讲解线描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形状的同时,着重讲解线的处理对比)

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以水笔描为基础,在加强学生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更加大对学生江南运河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情感、思想,使美术教学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让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三、思农具,促联想

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旧农具,了解家乡的过去;通过描绘今天的农家美,激起孩子们浓浓的爱家乡之情,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通过创造新农具,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

例如:线描课《拔秧凳》一课的(第二课时)片段

师:上一堂课我们描绘了单个的拔秧凳,也知道了拔秧凳的用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结合拔秧凳,画一幅以前农村叔叔阿姨拔秧的样子,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应该怎么画呢?(这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引导,学生的画面一下子丰富起来)

这样,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取得以下效果:1.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通过一个传统农具,引发学生联想,可从故事内容、色彩感受、情趣感染、肢体感触等去引导,启发联想。2.变单体速写为创作,根据农具速写,加上适当的背景,或添加些情境或人物等,可以变成一幅创作画。

篇14:农具的眼睛

那一双双眼睛曾打量过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

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

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

看一个农民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打量他家的农具便知晓了。

农具一般被放置在仓棚中,或者被挂在山墙上。放在仓棚中的,是镐头、犁杖,而挂在山墙上的,是耙子、锄头和镰刀。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一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有了它,我们就得干牛做的活儿。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态很像道士帽,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土豆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那些娇柔玲珑的花朵如蜜蜂一样蜇着了我,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支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的,宽的宽,窄的窄,白菜和豆角往往长着长着就露出根茎,阻碍了它们的成长,所以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

我不止一次听见邻人在路过我家的田地时,发出的“啧啧”的叫声,那不是赞赏的“啧啧”声,而是惋惜,好像我们辜负了那肥沃的田地似的。我们家的农具,也因而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满一只花盆,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不是锋利的镰刀割草时所发出的刷刷刷的如流水一样的声音。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该放仓棚的就放在仓棚里,该挂在山墙上的就挂在山墙上,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你割草的时候,也等于是在采花。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看来单纯为了人的口福而生存的动物,总是薄命的。

而今,我们家在山村小镇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它们也许流失到别人手中,依然被农人的手把握着,春种秋收;也许它们已经在被废弃的老屋中静悄悄地腐烂了,成了一堆废铁。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打量过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篇15:高中中学优秀作文说明文农具

农村里农民干活的农具不少,比如石磨、犁铧、木风车、手摇打谷机等,在二十多年前,都还在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它们是农人们做工的好帮手。但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旧有的农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新兴的或是改良后的农具所替代。而今,在农村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

石磨,由一个硕大的磨盘和两扇大小厚薄基本一致的磨扇组成。磨扇与磨扇相接的之处开有无数整齐排列的磨齿(嚼碎粮食的),中间有一圆形的磨心用来固定上边磨扇的。上边的磨扇接近边缘的地方有一个直径约两寸的磨窟眼,那是石磨源源不断吃进粮食的部位。过去,农村加工面粉或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加工豆腐、灰菜之类的东西,就得靠石磨发挥作用。石磨磨出来的东西味道特别地道,现在的电磨磨制的东西找不到那种地道的味儿了。

木风车,木风车是由漏斗、风鼓、出粮口和出风口组成,主要是用来清除粮食里的杂质和糠壳之类的东西的。每当收获时节,木风车就成了农人们的好帮手,没有它粮食就扬不干净。而今,却被轻巧省力的电风车取代了,功不可没的木风车也就备受冷落了。

犁铧,农村用来犁田的农具。不论是水旱庄稼,农民们翻地都离不开它。农忙时节,犁铧成天在地里东奔西走忙忙碌碌德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种农具相比现在的旋耕机要安全得多,但效率要低得多,加之如今农村少有耕牛,犁铧也就让位给了先进的犁田工了。

还有手摇打谷机,其实就是一架经过改装的脱粒机,虽然也省力,但工作时需要四五个劳力好的人密切配合才能劳作,而且转动打谷机的人一定要是壮劳力才行。如今,农人们多使用汽油机或电动机带动了,一两个人就能工作,方便省力效率高,手摇打谷机也就很难看到它的踪影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农具通过升级换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发挥着它们的作用。旧有的农具渐渐退出舞台成为历史遗物,但它们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

说明文农具2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耕作、种植)和动物饲养(养殖)两大类。

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管子·禁藏》:“缮农具,当器械。”宋

敖陶孙 《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何如

吴淞江上住,门横钓车屋农具。”《明史·太祖纪三》:“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

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农民在耕作中主要使用七类农具:

耕地整地工具

耕地整地工具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业。经历了从耒耜到畜力犁的发展过程。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宋代出现了耖、砺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于打混泥浆。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

播种工具

中耕除草工具

灌溉工具

收获工具

加工工具

运输工具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农具逐渐消逝。对于消逝了的事物,人们往往有一种怀旧情结。尤其当工业文明渗透了城市每个角落,当商业经济大潮席卷了生活每个细节,当我们对五颜六色的视觉轰炸终于感到疲惫,一辆咯吱作响的独轮车,一个笨重的石磨,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乡野的温情。那青天白云笼罩下的田野,那些被摩挲出肌肤光泽的老物什,瞬间将我们的感动尽情泼洒到大地的沟沟坎坎里。

于是,出现了民俗工艺品微型农具(也叫微缩农具、袖珍农具、迷你农具、仿古农具)。微缩农具可以摆放在家中的博古架上或者书房,供家人和客人欣赏,使你仿佛置身农家田园。与此同时,可以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道具,使他们从小接受中华文明的熏陶。此外,微型农具工艺品还可以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神秘礼物,给他们带去一份久违的惊喜。作为旅游产品,微型农具工艺品更是各个景点经营者的绝佳选择,为我们的游客送去一份别样的古朴风情,同时提高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品位。

当前,各种民俗工艺品微型农具微型农具工艺品出现在风景名胜旅游区、工艺品商店、学校附近、繁华商业区、超市销售。它还可用于单位纪念品,酒店咖啡屋等娱乐场所摆设。最常见有推车、独轮车、鸡公车、平板车、马拉车、土车、翻斗车、人力车、牛车、轿子、风车、水车、纺车、机井、磨、碾子、耩子、砘子、碡碌、蓑衣等。

说明文农具3

爷爷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一辈子靠种地为生,不过,近几年,爷爷在党的惠民政策的照顾下,他的农业用具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最初爷爷用的农具是镰刀、犁、架子车等一些老式农具,这几年,这些农具一件件开始退休了,新式的农具开始上班了。

最先下岗的犁,用犁播种时,必须三个人才能完成播种任务,一个人犁地,一个人撒种子,一个人撒化肥。而现在用的小型播种机,只要一个人就可以了,不但节省了人力,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时间,工作效率变为原来的三倍,原来三个人三天能干完的活,现在一个人一天就可以轻松地干完了。

然后下班的是镰刀,用镰刀时,必须一把一把的割,而且人必须蹲下去,割一会儿麦子,蹲的人腰酸背痛腿抽筋,难受极了。工作效率极低,而现在使用的 斜挂式收割机,不但省力省时,而且割得麦子整齐。原来一个人十天的活现在一个半天就可以干完了。

接下来退休的是架子车,以前拉东西时,要先套驴,前面驴拉,中间人拉,后边人推。非常费时费力,有时还得一个在前面牵驴,下坡时人就弯腰钻在车辕下面用力刹车,后面还得一个人用力刹车。而现在使用农用三轮车,不但比架子车拉得多,跑得快,而且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还有手摇式玉米脱粒机,用的时候得一个玉米棒一个玉米棒的慢慢往里灌,灌一个人就快速地用力手摇,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脱不干净,还得人用手搓,十分麻烦。而现在用电动玉米脱粒机,只需用铁锹往里加玉米棒就可以快速脱粒了,不但速度快,而且省时省力,脱得干净。

爷爷的农业用具的变化历程和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还相差甚远,但也反映了我国偏僻农村的伟大变迁,是我国国强民富的一个缩影,是在党的惠民政策的引领下的农村的进步!

说明文农具4

车在农村的小路上驶着,车窗外一片绿色,鸟儿在树上开着演唱会,我的心里有点激动,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到科学张老师家了,因为张老师为我们准备了很多新式的“武器”。

镜头一:帮麦子打“翻身仗”

老师家的院子里,有一大堆麦子,老师让我们俩个用老式农具帮麦子“翻个身”,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我和小伙伴干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好久才总算干完。这时,张老师则跑到屋内,不一会儿,她便拿出了两个奇形怪状的“大家伙”,张老师抄起其中一个怪家伙,拿起它在麦子里推了几下,就帮麦子“翻了身”,我俩看得是目瞪口呆,还以为张老师在变法术呢!通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当麦子被推动时,便会从怪家伙上的一个孔中过去,就翻身了!于是我们去亲身体验了一下,果然比老式农具既轻松又快速。

镜头二:“发明”出马,一个顶俩

张老师又让我们用老方法把这些麦子抄起来,放回到原来的麻袋里。我们两个人,干了半天,干得筋疲力尽,才干了一半都不到,我用手摸摸头,对张老师说:“张老师,这样干下去,今天中饭都不用吃了,怎么办?”张老师听了,只是微微一笑,从一旁拿来两个大架子,把麻袋套在上面,说:“再试试看!”现在,拉袋子的人省去了,一个人就能完成,可以两个人一起干,我们三下两下便把活干完了。果然是:发明出马,一个项俩。

这次在张老师家,我涨了不少的见识,学会了不少的东西,这些农具,钱是张老师智慧的结晶。

说明文农具5

今年暑假,我回到了农村老家,学习农具知识。

到达老家时,舅舅正在挖地,只见他用那双有力的手,熟练地使着挖土工具一下一下地挖着,不一会儿,眼前就出现了一片被翻挖了的又松又软的碎土。我心想,挖土还是很容易的嘛!趁舅舅休息的时候,我连忙握住这个工具,学着舅舅的样子,将它高举过头使劲往下挖,可是它像故意为难我似的,根本不听我指挥。当它落下时,不是朝东,就是向西,不是挖偏了,就是挖浅了……一会儿工夫,我身上出汗了,双手也没劲了,举起它时直打颤。看到我的狼狈相,舅舅笑着接过它不让我挖了。我不服气地问舅舅:“这工具看起来个儿不高,分量也不太重,为什么这样难使用?”

舅舅指着它对我说:“你们城里人很少见到它,它叫锄头,由铁锄和木柄两部分组成。有挖锄、拢锄、薅锄几种。我用的这把锄头是挖锄。挖锄的锄长约2.5米,宽约6.8厘米,它的木柄长约100~120厘米,主要用来挖地翻土。挖地时一定要注意方法,这样人不仅不容易累,而且挖的速度又快。”

“如何使用它呢?”舅舅一边说一边做着动作,“挖地时,人的双腿要前后开立,右腿在前,左腿在后,锄柄放在身体左侧,右手握住柄的中后部,左手握住柄尾部,将锄头髙举过头,双手和腰部一起向下协同用力,铁锄就挖进去了,这时人的腰是弯着的。再右臂向后下方用力,左臂向上方用力,泥土就被挖开了一働。这样一働一锄地向前挖,就能把泥土挖松翻好。如果是左手用力的人,握锄柄手臂和站立前后相反,使锄方法一样。,,“拢锄的锄长约10厘米,宽约24-28厘米,在铁弯颈上,安有长约100-120厘米的木柄。用来拢畦、捞沟。使用时,一般锄头离地面较近,人弯着腰用双手向后用力耙土。再说薅锄吧,它的铁锄长约12厘米,宽约15--20厘米,在铁弯颈上安有长约170厘米的竹柄或木柄。它可以用来松土,除草,培土,间苗等。使用前要把锄头磨锋利,便于除草间苗。”

听完了舅舅的这番话,我懂得了有关锄头的不少知识。

上一篇:全国助残日主题演讲稿下一篇:法中亦有情作文8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