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名言警句

2024-04-24

顾炎武的名言警句(精选8篇)

篇1:顾炎武的名言警句

顾炎武的名言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丰富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顾炎武的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顾炎武的名言1

1、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3、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6、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1、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5、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6、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8、犯天下之不韪。

19、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0、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21、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2、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3、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7、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2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顾炎武的名言2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的名言3

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3、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5、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6、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7、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8、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9、天下无不可之风俗。10、1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11、20、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12、21、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13、2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14、2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15、24、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16、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17、26、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18、27、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9、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20、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2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2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的名言4

1、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2、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3、以兴趣始,以毅力终。——顾炎武

4、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7、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8、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10、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顾炎武《精卫》

11、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顾炎武诗选》

1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

13、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6、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1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19、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2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21、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顾炎武的名言5

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3、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5、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顾炎武诗选》

6、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7、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8、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9、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

10、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1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12、以兴趣始,以毅力终。——顾炎武

13、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顾炎武《精卫》

14、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15、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6、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1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20、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6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3、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4、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5、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12、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3、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4、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16、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7、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的名言7

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顾炎武

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6、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7、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8、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9、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10、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1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1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14、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炎武

1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16、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1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18、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1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20、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8

1、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2、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4、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顾炎武

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6、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7、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8、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9、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顾炎武

1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2、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顾炎武

13、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15、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1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顾炎武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18、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1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20、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9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顾炎武的名言10

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3、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4、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顾炎武

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6、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炎武

7、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9、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1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12、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4、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16、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7、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顾炎武

18、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顾炎武

19、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20、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21、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2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顾炎武

23、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24、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25、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顾炎武

26、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27、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11

1、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11、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2、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1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23、犯天下之不韪。

24、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28、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3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的名言12

1、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正始》

2、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衰恻,依韵奉和》

3、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4、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精卫》

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6、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9、犯天下之不韪。《日知录·正始》

10、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秋山》

11、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嵩山》

12、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日知录》

13、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日知录》

1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5、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8、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日知录》

19、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海上》

20、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2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2、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精卫》

2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2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6、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27、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9、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顾炎武的名言13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3、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4、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5、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6、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7、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9、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10、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8、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2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2、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2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24、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6、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7、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顾炎武的名言14

顾炎武的爱国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5、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7、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的名言15

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3、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5、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6、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7、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8、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9、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0、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1、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3、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14、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7、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9、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20、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2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2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篇2:顾炎武的名言警句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总结的,总体思想是顾炎武的)

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篇3:顾炎武的名言警句

一、顾炎武其人与经世致用思想

顾炎武(1613—1682),江苏省昆山人,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学问家和政治家、哲学家。顾炎武身处明代和清代两朝交替的动荡时代,一生不停地辗转于不同的地方。早期,顾炎武曾经参加过抵抗满清的斗争,在抗清军事行动失败之后在全国各地不停游走。顾炎武由于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并且胸怀滔天大志,在其游走大半个中国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贤人志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始终是顾炎武矢志不移坚守的理想状态,其治学和现实实践相结合,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许多卓越建树,著有《亭林文集》、《亭林诗集》、《日知录》等,同时将其学术思想主张和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动地践行了“经世致用”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思想虽然产生于先秦时期,但是在明末清初才开始以一种时代思潮登上了历史舞台。明末时期,由于当时的文化人受到了宋朝、明朝时期理学的深刻影响,导致许多读书人的学习活动、学术理论、思想主张和社会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对人们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束缚,这促使我国许多仁人志士重新反思当时读书人倡导的所谓“圣学”。人们认为,所谓“圣学”并没有能力保家卫国,并没有能力促使民族强大“,圣学”在家国灭亡面前毫无能力,使人们深切感受到读书人空谈“心性”的巨大危害,由此促使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成为具有主导性的治学思想,强调读书人的学问应该有益于国事。持经世致用思想的顾炎武、颜元、黄宗羲、王夫之等进步学者,对家国灭亡的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对前朝空谈心性的“圣学”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主张读书人的治学应该和社会现实之间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倡导学和用两者的结合、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心性和实用的结合,力求以“修身”之功通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之道理。梁启超在其著作中称顾炎武为“经世大师之典范”[1]74,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十分深刻而重大的积极影响。

二、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体现出浓烈的爱国情感

顾炎武是清朝初期三大学者当中态度最为“坚卓”的一位,其经世致用思想体现出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民族家国倾注了满腔热情。顾炎武出生和成长在地主官僚家庭,自小就接受封建纲常伦理思想方面的教育,但是这些封建观念并未禁锢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身处明末清初时期,面对明朝的灭亡让顾炎武十分痛心,从而使其产生“道否穷仁圣,时危恨股肱,秘谶归新野,群心望有仍”的想法,并且投身到抗清活动中[2]265。痛定思痛之后,顾炎武对于明朝被“外族”的入侵和灭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顾炎武的这种反思体现出本民族意识和情感驱使之下强烈的使命感。顾炎武通过反思之后认为,明朝时期所谓“心性”之学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导致人们沉浸在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圣学”当中。基于此,顾炎武积极地参与到抗清斗争中,同时对封建思想中存在的“顽疾”和“弊政”进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并且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经世致用”之对策,期待以此唤醒民族意识,号召人们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在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对明朝“学风”进行深刻反思之后,顾炎武对宋明理学展开了猛烈的抨击。顾炎武认为宋明心性之学为无用之学,其在著作《日知录》中说道:“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本而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证之大典,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堕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3]538对宋明之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宋明之学是国破家亡的“罪魁祸首”,体现出浓烈的爱国情感。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让许多士人学问日渐空疏,只知道谈论心性之说,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照。所以,宋明理学只会“祸国殃民”,毫无实际价值,导致“神州荡覆”、大明灭亡。

在猛烈抨击宋明理学之后,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顾炎武认为,真正的学问必须是“综当代之务、修己以治人”的经世致用的学说。而且十分难能可贵的是,顾炎武继而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及科举考试制度和明朝吏治的腐败等。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远远高于同时代其他学者、思想家的,顾炎武不仅反对宋明理学,而且能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这是非同一般的眼界和视野。顾炎武以浓烈的爱国热情为动力,深刻剖析封建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病,主张将“天子独治”改为“天下人众治”,体现出朴素的民主思想。顾炎武还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有着深切的体验,主张废除科举制度中的八股文和生员制度,要求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以促使科举考试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选拔任用各类人才的需要。顾炎武主张,要切实加大对官员职务犯罪的惩戒力度,同时让法治和“德治”两者结合起来。顾炎武的上述“经世致用”影响下的观点主张,其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是却对当时的人们解放思想观念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顾炎武浓烈的爱国情感。满清政权为了笼络人才,开设了“博学鸿儒科”广招天下贤才。而正是顾炎武有着对明朝的忠诚和爱国情感,在清廷多次邀请顾炎武为官之时,均遭到了顾炎武的断然拒绝,数十年如一日地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始终没有效力于满清政府,表现出对明王朝的忠贞和对清廷的不屈,其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敬仰。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顾炎武一生均专注于反清复明,属于一种愚忠,体现出顾炎武的思想未能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顾炎武能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释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如此深明大义的见解主张,表现出强烈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爱国情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和值得肯定的。

除此之外还值得强调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具有研究上的广博性,其主张治学必须紧扣国家民生相关现实问题进行,以此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三、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在治学理论中的体现和实践

1.顾炎武经学思想方面的经世致用。顾炎武认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实际上是对儒家经典当中“六议”的本意进行了错误的解释,从而导致儒家学说中经世致用思想逐步趋于下士,这是极端错误的,导致做学问的人逐步丧失了安身立命的根本。顾炎武认为,儒家先贤著述经典的目的在于面对现实,解决社会现实当中的问题,这才是儒家学说最为根本的精髓所在。基于此,顾炎武还提出了“理学即是经学”的观点主张,认为理学匡经学之正、纠理学之偏。顾炎武继而论述道,真正的理就是一种客观的、外在的东西,其核心是“达天下国家之用”。顾炎武“理学即是经学”主张的提出,是对宋明理学的彻底颠覆,其在学术界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梁启超对此作出评价,认为顾炎武此项观点主张的提出“实四五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解放也”[1]77。

2. 顾炎武史学思想方面的经世致用。顾炎武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是非常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所以,在史学思想方面,顾炎武更加强调经世致用思想,在进行史学研究的过程中和经世致用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顾炎武对王阳明等人提出的“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予以继承发扬,从而构建了一个经史结合的新体系,这无疑是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没有人敢于对经史典籍进行点评,而顾炎武却说六经都是圣人们所撰写的一般性的著作而已,由此继而主张“六经皆史”,这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警醒作用。顾炎武将史学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的另外一个经世致用特点在于,其主张以史资治、以史为鉴,总结历史上的兴衰成败经验为治理现实社会服务,认为修史的目的在于通过“鉴往”而达到“训今”[2]144,否则修史就丧失其价值所在。这就促使顾炎武在对历史的研究中,非常注重考证,强调史料的真实性。

3.顾炎武伦理思想方面的经世致用。传统伦理思想强调“至善”,这实际上不过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顾炎武改变了传统伦理思想中“至善”的主张,从尊重人性、符合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思考体悟道德伦理问题,从而期待以此构建符合现实生活和人性特点的伦理规范体系。顾炎武认为人们是难以做到“至善”要求的,人存在私欲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才符合人性的特点、客观的实际。顾炎武据此还认为只有天子承认人存在私欲的合理性,以此因势利导、顺应民意,满足百姓的需求,才能实现国家的大治。顾炎武力图将其道德伦理思想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应用到国家改革措施当中,提出要增加民田、缩减官田的主张,因为只有民田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满足农民增加粮食、解决温饱的“私欲”。顾炎武反对食盐专卖,主张打破朝廷对食盐的垄断经营,让百姓参与经营生产活动,朝廷只从宏观方面、税收方面进行调节,具有极大的经济启蒙价值。

篇4:顾炎武的傲与俗

顾炎武为人相当骄傲,曾说“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谢国桢为其撰写《传略》,也说他“性兀傲,不谐于世”。

他一生两次被捕,大都因为兀傲的性格。第一次入狱,是因为家奴诬告,外加叶姓强豪的陷害。当时朋友找钱谦益援手,钱说只要顾承认是他学生,就行。朋友知道顾炎武看不起钱谦益,不可能答应,就私自代书,拜于门下。顾炎武知道后,立即书写揭帖,找人张布于通衢大路,表示自己不可能是钱的门生。钱谦益知道后,哭笑不得地说:顾炎武真是个二愣子啊!

但顾炎武也有世俗的一面。全祖望为其做《神道表》,揭发他求田问舍的事迹:“垦田度地,累致千金,故随寓即饶足”。看来顾炎武经营地产的本领颇不小,经济状况至少在中产以上。后人为之开脱,说他赚钱是为了将来起义,我觉得很牵强。母亡以后,顾炎武没有任何反清的具体动作,而且他虽常缅怀南明之唐王、桂王,但数十年邀游四方,却从未去过西南。

进一步说,顾炎武虽刚严方正,仍与清朝官员来往,甚至同降臣定交。他老吆喝要人坚守气节,自己却剪发易服,写书也用康熙年号。近人王冀民说他“似集夷清、惠和于一身”,允为公论。

也许正因为雅俗并存的性格,顾炎武始能独开清初的“实学”一派。所谓“实学”,既包括对学问的求真求是,还表现在希望以学问经世,救民于水火。顾炎武的三种代表作,均蕴涵“实学”精神。

一是历史地理学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此书不止取材于故纸,更重视实地调查。顾炎武曾周游天下20余年,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每至绝塞,则呼老兵退卒,详询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就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二是不朽的学术笔记《日知录》。是书多有创见,立论极严,分“经术”、“治道”、“博闻”三编凡30余卷。顾炎武曾有名言:“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但写作此书的抱负决不限于简单的“事实”堆砌。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写《日知录》,是为了等待“王者”,“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事于治古之隆”。

三是《音学五书》,欲通过音韵金石学,求得经史之原貌,其中考证求实的精神,也开了有清一代校雠考订训诂的学风。

关于顾炎武的学问,其弟子潘次耕叙目知录的一段话最为精准:“有通儒之学,有俗儒之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

篇5:顾炎武的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5、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7、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简介:

篇6:顾炎武的名言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5、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7、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篇7: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5、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6、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7、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篇8:顾炎武的治官定律

——官多则乱

——大官多者其世衰

——“省事”更重于“职官多寡”

治官,就是管理百官。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管仲说:管理官吏,教化民众,关键在于君主。这就是所谓“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君臣上》)。这句话首先也说明了管理官吏和教化民众,是高层执政者的基本职责。西汉一位有声望的政治文化学者刘向也曾经指出帝王成功之道在于“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说苑·君道》)。“治官”是最高执政者的责任,也是能否取得政治成就的主要条件。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本人没有什么做官的经历,但是凭着对政治史的熟悉,凭着对历代官制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的深刻思考,也曾经对于“治官”提出了非常高明的认识。

历代政治危机形成的原因,大都包括官吏人数过多的问题。冗官,造成民众过于沉重的负担,也导致行政运行效率的降低,往往也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隐患。有人把这样的问题用一句话来表述,叫做“官多则民扰”。唐代名臣刘晏曾经指出“官多则民扰”的规律(《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元成宗时代,一位大臣郑介夫上奏,也说过“官多则民扰”这样的话(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七《治道》)明代山东一位地方官杨茂仁在向皇帝提建议的时候,也强调“官多则民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四)的事实。清代学者胡文学在《甬上耆旧诗》卷一二中也说到这件事,故事的主人公却名叫杨茂元,字志仁。清代又有一位陆陇其,在他的《三鱼堂文集》外集卷四中,也重复过“官多则民扰”的说法。

明代有一位陆粲,曾作《担夫谣》,描写驿传兵卒服务于往来官员,不堪劳苦的情形:“归来息足未下坡,邮亭又报官员过。朝亦官员过,暮亦官员过。贵州都来手掌地,焉用官员如许多!”(《陆子余集》卷八)陆粲是嘉靖进士,由翰林改授负责稽察六部弊误,甚至对于皇帝制敕之违失有驳正之权的工科给事中。后来因上书论时政,下诏狱廷杖,又因疏劾权臣被贬谪,任贵州都匀驿丞,因此对社会下层驿卒的生活有真切的了解。所谓“焉用官员如许多”,透露出民众对官吏过于冗多的怨愤。

宋代学者黄震对于这种政治史上常见的现象,却用另一种形式揭示。他说:“官多则吏多,吏多则民扰。”(《黄氏日抄》卷七一)宋太宗时代,监察御史王齐上疏,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也涉及冗官扰民的情形:“官多则事繁,吏多则民残。欲事不繁,莫若省官。欲民皆安,莫若省吏。天下所以未极清净者,由官吏多之故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他说,官多,则行政的事务繁多;吏多,则百姓受压迫惨重。要想避免政事的烦杂,最好就是裁减官员。要想减轻百姓的负担,最好就是裁减吏员。现在天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安定清平,就是因为官吏过多的缘故。

宋太祖有一句名言,也可以体现比较清醒的政治见解:“吏员猥多,难以求其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他认识到,冗官对于政治管理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顾炎武综合历史上诸多开明人士的意见,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治官定律。他说:“官多则乱,将多则败。”(《日知录》卷五)

我们可以把这一见解看作顾炎武治官第一定律:官多则乱。

顾炎武在《医师》这一条写道:古代的庸医杀人,现在的庸医不杀人,但是也不活人,使他在不死不活之间,病情越来越重,最后终于死掉。今天的医师不能察知病源,于是只好多用药,好比打猎,不知道兔子在哪儿,“多发人马,空地遮围,冀有一人获之,术亦疏矣!”《后汉书》说,神医华佗精于方药,所用的药不过数种而已。所以说,“官多则乱,将多则败,天下之事亦犹此矣。”官僚多了会造成混乱,将军多了会导致战败,天下的事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我们又注意到顾炎武治官第二定律:大官多者其世衰。

在《日知录》卷八《乡亭之职》这个题目下,顾炎武写道,古来政治成功者,都重视基层管理。“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其灼然者矣。故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兴亡之途,罔不由此。”他说,天下之治,基点在于基层行政制度的健全,这是很明白的。从古到今,小官多的时代,都是盛世;大官多的时代,都是衰世。走向兴盛,还是走向衰亡,这儿就是指示方向的路标啊。他认为,古今所以兴衰的部分原因,由政治管理的这一特点可以得到认识和理解。

顾炎武说“小官多者,其世盛”,认为官吏中做实事的人多,实际负责的人多,熟知民间疾苦的人多,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的。

他说“大官多者,其世衰”,是强调官吏中空受俸禄不做实事的人多,指手划脚不真正负责的人多,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人多,这样的政治局面,会导致衰亡。

他还提出了从另一思路进行考虑得到的认识。这就是顾炎武治官第三定律:“省事”更重于“职官多寡”。

《日知录》卷八有《省官》一条。顾炎武写道:刘秀实现了光武中兴,然而海内人口算一算,只有原先的百分之二三十。国防设施严重破坏,边地郡县空设太守、县令县长,他们只能用心招还流民。刘秀笑着说:现在边地根本没有多少户口,设置行政长官进行管理,好比《春秋》“素王”一样。(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定贤》中写道:“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春秋》。”)于是省并地方行政单位以及官僚职务岗位的设置,史书有不少记载。刘秀提出的原则是:“兵革即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说战争已经结束,应当减轻社会的负担,公文往来,劳役征发,都应当减省,最好保留原先的十分之一就可以了。顾炎武于是说,“以此知省官之故,缘于少事。”说由此看来,正因为要“少事”,所以才做到了“省官”。他接着说,现在公文铺天盖地,官司泛滥成灾,主政的人因事情琐碎杂乱难以胜任。这种情形走到极点,又不得不增加官吏,于是难以实现效能的提高和政治的安定。

顾炎武又引录了晋代名臣荀勗的说法。荀勗以为:“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所谓‘清心’也。抑浮说,简文案,略细苛,宥小失,有好变常以徼利者,必行其诛,所谓‘省事’也。”他说,精简官员不如精简事务,精简事务不如保持心境的清静。萧何和曹参作丞相时,就保持了心境的清静,使百姓也得到休养生息。而抑制空谈,减省公文政令,不深究细小的过失,有喜欢别出心裁节外生枝以谋求私利的,严厉治罪,这就是“省事”。顾炎武说:“此探本之言。为治者识此,可无纷纷于职官多寡之间矣。”他同意荀勗的见解,赞赏道:这真是抓住了根本的见识啊。管理国家的人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必总是纠缠于职官究竟是应当多还是应当少,争论来争论去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顾炎武的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顾炎武的名言04-12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04-08

[“为《顾炎武》喝彩”征文]昆家之绝唱04-15

古代名人顾炎武勤奋治学的故事05-11

论顾炎武政治思想的三大理论特色04-18

上一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物理教案下一篇:鱼美术中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