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者与老禅师哲理故事

2024-04-12

云游者与老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4篇)

篇1:云游者与老禅师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小龙虾与老蛤蟆

哲理故事:小龙虾与老蛤蟆

一天,小龙虾又与老蛤蟆相遇。平时,小龙虾从没看得起老蛤蟆,只要相遇时,都会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这次相遇更是洋洋得意,拍着自己的身子对老蛤蟆说:“你看看我这一身的`盔甲,在看看我一双大鳌,哪一点你能和我比。”

老蛤蟆不好直接反驳小龙虾,只是淡淡地对小龙虾说:“孩子啊,你除了一身甲壳和一双大鳌外,我哪一点不比你差啊!”老蛤蟆又接着说:“你的爸爸每天就只会炫耀自己,可是对人类还能做些什么。我们蛤蟆家族祖祖辈辈只知道每时每刻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人类消除害虫,我们所做的一切,虽然嘴里没说,可是时间长了,还是人们铭记在心的!”

小龙虾还是第一次听到老蛤蟆顶嘴,竖起两个大鳌嗷嗷叫起来。你还敢跟我比,我要是把我们虾族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说出来吓死你,不信马上又要给我们虾族过节了,还不知道请哪些大名鼎鼎的明星,听说不但要把我们推向全中国还要推向全世界呢!可你们不要说过节了,就是让人看一眼就觉得恶心。

啦蛤蟆还是耐心的对小龙虾说:“孩子,无论你对我说什么,我还是要告诉你,你的爸爸、妈妈就在美妙的歌声中,身穿大红袍,面涂十三香的香料献身的啊!”

老蛤蟆怕小龙虾听不明白自己说的话,直接把话说明了:“你们虾族祖祖辈辈每天只知道挥着大鳌横行霸道,到处张扬自己,可不知道一场灾害正在等着自己!”

篇2:云游者与老禅师哲理故事

老田前些年间死了老伴,儿女们又都忙着在城里讨生活,现在这个家,就剩下他孤身一人了。

老田的家是一栋几十年的老房子了,土坯为墙,茅草为盖,门窗木头都被虫蛀得不成样了,风一吹来,咿呀作响,这样的屋子一共有三间,这里,便是老田的“家”。

日落之后,天色渐晚,老田结束了在田地里一天的忙活,他扛起了锄头,准备回家。

“黑啊,准备回去咯。”他朝着不远处的田埂喊了一声。

那儿,一条黑色的大狗闻声而起,一蹦一跳地来到了他身边。

“走咯,回家咯!”

两年前,在割完草药回家的路上,老田碰到了一条瘸腿掉毛的老狗,这条狗,也就是现在的老黑。

当时,老狗一直偷偷跟在他后面,他走一里地,老狗跟一里地,他停下,老狗也停下,就这样,反反复复了好几次后,老田开口,“要不,你跟我回家吧。”

老狗挺有灵性的,好像听懂了他的话似的,居然一路跟着他回到了家,就这样,老田捡了条瘸腿的老狗,给他取名为老黑。在老田家呆了大半年,老黑长壮了,毛顺了,变得精神多了!不过也黏人多了,从此以后,老田去哪它便跟着去哪。

推开有些摇摇欲坠的房门,摸着黑点开了那四十瓦的白炽灯泡,放下了扛在肩上的锄头,昏暗的灯光下,老田开始烧火做饭。

老田家的饭,很晚,没有固定的时间,因为一个人过活,所以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煮。

等到老田把饭做好时,已经是晚上的十点多了。

老田把做好的饭盛出一碗,倒入了老黑的饭盆里,接着又匀了一小半刚炒好的萝卜丝儿,和着米饭拌了一下,放到了地上,“黑啊,吃饭了。”说罢,他也端起了自己的碗,哗啦哗啦地扒起了饭。

待一切收拾立整了,夜已经很深了,老田爬上床,沉沉睡去,老黑搭拢着脑袋,趴在老田床下的地上,一夜一直守着他。

虫鸣蝉叫,日月更替,日子就这样,含糊的,模糊的,就这么过了去,留下的痕迹只有一篇篇撕去的日历和满脸堆砌、日益加深的皱纹。

这天,又到了收何首乌藤的药商来村子里收药的时间了,老田特地起了一个大早,开始了收拾,把家里闲散的药草全部用蛇皮口袋装在了一起,因为上一次,老田扛着自己晾晒了大半个月的何首乌藤去了村头交药的时候,遇见一位药商见他药不错说下次可以来他家收,老田很是高兴,答应了他在家等他。

果然,在他起床整理屋子后没多长时间,老黑开始朝着门外一个方位大声吠叫,不久后,门外传来了收药商人的声音。

“老田,在不在屋头?”

“在屋头!在屋头!老黑,不要咬!”老田连忙回应了声,拍了拍老黑的头,走出了房门。

老黑也很是听话,在老田拍了它的头之后就不再吠了,默默跑到院里的一个角落里趴着晒起了太阳。

“老田,这回你又有好多货哦?”收药商熄火了三轮车,从车上一边下来一边笑问道。

“两大蛇皮口袋。”老田说。

“要得要得,拿出来看看喃。”

收药商同老田一起进了屋子,将两大蛇皮袋的药材搬了出来。

“老田,你这药还不够干燥啊,这样吧,你再晒也麻烦,我给你九毛一斤收了吧。”收药的人打开口袋,检验了药材质量后开始故意压价,其实老田的药是他今天所收药材里面处理得最好的了,不过看在老田是老实人,想趁机压一压。

“你耽怕是在欺负老实人哦!”老田一听就有些不乐意了,自己这些药可是辛辛苦苦地晾晒了大半个月,实打实的,而且自己的药,收药商里面向来没有说过一个差的,今天居然有药商嫌弃自己的药材差!

见老田有些火了,收药人从衣夹里摸出了包烟,打开,从中抽出了支,递给了老田,老田摆手摇头谢绝了,“我不吃你这些。”而后,掏出了自己的烟斗。

收药人收回了烟去,含在自己嘴里,点燃,吸了一口,而后,顺势也给老田点燃了烟斗。

“那你说你要好多才卖嘛。”收药人看着老田,吐出了个烟圈。

“反正少了一块钱一斤我不得卖!”老田别过头,吧吧吧抽起烟来。

收药人沉默了一会儿,只见他深吸一口烟,红色的火光圈在烟纸上急剧向他嘴边移动,一支烟的生命就这样迅速的走到了尽头,“那这样嘛,老田,你的药草喃,也是我收的药里面比较好的了,你看这样要得不,我们喃,都各退一步,九毛八一斤,不能多了。”收药人掐灭烟头,对老田说道。

“那……可以嘛。”老田掂量了掂量,终是答应了。

过完了称,接过了钱,收药人骑着货三轮颠颠簸簸地消失在了黄泥路的尽头。

卖了草药,手握着几十块钱,老田很是高兴,特地走了十几里路去镇上的猪肉铺子上买了一副猪板油。

洗净,切小块,放入花椒和姜块和少许盐,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熬煮,一副猪板油终于化成了一大碗喷香的猪油和油渣滓。

老田用猪油给老黑和着白米饭,“老黑呀,慢些吃哈,老黑呀,好生吃哈,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一口吃的,放心,不得把你饿着的。就剩咱们两爷子,也要把日子过好些。”老田就着油渣大口大口的扒起了饭。

其实老田虽然日子过得艰辛,但也不至于是吃不起一口肉的那种,但他就是节约,总觉得能为儿女省一点是一点。

老田一共三个儿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去了城里打工,大儿子在大城市的建筑工地帮工,二女儿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小儿子在一家清洁公司当着“蜘蛛人”。

初到城中的那几年,还能时不时回家看看,后来儿女们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仅是每个月的生活费会给老人按时寄到,再后来,就连生活费都稀稀松松的了,有时几个月一次,有时半年一次,有时一年一次。

好在老田并不靠着儿女们那点赡养费养活,他自己也有自己的活路,况且他也不稀罕儿女们的钱,到了他这个年纪,有钱的日子和没钱的日子,没有多大区别,只要能够一天到晚吃饱饭,睡好觉,一身无病无灾就行,现在的他,最大的愿望无非是能再多看两眼儿女,毕竟自己半截身子已经没入了黄土……在前些年身体还健壮的时候,他还将相亲邻里的田地租种着,有时一年收成好时,还时不时能有几个子落下,不过,这些年啊,人老了,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去干那些力气活了,他便退了那些田地,只保留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继续栽种着粮食和蔬菜,以解决自己的裹腹之需。

老田所在的这块小山村出产一种叫何首乌的药材,少了种地的老田一年间靠着卖何首乌藤药草也还可以简单地维持着生活。

何首乌藤要入收药人的眼是要经过很多道麻烦工序的,要挑好,切好,还要经过晾晒等好些步骤。特别是一斤生藤晒干之后也收不到几两干货,一般人都会觉得太亏而不愿意去劳神费力,恐怕也只有像老田这种不怕费事的人儿才会去坚持吧。

就在过年之前的几个月,老田的儿女们齐齐回了趟家,这可把老田给乐坏了,上镇子上去又是杀鸡又是买鱼买肉的,仿佛要把平时节衣缩食一直舍不得花的钱今个儿都要一股脑儿的给全花出去。

然而,午饭后,凳子都还没坐热的儿女们就在说着离开的事儿了。

“现在快到年关上了,活路多,老汉儿,我今年子过年可能不得回来了!”老大说。

“老汉儿,这两年我要供娃娃读书,给娃娃挣学费,我可能也不得回来了,过年期间我脱不开身,你做啥子可要把细点哈。”二女儿接着道。

“今年过年我也可能回不来了,老汉儿,公司这接了几单过年期间擦玻璃的大单子。”三儿子亦如此说到。

临走前,儿女们将这接下来大半年的生活费给了老田,老田虽拿着钱,却觉得心里有些空落落的。

待儿女走后,空气突然变得好安静,老黑趴在地上,眼睛可怜巴巴地看着老田。老田叹了口气,他对老黑说,“今年过年只剩下我们两个老家伙过了。”

老田坐在门坎上,从怀中抽出烟斗,扯了几根烟丝,撕了小半片烟叶,用烟叶将烟丝紧紧裹住,小心翼翼地塞进烟斗中,嚓,一根火柴划过,在微风中摇曳着淡淡的曦光,将烟丝点燃,老田狠狠地啅上了一口,而后缓缓吐出了似云若雾的烟气。

老田的手在老黑黝黑光亮的皮毛上摩挲,浑浊的眼睛凝望着远方,许久,目中竟有了点点泪光,“忙啊,忙啊,忙啊……”,叹息之后,老田收回目光,用布满茧的老手拭过眼角,又吧吧吧地抽起了旱烟。

老田闲来没事干的时候,时常爱坐在自己家的门口看夕阳落山,他说这是种享受。夕阳很美,薄暮的红日缓缓沉入西山,将歇的阳光拖着两条孤单的身影,总是将之拖得很长很长……而后融入了远方的黑暗……天凉了,虽有一件衣裳披搭在肩上,可依旧有些冷,老田拢了拢衣领,转头对老黑说道,“天冷咯,老黑,走,我们进屋里头去坐去。”

时间,过得很快,在城里人的眼中,时间是钟表上时分秒地流逝;而在乡里人的眼中,时间是四季庄稼作物的更迭。

一茬麦子一茬禾,不知不觉的就到了腊月了。

大年三十,除夕那夜,老田早早地吃过了晚饭,坐在了自家的门口前,看着村东头那些家大户们家上方夜空接连不断绽放的烟花,连声叹道,“好看,好看,硬是好看,想起以前,二女子和三娃子小时候最喜欢看人家屋头放烟花了……哎,现在都大咯,各自有各自的家咯……”

老黑此刻很贴心,用脑袋在老田的身上很亲昵地蹭了蹭,老田回过头来,拍了拍老黑的头,老黑也向着老田身上更近地靠了靠,而后,一人一狗相依。

快到凌晨了,听到远方村子里为祈福新年红红火火的第一炮陆续燃放,老田摇了摇老黑,对着老黑咧嘴一笑,“老黑啊,新年好哦……”

篇3:云游者与老禅师哲理故事

佛教发展到宋代世俗化气息已十分浓郁, 宋代商业繁荣可从张择端画卷《清明上河图》中领略兴盛之貌, 汴河上商船云集, 茶坊、酒肆、庙宇鳞次栉比, 长幅画卷中有做生意的, 有看街景的, 有吆喝叫卖的, 有骑马的、坐轿子、赶牛车的, 都城汴梁的繁华市景与百姓生活一览无余。商业繁荣带来的社会意识现实化倾向使得佛教的传播不得不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佛教的入世转向早始于中唐禅宗的兴起。到了北宋, 佛教的入世更深了, 高僧大德关怀时事往往不在士大夫之下”。信仰与生活统一起来的禅宗认为不见得要读经, 也不需要出家, 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慧能禅师提出“即世间求解脱”, 强调“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平常心是道”, “担水砍柴, 无非妙道”, 将佛引入普通的世俗生活。中国化的佛教在对待世俗伦理上融入儒家的心性、人性说, 注重忠孝仁义, 纲常伦理, 将孝推为万善之首, 将父母与“道”“师”并举, 为“天下三大本”之一, 即道是神之本, 师是教之本, 父母是行之本。佛教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由出世转为入世, 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人生。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及:“在宗教雕塑里,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 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概括说来, 大体 (也只是大体) 可划为三种:即魏、唐、宋。一种是理想胜 (魏) , 一种是现实胜 (宋) , 一以二者结合胜 (唐) 。”[1]雕塑的神本性日渐式微, 题材与内容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 世俗化特征日益鲜明。

二、大足石刻的世俗化表现

四川大足石刻呈现出浓郁的世俗情趣, 石刻大量采用普通布衣的生活内容, 将众多的经变故事演化为人间社会的生活写照, 运用连环画式的图解方式, 从通俗化的视角诠释宗教意义。其中以北山和宝顶山龛窟、摩崖造像规模最大, 数量最多, 最精湛, 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重要代表。位于四川大足北部15公里处的宝顶山摩崖造像的开创人是南宋名僧赵智凤, 这位密宗大师花费数十年时间, 经过精心周密的设计造就出极其壮观的龛窟造像群, “佛道相融”的密教道场生动地表现出社会生活中真实的瞬间, 借助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创造出生活化、形象化的画面, 表现以佛教为主兼含儒、道二教在内的宗教教义, 彰显出世俗之美, 易于广大民众的理解与接受。

1. 世俗题材的运用

两宋时期, 由于牛耕在封建社会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以牧牛为题材的风俗画在当时表现农村生活的绘画中颇为流行, 以画牛而知名的南北宋画家有朱羲、祁序、李唐、游昭、李祜之等。位于四川大足石刻的《牧牛图》将绘画中的牧牛形象转化为浮雕, 牧童与耕牛形象等大, 禅宗强调“自悟”、“体认”, “心”是绝对的主宰, 以牛喻心, 以牧人喻修行者, 将具有“人性”的耕牛化为“禅思”的对象, 牧人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 佛教禅观的修正过程。这幅长卷式浮雕, 根据佛理本意为“十牛十牧”, 造像共分为十二组, 分别为“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望”“独照”“双望”“禅定”“心月图”, 以丰富连贯的系列情节诠释禅理。整龛造像取材于现实, 表现山中牧牛的情节画面, “牛儿性狂, 牧人挥鞭赶牛;牧人揽肩笑谈, 牛儿侧耳倾听;牧人横笛独奏, 牛儿卧地舔足”, 牧人与牛的形象与生活中完全无异, 场景与画面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宛然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抒情长卷。以画面叙述情节, 以喻修行者通过循序渐进地地修炼, 达到“四大皆空、物我双忘”的最高精神境界。“驯服”与“无碍”并列, 两个年轻的牧人手握缰绳、揽肩而坐, 正亲密地耳语, 左边的牧人执缰绳于胸前口中滔滔不绝, 右边的牧人则侧耳倾听, 笑逐颜开。左侧的牛也被吸引过来, 瞪大眼睛, 侧首竖耳聆听牧人之间的耳语。牧人与牛已经由最初的桀骜不驯、挥鞭驾驭的对立关系转变为轻松和谐的融洽关系, 牧人虽手执缰绳, 但并不以此驯服牛儿, 说明对心性的修炼已经到达无拘无碍的境界。整组造型生动亲切有趣, 乡土气息浓郁, 观者无不醉心于牧人与牛的质朴、生动。

2. 儒家思想的交融

同样位于大足宝顶山石刻15号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再现了一幕幕宋人家庭生活的场景, 通过佛前祈求嗣息之后的“怀胎守护”“生子忘忧”“哺育不尽”等生活图像, 真实地描绘出父母抚育子女成人的过程, 充分展现出父母不辞劳苦的“十恩”主题, 将社会家庭生活进行哲理的升华与浓缩, 将世俗题材与崇高至理融会贯通, 倡导中国传统儒家的“孝道”精神, 这似乎与佛教教义相悖, 因为佛教本身讲求超脱, 出家即是出离五欲六尘的因缚, 不受红尘俗世的干扰, 更不能因念念俗家, 恋恋思亲而影响道业大成。然而“父母恩重经变相”完全是家庭的、亲情的、世俗的, 这是与宋开始的“引儒入佛”分不开的。“儒家的忠孝节义观念, 透过社会、乡约、族规、家礼等各种方式深入民间, 推广于全社会”[2]。宋代佛教地位日渐式微, “隋唐以后, 内部就衰, 外援既失, 虽有宋初之奖励, 元代之尊崇, 然精神非旧, 佛教仅存躯壳而已”[3]。把儒家的忠孝观念融汇到佛教教义之中, 强调忠孝为之本, 并最终表现在石窟雕塑艺术中, 提炼出代表性的百姓生活场景, 将“孝道”融入画面, 体现民风世俗, 充满了忠孝仁义的伦理观念。父母恩重经变相采用高浮雕的形式, 以连环画卷的造像形式展开, 主要表现的“十恩”位于中层, 上层刻有七佛, 下层刻有地狱图。整组雕塑技术精湛, 表现出人世人情的风华, 中国现实伦理思想的本质适应了儒释道三教兼收并蓄的大势, 适应了南宋理学的繁盛。“远行忆念恩”描述了一对年迈父母送别远行的儿子的依依惜别之情。父母面带忧虑, 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反复叮嘱, 依依不舍, 父母“意恐迟迟归”之情溢于言表。碑刻慈觉颂曰:“乳下为儿时, 三年岂暂离。如何千里外……恐依门庐望, 归来莫太迟。”这与儒家“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的孝道思想如出一辙。三人形象服饰与宋人无异, 观者看见的似乎就是宋代生活的离别场景。父母与儿子站立的距离各有疏密变化, 彼此之间的空隙形成雕塑情感空间。“生子忘忧恩”妻子面含微笑怀抱孩子, 右手慈爱地牵着孩子的左手, 相对而立的丈夫亦是满含喜悦, 伸手持住妻子的右肘, 整个画面洋溢着夫妇得子后的家庭幸福和美之情, 看到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 任何烦恼忧愁都已经不重要了。两人身体的立势均内倾, 构图重心内移, 似乎在强化家庭的内聚力和天伦之乐。正如碑刻慈觉所颂:“初见婴儿面, 双亲笑点头。从前忧苦事, 到此一时休。”

宝顶山石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内容, 生活化、形象化的人物与场景塑造使得世俗之美得到极大地彰显, 地狱变相中运用部分世俗化题材达到了教化信众的目的。其中“夫不识妻, 父不识子, 兄不识弟, 姐不识妹”就是一幅人间的醉酒图, 刻画出酒醉后的种种形态。妻子想要搀扶酒后神志不清的, 丈夫却好似不认识妻子一般, 袒胸站立在那里无动于衷。父亲醉酒后袒胸卧于床上, 对于服侍的儿子不理不睬。形象来源于普通生活的酒醉之人, 神态与姿势表现传神入木, 通过描绘醉酒失态引入饮酒犯戒的惩罚。佛教以其自身的因果报应说来警告不得悖乱伦常, 告谕信众“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常伦是乱不得的天下至理。地狱变相中的“养鸡女”俨然一副宋代川地务农妇女的模样, 穿着宋代常见的窄袖衫与长裙, 头发梳成高髻, 身材丰腴敦实。她正掀开鸡笼, 笼下一只小鸡探出头来, 笼前两只鸡正在争啄一条蚯蚓, 雕像充满乡村风情。与完美的生活形象相反的是船上方壁刻有“……一切众生, 养鸡者……入地狱。”养鸡女一边还站着判官与小鬼。有养鸡必然有杀鸡, 养鸡越多则犯下的杀孽越多, 因此养鸡的人自然因杀生大罪要下地狱。设计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教化人们莫杀生, 迷途知返。

3. 神的形象人间化

大足石刻中的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 而用世俗中的普通人物形象刻画出来, 逐步生活化, 从而大大增强了对信众的说服力。李泽厚先生说:“神的形象已完全人间化、世俗化。宋代雕塑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无论是大足石刻、晋祠宋塑以及麦积山的著名宋塑, 都创造了迥异于魏、唐的另一种雕塑美的典范。它不是思辨的神 (魏) 或主宰的神 (唐) , 而完全是世俗的神, 即人的形象。”[4]大足北山的诃利帝母雕塑形象完全就是一位凡间慈爱的母亲, 慈眉善目, 头戴凤冠, 身穿霞帔, 耳饰珠串, 左手怀抱一个婴童, 右手抚膝, 雕塑中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之情。诃利帝母原本并不是慈爱的面目, 而是一个恶神。她原是一个牧牛女, 怀有身孕的她在一次赴会中被五百人强迫起舞, 致使胎儿不幸, 众人对此皆不管不顾。悲伤怒极的她发出恶愿“我欲来世生王舍城中, 尽食人子”后自杀身亡。不久, 她再次投生后有了五百个儿子, 却仍然牢记自己的誓言, 每天都要捕食百姓家的孩子。释迦牟尼知悉此事后, 以神力将其最心爱的一个儿子藏了起来。她四下寻找无果, 不禁悲从中来, 哀哀恸哭。释迦牟尼教导道:“你有五百子, 仅失一子, 就如此悲痛, 何况别人家只有一两个孩子呢?你去把他们的孩子吃掉, 难道他们的父母就不痛心吗?”诃利帝母听后幡然醒悟, 从此皈依佛门, 改恶从善, 成为保护孩子的神。石门山第9号《诃利帝母》龛造像集中动感, 诃利帝母主像居中, 神情慈爱缓和, 右手还拉着要攀上膝的孩子, 左右分别站着乳娘与保姆, 身侧数位孩童围绕, 整个画面充满无限的生活情趣和温馨祥和的气氛。诃利帝母少了一份天神的崇高与威严, 平添了一份生活气息。

4. 神的心理人情化

佛教自传入中原以来一直历经本土化与世俗化的进程, 至宋代, 雕塑中的佛教情感已经日益被世俗情感所取代, “雕塑除外形上表现为世俗的写真风外, 与之相呼应的内心活动的特征, 即身体姿态手势、瞬间表情的捕捉与刻画更接近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5]。在佛教造像中, 观音造像是较常见的, 在佛教传入中国前观音为男性。自唐代伊始, 中国佛教中的观音造像产生了变化, 将观音塑造为形貌美好的女性形象, 及至宋代, 观音菩萨的造像俨然已是美妇人的形象了, 神本性大大减弱, 形象日趋生活化。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大足北山佛湾第125窟“数珠手观音”, 赤足立于莲台之上, 头戴宝冠, 发丝垂肩, 面额饱满润泽, 身饰璎珞珠串, 双臂缀以披裟, 腕部戴镯, 双手合于腹部, 右手持数珠, 掐珠诵咒。数珠手观音头微左侧低俯, 目光下视, 嘴角微扬, 欲喜还休, 整体姿态轻盈, “S”形立姿尽显动人妩媚之貌, 民间便有了“媚态观音”的俗称。数珠手观音的面部表情生动, 传递出娇俏腼腆的少女情怀, 正如李清照《点绛唇》所云:“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她娴静飘逸, 略带羞涩地立于此处, 让人弥生朦胧柔美的神奇感觉。

大足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不仅在于其造像技艺高超, 更在于诸菩萨造像物性格的塑造, 体现出人性美的极度张扬。窟中左、右壁从内至外雕刻的普贤菩萨、不空羁索观音、数珠手观音、文殊菩萨、宝印观音与白衣观音精美绝伦, 或温柔典雅, 或安详自在, 或文静秀美, 他们的崇高神性逐渐退隐, 展现给观者的是蕴含着无限温情的慈母情怀, 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

三、结语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一切艺术的美, 以至于人格的美, 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 但是含蓄的光彩, 这种光彩是极绚烂, 又极平淡。”[6]大足石刻来源于普通人的创造, 塑造的艺术形象现实化、世俗化, 能够真实地再现生活, 反映世俗场景。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 而是与众生平等的、有血有肉、有真实情感的“普通人”。大足石刻雕塑体现出的世俗与素朴彰显出雕塑艺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状态, 正如王衡《自纪》揭示其旨:“没华伪之文, 存敦厐中朴;拔流矢之风, 反 (返) 宓戏 (伏羲) 之俗。”大足石刻雕塑艺术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创造出我国古典雕塑艺术的又一高峰。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 2003:113.

[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383.

[3]汤用彤.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1982:295.

[4]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202.

[5]吴为山.吴为山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2011:229.

篇4:云游者与老禅师

老禅师说道:“你如果能够坚持每天做好三件事,我就收你为徒。”

云游者问道:“哪三件事呢?”

老禅师说道:“你每天将自己的被子折叠得整整齐齐,将寺庙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将寺庙里的一日三餐饭菜做得漂漂亮亮。”

云游者答应了老禅师所提的要求,老禅师便收留他为徒弟。

云游者在寺庙坚持做了一个月,觉得自己在寺庙煮饭打扫卫生,既枯燥无味,又没有什么有用的造化,就想离开寺院。

云游者便去向老禅师辞行,言道:“师父,您每天让我做煮饭打扫卫生的打杂之事,这对我修行求道有什么益处呢?你还是让我下山吧。”

老禅师说道:“我首先让你修炼培养良好的人生习惯,这是追求美好人生的基点,也是修行求道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人生习惯,修行求道才能事半功倍;只有树立良好的习惯,修行求道才能有大成就;只有树立良好的习惯,人生才能美好如愿。你怎么能说没有用呢?你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人生习惯,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遂心如愿。你现在就下山吧。”

云游者听了老禅师的这番话,幡然醒悟,彻底理解了老禅师的良苦用心。他立即跪拜在老禅师面前,请求老禅师宽容自己的鲁莽过失。

自此以后,云游者安心地跟随老禅师在寺院里修行求道,最终成了龙山寺一位著名的高僧。

篇5:禅师哲理故事

“当然有。”禅师说。

“哪您为什么常对我们说,一个人的心可以容纳整个宇宙呢?宇宙不是无边界吗?”弟子问。

“宇宙也是有边界的。宇宙如果无限膨胀,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自我爆炸,自我毁灭。”禅师说,“一个人的心也是如此,当贪婪、欲望之心无限膨胀,突破了边界和底线,也会自我毁灭的啊!”

篇6:禅师哲理故事

禅师笑着说:“我来给你倒杯水喝吧!”于是就拿起桌上的茶壶,往杯子里倒水。水块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里注水。

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能更多一些呢!”

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您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

禅师叹道:“说得有道理呀!其实不仅是倒水如此,学业进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弟子听了心头一震,自言自语说道:“是啊!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就装不进其它的了!”

禅师看他有所醒悟,便笑着说:“是啊!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倘若心中的那只杯子装满了杂念,我们就会陷入精神上的老化,变得无法接受新事物,无法更新我们的所思所悟。学业的进境更是如此,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能时常清理固有思维,接受新观点,那么必然会难以突破本来的自我。”

篇7:两个禅师的故事

这是我从刊物上摘来的一则小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

小偷出来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还有一则可以称得上异曲同工的小故事:在仙崖禅师的禅院中,有一个贪玩的学僧,他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时分偷偷溜到后院高墙下,架起一张高脚凳,翻墙出去玩耍。

仙崖禅师发现后,没有惊动任何人。一次,学僧又翻墙出去了,仙崖禅师随后将凳子搬到一边,自己坐在墙下,等那学僧归来。夜深人静,学僧兴尽归来,不知墙下的凳子已被搬走,从墙上翻下时,感觉到脚下的凳子变软了,下来一看,原来是踩在仙崖禅师肩上,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语。仙崖禅师把他拉起,并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回禅房休息吧!”

学僧回房之后,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担心禅师会当着所有学僧的面惩处自己。但事情一天天过去,禅师从来不提此事,更无他人知晓。学僧深感惭愧,从此再也没有私自外出,而是潜心修行,终成一代名僧。

如果你是禅师,你会怎样处置这两件事?我想,在第一个小故事里,一般人都会和小偷搏斗,或大喊捉贼;在第二个小故事里,一般人都会在众僧面前曝学僧的光,然后罚其面壁思过。

这样做的结果又会怎样呢?我想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在第一个故事里,小偷把禅师打伤或杀死,也可能是禅师将小偷打伤,但小偷日后对禅师进行报复;在第二个小故事里,学僧被罚后,觉得非常丢脸,心中闷闷不乐,无心修行,最终只能成为一名庸僧,或卷起包袱走人,还俗去了。

但两位禅师处事不同凡人,却以自己宽阔的胸襟,大智大慧地挽救了一个浪子,成就了一个名僧。

篇8:经典励志故事:老禅师

有一个老禅师的故事:

他躺在床上准备临终,那一天已经来临,他宣布当天晚上他就会走了。所以他的弟子、友人纷纷来到他的住所,许多爱他的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看他。

一位大弟子听到师父即将圆寂的.消息时马上跑去市场,有人间他:“师父就快过世了,你为什么还往市场去?”大弟子回答:“我知道师父特别锺爱某一种蛋糕,所以我要去市场买这种蛋糕。”

要找到这种蛋糕不大容易,不过在傍晚前总算给他找到了,他提着蛋糕赶回去见师父。

大家都有点担心,看起来师父好像在等某个人,他会张开眼睛看看,然后又阖上眼,当这位大弟子赶到的时候,他说:“你终于来了,蛋糕呢?”(励志一生 )大弟子奉上蛋糕,他很开心师父想吃这个蛋糕。

死亡正逐渐降临,师父将蛋糕拿在手上……但他的手并不会发抖。他年纪很大了,但手不会抖。有个人问道:“你年纪这么大了,而且正在临死边缘,随时都有可能咽下最后一口气,但你的手却不会颤抖?”

这位师父说:“我从未颤抖,因为我没有恐惧,我的身体已经老了,但我依然年轻,就算身体走了,我也依然年轻。”

接着他尝了一口蛋糕,开始吃得津津有味。某个人问他:“师父,您有没有什么最后的话要告诉我们的?您很快就要离开我们了,您有没有特别要我们记住的事?”

师父脸上泛起微笑,他说:“啊,这蛋糕真好吃!”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篇9:云游者与老禅师哲理故事

抽过烟后,北野称赞烟味甚佳,于是,那人便送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那人走后,北野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烟草和烟具。

3年之后,他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了,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好不容易挨过冷酷严冬的北野,于是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卜出来他的信并未送达。不久后,他的老师寄来一封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也许会毁坏了我的禅学课程。”北野对这个问题起了警惕之心。于是,他又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篇10:云游者与老禅师哲理故事

水云游 韩公索叹世,水云游 韩公索叹世王哲,水云游 韩公索叹世的意思,水云游 韩公索叹世赏析 -诗词大全

水云游 韩公索叹世

作者:王哲  朝代:元  体裁:词   且听且听。汨汨尘劳,如何得醒。女男是、玉*金枷,把身躯缚定。百年韶景风灯影。怎留他光莹 。早悟斯、疾速修行,永完全性命。

篇11:云游作文

那天,你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轻盈、自在

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哪角和地的`哪方

你的自由是无阻拦的逍遥

有一流水涧

你偶然路过

沾染了它的空灵

它要拥抱你的倩影

虽则你的明艳

却守不住你的叮咛

你已飞过万重山头

你要去穹苍、广阔的大海

投射你的影子

那一流水涧在默默地等待

篇12:云游散文

在外漂泊,久别了村庄,看不到回家的希望。就像山窠里蹦出的云彩,没有方向四处飘荡,回到原来的洞穴,或许要成千上万年,谁能等得到呢?

饱蘸浓墨,描画着一堆污浊,不能称作作品的文字,或是在报纸上,废纸上,或是在宣纸上,都是一个心性――就这一个德行。

很多要紧的话,应该说,却不会说,不会巧说。只是一个劲的喋喋不休,我是在写作?我是在制造文字垃圾?污染了你的视听?罪过,罪过!

早恋是什么?师长禁绝的,内心渴望的。学生时代的懵懂,成人以后的暗求――总会在道德之外,找一个恰当的理由。

感恩节,外国的节日。但情感是共通的,需要感恩的弘扬,需要知恩图报,可谁又能真正做到?忙于工作的理由最为充分,传统上讲是: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而顾大家。因此,到老来人人都不得善终,如此残酷。

猫呀狗呀的夜叫,离得远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僻远的田园一景,离得近的话有时候听起来就像孩子哭泣,对号起来的感觉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于是,生出鬼来的异想。鬼有什么可怕的,只是你的心里搞鬼――虚了。

月亮很圆的`时候,想像其中的仙女能下来,翩跹地舞着,造一处很美的舞蹈。白色的面颊,不见;白色的衣衫,不见;白色的莹指,不见;白色的花朵,不见;白色的馨香,不见;白色的步履,不见。没有月亮的时候,心儿被深沉而又浅薄的相思勾起,化作渺远的夜空,渺远的夜空中闪烁的群星。

爸爸爸,妈妈妈,孩儿在学话。谁可听懂啦?妈妈妈,爸爸爸,啊――吐――,见你一脸唾沫花。呵呵,哈哈,咯咯……没法说,那时候,学日是日,学俄是俄,学成意大利,绝不是美利坚,何谈华夏语那叫汉?娃呀,在娘胎里你就是个中国人,可莫忘本了。

蓝色的花,黄色的花,蓝色的花一片,黄色的花一川。想起那个秋天,那个秋天漫山遍野盛开的野菊花。小时候大伙儿都叫它“唠唠食”(唠唠是唤猪的声音),折上一朵食指对着一撮,随着口中念念有词,嘿,里边果真窜出一条“黑猪”在小花盘上巡游。不过,那当然也不是什么大肥猪,而是一只叫什么的黑色虫子罢了。

太阳有七色的光华,这不是什么三棱镜四棱镜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春天里嫩草发芽,扯上一种细草的茎秆,然后扎成圈儿,闭上一口唾沫,便出现了一面明镜,而后挤上它的汁水对着太阳一映,喝,那七彩的光华闪闪烁烁。等到向伙伴炫耀时,有人却调皮的一口气把它给吹破了。

十一

篇13:云游作文350字欣赏

我已不再是你记忆中的那个

我的朋友,岁月是那样的易逝

我苦苦寻求,却没得到什么

有一种空虚,有一种

寂寞,就偷偷潜入心底

我的朋友,我变了啊

我再不是从前的那一个

那个好动的、好笑好哭的

好感动好天真的

看蓝天白云的那一个

他已经堕落

他已经绝望

诗和梦不再是他的唯一

如今的他在长途跋涉之后

两手空空

没有可以支配的`东西

没有可以挥霍的资本

那堆诗稿(那堆诗稿

早该化成灰烬),还有谁

留恋,只有折磨自己的生命

和灵魂,在和这个世界作

最后的赌注,在物质的空乏里

无望地沉在燃烧的酒里

忘记岁月,忘记一个或者一群

鲜活的、却也不懂得什么是生命

篇14:徐志摩《云游》赏析

“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诗歌开头以第二人称起始,暗示着抒情主体对它的钦慕向往之情。诗里云游的特征是空无依傍的自在逍遥:“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这一逍遥的愉快实在带有脱却人间烟火味的清远,这里既含有《庄子·逍遥游》中与万物合一的自在心态的深刻体会,也有抒情主体心灵呼应的瞬间感受,空中飘荡的云游适性而往,不拘一地,为何会给抒情主体以深深的向往,诗中没有明说,但却在后面作了间接的交代,“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至此,抒情主体作为旁观的姿态点出了第三者的存在,“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形成对比,并由此反射出抒情主体隐蔽的心理历程与人生价值取向。那“一流涧水”无疑是抒情主体客观化的象征,诗中以第三人称“他”称呼,与“你”形成了不同的词语情感效果。同时,第三者“他”的存在是以与云游相对的形象出现,也含有抒情主体那万般忧愁又渴望得到新生与慰藉的心境。“明艳”一词极富主观色彩,一方面对照着云游与涧水不同的生存形态,一方面又暗示着抒情主体那颗焦灼等待的心,生命的痛苦将何时越过暗黑的深渊走向自在与自由?是否可以这么理解,诗人以“一流涧水”为自我写照而渴望漂荡的云游给自己萎靡虚弱的心灵涂抹些许光亮的色彩,由此,“一流涧水”便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最形象比喻。在徐志摩的诗中,“云游”的形象多带有虚幻空灵的美,如《再别康桥》中“西天的云彩”。而徐志摩自己也常以“涧水”自喻,如给胡适的信中提到自己只要“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其中凄清孤单的韵味与此诗何其相似,里头是否蕴含着更深的内涵背景或生命体验,我们禁不住作如是想。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忧愁以绵密,系古代诗词手法的运用,如“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无形的忧愁以形象的比喻来加以形容,说明一流涧水期待的欣喜与遗憾,当“明艳”给自己的“空灵”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时,涧水醒了,一种长期期待的幸福的充实已悄悄降临,超越时空的生命本体实现的狂喜在抱紧倩影的动作中得到完成,那是怎样的心醉神迷的战栗!可是,“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一流涧水的欣喜只是一种梦幻般的稍纵即逝,是因为美只能属于那个逍遥无拦阻的天空世界还是因为抒情主体那个理想的心由于过分关注现实而自觉其污浊的心境?姑妄测之,诗歌在此给读者提供了容量极大的想象空间。“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与一流涧水相对的“湖海”已不是单纯的字面浅层意义,而是与美相应合的所具的深层象征意义。如说一流涧水只是个体孤单的审美意象。那么阔大的湖海则代表着博大精深的生命原型力量。而云游也正因如此超越了个体单纯的意义而取得了普遍的永恒性象征。“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诗句中流露出哀怨缠绵的情调使人不禁恻然泪滴。一流涧水希望云游常驻心头的希望终不能实现,唯有把一腔心愿付诸日月的等待。在此盼望中,比起古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显韵清而味长。此诗极能体现徐志摩诗歌温柔婉转的审美风格。

在《猛虎集》序言里,徐志摩说了一段颇带伤感但又耐人寻味的话:“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重复在我眼前展开,有声色与有情感的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挽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要他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这似乎是经历了一生大苦大难的人才能体会到并且能说出来的话,在此之后不久,诗人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经历了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奋斗与危机之后,他是否已经由此体会到超越凡庸无能的生之奥秘?那个“栩栩的神通”是否昭示了诗人另外一个更加湛蓝希望的天空世界?在那里,没有怀疑,没有颓废,有的只是心中早已存在的信心与幸福的许诺。

此诗显然受欧洲商簌体的影响,商簌体系14行诗的音译(Sonnet)。欧洲14行诗大体上有彼得拉克14行和莎士比业14两种,当然,后来变化者大有人在,如弥尔顿、斯宾塞等。其中的区别主要在韵脚变化上,如彼得拉克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abbaabbacdedde,而莎士比亚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ababcdcdefefgg。此诗前8行的韵脚变化是aabbccdd,后6行与英国14行诗相一致。闻一多、徐志摩主张诗歌的“三美”,徐志摩的诗更倾向于音乐美。这与欧洲诗歌中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同时,中国传统诗词本有入乐之事,诗与音乐固不可分。诗人对古文颇有根底,同时在欧洲留学期间,接触了许多大家作品,特别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推崇备至。华滋华斯、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影响在他的诗中并不少见。“云游”的象征性比喻以及由此引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可以明显地看出雪莱、济慈等诗作中的痕迹。《云游》是一首中西合璧的好诗。

上一篇:群众测评会讲话下一篇:小学体育课案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