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诗歌《帆》

2024-04-11

莱蒙托夫诗歌《帆》(共6篇)

篇1:莱蒙托夫诗歌《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都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腰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安静之邦!

篇2:莱蒙托夫诗歌《帆》

试析莱蒙托夫抒情诗《帆》的意象性特征

俄国著名抒情诗人莱蒙托夫在他的抒情短诗<帆>中给人们留下了诸多思考.他思想上的苦恼和艺术上的`探索,心灵上的不安和事业上的追求,以及忧国忧民而不能自已的万千思绪,感人至深.通过分析<帆>的意象性特征从中领略莱蒙托夫抒情诗的深刻内涵,进而更深刻的理解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作 者:宋华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教师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6)分类号:B26关键词:莱蒙托夫 诗歌 意象性 形象性 概括性 音乐性 象征性

篇3:读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是俄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作为诗人, 在俄国文学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普希金。1814年10月15日, 他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他的童年很不幸, 不到3岁, 母亲就去世了。这样, 莱蒙托夫自幼养成了忧郁、孤僻的性格。很长一段时间, 他都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母亲死后, 由于外祖母对父亲的痛恨, 不久父亲也离开了他, 回到图拉省自己的小庄园中, 从此父子天各一方, 只是偶尔见见面。

此后, 诗人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祖母的庄园中度过的。富庶的庄园, 漂亮的宅第, 肃穆的教堂, 炊烟弥漫的农田……所有这一切已经在他幼小的心中扎下了诗的种子。

在很小的时候, 莱蒙托夫就表现出对下层人民的友爱。虽然他是贵族, 但他喜欢和农奴的孩子一起玩耍。虽然从小在贵族家庭中长大, 但他没有富家子弟的骄横, 他总是很友善地对待农奴。他的奶娘就是农奴。但他的外祖母却对农奴非常严厉, 对此小莱蒙托夫很看不惯, “要是外祖母叱骂农奴, 他便责备外祖母;要是她吩咐惩罚谁, 他简直暴跳如雷了。”他把奶娘舒宾尼娜称作“妈妈”, 每次回塔尔罕内都到舒宾尼娜家去看看, 并给她带去礼物。后来在莱蒙托夫的多次抗议下, 外祖母不得不免除了奶娘一家的劳役。莱蒙托夫不但不惩罚农奴, 而且经常帮助他们。赠送他们粮食、衣服。长大后, 他把自己继承的农奴, 全都释放了。甚至在去高加索之前, 还念念不忘地告诉外祖母, 如果自己死在那里, 外祖母就把那些农奴都释放了。从这些事情, 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博爱。这种情感, 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感情基调。

虽然莱蒙托夫的家庭很不幸, 但他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外祖母对他十分疼爱, 不惜花高价为他请来最优秀的家庭教师。他很小的时候就能流利地讲法语和德语。

时光飞逝, 一转眼莱蒙托夫就由儿童变成了少年, 他离开塔尔罕内, 随外祖母迁到了莫斯科。在这里他上了中学, 后来又考进莫斯科大学。上大学后, 他的父亲从图拉省专程赶到莫斯科, 想把莱蒙托夫带到身边。每次父亲来领他时, 外祖母都很害怕, 担心孩子会离开她, 以时间未到为由拒绝父亲。

现在按照双方的约定, 莱蒙托夫已经成人了, 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应该由他自己定夺。外祖母不得已, 只好把家里的事都告诉了他, 让他自己选择。外祖母的这番话, 震动了莱蒙托夫, 最终, 他选择了与外祖母在一起生活, 让父亲一个人离去了。

因为这次打击, 一年后, 他的父亲便凄然离世。家庭的不幸, 整日撕扯着莱蒙托夫的心灵, 他的很多诗歌, 都反映了他的这些痛苦。如《人与情》《奇怪的人》这两个剧本便是以莱蒙托夫的家庭悲剧为底本的。他在《祝愿》也提到了自己不幸的家庭, 以及自己的痛苦:

我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少年, 父亲直到临终从未有过平静, 母亲含恨离开人间, 剩下我只身一人, 好比人间盛宴上的多余来宾, 有如断根枯树上的嫩枝一根;徒有绿色, 汁液已干, 死神的后代——注定了死的命运!

他觉得命运在捉弄他, 这也注定了他忧郁、孤僻的性格。

与塔尔罕内一样, 莫斯科的一切也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莱蒙托夫。如果说塔尔罕内在他心中扎下了诗的种子, 那莫斯科则让他变成了一名真正的诗人。1828年秋天, 莱蒙托夫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中学。这里文化氛围浓厚, 自由思想颇为流行。十二月起义的许多参加者, 都在这个学校就读过。学生们瞒着当局, 暗地里抄录普希金、雷列耶夫和其他十二月党诗人的禁诗。

在这种环境下, 莱蒙托夫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段时间, 他开始尝试着写诗。很快, 莱蒙托夫就在学校的《曙光》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歌《印第安娜》和他翻译的作品。

他虽然才刚刚开始尝试, 但他的诗歌天赋很快就显露了出来, 不久, 他就成了学校文学社的主要人物, 成为全校知名的诗人。

在中学两年多的时间里, 他写了60多篇短诗和几首长诗。长诗《恶魔》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在这里, 他逐渐成长成一位诗人。

在这段时间, 他对家乡的爱与对祖国的爱融为一体。他的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他为祖国的黑暗而痛苦, 他为争取自由的人们而欢呼:

高傲的人们, 你们又奋起, 起来去争取祖国的独立, 那些专制君主傲慢的后裔, 他们又在你们面前倒下, 血的自由旗帜又重新升起!

1830年3月, 莫斯科中学被当局改为普通中学。莱蒙托夫很不满, 自动退学了。同年他又考进了莫斯科大学思想政治系。莫斯科大学政治气氛浓厚, 学生们还自发地成立了学生社团。在这里, 莱蒙托夫的自由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莫斯科大学, 莱蒙托夫很快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恋爱。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邂逅了苏什科娃, 从此爱上了她。诗人为此给她写了大量的诗歌, 《致苏什科娃》《乞丐》《十四行诗》《夜》等都是为她而作。

可是这段感情并没有持续多久, 很快, 莱蒙托夫又爱上了剧作家伊万诺夫的女儿伊万诺娃。

不久后, 莱蒙托夫又移情别恋, 爱上了巴赫梅捷夫的妻子、莱蒙托夫大学同学的妹妹洛普希娜 (1815-1851) 。他的这段感情最为长久, 也最为热烈。他为洛普希娜写了很多诗歌。《她不是骄傲的美人》《瓦列里克》《不, 我没有如此强烈地爱着你》等作品都是为她而写。他的这一时期的诗歌, 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达到了巅峰。

1832年, 莱蒙托夫因参与进步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离开学校后, 他来到了圣彼得堡, 打算在圣彼得堡大学继续学习, 但圣彼得堡大学拒绝承认他在莫斯科大学的课程, 若要在此学习, 就得重新开始学习。一番考虑后, 莱蒙托夫最终放弃了学业, 选择参军。

1832年11月, 他通过军队考试, 正式成为一名士兵, 他在军队两年中, 新作品比较少, 军队的生活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

黄河之声杂志社驻全国各大院校办事处主任

崔竟源首都师范大学办事处主任

王伟

北京华彩文化艺术学校办事处主任

田彬华

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办事处主任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办事处主任

熊晓辉

刘敏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办事处主任

范义付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办事处主任

孙伟江苏大学中山校区办事处主任

杨晓青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音乐系办事处主任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办事处主任

贺电乔欣

山西大学办事处主任

孙一鸣大同大学办事处主任吴晓丽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办事处主任太原师范学院办事处主任

许典军王京荣张鹏王晔赵茹王凤姣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办事处主任中北大学办事处主任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办事处主任太原文化艺术学校办事处主任

太原幼儿师范学校办事处主任

1832年之后,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开始走下坡路, 于是他又开始尝试叙事诗, 这一时期, 他写下的叙事诗有《心愿》《美人鱼》等, 同时他也开始尝试写小说。

离开军队后, 莱蒙托夫又开始专职创作, 他的新作品又开始大量问世。很快他完成了诗歌《哈吉—阿勃列克》《假面舞会》等作品。其中, 《假面舞会》是莱蒙托夫认为最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为了发表, 他先后两次修改, 三次审核, 但最终还是没有通过当局审查。

1837年,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与人决斗, 重伤身亡。虽然莱蒙托夫与普希金并不熟悉。但在普希金去世后, 莱蒙托夫还是写下《诗人之死》一诗, 把矛头直接指向俄国上流社会。这首诗的发表, 招来了当局对莱蒙托夫的怨恨。很快他就被流放到高加索, 流放期间他写下了《邻居》《囚徒》《女邻》《被囚的骑亡》等诗篇。

几个月后, 在亲人的努力下, 莱蒙托夫结束流放, 被调到军队中。1838年1月, 莱蒙托夫返回圣彼得堡。到圣彼得堡后, 莱蒙托夫继续诗歌创作。两年后, 他的重要作品《当代英雄》在圣彼得堡出版发行。

1840年2月, 一次舞会上, 莱蒙托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都喜欢上谢尔巴托娃公爵夫人, 并因此发生冲突。后来冲突上升到捍卫国家尊严的层面, 于是两人约定决斗, 虽然最终双方和解, 没有决斗, 但莱蒙托夫还是被军事法庭逮捕。4月, 当局又将诗人调到前线军队, 企图借敌人的手除掉他。莱蒙托夫在这里参加了惨烈的瓦列里克战役。他在战场上的勇敢得到军官的赏识, 军官向沙皇推荐他, 但尼古拉一世拒绝给他授奖。

1841年2月, 战斗结束, 莱蒙托夫返回彼得堡进行休假。这段时间, 他写下了《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预言家》等诗篇。诗人满怀希望地打算从军队退役后, 就进行专职的文学创作。

然而, 莱蒙托夫没有想到, 事情并没因此结束, 上流社会并未打算就此放过他。在休养期间, 莱蒙托夫找到了以前的老朋友, 其中有一名他军校中的同学马尔丁诺夫。在上流社会的煽动下, 愚蠢的马尔丁诺夫认为莱蒙托夫瞧不起他, 因为一件小事, 与莱蒙托夫约定决斗。

决斗地点选在马舒克山上。黄昏时分, 他们来到山上。此时天空乌云滚滚, 一场大雨就要来临。决斗开始后, 莱蒙托夫并没有攻击马尔丁诺夫, 他没有打算杀死自己的朋友, 他只是拔出手枪, 超天开了一枪。然而马尔丁诺夫却跑到他的身边, 开枪把他打死了。

莱蒙托夫刚刚中枪倒下, 天空就下起了大雨, 仿佛老天也在为他哭泣。诗人就这样被他的朋友杀害了, 听到莱蒙托夫去世的消息, 尼古拉一世异常高兴地说:“他活该这样!”随后, 当局对凶手进行了庇护, 使他免于受到惩罚。

莱蒙托夫死的时候还不到27岁。非常可惜, 他的很多才华, 很多理想, 都没来得及施展, 他就这样草草地被结束了生命。这可是一个极富灵气的生命呀。此后,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对他的英年早逝也不甚惋惜, “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

篇4:莱蒙托夫孤独一生

怀着仰慕的心情,笔者来到莱蒙托夫在莫斯科唯一的故居博物馆,追寻他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莱蒙托夫故居博物馆是座二层小楼,坐落在市中心新阿尔巴特大街旁,在寸土寸金的地段显得格外珍贵。这里是诗人1829年一1832年居住的场所。为迎接纪念诞辰活动,故居进行了重新整修。一切陈列都按照当时的场景还原,仿佛在等待昔日主人的归来。

故居中第一间陈列室是其外祖母的房间,墙上挂有诗人母亲、外祖母和幼年诗人的肖像,却缺少诗人父亲的。原来,莱蒙托夫1814年出生在莫斯科,但幼年丧母,从小由能干而独断的外祖母在乡间抚养长大;但由于外祖母与父亲不睦,他与父亲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虽然受尽外祖母的宠爱,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在诗人心中埋下了敏感而早熟的种子。

1827年,莱蒙托夫由外祖母带领来到莫斯科求学,在这里度过了5年时光。1830年,他不负众望考上了莫斯科大学,在校内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莫斯科的自由生活让莱蒙托夫文思泉涌,仅在故居的3年间,他就创作了200多首诗作和4部戏剧,接近他文学创作总量的2/3。

1832年,莱蒙托夫转到当时的首都圣彼得堡开始军旅生涯,此后再也没有长居于莫斯科,但他的内心一直留恋这里,留恋这段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莫斯科是我的故乡,而且永远是我的故乡。我生在那儿,在那儿饱尝了痛苦,在那儿享尽了幸福。”

走进故居的小客厅,这里是莱蒙托夫与同学亲友聚会沙龙的场所。青春期的诗人曾疯狂迷恋过多名少女,这里陈列着许多他为情人手绘的肖像和书写的情诗。这些缪斯们虽然为莱蒙托夫孤寂的生活涂抹了一丝亮色,有的感情甚至与诗人长久相随,但她们最终都没有和莱蒙托夫走到—起。莱蒙托夫才华横溢,却孤独一生。

大客厅里浓浓的艺术氛围扑面而来。莱蒙托夫多才多艺,除文学之外,还精通三门外语,音乐绘画方面也是天赋异禀。厅内陈列着他的素描和油画作品,其中大部分画作的题材都与高加索——个诗人毕生魂牵梦绕的地方联系起来。莱蒙托夫在幼年时因体弱多病曾多次赴高加索疗养,这里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间故事与他结缘;成年后,他两次被沙皇政府变相流放到此服役。重回故地的喜悦和被流放的孤寂,碰撞出奇彩的文学火花。在这里,莱蒙托夫创作出《当代英雄》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他被特赦返回圣彼得堡休假时,竟感觉不到喜悦:“如果不是外祖母,那么,凭良心说,我宁愿留在这里……”一语成谶,诗人最终在高加索了结人生。

走上阁楼,来到诗人的房间。映入眼帘的便是莱蒙托夫两位偶像——普希金和英国诗人拜伦的画像。其中,俄罗斯文学先驱普希金更是莱蒙托夫人生和文学的导师,后辈诗人叶赛宁曾有过精辟的论述:“除了莱蒙托夫,再也找不到受过普希金熏陶的诗人,因为理解普希金是需要天才的。”普希金的作品为莱蒙托夫提供了太多灵感,连后者最著名的《当代英雄》中,都能找到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影子。所以,在1837年,当普希金在沙皇政府阴谋策动的决斗中受伤逝世后,莱蒙托夫悲愤不已,在名作《诗人之死》中揭露了上层的险恶用心,痛惜俄罗斯熄灭了一盏“天才的明灯。”具有悲剧意味的是,莱蒙托夫最后得到了与偶像普希金一样的命运。1841年,莱蒙托夫因口角被迫与士官学校的同学决斗。莱蒙托夫并没有开枪,而对方无情的子弹却穿透了他的胸膛,終年27岁。

故居的陈列有形展现,而莱蒙托夫的才华却无限延伸。直到去世,莱蒙托夫留下近400篇诗作和数篇小说、戏剧,但他作为普希金和后世作家的纽带,开拓并创新了文学形式,影响了契诃夫、布宁等一大批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更是莱蒙托夫的忠实拥趸,他曾深为惋惜地说道:“如果莱蒙托夫还活在人世间,那么俄罗斯文学就不需要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了。”而在中国,莱蒙托夫也找到了知音,李大钊、瞿秋白等革命先贤都译介过他的诗歌。

莫斯科和俄罗斯人民更是不会忘记这位祖国和自由的歌者。首都莫斯科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和大型铜像,全俄各地有4个纪念馆、1700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作品也被收入教科书中。他为爱国将士谱写的《博罗金诺》,则成为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将士们的最佳战歌。

篇5:莱蒙托夫简介

米哈伊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生于莫斯科。父亲尤里彼得罗维奇莱蒙托夫(1787-1831年)是一名退役大尉,母亲玛丽亚米哈伊洛夫娜莱蒙托娃(1795-18)娘家姓阿尔谢尼耶娃是奔萨女地主EA阿尔谢尼耶娃(1773-1817 年)的独生女和唯一继承人。这桩阿尔谢尼耶娃反对的不幸婚姻并不门当户对;男方家庭极不和睦。莱蒙托夫的母亲早逝,是外祖母一手将他抚养成人,并完全剥夺了莱蒙托夫父亲的抚养资格。

诗人的童年是在奔萨州的阿尔谢尼耶娃的塔尔罕内庄园中度过的。他接受首都式家庭教育,从小就能流利的说法语和德语。1825年夏,外租母带莱蒙托夫到高加索的矿泉疗养;儿时对高加索的自然风光和山民生活的记忆在他的早期作品里留下了印记(《高加索》1830年;《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1832年)1827年莱蒙托夫全家搬到莫斯科,1828年他作为半寄宿生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四年级,在那里接受人文教育。还在塔尔罕内时,莱蒙托夫就对文学和诗歌创作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在寄宿学校,他的主要方向是研究AC普希金和拜论风格长诗。拜伦式长诗成为莱蒙托夫早期的主要作品。1828-1829年,他写下了《海盗》、《罪犯》、《奥列格》、《两兄弟》 (死后发表)、《最后的自由之子》、《伊兹麦尔一白》和《恶魔》等诗篇。

这些长诗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抗争、践踏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英雄、被抛弃者和**分子;“罪恶”悬在他们头上,这种罪恶通常被秘密笼罩,并以苦难的表象出现。

1830年3月,根据枢密院令,莫斯科寄宿学校改为普通中学。1830年,莱蒙托夫“请求”退学,在莫斯科郊外斯托雷平家族的谢列德尼 科沃庄园避署消夏,同年考取莫斯科大学思想政治系。莱蒙托夫的初恋发生在这段时期,他深深迷恋上 了EA苏什科娃(1812-1868年)。他是在友人AM韦列夏金娜的家中结识苏什科娃的。因为她,诗人于1830年开始了自己的抒情诗创作期(《致苏什科娃》、《乞丐》、《十四行诗》、《夜》)。

不久以后,莱蒙托夫又疯狂地爱上了剧作家ФФ伊万诺夫的 女儿HФ 伊万诺娃(1813-1875年),尽管这只是一段短暂的恋情。

诗人的个性形成于这几年(1830一1832年),不断地移情别恋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尝试了解自己。这时,诗歌出现了“片断思维” 体,诗的中心部分是不停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认知。他在1830-1831年创作的诗歌开始表现社会主题。莱蒙托夫鲜有直接意义上的政治抒情诗;社会政治课题通常融入到他的哲学和精神思考体系中。这在莱蒙托夫19世纪30年代初创作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莫斯科大学哲学和政治氛围浓厚,学校成立了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ИB斯坦克维奇、AИ赫尔岑和B Г别林斯基都组建过社团)。没有资料显示莱蒙托夫与这些团体有何关联,但他有可能赞同它们在政治上特有的反对派精神,甚至参加过学生活动(将M Я马洛夫教授赶出教室)。这些思想早在《土耳其人的哀怨》(1829年)和献给1830-1831年欧洲革命(《1830年7月30日》巴黎、《1830年7月10日》)、法国大革命(《来自安德烈申尼耶》,1830一1831年)及普加乔夫起义(《预言》,1830年)的组诗中就有体现。莱蒙托夫这个时期开始构思展现1774-1775年农民起义全景的小说《瓦季姆》,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小说。

他这一阶段诗歌的抒情对象是巴赫梅捷夫的妻子、莱蒙托夫大学同窗的.妹妹 BA洛普希娜(1815一1851年)。他对她的感情最为热烈,也最持久。洛普希娜既是他早期诗歌(《K.莱蒙托夫1831年、《她不是骄傲的美人……》1832年等),又是晚期作品(《瓦列里克》,《恶魔》第六次印本的题词)的抒情对象或主人公原型;她的形象走进了诗歌《不,我没有如此强烈地爱着你》和《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维拉)。1830-1831 年,诗人早期的抒情诗创作达到颠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1832年后,莱蒙托夫开始涉足叙事诗(《心愿》1832年、《美人鱼》 1832年)和散文体小说领域。

莱蒙托夫此时诗歌关注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的俄罗斯历史(《最后的自由之子》1831年、《立陶宛女人》1832年),另一个是 异域的高加索题材(《伊兹麦尔一白》1832年、《巴斯通志村》1833 -1834年、《哈吉-阿勃列克》1833年)。

1832年,莱蒙托夫离开莫斯科大学前往圣彼得堡,希望在圣彼得堡大学继续求学;但他在莫斯科所听课程被拒绝评定合格。为了不重新开始学业,莱蒙托夫听从亲戚们的建议选择从军;1832年11月他通过近卫士官生入学考试,在军校度过了两年时光,队列勤务、值勤和阅兵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创作时间 (军校生活粗糙自然地反映在他的士官生诗中-《彼得戈夫的节日》等)。1835年,在莱蒙托夫毕业成为禁军骠骑兵团的一名骑兵少尉 (1834年9月)后,他的创作又趋活跃。这一年面世的长诗《哈吉-阿勃列克》是莱蒙托夫第一次在印刷刊物上发表作品(据传,手稿是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投给杂志社的)。莱蒙托夫将剧本《假面舞会》的初稿交给书刊审查机关,同时还在创作诗歌《萨申卡》和《大贵族奥尔沙》,并开始写作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莱蒙托夫同A H穆拉维约夫、ИИ科兹洛夫以及与正在组建的斯拉夫主义小组关系密切的人的交情众所周知。在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写于1836年,未完成,1882年发表)中,莱蒙托大首次对社会生活进行描写,并提前预料到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生理学”。他同时还在创作《假面舞会》(1835- 1836年),这是第一部他认为值得发表的作品,他三次将剧本交付审查,两次修改,但剧本最终还是被禁。

1836一1837年,莱蒙托夫创作了第一首成熟的独具特色的长诗《大贵族奥尔沙》(1835-1836年)。奥尔沙是他第一次尝试塑造的历史人物-一名伊凡雷帝时期按照贵族荣誉法则生活的农奴主。这个主题在《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禁军士兵和勇敢的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1838年)中得到延续。莱蒙托夫与之相类似的抒情诗还有《波罗金诺》,这首写于波罗金诺战役25 周年(1837年)的诗篇是关于18人民战争的“微型叙事诗”。

1835-1836年,莱蒙托夫还没有进入到与普希金关系最亲密的圈子里.与普希金也并不认识。然而,他在获悉普希金去世的消息后立刻写就的《诗人之死》却引发了轰动。1837年2月l8日莱蒙托夫被捕,“禁诗”政治案件的调查开始了。莱蒙托夫在被捕期间创作了《邻居》、《囚徒》,《女邻》(1840年)、《被囚的骑亡》(1840年)等诗篇。其中,《囚徒》是他辉煌的“狱中诗” 创作周期的开始。

1837年2月,莱蒙托夫接到调任下诺夫哥罗德高加索骑兵团准尉的最高指令;他于3月出发,途经莫斯科。由于中途患上感冒,莱蒙托夫留在斯塔夫罗波尔、皮亚季戈尔斯克和基斯洛沃茨克治疗;在追随骑兵团的路上“游遍了沿线各个地方,从基兹利亚尔到塔曼,他翻山越岭,足迹遍布舒沙、库巴、舍马哈、卡赫季,他身着切尔克斯人服装,肩背步枪,在旷野中过夜,伴着胡狼的嗥叫声入眠……”, 11月份到达季夫里斯。1837年,莱蒙托夫开始记录有关阿希克克里布的民间神话 (《阿希克-克里布》),他努力再现东方语言的色彩和“土耳其”说书人的心理活动;诗人在《捷列克的恩赐》、《哥萨克摇篮曲》和《逃亡者》中揭示了高加索民族的性格。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遇见了莫斯科寄宿学校的旧交HM萨京以及别林斯基和HB迈尔医生(《梅丽公爵小姐》中韦尔纳医生的原型);结识了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CИ克里夫佐夫、BM 戈利岑、BH利哈廖夫和MA 纳济莫夫),与AИ奥多耶夫斯基过从甚密(1840年写下《追忆A И奥多耶夫斯基》)。

在流放期间和以后的日子里,从小痴迷绘画的莱蒙托夫的艺术天分充分展露出来。他的画主要是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种类有风景画、风俗画、肖像画和讽刺画,其中又以高加索题材的画为最佳。

经过外祖母的多方奔走和向AX本肯多夫疏通,莱蒙托夫的流放时间缩短了。 1837年10月莱蒙托夫接到调往格罗德诺骠骑兵团(诺夫哥罗德州)、然后调回位于皇村的禁军骠骑兵团的命令。1838年1月下旬,莱蒙托夫回到圣彼得堡。1838-1841年是他在文坛名声大噪的几年。他很快进入普希金文学圈,认识了BA茹科夫斯基、ПA维亚泽母斯基、ПA普列特尼奥夫和BA索洛古布,卡拉姆津家庭接纳。最后一次流放前,莱蒙托夫在卡拉姆津家中阅读了《乌云》。1840年,其生前唯一一部诗集和《当代英雄》在圣彼得堡出版发行。

不算上剧本和未完成的散文体小说,到1840年,莱蒙托夫留给世人的作品包括约400首诗歌和30首长诗。其中绝大多数是在诗人死后发表的。

1838-1840年,诗人加入“16人小组”-一个由小圈子行为规则和成员的政治对立情绪联合起来的军界年轻贵族团体。

这一阶段,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体小说中似乎运用了普希金的一些方法。但莱蒙托夫散文体小说的基本架构(诗歌亦是如此)在许多方面 与普希金是对立的;普希金散文体小说的简约和诗歌“和谐准确”的风格不是他的特点。莱蒙托夫并没有与普希金的圈子结成密切的关系: 无论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还是普列捷尼奥夫,远非所有人都接受他的创作。“有选择”地接受他的还有正在形成的莫斯科斯拉夫主义小组。莱蒙托夫也在仔细观察未来斯拉夫主义者(AC霍米亚科夫、ЮФ萨马林)的活动,与他们保持着私人关系,还在《莫斯科维亚人》(1841年)上发表叙事诗《争吵》,但对待他们理论中的社会哲学基础却态度冷漠(《祖国》1841年)。

与莱蒙托夫关系最牢固的是《祖国纪事》杂志社。正是这家杂志刊登了他生前和死后发表的大部分诗篇,以及《贝拉》、《宿命论者》和《塔曼》。

1840年2月,在公爵夫人拉瓦尔的舞会上,莱蒙托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Э巴兰特发生冲突;直接原因是上流社会的竞争-两人都对MA谢尔巴托娃公爵夫人感兴趣,而公爵夫人更喜欢莱蒙托夫。争执超出了私人范畴,上升到捍卫国家尊严的层面。2月18日举行的决斗以双方和解结束。但莱蒙托夫还是被交给了军事法庭,朋友和文学界的相识纷纷前来探狱。在此期间,对莱蒙托夫与巴兰特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新的解释,这恶化了事态的发展。1840年4月,上面发布将诗人调往高加索现役军队田加骑兵团的调令。他6月份才踏人斯塔夫罗波尔高加索军队司令 П X格拉别的房间,7月份就参加了与高加索山民的小型战斗和血腥的瓦列里克战役。

1841年2月初,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他因作战勇猛而被推荐受奖,但尼古拉一世拒绝了推荐。诗人在首都度过的3个月中备受关怀;他有很多创作计划,打算退役并重新投身到文学活动中。在高加索接触到的东方精神生活令他感兴趣;在自己的一些作品中,他触及到了“东方世界观”的问题(《塔马拉》、《争吵》)。

1841年4月14日,没有得到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加索。5月,他来到皮亚季戈尔斯克,获准在矿泉停留疗养。在这里,他写下一系列诗篇:《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 《预言家》。

篇6:莱蒙托夫诗歌《帆》

Нет, не тея так пылко я люлю… 《不是,我这样热爱着的并不是你 》

Нет, не тея так пылко я люлю, 不是,我这样热爱着的并不是你,

Не ля меня красы твоей листанье: 你美丽的容颜也打动不了我的心:

Люлю в тее я прошлое страанье 我是在你身上爱着我往昔的痛苦

И молоость погишую мою. 还有那我的早已经消逝了的青春。

Кога порой я на тея смотрю, 当着我有时候把自己锐利的目光

В твои глаза вникая олгим взором: 刺入了你的眼睛,而向着你凝睇:

Таинственным я занят разговором, 在我的心窝里却作着暗暗的清谈,

Но не с тоой я серцем говорю. 但是在一道对谈的人却并不是你。

Я говорю с поругой юных ней, 我是在同我的年青时的.女友倾谈;

В твоих чертах ищу черты ругие, 在你的面貌上寻找着另一副容颜;

В устах живых уста авно немые, 在活的嘴唇上寻找已沉默的嘴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莱蒙托夫诗歌《帆》】相关文章:

上一篇:民企内部腐败大起底下一篇:评工程师个人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