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2024-04-09

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精选17篇)

篇1: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诗词大全

古意

作者:陈羽朝代:唐体裁:七古 十三学绣罗衣裳,自怜红袖闻馨香。人言此是嫁时服,

含笑不刺双鸳鸯。郎年十九髭未生,拜官天下闻郎名。

车马骈阗贺门馆,自然不失为公卿。是时妾家犹未贫,

兄弟出入双车轮。繁华全盛两相敌,与郎年少为婚姻。

郎家居近御沟水,豪门客尽蹑珠履。雕盘酒器常不干,

晓入中厨妾先起。姑嫜严肃有规矩,小姑娇憨意难取。

朝参暮拜白玉堂,绣衣著尽黄金缕。妾貌渐衰郎渐薄,

时时强笑意索寞。知郎本来无岁寒,几回掩泪看花落。

妾年四十丝满头,郎年五十封公侯。男儿全盛日忘旧,

银床羽帐空飕v。庭花红遍蝴蝶飞,看郎佩玉下朝时。

归来略略不相顾,却令侍婢生光辉。郎恨妇人易衰老,

妾亦恨深不忍道。看郎强健能几时,年过六十还枯槁。

篇2: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

作者:韩愈朝代:唐体裁:七古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

一片入口沈z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篇3:解读赵孟頫“古意”论

一、赵孟頫画论中“古意”的解读

能够显现赵孟頫“古意”论的文字首推此段:“作画贵有古意, 若无古意, 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 敷色浓艳, 便自谓能手, 殊不知古意玩亏, 百病横生, 岂可观也?吾所作画, 似手简章, 然识者知其近古, 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 不为不知着说也。”在这里, “古意”是与“用笔纤细, 敷色浓艳”的画法相悖的“似乎简率”的画法。何为“似乎简率”的画法?可从倪瓒评价赵孟頫“笔墨峻拔”找到注脚, 即笔墨顿挫有力而笔法灵活超脱。而明代李日华在《竹懒论画》中进一步解说, 赵孟頫的“古意”中还包含“简”和“淡”的意趣, 即用笔简率, 敷色清淡的作画技法。

赵孟頫还说:“宋人画人物, 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 殆欲尽去宋人笔墨。”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宋不及唐呢?因为宋人主流的院体画注重写实, 用笔纤细, 用墨浓重、压抑, 敷色浓艳, 缺少唐画清雅超脱、自信闲雅的气息。赵孟頫强调“画人物画以得情性为妙”。他的艺术理想是像卢楞伽画的罗汉和东丹画的动物鞍马那样, 把人物的情态以及得于笔墨之外的情性表现出来。这一点他做到了, 他画的红衣罗汉, 用笔简练、设色清淡而华丽, 人物具有西域高僧的气质特点。

说到精神品格, 因赵孟頫有宋室皇族身份入仕元朝早后人诟病, 实际上他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能做到像唐人那样自信从容, 只能在现实之外寻求精神隐逸。于是他将其内在的精神渴求转化为对具有强烈隐逸文化特质的魏晋时期文化的迷念与向往。赵孟頫的这种隐逸情怀几乎成为他追求清虚、清淡艺术风格的内在动因。《松雷斋文集》诗中, 诸如“乾坤清气少”、“天清去雁高”之类的句子到处可见, 《吴兴清远图》等画作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赵孟頫追求“清”的艺术境界。《吴兴清远图》小山连绵, 平缓而有前后左右之变化, 无皴擦、点、染之笔。线条高古稚拙, 石以青绿填之, 山下则微染赭石。远山一线构形, 填石绿, 山下小树点勾而成, 整个画面透露出清逸, 古雅之气。用笔几近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山石之古拙之气, 绝无南宋院画晦暗与浓重。从赵孟頫青绿山水看, 他是刻意追求“古意”, 确切的说是东晋时期的清雅、清淡、古拙、清真之风。再如《双松平远图》, 画一河两岸江南山水清旷、平淡之景。图之右侧画近岸土坡与乱石数块, 两颗松树顾盼有情, 简洁古雅, 用笔清润俊朗, 树干和松针都以中锋写出, 而石头与土坡用笔疾驰有度, 中侧锋并用, 笔势清雅而遒劲, 枯润得宜。远处江对岸, 以极简墨线写出, 节奏轻缓冲和。从这幅画可以看出赵孟頫以书法的用笔作画。而在另一幅画《秀石疏林》中, 赵孟頫题诗道:“石如飞白, 木如籕, 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 方知书画本来同。”“飞白”是汉代时用笔迅疾有枯笔的书法线条。“籕”是大篆, 用笔古拙圆劲结子天真。“八法”是指“永字八法”即书法用笔法, 代指书法。这与苏轼的“诗不能尽溢为书, 变为画”相一致。从赵孟頫的题诗可看出“古意”中包含书法入画的内涵。

二、赵孟頫书论中“古法”的解读

“古意”作为艺术境界的追求不仅体现在赵孟頫的画中, 而且体现在其书法境界的追求中。在他跋《兰亭序》中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贴, 悉知其用笔之意, 乃为有益, 右军书《兰亭》, 是以退笔, 因其势而用之, 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书法以用笔为上, 而结字亦需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 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 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 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 结字非不古, 而乏俊气, 此又存手其人, 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赵孟頫在书法上强调“玩味古人法帖, 悉知其用笔之意”即“古意”, 他提出“结字因时相传, 用笔千古不易”主张与其“古法终不可失”一起构成了他倡导的书法美学中对“古意”的追求。他在书论中没有直接提到“古意”而是说:“古法终不可失也”。他的“古法”到底是指什么样的方法呢?在赵看来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悉知”古人的“用笔之意。”古人用笔之意是“因其势而用之, 无不如志。”也就是说古人用笔的高明之处在于“笔势”能“如志”。古人之“志”是指王羲之那个时代的文人追求的精神自由和超脱。“势”在《字源》中原是艺术的艺最初的写法, 又表示威力, 力量、趋势、情状、气势、形态等, 在书法中的字势和笔势指字的形态和用笔的力量、气势、形态、情状等。如蔡邕的《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阴阳生矣, 形势出矣。藏头护尾, 力在其中, 下笔用力, 肌肤之丽, 故日:势来不可止, 势去不可遇,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字, 上皆覆下, 下以承上, 使其形势递相映带, 无使势背。转笔, 宜左右回顾, 无使节目孤露……此名九势, 得之虽无师援, 亦能秒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 即造秒境耳。”

蔡邕《九势》中的“势来不可止, 势去不可遇。”“使其形势递相映带, 无使势背。”正是赵孟頫所说的“因其势而用之”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他认为“古法终不可失”。他所说的古法到底是指什么呢?从其所研习的古代碑帖中可以做出较为接近事实的解释。元扬载《翰林学士赵公状》:“公性善书, 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 《徂楚》:隶则法梁鹄, 钟繇;行草则法逸少, 献之, 不杂以近体。”从赵孟頫传世的书法《洛神赋》、《前后赤壁赋》、《致鲜于枢尺牍》等来观察, 其行书、草书用笔更多的来自于王羲之。赵孟頫之所以在得到定武兰亭拓本连作十三跋, 就是因为王羲之书法中有“千古不易”的笔法, 书法的结构体势常常因时代的审美及实际的用途等原因而不断的改变, 如楚之大篆、秦之小篆、草隶、汉之隶书, 草书、魏晋之隶、楷、行书书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但用笔的方法或道理则是一直不变的。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的“古法”其实可以从他临习最多的王羲之书法中找到答案。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中说有个叫翼的钟繇弟子, 开始学写字时“平直相似, 状如算子”根本就不能称为书法, 后来“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 遂得《笔势论》, 翼读之, 依次法学书, 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 皆依此法。”按钟繇弟子所得的《笔势论》适用于行书和楷书。可能就是汉代菜邕的《笔论》和《九势》的全称。因为魏钟繇的书法理论《用笔法》中提到“繇忽见喈 (蔡邕字伯喈) 笔法于韦诞坐上, ……及诞死, 繇阴令人盗开其墓, 遂得之……从其消息而用之, 由是更妙。”说明钟繇得到的用笔法是从韦诞墓中所得到的蔡邕笔法。从钟繇的《用笔法》中“每见万类皆画象之”与蔡邕《笔论》中的“为书之体, 须入其形”。钟繇的《用笔法》:“点如山摧陷, 摘如雨骤;纤如丝毫, 清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 来若游女之入花林, 灿灿分明, 遥遥远映者矣。”和蔡邕《笔论》:“若坐若行, 若飞若动, 若来若往……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 方得谓之书矣。”两者都强调要有形象和意趣。而且如出一辙。此外,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夫欲书, 先干研墨, 凝神静思……然居作书。”与蔡邕《笔论》:“夫书, 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 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 沉密神彩, 如对至尊, 则无不善矣。”二者都是强调作书时要精神专注而闲适, 几乎是一致的。

王羲之《自论书》中对书法的“意”特别强调, 并且作为他点评书法优势的标准。他认为“寻诸旧书, 惟钟、张故为绝伦, 其余为是小佳, 不足在意。去此二贤, 仆书次之。顷得书, 意转深, 点画之间皆有意, 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 事事皆然。”也就是说他认为在他之前的书家中, 钟繇和张芝的书法是无与伦比的, 其余的人只是小佳, 他们不足之处就在于字缺乏意趣、意韵。除钟, 张二人, 他自己的字应该是最好的了。因为他觉得他写的字意趣、意韵愈来愈深。点画之间都有意趣, 自然有无法用语言表述详尽的妙处, 懂得这种妙处的人, 做每件事都会如此。由此可见, 王羲之书法中的点画之间的意趣才是他高明之处。这也是赵孟頫所特别欣赏的“雄秀之气, 出于天然”。

赵孟頫在《兰亭序》中提出的“用笔千古不易”和“古法终不可失”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1. 书法用笔来自对大自然的感悟“夫书肇于自然”因此要符合自然之道, 而“无使势背”。2.书法用笔要有生机, 表现万物意象, 即“为书之体, 须入其形”。3.书法用笔要有意趣情性即“举而惌之, 似和风吹林, 偃草扇树, 枝条顺气, 转相比附。”这种“中庸”思想对于像赵孟頫这样的宋之逸民来说正是其排解内心矛盾与痛楚的最好良方, 同时也是一位文人士夫的生存之道在艺术中的折射。就时代来说, 南宋末年山河即将易主, 人心浮动, 愤怒、压抑导致艺术失去自然之道的阴阳和谐之正道。

三、结语

赵孟頫的艺术思想中“中庸”思想以其“古意”论的艺术追求也符合时代精神需要, 符合艺术本体发展规律, 因此, 他的“古意”论不仅没有让艺术停滞或倒退, 而是力挽南宋画学之颓废, 力较南宋书法重意趣, 轻古法的时弊。他“古意”论非后来明清的“复古”、“摹古”, 而是借古以开今。在书法艺术上借晋唐“古法”开创了清俊、闲雅、端庄、秀拔的书画风格, 成为继晋唐之后的书画正脉。自赵孟頫起使得士夫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正宗主流, 直至晚清民国, 文人画一直是代表中国画艺术精神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行文至此不禁想问:赵孟頫的“古意”论“古”乎?“今”乎?

参考文献

[1]潘运告.元代书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2]陈云琴.松雪斋主—赵孟頫传[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篇4:隐居十月的连城古意

赤脚走一回培田古村落

肯定还会有无数游客选择黄金周去感受土楼的历史,但是对一些带着隐世情怀想找一处清净的客家民居度过这段假期的游客来说,恐怕培田古村落会是一个另类好选择。

位于连城县宣和乡的培田古村,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同样是客家民居,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早已名声在外的土楼。相比于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漫步其中,虽然还没走到 “九厅十八井”的高堂大屋继述堂,一进培田古村落,踏足鹅卵石铺就的满是碧苔的巷道时,古韵就已经从深深的地下爬上了脚趾。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里面的鹅卵石都是经过精心排列的,最常见的图案是古钱,不管豪宅还是小屋,其门口、天井、通道等大多有它的身影,既有镇邪扶正的意思,又为提醒族人商农并重。这种鹅卵石砌成路面洁净漂亮,脱掉脚上的束缚轻轻踩在路面,冰凉舒适的触感顿时就卷走了所有倦怠。

赤脚顺着巷道随意游走,村落大小门楼上的各式楹联也独成一道风景。“善居室惟怀完美,好读书立志修齐”,“积德润身如积玉,遗书教子胜遗金”,诸如此类的对联随处可见,这种墨香混合着天井架子上怡情养性的兰花香气,是一股子文墨之乡独有的味道。它源于培田先辈秉承祖先“维耕继读”的儒家传统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建筑艺术如今已在培田矗立了800余年,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家书院和一条千米古街让培田村得意名列十大“中国最美的村镇”。

有心的话,还可沿着街道边的水圳走走,感受一下培田留存至今的古老生命线。几百年前的培田千米古街,街道上灯火阑珊,旁列古祠、民居、商铺,街上客枝、轿行、赌庄、布店人群熙攘,而在街道下默默流动滋养着整个村落的,就是这些古时的自来水工程——水圳。当时的圳水清澈见底,担负着生活取水和洗衣做饭的各种功能,成为培田村人用水的主要渠道。而培田的理水更在每一个细节彰显着客家独特的文化,几乎每一座古建筑都布有排水用的暗沟,因为讲究“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古老说法,天井将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汇聚一处,顺沟而出,流入石砌水池,同时,排水路径暗藏而不显露;弯曲而去,不直泻而出,乃因“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面对着八百多年漫长历史文化无从下手时,俯身探寻这一水暗流中潜藏的智慧,让培田古村落顿时不显孤远,随着水性忽而灵动。

带本书登临冠豸山

“北夷(武夷山)南豸(冠豸山),丹霞双绝”的说法早就证实了连城冠豸山的自然风貌,冠豸山离连城仅1.5公里,有自然公园和放大的盆景之称,以山形酷似古代法官戴的象征公平正义的獬豸冠而得名,“上游第一观”、“一线天”、“鳄鱼上山”、“长寿峦”、“莲花洞”、“仰止亭”、“生命之根”等50多处神形俱似的景观,肯定能让想趁着黄金周感受户外、畅游山水的人尽兴而归。不过当地人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游览冠豸山的人, 如果只知道它的自然景观如何如何美,却不知道它的书院文化如何如何深,那么,他精神上的所得仍然是极其有限的。

性价比最高的冠豸山玩法,除了踩一双登山鞋,还得带本古体书在冠豸山的悬崖栈道上寻找悬壁而建的古寺书院。宋代“二邱书院”,元代“樵唱山房”,明代“东山草堂”、“修竹书院”,清代 “五贤书院”、“雁门书院”都错落在这座山麓之间,每家书院背后都有一段悠久曲折的历史。当地县志所载:“冠豸山辟自宋元,盛于有明中叶,残于清初山寇之难。名迹多荒。其书院之经历亦大略如此。乾隆初,改建五贤书院。弦诵风流,差复从前之旧。不及百年,又毁于咸丰戊午。一切建筑,尽为摧烧……然五贤二邱等名贤遗迹,为全连民心风俗所关,故至同光,已稍有恢复。但民国以后,丧乱频仍,诸遗迹倏又化为乌有。” 在经历了这些灾难意外后留存下来的书院,无一未被历史打磨,也无一未在历史中留下显赫声名。据1921年编纂的《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的连城宋、元、明、清的名人彭孙、邓察、张鹏翼、童庆鸣等13人,其中有12位长期或短期在冠豸山居住过。被称为福建四大理学家之一南宋大儒罗从彦曾于 1128—1131年到仰止亭讲学,当时闽西、闽北各地群儒汇集于此,研讨理学,教授学生,那些击节赞颂和拍案争执的声音,如今仍在一座座书院里回响,等待一次穿越时光的聆听。而数百年后,当我们读着这些悠长的历史,放任书院里时光的回响抚慰我们在假期被人流和琐事侵扰的心,顿感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篇5: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古意陆游,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诗词大全

古意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夜泊武昌城,江流千丈清。

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

篇6: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

作者:贾岛朝代:唐体裁:五古 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

篇7: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

作者:崔曙朝代:唐体裁:五古 绿笋总成竹,红花亦成子。能当此时好,独自幽闺里。

篇8:古意西安的绿色文明

中國•西安

杨柳依依,波光潋滟。

这一天全世界聚焦西安,这一天属于西安,也属于世界。

西安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华夏故都,山水之城”之称,中国历史上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于此。“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唐代著名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对昔日的西安——长安盛景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述。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更是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而今日的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

无论是历史上的长安还是今日的西安,在如何与西方文化、世界文明对话的问题上,自古至今就没有间断过研讨、探索和实践????

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落址西安,世园会是一个窗口,让全世界认识西安;世园会是道门,让西安紧跟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世园会是一个命题,为内陆城市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新模式;世园会是一个契机,令西安实现从历史古都向激情四射的现代化都市华丽的转身。

可以说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那么在城市化、工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发展绿色文明,城市发展与绿色生态和谐共存的模式探索正成为全球的新命题。

此次西安世园会是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以生态文明为引领,营造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构建世界化的园林建筑背景,彰显西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韵味,展示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

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天”指自然,“人”指城市,“长安”是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名称,也是国家繁荣与安泰的象征。“天人长安”意味着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创意自然”是在尊重自然和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修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世园会从主展馆到各展园,不仅展馆本身是科技与绿色时尚兼具的现代建筑,而且更让游人直观受到低碳、环保理念的洗礼。无论是世园会的主题、吉祥物、会徽,还是世园会主推并践行的“绿十条”(即“西安世园会推荐绿色生活十条理念”)——无不折射出新西安承古创新、生态建城的城市发展新趋向。

如何将低碳理念化作行动,如何将环保理想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在世园会开园前半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执委会就和团中央共同举办了“绿色世园走进高校”活动,百名高校团委书记签署发布 “绿色公约”,向全社会推荐“绿十条”,倡导全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十条”包括:安全无害、简约装修;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省电节电、珍惜能源;珍惜粮食、绿色饮食;按需定量、理性消费;惜水节水、循环利用;低耗高效、无纸办公;提倡低碳、减少污染;勤俭节约、拒绝奢侈;植树种花、美化生活等内容。

西安以世园会为绿色引擎,希望将绿色低碳的理念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力求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有益的绿色风尚、绿色文化。“绿十条”倡导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活的投入却能保证相当的生活品质;通过改善民众的出行方式 、生活方式、购物方式来提高全民的生活品质。

这场世界级的绿色盛会,彻底改变了世人对西安生态环境和西安人保守、老土的误读。世园会美得自然,西安城内到处飞花,地处西部的北方城市经过几年的努力,营造出了一个生态之城、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之城。

世园会不仅改变着西安的土地颜色、改变着西安的空气质量,更在改变着西安的城市形象和内在气质。西安既是厚重的,也是绿色时尚的。它充满活力,是一座敢于挑战自我的自信之城。

篇9: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古意陆龟蒙,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诗词大全

古意

作者:陆龟蒙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

篇10: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

作者:王驾朝代:唐体裁:七绝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篇11: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三首

作者:常建朝代:唐 二妃方访舜,万里南方悬。远道隔江汉,孤舟无岁年。

不知苍梧处,气尽呼青天。愁泪变楚竹,蛾眉丧湘川。

后人立为庙,累世称其贤。过客设祠祭,狐狸来坐边。

怀古未忍还,猿吟彻空山。

明月照高阁,彩女褰罗幕。歌舞临碧云,箫声沸珠箔。

青鸾临南海,天上双白鹤。万里齐翼飞,意求君门乐。

玉霄九重闭,金锁夜不开。两翅自无力,愁鸣云外来。

态深入空贵,世屈无良媒。俯仰顾中禁,东飞白玉台。

楚王竟何去,独自留巫山。偏使世人见,迢迢江汉间。

驻舟春溪里,皆愿拜灵颜。寤寐见神女,金沙鸣环。

篇12:古意论的价值

赵孟頫是位博学而敏慧的艺术通才,以其卓越的书画实践和审美理念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他提出的“以书入画”“作画贵有古意”“书画本同”等主张足以彪炳千秋。他生平不喜宋人院画,而刻意模仿唐人,欲从盛世之中寻求绘画之法,在古意的旗号下又极富独创的精神,所谓自出一种温存清雅之态,从而重建古朴率真、风流蕴藉而又清新典雅的美学品格。其作品如美人,见者无不动色。谢稚柳先生所见甚高,他认为由于赵孟頫的登高一呼,使董、巨、李、郭和米氏画风又死灰复燃,在元代起了存亡继绝的作用。

赵孟頫将唐人与古风、青绿与山水、董巨与李郭南北两派,还有笔墨的描写作用与表现作用综合一体,这种“综合性”正是他对于中国画史的伟大贡献。陈师曾从“书画一体”“南北融合”角度评述赵孟頫:“真行篆隶,造妙古人,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能步武摩诘营邱。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可谓融南北为一家,合书画为一体者也。”赵孟頫十分明确地提出“以书入画”“书画本同”的绘画主张,但他应该不会想到这种绘画思想会连续波及到他卒后的元、明、清文人画坛,及至今天这种影响还在延续并光大。

赵孟頫才气英迈,书画共臻妙境,出乎前人典型之外,可谓自成一家者也。他的皇族血统以及儒家出仕为官、经邦济世、建功立业的思想是其复古思想的根基所在。南宋灭亡,蒙古人入主中原导致礼崩乐坏,汉文脉近于中断,这为他提出复古思想提供了绝好的契机。

赵孟頫将唐人古风进一步士气化,并在画作之中纳入高雅文化品位以及独特审美境界。恽南田即认为赵孟頫画作“设色古淡,不为浓丽,而气韵自足,可谓神境”。其自谦“不能工”“似乎简率”实际上具有追溯“古意”、自辟新径、开启一代新风的深刻旨趣,同时从古意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庸谦和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居魏阙之下,都可以光辉自溢。

篇13: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

作者:毕耀  朝代:唐  体裁:七古   璇闺绣户斜光入,千金女儿倚门立。横波美目虽往来,

罗袂遥遥不相及。闻道今年初避人,珊珊挂镜长随身。

篇14: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

作者:徐振朝代:唐体裁:七绝 扰扰都城晓又昏,六街车马五侯门。

篇15: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二首

作者:崔国辅  朝代:唐  体裁:五绝   玉笼薰绣裳,着罢眠洞房。

不能春风里,吹却兰麝香。

种棘遮蘼芜,畏人来采杀。

篇16:古意盎然的园林茶坊

当我正在不可追的光阴里游移和搜寻时,手边的电话突然想起,于是,收起那颗徜徉在历史文化殿堂之间的心,理了理思绪,整了整行头,便与朋友相约品茗去。未曾想到,此次品茗小聚,竟叫我遇到了那曾令我魂牵梦萦的“江南私家园林”,真可谓是“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江南园林独特的婉约气质以及恬淡之美,更切身体会到了“独享尊贵”的低调奢华。

这就是座落于福州五四路华福广场的本信会馆。

闹中取静——闲情小聚的江南园林

一向认为茶会所多应倚靠湖边,抑或隐匿于郊外,故当得知此行品茗之处位于五四路商业闹市中时,我不免有些懈怠。可当电梯门缓缓打开,一座置于高档写字楼中的私家园林意外地呈现在我眼前,一时竟分辨不清这是泛黄书页中的院落还是现实存在的茶会所。

从大门口看,两扇红油漆大门,虽未经百年沧桑,可在两旁竖线条原木格栅的映衬下却也尽显古朴。透过密实的玻璃,暖黄色的光线洒在门厅的青石板上,能叫人一窥里面的洞天。走进会馆,虽然有新刻的痕迹,但视野听到之处、双手所及之处,都古香古色。整个会所俨然史上江南大户人家闲情小聚的现代翻版。

踱步走在会所的庭院中,淡雅如画的绿竹和静谧高贵的兰花,环绕在水面如镜的石花池旁,让人心情无限舒展。而木制的柱、梁、槛、椽配上精致彩绘的花窗、隔扇,使会馆虽不似宫廷苑囿那般金碧辉煌,却也独显小家碧玉的含蓄之美。此外,屋檐的灰瓦和铺道的青砖,也为整个会所带来一种深沉的味道。此刻,一个江南私家园林的经典样本已见多半。

旧时的江南,园林的主人不仅精心于营造自己的宅邸,而且也也能诗擅画,附庸风雅。前来拜访做客之友人也多半会吟诗作画,故当时山水诗画在江浙地带尤为盛行。而今,本信会馆除了在建筑总体风格上讲究玲珑精致外,在室内的细部陈设上也颇有讲究,下足功夫。

来到庭院右侧的一间配房,墙上悬挂的多幅山水意境画映入眼帘。每幅山水画虽各有景致,品位独特,却都耐人寻味。走进其中一幅细看,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让观者如闻水声。而在画下的长案上,一尊触感平滑的黑色香炉燃着的一株檀香,给人增添几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韵源味纯——无法抹去的武夷香茗

当然,古朴的建筑装饰与意境悠远的山水画艺术都是这里的配角,本信会馆最叫人流连忘返的,还是这里的好茶!

来到庭院左侧的厅堂,明式木椅和精致的茶具,使房间充满了人文格调。端坐在茶席前气质优雅的茶艺师,不仅仅靠美丽的外表俘获人心,其丰富的茶文化知识才是会所品茗班底的“法宝”。当我举棋不定思量着喝什么茶时,茶艺师小肖为我推荐了来自武夷山景区内自然生态茶园的红茶赤甘。

赤甘?看我满脸的疑惑,小肖微笑着说道,“赤者,红也;甘者,甜也。开汤赏观,汤色橘红,啜之蜜甜,故名‘赤甘’。”原来,赤甘又名铜骏眉,根据叶子开张程度分为大赤甘(叶子张开)和小赤甘(叶子未张开)。因茶不同,故汤色不同,香气不同,味亦不同,各显其韵。

我喝的这款是小赤甘,茶条纤细瘦削,色泽乌润,闻一闻,有一股特别的香气。当蜜黄透亮的茶汤漫流过舌面时,绵柔顺滑,就像是在轻抚一块柔软光滑的锦缎。仿佛自己置身于武夷山峦幽壑,听溪泉之乐,沐灵雾之露,于动静之间汲天地之灵气而成草木仙骨,感动盈盈。

“请您将杯中的茶喝净,我们改泡水仙。”茶艺师的话将我的思绪拉回到杯前。通常改喝另一泡茶时,茶艺师会倒掉客人杯中的余茶,而小肖却告诉我,会馆一向坚持的是“不滴每一滴水,珍惜每一片茶”的服务理念,这叫我感触颇深: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本信会馆能够坚守茶道本原,实属不易。

喝着茶,小肖还告诉我,下次再来会馆,可根据壶的造型、茶的种类以及品茶的感受自选茶壶。目前,会馆每位茶艺师都各养一把茶壶,供客人选择。

篇17:古意,古意陈羽,古意的意思,古意赏析

古意

作者:武元衡朝代:唐体裁:五古 蜀国春与秋,岷江朝夕流。长波东接海,万里至扬州。

开门面淮甸,楚俗饶欢宴。舞榭黄金梯,歌楼白云面。

上一篇:汉语抒情作文下一篇:灯盏花苷Ⅰ及其衍生物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ab initio计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