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九月份教学工作反思

2024-04-27

小学语文九月份教学工作反思(通用18篇)

篇1:小学语文九月份教学工作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九月份教学工作反思

白马井实验小学

陈承宗

从开学一个月来,我不断研讨教学方式方法,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有所收获,当然对于语文实践活动实施也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将这这个月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篇2:小学语文九月份教学工作反思

在半学期来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一、以学生为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要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授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这样使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减少,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二、以自学为主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感悟内容,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没有什么收获。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同时可培养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三、以读书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以读书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同时注重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朗读,高年级较适合的方法是“默读”,默读有助于思考,读思结合。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朗读取得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还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但是,在教学中也有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一、作文指导不够充分

作文是需要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作起来部分孩子很困难,觉得无从下手空泛、不生动。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二、批注式阅读抓得不实

篇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一、浅化习作入门

作文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慢慢去理解、体会.所以,对于语文教师,特别是教启蒙作文的教师来说,切忌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技法,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有压力,觉得自己根本写不出那样的作文,进而厌恶作文,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习作入门课上,教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忧愁;写一盆花、一棵草、一只小蚂蚁;写和同学做的小游戏;写考试得到100分;写你犯的错误……事实证明,“作文”一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神秘感,他们对自己能写出文章更觉得是“天方夜谭”.所以,教小学生写作文,首先必须消除他们对作文本身的神秘感,通过鼓励、示范等方式告诉学生:写作原来很简单.

二、让学生练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练笔,使每名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从何入门呢?练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少年儿童热情敏感,充满活力,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等.如果光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多少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都难免会忘记,即便日后能回忆,也是朦胧的.所以,在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要养成练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三、多做游戏,寓教于乐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写作,写中再现玩趣,使作文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觉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引导学生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可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之外,还应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方法.例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兴趣也就更高了.

五、写好作文批语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强烈地期待得到教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或热情地赞扬、鼓励,或诚心地帮助、指点.教师在作文批语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并通过作文批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篇4: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做操》这篇课文时,我把一张画了太阳的图片贴到黑板上,让孩子们站起来,面向太阳,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又把图片拿到教室的另一个地方贴上,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说,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學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是,“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使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课本上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学区九龙口学校)

篇5:初一语文上册九月教学反思

九月,伴随着萧瑟的秋风,我满怀信心而又忐忑不安踏入了教师生涯第一个月。在这忙碌、紧张、充实的开学之月,我乐观积极地适应新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

九月主要学习语文第一单元,一共有《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和《童趣》四篇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在上这一课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课件,参考了导学案,结合了自己的想法,然而我发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也许是学生还未真正适应这种上课模式,我自己也苦苦反思了很久,最终我发现上课不能完全拿导学案讲解,语文是讲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直接拿导学案上课失去了语文独有的趣味性和人文性,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趣味。

在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我吸取教训,也听从前辈的建议,把导学案作为预习的重点,上课时把预习中的难点和课文的重点相结合,让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自信展示。同时,给小组加分制度,不断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紫藤萝瀑布》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经典美文,我把它作为给全校老师们展示课,我准备了很久,但是在前一天的试讲中,发现课文内容太多,根本讲不完,重点也没把握透,所以晚上连夜修改教案,删除和修改了很多内容,第二天正式上课的过程中,也许是对于教案的把握不透,自己的过度紧张,时间没有把握到位,导致这一课的上课效果不敬人意。

我会在每一次跌倒中爬起,每一次彷徨中寻找希望,我会越挫越勇,迎难而上。

篇6:高三语文3月份的教学反思

比如:文言文阅读(选择题与主观题)都存在明显的基本功不扎实现象;文化名著考题出自《庄子》;文学名著出题较细;语用题得分明显不高;作文文体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教学的不足及急功近利,甚至是“投机”的行为。

鉴于此,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经过多层次的教研,决定在第二轮复习中,充分地补缺补漏,为此,我们让学生订购了《学海导航》作为第二轮的复纲。

近段时间,虽然正式的考纲尚未出来,但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了某些变化,如略去科技文客观选择题,转入“语言运用题”作为主观题。这些变化更体现了语文教改的注重实用的精神。综上所述,语文教改的方向,也是语文高考的改革的方向,两者并不矛盾。

本月,高三语文备课组还进行了互相听课,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尤其是复习教学的经验,此外为了弥补作文教学的不足,我们还特地邀请老校长祁明规老师作专题作文讲座,面向整个高三年段开放。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王国雄说,读书有三种境界,其实何尝不是教书的三个境界。如今,我们正进行在“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阶段,相信再过两三个月,我们莆田八中的师生必将迎来“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时刻!

篇7:六年级上册语文9月份教学反思

经过两大周的教学,我已完成了第一、二单元的教学任务。第一单元 4篇文章,围绕“爱国”这一鲜明的主题。该单元精选的四篇课文集中反映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编排主旨。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有助于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每篇课文还配有新颖精美、富有情趣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爱国”理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生的指南针。学习这些课文,能够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

《我们爱你啊,中国》以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反复吟咏,赞美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成就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以读代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诗歌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要处理好媒体展示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关系,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完成课后练习4的相关训练要求,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郑成功》记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文章属于叙事性作品,条理很清晰。我认为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起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描述了四个场景:“被迫离开”、“师友送别”、“忘我创作”“临终请求”。这些场景被肖邦的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注意这里的“涕”和“泪”的意思一样,写诗人喜极而泣。诗的第二联中“喜欲狂”是全诗的关键,它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妻子”的读音和意思要正确地让学生体会,至于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宜,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解决。《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悲”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而“悲”?如何不“悲”?再和课后练习4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这样就抓住了重点,水到渠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人那震撼人心的爱国情。品读这组课文犹如翻阅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奋斗史,能体味到古代中国狼烟中黎民百姓的痛苦生活,能回忆起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侮的屈辱,能听到中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的心声,能聆听到改革开放奏响的欢歌,能感受到改革开放涌动的滚滚春潮,能思索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能激发出中华儿女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第二单元4篇课文,围绕“人间真情”展开。《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个两幕剧的话剧剧本。题目本身是一个成语,这个剧本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源。在这两幕剧中表现的人物品质各有侧重,在剧情的发展上,实际上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教学中要把握好文体特征,大胆地通过对话训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剧本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4,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还可以相机把“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给学生讲一讲,使课文“厚”起来。《船长》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短篇小说。按照“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客轮被撞,情势 危急”是故事的起因,即开端;“镇定自若,指挥自救”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这一部分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塑造了高尚“忘我”的船长形象;“坚守岗位,以身殉职”是故事的结局,展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教学在遵循写作思路的前提下,应该重点突出,通过人物的对话和作者的两处议论来深入体会船长忠于职守的精神。至于大家一直以来讨论结尾部分的“生命教育”问题,我想具体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场景中来考虑,不然就失去了意义。《爱之链》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极其细腻地描写了下岗工人乔依无偿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妇人修车;这位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一位孕妇的悉心照顾,受到了感染,暗中资助了那位孕妇。而那位孕妇正是乔依的妻子。小说构思巧妙,前后呼应,字里行间透露出爱是可以传递的,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的社会新风尚。教学可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把握两个场景中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动作和语言尤其要关注。

篇8: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情感状态还是不固定的, 他们认为有趣的就会去学习, 认为没意思的就会弃之不理。他们在感受课程的时候, 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 这是因为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 通过小学生的面部表情和音调的高低准确判断出学生的心思, 利用感情的纽带去感受学生情感变化, 从而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我通过借鉴许多教师的教学经验, 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 认为想要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善于挖掘语文阅读的优势, 创造语言文字训练的情景。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 要注重课堂气氛的培养, 因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方案时要多思考, 对于学生的阅读多设计出吸引人的地方, 开拓学生思维。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 不仅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还要大胆创新, 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 启发学生阅读能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该协调建立一种平等、开放、和谐、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开放阅读空间, 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 发挥最大潜力去参与阅读, 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

二、互动学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阅读课就是小学生的口语课, 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让小学生大胆地读出来。读得好的学生, 教师要表扬;读得不好的学生, 教师要鼓励, 以期待继续努力。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积极与学生互动。实施互动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带动课堂气氛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其实, 阅读并不是读出来就完事了, 读懂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做到朗读、默读和背诵, 还要让学生读懂句子, 读懂段落, 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阅读的真谛, 那么他们就没有真正学会阅读, 没有真正领悟阅读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教师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情境, 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的了解课文主旨, 有助于学生了解写作意图。因此, 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前要充分做好备课, 使学生在设定好的氛围下阅读课文, 既欣赏到语文的文化底蕴, 又能领悟到作者的情感。

三、引导参与,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学生服务, 给小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的空间,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 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学生参与度高了, 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才能真正体现语文阅读的作用。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挥, 将小学生引入到语文的海洋中, 让其体会在语文大海中遨游的畅快。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不敢创新, 恐怕一旦创新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自始至终都是教学考什么教什么, 对学生的阅读过问的不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把学生当做一个装知识的瓶子, 迟早会有一天瓶子被弄碎。教师讲究方法的讲解和做题训练, 会扼杀学生的阅读需求, 遏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甚至使小学生厌恶上语文课。

四、转换方式, 挖掘学生的潜力

语文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知识。小学生阅读时注意力不稳定, 而大声朗读有助于其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转换教学方式,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为学生着想,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也就是说, 反复的阅读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课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另外, 通过阅读, 小学生积累到更多的词汇和文字材料, 有利于促使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阅读。小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因为他们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 教师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统筹兼顾, 把时间还给学生

语文阅读的形式有多样性, 如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读、默读、背诵等等。反复读可增加学生与字和词见面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字音和字义,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语文语感, 强化了记忆, 使学生阅读越来越流畅, 越来越放松。教师把阅读安排在课堂上,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每节课的课文, 教师都要让学生掌握好。对于重点的课文, 教师应让学生加强学习, 并全面兼顾到所有课文。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讲透, 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 读出收获来。解读环节是阅读课的核心,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 进行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 不要教师一直讲, 学生被动的听, 而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多媒体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 语文课更加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使小学生更加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篇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阅读反思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小学低年级教材立足学生形象思维占较大比重的实际,在儿童识字不多的情况下,适当在文中编排了一些图画,这便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进行最初步的语言训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词语、句子,以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阅读要求中也特别地突出这样的要求,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对这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至少可以做如下的理解。首先,这样的表述意味着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时候。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开始上学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按部就班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照搬别人的东西,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

二、阅读内容应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特点,注重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大多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隐含着对一定阅读内容的要求,这些内容理所当然反映着各个时期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认识。2001年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是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较,至少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两个阅读目标的要求指向了小学低年级的主要阅读内容。也就是说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以及儿歌、童谣和古诗是小学低年级阅读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自然又引发了对阅读内容确定的主要根据,以及课程标准对此做出明确要求的意图的思考。考察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是对低年级阅读内容没有做明确的要求,反而在此之前的大多数课程标准大多都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说明。总体而言,大多数课程标准都是分为富有情节的内容和韵文两个部分,并分别进行说明。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史来看,尽管各个时期的体裁名称不同,如1948年《国语课程标准》,“生活故事、自然故事、民间故事。童话、寓言等记叙文的欣赏、练习、表演。”“儿歌、民歌、谜语等韵文的欣赏、吟咏。”但是,对于低年级的阅读内容还是存在共识的,并且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即对富有情节性内容的要求侧重于表演,对韵文的要求则是吟咏。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最近时期的儿童心理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时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概括起来,这些内容具备以下一些特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对照插图读课文。如在教学《活化石》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书中的插图,问他们:“知道什么是活化石吗?这些活化石有多少年的历史吗?”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我让家务事读课文,让他们看看课文所说的化石是怎么样的。用这样的方式把图像的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很有用的。

三、读画相结合。

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啊!有时完全能超出教师的想象,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读得花样翻新,读得多姿多彩,读得津津有味,最终都离不开读的真正目的——读中思,读中获,读中领悟文章传达的内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思,一直是笔者不断尝试和不断恪守的原则。每篇文章引导学生读前,笔者都充分咀嚼文章,力求提出精、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了文章的内容,又明白的文章的内涵,从中感悟出文章要传达的真谛。

四、将知识生活化

有学生家长反映,他们家的小孩一有空闲时间就看“奥特曼”,百看不厌,为什么不想办法将有关语文和数学基础知识渗透到“奥特曼”故事中呢?这一呼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篇10:一年级十月份语文教学反思

回顾这个月的教学工作,拼音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大部分孩子随着拼音学习的深入,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拼读也越来越好,虽然即将结束拼音部分的教学,但拼音是始终贯穿于小学一年级的,我希望在识字和课文的教学中,能继续巩固拼音的基础。后面的识字内容在编排上虽然形式多样,但是700多个汉字的识字量,也让我很惊讶。接下来,我就识字教学进行反思。

一、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其实,识字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单一反复的读认,肯定降低了孩子的识字愿望,效率也不高。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识字融入到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

二、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提高

由于孩子们的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字学前差不多会认了很多,但有的学生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如果要统一地从头学起,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那能不能将认识较多字的学生作为我们识字教学中的有利条件? 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通常会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拓宽识字途径,扩展阅读量

我经常告诉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会识字,比如,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把食品的名称认下来,还可以把自己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名称认下,把自己家的住址小区认下等等。在班会时间举行各种形式的课外识字大比武,以此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这样,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篇11:小学英语9月份教学反思

第一,要学习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策略。

刚开始教单词的时候,我只是机械的跟读记忆,很快孩子们的积极性就没有了,开始倦怠了,慢慢的我尝试了一些小组比赛,选数字读单词,大小声等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学起单词,连那些平时不太认真听讲的孩子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来,小学英语主要是在活动中教与学,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所以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掌握更多的方法和策略。

第二,要学习更多的课堂调控方法。

还记得刚开始,我不喜欢去2班上课,因为那帮孩子既不认真听讲,课堂纪律还特别差,我怎么吼都没有用,那时候上课特别无助,看着他们那样吵吵闹闹完全没有办法,有一次差点哭出来。后来跟师父请教,知道纪律不是管出来的,要用一些手段帮助孩子养成常规习惯,让他们一上英语课,条件反射的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这样上起课来也会轻松很多。现在我开始尝试通过小组为单位加减分的方法来做监督,这一方法要达到效果,就必须把惩罚和奖励落到实处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的重视这个加分减分,否则时间长了也就流于形式了。这些课堂管理方面的知识,自己要通过阅读增长更多的理论知识,也要向老教师多取经,借鉴和学习的他们的方法,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运用。

第三,要加强课下的监控。

首先就是对作业的监控,必须要按时认真的完成家庭作业,不能打任何折扣,有一些顽固分子很让人头痛,屡教不改,要采取一些方法慢慢感化,不能太急于求成,帮助他们一点点的进步。其次是对听写的监控,这一点操作起来很费事,需要花很多平时的休息时间帮助学困生加强对单词的记忆,从现在开始恢复家庭听写,但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家长能在课下帮助老师监督孩子复习巩固。然后是对课文背诵的监控,每个单元的基本对话句型,要求能够熟练背诵,并能默写,因为我发现很多课本上的句型在做题目的时候还是不能辨认,所以要加大对课文掌握情况的检查,最后就是对练习册的完成和改错情况的监控,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孩子们这方面的习惯很差,绝大多数同学在我订正答案以后,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还是把错的答案放在那,这样他们以后做题仍然还是会做错,所以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的错误自己主动地去更正,这样才能进步和提高。

篇12:三月份2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林雪凤

我担任小学一、二年级体育教学,我觉得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竞争、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在课上,让学生玩游戏,学生就为了所谓的第一第二,二个学生就准备打架了,我马上跟他们两个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然就请先离场休息。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参赛。

篇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一) 重自主形式, 轻学习效果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们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自主学习形式, 而忽视了学习实效。

1. 现象一:

一位教师教学《鲸》的4至7自然段时, 指导学生总结出这几个自然段总写鲸的“生活习性”, 分别从“食物、呼吸、睡觉、寿命”四方面写的。接着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那段, 不到两分钟, 学生正读得起劲。老师就叫学生依次汇报了, 汇报时老师问一个问题, 学生举手回答一个。

2. 反思:

(1) 难道自主学习前老师不指导学生概括出各段内容, 学生自然就总结不出来吗?显然这是不相信学生, 其实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自己去读, 去思考, 一定能解决。 (2) 不到两分钟时间学生能深入学习吗?学生的自主学习刚刚开始就昙花一现似的结束了。有的学生刚读完一遍, 有的学生正读得起劲, 老师就让他们停下了。没有充分的读, 更没有深入的思考, 学生能有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吗? (3) 既然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自学, 那汇报时为什么又要按课文顺序依次进行呢?既然是学生自主学习, 深入领会、感悟, 为什么汇报时不让学生自己谈, 而要一问一答呢?这样岂不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仍然牵着学生鼻子走吗?表面看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实际上学生是被动学习。

3. 对策:

(1) 让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要大胆放手, 先不告诉学生所学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选择学习方式, 然后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 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体验。学生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2)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 只要课文段落之间并不是承接关系, 应该让学生自主汇报, 自己学的哪一段就讲哪一部分, 不必依照课文顺序依次说。学生汇报时, 应让学生讲理解、讲感受、讲体验、讲作者表达方式等。老师不能问得太多, 搞串讲串问, 学生没涉及的主要内容, 老师可适当启发引导。

(二) 重读的数量, 轻读的质量

老师们都知道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学生读书。但很多老师在具体操作时常常指导不力, 效果不佳。

1. 现象一:

一位老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 把第5自然段让学生反复齐读了5遍。另把第7自然段中“我不敢朝他那儿看, 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这一句写在小黑板上, 问:“这一句应读出什么感情?”学生说读出伤心的感情, 然后学生一遍一遍地读, 努力读出伤心的感情。

2. 现象二:

一位老师教学《凡卡》, 让学生齐读全文。学生开头读得起劲, 渐渐地声音小了, 有的孩子只是张嘴, 不出声音了。

3. 反思:

(1) 难道让学生一遍遍重复地读就是以读为本吗?这样机械重复地读, 其实是呆读、傻读, 学生毫无收获。教师忽视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培养语感, 对段落中优美语句视而不见。 (2) 单独的一句话, 不联系上下文, 学生能体会出感情吗?这显然是把感情朗读抽象化了。这样把前后相连的一段话, 一句一句地割裂开来, 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读, 势必割断情感, 不利于感情朗读。 (3) 难道放声朗读是读书的唯一方式吗?像《凡卡》这么长的课文, 为什么要让学生马拉松式地读呢?学生已读得筋疲力尽, 能边读边想吗?为什么不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呢?

4. 对策:

篇14: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反思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習,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篇15:小学语文九月份教学工作反思

一、检查内容:

本次检查重点为教师开学教学计划、备课、作业批改情况。

二、主要情况:

1、教学计划

本次检查中,教师上交语文教学计划6份。教学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教材分析、目标要求、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教学措施等。其中匡金华、陈爱华、何永义老师在教学计划中还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学情和学段特点,包括知识能力和习惯态度分析,拟定了相应的教学进度及教学中应注意和改进的措施。

当然,从老师们上交的计划中,能看出其中也存在整篇下载的情况。如今网络资源共享,对于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老师们可以借鉴、参考,但是也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吸收,总会有所修改和增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工作。这样照单全收,是否会形成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工作脱节,使教学计划的制定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失去了意义。

2、备课:

从本次备课情况检查中了解,老师们基本上做到了超前备课。

3、作业:

作业检查中,我们重点检查了学生的书写、错误订正以及老师批改情况。

本次作业检查中发现:

1、教师对学生作业有明确的要求。从检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有明确的要求。

2、作业有针对性,语文作业低年级有专门的拼音本、汉字本、高年级还有听写本、日记本、作文本,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有周记本、积累本等。

3、教师能做到把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并评出等次。

篇16:七年级语文备课组3月份听课反思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3月份听课反思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3月份听课反思正文:创设情境,拨动学生情感的弓弦――青浦一中七年级语文备课组3月份听课反思 沈玉莲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听了张宝莲老师的课之后,对这一点的感受更深了。张老师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一开始就运用了多媒体播放了配乐朗诵,并有同步画面呈现。包含感情的朗读,低沉悠扬的音乐,淡色勾勒的画面,自然地营造出了一种带着淡淡地忧伤的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其中的父子深情所感染。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的确,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静态语言转化为动态语言,那么,不但能形象地把课文的物景再现给学生,而且能轻易地拨动他们的情弦,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刘霞老师的《活板》一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运用了一段制作活板的`录象资料,她让学生先看录象,然后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活板的制作流程。从之后学生的发言表现来看,学生已经从中清楚了解了活板的制作过程,并且也清楚地感受到了活板相对于之前的雕版印刷的先进性,对毕升这一发明的意义有了叫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此一环节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两得。可见,通过多媒体对描绘性的语言进行语音形象的模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听”的景,可感的情,避免了那种平板的、单调的接触,能较轻松地扫除学生的理解障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刻的体会作品的内涵。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当然,创设情境,并不局限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记得有一位老师在上鲁迅的小说《社戏》时,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老师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因为《社戏中国大学网()

篇17:九月份教学反思

一、学习的内容

第一单元: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练习一;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练习二;复习。第二单元:认识整千数;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

二、教学方法

本月里师生共同完成了计划安排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演示,认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算式。指导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其计算过程,提高计算能力;创设合作和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学习认数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如认识几千几百时,通过看课本插图(体育馆大约能坐的人数),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图中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学生能用数的组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也能借助计数器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出直接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

三、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一)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优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第一,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第二,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第三,竖式中的4、12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12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二)教学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的优点。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是在认识整千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教学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写法。这里我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获取知识。采用让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做到尊重学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板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篇18: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模式研究评析

一、“创设情境———形象反思”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展开的。所谓“创造情境”, 就是创造教学审美品格特色, 为反思活动构建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生动的感情氛围。所谓“形象反思”, 也就是美的思维, 形象的思维, 要把反思形象化、具体化、情境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题材除了是知识的讲授之外, 其实过程中是能够让美育得以渗透的, 然而, 很多教师却无法抓住这样好的机会, 教学素材的价值没有得以体现, 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 这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出反思的地方。以此为鉴, 我们可以看到, 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将智育与美育相结合, 这是语文教学应当有的一个发展方向。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在于汉字识记教学, 这部分内容如果教学方式陈旧, 教师不懂得适时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此外, 汉字是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的, 如果能够在汉字教学时实现智育与美育的结合, 这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趣味, 也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汉字本身是具有很高的美学造诣的, 其讲求分布的对称, 然而又不失灵动, 汉字有繁有简, 笔画繁复的汉字必然结构紧凑, 笔画简单的汉字几何线条明朗、落落大方。无论在哪种文化中, 文字的书写都讲求规范、美观, 然而只有汉字的书写最后能演变成一门经久不衰的艺术———书法, 这不仅和汉字的书写者的书写水平有关, 更重要的是汉字本身就具备很深的美学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美, 这不仅能够让汉字的学习更有效率, 也能够提升他们对于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学科整合———迁移反思”模式

所谓“学科整合”,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有关学科及知识的连接、渗透与结合。所谓“迁移反思”, 即是反思的发散、扩延与转化, 突出反思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突出联想的品位和想象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 除了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渗透与结合之外, 很多时候学习方式间也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教学迁移反思, 也是在实际教学中值得教师尝试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诗文内容,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通常教师会逐词逐句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意会。其实, 在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 诵读是很有必要的,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如果能够将理解与诵读相结合则会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 生活经历也很局限, 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 不仅对于古汉语从字面的意义上理解会存在障碍, 例如当教师和学生讲到《枫桥夜泊》这首诗时, 想要让学生透过文字领会到古诗文中蕴含的思想及情感, 难度会更大。在学习古诗文时, 教师的分析指引当然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 如果能够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很可能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诵读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真正走到文字中去的过程, 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作者所在的场景, 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 这样, 对于作者笔下的文字也会有更直观的体会与认识。诵读是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与体味古诗文的意蕴及内涵的方式。由此可见, 诵读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三、“求异争鸣———创新反思”模式

这种教学反思模式的中心在于要解放学生的思想, 要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冲出藩篱, 要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此外,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想法及思路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 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够不断探索创新, 才能够让各种不同的想法得以表达。

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参与的过程, 教师会让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 或者就某段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感想, 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 想法本身不存在对错, 但想法中折射出的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是教师需要留意的。无论是怎样的答案, 教师都不应当轻易否定。例如, 在学习《吃水不忘打井人》时, 课文学到最后, 我让同学们分别谈谈自己对于文章题目的体会, 说说这个题目大家是怎么理解的。有的学生说挖井人的工作很辛苦, 我们应当尊重他们;有的学生说我们要更努力才能找到井水;也有的学生会认识到吃到水的同时要想到挖水的人, 要感谢他们。这个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比较难,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立刻明白题目真正在讲什么, 然而, 对于学生的回答, 只要基本有道理的都应当给予肯定与赞许,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鼓励, 可以让他们更积极地思考, 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意, 对于语文学习也更有兴趣。

上一篇:餐补的请示下一篇:开展集中隐患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