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督申请书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行政监督申请书范文

行政监督论文

论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摘要:中国行政制度形成已有千年,行政监督制度日臻完善,但当代政治界对于行政监督的内涵仍存在分歧,各持己见。完善行政监督势在必行,但其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官僚主义和腐败就是要克服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从政府自身,以及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等方面结合起来,互促进,社会主义法制才会逐步完善,平稳前进。 关键词:行政监督;重点和难点;改革措施

近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民政治意识增强,行政机构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职权范围也不断扩大和深入。同时伴随而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不正常现象,许多党员干部、行政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执法犯法,权钱交易。然而,“政府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①,因此当前中国的行政监督制度亟待加强。它对于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合理行政,改善行政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将起到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一、行政监督的内涵及价值

(一)行政监督的内涵

监督,从字面上看就是监察、督导的意思。那什么是行政监督呢?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其定义主要有下面几种:

从表面意思看,行政监督就是行政机关所实施的监督行为。换言之就是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落实贯彻行政任务,对行政管理对象进行督促检查的一种监督行为。

还有的认为行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就是指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社会舆论等政治和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从狭义上理解就是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

这些观点我认为都是用监督来阐释监督,没有表现出行政监督的本质要求,只论述和表达了行政监督的主体和客体。监督我认为不仅包含行政管理,更包含一种平衡权力的要求。平衡与管理是其“监督”一词的本质涵义。行政监督就是各种社会监督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舆论、个人等)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权力的一种管理与平衡。

(二)行政监督的价值

行政监督,必要为使其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突显人民当家做主地位。因此,行政监督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监督功能。行政监督,直接目的就是防止行政事故的发生,预防行政失职和腐败。通过行政监督,可以有效地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时刻注意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减少因行政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防患于未然。

规范教育功能。进行行政监督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处罚行政违法失职行为,而是在于通过行政监督,对违法违纪行为和不合法现象监督和督察,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依法行政,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亡羊补牢”的功能。“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也就是平常说的补救。补救是行政监督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扩展,行政管理的范围和职能也随之扩张和蔓延,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就会出现某些违法违纪和不合理现象,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通过行政监督,使行政机关及时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中止违法违纪行为,维护政府形象,提高信誉度。

行政监督还有一辅助功能---惩处功能。进行行政监督,必然会揭露一部分人的违法违纪行为,就要对其追究法律责任,依法查处和惩办,但这不是行政监督的根本目标。

二、我国行政监督的难点与重点:官僚主义和腐败

当代行政管理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损害人民权利,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由此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是当前行政监督的重点和难点,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时也说,“当前最大的危险就是腐败”,此病不除,其他的就无法更好的解决。

官僚主义是一种思想作风。官僚主义者往往不了解下情,脱离实际,独断专行。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②。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存在,使官僚主义的恶风延续至今,影响深远。

官僚主义的危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制文明建设,有不可评量的损失。如何克服官僚主义,我想天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制度进行调整的同时关键是加强自身建设和监督,从党员教育、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健全党和国家民主生活、加强党和国家检查工作等方面来克服。但在根本上,中国的官僚政治,必得在作为其社会基础的封建体制清除了,必得在作为其官与民对立的社会身份关系洗脱了,从而必得让人民,让一般工农大众,普遍地自觉自动起来,参加并主导着政治革新运动了,那才是它真正寿终正寝的时候③。

与官僚主义相伴随的是腐败问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腐败现象是各级群众和组织,特别是令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事情。但由于中国封建思想残余影响、党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腐蚀,同时由于管理方面的漏洞、民主与法制不健全,使得腐败才有机会滋生、蔓延。

防止和克服腐败,廉政建设是当前行政监督的目标,反腐败斗争已成为时代潮流。不少国家已有成功的先例,新加坡可谓是佼佼者。杨继亮总结新加坡反腐败经验说:领导带头廉洁;建立健全法规;成立专职机构;执法严格④。因此这也为中国的反腐败和克制官僚主义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三、行政监督的措施探讨

首先要进行行政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廉洁更要廉价的政府。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赞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裁减政府臃肿机构,建设廉价政府。因此我认为许多工作应当尽量由少带或不带权力机构色彩的社会机构去做,这样就居民可以少点承担政府的费用,凸显以人为本。

其次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重视对行政机构的民生监督。政权的一切和平起源都是基于人民的同意的⑤,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去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指出人大工作凸显民生监督。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并且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人大监督职能的与时俱进是民众期待已久的“利好”。

司法机关的监督也是推行行政监督的力量。检察院和法院作为专职检察机关,对于行政监督的作用举足轻重。建议司法机关不要只是停留在面上监督,要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开展多渠道的督察。畅通诉求渠道,加大对案件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影响和损害人民切身利益、“吃、拿、卡、要”等严重影响行政效率的现象予以坚决查处,并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舆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温家宝总理已经指出腐败是当前最大的危险,而舆论监督正是医治党政机关官僚主义、腐败病症的良方。充分发挥人大信访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收集上访群众和舆论提供的反腐信息,搞好信息反馈,加强重大工程、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和行为的监督,推动依法行政监督体制创新,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和减少腐败和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教育文化影响。民主自由的土壤在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民主自由之风力量也不够强大。一个好的政府在其所有意义上所依赖的是什么原因或什么条件,“最重要的,也即超越其他一切的,是组成社会(政府就是在社会中运行的)的那些人的品质”⑥。因此当前中国的教育必须培养国民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期待,民主自由彻底实现之时,行政监督也就完善了。 相信这一天会到来! 参考文献: ①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第一版,第139页 ②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第5页 ③同上,第179页 ④杨继亮著:《腐败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152—154页 ⑤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第一版,第70页 ⑥约翰·穆勒著:《代议制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43页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摘 要:行政监督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对基本命题认识分析的基础上,从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网络的角度对行政监督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行政监督;有效性;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网络

1 对基本命题的认识

所谓行政监督是指监督主体对于行政机关以及内部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行政监督的必要性源于人类的两点共识,其一,必须制止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其二,为了防止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必须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在现代社会中,对行政机关及内部工作人员不进行有效的监督,滥用公共权力的腐败行为就会加速扩展。可以肯定,在现代社会中,对于行政监督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对腐败现象的诅咒和斥责,其价值功能除了宣泄不满情绪之外,最多也仅仅能形成一种反腐败的舆论氛围。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虽然增加了权钱交易的“道德风险”,却从来不能制止腐败现象的滋生或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的存在。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呢?

2 行政监督有效性的分析与选择

2.1 行政监督的经济性分析

经济学家麦克切斯内(McChesney)提出“政治创租(political rent creation)”和“抽租(rent extraction)”的概念。前者是指政府行政人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后者是指政府行政人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私人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从而迫使私人企业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与自己分享。在社会公共领域,由于政治创租和抽祖的存在,使得寻租活动(rent-seeking activities)更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因此,强化行政监督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从经济利益的权衡中抬高由寻租活动带来的风险成本,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高薪养廉”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廉政措施。但是,一旦如此,在中国当前背景下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择业时对行政工作岗位的竞争。即便如此,行政行为的正当性和效率仍得不到制度保证,隐蔽行动(hidden action)下的寻租和出工不出力的问题由于公共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公共权力也难以受到公众的普遍监督。

2.2 如何对行政监督做制度安排

经过大量的行政体制实践和无数理性设计与探索,人们发现由独立行使行政监督权的机构专门监督行政行为,是迄今比较成功和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它自然也构成对行政行为的内部监督机制。这种度制安排的关键在于:“监督权必须相对独立”,即职责独立,权限独立,人员懂得行政专业知识和技能,机构的开支单列,以此来解决上述问题。

2.3 监督方式

在上述问题中,一旦监督和监督机构失去独立性,监督者就很难保证做到对行政事实与行政法规的吻合状况做出客观、无干扰的判断,其解释和结论是否指向公众利益和照章办事就很值得怀疑了。现实生活中,案件“查不下去”、“处理不下去”、“不敢碰硬”等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对于同处于一个权力金字塔内的组织力量和政治力量而言,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督和被监督机制,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在利益、价值观、工作作风及思维方式上都有一致性。一件事情,在公共权力金字塔外的人看来是极不应发生的,而塔内人则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即使监督者能秉公执法,不为小团体利益所动,但客观存在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使得自己“命运”握在上司手中,监督者不能不“三思而行”。

实践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答案:来自行政组织之外的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和公民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构成了外部监督网络,这些统称为外部监督。

(1)立法监督。

立法监督源于国家立法机构与政府行政机构特定的制约关系。政府是主司执行的权力机构,必然与立法机构存在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立法机关以最小代价原则进行工作,及时纠矫政府不合理的行政行为。从理论上讲,立法机构具有最直接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功能,如撤销政府不合理议案、废除违反法律条文的行政规则,以至罢免政府官员等。在西方国家中,议会不仅享有立法权,而且还拥有监督行政机关的权力,议会通过行使质询权、不信任投票权、弹劾权、任免权和调查权等,对政府和政府成员及其行为进行监督。但是,在我国目前“议行合一”的行政体制中,立法机构一部分议事权被“转交”给政府,政府行政权力过大,使得行政行为有可能借垄断专业信息之利脱离立法机构监督的视野,以至立法机构说话不灵,纠错不力,监督权受损,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行政权大于立法权(权大于法)的怪现象。

因此确保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就要完善目前的监督立法和程序,以法治取代人治,奠定行政监督的法制基础,确保监督活动有法可依,加强执法监督,促使行政监督落到实处。在完善立法上,应抓紧研究制定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需要加快制定一部《监督法》,对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监督的对象和范围、监督的方式和手段、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义务和权利等作出明确规定。“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已经颁布的有关行政监督与廉政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2)司法监督。

司法监督是由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对公职人员实施法律情况的监督。这种监督在英美法系中称为“司法审查制度”,在大陆法系则称为“行政诉讼制度”。在外部监督的诸形式中,司法监督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以国家法律条文作为实施监督的准则,对那些跨越法律禁区违法乱纪的行政行为,检察院通过立案侦察、批捕和提起公诉行使检察权,法院行使审判权,依法追究行政行为事件及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二是监督主体是国家暴力机关,它以极强的威慑权和强制性促使公职人遵纪守法、忠于职守,防止以权谋私和分割公共利益,因而对行政行为的约束力量大,监督强度也最大。法律监督的实施力有赖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原则的真正落实,执法权必须独立。

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只在法律中规定了笼统的寥寥数言,“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却并没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从这里可以知道,我国只承认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这就导致了在很多情况下具体执行审判的法官个人并不能就案件本身作出判决,而由没有具体参与案件调查的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判决,这实际上侵犯了诉讼人的权利,也有违法律“全面审理”的规定,代之以书面审理。1954年宪法第一次将法院从人民政府中分离了出来,但人事由各级权力机关任免,财物则由同级政府管理,并且此种体制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审判体制下,法院在人、财、物管理上不能“自治”,司法活动在外部环境上多方受制,就连法院的独立也成了疑问。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司法独立具有“制度上的特点”,各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司法独立得以实现:法官终身制、专任制、退休制和高薪制。我国的《法官法》也吸收了这些原则精神,作出符合国情的规定。当然,对于法官的保障制度可能不限于此,应当指出法官的保障制度本身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只要国家与社会中出现可能危害法官独立的行为或现象,在保障制度上就应及时加以完善。我国过去法官任职条件较低,《法官法》的修订以及国家司法考试的举行将实际上严格我国的法官任职资格,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有望逐渐形成。在法官晋升制度上,我国应借鉴英美法系法院奉行的等级权力结构,使权力等级比较松散,法官晋升愿望不很强烈,法官个人独立性比较突出,不同级别法官之间的权力与待遇的差距很小,从而最终实现司法独立,直到摆脱司法的行政化。

(3)公民和社会团体监督。

通过对行政法律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我们会发现公民和社会团体无疑是行政行为作用的主要的也是最广泛的对象,行政系统中的公务人员直接同公众接触、打交道,其行政行为是否公平、公正、合理,有无越权、侵权等行为过失,不仅社会公众最为清楚,而且也直接对于公民和社会团体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调整,产生利害影响。故此,公民和社会团体作为行政监督的重要主体自然也最具有发言权。建立渠道畅通的公民监督方式,在行政公开、行政听证的条件下,公民的信访、举报、检举等制度应及时完善,使宪法规定的公民的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检举权得到切实保障

(4)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监督的立法应提上议程,社会对新闻立法早有提议,其重要意义,不止于新闻价值和较低、较全面的监督成本,关键在于它的公开性强,传播迅速,覆盖面广,能以强大的舆论力量对公众标准形成等社会生活产生极大影响。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客观地、合理地反映行政权力机关的工作,使积极的东西得以弘扬,对不正确的决策、管理措施和违法乱纪、不正之风等现象予以曝光,使之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受到限制,确实能在成本较低的条件下起到弃恶扬善的作用。当然,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应作监控,以保证新闻的有法可依,大胆的客观公正的监督。

综上所述,在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体制建立,需要辅之以强有力的行政监督体系,依靠监督制度约束行政行为,要比依靠道德教育引导行政行为更为有效。在目前情况下,有效的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加速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社会政治进步,无疑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小莲,魏星河.对我国行政监督缺失之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

[2]贺卫方.司法制度与理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第二篇:行政监督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外部行政监督体系和内部行政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费行政机关以及工作人员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监督、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的监督)

内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审计机关的特种监督) 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执法监督偏重于追惩,对执法不作为缺乏有效监督,执法监督缺乏必要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设立行政督察室以加强执法内部监督,达到弥补现行内部监督机制的不足;拓展、完善公民的行政救济途径;防微杜渐,保证行政执法权的依法行使之目的。

(一)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看待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国家的公共领域发生了变化:由“等级为中心”转向“公民为中心”政府职能角色的变化与社会的和共鸣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世界范围内公民有组织地参加公共事务以及第三部门的建立! 我国行政监督下公民的政治参与现状与问题!公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广度深度不够,公民参与制度保障不健全,参与的渠道不畅等。

(1)转型期完善行政监督体制下公民参与的路径选择:培养公民参与意识,通过教育培养对公共事务的兴趣,教育人们认知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学习如何参与和操作这些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意识 责任意识 和法律意识等现代观念

(2)加强公众和与舆论监督!尤其是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和外部主体监督 对滥用权力和腐败者 以及搞不正之风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并将其错误和罪恶公布于众,产生全民公审的威力!

(3)实行行政监督法制化

(4)政务信息的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5)建立和健全公民参与与对官员的评估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

监督形式的多样化 自上而下 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主动监察和被动监察并举

(6)积极营造公民社会营造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普遍的平等观念广泛的自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 和法制原则)和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培育公民社会向着理性自主 自治 自律的方向发展!

(二)行政问责制度的建立的角度分析我国行政监督机制)

(三)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性政府)的角度来研究行政监督机制

 [4] 汪来杰.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探析[A]. “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

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 200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一个健全的行政监督机制。完善当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需要从其外部和内部环境努力,优化其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优化其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观念意识、领导体制、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监督内容、监督保障、监督力量的整合。

(四)电子政务的建立的视角下 行政监督机制的建立

第三篇:行政监督读书笔记

8行政监督的概念

“监者,临下也、领也、察也、视也。督者,监察也。” 在我国,监督一词首见于《后汉书·荀彧传》:“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而鲜过者也。”在英文中,监督一词supervision是super(在上)与vision(观察)组成的。由此可见,不论在中文里还是英文中,监督一词的意思都是上级对下级的督察、督导。但理论界对行政监督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行政监督是指行政对行政的监督

第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监督是指行政对行政的监督,即指行政管理体系中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对其他行政机关的监督。

张国庆认为所谓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某些人对另一些人的了解、协助、指导或控制。在多数情况下,行政监督表现为行政上级或行政主管对下级工作状况的监督。行政监督由一般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和特种监督四种基本的监督部类。①

竺乾威认为行政学所指的行政监督通常是指狭义的行政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即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②

吴春华认为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实施检查、督促和纠偏,即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③

应松年认为,在国家行政管理中,依监督的主体划分为行政监督和行政管理的监督。行政监督是行政机关的一种行政行为,是指以行政机关为监督的主体,依行政管理职权,对管理对象及所管理的事务实施的监督检查活动。在现代国家,行政监督通常都是法律授权的机构,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行为。行政管理的监督是以国家行政机关为被监督对象,来自行政系统以外的监督。

李金龙认为行政监督是一种行政权力监督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上一级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对下一级行政权力运行状况的监督(当然也包括执掌行政权力的下级行政主体对上级主管行政权运作状况的监督)。⑤

杨寅认为行政监督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监督主体,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机关自身的组织和行为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进行监督④

的活动。⑥

二、行政监督是对行政的监督

第二种观点认为,行政监督是对行政的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即行政对行政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外部的公民和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具体地说,是立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的监督、社会自治组织的监督、公民的监督等。

夏书章认为行政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简言之,就是对行政的监督。⑦

张永桃认为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的监督,是政党、国家和人民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执行法律与遵守纪律的情况所进行的检查、督促、指导、纠错的活动。⑧

沈亚平认为行政监督是行政监督主体(政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定权力和程序对被监督对象的行为实施督导和控制的一种机制。⑨

陈振明认为行政监督就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全面的检察和督促。⑩

章剑生认为行政监督是指在国家监督制度体系中,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对行政机关是否合法、合理地行使行政职权所实施的督察、纠偏等活动。但新闻、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等社会监督不属于行政监督范围。11

娄成武认为行政监督是一切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以及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的监督12

陈季修认为行政监督即是对国家行政活动的检查督促,是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政府、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政策、法律与遵守纪律情况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检查、督促、指导、纠错等一系列的活动。13

李绥州、袁忠认为行政监督是指由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等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14

张绍春认为行政监督是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等多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对政府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

察和督导。15

崔守航、翟明清认为行政监督指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所有形式,包括行政机构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16

三、行政监督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

第三种观点认为,行政监督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监督,如张贝尔、王琳琳在《浅析行政监督》一文中认为“所谓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行政主体对有义务执行和遵守有关行政法规范、行政指示、命令和决定的组织和个人实施的察看,了解和掌握其义务履行情况,督促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①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1页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吴春华.公共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②③

④应松年.行政管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⑤李金龙.公共行政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⑥杨寅.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张永桃.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沈亚平.行政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页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 395页 章剑生.行政监督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1 页

娄成武.行政管理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陈季修.行政管理学导引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页 ⑦⑧⑨⑩111213

14李绥州,袁忠.行政管理学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15张绍春.新编行政管理学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16崔守航,翟明清.行政管理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第四篇: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金梦捷

日期:2011年9月10日

摘 要

在今天的社会中,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电脑网络为形式的舆论监督其影响力正显现出愈来愈强的趋势,因此很多学者将舆论监督称作为传统的三权构成(立法、司法、行政)的“第四权”,因为它在许多方面一点也不屈于三者之间的制约,今天的舆论监督实质就是民主政治形式下人民监督政府,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下人民保障自身的权力不受国家权力具有的独立性、逐利性、扩张性和侵略性特点侵犯的利器。因而舆论监督在今天的民主法治国家,舆论监督作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列的“第四权力”在执政机关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人关注。

关键词:

1、 舆论监督

2、政府行政

3、民主 2

3

目 录

一、 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4

(一) 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4

(二) 舆论监督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 4

二、 舆论监督—权利还是权力? .................................. 5

三、 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 ................................ 8

(一) 以权力制约权力。 ................................... 8

(二) 以道德制约权力。 ................................... 9

(三) 以权利制约权力 ..................................... 9

四、 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发挥途径 ........................... 11

(一) 政府行政中舆论监督制度构建 ........................ 11

(二) 舆论监督权的保障 .................................. 11

五、 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不足 ............................... 14

(一) 舆论监督法制保障体系不健全。 ...................... 14

(二) 舆论监督缺位现象明显,监督力度有待提高。 ........... 14

(三) 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 14

(四) 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动机、目的、方式等存在不足,流言和民谣较为盛行。 .................................................. 14

六、 总结 ..................................................... 16 致谢 .......................................................... 17 参考文献 ...................................................... 18

3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一、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一)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舆论主体通过舆论媒介对舆论客体所实行的社会控制,即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表现为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狭义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以及以权谋私、违法失职、官僚主义、贪污受贿等各种违法和腐败现象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进行揭露、抨击、谴责和批评,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并督促有关机关对此予以处理和纠正。

(二)舆论监督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信息公开和意见申明的渠道不同可分为社会舆论监督、组织舆论监督、媒体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主体公开信息和意见表达的动机可分为自舆论监督、偶舆论监督、拟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主体采用的框架可分为政治舆论监督、道义舆论监督、学术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内容的生产方式可分为微内容舆论监督、宏内容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的形态划分为潜舆论监督、显舆论监督、行为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主体发布信息、表达意见的性质划分为公开性舆论监督、揭露性舆论监督、批评性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无论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约束政府权力的一种方式,它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即已存在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4 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二、舆论监督—权利还是权力?

在历史上,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早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就有相关的措施和官职来收集民间意见以供统治者参考,虽然有相关的舆论,但这种舆论同我们今天的舆论监督不是一回事。封建统治者决没有让老百姓来监督自己的雅量。即使是开明一些的当权者,知道要听取民意,也只是为了有利于王朝的巩固,根本谈不上什么舆论监督。

如西周时有所谓采诗官,专门到民间听取民意。当时以作诗诵诗来表达舆论,大量的讽刺诗作具有规劝统治者不要太奢华的含义。但专断的当权者就不会有这方面的考虑。朱元璋当皇帝后,虽然也捧孔孟,但对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位思想就坚决抵制。而封建社会中能不能广开言路或开言路到什么程度,也都取决于当权者的意志。明末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因为当权者还没有意识到开言路的重要性,当然也谈不上舆论监督。

马克思说过:“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同样存在滥用的可能。“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来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但是后来,这些机关,而其中主要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民主监督制,以人民的民主权利来监督制约权力滥用的主张,以便让“这些勤务员总是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等等,都是马克思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舆论监督防止权力滥用的设想。

早在1945年7月,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关于中共能否找出一条新路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曾非常明确地提到了舆论监督:“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从1987年开始,“舆论监督”连续4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舆论监督的概念。此后,中宣部积极倡导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力度明显增强。1997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五大报告又对舆论宜传、舆论监督提出了新

5 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的要求, 十四大报告指出,要“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充分说明我们党是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这一法治特征的重要作用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舆论监督已成为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党中央把舆论监督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越来越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究竟是权利还是权力?

权力和权利是法学和政治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界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任何一种国家形态,国家活动离开了权力这个中轴和支撑点是不可想像的。何为权力?美国的彼德·布劳认为:“权力,它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威慑的形式是:撤销有规律地被提供的报酬或惩罚,因为事实上前者和后者都构成了一种消极的制裁。”帕森斯也说,权力的概念用来指一个人或群体反复地将其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由此可见,权力与权利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利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权力则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其基本特征是强制与服从。

社会舆论是社会的公意,是社会上众多人群广泛传播的意见和议论,就现阶段而言,它的作用方式一般有两种渠道:一是从上到下,由国家或社区的力量加以发动、组织和宣传,逐渐形成社会舆论;二是自下而上,开始由少数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发出议论,由于其切中要害,引起社会共鸣,自然而然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无论是有意识地引导、发动,还是自发形成,舆论的主体始终应当是民间的力量,不具有国家强制性;它对于监督对象的作用,主要是基于社会舆论固有的说服力,是一种平等关系。因而,舆论监督只能是民间的一种权利,而不能蜕变为国家或者集团垄断的权力。

随着社会进步,权力的收缩和权利的扩张是一种必然趋势。总体上看,现代法治社会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是法律上的平等关系,因而私人之间的权力自然也失去存在的土壤。可见,现代社会权力的基本形式已经从私人之间的权力和整体对个人的权力并存的状态向整体对个人权力单一存在的状态转化,这正是梅因所揭示的规律:从身份到契约。舆论监督不是权力,就不应该处处以国家的化身说话,而应当站在老百姓和多数人的立场,尽可能地反映民间呼声,成为公众愿望和利益表达的基本工具。

舆论监督就其本质而言,舆论监督属于一项宪法赋予的权利,其来源为我国宪法中有关公民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方面的规定,是公民知情权的必然延伸

6 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和体现,以及实现政治公开化的重要手段。作为民主社会中应有的宪法或政治权利,虽然名称不甚同一或者没有这样一个具体名词,但舆论监督的实质内容,不仅在各国宪法中均有体现,亦明确出现在各大国际公约中,如《世界人权宣言》(序言第二段及第十九条)、《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条约》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等等。

7 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三、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

(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只是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程度和保障目的不同。在专制社会中,最高君主的权力一般是集中而不分散的,对这种权力一般是没有有力的监督的。但是最高君主不可能事必躬亲,总揽一国所有必要的统治权力和处理所有的统治事务。他不得不让其他人参与到统治系统之中,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处理一定的事务。但是,他又可能怀疑他们为他服务的品质和能力,于是分散他们手中的权力,设立一定的监督机构对他们进行监督或使他们相互监督和制约。

西方现代立宪政体实行的分权制衡原则就是将政府职能与权力分配给不同部门,并使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相互平衡和制约。其基本的做法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人去行使,各部门之间权力大致平衡,互相制约,司法独立并具有某种形式的司法审查权力。当然,在现实中,三权是交织的,但是仍没有达到混然一体或相互包容的程度。分权制衡是针对一个不能完全信任的政府所采取的旨在防止专制、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制度设计。这一点与专制社会下的分权制约有些类似,但是二者的区别是显然的。西方分权制衡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并且强调最高权力的分立与相互制衡。

社会主义中国也建立了一套法定监督机制。这其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也有审判和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还有一套监察系统对其它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的监察。这些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关制度不同的是,第一,它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目的是保护公共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被侵害。第二,这一制度的原则是分工制约,

8 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而不是西方国家的分权制衡。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权力最终统一于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职权上有所分工,但是都是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二)以道德制约权力。

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这一机制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侧重于事先的预防,而后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去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制约灵魂而制约行动。而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恰当地配置各种权力,使得某一种权力被滥用时便会受到来自另一种权力的抑制,侧重于制约外部的行动。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往往形成各种制度,具有制度化的外观,而道德的制约机制有可能形成为若干的制度,例如使学习和教育成为制度性的要求,但是更多地表现为非制度化的、漫延式的、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如某种活动或运动。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刚性的力量对付另一种刚性的力量。而道德的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柔性的力量去驯化一种刚性的力量,虽然有些硬性的规定,——例如规定成为国家官员之前必须反复学习官方指定的道德读本,但是更多的是宣传、提倡和鼓励。这些措施虽然是潜移默化地起作用,而效果却可能是巨大的。现实中这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三)以权利制约权力

权利制约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伟大的治国战略。它的涵义在于,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之滥用的作用。这里包含着两重意思。第一,承认公民的权利,例如财产权、人身自由权和隐私权等,政府权力不能逾越它的界限而侵入公民的权利领域。这样,公民的权利对于政府滥用权力起着一种阻碍与制约的作用,但是权利所起到的这种制约作用,是一种消极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在这里,公民的权利作为一种标识,提醒政府注意到不要逾越权力的法定界限。几乎所有的公民权利都具有这种消极的制约作用。第二,一些公民权利不仅具有这种消极的制约作用,而且具有一种积极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当

9 1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政府逾越权力的法定界限、滥用权力或有不当行为时,这些权利可以保证公民作出一些积极的反抗,迫使政府收回它的权力触角或改变不当行为。例如公民对政府某些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这种起诉权利提供了一种撤销或改变政府机构某些行为的机会。这些权利要发挥积极的制约作用,有的需与公共权力内部的相互制约机制相配合,而有的却可以单独发挥这种作用,法律赋予了这种权利改变公共权力关系的能力,例如选举权。可以发挥积极制约作用的权利至少有: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的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以及在遭受来自公权力的侵害时获得救济的权利,例如申诉的权利,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等。此外,还有一些权利停留在理论或道德的层面,没有成为法定的权利,例如非暴力反抗或善意违法的权利,抵抗权等。

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主体力量。这是民主性质的监督,一种根本性质的监督。依赖公民作为监督政府的主体力量,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人提出,但是只有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才能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广泛存在于一些非民主的社会形态之中,包含在甚至是最专制的政体之中。在任何一个国家中,无论是有意设计的政治制度,还是无意识发展出来的政治实践,都或多或少、或清晰或模糊地包含着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也可以存在于一些非民主的社会形态之中,为专制政体服务。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承认公民权利为根本前提,以保护公民权利为最终目的,只有民主社会才会重视和建设这种机制。

10 1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四、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发挥途径

(一)政府行政中舆论监督制度构建

现代社会中要发挥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的功用,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制度构建,通过制度构建进而实现舆论监督法制化。

复旦大学法学院法理学学者侯建提出三个制度构建理论,即:制约、对话、共信。

在“制约”方面。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力的展现和道德监督,权力与权力对抗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广大网民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同时,恰恰将中国司法系统中一些问题揭露了出来,使得人民开始关心国家司法进程,通过舆论的力量将一些违反司法程序的案件纳入司法程序,推动司法透明化和规范化。

在“对话”方面。对话是一种和平而非强制性的交往活动,是一种平等而非高下等级相殊的交往活动,它是公民与政府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对话可以疏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隔膜,增进互信,鼓励公民关心国事。在实际行政中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有所改进,比如“听证制度”的推行,其中听证的组织者以往的单独决策转化为组织者和百姓的平等协商共同决策,这正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有利于政府的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百姓的响应和心服口服的遵守;还有就是“非典”时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政府的有关机关发言人定期发布有关信息,接受新闻媒体记者的提问,以满足社会大众对相关知情权,这在某方面是对过去政府信息封锁的一种挑战,这也有利于公众对政府行政服务实施监督。

在“信任”方面。信任制度的建设,不仅应当促进公民政府的信任,而且应当有助于建立一个能够接受公民监督的政府。公民与政府的信任基础是:首先,公民能够有效的制约政府,不能够制约政府的公民是会怀疑政府提供服务的质量的;其次,也就是公民与政府的交流和对话,这有助于相互信任,只有一个为公民所信任的政府,才能更好的行使其权力,也只有信任政府的公民才能更好的接受政府的管理,接受政府的服务。

当然,三个机制的作用的发挥是相互的,缺一不可,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有助舆论监督的实施,也才可能有助于政府自身的发展,才能最终取得社会的根本进步。

(二)舆论监督权的保障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社会上各种热点难点问题还会进

11 1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一步增多,舆论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复杂。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群众舆论监督权。

1.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一是制定舆论监督法规。我国尚未出台舆论监督法,支持和保护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机制也不够完善。在专门法出台之前,可由各地制定保障舆论监督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积极探索从党纪条规的角度完善对舆论监督权利的保障体系,推动舆论监督保障体系的建设。二是制定信息公开法。实践证明,我国亟待通过政府信息立法来调整目前公共信息的传播状况。只有通过法律规定了哪些信息是该公布的、哪些是该保密的,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才有利于民众知情权的实现和更好地保护国家机密。相关机构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使民众的知情权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信息公开法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政府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政府拒绝提供信息,需负举证责任;司法机关具有审查的权力。在信息公开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党政机关应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政务公开的广度与深度,用严格的制度措施来保证公开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2.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一是健全社会舆论所反映问题的查处机制。对于社会舆论反映的有关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或督促有关部门限期解决,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向监督主体反馈。同时,对那些利用舆论监督权恐吓他人或因为监督失当、失实、失误给被监督对象造成严重伤害者,也应当追究其相关责任。二是健全舆论监督的保护机制。党政机关要密切关注舆论监督主体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问题,正确运用有关党纪法规,及时排除舆论监督的各种干扰,给监督主体以更大、更多的精神支持和物质鼓励,以保护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三是健全舆论监督的协调配合机制。舆论监督属于非权力型的监督机制,要保证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党内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权力型监督机制的及时介入,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力,以提高效率。

3.加强对非主流舆论的关注与引导。在社会上除了由党和政府掌握的主流舆论外,还存在着不受控制的非主流舆论。非主流舆论虽不登大雅之堂,却是基层社会道德评价的重要方面,能对民众的思想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非主流舆论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第一手资料,各级党政机关应十分关注、认真分析、正确引导,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积极因素,对偏颇的甚至错误的非主流舆论,则要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用主流舆论对其进行引导。同时,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社会舆论多元化的必然性,主动适应舆论多元化的现实,自觉地在社会舆论中广开言路。

12 1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要正确把握舆论监督导向,提高民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水平。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工作的宣传力度,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中央关于反腐败的指导思想,及时报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进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建立党风廉政监督信息网络,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合力。其次,党政机关要加强对舆论监督导向的引导。特别是对普通舆论监督主体,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其监督素质,积极引导其客观、正确地进行监督,提高监督质量,避免由于监督不当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再次,注重引导监督主体掌握和运用监督的技巧和艺术。提高舆论监督主体的学识水平和社会见识,增强其对各种事件的辨识和分析能力。使其更有效地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 实践中,一些地方省市为显示政府对媒体和舆论监督的支持,相继颁布了一批具有硬性的“规定”和“办法”。 如珠海市市委近日颁布的《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采访报道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机密及军事机密的,新闻记者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都必须接受采访,并与之密切配合,如实反映情况和问题,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抵制、推委,或进行人身攻击和打击报复等等。昆明市检察院公布了《征求〈昆明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意见的公告》。“干扰、阻碍新闻媒体依法开展舆论监督者,将被问责直至追究法律责任”,“新闻媒体应当对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等,成为该《条例》备受关注和赞誉的亮点,不仅在昆明,在全国都引起关注。这些文件规定的指导思想和原旨与以往我党和国家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无疑是相一致的,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舆论监督工作的热情。

13 1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五、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不足

(一)舆论监督法制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缺乏比较完整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权力等。尽管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某些办法来支持舆论监督,但是,总体上看,其规定大都比较抽象,操作难度大,同时也有不连贯、不统一的问题,往往使一些是非难以评判。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监督主体的正当监督权和人身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致使民众不愿、不敢行使舆论监督权。

(二)舆论监督缺位现象明显,监督力度有待提高。

我国大众传媒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监督过程中常常出现失语现象,对民众的“口头舆论”重视不够。有时民众对某一社会问题已经“议论纷纷”,媒体报道却很少谈及;或者虽有报道,但与民众对事件关注的角度、关心的程度以及对信息量的需求相差甚远,导致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与群众关心的议题产生错位。另外,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行政管理者常常把负面新闻与国家及地方的形象联系起来,把舆论监督视为一种威胁,经常动用手中的权力横加干预,打击报复舆论监督现象严重。监督主体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常受到暴力侵害,而且侵犯、施暴主体范围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制度设计具有浓厚的政策性特征。二是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与内容狭窄。三是信息公开的渠道少,手段落后,信息公开的方式也较为单一。四是信息公开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规范。目前推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开只对一些特定的政府信息进行了规定,且往往处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全盘规划和部署。五是公民在获得政府信息的程序方面缺乏保障和救济机制。

(四)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动机、目的、方式等存在不足,流言和民谣较为盛行。

一是部分监督主体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个别监督主体把大众传媒当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把舆论监督权当成私人权力,收受贿赂,骗取钱财。一些监督主体开展舆论监督则是为了泄私愤、鸣不平,甚至是为了敲诈勒索。少数大众传媒和监督主体对监督事实和分寸尺度把握得不好。二是监督视野有待拓展。目前,我们的监督者关注更

14 1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多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和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对除此之外的事,往往持冷漠态度。三是监督方式不够科学。在采访中滥用暗访、偷拍等手段,侵犯公民、团体和法人的正当权益;甚至越俎代庖,取代执法部门行使权力。四是乐于运用流言和民谣等形式参与社会舆论。流言、谣言和各种民谣对社会心理、民众情绪产生极大的干扰,影响人们的理性判断能力,影响社会稳定。

15 1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六、总结

我国正在向一个法治化的进程中前进中进行,而一个法治国家的建立首先依赖于一个法治政府的形成,法治政府的形成中舆论监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这条法治化的道路上,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以推动社会民主的进程,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更大进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本身的制度建设外,还涉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传统文化的改造等诸多方面。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整体合力,才能使舆论监督逐步走向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轨道,真正使舆论监督发挥监管公共权力运行的作用。

16 1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谢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和学院领导两年来对我的悉心培养和认真教育。

其次,本篇论文受到了地大网络学院老师的全心指导。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对指导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的真诚关心和帮助!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最后还要感谢父母多年来的启蒙和教育!回顾多年来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浸满着他们无私的关爱和谆谆教诲,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无私支持,坚定了我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念。父母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最宽厚的爱。大恩无以言报,惟有以永无止境的奋斗,期待将来辉煌的事业让父母为之骄傲。我亦相信自己能达到目标。

谢谢大家!

17 1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李德志,人事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 [4].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5].傅思明,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 1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五篇:行政监督与问责

温家宝2010年6月2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依法行政!!!温家宝强调:“继续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严格行政问责”;“必须加大《纲要》实施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加强行政执法程序建设,落实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坚决纠正不执法、乱执法现象”“四要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对社会各界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作出处理。坚决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六要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强化行政首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切实提高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今年政府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要注重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保证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和正确行使。尤其要防止利用扩大公共投资的机会为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

第一,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今年政府的公共投资决策事务明显增加,要求也明显提高。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质量,注重实际效果。对符合条件、手续完备的项目,特别是民生工程、灾后重建、生态环境、技术改造和消除“瓶颈”制约的重要项目,要按程序加快核准、批复。同时,要继续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各项制度。重大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集体研究决定,严禁领导干部个人决定大额度资金使用、重大项目安排,干预工程建设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正常程序。凡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要经过专家充分论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二,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公开透明是保证权力不被滥用、公共投资不出问题的有效办法。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凡应该公开、能够公开的事项都要及时全面公开。要拓展公开渠道,提高公开层次,增加公开内容,创造条件让人民更好地了解政府、监督政府、批评政府。继续全面推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方便群众办事和实施监督。今年特别要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落实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全过程,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不准搞暗箱操作,保证每个环节都透明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腐败行为的机会。

第三,推进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行政问责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行政监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今年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行政问责:对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政策执行不力的要问责;对公共资金使用不当、投资项目出现失误的要问责;对发生损害群众生命财产的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要问责。要继续推进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加大问责力度,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要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政绩观。

第四,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查办案件是反腐败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手段。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要重点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腐败案件。要始终保持严厉惩处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利用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腐败案件。加大查办商业贿赂案件的力度,既要惩处受贿行为,又要惩处行贿行为;既要查处国(境)外经济组织在我国内地的商业贿赂行为,也要查处我国企业在境外的商业贿赂行为。对于发现的腐败案件和腐败分子,不管涉及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绝不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逃亡在境外的腐败分子的追逃缉捕力度,绝不让他们逍遥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