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写作拓展广阔的空间——关于新“课标”下写作教学的思考

2022-09-28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何才能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在表达”,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呢?结合多年的教学探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让写作贴进生活, 不断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 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它们 (生活) 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这是惟一的源泉, 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 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这是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对当时的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讲话, 他认为“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在今天的学生习作中, 我们不也常见到大量因没有对生活实实在在的观察与思考而空发感慨, 矫揉造作的作文吗?学生们由于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不仅不能有对生活的感悟和评价, 而且为文造情, 文章单薄生硬。由此可见, 作为观念形态的学生习作, 如果因为当下鲜活生活的缺失, 他 (她) 们的笔下既不可能有实际的生活, 也不可能有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与情感触动, 最终只能沦为空泛的情感抒发和不着边际的虚无幻想。如何才能把生活引入写作教学中呢?

1.1 在思维训练中注入生活

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联想、想像、感悟、体味, 由现象到本质, 化抽象为具体等都是作文教学中常见的思维训练方法, 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 写作中主题提炼、谋篇布局、启承转合等各种能力也就具备了。当我们在进行训练的时候, 一定不能将生活抽空, 要善于把广阔的生活融入思维训练, 让学生们能够把作文要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而不是把联想、感悟、想像等思维方法当作一种纯粹的技巧。2005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就是要求学生们在认真观察两副图和有关的提示文字后, 结合自己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联想或感悟”对大多数高生学生来说, 应当是一种基本能力, 要求不算太高, 但是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应有的生活背景却写不出真切的“感悟”。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广泛阅读书报杂志,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积极与同学交流, 同时, 把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这样, 对各种事物和不同现象的观察就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并逐渐转化为运用自如的写作能力。

1.2 整合教学资源, 让学生走进生活

一位哲人早就告诉我们, 生活中并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教师们在引导学生们学会认真观察生活, 用心体味生活的同时, 也要努力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尽可能把学生带进多姿多彩的生活舞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曾带领学生到浙东演绎“文化苦旅”, 大胆地把语文课堂设在山上、水上, 甚至路上, 举办各种论文答辩会, 请大学教授、学者担任评委, 不断缩小学生们与名人、伟人的距离, 使学生们对优秀的中华文明有了直观、感兴的认识。当然, 并不是每位语文教师都敢这样做或者能做到这样, 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比如举办校内的各种演讲、辩论活动、座谈会, 进行校外的各种调查、走访等活动还是能做到的, 学生们在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 也能增强主体的内心体验, 丰富主体感受。叶老曾语重心长的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写作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 大胆扬弃传统教学模式, 不断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这是一句常挂在一些语文教师嘴上的时髦用语, 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一些教师却是循规蹈矩, 走着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老路。比如在写作教学上, 从题目的选定、题材的范围、文章的立意都有明确的要求, 作文的评语也是一大堆的空话、套话, 这种完全漠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范式, 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写作自由,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也容易使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力求做到大胆开放作文题材、范围, 以开放的内容来充实学生的大脑, 鼓励学生去体悟, 写出有创意的文章来。具体做法如下。

2.1 因材施教, 灵活确定目标

不是每位学生都能按教师的统一要求完成既定的写作任务, 写作目标的完成当然也要照顾不同接受主体的实际情况。每一次的写作课, 我不搞统一要求, 不定统一标准, 允许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文题, 选择文体。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 也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换意见。当然, 灵活确立写作目标只是不搞统一量化, 并不是让每一位学生放任自流, 基本的写作要求还是有的。

2.2 多方参与, 灵活评价

让学生自改和互评作文, 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采用的教学方法, 为了确保每次评改活动的质量, 我都要在快速浏览每位同学作文的基础上, 提出每次作文修改的大致要求, 既做到心中有数又能避免学生们流于形式。学生们在修改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进行巡视、检查, 学生改完后要写上评语, 签上名,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议。这种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评改活动, 如果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学生们在相互的切磋、商讨中, 不仅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喜悦, 资源的共享也让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能力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提高了作文批改效率, 减轻了教师负担。

3 广泛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捕捉写作信息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诗”说的就是读与写的紧密关系, 但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在2001至2002年的全国范围内的一次高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显示, 目前的高中学生因为学业繁重, 老师、家长对阅读的态度各异, 学生们的阅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同学每周阅读时间不会超过两小时, 特别是语文越学越退, 书越看越少的恶性循环现象着实让人担心, 而写作教学又是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分不开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除了课堂的阅读教学外, 我还开设专门的阅读课, 为学生挑选读物, 进行阅读指导。在课外, 要求每位学生凡是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都要广泛涉猎, 不管天文地理, 文史经哲, 只要学生有兴趣都可以任意翻阅。同时, 我也支持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曾有专家指出, 阅读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 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 不仅能获取各种写作信息, 积累写作素材, 而且在阅读的同时能够进行较充分的联想、感悟, 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而一旦有了这样的基础, 在实际的写作中就能进行很好的借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读是写的基础, 读写结合的训练在写作教学中一定不能忽略。

只要我们方法得当, 学生们不作无米之炊, 写作不仅不再是我们的烦恼, 语文课堂也将因千姿百彩的学生习作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当然, 由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构成的语文学科, 无论我们凸显哪一方面的能力都是不科学的。限于篇幅, 本文虽只谈的是如何为学生们的写作拓展空间,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我们的精心指导下尽显独异的个性风采。但是, 学会倾听, 学会交流, 让学生们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同样非常重要,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实现“课标”的目标, 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

摘要:写作教学改革备受广大语文教师关注, 但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应该让学生贴近生活, 要在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胆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同时, 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突破途径

上一篇:专业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研究下一篇:儒家教育思想对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