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食品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富硒食品范文

富硒产业规划

青海省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

(2012-2020 年)

平安县富硒产业园区办公室规划编制小组

二 〇 一二年十月

目 目 录 录

前 言、、、、、、、、、、、、、、、、、、、、、、、、、、、、、、、、、、、、、、、、、、、、、、、、、、、、、、、、、、、、、、、、、、、、、、、、、、、、、、、、、、、、、、、、、、、、、、、、1

第一章 概 述、、、、、、、、、、、、、、、、、、、、、、、、、、、、、、、、、、、、、、、、、、、、、、、、、、、、、、、、、、、、、、、、、、、、、、、、、、、、、、、、、、、、、3

第一节 规划目的、、、、、、、、、、、、、、、、、、、、、、、、、、、、、、、、、、、、、、、、、、、、、、、、、、、、、、、、、、、、、、、、、、、、、、、、3

第二节 规划编制依据、、、、、、、、、、、、、、、、、、、、、、、、、、、、、、、、、、、、、、、、、、、、、、、、、、、、、、、、、、、、、、、、3

第三节 规划期限、、、、、、、、、、、、、、、、、、、、、、、、、、、、、、、、、、、、、、、、、、、、、、、、、、、、、、、、、、、、、、、、、、、、、、、、4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5

第一节 项目区总体概况、、、、、、、、、、、、、、、、、、、、、、、、、、、、、、、、、、、、、、、、、、、、、、、、、、、、、、、、、、、、5

第二节 项目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6

第三节 生物资源、、、、、、、、、、、、、、、、、、、、、、、、、、、、、、、、、、、、、、、、、、、、、、、、、、、、、、、、、、、、、、、、、、、、、、、、7

第四节 旅游资源、、、、、、、、、、、、、、、、、、、、、、、、、、、、、、、、、、、、、、、、、、、、、、、、、、、、、、、、、、、、、、、、、、、、、、、、8

第五节 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8

第三章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1

第一节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11

第二节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可行性、、、、、、、、、、、、、、、、、、、、、、、、、、、、、、、、、、、、、、13

第四章 机遇与挑战、、、、、、、、、、、、、、、、、、、、、、、、、、、、、、、、、、、、、、、、、、、、、、、、、、、、、、、、、、、、、、、、、、、、、、、、、19

第一节 富硒产业发展的机遇、、、、、、、、、、、、、、、、、、、、、、、、、、、、、、、、、、、、、、、、、、、、、、、、、、19

第二节 富硒产业发展的挑战、、、、、、、、、、、、、、、、、、、、、、、、、、、、、、、、、、、、、、、、、、、、、、、、、、21

第五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22

第一节 总体思路、、、、、、、、、、、、、、、、、、、、、、、、、、、、、、、、、、、、、、、、、、、、、、、、、、、、、、、、、、、、、、、、、、、、、、22

第二节 发展目标、、、、、、、、、、、、、、、、、、、、、、、、、、、、、、、、、、、、、、、、、、、、、、、、、、、、、、、、、、、、、、、、、、、、、、25

第六章 富硒产业发展目标与布局、、、、、、、、、、、、、、、、、、、、、、、、、、、、、、、、、、、、、、、、、、、、、、、、、、、27

第一节 建立富硒农畜产品研发中心、、、、、、、、、、、、、、、、、、、、、、、、、、、、、、、、、、、、、、27

第二节 种植业、、、、、、、、、、、、、、、、、、、、、、、、、、、、、、、、、、、、、、、、、、、、、、、、、、、、、、、、、、、、、、、、、、、、、、、、、、29

第三节 畜牧业、、、、、、、、、、、、、、、、、、、、、、、、、、、、、、、、、、、、、、、、、、、、、、、、、、、、、、、、、、、、、、、、、、、、、、、、、、36

第四节 林果业、、、、、、、、、、、、、、、、、、、、、、、、、、、、、、、、、、、、、、、、、、、、、、、、、、、、、、、、、、、、、、、、、、、、、、、、、、39

第五节 旅游业、、、、、、、、、、、、、、、、、、、、、、、、、、、、、、、、、、、、、、、、、、、、、、、、、、、、、、、、、、、、、、、、、、、、、、、、、、41

第七章 效益预期、、、、、、、、、、、、、、、、、、、、、、、、、、、、、、、、、、、、、、、、、、、、、、、、、、、、、、、、、、、、、、、、、、、、、、、、、、、、、44

第一节 生态效益、、、、、、、、、、、、、、、、、、、、、、、、、、、、、、、、、、、、、、、、、、、、、、、、、、、、、、、、、、、、、、、、、、、、、、44

第二节 经济效益、、、、、、、、、、、、、、、、、、、、、、、、、、、、、、、、、、、、、、、、、、、、、、、、、、、、、、、、、、、、、、、、、、、、、、45

第三节 社会效益、、、、、、、、、、、、、、、、、、、、、、、、、、、、、、、、、、、、、、、、、、、、、、、、、、、、、、、、、、、、、、、、、、、、、、45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46

第八章 项目区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47

第一节 项目区配套政策、、、、、、、、、、、、、、、、、、、、、、、、、、、、、、、、、、、、、、、、、、、、、、、、、、、、、、、、、、47

第二节 保障措施、、、、、、、、、、、、、、、、、、、、、、、、、、、、、、、、、、、、、、、、、、、、、、、、、、、、、、、、、、、、、、、、、、、、、、48

言 言 硒就是人类身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42 个国家与地区缺硒,我国有 72 %的地区处于缺硒与低硒生态环境之中,缺硒现象非常普遍,合理调配与获取适量的硒就成为

了重要的研究问题。通过食物链转化途径就是人与动物获取适量硒营养的一条安全、廉价、可行的途径。人体通过富硒农产品适量补硒,可以有效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抑制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抗氧化,保护、修复细胞等。

2010 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开展的“青海东部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重大地质成果,首次发现在互助—平安—乐都一带 840 平方公里区域内土壤富硒,其中平安县富硒土壤面积达到 600 多平方公里(75 万亩),小峡镇、洪水泉回族乡、三合镇等富硒地区硒含量一般在 0、23—3、00 mg/kg,平均 0、44 mg/kg,高于全国土壤硒背景值,接近于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硒含量水平。并且具有富硒地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无伴生的有害元素、富硒品质好、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该重大发现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申报并立项了省科技厅下达的“平安—乐都富硒带农作物富硒技术研究”项目(2010 年—2012 年),通过三年的调查采样(平安县域调查采样点分布图 1)、试验研究,基本摸清了该富硒带耕地土壤硒的分布状况(平安县域耕地含硒量分布图 2)、土壤硒的形态、硒含量水平,研究明确了主要农作物与畜禽产品硒吸收、富集等特性。2012 年,通过项目的支持,与当地涉农部门协作,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地方标准——《东部农业区农畜产品硒含量分类标准》,为该地区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根据平安县政府的要求,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肥所与平安县富硒园区办公室成立了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编制小组,于 2012年 10 月 12 日起,在富硒区域进行多次实地走访、调查、取样与专题座谈。主要针对富硒产业的发展,广泛听取县农、林、牧、旅游业等各部门的意见与建议,实地调查了富硒资源分布的乡(镇)、村与农户,并与有关方面的专家与群众进行了座谈,参考了许多相关资料与指导性建议,同时以《平安—乐都富硒带农作物富硒技术研究》项目中获取大量调查与分析数据及研究成果为技术支撑,进行富硒产业规划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平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农、林、牧、旅游等部门及项目区所涉及的乡镇、村领导,给予规划编制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保证了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编写的顺利实施。我们在此深表谢意。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规划目的 我省东部地区发现的富硒土壤资源,平安基本涵盖整个富硒带,地理位置极具优势。为有效促进平安县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保障与改善民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尽快把富硒土壤资

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开发特色富硒产品,对改善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品位、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子。

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不仅能带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将推动青海省东部地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为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与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也将有效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与谐发展、统筹发展”。

明确平安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方向与指导思想,优化资源配置,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与产业合理布局。按照“产业共生”的理念,依据生态与经济规律,围绕“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农户与企业的合力作用,以打造“高原硒都”为目标,形成以富硒种植与养殖产业为依托、富硒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打造知名的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富硒产业发展聚集地,探索有效统筹城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平安模式。

第二节

规划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1)《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与国农业法》

(3)《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保护法》

(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6)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7)《平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

2.基础资料

(1)青海省黄河、湟水河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2008—2010)

(2)青海省农牧业与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3)青海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4)青海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5)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6)海东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7)海东地区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8)“青海海东高原特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

(9)青海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总体规划(2010—2020)

(10)平安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11)平安县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2008—2010)

(12)平安县各部门“十二五”规划等

第三节

规划期限

本规划为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规划年限 2012—2020 年。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第一节

项目区总体概况 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海东行署管辖,就是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地处湟水中游,北隔湟水与互助相望,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西与西宁、湟中接壤,东与乐都县相连。南北长 33、6公里,东西宽为23公里,总面积为769平方公里,属于我省东部农业区。县域内大部分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通过平安-乐都富硒带农作物富硒技术研究项目,历时三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平安县的富硒区域主要分布于三合镇张其寨村、骆驼堡村、三合村,平安镇张家寨村、沈家村、白家村,沙沟乡石沟沿村、大寨子村,小峡镇上红庄村、下洪庄村、下店村,洪水泉乡的沟滩村、洪水泉村、硝水泉村,富硒耕地土壤面积约 3、18 万亩,耕层内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 0、539 mg/kg,土壤硒的分布范围在 0、457—1、88 mg/kg 之间;足硒土壤在平安县的三镇五乡均有分布,足硒的耕地面积约为 12 万亩左右,耕层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 0、303 mg/kg,土壤硒的分布范围在 0、175—0、45 mg/kg 之间(平安县域耕地含硒量分布图 2与平安县域含硒量分布图 3),占县耕地总面积的 49 %,开发富硒产业的潜力较大。为此,可依托区域内的富硒土壤资源,因地制宜

的发展马铃薯、油菜、果蔬、畜产品、蛋禽等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产业链条长的绿色富硒产业,有针对性的发展具有区域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节

项目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项目区涉及平安县三镇五乡,包括:小峡镇、平安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总人口 12、36 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 8、15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66 %。富硒区域内海拔位于 2000—3100 米之间,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太阳总辐射均大于 150千卡,年均温 7、6 ℃之间,6~8 月份气温最高,最热月平均气温17、5~21、0 ℃,无霜期 120~200 天,作物生长季 145~240 天,年降水量 260~500 毫米,全年降水的 70 %集中在 7、8、9 三个月,雨热同季。基本能满足油菜、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大蒜、胡萝卜等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壤质地较好,耕作土壤适宜性强,适种性广,保肥供肥能力较强。

2011 年,平安县总耕地面积 31、09 万亩(平安县域耕地分布图 4)。其中粮食作物 18、63 万亩(小麦 9、19 万亩,青稞 0、17万亩,豌豆 1、26 万亩,蚕豆 0、8 万亩,马铃薯 7、2 万亩),油料作物 7、9 万亩(油菜 6、9 万亩,胡麻 1、1 万亩),蔬菜 2、35 万亩,其它作物 2、21 万亩。优势特色作物播种面积 19、61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63 %,其中马铃薯、油料两大优势作物 15、11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48、6 %;特色作物播种面积 4、5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14、5 %。

2011 年全县猪存栏 4、16 万头,牛存栏 1、42 万头,羊存栏 8、71 万只,家禽存栏 11、89 万只。猪出栏 4、82 万头,牛出栏 0、75 万头,羊出栏 5、28 万只,家禽出栏 16、37 万只。全县草山面积 85、74 万亩,人工草场面积 11 万亩。

项目区农作物总产量达到 12、49 万吨。其中粮食作物总产量 5、15 万吨;油料作物总产量 1、18 万吨;蔬菜作物总产量 6、16 万吨。农业总产值达 5、5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498 元。

第三节

生物资源 1.农作物

全县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马铃薯、青稞、豌豆、蚕豆。经济作物山区以马铃薯、油菜为主,川水地区以蔬菜、果品为主。饲料作物山区种植燕麦、豆科青饲草等,川水地区套种甜菜、胡萝卜,复种箭筈豌豆、荞麦等。

2.森林资源

2011 年,全县有成片林 0、45 万公顷,其中天然林 0、025 万公顷,人工林 0、425 万公顷,植树 460 万株,另有封山育林 1、67万公顷,林木覆盖率为 12、48 %。本县乔木适生树种较少,天然用材林主要就是云杉、山杨、桦树三种,分布在海拔 2800 米以上中高山区,人工栽植速生用材树主要为青杨,但就是只能在海拔

2800 米以下较温暖的川水、浅山地区栽植,灌木适生树种较多,分布在浅山的主要有耐旱的沙棘、柽柳等;在脑山的主要有高山柳、杜鹃、沙棘等;经济林主要有苹果、梨、杏、花青、花椒、沙果等,其中苹果较多,有经济林面积 30、7 公顷。

3.畜禽资源

畜禽种类主要有马、骡、驴、牛(黄牛、犏牛、牦牛、良种奶牛)、羊、猪、鸡、兔等,其中发展前途较大、商品价值较高的畜禽主要就是猪、鸡、牛、羊四种,生猪杂食性强,可以综合消化农村产品,不需要强壮劳力饲养,除个别民族(回族与撒拉族)外,一直就是本县的主要舍饲肉畜与商品畜;鸡与奶牛适于舍饲,商品价值高,近期发展较快。

4.野生动物、植物资源

有商品价值的蕨菜、发菜、蘑菇分布星星点点,野生中药材种类较多,秦艽、羌活、党参、黄芪、大黄数量较大,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地带。野生动物有:野鸡、野兔、旱獭与少量狐麝等。

第四节

旅游资源 夏宗寺景区。旅游区域主要位于平安县西南部,景区包括三合镇的夏宗寺、峡群林场、威木沟与石灰窑乡的十四世**故居、佛岭矿泉水,景区内旅游资源以宗教寺院、神山林场与藏族民俗为主,就是平安县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品位较高的旅游景区之一。

距县城 25 Km 的峡群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似如仙境,具有 1600 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削发皈依的佛教寺院—夏宗寺。

洪水泉景区。位于平安县西部的洪水泉乡洪水泉村,该旅游景区以洪水泉清真寺为主要旅游内容,为回族聚居区,气候温暖宜人。现存建于明代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集寺院、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为一体,资源组合极佳。

沙沟、巴藏沟—东沟景区。位于平安县西部的沙沟乡东南部,包括沙沟乡东沟林场与巴藏沟乡上、下拱北,距离平安镇 20 余公里。瑰丽的佛教文化,秀丽的山川,宜人的景色,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人流连忘返。

特色旅游产品有十字绣、丝带绣、香包、富硒黑蒜、蒜酱、河湟奇石等,还有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装饰品、民族用品、民族食品等。

第五节

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平安县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与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与优化农牧业结构,特色农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在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就是,与发展富硒农牧产业的总体要

求相比,在优化资源配置、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与加工富硒产品等方面还面临一些突出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

目前,多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都未形成规模,专业种养大户与加工企业少,不能形成生产、经营与市场的对接。农村土地流转渠道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不畅。特别就是现有的部分富硒企业规模小,缺乏富硒龙头企业带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富硒农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品种少,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产业优势。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带动力不强。

2.富硒产业投入不足,经济效益差

在特色富硒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省上虽然对富硒设施农牧业、富硒种养业良种工程、重点技术推广等有专项投入,但投资总量小,富硒特色农牧业发展需求缺口大。地、县由于地方财力困难,对富硒蔬菜、富硒果品、富硒奶牛、富硒肉羊发展投入有限,设施农牧业建设标准低,蔬菜保鲜、贮藏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条件差,缺乏发展后劲。同时,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许多农户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

3.富硒特色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资源要素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

虽然平安县富硒特色产品资源丰富,但要素禀赋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农业资源亟待深度整合与优化配置。尤其就是农户分散化的经营,很难形成整体性的产业竞争能力,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缺乏富硒特色农业的品牌营销战略,尚未形成县内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影响农产品富硒品牌效应的发挥。

4.富硒农业产业组织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业发展模式依然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以企业与种植大户为经营主体的富硒特色农业经济体制与机制尚不健全。农业专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农业经纪人队伍等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与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管理服务平台发展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低,尤其就是不能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在市场信息上的对接,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了平安县富硒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就是调优农产品、调高单产、调活农村经济、富裕农民。而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就必须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加强科技引导与示范。目前,平安县不仅农业经济总量小,生产力水平低,而具有富硒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规模更小,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比较优势不突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

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为此,急需利用当前西部大开发与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的有利时机,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建设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行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大力推进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以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为主线,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2.探索富硒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有效途径

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开发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注重特色,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其它多种功能。

平安县就是我国内地又一新发现的富硒区,富硒浓度适中,富含钙、钾大量与中量元素,与国内其她一些富硒区往往有汞、铅等有毒重金属的伴生与超标情况相反,并且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属于青藏高原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富硒区域。因此,以平安小峡为中心的地区,就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域。在该地区种植的小麦、油菜、大蒜、马铃薯、青稞、娃娃菜、大葱等硒含量稳定、有机硒含量较高、保健性能好与无毒副作用等特点的天然富硒作物,既就是功能食品,又就是绿色食品,这对显著提升青海东部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打造绿色平安,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硒资源就是大自然赋予平安县的宝贵财富。富硒作为平安县的城市信息识别载体与一种身份象征,就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大大提升平安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平面立体、网络信息等多种手段与途径扩大宣传,把有机富硒农产品综合开发与旅游、餐饮、文化、招商等有机结合,打造平安崭新形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平安观光休闲、投资兴业,而且对于扩大知名度,整体提升平安县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全县大面积的土壤、多数的农作物、畜产品、果品的硒含量均显著高于一般地区,为富硒食品产业开发奠定了独特的资源基础。富硒资源开发易于聚集、形成规模,取得规模效益,富硒食品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富硒产业就是富民强县的最佳产业。开发利用好这一不可替代、最具特色的资源,全力打造高原硒都、绿色平安品牌,既就是我们加快优势资源开发的现实选择,也就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富硒食品产业与农业、畜牧业相关,带动力强,特色优势明显,就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富硒资源就就是平安县脱贫致富的“绿色金子”,我们必须打好“富硒”这张特色牌,形成竞争优势,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加速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

4.推动产、学、研、政紧密结合的需要

建全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充分参与的机制,有利于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通过应用农业新

技术,培育与引进新品种,应用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富硒产业园区集科研、生产、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优势,推进|“产、学、研、政”一体化模式。

5.加强新农村技术人才培训的需要

新型农民的培养就是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要通过龙头企业培训基地平台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示范相结合,将课堂“前移”,进村入户,充分发挥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瞧得见、摸的着的样板。通过富硒产业的发展,可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素养、技术技能、理想道德修养的新型农民。

第二节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1.富硒产品市场优势

硒就是人与动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缺硒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硒还有其它多种生物学功能,尤其就是它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对抗病毒性疾病以及抗衰老等的作用。全世界有 42 个国家缺硒,我国约有 2/3 的地区缺硒。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居民硒摄入量不足,需要补硒。随着人们对硒的生理机能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农作物补硒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开发种植富硒农作物可生产大量富硒食品,对满足缺硒地区居民补硒的需求,改善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体每天需要摄入硒的量

就是 0、04—0、23 mg/kg,食物硒含量就是 0、05—0、2 mg/kg。农作物就是人体吸收硒的主要来源,农作物中的硒含量水平与环境中的硒密切相关。因此,在天然富硒区开发富硒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富硒产品的开发最为广泛地就是利用富硒地区丰富的硒资源开发生产天然富硒食品,尤其就是开发天然有机硒保健食品,成为目前我国富硒食品开发的重点。我国富硒地区生产的富硒食品大多就是天然的富硒产品,如:富硒大米、富硒茶、富硒豆类、富硒矿泉水、富硒水果、蔬菜、富硒鸡蛋、富硒饮料等。其中富硒大米己成为主要的富硒农产品,如安徽巢湖生产的“富硒香米”、江苏洪泽湖生产的“赛泰”牌富硒香米、河南唐河县生产的“金唐河”富硒香米、黑龙江鸡东县开发的富硒有机米、哈尔滨生产的“绿宝石”牌富硒大米、贵州开阳的“开洋”牌富硒大米等。比较有名的富硒茶有“紫阳富硒茶”,“恩施富硒茶”,还有贵州“开阳富硒茶”与安徽“云台富硒茶”。饮用天然富硒茶就是补硒的最佳途径之一,富硒茶在抗癌、抗突变、抗氧化、延缓衰老、抗辐射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平安县作为我省最大的天然富硒区域,结合青海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与平安县特色农牧业产业规划,今后可大力发展富硒大蒜、富硒油菜、富硒马铃薯、富硒蔬菜、富硒畜产品、富硒林果等原料产品,以及以这些原料加工生产的保健品、饮料、食品等。

2.平安县发展富硒产业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平安县毗邻西宁市,距西宁市仅35 Km,离西宁机场8 Km。109国道、平阿高速公路、兰青铁路、兰新高铁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就是海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土壤富硒资源丰富

平安县富硒面积较大,地层较厚,硒、钙、钾等元素富足,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土壤综合品质优良,全国领先。富硒土壤带以小峡镇、洪水泉回族乡为集中富硒区,辐射三合镇、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平安镇等,其中,洪水泉回族乡的硝水泉、洪水泉,三合镇的索尔干等村土壤硒含量达到了峰值,最高值大于 3、00 mg/kg。同时,富硒地层较厚,硒资源丰富,可持久开发富硒食品产业;富硒品质好,富硒浓度适中,还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与国内其她省份富硒地区相比,硒土壤含量不仅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也远远高于青海省内其她地区土壤平均值,就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土壤区域。

(3)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优越

平安县地处高原内陆,海拔高、光辐射强,具有典型的“冷凉性”与“多样性”气候特征;同时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热量适中,土壤气候无污染的特点,有利于果蔬果实的着色与有机干物质的积累,适宜富硒紫皮大蒜、红提葡萄、大果樱桃、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4)富硒产品优势突出

平安县所辖的三镇五乡地处天然土壤富硒区域,近几年的试验研究表明,主要农作物春小麦、春油菜、大蒜、蚕豆、豌豆、燕麦等具有较强的聚硒能力;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该地区的羊、牛、奶牛、生猪、禽蛋等也具有较强的聚硒能力,且硒含量较植物性产品高。富硒产业以富硒农产品原料及加工产品为末端产品供应市场,包括富硒大蒜、富硒春油菜、富硒春小麦、富硒果蔬、富硒禽肉、富硒蛋、富硒饲草等原料产品,以及以这些原料加工生产的农畜产品、保健品、药品、饮料等。这些天然的富硒产品可为人们提供方便有效的补硒途径,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5)发展富硒特色产业的基础较好

平安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平安特色农业的思路定位到高原富硒产业上来,根据不同地域土壤富硒的情况,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着力打造高原富硒农产品,主要分为农作物、果蔬与畜禽产品三大类。

农作物类:平安县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油菜、马铃薯、蚕豆、豌豆苜蓿、燕麦、胡麻等。其中籽粒富集能力较强的作物有油菜、苜蓿、小麦(图 3、1)。当地可大力发展富硒春油菜、富硒春小麦与豆科类饲草。扩大这些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与规模,加工原料富硒农产品,作物秸杆与菜籽饼粕等副产品可供深加工,做大做强富硒产业。

图 3、1 平安县主要农作物籽粒硒含量 蔬菜、水果类:平安县主要种植的蔬菜有紫皮大蒜、大葱、白萝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其中硒含量最高的为紫皮大蒜,其次为大葱与白萝卜等(图 3、2)。在平安、乐都富硒带上种植的紫皮大蒜的蒜素含量就是全国其它省份所产白蒜的 2—10 倍,其中富硒区大蒜中的硒含量就是普通大蒜的 2—3 倍,蒜头直径 4—7 cm,蒜头蛋白质含量 6、78 %,维生素 C 203、25 mg/kg,维生素 B1 4、78 mg/kg,维生素 B2 8、79 mg/kg。蒜头排列紧密,适于运输,耐贮藏,不易出芽;瓣大肥厚,辣味、香味浓厚,食后口感好,品质优,具有高原独特风味,有很高的保健作用与药用价值,蒜苔黄绿色,纤维少,品质优,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目前,海东地区紫皮大蒜种植面积 6 万亩,平安县大蒜常年种植面积 7000 多亩,

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及国内的兰州、西安等地区。适宜种植大蒜的耕地面积约 10 万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发展大蒜产业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

图 3、2 平安县主要蔬菜硒含量

水果类主要有苹果、梨、小杂果等,均分布在热量条件好的川水地区,产业优势不明显;沙棘在富硒区的山旱地种植面积较大,就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林果,常年有加工企业收购;近几年该县又大面积引进种植了红提葡萄与大果樱桃,并不断扩大沙棘的种植面积,三种水果的硒含量都比较高,其中红提葡萄硒含量最高(图 3、3),具有较好的产业开发优势。

图 3、3 平安县主要果品硒含量

畜禽类:平安县的主要畜禽产品有奶牛、肉羊、肉牛、鸡、鸡蛋。以该地区生产的小麦、豆类秸秆等作为畜禽饲料来源的鸡肉、鸡蛋、牛肉、羊肉、猪肉等畜禽产品硒含量也很高(图 3、4),发展富硒畜禽产品优势明显。

图 3、4 平安县主要畜禽产品硒含量

第四章 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富硒产业发展的机遇 1.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青海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四区两带一线”、建设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发展思路,以及在国家宏观社会经济日趋向好的背景下,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通过特色产业的开发带动第三产业,凸显出强大经济活力,已经受到各地政府的广泛支持。“十二五”规划中,平安县已将富硒产业确立为重点产业,着力予以培育与开发,将进一步发挥示范、引导、与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招商引资,重点发展高原富硒农业、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着力打造高原富硒农业产业长廊,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2.农业与农村经济正在转型升级

平安县农业生产立足“冷凉”气候资源,突出特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种植区域布局,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制种农业与标准化养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与效益;农民收入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农产品产量与提高价格,向依靠结构调整与提高品质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加速。这就需要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平安县

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恰逢其时,必将推进平安现代化农业产业的步伐,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农业科技日新月异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加快,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为平安县农业发展起到巨大地推进作用。特别就是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与普及,一些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平安县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技支撑与技术支持。

4.农产品消费需求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粮食等初级农产品的直接消费在消费结构中下降,蔬菜类食品、微生物食品与加工型食品的需求上升;普通型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下降,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增加;加工业转化需求大幅度上升。当前,绿色生态已成为时代潮流,拥有健康就是人们的永恒追求。平安县土壤富含硒元素,通过植物、动物的自然循环形成天然富硒食品,完全符合人们对饮食健康的消费需求。随着消费者对硒元素独特生理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保健品市场的快速发育,为平安县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商机与广阔的空间。特别就是西部大开发为平安县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为平安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5.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

随着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已成为趋势,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紧迫,任重而道远。发现农产品的本质要求就就是绿色的、环保的,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顺应农业发展的潮流。

第二节

富硒产业发展的挑战 1.平安县土壤虽然富硒,但县域内对富硒土壤资源的详细资料不够完善,对于富硒土壤的成因调查与研究还不够深入。且平安县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农业经济总量小,生产力水平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不协调,因而对富硒产业的开发与支持力度还不到位。

2.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优势不突出。具有富硒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对富硒食品产业认识不足,发展富硒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也较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未能很好形成。

3.不同品种农畜产品的聚硒能力大小与农产品与畜产品的关系、精深加工对农产品硒含量的影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形成具有高原特色、富硒特色的农畜产品品牌需要不断付出努力。在通过对外合作与开放,引进优良品种,

开发高端、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提高对市场的占有率与影响力及增加农业整体效益等方面,还有许多课题亟需予以突破解决。

4.能否拓宽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争取外部支援,尤其就是青海省各相关涉农部门、科技部门的支持,转变各级领导与部门的发展理念,举全县之力使发展富硒农业产业真正付诸于行动,而不只就是思路与口号。这也就是平安县富硒农业产业化能否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的巨大挑战。

第五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方向,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跨越发展、绿色发展、与谐发展、统筹发展。以培植壮大特色优势富硒产业为重点,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与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按照“抓项目、打基础,抓基地、兴产业,抓龙头、求突破”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富硒种植产业为依托、富硒精深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使富硒产业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面

提升我县农业生产效益,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平安县“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推动、集群化发展、园区化布局、基地化承载、清洁化生产的发展路子,实施富硒特色农业品牌营销战略。逐步建立“六大”富硒基地:科研开发基地、肉奶基地、保健食品基地、蛋禽基地、果蔬基地与饲草料基地。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的富硒产业空间优化布局,将富硒产业打造成立足青海、带动青藏高原、辐射全国,国际知名的富硒高技术特色农产品研发、生产与贸易中心。

3.发展原则

(1)统筹发展原则

富硒产品的开发要本着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不仅要立足当前,培育富硒优势产业,而且要挖掘特色资源,积极培育新型特色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在发展现代富硒产业过程中,注重先进技术,将生态恢复与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持续的利用富硒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凸显城郊区位优势的原则

以富硒自然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市场条件等因素,突出区域特点与地方特色。立足于自身距西宁半小时经济圈、曹家堡临空经济区与湟水河流域中游南岸水域的区位优势与富硒产业优势,结合已经初步发展起来的平安现代农业园区的种养殖基础,通过进一步整合富硒土地资源,依据富硒的不同含量选配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并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实施,将现代富硒农业与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紧紧结合起来,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城郊型富硒产业。

(3)打造与强化高原富硒品牌效应的原则

找准产品定位与市场定位,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富硒特色农产品。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培育优势特色富硒产业的基础上,立足现有资源,创办加工企业,开发富硒特色产品,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宣传、包装、促销以及健全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尽快形成能在全国叫响的富硒产品品牌,逐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富硒产品库及相关的专利申请,并争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与有机食品认证,制定富硒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标准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健康饮食的需求,把富硒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打造“高原硒都”。

(4)科技创新原则

综合运用国内、国际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体制的引进、集成、提升、展示与推广,优化种植模式、产品结构

与经营策略,建立高效有机富硒农产品生产体系,提高有机富硒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特色富硒产业成规模就是、上档次、增效益,实现科技化、集约化与高效化。坚定树立“量大不如质优,做大不如做强”的观念,坚持在最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规模生产。

(5)机制创新原则

富硒产业发展就是新时期平安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工程,带有一定的试验示范性质,要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投资融资制度、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等,增强发展活力,实现良性发展,并为省内外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6)多元投入原则

在富硒特色农业产品开发中,应当突出特色化、市场化、公益性、基础性的特点。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制订政策、引进战略投资者、协调搭建运作平台,提供政策支持与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园区要以产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多元化融通资金,引导与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科研单位以及其她社会力量投资开发,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农户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的主体地位。

(7)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富硒产业发展在注重科技示范与推广效益的同时,应坚持以富硒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促进农

民增收效益明显的富硒农产品,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满足社会消费对富硒农产品数量、质量以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与市场化发展的需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与管理,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体现规模效益、综合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8)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项目

把富硒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谐统一。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富硒资源优势,以高原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发展理念,通过富硒大蒜、富硒油菜、富硒马铃薯、富硒小麦、富硒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以及优良种质资源引进、改良与栽培示范,辐射带动全县乃至海东其它富硒区域农产品生产,将以平安县为中心的富硒区域建设成为青海高原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流通基地,使富硒产业着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富硒功能食品、富硒保健品、富硒旅游产品等特色富硒产品的研

发、精深加工区及贸易中心的建设。立足青海、带动青藏高原、辐射全国知名的富硒高技术特色农产品研发...

第二篇:紫阳富硒茶 连结茶人情

关中农谚云:“三月三,驴揭鞍,脱了棉袄换衣衫”,这说明春暖花开的时节来临了。而地 处陕南的秦巴山中,“新萌雨露浓,岭头春味足”,“春姑娘”的脚步迈的更轻快,早己点 染得这里的茶园绿波漾荡,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采茶景象。

就是这一天,全国著名茶乡――安康地区的紫阳县,第五届富硒茶文化节暨中华(陕西)茶人 联谊会第四届年会在此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山东、福建等地的党政领导、专家学者、茶商 代表和游客等上千人相会在风景如画的向阳镇茶园里,品其富硒茶的清香,聆听紫阳民歌, 亲手采制紫阳茶,让来者无不感受到了“山村处处采新茶,一道清流绕几家”的诗情画意。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到21世纪的征途时,安康地区的紫阳县已经举办了第五届富硒茶文化节, 陕西茶人联谊会已经举办了第四届年会,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一彰,并产生出了轰动的效 果,颇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我本人就是这次活动的推动者和主要策划者之 一,因而获得了更多的感受,现在我就如实的将耳闻目睹到的事情告诉给广大的茶人们,以 品尝紫阳富硒茶的快乐吧!

清明已煮紫阳茶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茶诗中,惟有清代叶世倬留下的这首名诗“桃花未尽菜开花,夹岸黄金照 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诗句,是对紫阳茶乡每逢清明时节的茶事, 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画,不由得让人心驰神往。

紫阳县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道号紫阳真人)在此面壁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 阳光普照”之祥瑞。山清水秀的宝地又因出产富硒茶而闻名遐迩,拉动了相关的产业,成为 陕南有名的“茶乡、桔乡、歌乡”。品茶论道谈茶叶,陕南惟有紫阳茶。紫阳是茶叶生长的 最佳适宜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人工栽培,至唐代已规模生产,所产 山南茶即为朝廷贡品;宋明两代,朝廷以茶易马,紫阳茶又成了战略物资;到清代以后,紫 阳茶以独立的茶种闻名天下,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齐焙白毫先入贡,香风留入野人家 ”的传世佳句,就是当时紫阳茶叶生产情景和社会影响的生动写照。紫阳茶富含硒元素,有 清心明目、醒脑提神之功效,可以抗癌防衰老,是天然的理想保健饮品,因而蜚声海内外。 著名的营养学家于若木在晚年,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紫阳县富硒茶事业的研究和推广工 作,并题词道:“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 府紧紧围绕“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本县资源优势,把茶叶产业作 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集中精力,加快茶叶产业化步伐,使茶 叶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全县上下一致的努力奋斗,茶叶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全县茶 叶种植面积达13万亩,建成名优茶加工示范茶厂123个,开发紫阳毛尖和紫阳绿茶两大类7个 名优品种,先后获得国际国内20多项大奖;茶叶基础认证成效显著,《天然富硒茶标准综 合体》已作为省颁地方标准施行,全县有5万亩茶园和8家骨干企业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紫 阳县富硒茶继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后,又通过了国家商标局证明商标注册;茶叶品牌整 合逐步推进,组建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对下属企业实行六统一:统一管理、统一标准、 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宣传,使全县茶叶生产逐步实现公司加农户加企业的 产业化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1505吨,其中名优茶850吨,茶叶产值达8 100万元,综合产值超过亿元,已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工业主打产品。紫阳县就是以茶为媒 ,广结四海宾客,不但激活了茶产业,而且加快了县域特色经济的大发展。

茶谚说:“清明发芽,谷雨采茶”,这在紫阳县茶叶生产中表现的最为突出。3月31日上午 ,紫阳茶山人流如潮,茶研所大院里头,设有15个乡镇茶叶展销摊位,现场进行商贸洽谈。 名茶评比竞争十分激烈,邀请的专家们组成评委会,按照全国名茶评比的标准和程序,对参 评茶叶进行评审,先后评出了金、银、铜奖各一名。特邀请到会的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邵 曙光、副秘书长王建军等人,分别为获胜者颁了奖。组委会决定对县 茶研所出产的紫阳毛尖金奖名茶,现场进行拍卖。从百元起价,一路飚升,给人以大有黄金 有价茶无价的感叹。谁知在拍卖活动中,其一斤名茶以2.85万元的高价,被88号竞买者、来 自福建省的企业老板谢先生买去。在此之前的2001年紫阳名优茶也曾拍出了1.5万元的高价 ,现场上一片沸腾,今日的紫阳茶,仍是以“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态势,让在场人无不叹 服。

茶乡论坛话发展

政府搭台,经贸唱戏,文化传承,与时俱进是紫阳县在茶业发展中的优良传统。在这次茶业 论坛大会上,难能可贵的是县上许多领导干部,都能够坐在台下,虚心认真听取有关政府部 门、专家学者对本县茶叶发展中的意见和建议,因而茶叶论坛不走过场,显得更为活跃。

3月31日下午,紫阳县五大班子主要领导成员和茶乡干部共聚一起,由县委副书记李大明、 副县长罗平安先后介绍了全县茶叶发展的情况,副县长郑红丹主持了论坛大会,然后听取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余有本等10多位专家学者的发言。

余有本指出,紫阳茶要大发展,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这是促进茶叶发展的基础工作; 同时要加大茶叶产品深加工,扩大茶叶利润率的增值空间;其次改革茶类结构,充分利用茶 叶的有效资源;四是把当地茶叶发展与茶文化、茶旅游相结合,以增加茶农和县上财政的收 入。

紫阳县茶业局局长、高级农艺师田元成对紫阳富硒茶天然品质特色及其成因进行了详细而全 面的分析和论证,这和一直从事紫阳富硒茶研究推广的老专家程良斌提出的利用和发挥紫阳 富硒茶的保健作用,为人们健康生活服务异工同曲,有很好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颇有权威性 和史料价值。而原紫阳县政府副县长梅紫青等三人撰写的《紫阳茶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 文中,特别点到了紫阳富硒茶今后发展的方向:一是要提纯复壮紫阳富硒茶品种;二是开发 与创新是富硒茶今后发展之根本;三是要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富硒茶产销。

研讨会上,安康学院茶叶专家纪昌中、市林技中心高级农艺师王衍成和陕西茶文化研究专家 韩星海以及《西安晚报》社记者池泉等人,采用分析对比的办法,也指出了紫阳县茶产业落 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在今后发展中要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无非希望紫阳县在新的起点 上,政府领导干部要把茶产业列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真抓实干,树立典型,在走可持续 性发展之路上,一定要寻找好“突破口”,引导和教育好茶农管理好茶园,茶商要诚信经营 ,不断提高茶叶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发挥紫阳富硒茶品牌的作用力,促使紫阳富硒茶再上新 台阶。

茶人相会道真情

紫阳茶乡,双喜临门。由于紫阳县第五届富硒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也确保了中华(陕西)茶 人联谊会第四届年会的顺利召开,这也是在陕的中华茶人联谊会40名会员和陕西茶人的共同 心愿。为此他们等盼了两个春秋,这也是中共紫阳县委副书记、县长罗雪剑等领导者正确决 策以及本会会员王国库、李龙安等人努力的结果啊!

3月31日下午,陕西茶人联谊会第四届年会在友好祥和的气氛中开幕,茶文化专家梁子主持 了大会。会员代表认真听取了韩星海所做的工作报告,他概括出了联谊会过去两年来的八个 方面的主要成绩:

一、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和会员作用,第三届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陕 西茶文化取得丰硕成果,会员著书立说现象引人关注;

三、在陕西乃至全国性国际性名茶评 比中再举夺魁,为其它行业协会的发展带好了头;

四、陕西茶人联谊会理顺了管理渠道, 特聘了首席顾问;

五、扩大对外交流,为会员尽力服务;

六、会员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陕 西茶文化成绩显著;

七、坚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不断壮大了陕西茶人会员队伍;

八、与文化文博单位广泛联合,面向旅游市场开展茶之旅活动……面对今后的工作,他又提 出了要求做到的七个方面:

1、学好用好《中华茶人联谊会章程》,团结联谊好陕西爱茶人 ;

2、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不断提升茶人联谊会形象;

3、严格各项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会员自身素质;

4、新老会员之间要开展传帮带活动,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中华茶人 ;

5、努力搞好陕西茶文化事业的宣传报道,编辑出版会刊扩大与海内外的交流;

6、提倡自 觉学习茶文化,建立好信息沟通渠道;

7、提早动手筹备第五届年会,拟定开展陕西省名茶 评比和茶艺、茶文书画大赛活动……对过去的工作和今后的工作安排,各位会员代表表示认 可。

特邀前来指导工作的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邵曙光,在会上也做了重要讲话。她说:陕西茶 人小组是中华茶联的一个分支机构,成立五年来,工作是有成绩的,主要表现在发扬了中华 茶人的奉献精神,为陕西乃至全国茶文化、茶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值得信 任的!副秘书长王建军也肯定道:我们通过这次活动,见证了陕西茶人小组的工作的实绩, 让我们也受感动,值得会员们学习。今后我们要共同把中华茶人联谊会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

这一切,正如会员代表丁振华在闭幕词中所说道:“陕西各位茶人们,来年春天再相约。共 品佳茗论茶文,多出成果和精品。推崇新人铸茶魂,共同奋进喜迎春!”

为了加深友谊与合作,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邵曙光,代表本会还特此为紫阳县赠送了会旗 一面,48集大型茶文化电视专题片《中华茶苑》一套;陕西茶人小组还向紫阳县赠送了他们 编辑出版的茶文化书籍300多本和会员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了礼轻情意重,茶人新风尚传统 美德!美丽的茶乡紫阳,就像陕西茶人心目中永难抹去的一缕朝霞……

第三篇:助人长寿的恩施富硒藤茶

据湖北恩施自治州老龄委12月7日提供的数据表明,恩施州现有百岁老人61名,比2010年增加4人。百岁老人中,年纪最大者103岁。

在61名百岁老人中,恩施市7人,建始县8人,巴东县12人,利川市10人,宣恩县9人,咸丰县2人,来凤县8人,鹤峰县5人。百岁老人多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与子孙生活在一起。

随着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恩施州百岁老人数量稳步增长,各级政府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大幅增加。目前,恩施州向百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的高龄津贴,利川市向90至99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的高龄津贴,恩施市在旗峰坝社区试点向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

恩施土壤中富含硒元素,是有名的“硒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喝一种叫藤茶的东西。藤茶中富含黄酮化合物,也富含硒元素,是当地老人得以健康长寿的秘诀。

藤茶保健功效:

临床试验证明,藤茶其所含黄酮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镇痛消肿、降脂降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一)、消炎杀菌

临床实验证明:莓茶对上呼吸道感染、口腔炎、牙龈炎、支气管炎总有效率为91.4%。尤其对慢性咽炎的咽痛效果显著。

(二)、保护心脑

1、降血粘: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而起到降血粘度的作用。

2、降血压:通过扩张大、小动脉及在根本上软化血管而起到降压作用。

3、降血糖:促使组织细胞强力利用血糖,活化胰脏功能,促进胰岛细胞分泌。

(三)、抑制便秘

藤茶能够净化血液,排除体内毒素,对调理肠胃、治疗便秘十分有效。

(四)、改善睡眠

通过连载细胞,活化细胞和补修细胞来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使钙化萎缩的松果体活力增强,褪黑素分泌增加,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五)、抵抗衰老

藤茶含有天然氧化剂,能够防止自由基对脑、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第四篇:“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商标使用许可方(甲方):紫阳县茶业协会 商标使用被许可方(乙方):

经甲、乙双方协商,对“紫阳富硒茶” 证明商标的使用许可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准许乙方有偿使用“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期限为:自

日至

日止。

二、乙方申请使用证明商标时,必须按全年茶叶销售总额的1%向甲方交纳商标许可使用管理费

元。

三、经甲方审定同意使用,乙方全额交清商标使用管理费后,甲方再办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备案并颁发许可证。

四、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向乙方提供商品生产标准和加工技术指导。

2、甲方负责监督乙方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及商品质量。

3、乙方应随时向甲方提供质监部门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4、双方必须严格保守对方生产经营情况和商业机密。

5、乙方必须参加甲方举办的各类茶叶活动。

五、乙方违反《“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规定的,甲方有权单方终止合同,情节严重的还将追究法律责任。

六、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

1、双方协商解决;

2、双方协商解决不了的,可申请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本合同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二份报工商及有关部门备案。

甲方:紫阳县茶业协会(章) 法人代表: (签字)

乙方: 法人代表: (签字)

合同签订日期:

第五篇:江西丰城市富硒产业考察汇报

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富硒产业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县富硒食品产业快速发展,7月中旬,我们赴江西省丰城市就富硒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学习考察。实地参观了河南华英集团丰城华英禽业公司、四川铁骑力士集团江西圣迪乐村生态食品公司、御润坊(宜春)富硒山茶油公司等企业的生产基地,并与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和丰城市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丰城富硒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面积2845平方公里,人口135万,现有耕地121.9万亩,其中水田103.7万亩,旱地18.2万亩。丰城是一个能源和工业城市上,农业一直是丰城经济工作中的一条短腿。市委、市政府在发展能源和工业的同时,一直在思考怎样补上农业这条经济短腿。2006年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对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时,发现4205 km2的富硒土壤资源,其中丰城市富硒土壤资源524.7km2。市委、市政府得知此信息后,立即资询相关的科研单位,成立了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着手开发硒土资源。2009年9月14日,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将丰城市授予"中国生态硒谷"牌,申请注册了“泉硒”商标,制定了《富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江西省地方标准,成功通过有机环境认证,建立了丰城市富硒服务中心,并于2010年11月15日,在丰城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目前,全市从事富硒绿色产业的龙头企业达8家,已完成投资4.5亿元。推出富硒产品10个,2009年年总产值达6.99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增收4687万元,受益人数达24861人,人平增收1885元。形成了八大生产基地:

1、富硒有机雷竹生产基地。该基地由珠海农丰进出口有限公司投

资开发,计划投资1500万元,栽种富硒有机雷竹1000亩,现已栽种富硒有机雷竹300亩。

2、富硒有机大米生产基地。由珠海农丰进出口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计划投资3500万元,已开发富硒有机大米栽种面种5000亩,并采取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带动辐射3万亩富硒有机大米生产。富硒大米价格卖到25.6元/公斤。

3、富硒特色果园基地。由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000亩,计划投资4200万元,现已建成果品公园600亩。

4、御润坊富硒高产油茶基地。由御润坊(宜春)富硒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计划投资2亿元,拟通过3-5年努力建成高产油茶种植基地5万亩,并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发展5万亩富硒油茶,使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同时形成1万吨油脂加工能力。目前该公司已形成11000亩基地,油脂加工厂完成选址。富硒茶籽油价格200元/公斤。

5、华英富硒种鸭基地。由丰城华英禽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投资2亿元,于2007年6月启动富硒樱桃谷种鸭项目建设,2008年初已全面建成投产。目前已引进种鸭11万羽,孵化、出售鸭苗近千万羽。 富硒鸭80元/只。

6、圣迪乐富硒蛋鸡自动化养殖基地。该项目占地240亩,由江西圣迪乐村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年饲养100万羽全自动化富硒高品质蛋鸡养殖小区,目前存笼蛋鸡已达40万羽。

7、富硒绿色蔬菜大棚基地。由丰城绿丰有机果蔬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富硒绿色蔬菜大棚100亩,并将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发展1000亩富硒绿色蔬菜大棚。

8、永生农业富硒中药材基地。该项目由丰城永生农业发展实业有限公司开发,于2009年7月开始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分三期开发。其中一期工程预计投资2000万元,发展5000亩中药材种植,于2010年底完成。

二、丰城富硒产业发展特点

丰城与**在硒土资源和地理环境方面都有相近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富硒产业定位高。丰城市从2006年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丰城市发现了富硒土壤资源,2007年丰城市正式组织人员进行有机硒资源的开发利用,聘请中国农业大学编制完成了《丰城市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生态硒谷”的战略目标,实行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效能运作、高规格推进。在发展措施上采取政府搭建发展平台,做大产业特色品牌,组建企业集团上市。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点、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撑点、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环鄱阳湖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链接点”来全力推进。

2、对外交流合作广。对外开外和招商引资是丰城富硒产业开发成功的重要举措。该市积极开展富硒产业招商引资,吸引外省企业来丰城投资联办或创办富硒产品加工企业,华英禽业公司、圣迪乐村生态食品公司、御润坊(宜春)富硒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从河南、四川、上海引资建厂的成功典范。并与江西地质调查院和江西南昌大学等科研单位建立联盟、伙伴关系。丰城“中国生态硒谷”的名片之所以短短的几年就叫得非常响亮,成为我国富硒产业发展最快,富硒产业化最高的地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和对外宣传力度。2008年6月15日,召开了中国生态硒谷(丰城)产业发展 3

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与丰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09年1月1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丰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中国生态硒谷(丰城)产业发展”现场会。2009年3月8日,中国农业大学和丰城市共同主办的“中国生态硒谷”产业发展论证会在北京召开。由丰城市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编制的《丰城市“中国生态硒谷”产业发展论证报告》顺利通过专家组论证,同时,聘请与会专家学者组成“中国生态硒谷”产业发展顾问团。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出席论证会并讲话。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论证,并建议国家和江西省相关部门给予更大支持,加速“中国生态硒谷”品牌和基地创建。2009年9月14日,在“中国生态硒谷”富硒服务中心,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将"中国生态硒谷"牌授予江西省丰城市。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达恒、宜春市委书谢亦森等领导出席并讲话。次日,在新华网、大江网、江西日报、宜春新闻网等媒体均对此授牌仪式进行了报道。新华网特别指出——“授予此牌为国内首次”。 这些举措为宣传推介丰城富硒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丰城“中国生态硒谷”的知名度。

3、敢为人先的勇气。2006年,江西鄱阳湖周边地区发现了4205 km2的富硒土壤资源,而其中丰城市才占524.7km2。为什么丰城市能够领先周边县区开发好富硒土资源,这得益于丰城市委、市政府敏锐的反应、战略的眼光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丰城市委、市政府在决策富硒土资源开发时,也曾担心开发工作失败。但通过科学论证认为,成功了是好事,就是不成功也同样要搞绿色有机农业、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在招商引资上能高规格组织招商引资,在投资上能够大手笔。为能够引入“世界鸭王”之称的河南华英集团到丰城投资建厂,市委书记多次带队到河南总部,精诚所至才到丰城落户建厂,其他龙头企业也 4

都类似。2009年,丰城市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服务中心大楼的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专门成立了富硒产业的服务机构——中国生态硒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大楼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位于丰城的富硒产业核心示范区——丰城市富硒大道。

三、学习考察的思考启示

通过对丰城富硒产业的学习考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开发富硒土资源的信念,也推动了我县与丰城富硒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达到了学习经验、开阔眼界、启迪思路、促进工作的目的。

丰城市仅为一个县级市,但其“中国生态硒谷”已成为全球通用名片,我们看到的丰城政府门户网站、招商项目册等全冠以“中国生态硒谷”这一定语,甚至“硒谷”已成为丰城的代名词,丰城人无时无刻不在宣传推介自己。如何借鉴他人的经验,走出**富硒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是我们在考察学习中反复议论、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他人的经验,就是要尽快将其转化为加快**富硒农产品发展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深刻认识我县富硒农产品方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希望和潜力,进一步增强信心,鼓舞干劲,真抓实干,推进**富硒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1、营造舆论声势。围绕农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网络、电视、报刊等平台,开展**富硒农产品的宣传推介,使**富硒产品产业走出湖南、走向全国。把富硒食品和**旅游、餐饮、文化、招商等有机结合,打造**崭新形象。在中心城市、县城的醒目部位优先安排**富硒食品广告宣传,各大酒店、宾馆、车站等服务窗口,优先使用和销售富硒食品。尤其是各宾馆饭店要不断研制、开发富硒菜品,提 5

升服务质量,使“富硒宴”成为接待贵宾、游客的招牌菜、特色菜。同时,要做好群众的科普宣传,大力普及硒的知识,让“以硒为贵”的理念深入人心,逐步使人人都成为硒资源的宣传员、硒产品的推销员。

2、实行“五统一管理” 。加强富硒食品产业的对外合作。树立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开展招商引资。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与丰城等国内知名富硒区的联系、协作和沟通,达到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切实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富硒资源开发项目库,大力引进知名企业来安建立富硒原料生产基地,兴办、联办加工企业。引导富硒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法律咨询等方面支持富硒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加入先进地区的企业联盟。

3、打造“**富硒”品牌。培植壮大富硒产品和企业品牌,集中精力大打“**富硒”品牌,大幅提高**富硒产品市场占有率,使之在国内甚至国际大市场上具有较高影响力,真正发挥出富硒品牌效应。整合全市富硒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商标,以富硒资源、企业和产品塑造**地域品牌。着力打造“中国硒谷,绿色**”品牌,使之成为**城市名片。引导扶持富硒新产品和新技术申请专利,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通过申请专利、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措施,对富硒产品和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产品、省级名牌产品、国家级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培育一批富硒食品龙头企业,提高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地域品牌的知名度。

4、加快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支持依托有关科研机构建立富硒食品产业开发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富硒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以及市场信息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富硒产品基地建 6

设。支持研制并推广安全、高效的富硒肥料。加强技术指导,确保农副产品的含硒量符合标准。加强富硒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富硒食品产业园,通过园区集中实施科技攻关、产业示范、技术辐射,带动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富硒食品产业的开发和创业。

5、积极发展富硒产业中介组织。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有计划、有组织的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发展富硒食品产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把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有序发展,抗御风险”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推进富硒产业集约发展;提高企业在流通领域的谈判能力和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进行富硒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架起农户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技术之间的桥梁,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富硒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科技化。注重富硒食品的市场运作,协助企业开拓市场,完善销售网络,建立销售总联络电话,培育富硒专业经纪人和营销组织。(富硒领导小组办公室赴丰城考察组)

上一篇:东莞镇街范文下一篇:抚恤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