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资源共享和版权保护——由Napster案引发的思考

2022-09-11

新数字技术的发展是迷人而危险的, 众多技术追随者与版权人之间的博弈一直从未间断。我们常常思考, 在对等传输技术下, 谁为私人复制与转播行为“买单”。而直到今天, 这依然是个无解之题。

一、关于Napster案

(一) 案情简述

1. Napster的发起和传播

1998年, 一位名叫范宁 (化名) 的大学生创办一个网站Napster。他采用了P2P技术来有效的分享和查找下载音乐。相比于以前服务器—客户端模式, 该技术使文件不必先集中存储在某一服务器, 在终端用户的电脑中, 这些文件直接在用户之间进行传输与交换。Napster一般只对其在线用户提供文件名录, 但并未将文件复制在其服务器中。当其他用户选择下载这些文件的时候。文件可以直接从储户的电脑上获得, 当然整个过程都是免费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便利, Napster受到极大的欢迎。显而易见, 相关盈利商家的利益会遭到破坏, 因此各种诉讼蜂拥而至, 大部分原告是唱片公司与音乐作品的版权人。

2. Napster的理由

首先Napste通过将用户的硬盘连接起来并将MP3文件通过这些硬盘和Napster浏览器由互联网传输到用户的Napster浏览器和硬盘来提供“传输、路由或者为数字在线传输提供接入服务”。其次, 用户选择在线传输的点和所传输的MP3文件并没有Napster的指示。最后, Napster没有改变所传输文件的内容。

3. 原告理由

原告的反驳意见大致有两点, 其一、原告认为Napster并未提供DMCA第512条a所保护的服务。其二、原告认为Napster没有谨慎提供信息服务, 在诉讼开始之后才采取了一些措施, 完全没有实质意义。

(二) 案件结果

1. 一审判决及其理由

2000年, 加州地方法院判决禁止被告Napster公司的用户利用Napster软件和系统上传和下载MP3音乐。法院支持原告的反驳理由如下:Napster不是DMCA第512 (a) 条中的被动传输者, 文件内容实质上是通过互联网在传输。而且, Napster并不符合安全港保护信息社会服务提供者必须谨慎和善意的前提。

2. 上诉结果

一审判决后, Napster随即向美国第九巡回法院提起上诉。上诉法院基本维持原审判决。实际上, Napster无论是在初审和上诉法院中都主张其用户的行为并非商业行为而是合理使用。可是, 法院认为, 其一、复制品即使不用于销售仍有可能构成商业使用。其二、有创造性的作品更加容易受到版权保护。其三、用户大规模且完整的复制已经造成合理使用的阻碍。其四、用户行为已经造成严重的市场影响。

(三) 案件教训

1. 国内外的安全港条款

自Netcom案以后, 美国在1998年通过了著名的DM-CA, 该法在有关信息社会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问题上吸收了Netcom的精神———改变对信息社会服务者加以严格责任的态度。

DMCA中的《在线版权侵权责任限制法案》在立法措施上是不触及也不改变已经存在的各种侵权责任的理论, 而是另外为信息社会服务提供者制定出新的规则, 根据DMCA第512条, 以下四种信息社会服务者才能享受安全港待遇:纯粹管道型信息社会服务提供者、提供系统缓存型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宿主服务型信息社会服务提供者和提供信息搜索定位工具型信息社会服务提供者。与此同时, 信息社会服务提供者主观上必须保持善意和谨慎。DMCA也确实更加明确了版权侵权类问题上信息社会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的相关条件。

相应地, 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是我国履行互联网络条约义务以及应对数字技术环境领域内版权问题的一个重要行政法规。不得不承认的是, 欧美的立法经验和我国的司法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和指导, 因此, 我国现行立法中关于适格当事人的规定实际上与美国如出一辙。司法实践中, 有很多被告常常会以安全港条款予以抗辩。而此时, 法官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 合理使用原则

合理使用原则是以判决方式创设的普通法原则。经过不断的变化发展, 现在主要考虑以下4个因素:A、作品目的和特性B、作品的性质C、被使用的部分与作品为一个整体关系D、使用行为对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合理使用原则并没有给法官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公式, 它是一个推定归责。在实际过程之中, 法官个人的认识以及对各个考虑因素的掌握依赖程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和判决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面对新的科技带来的新的使用方式, 合理使用原则的各参考因素及其权重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司法审判的难度。在将来, 合理使用原则也应迎合时代的变迁加以调整, 增强可操作性。

二、网络资源共享和版权保护的冲突

(一) 网络资源共享的发展

谈起网络资源共享, 一个不可忽略的前提就是互联网的兴起, 这个数字时代创造了太多新事物也带来很多新问题。互联网让整个世界连在一起, 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巨大而且便利的平台。实际上, 这种便利已经越来越与版权保护所带来的不便产生着巨大冲突。于民众而言, 已经免费使用太多却要突然为这些使用买单很显然会造成对版权制度的不满。但版权保护于著作权人权益确实必不可少, 也正因为版权制度的不断规范, 才有利于资源共享规范。因此,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必将带来更多的资源共享。

(二) 两者矛盾冲突的升级

1. 版权保护的超前

我国版权保护立法上是有超前性的。因为现实环境条件的差异, 许多法律法规是无法落实甚至执行的。即便是执行了, 民众对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意识也是极为淡薄的, 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 已经习惯盗版生活的人们是不会愿意为此付出更为高额的代价。也正是如此, 在公众潜意识里对于版权并无好感, 矛盾升级自然不可避免。

2. 私人复制合理界限的争议

为个人目的而复制作品是否侵害了版权一直是个模棱两可。在传统的印刷时代, 私人复制并不能对版权人产生过大影响。然而在信息技术时代, 复制对每个人而言都更为方便, 因此, 个人使用合理性开始被人们质疑。个人使用并不当然是合理的。如何解决个人使用问题, 平衡版权保护和资源共享的冲突, 仍旧是版权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如何协调两者冲突

(一) 网络共享资源的授权

1.“孤儿作品”的传播

一般大家普遍认为“孤儿作品”应该被使用, 但是, 关于如何保护“孤儿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认为, 因为无法找到著作权人, 所以没有必要对其利益进行保护;而另一些人认为, 应给与版权人及使用者以同样程度的保护。

2. 无授权和有授权的传播

无授权的传播有部分侵权行为, 但是并不当然构成侵权。而有授权的传播也并不全都是合法的。有无授权只是一种区别种类的划分, 并不意味着是否侵权。而侵权行为的判断除了以构成要件为判断标准也与立法条款有关, 特别是网络侵权行为, 由于是新兴问题立法并不完善, 所以更是依赖于司法实践。

(二) 版权限制和互联网资源共享的规范化

一直以来, 立法的不断修改就是为了平衡二者利益关系。创新是推动数字技术发展的源动力, 同时智力成果的分享又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 许多问题面临着处理, 制度等待革新。必须借鉴欧美法律制度不断来规范。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利益平衡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 成为焦点。本文由Napster案, 提出并深入探讨分析该问题。同时, 构想具体协调两者冲突的机制。

关键词:合理使用,DMCA,冲突,协调

参考文献

[1] 张今, 宁静.技术变迁中的个人使用[J].电子知识产权, 2008 (1) .

[2] 吴汉东.试论知识产权的“物上请求”与侵权赔偿请求权[J].法商研究, 2001 (5) .王笑冰.论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J].政法论丛, 2003 (2) .

[3] 陈锦川.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审判实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知识产权, 2009 (6) .

上一篇:欠发达地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体系建设——以毕节试验区为例下一篇:互联网视域条件下的网红短视频“正能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