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作文又快又好

2022-09-18

第一篇:怎样写作文又快又好

“又好又快”与“又快又好”

文章标题:“又好又快”与“又快又好”

与过去“又快又好”提法不同,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照明年经济工作强调的是“又好又快”。虽然还是那四个字,但是细心的人发现,“快”与“好”调了个儿,“好”字往前一站,意义非同一般。这一变,深刻折射出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强烈“质量”意识,“好”是第一愿望,“好”是最高追求。

经济工

作要有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没有速度谈不上发展。但速度之“快”,基于质量之“好”,“好”是“快”之前提。在“好”的基础上的“快”是真正意义的、长久不衰的“快”,能够行稳致远;而“不好”基础上的“快”是虚假意义的、短暂一时的“快”,欲速则不达。用破坏、牺牲资源环境换来的一时经济快速度,不是我们所要的快速度。我们渴望在蓝天、碧水、绿地、阳光下和谐生活,创造财富,建设家园。

做到“又好又快”,关键在于指导思想正确。思考问题时,“好”在“快”前;制订计划时,“好”在“快”前;采取措施时,“好”在“快”前;考评结果时,“好”在“快”前。这样,我们的经济工作才能行稳致远,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做到“又好又快”,必须稳定、完善、落实政策,突出“三个协调”: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一定时期、阶段,国家要加强调控,有进有退,有保有压,确保相关产业和谐推进。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等,国家要严格标准,制定法律,以此为“高压线”,谁也不能触犯。

“又好又快”,“好”在“快”前,是科学发展观的真实体现,是明年或今后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又好又快”,“好”在“快”前,是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又好又快”与“又快又好”》来源于,欢迎阅读“又好又快”与“又快又好”。

第二篇:怎样戒酒又快又有效的相关研究

饮酒历来与人的兴致有关,高兴了喝酒,以酒助兴;愁苦了喝酒,以酒浇愁;闲来无事喝酒,消磨时间等。总之,酒的消费因风俗习惯、地理区域、气候条件以及经济状况,在世界各地不尽相同。少量或适量饮酒,可使人愉悦,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焦虑。但是,一部分人经过长期饮酒后,酒量会逐渐增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南昌军民医院称这就表明已经罹患一种特殊的慢性病——酒精依赖。虽然酒依赖的发生和个体素质有关,但是应该强调的是,青少年更容易形成酒依赖,因此,青少年(21岁以下)绝对不应饮用任何含有酒精的饮料。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周围的人是否对酒精有依赖呢?

我们就饮酒模式总结了一些常见的表现:

1.视饮酒为生活中最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事,在心中占据中心地位,念念不忘。

2.饮酒量较初期饮酒时逐渐增加。

3.饮酒速度增快。

4.经常独自一个人或者是背着家人偷偷饮酒。

5.以酒当药,用来解除情绪困扰。

6.有藏酒行为。7.酒后常常有遗忘表现。

8.无计划饮酒,常常出现酒后误事的现象。

9.晨起饮酒,俗称“睁眼酒”,部分人甚至会在夜间醒来后饮酒。

10.睡前饮酒。

11.喜欢空腹饮酒,饮酒时不吃主食且很少吃菜。

12.在情况允许的时候选择酒的品牌。

13.因为饮酒与家人争吵,影响家庭和睦,或因饮酒影响工作。

14.曾经戒过酒,但时间不长又旧病复发,不能控制。

陈友珍说,如果一个人的饮酒行为出现上述表现中的3条以上,即高度怀疑酒依赖。

第三篇: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连载

四、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我国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要走的工业化道路,不是简单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而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我国进入工业化时,发达国家已开始了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化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虽然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地开发和使用,也使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往往经历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则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相互协调。四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传统的工业化往往是用技术和资本代替劳动,而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正确选择。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展、改善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同保障劳动者就业有机结合。

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投资、土地、财税、环境、技术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广先进工艺技术,淘汰落后工艺技术,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抑制和依法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我国有十三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努力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改革开放的突破和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连续发出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推出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从二〇〇六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中央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但必须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面貌,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条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具备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全面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这个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要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广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继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从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入手,推动城镇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提高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发挥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防止和纠正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以各种形式吸引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培养了一支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优秀科技队伍,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

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二〇二〇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制订科技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配套措施,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加快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真正使科学技术现代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长远需要,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力度,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要努力建设学习型

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要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进行开放式培养,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有效提升我国人才和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要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形成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氛围,完善创新机制,创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率。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矿产资源,做好国土资源工作。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实行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要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安全供应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为主线,加大国内能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清洁能源。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靠科技进步,发挥

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形成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节约意识,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重大污染事故不断发生,环境保护仍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要抓好水污染防治,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安全;加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建设项目和有关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坚决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提高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人民日报》 ( 2006-07-25 第08版 )

第四篇:做逻辑填空——如何才能又快又准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行测真题及答案之做逻辑填空——如何才能又快又准。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

逻辑填空也俗称选词填空,在各类公职类考试当中均有涉及,但是于大多数考生而言,这类题做起来很是纠结,准确率堪忧,难以拿到高分。故如果考生们想要在这个版块取得好成绩,一定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做到游刃有余。

逻辑填空的核心解题思路是语境分析加上词语辨析,解题时一定要拿捏好。了解了解题思路,我们还要掌握做题步骤,屡清楚思路。

逻辑填空的解题步骤为:第一步:分析上下文逻辑关系;第二步:通过逻辑关系确定呼应点;第三步:通过呼应点确定设空意思,辨析词语,筛选答案。而如何确定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则可以从词语提示、标点提示、句子提示方面入手。如何辨析词语间的差异则从含义侧重、搭配对象、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入手。

【例1】一个多月前,张北曾对有着“最美天路”之称的“草原天路”征收每人次50元的门票。这种“圈地收费”的方式不仅于法无据,也是一种短视行为,无异于___。

依次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涸泽而渔 B.饮鸩止渴 C.缘木求鱼 D.南辕北辙

第一步:分析上下文逻辑关系

观察横线前面的词语暗示,“无异于”是表达同意互换,故上下文为解释说明的关系,横线的呼应点应出现在前文。

第二步:通过逻辑关系确定呼应点 横线的呼应点是“一种短视行为”

第三步:通过呼应点确定设空意思,辨析词语,筛选答案 既然横线处和“一种短视行为”构成解释关系,且是同意互换,则空缺处所填的词也要表达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涸泽而渔” 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故A选项当选。“饮鸩止渴” 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缘木求鱼”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南辕北辙”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技巧延伸:解题的时候重找呼应点,轻找判定标志 更多判断推理解题技巧,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第五篇: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管理中,由企业家倡导,并被广大员工接受认可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的综合体现。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重大作用。作为现代企业的内核,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建设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柔性的管理手段,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此,企业必须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具体说,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以下五大作用: 一是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就像一根纽带,把员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能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二是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相互信任、相互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四是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五是塑造形象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基于上述认识,昌河自重组运营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经过几年来的积累、沉淀、渗透,已经形成了具有昌河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的做法是: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企业凝聚力

重组以来企业始终不渝地广泛传播,深入贯彻昌河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使昌河理念在员工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重组初期,企业紧紧抓住贯彻昌河理念这条主线,深入宣传“不断求索,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自强不息,慢进则退”等理念,提高了广大员工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而保证了企业重组初期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重组后,通过昌河理念再教育、再认识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对昌河理念的认知度和对昌河事业的忠诚度,让员工更加懂得了“员工靠企业生存,企业靠员工发展”的深刻含义;通过昌河文化的学习教育,丰富了企业文化治企的内涵;通过出口战役形成了“知难而进,团结协作,严细求实,顽强拼搏”的出口战役精神;通过引入铃木公司 “员工为本,用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和“为员工创造机会,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经营宗旨,与昌河的企业文化进一步融会贯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向前发展。

经过几年的融合与创新,不断吸纳传统精髓,丰富时代内涵在昌河铃木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其主题是: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利润文化;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成本文化;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以自动自发为核心的执行文化;以服务与践诺为核心的诚信文化。这五种文化的形成和实施,不仅丰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而且增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对企业生产经营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学习型企业,实施文化治企

企业根据集团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从学习入手,以《利润倍增》、《自动自发》、《执行》、《执行力》和《没有任何借口》为重点,分层次确定重点内容,在学习方式上采取日读、周学、月论、季查、年评比的“五步督学”措施,在全公司掀起了利润文化学习和实践高潮。最突出的特点是早会制度持久坚持,实现了制度的常态化,每天早晨当你走进工厂时,看到员工精神意气风发,企业面貌生机勃勃。学习不仅积累了员工知识,培养了员工素质,而且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了凝聚力。我们的学习持之以恒,并且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添了活力。

上一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下一篇:组织部工作总结个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