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硕士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机械工程硕士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研究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了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采取在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及市场推广的基础上,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根据学生的课题需要可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该培养模式经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效果良好。

第一篇:机械工程硕士论文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对于高学历专门化人才的不断需求,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研究教育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是目前存在的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具体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并且针对新型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希望可以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探索

从1997年在职工程硕士的首次招生到目前为止,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一直沿袭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所谓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1]就是指在在职工程硕士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为了满足一定要求的培养目标,利用的所有教学方式、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等的总和,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教学培养、理论实践培养、科学研究培养、论文研究指导等每个环节。

1.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

从新世纪开始,在职工程硕士招生专业领域迅速扩展,生源逐年增加,再加上在职工程硕士自身所造就的培养特殊性,原有的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2]。伴随着在职工程硕士生源范围以及年龄结构的诸多变化,传统单一的教育培养方式针对在职工程硕士学生的弊端逐渐体现。

1.1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使得工作学习矛盾更为突出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大多是工作多年的在职人员,具有多年工作经历,而且具有工作区域分布零散、学习研究时间散碎等特点,受到家庭生活以及工作经历的影响较大,传统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突出工作学习这一矛盾。

1.2 在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较大,传统培养模式使得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其实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初目标是针对高层次实践人才的着重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初期,招收对象主要针对来自科研单位以及科技企业的操作骨干[2],这些实践型人才往往具备长期的实践经历,但是通常无法具备坚实的研究理论基础,希望通过在职工程研究生培养系统增强理论知识,以便有效结合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进而在技术方面或管理方向上找到新的技术突破。

但是伴随在职工程硕士进一步的招生推广工作,在职工程研究生的年龄结构逐渐向年轻化转变[3],一大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希望通过在职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自身层次,通过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学习交流快速积累实践经验。

传统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无法同时适应新形式下年龄结构多元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亟待改革探索。

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型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结合实践性以及理论性生源两者的需求,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学成本以及教学时间等众多因素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平衡两种需求,区分诉求不同的学生,双管齐下,保障理论课程深入的同时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全面展开,最终争取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教学目标。

1.3传统培养模式难以保证硕士培养质量

伴随在职工程硕士招生工作的全面普及,在职工程研究生生源的年龄结构也趋向于复杂化,使得统一招收的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往往出现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的基础理论体系以及基础知识理解程度。与此同时,在职工程硕士往往耗费大量时间、经历在工作企业以及家庭生活中,在校专注于研究学习的时间往往少于大多数全日制研究生。因此,在职工程硕士的传统培养模式无法保证这些在职人员在校的学习效果,也就难以有效保证在职硕士的培养质量。

2.新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在职工程硕士传统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优先进行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进而适应多种来源的在职工程硕士。

2.1弹性培养模式

新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可以优先采取弹性学分制以及学年制,保障3-5年的培养年限、在校不离岗的办学模式[4]。在职工程硕士在学初期1-2年时间段内采取弹性分散的授课模式进行培养,同时保证在职工程硕士在校学习时间超过半年。

采用弹性化、半脱产培养方式完成培养计划内规定学分后,用2-3年在相关企业进行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工作,答辩合格即可获得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2.2在校集中培养模式

针对就职于学校周边区域的在职人员,根据培养需求以及具体专业进行分组,将背景相近的学生编为一班,以班级为单位,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这样一来在职工程硕士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在校学习,以便更好地融入校园科研氛围。

2.3联合企业培养模式

针对就职于专业企业的在职人员,考虑到企业完善的实验条件,往往采取校企共同培养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完善课程设置,定期选派相关专业教授到企业进行集中授课[4]。

2.4信息辅助培养模式

所谓信息辅助培养模式,需要首先构建可以同时提供在线课程、视频课程、师生交流等教学功能的综合化信息平台,这是信息辅助培养模式的基础。

具体而言在职人员能够在不同区域,经由网络设施访问上端信息平台,通过学号自主登陆信息平台,获取专业相关的研究视频、教学课件或者通过信息平台与导师进行定期交流。从技术方面而言,考虑到信息辅助技术已经在针对本科生的网络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构建信息辅助平台的技术瓶颈已不复存在,构建在职工程硕士信息辅助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可行性显而易见。

2.5教学基地统一培养模式

针对拥有优良教学设施、良好生源领导能力的专业培训中心、专业进修学校,可以采用教学基地统一培养模式在专业企业建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基地,合作招收培养工程硕士。学校合作的专业单位往往具有良好硬件教学设施,另外设有宾馆、餐厅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同时可以保障异地在职人员生活学习。

总之,针对在职工程硕士传统模式的单一化弊端,需要探索新型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得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天凤,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与探索——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探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4):86-8

[2]蔡敏,曾路,工程硕士培养及管理特点分析,中国地质教育,2005,14(4):80-2

[3]王艳军,王国庆,孙玉胜等,以行业与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食品工程”领域为例,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理科工作研讨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开封2011,253-7

[4]顾艳霞,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初探,陕西省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学术交流研讨会,陕西商洛2011,19-21

[5]邹洋,胡伟,秦文臻,信息化背景下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第六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南京2011,329-32

作者:孟昭文 梁栋 张晓婷

第二篇: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了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采取在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及市场推广的基础上,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根据学生的课题需要可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该培养模式经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效果良好。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国家教育部于1997年起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正式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工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相比,具有招生起步晚,规模小,形式单一,涉及职业领域比较少,全日制攻读比例较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缺乏特色,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常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等缺陷。现在普遍采用的培养模式并没有突出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数量、质量的需求,所以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力图结合学科的特点,在传统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并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以期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产品开发所需的创新技术,而且可以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毕业后想在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而言,掌握了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以后,无疑可以使学生们尽快胜任管理岗位;对于部分想自主创业的学生来讲,可以利用学到的公司运作所需的知识,结合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迅速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学生的就业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门研究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

目前在机械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是重视研究生的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和公司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为了开阔在职研究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对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强调其工程特色之外,还需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技术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了解,可以使研究生们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的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管理工作岗位或是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使研究生具备创新能力,增加研究生的知识面,为将来可以胜任本职工作、胜任管理岗位或是为将来自己创办公司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時应该采取在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的基础上,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

二、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每位学生开始进入课题之前,首先由导师在自己和框架式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建立符合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有本领域创新及创业能力特色的培养模式是本文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本文在构建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时,首先应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由于他们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将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拿来供学生筛选,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培养方案的修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三、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我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首先让学生开展课题的市场调研。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该学生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

确定了这个课题以后,作者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还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老师、商学院的老师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为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除了包含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外,还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学生撰写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这些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事项都是学生本人自己主持完成的,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总结

1.本文所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突出了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2.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

3.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不少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方面,明显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这从某种程序上限制了机械工程硕士科研思维的发展的弊端。本文所述的培养模式中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适量加入了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点,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为学生以后从事管理工作或是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培养的机械工程硕士从课题选择,到培养方案确定,再到完成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的实践过程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有利于深化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认识,促进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利于学校明确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倪敬,孙琣.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

[3]邹玲,汪毅能,陈启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探索,2013,(11).

[4]王燕萍.从职业性要求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5).

[5]高月娟,楊茜,黄琳.工程硕士培养中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

[6]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7]肖顺华,刘峥,杨建文.浅析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教育观察,2012,1(1).

[8]肖立山.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评估的几点认识[J].石油教育,2009,(3).

作者:张勇 张少全 赵耀

第三篇: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

[摘要]结合工程硕士培养要求,以石油工程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为例,根据该领域内学员的特点和近年来培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必须做到:学校、企业、学员三方共同设置具有石油特色的课程培养体系;采取班主任制,多时段集中授课、到现场授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强化双导师制,共同确定论文选题和监督完成论文;完善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工程硕士的教材建设。

[关键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授课方式;保证体系

一、中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技术进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如何创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出既懂工程又懂管理的骨干人才,既具有创新能力又靠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工程硕士正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于1997年应运而生的,其目的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服务。1997年当年就有9个培养单位在10个培养领域进行了招生和培养工作。1998年,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它作为指导和咨询组织对保障工程硕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2006年全国进行工程硕士招生的学校达到205个,招生规模达到5.8万人,年招生人数增长速度达到15.6%,因此工程硕士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是国家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工程硕士教育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使所培养的人才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工程硕士的定位特点就决定了其生源性质、培养模式、考核方式、管理体系与学历硕士相比有显著不同。经过多年发展,在学历硕士方面,各研究生培养部门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但是在工程硕士领域该体系还在逐渐形成和完善之中。

中国石油大学是较早取得工程硕士招生资格的单位之一,到目前已经招收了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数届,在招生、培养和考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在这里,笔者试图以提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为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特点及现状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主要着眼于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该领域的学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学员大部分来自石油行业生产一线,并且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部分学员甚至具有8~10年的现场工作经验,这部分学员在工作上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矿场工作经验;二是学员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现场工作,离开学校时间较长,再加上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跟踪、学习前沿理论,因此其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部分学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有所欠缺;三是由于工作性质限制,学员入学后的学习方式一般采取不脱产方式。即“进校不离岗”,其学习和培养模式与在校学历硕士明显不同;四是由于石油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该领域的学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其本科所学专业类型多,但最终都需要在石油工程领域进一步深造;五是学员的论文选题需要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解决油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以上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在生源、学员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培养过程中存在与学历硕士不同的方面,总起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环节难度大。由于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因此在课程学习阶段,存在工作与学习时间、工作与学习地点不一致;教师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与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授课冲突;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由于没有统一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因此常常借用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由于工程硕士培养目的不同,现有工学硕士的培养方案不一定能满足工程硕士培养需要。这些问题导致了工程硕士有效培养上的困难。二是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工程硕士培养的目的是侧重于工程应用,为油田开发服务,其与工学硕士的区别在于是面向工程应用,而不是学术研究,因此工程硕士的论文要求体现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在理论上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个特点导致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校内导师往往重论文轻项目实践,评委对如何客观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并不十分明确。三是“双导师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力度不够。“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是这个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工程硕士在校内时间较短,客观上导致了校内导师不能及时指导;而企业导师往往是单位的技术骨干,由于工作繁忙而常常疏于指导,使工程硕士的培养出现漏洞;此外还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导师与学生的研究方向不一致,造成指导上的困难。

以上问题是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也不例外。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单位经过近年不断的摸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与认识,并将这些经验与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提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本行业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单位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三方共同设置培养体系,满足工程硕士培养需要

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的,把握“知识和能力并重”,“宽口径、复合型”,“新颖性、先进性”及“实用性、适应性”原则。在确定培养方案时做到培养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确定既满足企业需要又符合国家培养政策的培养方案。具体的方式是在每届工程硕士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油田现场高级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密切交流,根据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参考油田专家意见,在所有能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优选符合需要的课程形成培养方案。例如在胜利油田2004级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经对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问卷调查后,优选增产技术、采油方案、渗流物理、数值模拟、现代试井、岩石力学作为培养专业课程,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从这6门课程中任选3门或者更多的课程来满足自己将来完成论文的需要,见图1。

(二)实行多时段集中授课,到现场授课,班主任负责制

由于企业生产需要,学员一般采取不脱产学习方式,因此对工程硕士培养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过

程。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对策是:确定班主任,多时段集中授课、到现场授课。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在进行集中授课前,首先由学员班的班长和班主任根据油田现场工作的繁忙情况,确定具体的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做好课程事前的准备和预习。由于学员不可能抽出连续的长时间来学习,因此可采用多时段的方法,平均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授课,每次授课时间10天左右。这样既照顾学员工作,又保证了学习质量。对于在集中授课时间内不能参加学习的个别学员,学校在“五一”、“十一”节假日期间提供混合班形式的补课,这样可以保证学员在1年时间内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

此外,由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面向全国石油行业招生,对于离学校较远的学员来说,到学校分时段集中学习是不现实的。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学员单位的远近,采取教师到现场授课的方式。例如笔者所在的石油工程学院组织了相关教师到辽河油田、新疆油田、湛江等石油企业集中的地方进行集中授课,既满足了现场需要,节省了学员时间,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学校与矿场紧密结合,深化“双导师制”

针对以往“双导师制”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学员入学前的面试过程中就组织导师与学员交流,实行“双向选择”,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二是重视论文开题工作。统一组织论文开题工作,由校内导师、现场专家组成开题答辩专家组,对学员的论文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进行审核,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和修改。三是加强论文的中期考核工作。为了保证学员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在开题半年后组织论文的中期考核,仍然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对论文进展和导师指导情况进行互相检查监督,保证“双导师制”的贯彻执行质量。

(四)完善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由于工程硕士与学历硕士在各个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现行学历硕士保证体系难以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为了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亟待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体系,该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入学生源质量的监督。在工程硕士招生中要全面考核招收对象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科研能力,把符合条件的生源录入,为高效、优质培养打下基础。二是完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石油特色和个性。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集中授课、仔细消化、严格考核”的教学模式;针对石油行业技术密集的特点,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考试要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在内容上要全面而有针对性,避免死记硬背,在形式上要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三是加强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为了保证论文质量,除了开题和中期检查外,在论文答辩前还要经过导师初审、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的匿名评审,确保对论文作到客观的评价。对于专家提出的问题要由专人负责检查修改,对于学员不合格的论文,应取消答辩资格。

(五)加强工程硕士教材建设

由于专门适用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教材较少,目前大多使用相关专业的学历硕士教材,这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性内容太多、与现场工程实际难以接轨的问题,因此编写具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技术特色、适合石油工程工程硕士使用的教材是一项关键工作。根据目前教材状况,笔者所在的学校和学院都进行了相关工作。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员的培养质量。培养学校、依托企业和学员三者都具有重要的责任,只有在三者的共同努力下,做好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并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培养出国家和企业需要、学校放心、学员满意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达到工程硕士的培养目的。

[责任编辑:夏畅兰]

作者:谷建伟 管志川 苏玉亮 孙海旺

上一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下一篇:初级教师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