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安全教育论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大学校园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入高等院校,而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也给高校大学生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导致高校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很多高校都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与物力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期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有所贡献。

第一篇:大学校园安全教育论文

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讨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安全文化建设,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全体教职员工与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文章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安全 文化建设 安全教育 长期任务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安全问题是高校教育的立足点,如何有效地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高校发展面临的重大而意义深远的问题。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探讨如何做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国教育学会专门在“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将“学校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防范应用性研究课题“作为一个重点课题,说明目前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做好安全教育对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意义等三个方面,阐述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一、安全文化建设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安全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问题,也是永恒的问题。所以说,在人类的文化范畴中,安全文化是第一文化。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从教育的理念,学习的精神,服务人类的意识等方面,所有学校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并以此为依据来塑造校园文化,不断推广和弘扬。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却很少成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加以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在我国高校,这一问题更显突出。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的的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校园管理的一大问题。大学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呢?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把安全问题始终贯穿学校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并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为基础和载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才能创造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并据此开创学校发展的美好明天。

二、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积淀,才能以看不见的影响来支配师生的行为和精神,从而形成具有潜意识力量的烙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更是一项长期工作,具体地说,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并长期坚持。任何组织和单位,要做好一件事,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带动。校园安全问题作为学校存续的首要问题,校长、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学校的安全问题出现任何情况,校长、书记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领导所承受的安全压力是最大的。但问题是,很多领导意识到安全责任,意识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却不付诸于行动,没有主动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带动学校的安全发展。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也是制约高校校园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只有从组织领导层面做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准备和推动工作,才能有效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2.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并长期坚持。人治不如法治,再完美的计划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势必出现偏差和拖沓。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尤其需要制度的保证。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成立以校长、书记为首的大学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一把手”负责本学院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各项具体工作。

二是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制定校内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住宅区和宿舍区的管理规定等。从而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让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是成立以校综治委牵头,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处等职能部门为主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督导小组,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依赖于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普及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首先是校园安全知识的普及,其次是安全意识的提高,最后才是安全文化的形成。所以,要做好安全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做好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也就是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依赖于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普及,那么如何有效做好校园安全教育,从而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呢。在此,以笔者所在的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借鉴。

1.实行小班制安全教育模式,最大程度普及安全知识,最大程度纳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传统的安全教育,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全体新生几千人坐在一起听讲座,在人员众多的情况下,教学气场小,效果不佳。而且这样仅靠新生进校时的有限时间进行安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开始按学院分别实施安全教育,尝试以学院为单位的小班制教学,人数多的学院还分批进行。这样,首先从教学环境上确保了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院的特点设计教学重点,如男生多的学院,着重讲述酗酒、打架斗殴的危害,女生多的学院则侧重诈骗防范、身体侵害防范等问题。使安全教育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效果自然较好。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使安全教育的受众最大化,也使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最大化,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設奠定了群众基础。

2.安全教育过程中多种参与式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带动同学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热情和自觉性。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参与教学的师生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融听、看、做、教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有目标和要求的思维环境,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参与式教学法的方法,主要有交际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

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参与式教学法成为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依托多媒体技术,采用互动游戏、情景模拟、小品表演、案例分析、安全措施提问、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将在大学生活中常见各类安全事件贯穿其中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牢固掌握,教学气氛热烈,学生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效果。

长期坚持参与安全教育体验,学生就能自觉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3.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安全教育,组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云南农业大学保卫处组建了一个部门下属的学生社团——“军事爱好者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成立几年来,已成为保卫处力量的有益补充。近期,还根据安全形势的需要,与相关学院合作组建了另一个学生社团——消防志愿者(益公馆)。依托这两个学生社团,吸收积极分子参与校园安全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人力资源和学生社会网络,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和信息收集,并利用学生社团成员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和影响深远而持久。

同时,保卫处为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增加师生沟通联系的渠道和方式,消除保卫部门在学生中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还有计划地组织保卫处干部到学院担任班主任。在感受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点滴的同时,也作好四年的安全教育,此举收到了良好效果。

通过学生社团全体同学的努力,目前军事爱好者协会和益公馆两个社团在学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同学的行为和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学生产生了影响。这一切,使得我们拥有了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奠定组织基础。

4.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有利氛围。在实施安全教育活动方面,云南农业大学借鉴省内外各高校的成功经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如消防运动会、消防文艺晚会汇演、冬季消防安全宣传启动仪式、春冬季、节假日安全知识宣传、收缴的危险用品展示、校园安全案例宣传、校园每月案情通报、校园安全简讯,邀请交警、派出所、消防部门到校讲座、消防技能表演等方式,多层面、多形式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了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

通过几年的努力,云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初步做到了安全知识的普及,师生员工逐步具备相应安全意识,为学校进一步开展校园安全文化打下了一定基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校园的安全稳定直接关乎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现今面临的内外环境发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只有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深入研究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努力建设一校园安全文化为首位和底蕴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构建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才能使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芬.“情感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大众文艺,2011(12)

2.王柳如,王敏.論新形势下高校的安全教育,考试周刊,2011(5)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 650201 通讯作者:翟兆斌)

(责编:若佳)

作者:熊雁兵 翟兆斌 张勇

第二篇:大学校园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入高等院校,而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也给高校大学生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导致高校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很多高校都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与物力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期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有所贡献。

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校园安全事故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走入高等院校,同时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也给高校学生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近年来高校學生安全事故频发,跳楼自杀、打架斗殴、意外伤害、上当受骗等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和高校师生强烈反响,促进我们思索对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目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1.学校重视,但是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安全事件频发,引起高校的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和防范措施,包括在新生入学时进行防诈骗宣传,使用宣传板,举行安全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这些措施还不够,仍然不断有安全事故发生,其中丢失财物和被骗案例居多。这说明高校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还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走入高校的大学生,虽然智商较高,学习能力很强,但是毕竟年青,人生阅历不足,不能很好识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而现今诈骗形式多种多样,花样层出不穷,阅历不足的大学生面对新形式骗局很难做到快速识别,以致经常有学生被骗。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3.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虽然现在学校普遍重视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但是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通常也就是在开学之初的军训期间,利用晚自习和下雨天的时间,对大学生开展一些安全教育,但是后续的安全教育开展比较少。有时候也只是在发生了影响较大的安全事件之后,临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或者利用班会课时间,简单说说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总之,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行系统调研,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

4.安全教育模式陈旧。目前大多数学校进行安全教育还是采用集中教育或班会课形式的安全教育。随着社会进步,网络和自媒体越来越发达,但是很多学校在利用网络和自媒体进行安全教育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不能有效利用新兴媒介,不能跟上社会的快速发展。

5.没有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虽然很多高校进行了安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并没有很好做到以学生为本,尤其是具体到院系,院系辅导员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往往是以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而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健康成长角度出发。事实上,学校在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时,不仅要面对学生,更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使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6.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由于各种原因,高等学校时有不安全事件发生,也说明目前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使得安全教育效果打了折扣。

二、大学校园安全现状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再加上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快速传播,给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带来巨大影响,部分意志力不坚定、辨别能力不强的同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容易造成被骗,甚至有个别在校大学生通过欺骗他人等违法行为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家庭原因。家庭安全教育缺失是现代大学校园不安全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很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或外出打工,疏于亲自教育自己的子女,而往往选择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的由于自身原因,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只能停留在生活上,疼爱有加而教育不足,尤其是安全教育远远不够。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还容易造成心理上和性格上的问题,所以中国特色的留守儿童即使长大以后,性格上往往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行为、甚至是极端行为,尤其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学校原因。学校方面影响因素也很多,现在的大学校园多是开放性校园,进出学校的形形色色的人鱼龙混杂,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心怀不轨以大学生为目标进行诈骗或偷窃的人,这些年青人和大学生看起来差不多,并不容易识别。另外学校相对应的安全管理却没有及时跟上,或者不容易做到,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安全管控措施也有待改进。

4.个人原因。目前95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怀呵护下长大的,刚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思想单纯,社会经验缺乏,安全意识淡薄,很少经历过挫折,自我防范意识薄弱,容易上当受骗,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尤其是女生,容易幻想浪漫的爱情,更容易受到伤害。另外,有些学生遵纪守法意薄弱,不能很好遵守学校相关纪律、制度,旷课、夜不归宿打游戏、赌博、打架,或者在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容易引发不安全事故,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情感受挫、学习困难等原因、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也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各种不安全因素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混杂在一起,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共同导致大学校园安全现状。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与思考

1.学校加大对安全教育的重视。首先要学校领导要加大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设置专门负责安全教育的领导,制定分级安全教育体系,不仅要有学校层面的宣传教育,有院系层面的安全教育,还有要学生自我安全教育体系。其次要形成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检查考核机制,促进安全教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再次,对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学校要抽调专门的人员进行调研,制定切实出可行的安全教育内容与安全教育形式并不断完善。

2.通过系统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有利于安全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这个体系强化七项安全教育,包括生命财产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户外活动与交通安全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遵守校规校纪教育,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考核,务必做到每个学生都掌握安全相关安全知识,人人过关,树立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3.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现状与需要出发,从大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不能仅仅把安全教育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做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实行责任倒查制度。

4.创新安全教育模式、丰富安全教育模式。传统集中培训式的安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校园安全教育的需要,要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新模式,与传统安全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形成高效而现代化安全教育模式,通过网络和自媒体等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不断把新的安全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大学生在长期的安全教育中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识别安全隐患的能力,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5.建立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通过成立学生信息员,教师(辅导员)观察员,学校巡视员等三级报告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上报解决,尽量做到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可能发生的影响较大的突发安全事件,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只有这样,当突发安全事故时候,才能及时有效处置,把损失和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作者:田文海

第三篇: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探析

【摘要】大學校园道路不仅承载着方便校内交通和沟通校园各功能区的使命,也是校内师生交流、生活的拓展空间。针对目前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存在的人车混杂、停车困难、交通污染、管理混乱等问题,从加强安全教育、完善立法、健全管理制度以及根据新老校区的不同特点提出“步行者优先空间”、“人车分离式”交通系统、“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的方法,营造安全、畅通、舒适、便捷的校园交通环境,保障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

【关键词】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解决对策

2011年10月16日发生在河北大学的醉酒驾车肇事案件让“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一直以来,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象牙塔,是知识的海洋和求知的乐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也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车来车往的校园交通更是加快了大学节奏,由此也给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深入了解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笔者以扬州大学为例,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一、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特点

《尔雅》中有云:“道者蹈也,路者露也。”意思是“道路是地上的野草被人们反复踩踏后露出的土地”。由此可见,道路的产生与人们有目的的定向活动密切相关。校园道路像人的血管一样沟通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方便交通是校园道路的基本功能。校园内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沟通构成了校园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校园道路也间接地起到了划分校园各功能区的作用。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的。”同样,校园道路伴随人们进入校园,并以此为线索去观察、认识和感知校园,其沿途的环境元素构成了人们对校园的第一印象。因此,校园道路景观也是校园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单单是为美化校园生态环境,更应体现出校园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学术氛围。

而相对于城市道路,校园道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主要是为方便校内师生的通行。在对有关大学校园道路功能的调查中,有67.89%的被调查者希望校园道路可以为师生平时的散步、交流、休闲和娱乐提供场所。可见,对于校内师生来说,校园道路并不只是沟通四方的交通载体,还是其学习、生活的拓展空间,不同于城市道路,师生们更注重校园道路的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和艺术性。

校园交通也不同于城市交通,依附于校园道路的校园交通主要源自于校内师生围绕教学、生活的大量、经常性出行,以及教学、生活对各种物资的需求所产生的大量的货物流动。因为校园的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计划性和规律性,所以校内交通也因此而呈现出定时定向和阵发性的特点。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的大规模扩建,越来越多的社会车辆涌入大学校园,人车混杂,乱停乱放、乱鸣乱闯逐渐充斥校园。正如“我爸是李刚”案所表现出的,现实生活中的大学校园道路交通情况已不容乐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破坏了原本宁静、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现状

(一)车辆增多,人车混杂

笔者通过校门保卫人员了解到,近几年校内来往车辆大幅增加,管理上愈加困难。校园的规模和开放程度对校内交通方式有着很大影响(见表1)。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与扩建,高校校园规模越来越大,仅靠步行已经不能满足校内师生出行的需求。对于校内学生而言,步行仍是短途出行的首选方式,但如果步行超出10分钟,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会选择电动车;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私家车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教职工的出行工具;此外学校行政与后勤车辆也是校内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由于高校管理的开放性,大量外来车辆涌入校园,使得部分校园主干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城市道路的职能。另外,摩托车在校内“呼啸而过”也是屡见不鲜,这种高危险的交通工具,不仅严重威胁着校内师生的人身安全,也带来了严重的噪声和尾气污染。凡此种种使大学校园道路上人车混杂,交通环境日益严峻。

(二)“停车难”问题突出,交通设施落后

随着校内来往车辆的增多,车辆的停放问题日渐突出。在对校内停车环境的调查中,认为校内的停车情况较差或非常差的占了45.42%(见表2),可见目前校内的停车环境并不令人满意。在上课时间,经常可以看到教学楼前停满了自行车,使原本就不宽阔的道路更加狭窄,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也给师生存取车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见图1)。类似的高校老校区的交通设施大都已经老化而且没有及时进行维护,部分高校新校区在规划时未充分考虑校园道路的交通需求,导致停车泊位紧缺,使“停车难”问题成为高校交通管理的难点。调查数据显示,校园的教学区和生活区是车辆停放的重灾区,时常可以见到教学楼或是食堂周围杂乱地停满了车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越来越多的机动车涌入有限的校园空间,占用了大量校内道路交通资源,使得大学校园内人、车、路矛盾日益激化。

(三)校内交通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校园内社会车辆和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多,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56.66%的被调查者反映来往车辆产生的环境污染对他们的学习、工作产生了影响。一些学生反映:“停在教学楼外的电动车被碰撞后发出的报警声会持续好一段时间,弄得人心烦意乱。”除此之外,出入校园的机动车辆也带来了严重的尾气和粉尘污染,对校内师生的生活、健康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破坏了原本文明、整洁的校园环境。

(四)高校对校园道路交通管理重视不够

如果没有“我爸是李刚”这句狂言妄语,或许一起简单的校园交通肇事案件并不能引起人们如此多的关注。一直以来,高校自身对此也不够重视,安全保卫包括交通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边缘。大部分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只涉及到校门及行政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楼等,而针对校园道路交通的专门管理机构在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则不多见。2002年12月,《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要在重点高校派驻公安机构,负责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高校公安派出机构党的关系实行由上级公安机关党委和高校党委双重领导,以上级公安机关为主的管理体制”。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公安机关派驻高校的问题始终无法实现。[1]除了机构与人员的缺失,大部分高校也没有校园道路交通设施与管理的专项经费,从而使大学校园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与维护难以得到保障。

(五)校园道路交通管理处于真空状态,无法可依

导致大学校园内人、车、路矛盾日益激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大学的开放性使校园的主干道成为了城市道路的一部分,大量社会车辆借道穿行。校门保卫人员反映:“现在进出校园的车辆越来越难管理,若一一换证进出,则很容易引起校门口的交通堵塞。”虽然大学校园牺牲了自己的道路资源为城市交通缓解压力,但在法律上却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名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第119条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对于大学校园道路是否属于“道交法”上的“道路”颇有争议,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大学校园道路并没有被纳入到城市道路管理系统之中。一般情况下,高校只有在举行重大活动时才会与公安机关进行联动管理,缺乏警校联动的长效机制。而高校保卫部门对于校园中普遍存在的乱停乱放、超速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只能进行言语上的劝导,但多数不被理解和认同,且又缺乏强制执行力,因此保卫部门对校园的交通管理只能停留在制度上而无法落实,使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陷入了管理盲区。

表3 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

(六)高校交通安全教育欠缺,师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导致现今校园交通事故频发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不被重视的高校交通安全教育和师生淡薄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对学校校园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的调查中,有81.99%的被调查者反映学校很少或者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见表3)。由此反映出高校在校园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的严重欠缺。我国的“道交法”第6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交通安全教育的欠缺使得高校师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虽然高校师生是高知群体,但在校园道路交通问题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如有些人认为校园足够安全,不存在交通隐患或者认为校园交通不同于城市交通,不需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正是有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才使校园内乱开车、乱走路、乱停车现象屡禁不止。此外,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也导致了校内师生对学校道路交通管理规定的不理解、不认同,从而给学校保卫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上述校园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校园正常的交通管理秩序,更威胁着校内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三、解决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探究

在对上述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现代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基本理念

校园道路交通主要是为方便校内师生的通行和校内各单位之间的交流,其管理的基本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保障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为其营造一个安全、畅通、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另外,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校园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也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满足发展中的校园交通需求。

(二)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在由人、车、路、环境构筑的交通安全系统中,加强大学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就需要高校平时注重加强对人的教育,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道交法”设定了高校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并采取适当形式予以考核;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广播、网络、宣传栏以及讲座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内广泛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反对交通陋习,增强广大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在思想上扎实校园交通管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校园道路交通管理,营造安全、畅通、舒适、便捷的交通環境。

(三)制度设计层面上的解决对策探究

1.明确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

由于“道交法”中对道路这一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使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管理一直徘徊在“道交法”之外。因此,当务之急是为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安全立法,使其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根据我国《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教育部可以商请公安部联合发文明确将校园道路归属于“道交法”中所指“道路”,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或者,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或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由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释法要求。

另外,在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中,应当明确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主体。我国高校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一般由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但安保部门的管理一直因没有法律的强制规定作为后盾而不被认可,缺乏执行力。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校园警察,负责管理包括道路交通安全在内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因此,如果将校园道路纳入城市交通进行管理,则可以请当地公安局在校园内安排校园交通警察,对校园交通进行管理;若为高校的道路交通安全专门立法,则应当在该法律法规中明确高校保卫部门对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体地位,使之能够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当然,如果能够为高校的安全保卫单独立法,那是最好不过了。但立法是一个长期的利益博弈与协调的过程,且前景并不明朗,正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现有法律支撑,以解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的燃眉之急。例如,对于校园内交通事故的处理,在我国现行法律“道交法”第77条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即不论校园道路是否属于“道交法”所称“道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接到报案后都应当依法处理校园交通事故。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7条规定:“在单位院内,居民居住区内,机动车应当低速行驶,避让行人;有限速标志的,按照限速标志行驶。”据此可以认为,高校在校园内设置的限速标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果校内的机动车超速行驶,同样构成交通违章,交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2.建立健全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在明确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在法律上的地位之后,针对校园交通状况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建立一个统一的符合高校交通特点的交通规划与管理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不同校园的“校情”,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校区面积、师生数量、道路规划和交通容量等情况,建立健全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在该制度中应当明确以下内容:(1)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2)负责本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3)校园内各个区域、各类道路的通行规则;(4)校园内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应遵守的交通规则;(5)对校园内各类交通违章行为的处理办法;(6)对发生在校园内的交通事故的处理程序与方法。

另外,健全高校内部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要从校安全保卫部门一层一级到各学院、各单位的安全工作负责人,切实落实包括交通安全在内的安全保卫工作,使校园安全责任到人,不留盲区。

3.编制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大学校园人流量大且流动性强,一旦出现校园交通事故将会对校内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编制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是增强校园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虽然健全校园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加强交通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校园交通隐患,但仍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一套完整的高校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应包括总预案和专项预案。总预案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应急方案,主要说明应急的整体框架和基本规则,确保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指令通畅,应急救援有序;专项预案则是根据事故的类型、严重程度、发生地点等方面而确定的,是总预案的细化,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具体管理措施层面上的解决对策探究

对于大學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在制度层面上的规范,无论对于老校区还是新校区都是共通的,而在具体管理措施方面,老校区和新校区的管理和规划则不尽相同。下面笔者将区分新老校区,对加强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具体分析。

1.老校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优化

老校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在建设完成后,很难再做大的改建,但校园的交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不同往昔。对老校区的道路交通系统进行局部优化有利于缓解目前存在的种种交通管理问题。

(1)完善校园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高校老校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校园内的交通安全。对此,应当对老校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逐一进行排查和维护。按照交通需求和国家标准,对现有道路、交通信号(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停车场等道路交通设施进行改进和完善,消除校园交通安全隐患,满足校园交通需求。[2]例如整修路面,在教学区和生活区设置行车障碍,限制车辆进入;在有急转弯的路段设置反光镜;改善夜间道路照明设施;在路口设置减速带;在事故易发地点设置警示标志等等。

(2)步行者优先空间

校园交通系统总体上来说属于“慢行系统”,校内交通流量主要是步行人流,因此对于校内的步行者应给予特殊的保护——“步行者优先空间”。“步行者优先空间”是城市设计的概念,是指人行车行共存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一定的限制,对步行者给予优先权。这种形式可用于老校园的交通系统改造,处理人车共存这种情况的道路。[3]“步行者优先空间”这一交通方式可通过采用限速、部分区域分时分段限制通行、非直线化道路等方法实现。

基于校园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的特点,对校内行驶的车辆进行限速对保障校内步行者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对校内来往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了限制。针对不同的路况,设定不同的行车速度,使高速行驶的车辆在进入校园后自觉减速行进。而对于人流特别密集的教学区和生活区则应禁止机动车通行,以充分保证校园教学、生活的顺利运行;对于像摩托车这类高危险、高污染的车辆应当一律禁止其进入校园。另外,由于高校的教学、生活有着统一的作息时间,其人流具有阵发性和定时定向的特点,对此,则可以规定在上下课等人流密集的时间段,部分路段限制通行,充分保障师生上下班与上下课的通行自由与安全。限速与限行对于老校区的交通优化是一个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非直线化道路是指对于道路两旁的人行道,可将其设计成曲线小径并通过低矮灌木等绿化将其与主干道隔开,一方面可以保证步行者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层次丰富的步行系统和交往空间。除此之外,主干道边的绿化既可以吸收汽车尾气、减少噪音污染,又能美化校园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3)静态交通管理

除了动态交通混乱之外,静态交通中的“停车难”问题也是老校区交通管理中的难点。对于老校区而言,校园道路和建筑规划已然形成,再建设新的停车场难度较大,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设计停车位。例如,在规划路边停车位时要充分考虑道路交通流量、道路宽度、路口特性、单双向交通、公共设施及两侧土地使用状况等因素,为老校区开辟新的简易停车空间。

2.新校区交通系统的构建

新校区不同于老校区,可以综合最先进的道路交通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吸取老校区的道路交通规划的经验、教训,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系统。

(1)合理规划将功能分区与交通系统相结合

校园道路不仅承载着方便交通的使命,也间接起着划分校内功能区的作用。校内交通产生自校园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交流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因此,应当将校园的教学区、生活区、行政区等基础建设纳入到校园交通规划的范围内予以通盘考虑。对于新校区而言,“人车分离式”是一种能够较好地处理好人行与车行关系的一种交通形式。这其中又包括平面上的分离和垂直方向上的分离两种形式。

具体来说,平面上的分离就是采用内、外环设置的方法,以外环作为车行系统,内环作为步行系统,使两者尽量不交叉。外环以外设置各种辅助用房和对外设施,外环内设置教学设施,绿化等,创造一个步行系统。[4]步行系统在设计时应以生活区为中心,并考虑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合理设置步行系统中各功能区的布局。另外,在安排路线时,一方面要考虑人们会选择最短距离、最省时、最省力的心理;另一方面,要将其与沿途的建筑、绿化、广场等环境保持良好的联系。

对于校园面积有限但人流量又特别大的校园可考虑采用垂直方向上的分离,如设置人行天桥或在相邻教学楼之间用二层走廊连接,既可以分散人流又可以丰富空间层次,活跃气氛。

(2)路网结构

在合理设计宏观的交通系统之后,合理设计与规划校园路网结构的,是提高校园道路通行能力的核心。路网系统包括等级和宽度这两个指标,依照校园的规模、地理位置和校园道路的性质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规模较大的校园里,应设立明确的三级路网系统,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道。道路宽度则按照其等级计算确定。

(3)停车场的设置

吸取老校区道路交通中的“停车难”问题的教训,新校区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整个校园的停车需求和停车容量。通常情况下,行政区和后勤区与外界交流较多,来往的车流量较大,在这些功能区附近应设置大型地下停车场以供来往车辆停泊。对于其他功能区附近临时停放的机动车,可以视道路宽度设置少量路边停车位。

而对于大多数出行不多且行程较短的在校学生而言,自行车是其首选的代步工具。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校内师生中有42.63%的人拥有自行车。因此自行车停车场地的设置对于校内师生的自行车停放和静态交通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活区和教学区是校内自行车的集散地,在这些区域合理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地可以有效防止“停车难”问题。因此,在生活区、教学区等学生大量聚集的场所,必须设置大型的停车场地。在宿舍区,可将宿舍楼底层架空,设置地下停车库或半地下停车库,这样既可以节约空间,又可以方便学生存取车辆;对于像教学楼和食堂这样人流量大、流动快的区域,可以利用建筑的侧面或背面设置停车棚或者沿路设置简便易存取的路边停车位。

(4)景观和绿化

在道路空间中,各种形态的景观和绿化是整个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校园道路景观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氛围,也会影响到校内师生的生活状态。因此,校园道路景观设计也尤为重要。道路两侧由建筑、植物、园林小品等构成有组织的空间,以植被、地面铺装、道路的宽窄和曲折等變化,形成层次丰富、各具特色,可游、可坐、可赏的廊道式景观,使道路成为观景线。[5]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满足师生对室外交往空间的需求,使校园真正成为精神交流的乐园。

现代社会安全越来越依赖于电子科技,采用智能化的车辆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无论对于老校区还是新校区,创新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是一致的。目前在我国已经有部分高校实施了校园车辆智能化出入管理系统,且已引起许多高校的重视与借鉴。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是以IC卡为载体,以读写系统、计算机软件、车辆挡车器为终端,配以其他辅助设施的车辆管理系统。[6]在校园内建立多功能信息监控系统与交通诱导系统,实施智能化的校园车辆出入管理,限制校园内车辆的通行速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监管,可以改善传统车辆管理方式的弊端,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结语

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学生、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的治安管理秩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未来。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探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交通组织指导思想,有利于保障师生员工的校内路权,建设安全、畅通、舒适、便捷的校园交通环境,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与有效管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然,为实现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环境的安全有序,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亟待相关立法活动的完善、交通系统的科学构建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的有效施行,从而使大学校园既能保持自由、民主的大学精神,又能与时俱进、永远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艳华.中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4-236.

[2]李伟.高校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4):21-25.

[3][4]张涛.校园交通组织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0(6):57-60.

[5]陈凯.论校园的道路交通组织[J].高校讲台,2007(25):191.

[6]杨宁,管玉峰.校园车辆智能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9-10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1117045)。

指导老师:张毅辉。

作者:季培雯 黄慧婷 顾燕

上一篇:钢筋工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