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希金的爱情诗

2022-08-22

第一篇:浅谈普希金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作者姓名:许蓉蓉 专业编码: 所属地市:长治市

1

目录

提要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2 (一)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

(二)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难耐的相思之苦

(四)求嫁女子的心声

(五)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

(六)觉醒的妇女形象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

(一)幽雅的环境描写

(二)浓烈的抒情风格

(三)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

(四)爱情诗“诗中有画,诗画合一”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手法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的运用 11

(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13 参考文献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有的描写了恋爱者成功的喜悦和幽期密约的甜蜜、兴奋与不安;有的表现了遭遇波折的恋爱者相思的煎熬和离别的痛苦;还有的反映了夫妻反目,女子被遗弃的情形。同时《诗经》大量优秀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艺术营养,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增强了音乐美和节奏感。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本文着重从爱情诗中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 思想内容 修辞手法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人,不能不读诗经。《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诗经》作品中一朵灿烂的鲜花,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爱情诗篇的基础。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开辟中国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令人赏心悦目,如痴如醉,如一部爱情电视剧的重现。在《诗经》的305篇诗作中,有五十多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思念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真切、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画。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一)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

《诗经》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老文化的开始,中国文学正式拉开序幕。由于当时社会决定了文化发展的自由性和局限性,因而此时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了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男女间的爱情是自由浪漫的,撇开了现代婚姻中“明媒正娶”的束缚,向往自由。表现男女间纯真的爱情诗篇大多写得十分热烈,那种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令人赞叹,他们求爱、幽会的地点、时间大多充满诗情画意,不是在春天的小河边就是在翠色欲流的树林中,这种自由浪漫的求爱方式融万物精灵于其中,正如动物界中一切求偶的动物一样,大胆而热烈。

爱情诗中的首篇《周南﹒关雎》①是我国最早的爱情诗之一,诗中描写一位男子向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求爱的故事,男子见到貌美的姑娘时,旌心荡摇,立即向姑娘求爱,大胆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且一见钟情,以至后来“辗转反侧”,终是一相情愿,把浪漫纯真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河边采荇菜的姑娘没有理会这位多情浪漫的男子,而聪明的男子,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的解脱方法—以想象来享受求爱而得到的欢乐,成了阿Q式的人物。

爱情表达上的自由浪漫,在描写情人的热烈和幽会的诗篇中更为突出。如《卫风﹒木瓜》②多么浪漫纯真,如《郑风﹒溱洧》③,描写的是郑国的民间节日,青年男女踏青的盛况与欢乐,在盛会的那一天,青年男女也借此机会互诉衷情,就如我们广西的“三月三”的歌圩。男女双方大胆而又热烈地追求对方,频频地向心上人射出“丘比特”之箭,在游人如织的环境中,忘记了游人的存在,一心向对方诉说自己的爱慕之情,大胆地向对方诉说自己的爱。诗中的青年男女生动有趣的对话,生动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表达了求爱者的主动、热情、开朗、大方的性格,如: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询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謔,赠之以勺药。在洧河边,人们快乐地尽情玩耍,这对恋爱中的男女,沉浸在快乐之中!他们相互赠送芍药,作为定情礼物。

《郑风﹒溱洧》①姑娘禁不住春天的诱惑,主动邀请意中人去观赏河外风光,多情的青年男女尽情地在明媚的春光里嬉戏,用

一枝山上采来的芍药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这种爱情的表达方式是何等之浪漫!男女双方没有“门当户对”的束缚,以小溪、山花为媒,这种浪漫只属于我们淳朴的先民,现代市民是不能与他们相比的。不论是盛大的节日,还是日常的劳动,只要有机会,男女双方都可以互诉衷情。信手拈来一物,鲜花也罢,小草也罢,都可以作为一种求爱的礼物,这种纯真的爱情是浪漫的、自由的。

(二)坚贞不渝的爱情

爱情是人们永恒的主题,坚贞不渝的爱情是男女一生中永恒的追求。《诗经》中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诗总是让读者感到有一种感人至深的诱惑,读来不觉长长嗟叹!犹如嗜酒者拿着醇香的杜康酒一样,赞不绝口。而当你读完《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时,你会不停地说,好诗,好诗!《郑风﹒出其东门》写了城东美女如云,但小伙子不为所动,感情专一,只一心恋着那位“编衣茶巾”的贫家女子。《王风﹒采葛》④“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对心上人是何等的专一,思念是何等之深切!在这首诗中,艾草被寄予了千年不言不语的相思,在这里还寄托了女主人公永恒的相思与等待。《卫风﹒伯兮》里的女子,以自己的丈夫为念,以致于茶饭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思念的加深,以至后来成为“首如飞蓬”的“疯女子”了。

由于当时诸侯战乱,男人大多都戊守边疆,保家卫国,更加增加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牵挂与忧虑,以至于达到“睹物伤情”、“视景伤怀”的地步。如,《王风﹒君子于役》⑤中的山村女子,看到傍

晚时分“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情景,潸然泪下。虽然丈夫在外,难耐相思之苦,但在家之妇没有“红杏出墙”,在外之夫也没有“沾花惹草”。这样的爱,是纯真的,最让人念念不忘,刻骨铭心的,这样的爱才是永恒的,这样的感情才往往是最真挚的,最动人的。

(三)难耐的相思之苦

《诗经》中爱情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大多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写,用白描的手法,把男女双方的相思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④姑娘对意中人的思念是多么的热烈。在平淡的劳动中仍念念不忘心上爱君,一日不见,如别三秋,足见对意中人的“牵肠挂肚”!《东山﹒豳风》的女子,由于丈夫在外打仗,以至于望着丈夫征战的方向也满脸相思泪,“有敦瓜苦,在烝粟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看到漱口的工具,灶边的柴火,都激发对丈夫的思念,点燃心中的思念之火,而退役中的丈夫归心似箭,在归途中,不断地思念妻子,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的时光。“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回想和妻子在一起的结婚的情景,多美好啊!而现在归期遥遥,只是眼前的相思之苦罢了。

《周南﹒卷耳》是一首很妙的思妇诗,写丈夫远行妻子之苦,竟能把她的心理曲尽地描写出来,“采采卷耳,不盈倾筐,”我去采耳,可是一只小小的筐子,我也采不满,这并不是因为卷耳少,实在是没有心思去采它啊!是因为我怀念心上的人,在千里迢迢

的大路上。她虽然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永怀。”但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借酒消愁,又有何用?只有“思”上加“思”罢了,所以最后还是“云何吁矣!”为什么我又在那儿长吁短叹呢!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这种真情的思念把一种青春的躁动与难耐变成一张思念的脸。是对两颗灼热的爱心的深刻描述。

(四)求嫁女子的心声。

《诗经》的时代已是男子为中心的时代,爱情的主动追求者绝大多数是男性,但在少数几篇表现女子渴慕爱情甚至主动向男子表达爱慕之情的诗篇中,更见这份感情的真纯和清新。《召南.岁票有梅》写的是一群少女在采梅子时节的动情歌唱,吐露了她们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士票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追其吉兮。宁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宁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宁票有梅,顷筐璧之。求我庶士,追其谓之。”少女们所表现的急切求嫁的心情如北朝民歌中的“老女不嫁,呼天抢地。”感情表露真淳热烈而又坦率无忌。

(五)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

《诗经》中有些诗篇表现了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心理,又在爱而不可得、望而不可即的悲凉意境中展现了人类对更广阔更完善境界的不懈追求的心态。《周南.汉广》中写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可不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连用四个比喻慨叹自己所思慕的女子可望不可求,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就如浩渺、茫茫的江汉之水,诗

歌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男子因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灼急虑、无可奈何的心境,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和惆怅。又写道:“翘翘错薪,言刘其楚。之子于归,言株其马。”这个男子追求游女的心怀是非常纯朴和诚挚的,当他在杂木丛生的林间割取荆条和篓草时浮想联翩:如果那个女子要出嫁,他会为她喂饱马儿,并无忌妒、恨怒等狭隘的自私之心。《秦风.兼羡》表现了同样的主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

(六)觉醒的妇女形象

《诗经》中爱情诗中所描写的妇女形象,大多豪情奔放,如一匹脱缰的骏马,在爱的草原上自由奔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她们大多是浪漫的、洒脱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是对男女婚姻的一种摧残,礼节的束缚、干预和压抑往往成为扼杀自由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凶手。为争取婚姻自由,真情相爱的青年男女也会大胆起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冲破世俗的偏见,追求自己理想的伴侣。如《娜风﹒柏幼》中的女子,当自己的恋爱受到自己的家长的阻挠时,明确表示“跪彼两髦,灾为我仪,之死矢靡它。”远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弱女子能如此坦率热烈地表白自己内心诚挚的感情,不仅反映了古代妇女对理想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渴望,而且也是向旧的婚姻制度的挑战。缪塞说:“妇女追求爱情的献身精神常常比男子为了爱情而自我牺牲更富于人性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种高贵纯真而优美的艺术魅力。”(《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觉醒中的妇女形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氓﹒卫风》中的妇女,诗中所描写的

是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妇女,她没有在礼教的束缚下消极沉沦,而是抬起高昂的头,直诉丈夫的负心,是对负心男子的批评和指责,在当时以男子为中心的时代,如此刚烈的妇女形象并不多见,她能够从失败的婚姻坟墓之中爬出来,寻求新生,寻求属于自己的天地,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卫风》)女子对负心的丈夫下了“判决书”,你不要再想过去的美好爱情生活能再回来,因为你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和你分手算了,表示女子公然决绝之心。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

(一)幽雅的环境描写

《诗经》中爱情诗的环境描写,大多是自然纯朴的,每首诗都注重环境描写,描写的环境来源于大自然,要么是山间溪流,或是村边城旁,都给人一种清晰明快、幽静、安谧的感觉,为恋人创设一个幽雅的相会环境,可谓独具匠心。《关雎》①描写的环境是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河,水中的沙洲,绿树成荫,斑鸠啼鸣,俨然是一幅山水画。诗歌的风格往往是随着诗歌的内容和它所描写的环境不同而变化,例如写黄昏幽会的诗“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哲沂。”《陈凤﹒东门之杨》这正好表达了黄昏时分宁静的气氛,情人在星星开始眨眼睛的时候幽会,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统一。整首诗浸透了黄昏幽会时那种特定的心情和景色。在黄昏的时候,月亮没有升起,星星发出煌煌的光亮,四周却很幽静,诗人在屏息地等待情人,杨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衬托出主人公恬静、焦灼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细腻。

《王风﹒君子于役》⑤,抓住黄昏时农村特有的景色来刻画主人公难耐的相思之情。“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不来。”的黄昏景色。黄昏时分,连鸡、鸭、羊都成群结队回家,而我的心上人呢?今晚我又“辗转难眠”了,把女主人公那颗躁动的“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二)浓烈的抒情风格

《诗经》爱情诗大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是由于诗反映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因为爱情就象一首抒情的诗。如《卫风﹒氓》,这首带有叙事性的诗,先叙述了一个女子爱情和男子结婚,婚后被男子抛弃。诗的开头写她与男子恋爱的经过,“氓之贵贵,才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男子抱着丝绸来同女子商量婚期,这里将恋爱双方的思想和恋爱经过都写得十分的细腻,特别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和神情,都是精工之笔。“送于涉淇,至于顿丘。”一个“送”字,道出男女双方的含情脉脉。《三风﹒采葛》②中的“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把一个望眼欲穿的思妇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思念是难耐的,长久的等待更是令人心碎。此乃“望穿秋水”也!

(三)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

《诗经》中的爱情诗不论长短,大都能够刻画出一定特征的人物形象。如《卫风﹒氓》[1]中从向往、留恋,到被男人抛弃,最终惊醒,决绝离开负心男人的女人形象;《关雎》[1]中因“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君子形象;《子拎》中因男子不能见女子又不给少女音信而使得少女忧怨苦闷的形象;《东风﹒豳风》中“睹物伤情”的妇女形象;《周南﹒卷耳》[1]中借酒消愁,又自我解嘲

的思妇形象。这些人物因各人的身份不同而各具特色,绝非千人一面。诗的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就表现在这里,但相对而言,这些人物形象还十分单薄,作者只是简单地勾画出一个人物神态而已,并没有像现代人物描写得那么细腻具体。一方面是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诗人不可能把握住人物特征的各方面来写,不像人物描写中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去刻画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如《君子于役》⑤中的女子,作者就没有抓住女主人公的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着重于女主人公思念之情的描写。再者由于词汇的局限性,不可能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这是历史时代的局限。如《王风·采葛》④中的主人公,作者只着重于抒情描写。另外,中国诗歌的发展历时几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格律的限制,没有活泼多样的诗体形式,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很难在这种结构固定的诗体中表现出来,这是文学形式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四)爱情诗“诗中有画,诗画合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那一首,都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画面。诗人只淡淡的几笔,就把一幅美妙绝伦的诗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都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为中国诗歌的“意境”描写奠定了基础。后来的诗是在先辈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后人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无道理。当时绘画流派还没有正式的兴起,爱情诗中的“环境描写”应是绘画流派的先驱。《诗经》中爱情诗的第一首《关雎》①一开头就把一幅山水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关关之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清清的小河中,有一个绿草如茵的小沙洲,年轻貌美的女子在水中荡舟采荇菜,春水和着美人的倩影,“关关”地啼叫着的小鸟,在寻找心中的配偶,站在岸边的男子,望着在水中荡舟的少女,听着小鸟求偶的叫声,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这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求偶”图啊!《王风﹒君子于役》⑤的思妇形象,通过一幅黄昏的乡村景象而呈现纸上。“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黄昏的时候,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落日西沉,一个女人站在大路旁遥望远方,家里的鸡群慢慢地走进窝里,远处的大公羊,跷起高高的头,带着羊群向村里走来……一幅“乡村落日”的思妇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浪漫情调的画面几乎在任何一首爱情诗中都能找到,诗人可谓是独具匠心,在欣赏诗的浪漫韵律的同时,也感受着画的现实与具体,是抽象与具体的辩正统一。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手法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的运用

1.赋。所谓赋,就是以质朴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作直接的陈述描写,即兴地取眼前事物作引子,引出所要歌咏的正题。

《邶风·静女》⑥整篇是以赋体来叙事的,全诗三章,句句以铺叙敷陈之笔出之。这首带着牧歌情调的民间诗歌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僻静的地方幽会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约会的全部过程。全诗以男子口吻写出。诗用赋的方法情景逼真地写出了对情人幽会时的诙谐风趣的场面,叙事中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性格特点也有所刻画。可见,赋的方法并非仅是直陈其事,淡

而无味,它要求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深沉的生活感受,要求作者有灵巧的构思和摹情拟态展现事件进程的高深造诣。

2.比。关于比兴本身的含义,按一般公认朱熹的讲法,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从《诗经》来看,比兴在具体的作品中的表现,既有独特的比和兴,也有比兴两者融合运用的。

先看比,即比喻。《诗经》中爱情诗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之落矣,其叶沃若。”借桑叶鲜嫩润泽比喻女子青春美丽,年华正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黄落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妻之感情的变化。《东山﹒豳风》“蜎蜎者躅,丞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诗人把野蚕与人相比,野蚕宿在桑叶间是正得其所,而人蜷缩在车轮下,是处非其所。《氓》“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据说斑鸠多食桑椹会醉,用来比喻不要沉醉于爱情,负心男子“二三其德”你何必沉醉于以前的欢乐呢?《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桃花的鲜艳美丽,比喻新娘子的美丽动人的容貌。由于诗人在爱情诗中恰当地运用了“比”的手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含蓄、细腻。

3.兴。这是最具有《诗经》个性特征的修辞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最能显示“兴”融景融物生情,引起男子向女子求爱的故事。又如《桃夭》一诗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可以理解对新娘的美貌的暗喻,又可说再是烘托结婚时热闹的气氛。由于“兴”

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构成中国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形成中国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召南·詄有梅》,可谓这类作品的别有情趣的一首高唱珍惜青春,渴望爱情这一主题的民歌。诗三章连续用三个“求”字,写出了女子心情的急切,也写出了她的矜持自重,明明是她渴望男子的爱,却偏从男子方面着笔,希望人家来求自己。这颇有分寸的用语似直而曲,刻画了春心萌动的少女复杂的心理与纯真的情怀。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的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们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酒浆。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诗歌的先河。《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

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注释

①国风,《周南﹒关雎》,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1页

②卫风,《木瓜》,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92页 ③郑风,《溱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131页 ④王风,《采葛》,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103页 ⑤王风,《君子于役》,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95页

⑥邶风,《静女》,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59页

参考文献

1、韩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晓平,《诗经》,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

3、韩兆琦,《简明中国文学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匡兴,《欧美文学简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可谓是中国爱情诗的滥觞,它的低吟浅唱穿越千年的轮回仍然萦绕耳畔,如韶乐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为外衣,没有奇幻的想象作装饰,但它以其独有的古朴、诚挚、热烈,感染了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动了华夏儿女的心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让我们千古传唱。

《诗经》中的《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最多数的就属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无郎无姐不成诗”,这情形自古至今别无二致。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 ,各言其情者也。”它们有的是集体创作,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章我一节,即兴抒发,唱的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声音;也有的是独自吟唱,却通过个体的具体遭遇,反映了某些普遍性的问题。

这批婚恋歌曲可谓是《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有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有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有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和求嫁心声,还有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之情,更有封建礼数下的屈服与反抗。这些婚歌恋曲中的人物,他们是执著追求的苦恋者,是坚贞不二的钟情者,是刻骨铭心的相思者,是大胆热烈的求爱者,是哀怨忧郁的失恋者,是赢得爱情的自豪者,是伉俪情深的恩爱者,是敢于反抗的奋斗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意志信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情画卷。

你我相遇在樱花烂漫的季节,一起携手走过幸福的过往。从美丽的邂逅,到彼此相知,再到互相倾慕,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的人生。但人生的戏剧之处就在于它不会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这也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喜欢,却亲近不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采摘荇菜的倩影使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令男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希望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思慕之情跃然纸上。(《周南·关雎》)“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汉之隔,遥不可及,不免失意之至,但是男子仍怀有希望不想放弃,其惆怅深挚之情令人感叹。(《周南·汉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始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望而不可即,内心的焦灼之情,便可感同身受了。(《秦风·蒹葭》)暗恋是苦涩的,没有回报,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那份悸动,默默地去付出自己的所有。

区别于这些苦恋者,那些大胆地表露心迹的求爱者,使我们体味到爱情的另一种味道。相较于前者后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情感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情感的性质对于男人和女人都是一样的。 “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而且龚橙在《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此篇诗歌唱出了女性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这种直截了当的择偶形式,这种毫不掩饰的求爱表白,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两性关系的真实写照。(《召南·摽有梅》)“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女子要求与爱人同歌,将一个女子的大胆求爱刻画的入木三分。(《郑风·萚兮》)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没有了封建制度的束缚,男女恋爱是自由的,即使是女子,也不用担忧任何羁绊,敢于追求自己的心上人。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对于爱情的忠贞自古皆有之,在《诗经》中也有描写。“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丈夫离家远征,别后的相思却是够受的,在她寂寞无聊的日子里,那相思不但丢不了,甚至倒成为她不愿丢开的东西了,其心理的曲折复杂,让我们看清了女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卫风·伯兮》)“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何勿之思。”丈夫久役,每当牛羊归来的黄昏时候,妻子的想念尤为深切。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妻子只有翘首企盼,祈祷丈夫早日归来。(《王风·君子于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戍卒之苦,思妇之悲,“城南思妇肠欲断,征人蓟北空回首。”纵使远离千山万水,都会坚守彼此的思念,哪怕十年八年不归,此情此心都会坚如磐石,无所转移。他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否给我们这个流行快餐式爱情的社会留下深刻思考呢?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得到祝福,不是所有的恋人都能开花结果。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女青年受到来自宗法礼数的压迫,他们的爱情总会受到些阻碍,或是致使两个人的情感被硬生生地扼杀在礼教的束缚下,屈服于现实,或是奋力反击,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古代社会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的恋爱活动总是受到来自父母的干涉,子女的婚姻更是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无形中就为男女恋爱增加了重重阻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女子不敢允许她的情人踰墙来相会,因为怕父母和诸兄的责骂,又怕旁人的闲言碎语,由这段不被家人四邻理解和接受的苦恋可见,不得父母同意的恋爱也要受舆论指责。(《郑风·将仲子》)即使如此,勇敢的人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守望爱情,《诗经》中对女子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描述也十分栩栩如生。缪塞说:“妇女追求爱情的权利的献身精神常常比男子为了爱情而自我牺牲更富于人性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种高贵纯真而优美的艺术魅力。”当少女的婚姻受到阿母的干涉时,为了爱自主而被迫勇敢地宣称:“之死矢靡它”。在过去的卫道士眼中,这样大胆的爱情表白和赤裸裸的恋爱生活的描写是淫奔之诗,但如此坚定的誓言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力量的伟大。(《鄘风·柏舟》)爱情只有经历磨炼才会更加坚固,一帆风顺的爱情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冲破了重重阻隔,翻越了千山万水,若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彼此的心意更加坚定,共结连理,也可幸福一生。如若不能,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分道扬镳者,或许他们的爱情还是不够深吧! 有结果的爱情就是缔结婚姻,《国风》就有一部分涉及了婚娶及家庭生活的情感内容。在古代男子的两大幸事,一是洞房花烛夜,一是金榜题名时,若能大小登科,此生算是圆满了。“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星光灿烂,这个夜美不可言,目含秋波,这个人更是美不可言。新婚之夜,新郎官儿抱得美人归,自是喜不自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劳动阶级的妇女和男子比较起来地位更低,他们所受的痛苦也就更多些,在恋爱问题上也不例外。婚姻并不能保证一辈子的幸福,婚姻的破裂,爱情的幻灭,女子沦为弃妇在《诗经》中也有描写。“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因男子的殷勤追求而动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却无奈年老色衰而被抛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卫风·氓》)明人院本《投梭记》第十二出:“常言道:‘男子痴,一时迷;女子痴,没药医’”;古罗马诗人名篇中女语男曰:“吾与子两情之炽相等,然吾为妇人,则终逊汝丈夫一筹,盖女柔弱,身心不如男子之强有力也。”„„斯达尔夫人言,爱情于男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则是生命之全书。在爱情这场战役中,女人的总是处于弱势局面。“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当初深爱自己的丈夫如今另娶他人,夫君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自己被鸠占鹊巢,纵使心有不甘,却不堪忍受夫君的凶暴,只得怀着苦涩的心情被迫离开夫家。(《邶风·谷风》)世上最凄绝的距离莫过于此,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而有一天,他们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但相较于后者的懦弱眷恋,前者的刚烈决绝在当时那个社会状况下更加值得我们敬佩。既然不爱了,就潇洒地转身离开,对方失去自己是他的损失,是他看不到自己的好,三心二意的男人不值得留恋。古代男子三妻四妾,可是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现代社会离婚率的不断攀升,更应该让我们明白唯有找到真正爱自己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它们用比兴的手法,平衡匀称的语言形式,节奏有序和顿挫和谐的音乐格调,使诗歌散发出迷人的修辞和韵律美。还有通过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是人物形象更加富有个性,使人印象深刻。诗歌关注现实,书写现实,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加之以浓烈的抒情风格,使诗歌更显真挚自然,情感浓郁。人性的感召,让我们在朗诵过程中感受主人公的身世浮沉和情感变化。此外还有优美的风景描写,给了身心以舒适的感觉,如临其境。 《诗经》中的爱情诗虽已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于今还是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其中热切地渴望爱情,在寂寞时不就能我们以安慰吗;其中大胆地追求爱情,在暗恋时不就能给我们以勇气吗;其中勇敢地捍卫爱情,在怯弱时不就给我们以力量吗;其中执著地坚守爱情,在动摇时不就给我们以信念吗;其中理智地对待爱情,在迷茫时不就给我们以指示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时光给它们以打磨,就像酒一样,窖藏的时间越长就愈加的醇香。《诗经》带给我们的就是酒一般醇美的情感之旅!

附:对老师想说的话

首先,感谢老师这半个学期以来的辛苦教导,您幽默风趣的讲课形式,让我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获得知识。虽然将近四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却丝毫没有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这也是我喜爱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原因之一。 其次,老师独有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让我敬佩,没有有些老师的不苟言笑,您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让我更加喜爱您,更加喜爱这门课程。 再次,您每次为我们展示的其他关于课本知识的材料也让我开拓了视野,没有使我的目光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东西,让我的知识储存量更加丰富,见识更加宽广。

最后,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我想对您提出我的几点拙见,请您批评指正。第一,我希望老师能在讲文选的时候能从文章本身更加细致地讲解,因为有时候,对于有些讲过的篇目还是有点儿不甚理解,或许也是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前没有预习的缘故吧;第二,我希望老师能留给我们更多消化吸收的时间,因为四节课的课程容量有点大,可能一时之间难以完全接受;第三,希望老师每次讲课时能给我们讲一下那些是重点,让我们在期末之前能提前准备,不至于考试临前手忙脚乱。 我想要提的问题

1、《论语》、《孟子》式的语录体散文与《庄子》式的寓言体散文相比较,哪一种更利于人的理解和接受?

2、入世与出世,哪一种生存方式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法则?

3、商周时代的婚姻与进入封建社会后的婚姻有何异同?

第三篇:普希金和他的抒情诗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普希金出现的时代,恰逢作为艺术的诗在俄国刚刚有可能出现的年代。一是1812年以后的日益觉醒的俄罗斯社会 为个人感情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社会的或者说是外部的条件,二是茹科夫斯基的艺术探索和经验为以往仅仅是作为一种形式的诗向作为艺术的诗的飞跃提供了艺术的或者说是内部的条件。正是在这个时候,普希金诞生了。我们说,普希金在俄罗斯诗歌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或者说,对于俄罗斯诗歌来说,只可能有一个普希金,普希金是惟一的,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机遇不可能再有了。仅就此而言,这是普希金的幸运,也是其他才华卓著的俄罗斯诗人如莱蒙托夫等诗人的“不幸”。

把普希金“中学时代”的诗和以后时期的诗作一比较的话,就可以看出他的诗才是多么迅速地生长和成熟。普希金“中学时代的诗”还不能算是普希金自己的,至少不能完全算他自己的。这些习作之中,有前辈诗人特别是茹科夫斯基和巴丘希科夫的影响。

普希金“中学时代”的诗不太富于诗意,但却常常以韵文的优美和精巧使人惊讶。其中有几篇已经超脱模仿,透露出纯粹普希金的诗的因素。例如下面这首《窗》(1816):

不久以前,在薄暮的时刻, 当天空凄清的月光 在朦胧的幽径上流过, 我看见了一个姑娘

独自守在窗前,沉思郁郁; 秘密的惊恐使她的胸脯

呼吸紧促,她激动地探望山冈下黑暗的小路。 “我在这儿! ”有人低声喊叫。 于是这姑娘把窗户 悄悄地,颤巍地打开了 月亮躲进了夜的帷幕。

“幸运儿! ”我惆怅地想: “那等待你的只有欢快。 等哪一天,快到晚上, 也有窗子能为我打开?”

这首诗中出现的场景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在浪漫主义作品里屡见不鲜, 但普希金对题材的处理有独到的地方, 其中几乎没有了对茹科夫斯基哀伤情调的模仿, 也看不到巴丘希科夫的那种虚华和缥缈的痕迹。 “窗”的意义是多重的,即富于神秘的浪漫情调的窗和充满幸福期待的心灵的窗。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语言明快,简练,流畅,节奏既急速又舒展,有一种一贯到底的气势,显示出普希金在诗歌语言上的才华。

普希金在中学毕业以后所写的诗,可以称为“过渡时期”的诗。从这些诗中已经能看出普希金来了;但是,他仍旧或多或少地忠于文学传统,仍旧是他的前代诗家的学生,尽管是常常“青出于蓝”。他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但还没有独树一帜。他只是孕育着──如果可以这么说──普希金,却还不是一个普希金。在“过渡时期”的诗中可以看到普希金和他以前的文学的活的历史联系 在1825年之后,普希金作为一个独具一格的诗人已在诗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 事实上, 早在1816年,普希金的一部分作品就可算得上“纯粹的普希金的诗”了。 那么,“纯粹的普希金的诗”的特点,或者说普希金抒情诗艺术的主要特色是什么呢? 首先是真诚。这是普希金开创并赋予整个俄罗斯诗歌和文学的最主要的特点。然而真诚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主观态度,它不仅是艺术的,更是思想的。 普希金抒情诗的这一主要特点恰恰有力地说明了艺术和思想是不可分离的。 正是真诚使得普希金接受了先进的思想而形成了他的进步的社会观点, 也正是真诚使得他无法回避和容忍不合理的野蛮的农奴制度而对其持激烈的否定批判的态度。 在他的抒情诗中, 这种真诚被艺术化了,它以不同的形态从各个角度得到升华,从而形成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风格。在他以前,诗只是美丽情感和崇高思想的一种词藻华丽的表现。而这情感没有组成诗的灵魂,诗只是被依附上去。普希金的诗的特征之一,那使他和以前的诗派严格区别的东西,是他的诚恳。他不夸大,不粉饰,不耍弄效果;他从没有派给自己一种辉煌的,但却是他未曾经历过的感情。他到处都显示着本然的样子:

天使啊,我不值得你的爱恋, 请假装一下吧!你的一瞥 永远能奇妙地倾诉一切! 唉,骗一骗我并不很难, 我是多么高兴被你欺骗! ——《默认》(1826)

她以一句失言:以亲热的“你” 代替了虚假的客气的“您”, 使美妙的幻想立刻浮起, 再也捺不住这钟情的心。 我站在她的面前,郁郁地, 怎样也不能把目光移开; 我对她说:“您多么可爱!” 心里却想:“我多么爱你!” ——《你和您》(1828) 我原以为这颗心忘了 轻易感受痛苦的能力; 我说:那以往的一切 早已不在,早已过去! 去了,盲目信任的美梦, 热情的激动和忧郁„„ 可是,来了美的有力统治, 怎么这颗心又在颤栗! ——《我原以为》(1835)

从诗的角度来说,在普希金之前,没有哪一位俄罗斯诗人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只有普希金才能以这种包含着热烈的冷静和适度的简洁的诗句抒写出这种情感。 与真诚密切相联系, 普希金抒情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然,朴素而优雅。普希金的诗没有奇幻的,空想的,虚伪的,怪诞的,理想的东西;它整个浸透着现实。它没有给生活的面貌涂上脂粉,它只把生活本然的真实的美表现出来。普希金每首诗的情感,就其自身说,都是优美的雅致的,它不仅是人的情感而且是作为艺术家的人的感情:

在一本书里我发现一朵小花, 它早已枯萎,已失去了芳香; 于是,在我的心里„„ 充满了一个奇异的幻想:

它开在哪儿?什么时候?哪一个春天? 它开得很久吗?是谁摘下来的? 是陌生的或熟识的人的手? 为什么会被放到这儿来? 可是为了纪念温存的相会, 或者是为了命定的别离之情, 还是为了纪念孤独的漫步—— 在田野的僻静处,在森林之荫? 他是否还活着?她也还活着吗? 他们现在栖身的一角又在哪儿? 或者他们都早已枯萎, 像这朵无人知道的小花? ——《小花》(1828)

这首诗以一朵被遗忘在书本的小花作为发端,引来诗人一连串奇异的幻想,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那样顺理成章没有一点牵强之处;而就幻想的具体情境而言,既是那样朴实无华,又是那样亲切,雅致。在最后一节诗中,诗人的想象又十分自然地回到小花上来,略带惆怅的问句使人遐想联翩,感叹不已。普希金的诗,没有一首诗不是来自于生活,这首诗自然不会例外。他从自己的心灵世界里拿出来的只是那为他所感受的,成熟的诗的幻想,这些幻想自动挣脱了出来,于是诗就诞生了。普希金的诗不但其本身是这样自然,就连它的产生也是这样自然。这样产生出来的诗也就不可能不是十分纯朴的。不过,普希金抒情诗的“寓诗情于平凡之中”的特点,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最符合诗的本质的特点,并不一定为所有读者发现,认同和理解。

普希金抒情诗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洁和独特的音韵美。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这里只有诗;没有任何虚有其表的炫耀。一切都简朴,一切都雍容大方,一切都充满含而不露的绝不会突然宣泄而出的光彩;一切都符合纯正的诗所永远具有的言简意赅。词语不多,但是它们却能够如此准确地将所要表达的一切都表达出来。每一个词都蕴含着无极限的空间;每一个词都如同诗人一样广阔无垠。 但是,语言的简洁并不意味着简明,他的诗同时又是丰满的,充实的,深厚的。这里有一个艺术分寸感的问题。普希金超越了过去诗家最主要的优点之一是:他的诗丰满,完整,含蓄,匀称。普希金的诗从来没有多余或不足的地方,它的一切总是那么适度,那么恰当其位。其原因在于他极强的艺术分寸感。这不仅表现在诗的内容上,同时也表现在诗的语言乃至形式上。 至于音韵的美,普希金在综合了前辈诗人长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普希金将杰尔查文诗篇所特有的准确的景色描绘和“铿锵的音响”同巴丘希科夫诗作的优美造型与和谐,以及茹科夫斯基诗作“迷人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同时,成为这种综合的基础的,即正好成为希金诗歌语言特性的,就是他的非凡的简洁和表现力在这方面,我们从他的抒情诗的原文和译文中多少也能感受到一些。

普希金的抒情诗在情调和风格上表现出来的又一特点是一种忧郁,这是一种明朗的忧郁,一种“深刻而又明亮的悲哀”。普希金的忧郁,自然与他无时不在感受和思考的社会以及个人的生活相联系。可是它虽然与忧愁,哀伤乃至悲惨的生活内容相关,但它仍然主要是一种美学的或者说一种审美的效果。换句话说, 生活中的忧郁在普希金情感的熔炉中经受冶炼以后成为一种美,它远高于那种具体的,世俗的忧愁和哀伤,而且,它唤起的也不仅仅是忧郁,而是思索,力量和美感。我们都记得,在那首著名的《在格鲁吉亚的山丘上„„》中诗人歌咏的哀愁:我忧郁而轻快,我的哀愁是明亮的。

仪电四班 65100425 曹晓奇

第四篇:浅读《诗经》中的爱情诗

——以《关雎》、《硕人》、《氓》为例

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2班

41102318 高晓晓

浅读《诗经》中的爱情诗

——以《关雎》、《硕人》、《氓》为例

41102318

高晓晓

《诗经》跨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长河,三百多个故事,吟唱出了历史的美好,勾画出了历史的轨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流逝如箭一般,却冲不破爱情的永恒,给我们后世呈现出关于爱情的诗情画意。

《诗经》的作品中反映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而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而《关雎》、《硕人》和《氓》分别是这三种诗体的具体表达。

翻开《诗经》的第一页,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关雎》。全诗讲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贤惠的少女仰慕很久,却得不到她的苦闷心情,但却幻想自己得到佳偶的情景。诗歌一开头就以雎鸠互鸣开头,这应该是男子看到的真实景象——一对雎鸠在河边嬉戏,面对此景,联想到心仪姑娘,自己对她情深由已,虽然只有四句,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真实想法。其次,第二章道明了这位少女乃是男子在她采摘荇菜的时候邂逅,一见钟情,但只能远远相望。顺其自然,第三章就叙述了少女是身影在男子脑海里反复出现,使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甚至有点废寝忘食。然而到了第

四、五两章的时候有了意外转折,“钟鼓乐之”、“琴瑟有之”,有一种欢乐、热闹、幸福的氛围。骤然欣喜,男子抱的美人归?可是仔细一想,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男子内心的幻想罢了。男子恐怕爱慕少女已经爱到骨头里去了,不然也不会幻想这无法实现的情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指出了中国人关于爱情的含蓄,即有

他物延伸到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淑女,这两个词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品味,我想这大概就是由诗经所流传下来的思想吧。

《关雎》是关于男女相思的情诗,类似的诗歌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部分关于婚姻出嫁的场面,《硕人》又是这一类诗歌的集中体现。

《硕人》是一首描写了庄姜出嫁的诗,赞美了庄姜的家世,美貌以及仪从之盛。第一章,首先用排比的手法介绍了她高贵的出身,第二章则连续运用了七个比喻,向我们刻画出了这位贵妇的容貌,从她的手、肤、颈、齿、额。眉、目以及美妙的笑容表现了静态美,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句将美人风韵天成的动态刻画的淋漓尽致,有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画面感,真可谓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恨不得自己可以穿越回去,亲眼见识庄姜到底有多么美丽!接下来两章是描写婚礼的场面,连用六个叠字,将婚礼场面的盛大与隆重写得细致入微,而诗人的本意,则是通过对她尊贵的出身、隆重的婚礼场面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描写,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烘托出庄姜夫人无与伦比的美丽。①最后用鳝鱼、鲔鱼来蕴含人们祝福庄姜生活幸福美满的心意。

或许在现代人的眼中,她并不美丽,但她却是中国传统的标准的美女:

1、 身体健壮、身材颀长

2、 手指纤长

3、 皮肤白皙、光洁、细腻

4、 额头饱满、方正

5、 眉毛细长而弯

6、 晶莹、洁白、整齐的牙齿

7、 脸上要有酒窝

8、 眼睛要黑白分明

这些都是综合考察一个女人是否的美女的标准。②

毕竟那个年代没有照相机,无法将庄姜的真实美貌传于后世,有通过笔尖去让后人联想。然而,自古都言红颜薄命,这话用在庄姜身

上再恰当不过,虽然她极其美丽,却不受宠,没法生育。《左传·隐公三年》记载了庄姜:“美而无子,却贤德贞淑。”作为国母,她是最完美的;最为女人,她是最不完美的。但《诗经》里的那个她,将永远以尊贵和美艳而成为绝唱。③

其实关于庄姜的爱情美不美,我们无法真正的评价,只有她自己才真正懂得自己的需要。人生的好与坏很难去判定!总之,我认为她是个奇女子。

最后还有一部分诗歌是弃妇诗——《氓》又是较为有名的一首诗歌。它采用回忆倒叙的手法,通过一个已婚女子的口吻,生动地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弃的完整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忠于爱情,性格坚强的传统中国妇女形象,而客观上反衬出男子的薄情寡义。

全诗共分为六节。第一章写女子答应氓的求婚,按《礼记》记载,古代的婚嫁需要完成六礼——纳采、问名、纳言、纳征、请期、亲迎,完成这些礼需要三年的时间,而诗中从“抱布贸丝”到“秋以为期”,时间不到一年,说明这个女子陷得太深。④如果她当时能够稍微清醒些,便不会发生以后的悲伤事情,由此可见他已经让爱情冲昏了头脑,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的能力。第二章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将女子的自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女子迫切希望见到心爱人的愿望。第

三、四章以抒情为主,都是以桑树起兴的。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来暗示女子容颜的衰老,男子的负心和时光的流逝。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被弃前后的处境,她起早睡晚,辛苦劳作,仍旧遭到男子的抛弃,尤其是“暴”字使人们想到男子的狰狞面目,女子被虐的情景。到了第六章,描写了女子被抛弃后,感情由原来的气愤悔恨转变成平淡安宁,她已经看清了氓的真实面目,即“凡是不思,亦已焉哉”,而且遭到了兄弟们的嘲笑,让女子的心情更加难过。

《氓》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情诗,用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将男子和女子前后感情的变化刻画的真实凄美。

这三首诗都描述了女子的爱情故事,有喜有悲,有苦有甜。同时从侧面烘托出当时古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所处的社会地位、被赋予的社会权利、恪守的标准形象、维持的婚姻状况等等。⑤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而其中是爱情诗歌占了一部分比例,较为详细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知性之美,也体现了爱情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人生滋味,是人们不可不读的书籍。

参考书籍

① 辛然,《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 年10月,第211页

② 刘冬颖,《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中华书局,2010年10月,第226页

③ 王玉洁,《伊人如月水一方——诗经中的女子情怀》,2010年9月,第95页 ④ 王玉洁,《伊人如月水一方——诗经中的女子情怀》,2010年9月,第105页 ⑤ 辛然,《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41页

第五篇:古埃及的爱情诗

甘肃 吕晓盛

我之所爱在岸边 河水湍急我俩间 鳄鱼潜伏河边卧 我不畏惧鳄鱼饿 游过河水间对象 见到妹妹心花放

——完全的真情流露,无所畏惧地爱。 她是好姑娘,世上无人比 漂亮胜无数,女神升空起 新年幸福初,星神辰光里 光灿肌肤白,眼神凝波底 朱唇微张合,话语甜如饴 句句字珠玑,声声妙曼语 颈项修长硕,乳房白且绮 发若蓝宝石,臂如金般丽 指像莲花瓣,沃臀围腰细 股献曲线美,轻步踏地基 一拥动我心,从此被俘获 男人都转颈,神思随之去 翩然身旁过,万里难挑一

——罗曼蒂克。细腻的描述,可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一段媲美。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女性的魅力以及男子的没出息,中外无二致。《陌上桑》片段: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我心欲观其娇颜 坐于家中心喜欢 路上车中麦熙观 相伴个个强壮汉 不知何时在他前 轻轻走过不搭讪 看那河水流潺潺 不知哪里置金莲 我心你别太愚顽

佯作闲适步来散 如果麦熙身旁过 我会倾诉为何烦 他会为我而呐喊 可他交我于军官 结果进入后宫院

一位女子钟情于一位军官(可能也是王子),结果进到了他的后宫院,做了他的新娘。呵呵,真是皆大欢喜。但在中国,可能就不是这样。

《诗经》中的《七月》片段: 爱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

既要劳动,还担心公子王孙的性骚扰,中国的女子,更多地体会到的是生活的艰辛。

你的爱渗透我的躯体,像蜂蜜融入水中 像香料渗透着香味,当人们将果汁调在……里 而你却跑开寻你的妹妹,像战马奔腾在战场的土地 像勇士在其车轮上奔驰奋勇杀敌 你的爱像干草上的火焰因为是上天的旨意 其到来之速就像一只雄鹰扑地(《哈里斯草纸500》)

如果你离开我 我把信给谁? 如果你不拥抱我…… 如果你不爱抚我的大腿…… 你就因为念着美食要离开? 你是你胃口的奴才? 你要起来穿衣吗? 可我这里只有一被单儿! 你就因饥渴离开?

摸摸我的乳房! 它为你溢出。 都是你的啊!

你拥抱的时候蜜从心来。(《哈里斯草纸500》)

情感流利热辣!细节的描写,中国诗歌绝对找不到。中国诗歌讲究含蓄,即使是民歌,也只是说“晚上的事可不用教”。

我脸向门等待哥哥的到来

我的眼睛看着街道,我耳朵听着…… 我在等待帕迈亥

一切都是为了我对哥哥的爱 无法安静我的心在等待 可他却打发个使者匆匆送信来 说他已辜负我我心头一片阴霾 承认吧!你已经找到另一个人爱 她向你抛媚眼正中你下怀

为什么另一人的诡计把我拒之门外(《哈里斯草纸500》) ——爱的无奈,爱的烦恼……女人的叹息总是相似,男子啊,多一些爱给女人吧。

我不离开他 即使他们打我……

这一天我不得不再沼泽地里度过 如果他们拿着辫子追我到叙利亚 拿着棕榈条追我到努比亚 拿着棍子追我到荒野 拿着苇条追我到岸边 我也不听从父母之命

我也不放弃我的爱情(《哈里斯草纸500》)

——摆脱不掉的媒妁之言,中外一样。爱的执着,女人比男人更甚?

结论:爱情是永恒的,人性古今中外没有变化。

上一篇:浅谈农民工就业问题下一篇:青蛙写诗的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