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本科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舞蹈本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近几年来,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舞蹈教学模式是备受人们关注,它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和归宿。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因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笔者根据多年舞蹈教学的体会,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第一篇:舞蹈本科论文范文

关于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响应国家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背景之下,各类艺术院校对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本科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舞蹈人才。

关键词:舞蹈教育 人才培养 改进 教育模式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被颠覆,新型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舞蹈教育专业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系统、全面的作用,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目前来说,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拿来主义”的明显弊端,本文将就这种缺陷阐述当前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引发的思考。

一、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

现代舞蹈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以往的教育制度不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部分将从四个方面分析现代舞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更好的了解本科舞蹈教育模式的构架。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科舞蹈教育专业培养从事中国舞蹈教育专业的高级人才,为全国各地区的各大艺术类院校、文艺团体和职业艺术学院培养舞蹈老师,同时也为舞蹈文化单位、舞蹈研究、舞蹈编辑专业提供专业人才。

(二)人才基本规格

除了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外,本科舞蹈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并拥有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与为继承和发展文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掌握舞蹈专业所需要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

2.掌握中国舞蹈专业文化的风格和内涵。

3.具备较好的舞蹈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4.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

5.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编排舞蹈和舞蹈编辑的能力。

6.具备检索文献、查询资料的基本能力。

(四)主要课程

本科舞蹈专业教育的主要课程设置中,除了基本的舞蹈专业课程,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基础学科;文学与写作、舞蹈艺术概论、中国舞蹈史等专业历史学科;以及人体解剖学等医学基础学科。

二、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从中国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历史来看,虽然舞蹈教育专业发展至今,已经日臻成熟,学科课程设置也接近完善,但是与国际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相比,仍然存在些许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舞蹈教育专业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内容也应随着社会发展内容的丰富而日渐丰满,但多年来舞蹈教育专业课程一成不变,没有根据社会发展而调整相应的内容,这是在日后的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课程特色程度不足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舞蹈教育专业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舞蹈教育专业与舞表演专业的区别是什么。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70名学生中,有82%的学生选择了“专业课程设置”这一项。而在这个问题之后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当代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与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区别明显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92%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不明显”这一项。这些数据说明,学生们认为就目前来说,舞蹈表演专业与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区分并不明显。这是现代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一个明显不足。

(二)课程实用性不足

当代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中,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虽然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逐步趋于完善,但仍然存在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比如,某些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强,十分普遍化;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不协调不科学;学时安排不合理;教学与实际差距太明显等问题。

(三)课程缺乏实践

众所周知,不论什么课程,实践都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对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来讲,实践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舞蹈教育专业脱离了实践,就脱离了该专业的本质,起不到任何效果也不会对舞蹈专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在现实的教育课程中,学生实践机会很少,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实现教师角色的有效转换。因此,目前来说,本科舞蹈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综上所述,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些许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若能加强这几个方面的培养,必会加强舞蹈教育专业的发展进步。

三、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树立新型舞蹈教育观念

树立新型的、正确的舞蹈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倡导新型的教育观念,从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实践,定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根据新型的教育观念,重新规划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学习与理论实践并重,将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渐过渡,以便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专业性舞蹈教育人才。

(二)明确专业舞蹈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把学生塑造成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性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的目的。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通过专业的课程设计和规划,培养适合舞蹈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展开更有目的性的教育。

(三)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培养

提到本科教育,不得不提的是本科教育的就业率,这是衡量一个专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业率的提高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只有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才能实现本专业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本科舞蹈教育专业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舞蹈教育专业的优秀人才涌入人才市场,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专业细分的培养,不论是对高校还是社会,都是有利的。

四、结语

中国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没有实现真正的蜕变,始终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未能真正摆脱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并未接轨国际先进教育水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如果根据以上的建议,进行系统的教学体制的改革,本科舞蹈教育水平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银城,陈友华.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12,(04).

[2]黎恬恬.高师舞蹈教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雒瑜.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思考[J].黄河之声,2013,(16).

作者:黎麟趾

第二篇:引导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来,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舞蹈教学模式是备受人们关注,它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和归宿。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因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笔者根据多年舞蹈教学的体会,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舞蹈教学模式 主体意识 主体地位

尽管我国的舞蹈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批批高精尖的舞蹈人才,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教学成果。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是完美无缺、绝对科学的。诚然,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虽然具有很深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暴露出来的一些缺点正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舞蹈教育发展,因此,我认为,应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舞蹈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我国舞蹈教育发展。

一、我国传统舞蹈教学方式的分析

目前,我国舞蹈教学模式是一种偏向专业技术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从当前我国的专业艺术院校舞蹈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本科舞蹈专业的技术课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占必修课总学时的58%左右;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4%左右;整个专业技术课的比重占总学时的54%左右。这些专业技术课全部是面授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舞蹈学生的专业学习均是在教师手把手教导下进行的。

应当说,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在解放初期,我国的舞蹈教学经验不足,最初的本科学生都来自于民间爱好舞蹈的青年人,他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氛围的熏陶,对于传统舞蹈有着天生的审美意识。而这些学生的突出特点在于没有受到过专门的舞蹈基础技巧的训练。他们的舞蹈底子薄,但审美意识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应当说是具有其合理性的。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在这样的舞蹈教学模式下,确实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

但是,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对舞蹈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型的舞蹈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某些方面,它正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于这样的舞蹈教育模式更多的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了高比例的专业课。而由于教学方式的陈旧,使得教师在教授这些高比例的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必须整日拥挤在一个群体空间里,只吸收,不消化,只接受,不投入,难得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去展开创造性的翅膀了。因此,舞蹈教师也只能按部就班地培养着“千人一面”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心智堵塞,思维停滞,不动脑,不发问,没有思想,完全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和传达他人思想的舞蹈工具。

二、对我国舞蹈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路——学生主体性舞蹈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

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舞蹈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培养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具体说来,这种教学思路具有以下几项要求: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舞蹈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必须正确、有层次、可操作,时间必须充分合理,形式也要多样,还应是全程参与到舞蹈教学中来。例如,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动作元素,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学过的舞蹈知识编排组合或舞蹈等。

2 学生与教师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间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作为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应当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主体性舞蹈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舞蹈最初是人简单模仿自然的各种生物形态发展而来的,然而,现代的舞蹈更多的结合了人类的思想,毋庸讳言。舞蹈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我们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改良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改革的核心。具体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以下几点:

1 培养本科舞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当注重学生舞蹈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都知道,当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怎样拼也拼不出来。舞蹈也是如此。必须有一定的舞蹈乐理知识(如节拍、节奏等)和表演经验(如感受、理解和表现舞蹈的能力),才是舞蹈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2 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挥性思维。所谓发挥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这就要求学生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以往的舞蹈教学只限于你教我模仿的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身体条件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3 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挥性思维活动中。应当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行”给予否定,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独特的思维活动。

三、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性思维才会活跃,才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如教师可用富有激情的肢体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并利用语言进行诱导,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指导进行思考、探索;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探索。教学手段方法要创新,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舞蹈知识与技能等。现代教学理论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

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舞蹈教师要走进学生中,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学习,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舞蹈的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1 建立一种新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既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在传统的舞蹈教学里师生关系把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学生没有自主性,没有主动性的创造机会,只有被动的顺从。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漠视、创造性被扼杀,个性被压抑。因而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于平等地位,教师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去面向学生,去感染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热心帮助学生;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应尊重彼此观点与爱好,教师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学生在这种关系中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树立自尊、自信,形成丰富完善的主体人格。

2 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注重学习方式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说,教师在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学生就可以沿着自学、会学的大道主动前进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本领。在传统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学生必须在“师傅”的严格控制下进行学习,学生所学的就是教师教的,这种“师道尊严”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由于舞蹈教师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式地学习,顶多能达到教师的水平,那么我们的舞蹈教育就永远停滞不前。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主体,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总之,舞蹈教师应从“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重心应由教师转向学生,由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

(三)正确把握学生主体性教学的核心

舞蹈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但决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舞蹈教师对学生的基础不甚了解。但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地追求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最后因为学生的能力没达到,难度太大而不得不放弃,结果信心没了,兴趣也就没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很难维持,更不要说主动学习了。所以,舞蹈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去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舞蹈教学提倡大家“放羊”,所谓“放羊”并不是无目的,而是要把“羊”引到草木茂盛,水源丰富的地方,所以“放羊”也是有技巧的。可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主体地位毫无价值可言。为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精心启发,引导,但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却不闻不问,有些教师甚至不敢去问,生怕一问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体现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一种削弱。我们在做好“导”的工作同时,更要及时反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复地“导”,使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

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出发点。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提出改革思考的同时,不应当脱离这样一个实际,那就是改革应当建立在吸收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个教师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建立在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改良的以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学习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模式,必将焕发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起到其积极的作用。

责编 覃柏生

作者:茅正南

第三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的现状剖析

摘要:舞蹈课程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教师职业技能课程,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改变,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已发生巨大改变,这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原有课程的建设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现状的详细剖析以明确今后课程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学前教育 专业本科 现状 舞蹈课程建设

现代教育体制的转变使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呈现新的态势,它由以往“培养中师学校的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教师”转变为现在的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的一线教师。从现在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能力要求已注重职业性,偏向应用型,这种跨度也直接影响原有的舞蹈课程目标,对现有的舞蹈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现状审视

(一)课程目标难以满足幼教市场的需求

在社会提高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舞蹈教学仍然还停留在对舞蹈的初步了解和基本舞蹈技能的目标上。在对当前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能力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学生只会模仿教师动作,完成课堂组合,很难运用动作进行新的组合编排;这说明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较差;而90%的学生只会拔碟(意思是模仿网络、光碟的舞蹈作品),不会创编舞蹈;90%的学生表示很难进行舞蹈教育活动,可见,学生的舞蹈教育实践能力和舞蹈的创编能力是极其薄弱的。

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的舞蹈教学,只具有舞蹈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幼儿园舞蹈教育的需求,与我国强调素质教育,推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幼师的舞蹈综合能力要求相差甚远。舞蹈教育是幼儿园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新纲要指出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美、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收获美、创造美,它不仅要求幼儿教师自身较强的舞蹈技能,还要求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编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只会单纯的跳舞已不能满足现代幼儿园对幼师舞蹈能力的需求,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直接体现了当下培养本科层次幼师的舞蹈课程目标的不合理。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舞蹈在学前教育艺术活动中划分在音乐活动领域。国家教育体制转变前,有很多本科院校是没有单独设置舞蹈课程的,如北师大、南师大、东北师大等,只是把舞蹈学科的内容设置在“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里。在国家教育体制大变革后,各类本科院校都有调整课程设置的举动,但对舞蹈课程并没有突出力度。如果大范围的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长期忽视舞蹈课程的设置,势必会严重影响当下幼儿园教师需求的舞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部分学校开设的舞蹈课程只在中师或高职的模式上稍作调整,只开设舞蹈必修课,没有选修课程;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原因在于一些刚升格的本科院校还来不及进行自身的专业建设和进行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及定位,大都是效仿一类本科的原有模式,忽视了艺术技能的教学,并减少了艺术课时的设置,这里当然也包括舞蹈课程。从调查结果显示,舞蹈课时减少到1节/周,只开设一学年,在较少的课时量里要达到当下幼儿园需求的舞蹈综合能力,那也是非常有难度的。特别是对那些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不要求经过艺术面试,或不指定招收艺术特长生的本科院校而言,那就更具难度。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出成效,由此可见,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不合理的课时设置。另外,了解到有的学校只是就人才方案的规范所需开设了舞蹈选修课,是没有真正经过舞蹈学科人员及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共同研讨而设置的有利于专业发展的能提高舞蹈能力的选修课程。可见,舞蹈课程结构的不完整,课程设置的不全面等现状,是与学前教育人才的实际所需相脱节的。

(三)课程内容实用针对性不够

现代教育体制的改变影响着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目标的转变,导致原有的课程内容不合时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舞蹈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能與要求的舞蹈能力相挂钩,表现在舞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内容设计偏多,对于舞蹈的赏析与创作实践能力的内容设计较少,在设计中对幼儿教师需求的舞蹈综合能力的实用性欠缺。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内容主要是为幼儿教师具备职前艺术素养服务的,所以课程内容必须充分的体现与时代结合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可是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同时,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大都是由外系的专业舞蹈教师兼课,他们对学前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认识仍然以套用舞蹈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为主,重技术技巧、重舞蹈动作训练。作为一名幼师,所要具备的舞蹈技能不是高超的技艺,因此这样的课程内容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是相脱节的,而且很多的学校开设的内容都是以成人训练为主,没有与学前教育相挂钩,如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的成人组合训练等内容都是指向学生自身的舞蹈技能的训练内容,极少体现儿童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并且与之结合的教学都很少,显然是缺乏针对性的。

(四)教学方式传统缺新

1.教育观念滞后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舞蹈技能学习,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指出幼儿教师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要使幼儿初步感受环境生活的美,使幼儿能大胆的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由此可见,当前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要求教师要能引导幼儿感受生活,表达情感、提高审美,说明现代教育观念已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加强调要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进行教育教学,而不是原来的仅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存在的重视动作技巧训练,重视动作高效模仿的教育观念已非常片面、脱离实际,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2.教学方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薄弱,在课堂的教学中基本上多以老师讲解示范为主、学生模仿练习为辅。教师常常为了动作的规范而严格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学与练,有时只是为了熟练动作或为了某一动作的连接,又或是动作姿态的问题,这种被教师一步一步规范动作的学习极易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们不用思考,机械的训练四肢,严重影响了智力的开发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且每次的舞蹈课堂都是在教师不断的呵斥对动作规范的重复训练中渡过,这样会逐步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上这种采用专业舞蹈的教学方法,强调技术训练的单一教练方式仍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的主旋律,这种师承式的教学方式一直是舞蹈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对音乐的感知和把握,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舞蹈的技巧和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而言,不仅要遵循“口传身授”式的舞蹈基本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采取更多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形成。

3.课程评价缺少课程特性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常需要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后呈现最佳成果。这个过程所产生的训练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的合作、互助的精神、意志力、创新力等都是舞蹈课程教育过程最有价值的产物。因此,我们对于这种特殊的课程,在评价体系中应充分考虑它的课程特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评价中更不能忽略这一点。我们不仅要考虑舞蹈课程的特性,还得与学前教育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大多数学前教育本科的舞蹈课程评价采用的是一种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方法,通常是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给教师教学打分和教师给予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进行课程评价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均不满意。

对于学生给教师的评价方式,教师认为:通过学生单纯的打分是不能公正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学生只是凭借单纯的课堂的感性认识来定论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真实反映教师教学的实际长处与弊端。学生则认为:给教师评分的过程是盲目的,有的是以主观意愿打感情分,对喜欢的老师打满分,对不喜欢的就随意扣分。这种与教师的态度、教学手段都无关的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感情因素的打分的情况虽然不是全部,但是也是多数学生评价时的一种心理,这样就使得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为了保持教学考核的优良等次,还得尽量的“討好”学生,很难踏实的做到教育教学的改进,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评教。

至于教师给予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方式,通过调查,学生们也有很多不满。同学们认为:虽然学期评价是由平时回课、出勤、期末考试等方面共同组成,但是每项分数的给予都不能让自己认识到舞蹈能力在哪方面的欠缺;还有那些基础差又非常努力的学生,他们认为给予的分数让他们灰心,而失去舞蹈学习的动力。他们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可表现还是不如其他,他们的分数总是在班级末尾,使得这类学生始终得不到鼓励而想放弃等,这些让我们看到如果舞蹈课程的评价只看结果,忽略对训练过程的态度、问题的解决、合作互助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只重视舞蹈本身动作的完成,是不能切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与此同时,教师对给学生打分的评价也是很有顾虑的,他们认为如果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以回课及考试的表演这么单一的方式,那么看到的只是舞蹈的基本知识点及动作表演技能,它便失去了舞蹈课程教育的真正目标。

二、结语

舞蹈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培养幼师职业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健全人格等重要作用。在国家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下,对现有舞蹈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开发,是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EB].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方小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整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

[4]冯丽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多元整合与体系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136-137.

作者:肖溪格

上一篇:电源技术发展论文下一篇:地理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