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耕耘,用爱浇灌——高职辅导员致力孤残学生成长

2022-09-11

我校“助学工程”的学生来自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 这些学生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学习能力、性格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各有差异, 孤残学生工作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如何让学生身心健康、学业有成、个性发展, 顺利实现社会化, 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勤于思考, 运用“四重四法”创新育人模式,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学习、成长辅导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四重”即重工作规范, 重价值引导, 重典型培养, 重素质提升;“四法”即科学管理法、言传身教法、个性辅导法、实践教育法。

一、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不断完善和规范孤残学生培养与管理机制

辅导员作为“助学工程”实践者之一, 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参与制定了《我院孤残学生培养管理工作方案》、《我院与孤残学生收养机构的联系制度》、《我院孤残学生典型培养方案》、《孤残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等一系列孤残学生培养与管理办法, 覆盖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方面, 促进了“助学工程”各项工作按程序、分步骤、有规律的进行, 使孤残学生管理和教育人性化、常态化和机制化。

二、价值引导, 言传身教, 不断促进孤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健全发展

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是这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辅导员利用“一课一册一服务”, 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开学第一课”, 结合“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和“浩志瀚文诚信博爱”的院训,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在每学期评选奖助学金之后, 制作“爱心手册”, 引导受助学生向资助单位或个人定期汇报学习情况, 教育学生满怀感恩之心;在二级学院推行的志工制度基础上,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 所有孤残学生注册成为志愿者, 组建一支孤残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 经常下到社区、福利院做义工让他们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蜕变, 培养一批具有“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理念和热心公益的优秀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 从中发现优秀学生在政治上加以引导, 鼓励他们积极要求进步,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三、个性培养, 精准帮扶, 实施综合素质培养辅助工程

(一) 建立学生信息资料库、帮扶档案, 不断关注孤残学生个性发展

辅导员针对每一个孤儿学生的实际情况, 建立学生信息资料库, 精准掌握学生动态发展, 从入学、求学以及离校各阶段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指导。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辅导员根据这些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在各个年级表现出来的不一样特点, 采用个性化教育方法, 对每一位孤残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在校生活、兴趣爱好、学业成绩、身心发展等充分调查摸底, 实时记录,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精准掌握学生信息。根据数据分析她将这群学生分为三类, 即“积极应对型”、“中间型”和“消极逃避型”。“积极应对型”学生作为典型学生加以培养促进他们的全面成功成才;“中间型”主要采取支持引导提升;“消极逃避型”主要采取辅导转化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动力不足问题。为此, 她专门针对这群学生开展团体辅导、素质拓展、学生自治、定期座谈、心理咨询、网络班会、主题工作坊、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 效果较明显。

建立学生帮扶档案, 启动“红色1+1+1”爱心帮扶工程, 即“一名教师党员+一名学生党员+一名孤残学生”的结对帮扶活动。每位孤残学生在入学之后, 将有一位教师党员和一名学生党员与其结对, 伴随其度过大学三年生活, 并建立帮扶档案, 记录学习、生活、思想等帮扶情况,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联系沟通, 从而达到有效帮扶。该活动一经推出, 引起了全校的关注与好评并得以推广。

(二) 制定辅导菜单, 精准帮扶, 强化孤残学生阳光心态培育

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成长环境以及主观认知的偏差使孤残学生很多时候面临自我评价较低、缺乏归属感、自惭形秽、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等心理问题。根据学生成长经历以及个性、兴趣爱好和专业等特点, 定期与这些孤残学生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谈话聊天,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与解决;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定期个体咨询与心理辅导;在日常开展帮扶过程中注重“去标签化”, 鼓励学生融入到普通学生群体中,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阳光攀登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培养,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 坚持学业辅导, 持续提升孤残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大多数孤残学生是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学校就读, 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能力较差。辅导员安排优秀学长担任“小老师”开展“一对一”学业帮扶;同时重点关注与督促孩子们上课出勤, 协调他们与任课老师之间发生的问题,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 他们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学习成果显著。10年中辅导员确保学生无一中途退学或因考试成绩不过关而未能毕业, 还有百分之五的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百分之十的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还有百分之五的学生考上了本科院校。

(四) 坚持个性辅导, 注重加强孤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辅导员坚持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 因此根据自己担任不同课程教学的专业优势, 每个辅导员开发了一份针对所有孤残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培训菜单, 着力提升他们在演讲口才, 公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每位学生参与一个综合素质拓展类专业社团;鼓励学生参加一个文体社团;在专业技能培养上, 每位学生参加一个专业协会, 参加一次专业技能竞赛, 优先安排一次行业企业见习实践, 帮助学生考取一项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系列活动的培养, 孤残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在学院或学校的各种舞台和比赛场上都能看到这些学生的身影;先后有2名学生担任学生会主席, 多名学生成为团学、班级的骨干, 工作深得师生好评。孤残学生自立自强, 积极向上, 已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 加强就业辅导, 提升孤残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的就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如何迈好这一步, 辅导员从新生入学开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专业特点, 帮助其设计职业规划, 明确就业方向, 树立学好专业、步入社会的信心。在就业干事的协助下, 专门为孤残毕业生开展了一系列就业创业辅导。2016年, 来自云南普洱市一名孤儿, 利用学院创业基地创办了名为“拉祜野阔”云南特产专卖店, 以销售茶叶、饰品为主要经营项目, 在领导和辅导员的帮助下不仅为他组织了创业团队, 运用创业经费为他的实体店铺进行宣传、装修并在淘宝和微信上开设网络店铺。经过几个月的经营, 现在每月的纯利润已经达到5000元。

四、树立榜样, 示范引领, 积极培育孤残学生成才典型

有榜样, 就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合格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为挖掘学生潜能, 发挥典型学生的榜样作用, 辅导员主持制定了《社会管理学院孤残学生典型培养方案》, 实施孤残学生典型培养三年计划, 10年中, 培育了若干名学习典型、团学干部典型、专业技能典型、综合素质典型、道德模范典型、就业创业典型, 在学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效用, 有些学生还受到了民政部领导的表扬和接见。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都先后报道学校育人事迹和育人方法。

辅导员历年来积累的工作实践, 重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重、自爱”志强不息的优良品德, 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 不辜负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期望, 实现孤残学生管理工作“四个零指标” (群体事件、政治事件、重大治安及刑事案件和学生非正常死亡) , 孤残学生成才率达到100%, 就业率达到100%。

“助学工程”实施的10年里, 我院共培养10多名中共党员, 4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2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5名省级优秀毕业生, 还有多名学生积极加入学生会、社团、担任部门负责人或班干部成为学生骨干, 很多学生获多项奖励与评优。

做好一件事容易, 但持续做好一件事却需要无限的爱心和毅力。

10年来我校辅导员坚守在基层岗位, 为每一位孤残学生制定培养方案,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用一位孤残学生的话总结:老师们默默的付出, 无私的奉献, 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亲情, 让我们学会了进取, 学会了感恩、更学会了做人。

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 孤残学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自2008年起, 我院已连续十年承办民政部与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启动的“孤残儿童高等教育助学工程”。一直以来, 学校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良心工程, 细心呵护、精心培育, 全体辅导员便是其中优秀的培育者、守护者。因为大家深知“孤残儿童高等教育助学工程”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系到青年学生的顺利成才, 在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只要学生有需要、有困难她随时给予帮助, 给予陪伴,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高职,孤残学生,辅导员,成长成才

上一篇:探讨油田井下安全事故及其相应的防范措施下一篇:农业院校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