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落实新时期教育观

2022-09-12

当代社会, 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教育作为促进个体成才的主要途径, 需要不断探索, 结合新时期特点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近年来, 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界也不断摸索着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改进, 以克服教育资源不平等、应试教育僵化等问题, 这些都是适应新时期教育观的要求, 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质量所采取的宏观措施。那么对教师具体教育教学工作来说, 需要更新观念, 开拓视野, 在以往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不断吸纳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途径, 做到科学落实新时期教育观。

1 加强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崇尚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代青少年“情感缺失”、社会责任感淡漠等诸多问题的凸显, 感恩教育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在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倡导下,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教育条件不断改善, 可以说当今学生的受教育环境是前所未有的, 这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但是同时, 我们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 即学生是否能够意识到这是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怀, 并以此为激励, 树立远大理想, 努力学习而回报社会?因为从这几年出现的一些现象来看, 许多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因此, 需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将此项教育渗透在整个教育工作中, 充分利用班会、谈心等途径, 让学生确实用心“看到”这份关爱, 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 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感恩, 培养学生崇尚的道德情操和历史使命感, 为将来回报社会奠定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

2 防止自卑与盲目自大, 关注学生内心成长

由于成长经历不同, 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 有的由于从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或者现在学习比较吃力, 成绩不好, 等等。这些都会造成许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现实状况持不正确看法, 而产生种种心理落差造成的, 在行为上表现出不自信、畏缩怕事等。而有的学生则由于自小优越的生活条件, 或现在学习较为突出, 可能会盲目自大, 表现出目空一切, 看不起同学, 骄傲情绪也往往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出现紧张情况。尤其是在学生来源较为分散的学校, 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作为教师, 需要具备足够的心理学知识, 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准确的把握, 尤其关注可能造成学生自卑、自大心理的因素,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客观看待现在的成长。当学生出现自卑行为时, 应及时进行辅导, 恰当运用心理学知识,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对盲目自大的学生, 则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 并学会尊重其它同学, 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

3 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都是在学生先天自然条件下展开的, 这也意味着,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也是受学生的个性特点影响的。因此, 学校教育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相结合, 相统一, 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作为生命独立体的个性, 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学生兴趣点差别很大, 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 不同的学生擅长的方面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最适合于他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 挖掘每个学生身上不同于别人的优势,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也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4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意志力

新时期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广泛的要求, 因此, 培养学生具备多方面知识技能很必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方面素质, 除了提供丰富的资源外, 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是最核心的任务。这既包括学生兴趣的激发, 又包括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充分说明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最大动力。这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兴趣保持的途径, 摆脱单调的教学方式,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让学生成为“乐学者”。有了兴趣作为动力,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学习过程中既要学习新知识, 更需巩固已有知识。这就要求加强学生意志力培养, 促进学生持续性学习, 保证学习的效果。

5 重视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未来人才, 对品德修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去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突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作为新时期的主力派, 当今学生也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另外, 我国传统文化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只要我们略窥一斑, 加以灵活运用, 会产生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要真正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 学校应该将其贯穿于整个学生教育过程中, 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首先, 摆脱单一课程教学, 将更多蕴含着民族文化精髓的古典名著引入课堂教学供学生学习;其次, 将不同民族文化领域的修养教育也纳入课程中。除此, 还要坚持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 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 使民族文化修养得以内化和升华。

新时期的现代教育观为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需要以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己任, 在实际工作中将时代需求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结合起来, 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的现代化, 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摘要:新时期教育观需要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创造性地实施教育活动, 从道德层次、心理层次和知识层次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要加强感恩教育、关注内心成长、注重个性差异、培养兴趣意志。

关键词:感恩,心理,兴趣,意志

参考文献

[1] 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2007.

[2] 孙绵涛.关于教育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上一篇:重庆市铜梁区蔬菜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下一篇:浅谈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