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2节内能

2022-10-01

第一篇:九年级物理第2节内能

【北大绿卡】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2节 内能练习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内能

1. 如图所示,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答案】D 【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内能由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过程;而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能量间的相互转化。由题知选项A、B、C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选项D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故本题应选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答案】D 【解析】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错误,因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错误,因为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都有关,如一杯热水的内能肯定会小于一座冰山.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错误,内能增加也可能体积增大.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正确.

3.【2015年广州市】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迅速向上抽活塞,硝化棉也能燃烧 B.此实验只通过热传递改变筒内空气的内能 C.下压活塞的过程,空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D.硝化棉燃烧,是因为玻璃筒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答案】D 【解析】向上抽活塞,筒内气压减小,温度降低,硝化棉不能燃烧,故A错误;本题实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故B错误;下压活塞的过程中,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故C错误;筒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到硝化棉的着火点时,硝化棉就会燃烧,所在D正确;故应选D。

4.【2015年山东省德州】小明帮妈妈做饭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香气四溢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炒鸡块时利用了热传递的方法使鸡块内能增大

C.使用高压锅更容易把食物煮熟是利用了液体沸点随气压增大而降低的原理 D.油炸食品比水煮熟的更快,是由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答案】C 【解析】香气四溢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A描述正确;炒鸡块时利用了加热的方法使鸡块内能增大,故B描述正确;用高压锅煮饭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高,所以饭熟得快,故C描述错误;油炸食品比水煮熟的更快,是由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故D描述正确。选C。 5. 下列是与“热”有关的物理现象,其中解释正确的是( ) A.把冰放在手心,感到冷,是因为冰的内能为0 B.夏天用电风扇吹风能使人感到凉爽,这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D.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会发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 【答案】C 【解析】一切物体都有内能,A错;夏天用电风扇吹风能使人感到凉爽,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加快了身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吸热,所以B错;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热量由发动机传给水,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C对;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会发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D错。 6.【2015年湖北省武汉】关于内能及其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 C.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D.热机的做功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B 【解析】A物体的内能不仅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和状态有关,不符合题意;B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所以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C比热容是物体的一种特性,与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无关,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不符合题意;D热机工作过程有两次能量转化,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7.【2015年北京市】在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用热水袋暖手,手温度升高 B.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的温度降低 C.在炉子上烧水,水的温度升高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 【答案】D 【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做功,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与其它能量的相互转化,二是热传递,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因此判断是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比较温度是方法之一。A热不袋的温度比手高,故是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手的内能;B冰块的温度比饮料低,故是用热传递的方法降低饮料的内能;C在炉子上烧水,火焰的温度高,所以是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水的内能;D没有什么物体比铁丝的温度高,铁丝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反复弯折实现的,反复弯折就是对铁丝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铁丝的内能。选项D符合题意。 8.【2015年北京市】(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固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B.水和酒精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C.用干手器吹出的热风吹刚洗过的手,可以加快手上水的蒸发

D.打开酒精瓶的瓶塞后,教室里弥漫着酒精味,这说明酒精分子不停地运动 【答案】ACD 【解析】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就是固体很难被压缩,A符合题意;分子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是扩散现象,D符合题意;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物质的质量及升高的温度有关,所以水和酒精升高相同的温度,不知其质量关系的情况下,无法判断谁吸收的热量多,B不符合题意;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3 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故用干手器吹出的热风吹刚洗过的手,不仅增加了液体温度,而且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所以可以加快手上水的蒸发。C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CD。

9.【2015年重庆市】如图2所示是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

A.蒸饺——刚蒸熟的饺子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B.牛肉面——挑面时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回锅肉——炒肉时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肉和菜的内能增加 D.玉米排骨汤——当汤沸腾以后,把炖汤的火调小是为了降低汤的温度 【答案】B

【解析】刚蒸熟的饺子冒“白气”是液化现象,A错;挑面时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B对;炒肉时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肉和菜的内能增加,C错;当汤沸腾以后,把炖汤的火调小是为了节约能源,因为液体沸腾后,吸热温度不变,所以大火并不能提高液体的温度。 10.【2015年海南省】下列事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

A.冷天搓手取暖 B.压缩空气内能增大 C.烧水时水温升高 D.下滑时臀部发热 【答案】C 【解析】搓手取暖是利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故A错;压缩空气是利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故B错;烧水时水温升高是利用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故C正确;下滑时臀部发热是利用做功来改变内能的,故D错误;应选C。

4 11.【2015年湖北省黄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温度越高,其内部分子运动越剧烈; B.做功和热传递均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固体中分子排列较紧密,说明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D.内燃机的效率比蒸汽机的高 【答案】C 【解析】温度反映了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故A正确;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故B正确;分子中的引力的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所以C错误;内燃机的燃料在气缸内燃烧,效率比蒸汽机高,故D正确;应选C。

12.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能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 B.0℃的冰熔化为0℃的水后,它的内能没有变化 C.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大 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内能一定增大 【答案】D 【解析】

A、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故A错误; B、冰熔化过程要吸热,因此0℃水的内能比0℃冰的内能大,故B错误;

C、物体内能大小和温度、质量、物质种类等因素均有关,因此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故C错误; 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内能一定增加了.故D正确.

13.【2015年山东省莱芜】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可能不变 D.物体内能减少时,一定对外做功 【答案】C 【解析】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故A错;温度的升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两个途径来实现,故B错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物体内能减少,也可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故D错;应选C。

14.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5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D.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答案】ABD 【解析】A、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因此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故A选项说法错误;B、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温度不是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唯一因素,故B选项说法错误;C、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温度的高低,不是内能的大小.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是温度高的物体,所以,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故C选项说法正确;D、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某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故D选项说法错误.

15. 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硒化棉,用力把活塞迅速下压,棉花就会立即燃烧。根据该实验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棉花燃烧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活塞下压过程中,气体的内能减小

C.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小 D.活塞下压过程的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答案】A 【解析】A、棉花燃烧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说法正确;BD、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气体的内能增大,故BD错误;C、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故C错误;故选A。 16. 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汤勺温度升高,这说明内能是可以转移的

B.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机械能不变

C.电水壶工作时,将内能转化为电能

D.“神州十号”飞船在加速升空过程中,它的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答案】A

6 【解析】A选项,热汤放出热量,汤勺吸收热量,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该项正确。B选项,小孩从滑梯上滑下,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小,该选项错误。C选项,电水壶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该选项错误。D选项,“神舟七号”在加速升空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其动能增大;同时其质量不变,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该选项错误。正确的选择是A。 17. 如图所示,年初在同安区出现的雾凇被许多网友误传为雪,雾凇和雪形成过程的相同点是(

)

A.都由水直接变成 B.都由水蒸气直接变成

C.都要放出热量 D.内能都保持不变 【答案】BC 【解析】雾凇和雪都是固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雾凇和雪都要放出热量,其内能减少。正确的选择是B、C。 18. 下列做法,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A.搓手取暖 B.烤火取暖 C.热水袋取暖 D.向手“呵气”取暖 【答案】A 【解析】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能量间的相互转化,A选项中两手摩擦时相互做功,机械能转化为手的内能,手的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正确的。故本题正确选项是A。

19. 在体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C.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和放热 【答案】B.

【解析】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或液体沸腾时,都是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B、物体温度升高,其分子热运动加剧,所以内能增加,故B正确;C、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也可能是物体对它做了功,故C错误;D、物体温度不变,并不能说明就没有吸热和放热,如果物体同时吸热或放热且保持热量平衡时,温度是可以不变的,故D错误.故选B.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7 A.把零下10℃的冰块放在0℃的冰箱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会增加 B.在压缩空气点燃硝化棉的实验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 D.我们不敢大口地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汤含有的热量较多 【答案】A 【解析】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把零下10℃的冰块放在0℃的冰箱保鲜室中,温度会升高,内能会增加;在压缩气体点燃硝化棉的实验中,压缩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内能是状态量,热量是过程量,我们不敢大口地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汤含有的内能较多。故选A. 21.“庆丰包子铺”因“主席套餐”意外走红。蒸包子的过程,蕴含了物理道理:高温的炉不断通过

的方式,使蒸笼内包子内能增加(如图所示为某层蒸笼)。同时,由于多层的蒸笼,最上面的温度最低,水蒸气到达最上而蒸笼后易发生

现象,再放出大量的热,故最上层的包子通常先熟。

【答案】 热传递 液化

【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图中的包子通过加热的方法即热传递的方式增加内内能;温度低,能使水蒸气更多的液化放出热量,所以最上层的包子通常先熟。

22.【2015年湖北省宜昌】我国正大力开展核电,核电站利用核反应堆加热水,将核能转化为水蒸气的______能,再通过蒸汽轮机转化为______能,带动发电机转动,转化为电能。 【答案】内能 机械能

【解析】用核反应堆加热水,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将核能转化为水蒸气的内能,水蒸气推动蒸汽轮机做功,转化为蒸汽轮机的动能,带动发电机转动,转化为电能。

23. “六·一 ”儿童节期间,小朋友在锦江山公园里荡秋千,当秋千从高处落下时,重力势能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不再用力推时,秋千最后会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 能。 【答案】变小;内

【解析】小朋友在荡秋千,当秋千从高处落下时,秋千的高度减小,所以重力势能变小,当不再用力推时,秋千最后会停下来,机械能减小,秋千克服空气阻力做功,在此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第二篇: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Yi《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分子扩散与分子热运动 (2) 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三、 教学方法

演示法

讨论法

四、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在我生活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比如说我们周围的空气、水、房屋等,他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当我们打开衣柜,发现放在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衣柜中有一股樟脑丸的气味,这又是为什么呢?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新课教学:

1. 物质的构成

人类对物质的构成认知过程:

①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元素。

相生与相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②西方的元素论:地上万物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构成。

③雅典的原子论: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发展了这一学说:原子本身不仅有形式上的差别,还有大小和重量的不同。

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生活中任何的物质都是由及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或原子组成;比如说我们生活中的盐是由氯化钠这种分子组成的,而我们生活中金属铜,是由铜原子组成的。分子或原子是一个非常小的微粒其直径大概有百亿分之一米,科学家用光学显微镜都无法发现它的存在,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出现我们才对分子和原子的形象有感性的认识。

课外解读:其实分子和原子还不是最小的粒子,比这还有电子,中子,质子;可为什么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构成的,而不是电子,中子或者质子呢?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肉眼可以看到的物体都是总

0757-22223508

22201877

北区分校

0757-28099568

22132782

容桂分校

0757-23279177

22132783 大良一分校

0757-22811999

22319088

龙江分校

0757-23386968

22132989

桂城分校

0757-86338928

22132938 北 滘 分校

0757-22395188

63312568

乐从分校

0757-28866441

63312561

石岐分校

0760-88852255 18933309538 小 榄 分校

0760-22259911

18933309536

可以再分的,但分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无法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了,就像一个学校可以分成几个年级,每个年级又可以分成几个班,每个班又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里又可以分成若干名学生,但到了学生在划分下去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把能够保持物质原来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称为分子。

板书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2. 扩散现象

引入:刚才我们学了物质的构成,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分子和原子是不是固定不动的,安分守己的呢?还是像那么顽皮的小屁孩一样到处乱跑呢?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学习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观察思考一下几个实验?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什么叫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能发生在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吗?你能在生活中想到那些扩散现象?

问题二:物质扩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三:扩散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环节:

演示1:打开一瓶香水,能闻到香味! 演示2:二氧化氮扩散实验。(为什么要把二氧化氮放在下面?)

实验分析:在我们物理中,把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上述两个实验是气态物质的扩散现象。那扩散现象能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中吗?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个实验。

板书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演示3:硫酸铜与清水的扩散实验,(为什么水在上,硫酸铜溶液在下呢?) 演示4:(图片)铅片和金片之间的扩散现象。

实验分析:由上面两个实验,我们知道扩散现象不但能发生在气体上,也能发生在液体和固体上。而造成扩散现象的原因就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安分守己,在做无规则的的运动。那么分子的扩散快慢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细心观察老师下面的这个实验,自己把这个原因找出来! 演示5:红墨水在热水、温水、冷水的扩散现象!

实验分析:下面请同学们总结老师做的这个实验,扩散现象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教师总结分析: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其实温度之所以会影响扩散现象,主要原因是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的快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物质扩散的也越快,所以我们把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板书3: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重难点分析:1.如何区分生活中的现象是不是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是因为分子热运动,这是一种微观的现象,如果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微粒都不属于扩散现象,因为这是宏观上的。比如说,灰尘飞扬,面粉搅成浆,雪花飘扬,等等。

(2)扩散现象,至少要有两种不同的物质,而且现象要有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才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引例:有人把50ml的酒精和50ml的水混合,发现混合液的体

积小于100ml)

3.分子热运动会不会因为温度太低而停止?

分子热运动在任何温度下都是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只会影响他运动的速度大小,对他是否运动没有任何影响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CD ) A.打扫教室时,会看到灰尘飞扬; B.将面粉放在水中搅成浆状;

C.用来包铅块的纸经过较长的时间会变黑;

2 D.一滴墨汁落入水中,顿时变成了一长串竖直的墨迹。

(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D ) A.煮稀饭时,看见米粒在水中翻滚; B.炒菜时,香味四处飘逸;

C.将装有NO2气体的瓶子倒扣在一个相同的空瓶上方,抽掉隔板,一段时间后发现混合均匀; D.完全不流通的房间,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

(3)通常把萝卜腌制成咸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

答案: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快。

3. 分子间的作用力

引入: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为什么不会分散开,而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是不是有什么力把他们拉在一起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首先请同学们仔细看下老师做的这个实验。

实验演示6:教师出示两个铅块,并演示分子间的引力实验。 学生疑问:铅块能够互相吸引,能承受很大拉力的原因时什么?

实验分析:其实物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它使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形状。

问题引导:前面我们学习扩散现象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既然分子间有引力,那为什么没有把分子相互紧密接触呢?分子间存在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教师分析: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这个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弹簧很相似,弹簧在我们压缩的时候它会有一个向外的斥力,当我们拉神的时候,这时候它又会表现为引力。其实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当它们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很微弱了,可以忽略不计。 重难点分析:如何区分日常中的作用力到底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还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1) 分子引力:是分子自发的吸引,没有外力作用。比如说水滴合在一起,压缩后,铅块能够承受很大的拉力。(粉笔写字不是)

(2) 分子间的斥力,主要表现为液体和气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

板书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 分子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2)分子间距小时,表现为斥力; 分子间距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距很远时,很微弱,可以忽略。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是 ( D ) A.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B.用透明胶带按在写错字的上面。用力把错字揭下来。 C.钉子钉在墙上,钉子掉不下来。 D.靠的很近的两滴水银自动结合成一滴

(2)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 C ) A.破镜不能重圆。

B.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两块铅块就结合在一起; C.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D.气体容易被压缩。

五、课堂小结

1.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3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斥力和引力;

六、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的构成。

二、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原因: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注意: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分子永远不停运动,与温度高低无关;

说明问题:(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

三、分子间相互作用

(1)分子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2)分子间距小时,表现为斥力; 分子间距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距很远时,很微弱,可以忽略。

课后作业:

4

第三篇:人教版 九年级 物理 第二十章第2节 20.2电生磁 教案专题

人教版 九年级 物理 第二十章第2节

20.2电生磁

教案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的内容,和大纲对本节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某种联系。

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相似。 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是态度。

教学重点

1奥斯特实验及电流的磁效应。

2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及安培定则。

教学难点

安培定则

教学器材

奥斯特实验器材一套、通电螺线管、磁针、多媒体课件。

教法

针对本节重点,我主要采用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观察法,练习法,并准备练习和图示使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问题变得直观,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学法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然后一起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从中不仅学会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样和他人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1)引课 用装有通电螺线管的纸盒靠近磁针,发现磁针转动,说明电产生磁,引出课题。 (2)实验探究,进行新课: 一,电流的磁效应

师生共同做奥斯特实验让学生观察后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我们把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2)电流磁场的方向与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人们从发现永磁体到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然电能产生磁,为什么手电筒通电时连一根大头针也吸不动,从而引出螺线管的概念。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得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电流方向与螺线管N极方向,结合课本漫画,让学生总结发言,总结归纳自己所得结论。

三、安培定则

结合图示和手式,师生共同讨论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总结得出安培定则内容。再利用练习,加强应用。

最后,练习巩固,课堂小节,回顾反思。

第四篇: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21章 第3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②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③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前面电磁波知识的扩展。基于此,本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具有如下特点:

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应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学习,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动:布置学生课前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本节的内容:(1)无线电信号是如何发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2)电视的工作过程是什么?(3)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由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很低,适宜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探究。

②不必过分要求学生深入地掌握某些知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而并不要求学生知道具体的技术细节,如器件的结构等。

③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知识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是这一节的另一个特点.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对学生充满了诱惑。“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程理念在本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重点与难点

①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实物投影仪,收音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各一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多媒体投影)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一、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

二、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三、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四、移动电话

1工作原理:移动电话相当于是无线电台,它将用户的声音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捕捉空中的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

2设立基地台的原因:手持移动电话的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因此,它跟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基地台转接。 教学流程

课前收集、整理资料→课堂讨论交流→分析小结。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教材、科普书籍和网络等工具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本节内容: 1.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什么来传送的? 2.无线电信号是如何发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 3.电视的工作过程是什么?

4.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设立基地台的原因是什么? 5.无绳电话又是如何工作的? 五课堂活动

板书: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一、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

师:课前大家已经查阅了很多资料,那么,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什么传过来的呢?

生: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电磁波传过来的。

师:对!就像信鸽传书一样,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以电磁波为载体的。(板书)那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怎样传过来的呢?

板书:

二、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师:你们在课前查找的资料是怎样说明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的呢? 生:(有多种答案)

师:(总结讲解)我们收听到的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后再被我们收音机接收的,这主要分为两个过程:

(1)信号的发射:首先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音频电信号,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直接用来发射电磁波;需要由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电磁波,通过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最后通过天线把载有音频电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2)信号的接收:先利用处在电磁波传播范围里的天线接收电磁波;由于天线可以接收很多频率的电磁波,如果把它们都转变成声音,那将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楚。所以要再利用收音机调谐器选出我们所需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如果把调谐器选出来的频率很高的电信号直接送到耳机,不能使耳机发出声音。所以还需要从高频电信号中取出音频信号,放大后,送到扬声器里,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这样我们就听到收音机里的节目了。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那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的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

三、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师:你们在课前查找的资料是怎样说明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的呢?

生:(有多种答案)其中之一答出了声音信号的传播过程与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一样,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师:你回答得很好,声音信号的传播与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是一样的。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下图像信号的传播过程:摄像机把图像转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到空中。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些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信号取出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图像。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声形并茂的电视了。

师:知道了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怎样传过来的后,我们大家现在可能已经想到移动电话是如何工作的了吧?

板书:

四、移动电话

师:你们在课前查找的资料是怎样说明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的呢? 生:移动电话既是信号发射台又是信号接收台。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讲述并板书: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移动电话相当于是无线电台,它将用户的声音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捕捉空中的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

师:大家现在知道移动电话是如何工作的了,可是在我们学校附近为什么有移动公司的高大无线电台呢?原来,手持移动电话的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因此,它跟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基地台)转接来达到通话的目的(板书)。

师:在我们家中就有一种可以移动的叫做无绳电话的移动电话,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生介绍:无绳电话的主机和手机上各有一个天线,它们是通过电磁波来工作的,主机接在电话网上,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无线电台。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

将本节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小论文。

第五篇: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21章 第4节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

二、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的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现代通信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现代通信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现代通信知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微机、光纤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工作过程。那么电视广播和声音广播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传输的信息多?看屏幕(微机播放)。

(学生们讨论)

[生甲](讨论得出)电视传播的信息比声音广播多。

[生乙]电视除能通过声音得到信息,还可以看到它的周围环境、色彩、天气等等信息。

[师]信息理论表明,作为载体的无线电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因此,几十年来,无线电通信,电视广播等所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形象地说,信息之路越来越宽了。微波通信已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用微波通信?大家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二、进行新课

第四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板书]

(一)微波通信[板书]

1 [生甲]微波(microwave)的波长在10m~1mm之间,频率在30MHz~3×105MHz之间,比中波和短波的频率更高,可以传输更多的信息。

[生乙]微波的性质更接近于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面绕射,因此需每隔50km左右就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生丙]微波中继站可以把上一站传来的微波信号经过处理后,再发射到下一站,这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站传一站,通过很多中继站,可以把信息传递到远方。

[师]能否用月亮——地球的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微波通信?大家讨论。 [生](经过讨论)能,但是用月亮作为中继站不好。因为月亮可以反射微波,但它离我们太远了,信号衰减,时间延迟。况且只有当两个通信点同时见到月亮时,才能完成这两点间的通信。所以用月亮作为中继站,信号不好,还可能有时接收不到信号。

[师]那么人造卫星做中继站可以吗?说出你了解的卫星通信的知识。 (看屏幕,微机播放内容:人造卫星)

(二)卫星通信[板书]

[生甲]卫星通信系统由通信卫星、地面站和传输系统组成。

[生乙]在地球的周围均匀地配置三颗同步通信卫星,就覆盖了几乎全部地球表面,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生丙]通信卫星就像一个无人值班的空中微波中继站,它从一个地面站接收发射来的信号,经过放大变频后,再发送回另一个或几个地面站。

[生丁]现在一个地方出现的突发事件,全世界的人们几乎可以立刻看到现场的画面,这就是通信卫星带来的好处。

[师]人类自从用了电磁波这一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进行通信以后,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信息社会中,我们需要交流越来越多的信息,这就需要把这一信息之路修得越来越宽。我们已经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实际上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与微波相比,光的频率更高,如果用光来通信,这条“高速公路”要比短波、微波的“公路”宽出百万倍、千万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看屏幕(微机播放光纤通信资料),通过讨论说出你对光纤通信的了解。

(三)光纤通信[板书]

[生甲]普通的光源夹杂许多不同波长(频率)的光,方向性差。如果用它作载波,就像收音机同时接收到了许多频率节目,声音重叠在一起,让人无法分辨清楚。

[生乙]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它能产生单一频率、方向高度集中的光——激光(laser),才使光作为载波得以实现,用光进行通信成为现实。

[生丙]通信用的激光一般在特殊的管道——光导纤维(opticalfiber)里传播。

2 [生丁]光从光导纤维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多次反射,从另一端射出,这样就把它携带的信息传到了远方。

[生戊]光导纤维是很细很细的玻璃丝,是用高纯度的石英玻璃拉制成的。 [生己]光缆是数条光纤敷上保护层,制成多芯光缆。

[师]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损耗小,可长距离传输。光纤通信,通信容量大,通信质量高,保密性好。光能沿弯曲的玻璃丝传播,观察演示。

[演示]把大塑料瓶用不透光的纸包上,瓶的侧壁开个小孔,塑料瓶内盛满水,水中有一个光源,观察水流时的光。

[生甲]看到水从小孔流出时,光随着弯弯的水流照到地面,在地面产生一个光斑。 [生乙]这个实验说明光可以沿弯弯的水流传播也可以沿玻璃丝传播,不管玻璃丝怎样弯曲都可以传播。

[师]光纤通信发展非常快,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跨越海底的光缆通信网络,我们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光纤通信,已经建立了纵横大城市之间的光缆通信系统。请同学们阅读STS“我国光缆通信的发展”。

(学生们阅读、教师巡回并与学生探讨)

[师]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将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基础。全球信息网的建立,使人们通过一台联网的电脑,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看屏幕(微机播放网络通信)了解网络通信。

(四)网络通信[板书]

[生甲]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叫做因特网(Internet),这样就能做到资源共享。

[生乙]在因特网上可以收发电子邮件(E-mail),还可以查阅资料,看新闻、购物、和朋友聊天、进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等。

[生丙]电子邮件的传递方式是

[师]网络通信在传播信息中越来越快捷方便。请同学们阅读科学世界“激光的应用”。

三、小结

本节我们了解了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3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参考答案]

1延迟时间是0。24s。由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太快,市内电话相互之间的距离近,电磁波传播造成的延迟时间太短,人们根本感觉不到。

2波长最短的红外线的频率大约相当于电视广播第二频道频率的1×107倍。 3略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一)微波通信

(二)卫星通信

(三)光纤通信

(四)网络通信

上一篇:客服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精选读书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