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范文

2022-05-15

第一篇:22初冬范文

初冬

很快,秋天恋恋不舍得走了,初冬悄然而至。

家乡的银杏树又空荡了,金黄的落叶铺出了一条幽雅的小径。我看到秋的影子依然在荡漾。

习惯了秋的气息,冬的来临让万物不知所措,胆小的草儿吓得满脸冷汗,河水也害羞得忘记了冻上。

呵!多么有诗意的初冬!竟还戴上了一条黄绿相间的披肩----田野里的秋苗正茁壮成长着,在冬风严峻的考验中抬头挺胸,奋力拼搏!

初冬的清晨,浓雾弥漫,农田、街道上,仿佛都披上了一层薄纱。抬头慢慢往上看,云雾重重。走入雾中,人影朦胧,两米之外就不是目光可及之处了。迎面来的第一缕阳光在雾帘里照在万物身上,一霎间暖和了,但不时还有丝丝刺骨的冷意让人的身体情不自禁地颤抖。总是会把自己包裹严严实实再走出门去,怕在寒风凛冽的大街上瑟瑟发抖。然而秋未冬初的天气就是这样捉弄人,它在清晨用暗灰的天色骗了你。正午,冬阳高照的天色让你不得不脱下早晨时穿上的外套,换上些稍薄的衣服。

傍晚,天就黑了,初冬的夜比夏天的夜来得要早,气温下降,那些在白天盛开的花儿禁不住寒冷,紧闭花瓣,被寒风吹得左右摇摆。我们又要穿上早上的厚衣服了。

是啊!这就是冬初!它是那样的美丽而独特!

这冬初,朦胧着,寒冷着,但我爱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2017级10班

第二篇:初冬

初冬,西部探索廊道爬山徒步

今天是11月11日,这一天是中国人民空军成立的纪念日。祝愿我们的军队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今天也是旅顺口区举办秋季徒步大会的日子,我就不参与了,祝愿本次秋季徒步大会圆满成功!

据说今天还是其它什么日子,一时搞不明白,问了一下杜娘得知: 11月11日,光棍节; “双十一”,购物节。

季节在悄无声息中变换着,当你还感慨深秋之美的时候,其实冬天已经来了。一场北风过后, 天气非常好!真好!!绝对好!!!太适合户外活动了。今天的线路是棠梨西街——西部探索廊道爬山徒步小环绕,强度难度都不大,西部探索廊道和花红沟一样,被誉为初级驴友的经典线路,吸引了众多驴友参加,有三十多位驴友参加了今天的活动。

今天与以往不同,是从棠梨西街705公交车终点站东侧上山的,前一段线路两公里多没有走过,尤其有一段漫长的上坡路。尽管立冬后的太阳,没有了秋阳的和暖,但驴友们个个还是都出了汗,纷纷脱下冲锋衣,真真正正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后面的线路走过很多次了,已过立冬,山上树叶变黄变红,飘落,地上的树叶也是厚厚的一层,轻轻的踩在上面,这触景生情的季节里,每一片落叶都是一帧故事……今天爬山徒步八公里多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为健康而行走,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三篇:初冬的味道

【导读】雪花漂白了我未能勾兑的诺言,一蹙黛眉轻锁着尘世的惋叹,其实生命的荣枯只是个历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没有不褪色的生命,没有不变色的人生。

深秋带走最后一点余温,给曾经的葳蕤妆点几许枯干的颜色,飞红漫天的倾洒,昭示一个初冬的来临。

是谁的笙箫凄厉悱恻,辗转了几世的轻愁,冬就这样循音而来了!荒野漫漫,落叶霓裳,缱绻的夏抵不过流年的过往。

夕阳斜睨着几抹残红,那是落英的斑斑泪痕,藏匿一个夏季心事的绿藤,最终不过是萎靡的碎梦。

莺飞草长的季候冬眠成一个瑟缩的哀叹,清婉的韵律如今填不出虞美人。芒草萋萋的破壁,寻不到佳人的髭影衣香。

阳光懒懒的施舍温暖,爬上了稀疏的枝头,枯枝在明月窈窕中梦呓,在泪雨云烟中私语。乌鸦的几声啼叫惊醒了它的梦,它颤动,喘息,沉默。

撷一根颓靡的细草,一指流沙随风划过,籽粒纷纷扬扬去寻觅它的家。是一层浅浅的霰雪,覆灭了溽夏的低吟,蝶儿的羽翼开始轻盈成纷飞的雪花。

风卷云翳,云霾散尽,苍穹下好一个纯净的天。在欲说还休的婉辞里,续写冬雨的开场,让冬的静默逶迤成古老的传说。

雪花漂白了我未能勾兑的诺言,一蹙黛眉轻锁着尘世的惋叹,其实生命的荣枯只是个历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没有不褪色的生命,没有不变色的人生。

踽踽独行在蜿蜒的山路,听晨钟暮鼓,窈窕的群山瘦影顾怜,想,为谁踏响这跫音,为谁沾惹这浮沉一世的流年。

第四篇: 初冬的早晨

初冬的早晨,还在静静地睡着。枕着从地平线刚刚升起的太阳,盖着夜露云集于大地的棉雾,勾勒出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彩画。

山是睡着的,睡在浓雾处;雾是睡着的,睡在露珠上;露是睡着的,睡在草尖里;草是睡着的,睡在冰棱间;冰是睡着的,掩护着鱼的瘠梁,睡在大地的怀抱中。

太阳出奇的嫩,露出一个霜风吹冻了的孩子脸,红红的,很灿烂。阳光失去了夏日的炽热,很柔和。温柔的光柱射向大山、草原和江河,似纤纤小手,抚摸着山棱、树木、河流、湖泊。寂静的山沟、菜畦,是一种特别的纯净。太阳是悄悄出来的,似乎怕惊动人们的酣梦。

这样的早晨,飞禽很守规矩了——猫头鹰刚刚睡去,寒号鸟还没揉醒眼睛,喜鹊与画眉还没开始唱歌,就连小小的麻雀也还未跳跃。

昆虫更是隐居了,听不见鸣蝉的烦躁,看不到蝴蝶的翩跹,采油茶花的蜜蜂,还没听到出发的口令,还有更多的虫子已经或正开始作茧自缚了。所有冬眠的动物,已经安歇;不眠的动物,也很慵懒。

只有一种高级动物——人,才千奇百怪:

聚集在城市的,冬天的概念并不在意,尤其是初冬,根本没什么感觉。有的人甚至不去关注深秋与初冬的概念,以为还在深秋呢。懒惰安逸的人,还在蒙着被子睡觉,管它初冬的早晨还是夜晚。

生活在山里的人,有自己的独特享受。

懒妇们的起床梳妆,以太阳的光线射进窗台为时间标准。她们不知道去享受初冬的晨景,而是将长发让太阳摸一摸就很满足了。只有勤劳的汉子,山里的娃子,起个大早,后面跟着一只看家犬,直奔山冈,去看山里的风景,去沐浴初冬的晨曦。

我最喜欢初冬早晨的景色了,尤其是晴天有雾的早晨。来到山冈上,我便对着太阳呼出长长的热气,给雾增加浓度;我便对着大山放开朗朗的声喉,发出乳虎般的吼叫,听山谷的几重回声。

回声停息后的那种宁静,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享受过的人也不一定能体会出其中的韵味。我想做个对大自然特别钟爱而享受的人,见着美好的景致,感受美好的时段,都会有一番美丽的思考,都会觉得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所以,在这样美好的时光里,我会尽情地享受,痴痴地看着太阳,大声地放开声喉,美美地赏着山峦,轻轻地侧着耳朵,哪怕是一丁点儿声响,都会惊喜地去聆听天籁之音。

我观察冬眠遗弃的动物,虽然很少,但总是想“物以稀为贵”,偶尔看到一只蚂蚁在赶早,就会联想到它的勤劳,产生出一种小幸福——初冬的早晨,我与蚂蚁一同享受阳光。

我观察风儿摧残的树木,虽然廖落,但总是觉得有一种力量,那不落叶的灌木是多么执著,那落叶的乔木是多么坚毅。它们不免会给我增添一股强大的韧劲与气质。人说山里汉子有大山的性格,我是决不会否定环境造就之功的。

我还观察那夜霜下严重低温锻造的“狗牙冰”,将路边土坎的松泥撑起,象“蚂蚁人”举着的泥伞。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也感觉山里人都很穷。虽然到了冬天,但因没鞋穿,都是光着脚丫。我有亲身体验,赤脚踩在这“狗牙冰”上,“嗤嗤”地响,脚丫几乎麻木了,但也不觉得是一种痛苦,而是与同龄孩子们较量抗寒的耐力。

慢慢地,冬雾在太阳的劝慰下,开始收隐它的羽翼,从山脚下向上恋恋不舍地离散。山麓渐渐地亮了起来,山巅渐渐变得明晰,山腰里的余雾,象牧童驱赶的羊群,渐渐地没入森林草丛。再看天际,白雾与云朵合二为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图画,最令人难忘的便是那奔马,象天神在驱逐着一般,昂首而疾驰,奔放而潇脱。此情此景,让我联想起现在网络流行的一句话:“神马(什么)都是浮云”,这话还真是奇巧,大自然也迎合着人的口味,这神马,还真是浮云呢。

待白云黄鹤驰上天际后,整个大地就都清新了,初冬的早晨也就了无痕迹地迈步走进了上午的时段,让人们很容易忘记它。

而在我,却对它总是有一种情愫,这种情愫使我耿耿于怀。在我的心中,初冬的早晨,是那么严峻,严峻得不近人情;初冬的早晨,是那么特别,特别得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初冬的早晨,是那么美丽,美丽得让人捉摸不透!

这使我常常闪现出一个念头:我是初冬的早晨锻造出来的汉子,有着坚定执著的山里人性格,坚定得我顽强,执著得我强大。它使我产生着冬天的情结,倍赏冬天的严厉,酷爱初冬的晨光!

第五篇:初冬

《初冬》说讲评及教学设计

市十小二年组

(时间:2008-11-11 13:22:05 )

主题设计

市十小 王福金

一、对主题的理解:

本次校本教研的主题是“采取有效策略,解决教材重点”,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但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轻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见,一节课的成败,不仅在于教师对教材重点的理解与把握,更主要在于教师是否采取了有效的策略。

二、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朗读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语文基础稍差一点的读得不通顺、不流利;稍好一些的读得干干巴巴,缺乏感情;有的学生虽然能够读得有声有色,但也不会边读边思考,不能做到读中有所悟,读中有所得。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教材重点的把握不当,导致阅读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少数几个优秀学生的朗读、感悟代替了每一个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指导朗读时目标不明确,或是毫无意义的盲读,或是同一层面的简单重复,久而久之,朗读的功能弱化,便会出现上述现象。

三、采取的策略:

以《初冬》一课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本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我们准备采取以下策略,解决教学重点。

1、扎实细致地落实读,做到以读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自由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以达到心有所悟。另一方面,朗读的目的要明确,体现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加强对语言文学的品味、积累与运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好词好句学文,如赏析句子: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理解重点词“白茫茫”是什么意思?除了形容大雾以外,还可以形容什么?通过运用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积累,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思等多种感官联合加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感受初冬季节自然界景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更多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们团队将会立足学生的发展,采取有效策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初冬》说课 市十小 于丽敏

我说课的内鉴定人 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课文《初冬》,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描写“景物”为专题,通过几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及情感上的教育。《初冬》是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描写了我国农村初冬早晨的美丽的景色。课文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语言优美。课文的写作在整体上是按时间的顺序,每一部分内容又都有空间顺序,文章层次非常清楚,是引导学生了解冬天景物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的极好的载体。

2、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初冬早晨大雾弥漫的景色,我们的北方孩子也经常会看到这种情景,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对初冬个性化的感受,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认识初冬美景。

二、教学目标的阐述太确立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二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根据课标这一理念,我们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指导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三、教材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们团队根据学校校本教研主题结合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教材处理的:

1、以读为本,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入情的诵读中,不仅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2、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团队一致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抓住好词句学文。注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在赏析好词句时,注重对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3、背诵课文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内容一开始我们采用判断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背诵,我们预设学生试背有困难,这对我们随机对教材进行这样处理,教师一边板画,学生一边按老师板画内容背诵,图文结合,给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背诵起来也容易多了。

四、教学方式

1、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决定采取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借助直观图像,引发学生思维,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好词好句,在比较中激疑引趣,在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中,释疑求解,在读一读,讲一讲,评一评中练词,练句。

3、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悟情,在生生,师生的互相评价中培养感受语言的能力,并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法(时间和空间顺序)帮助记忆,进行背诵。

五、教学流程预案

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原则,我们预设了以下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在新课开始,把学生带到了对初冬的记忆之中,从而唤起学生控求新知的欲望。

2、整体读文,初步感知

我们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语。我们这样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简单的问题学生间可以相互解答,如果出现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小问题,就要发挥讲课教师随机解决教学问题的灵活性,适时地进行处理。

3、品读课文,赏析好词好句

品读课文时,主要引导学生抓好词好句学文。采用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词语意思,并加以积累运用。我们这样预设:学生可能对“白茫茫”一词理解较难,这时辅以课件帮助学生认知,“白茫茫”的大雾是怎样一番美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雾茫茫的画面,我们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直观图像,引发学生思维,产生想象。同时,我们对“白茫茫”一词进行积累运用,教学中适时提出“白茫茫”除了形容大雾之外,还可以形容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鹅毛大雪等。但也存在另一种情况,词语搭配不当现象,如“白茫茫的云”适时关键性的知识,教师一定要把握准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明白用词准确的重要性,为学生在学习组词造句方面打下坚定的基础。

4、读中悟情

在教学中,设计了指读、齐读、小组读、自由读、评价读等,多种读书形式,注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达到入情入境,熟成诵,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能力。

5、拓展延伸

作业的设计很有弹性,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同时又注重了读写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效果的预测:

本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领悟文章内容,但学生是动态的,在课堂上可能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相信王春伟老师凭着扎实的语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能驾驭课堂,与学生合作成功,共同上出一节精彩的好课来。

19 初冬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市十小 王春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指导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3.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一年有几个季节?

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走来,万物发生了变化,欢笑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现在正是深秋时节,过些日子冬天即将来临,那冬天刚刚开始的这段时间叫什么呢?

2.教师板书课题《初冬》。冬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小山村里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路。

1、借助汉语拼音认真地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提出三个要求:①画出生字多读两遍。

②不懂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③标自然段。

2、检查一下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课件)

3、质疑。

三、导学雾中的景色

1、先来学第一自然段,谁来读? “雾”是个生字,你能不能根据这个字的字形来讲一讲雾? 你们想不想看看白茫茫的雾呢(出示大雾课件)

雾大不大?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在早上,小山村在白茫茫的大雾中又是什么景象呢?读第

2、3自然段。

你怎样读让人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

3、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像近处的田野、树林都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的,是什么样的,在生活中你见过吗?(出示课件)

理解“望不见”“看不清”,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初冬的雾景这么美,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呢?

刚才我们在理解雾中的景色时,是抓住重点词一边读一边想,去体会、想象,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那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体会学习

6、7小节,你看哪个词应该重点体会就画出来。

四、自学雾散的景色

1、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二部分,然后填空

有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像( ),( )看不清。

雾散后,远处的塔、小山都(望得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看得清)了。

有雾时,太阳像个(红球),( )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 )。

雾散后,太阳(射出)光芒来。

2瞧,画面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指名读。

“挂”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看到红灯笼似的大柿子你最想说什么?(出示柿子树课件)

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你想对松树和柏树说些什么?

五、背诵全文

六、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手势做出判断。

①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②农民正在收庄稼。

③人们正在园子里忙着种白菜。

④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 ⑤森林里落了一层黄叶。

加上“初冬时节”能不能把上面这几句正确的话加上合适的词,把它连起来,说一说。

刚才你们所讲的,就是书中所讲的北方小山村所描写的景色,再过不久我们七台河要到冬天了,请你做个细心的小朋友,去仔仔细细观察,把你们所观察到的写在日记里好吗? 板书 : 19 初冬 下雾时 雾散后 望不见 望得见 看不清 看得清 发出 射出

评《初冬》一课 市十小 卢百玲

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灵活地运用教材、创设教材。”遵循这一原则,王春伟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版块:揭示课题,理解题意(即初冬是什么时候)——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全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细读课文,感悟雾前雾后的变化——精读课文,背诵积累——读练结合,积累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目标更明确,教学更切合实际,也体现了王老师教学的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一、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明主线,理清思路。

《初冬》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的写景例文。课文以“雾中”、“雾后”景色的变化为主线,以雾中、雾散后呈现的美景为依托,通过比较,形象地把小山村初冬早晨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在教学中,王春伟老师抓住这一特点,通过精心的板书设计,使得全文的脉络清晰可见,层次一目了然。

2、抓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共设计了5次全班齐读,从了解大概内容、扫除字词障碍、理请线索到品读感悟,读的要求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首先,抓重点词语,想象读,这部分内容,教师把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用词准确上。例如“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中的“挂”字,教师处理得很好,通过换词比较,学生认为用“挂”比较好,“挂”字能感到柿子是沉甸甸的,这和平时我们说“挂灯笼”相一致,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像这样的精确用词还有很多,如:为什么用“望”而不用“看”呢,找出它们的区别。教师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其次,通过对比朗读、表情读,把雾中“望不见”、“看不清”、“不耀眼”,到雾后“望得见”、“看得清”、“射出光芒”,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景色变化的美。最后通过竞赛读,来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在这一部分读得自然、读得生动、读得意犹未尽,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边读边悟,真正地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训练导向,为后面的背诵做好了铺垫。

3、促积累,内化运用。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强化理解、概括、运用的训练,如“大柿子为什么像红灯笼”,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感受到“大柿子”与“红灯笼”的相似之处,从而较好地理解了这个比喻句。又如用词说话,“挂”字怎样用?“白茫茫”可以怎样用?还有积累春夏秋冬四季的词语,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内化了语言,而且学会了运用。

4、重拓展,超越文本。

王老师在本课的结尾处,巧妙地设计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即“深秋、初冬、寒冬”怎样去判断,并加上合适的词,把几句正确的话连起来说一说。这个问题的设计可谓一箭双雕,既突破了重点,又再一次激活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既跳出文本,又不脱离文本,既理解了重点,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很好地落实了“采用有效策略,解决教材重点”这一主题,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不足与重建

任何一节课,不管它有多少成功之处,也还是难免有一点令人遗憾之处,本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和各位评委、同行们商榷:

1、本文中共有6处使用了叠词,它的作用在于增强文章的语言表现力,使文字读来琅琅上口,教师是否应该在自选词语超市上让学生把它填写出来读一读,作为好词的积累呢?

2、这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例文,它的写作方法非常明了,显而易见。我想,可不可以这样来处理:结尾处,在总结写法的基础上,随机放一幅风景图片,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然后练说。这样训练的目的,是把知识由积累内化迁移到实践运用中去,比回家完成小练笔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我们团队仍存有不同意见。总之,本节课王春伟老师凭着自己趋于完美的自身素质和强有力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让我们欣赏了一节高水平的语文课,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团队,恳切地希望评委、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尤其是我的评课,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评析《初冬》 市十小 尚吉友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王老师这节课在这方面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训练点,较好地落实了我校确立的“采取有效策略,解决教材重点”这一校本教研主题。

从整节课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教学环节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新课伊始,王老师激趣导入,不仅引出课题,也解释了课题的意思,“初冬”的“初”是刚刚的意思,由此引出:初冬的早晨小山村里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把学生带入了对初冬的记忆之中,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又如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后,王老师先检查通读课文情况,扫清文词障碍。再让学生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雾中景色,哪几个字自然段写雾散后的景色,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为下一步细读课文,感悟雾前雾后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学环环相扣,自然流畅。

2、注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是本文的重点,教师紧紧围绕这一教学重点,展开教学。例如让学生找一找关键词语来体会这些景物特点在雾前雾后的变化,学生分别找出“望不见”,“看不清”。然后解释“望不见”的“望”是看远处,“看不清”是看见了但不清楚。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并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白茫茫”“模模糊糊”的意思,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分别用“望”“看”体会远望近看的不同,从而学习作者写作的有序及用词的精当。在指导学生理解“射出”一词时,同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发出”与“射出”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评词析句的能力。 3.以读促悟,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课堂上,王老师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手段:自读课文、分自然段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如教学写柿子的句子。王老师提出:“为什么说大柿子红灯笼?”引导学生借助课件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分析后再朗读,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王教师还根据低年级小学生表达欠准确的特征。设计了一道换词练习题,让学生领悟文中表达的精妙之处。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挂”这个词与“长”“结”等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出“挂”这词运用的好。并通过“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挂?”练习说一句话这一训练,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也运用了语言。 4.创设情境,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整堂课,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直观表象,帮助学生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白茫茫”“模模糊糊”等。此外对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柿子树”。由于我们学生生活在北方,对“柿子树上挂了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个的红灯笼”无法理解,这时恰好出现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落叶黄”“松柏绿”课件的出现,加上前面的“柿子红”更突出了小山村初冬早晨的美丽。

教学中的不足与重建:

1.“雾”这一自然现象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点陌生,在新授之前教师是否介绍一下雾的形成,同时画出空气对流的简洁示意图,让学生知道“雾”就是冷热空气交流形成小水滴漂浮在空中,这样学生没有疑惑,学起来就更轻松。 2.我认为王老师的板书设计过于简洁,因为这一课要求背诵。课文是按时空顺序写的。时间顺序是雾中、雾后,空间顺序是从远到近,远处的塔、小山,近处的田野、树林;还有从上到下的顺序:天上的太阳,地里的人们收白菜、还有颜色鲜明的柿子红、落叶黄、松柏绿。如果这样设计板书对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法、对比法帮助记忆,进行背诵,效果会更好。

3.我觉得在处理“白茫茫”一词时,顺序弄反了,应该让学生先看课件,再理解“白茫茫”就容易了。

市十小 王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