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动主要内容

2022-09-08

第一篇:朱光潜谈动主要内容

朱光潜语录

朱光潜语录 ●话语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朱光潜《无言之美》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谈人生与我》

★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

――《文学的趣味》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谈读书》

●故事

★邓伟回忆说:那时,逢到周末,朱先生爱去校外的海淀浴池洗澡,过了八十岁还是去。有一回我去看他,他得意地“透露”自己顺便在海淀镇买了上好的带鱼,一定要留我吃饭,犒劳我被学院里一星期的清汤寡水亏待的肚子。还有一次,朱先生特地要家里的保姆为我做一顿土豆烧牛肉。夜晚告辞的时候,朱先生看见小柜上摆着几个橘子,他抓起来执意往我书包里塞。我着急地推搪着,终于拗不过先生。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背影》中父亲送站的场景,那情形我曾无数次地想象过。摸摸书包里圆鼓鼓的橘子,我感到似曾相识的殷望与实实在在的温暖。

★朱光潜的《谈美》又叫《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书出版后,上海书摊上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的书,书名叫《给青年的十三封信》。朱先生看后哭笑不得,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含蓄地说了做人要坦诚的意思,署名曰“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在《申报》上发表了。

★1984年春天,朱光潜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翻译巨著――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体重只剩35公斤,夏天他就病倒了。朱光潜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中国的美学研究还很落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料不足。我多翻译一些,可以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他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除了吃中饭,他不离书桌不下楼。夫人和女儿嗔怪他:"简直着了维柯的魔了!"小外孙说得更形象:"和外公讲什么他都听不见,一讲维柯,他就活了!"历经三个寒暑,47万字的译著终于全部脱稿,可惜朱光潜等不及看到出版的新书了。

★一次,朱光潜先生帮邓伟敲定拍摄名单,他翻看着纸上的人名,问:“你应该拍摄美学家蔡仪先生,有他的名字吧?”朱光潜先生的某些美学观点跟蔡仪先生是针锋相对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对手”的尊重。同样在五十年代是朱先生“论敌”的李泽厚先生后来撰文回忆,当年朱先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评价李泽厚的文章是所有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在文革中,这两位“论敌”还曾偷偷小聚,把酒畅叙。朱先生曾说,人活在世上,不要看风行事,应该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老实人。

●评价

★沈从文的作品得山川之助,光潜先生的笔墨则更多由中西方浩瀚的典籍之海流溢而出。读沈从文,可流连山水,纵情之所之,虽然《边城》式的清醇的旁边,陈列着粗犷拙直,但那身在旷野的逍遥,却是沈从文的好友、身为当年“京派”另一主将的光潜先生所不能贡献的。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跋涉,那光景有时也确乎可以让人忘记这其实不过是端坐书斋在想象中游目聘怀。光潜先生追求的是对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生在书中过活。他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有耐心一一向我们介绍这些书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线索,叫人不得不佩服。――郜元宝《远远望去的印象》

★我见到朱光潜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虽然瘦小单薄,白发苍苍,但精干灵便,神情烁烁,他宽而高的前额下一对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老是专注地注视着、甚至是逼视着眼前的对象,手里则握着一支烟斗,不时吸上一口,那态式、那神情似乎面前的你就是他观察分析的对象,研究揣摸的对象。别忘了,他专攻过心理学,有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而且是“变态心理学”的论著!坐在他面前,你似乎感到自己大脑的每一个皱折处都被他看透了,说实话,开始并不感到舒服自在。――柳鸣九《两点之间的曲线人生――关于朱光潜的回忆》

★他基本上是一个书斋型的学者,虽然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性。当年国民党曾花不少气力动员教授参与亲政府的政治活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一些自由主义知识份子极力拉拢,企图在国共两党之外树立第三种势力。朱先生很少参与这些活动,至少并不热衷于这些活动。我听朱先生讲课时,他是从来不谈政治的。当时北大学生组织的社团很多,经常请一些教授发表讲演,却从未见朱先生参加。――罗艺军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省桐城人。笔名孟实、盟石。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到吴淞中国公学校教英文,兼任校刊《旬刊》主编。1925年夏公费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修英国文学及艺术史,兼修哲学、心理学。1929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文学院。次年进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到北大西语系执教。抗战爆发后,他至川大任文学院院长。1939年他成为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1942年起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兼教务长。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并曾代理文学院院长。1962年夏转入哲学系,讲授美学,任博士生导师。朱光潜生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曾担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及教育组织员,民盟中央委员等。】

第二篇:关于美 朱光潜

朱光潜引领我们走进美

——读《无言之美》有感

千百年来,人人都在谈论美,追求美,自以为知道美,从来没有觉得这其中有什么问题,但是西方人从中看到了问题所在。百年前,有一个古希腊哲学家向世人猛喝一声:什么是美?这声呼喝如同当头棒喝,让人们开始思索关于美的话题。对于美的探索,人们从来没有停歇,可是对于美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做出明晰的界定。美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交流,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是一种从内心而外的感受。作为对美学还完全是门外人的我来说,朱光潜先生的这本《无言之美》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美学就像一座殿堂,朱光潜先生为我们点燃一盏明烛,引领我走进了它。

一、关于美是什么?

(一)美是一种态度。

朱光潜先生举了一棵古松的例子,木商、植物学家、画家看到就会有不同的“知觉”,他们的知觉决定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也决定了美。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能是值几多钱的木料,科学家的心习直觉到的是一棵有根有叶有果的植物,而画家只注重到审美,知觉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盘曲如龙蛇,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古松。一棵古松的形象都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不仅古松,万事万物皆如此,极平常的知觉都会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中都会有几分主观成分。

美也是如此,审美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如果想见到美,必须把木商的实用态度,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只把古松摆在心里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不计较实用价值,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的抽象思考,脱净了一切杂念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美是一种距离。

人常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别人的境遇。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就像我的一个好朋友曾经对我说的:过去了的,好的不好的,以后都会成为好的。所以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他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游历新境的时候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

(三)美是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种“推己及物”、“感同身受”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我们知觉外物往往会把自己所得的感受外设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无人为是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

成有生气的东西,把他们看做我们的侪辈,觉得他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被叫做“移情作用”。我们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但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二、关于美从何而来?

(一)美感与快感。

美不是喝一杯滋味好的酒,称赞它的“美”。不是看见一朵颜色明丽的花,你称赞它“美”,不是看见一个标志的女生,你称赞她的“美”,读一首诗或者看一座雕像,你还是称赞它“美”。通常给我们带来感官愉悦的不是真正的美感,而是快感。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区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二)美感与联想。

钟子期听伯牙抚琴,惊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颀在胡笳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的是“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白乐天在琵琶声中听到什么?他听到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苏东坡怎样形容洞箫之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谷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正因为有联想,才能从艺术的创作的形式中,经过观者的在创造而还原到美的内容。美感离不开知觉和想象,更离不开联想。

三、让人生更艺术化。

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行色匆匆的穿行于城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之中,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车疾驰而过,无一眼眷恋留给这美丽的风景。所以,无论人生百年还是山间美景,对他来说都如囚牢生活一般无趣,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朱光潜先生在书里就一次次的告诉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一种顽石,一个人可以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却也可能不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懂得如何从生活中获得美的人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品。“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活出自己的色彩。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的根本是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朱熹有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以“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不起美感反生厌恶。无论是俗人还是伪君子,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如柏格森所说: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做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中的人,大半都不是艺术的。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往往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请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找寻并且享受这种趣味,另一种是情趣干枯的,

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只是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温饱上。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说活也愈丰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我想,我们学习美学的意义就就是在于此了吧,让我们的只能活一次的人生活的更加丰满而且美丽„„

第三篇:读朱光潜先生《谈美》

谈美——读朱光潜先生《谈美》

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朱老先生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朱老先生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全书渗透了朱老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朱老先生却说要“无所为而为”。当然,这里的“所为”并非完全相同的一个定义。朱老先生说的“无所为”是不受任何限制,以心灵为载体来感受世界,感受美。

朱老先生把人生分为广狭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他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又引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以为这“还是一种美”。又说:“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又说:“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这样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体了。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看着朱老先生妙趣横生的例子贯穿文章上下,让本来晦涩难懂、抽象的美学概念在我们脑海中也慢慢具体起来。比如,一件文物,带给三个人观摩,文物商、考古学家、艺术家。三个人对于同一个事物所做出的第一反应却截然不同。文物商会考虑这件文物现价值多少钱,略加炒作会升值多少,收藏一定的时间后会翻几番,等等。考古学家这时脑海中却会浮现出,这个文物大概归于哪个时期,属于民间文物还是官宦出土物,是否完好,等等一系列专业问题。而艺术家却会抛开这些“俗不可耐”“有所为而为”的束缚,只去欣赏它的造型、色泽等,它所呈现出的美感。那是一种以心灵为载体,在美感的世界中无限畅游的乐事。正如朱老先生书中提到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人生在世,活着,便被不同的世俗之事缠身。人多因贪婪、欲望、权利而被“俗事染身”。人,由于“未能免俗”, 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老先生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为现代青年中的一名,要摆脱掉那些“俗不可耐”的毛病,以“无所谓而为”的精神作为信条,不断地鞭策自己。现代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其实生活中也离不开艺术。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会使用工具。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就是前面说的,人要以心灵为载体,畅游美感的世界,并不要拘泥于现实世界的沟沟坎坎。要冲破现实的束缚,摒弃人性中不堪的一面,寄情与美感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美感修养,免于俗事染身。 朱老先生,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也许许多同学会认为这具有一定的高度,是一般人不可达到的。但我认为,所谓的“艺术化”并不是大家曾经偏执的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种让心灵净化,摒弃那些混沌俗事,美从心生的一种过程。

正如朱老先生所言,美无关“风月”,美并不只仅存于“风月”。它要求洗刷人心,要求人生美化,更要求人心的净化。

第四篇:主要内容

作品是以作者生活史为原型写成的,但又并非作者本人的自传,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典型化的文学珍品。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斗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轻一代,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本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它在国内被成百次地再版,并被译成50多种民族语言广泛传播;在中国、印度、巴西、蒙古、阿根廷等国都被翻译出版。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早已成为世界人民热爱的艺术典型和生活中的榜样。 篇章简介

第一章 1保尔十二岁时因成绩不好,又把烟灰放在了瓦西里教父的复活节面包里,不得已退学。来到了一家旅店打杂。后来因为强迫加班导致误工而被赶出了旅店。去了一家发电厂工作。

在旅店的日子,保尔受尽老板娘的压迫,和管堂们的欺辱,看到了生活在底层阶级人们的艰辛痛苦、贫穷、无奈,并且憎恨那些仗势凌人的有钱人,官僚与无所事事的流氓人渣。

第二章

1沙皇被推翻的消息轰动了俄罗斯。保尔所在的小镇上,出现了一些“布尔什维克”。 富人都逃跑了,红军来了,市民得到了红军发配的枪支。但不久,红军一撤退,德国人就来了,他们要求所有市民缴纳枪支。有钱的富人又回来了。

2保尔经哥哥认识了装配工朱赫来,成为了好朋友,朱赫来教会了保尔一套英式拳击,还时常给保尔讲一些革命道理,告诉保尔有的人确实该打。

保尔从邻居家偷了中尉的手枪,把枪藏在房梁上,德军搜查时没有发现。

第三章

1 保尔在河畔钓鱼,巧遇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打了她的两个跟班。

2 火车站的工人们罢工遭恐吓。阿尔焦姆等三位工人被迫帮德国人开车时,为了革命杀了一个德国人,之后逃到乡下去了。但他们的家人打听不到他们的消息。

冬妮娅在湖边读书,看见了保尔在游泳。他们在一起聊天,成了朋友。保尔给冬妮娅买一套新衣服,令冬妮娅很惊喜。但保尔因为要养活自己和妈妈,又找了一份锯木的工作。

第四章

1 “烧杀掳掠犹太人”的消息在镇上传得沸沸扬扬,引起很多人的恐慌,保尔的好友谢廖沙等人商量着如何藏身。戈卢勃和帕夫柳克发生冲突后的第三天,虐杀犹太人的消息兑现了。屠杀进行了三天两夜,有很多人被杀戮和摧残。但只有几个人抵抗。

第五章

1 一晚,朱赫来为了躲避彼得留拉匪帮的搜捕,在保尔家藏了八天。给保尔说了许多关于革命的事。令保尔明白了革命的意义,也知道了朱赫来是共产党。

2 第八天晚上,朱赫来出去后就没有回来。一次,保尔回家时看到朱赫来被一个士兵押着,果断地把押送兵扑倒,救了朱赫来。当天,朱赫来离开了小镇,但保尔被维克托告发,抓到城防司令部。

第六章

1 冬妮娅得知保尔被抓走,心急如焚,怕保尔有闪失。

2 几天后,彼得留拉匪帮的头目要来镇上检阅部队,保尔等人被误放出了监狱。在冬妮娅家休息补养了半天,怕自己又被抓回去,执意离开了小镇,他们约定不忘记对方。

第七章

1 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红军攻占了谢别托夫卡小镇。谢廖沙加入了红军,被发配到乌克兰共青团地方委员会,成了“布尔什维克”,负责对当地居民做思想工作。还使自己的姐姐参加共青团。

2 另一方,保尔的腿在战争中负伤了,发了高烧,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第八章

1保尔加入了布琼尼的骑兵部队,和几千名红军战士一起夺取了罗夫塔,解救了七千多名革命者。萨穆伊尔讲述了舍佩托夫卡发生的悲惨事件:红军战士被叛徒出卖,最后几乎全死了。

2布琼尼的骑兵部队不停地进攻,摧毁了波军整个后方基地。

3一天,保尔去送公文时,遇上了阿尔焦姆,兄弟俩兴奋地不得了。

4听说师长被杀后,保尔与战友们消灭了波军的一个排,但一块弹片射进了保尔的头颅。

第九章

1保尔被抢救了过来,但他的右眼失明,退出了骑兵部队。

2保尔出院回到了家乡,和冬妮娅住到了朋友布郎斯其的家里。保尔带着冬妮亚参加城里共青团的会议时,因为冬妮娅的打扮被同事称作“资产阶级走狗”,所以会议结束后吵了一架。两人关系最终破裂了。

3保尔参加了肃反工作。但是这个工作紧张而繁重,严重影响了保尔的身体,于是被调到铁路工厂去担任共青团书记。

4保尔因为一次演说与另四名同志同时被开除出省委会。后来又回到党的队伍,并在大会上发言,与伊万重归于好。

5这段日子里,朱赫来断了右臂,谢廖沙牺牲在了炮弹下。

第十章

1丽达和保尔要出席一个团代会。需坐火车,车站很挤,火车也满载了。于是保尔先挤进车厢,把丽达从窗口拉进去。

2沙俄余党想发动一场**。朱赫来却提前一晚,领导三百名士兵破坏了叛军接头点。一场风暴平息了。

3铁路运输线快要瘫痪了。寒冷与饥饿似乎是一场新风暴,正在步步逼近。

△第十一章

4为了供应木材与粮食,要在三个月内修一条铁路。于是保尔和共青团员被调去修铁路。

5筑路队的工作条件艰苦卓绝,土匪的骚扰、疾病四散、饥饿都在不住地威胁着修路队。寒冬,人们仍然在北国的冰天雪地中拼命。工人发誓要按时完成铁路。

6一辆没了燃料的列车停在工地附近,保尔在车上遇见了结了婚的冬妮娅。

7铁路终于如期修通了,朱赫来赞叹道“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他还送给保尔一把枪。但不久后,保尔病倒了。

第十二章

1保尔回到家乡养伤。去看望阿尔焦姆,去为曾经牺牲的红军献花。然后去另一个城市找自己的好友。但很多人都随着革命走了,只找到了潘克拉托夫。他们都很兴奋。潘克拉托夫还给保尔讲四个月来发生的各种事情。

2第二天,保尔经朋友帮忙到团省委恢复了团籍,并在大会上发言,镇上的人们都很庆幸保尔活着。之后保尔又回到电厂上班。

3晚上,保尔还打死了一个重量级逃犯。

第十三章

1保尔康复后,回到了省城,要视察边境,去了别列兹多夫。

2共青团把周围的村子都建立了分部,很多年轻人入了团。保尔被边境各村选为庆祝十月革命节委员会主任,还在腿受伤的情况下参加战斗演习。

3保尔从丽达交给他的公函上知道自己成为了共产党正式党员,并可担任重要的共青团工作。

第十四章

1保尔完全踏入了革命的热潮中,战友杜巴瓦成为了反对派,保尔十分痛心,但仍然在大会上批评了杜巴瓦。台下的人一直起哄,把保尔轰了下来。不过有些人也有所觉悟了。潘克拉托夫也发表了演讲,激励团员团结,不过杜巴瓦还是走了。

2列宁去世了,他的逝世促使几十万工人加入了苏共。大量的工人情绪激扬,要加入苏维埃党派。阿尔焦姆也加入了苏共。

第十五章

1在全俄代表大会上,丽达遇见了保尔,两人十分高兴。双方都不停地说着各自近来发生的事。

2保尔听见了一件事:法伊洛的女友说自己被法伊洛玩弄,但法伊洛却说“只是玩腻了,换一个新的”。保尔很生气,打了法伊洛。两人在法庭上争斗,后来法伊洛被开除党籍,而保尔被判无罪。

3保尔的腿部好了,但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伤,被批准到海边疗养。

第十六章

1保尔在海滨疗养时,一次交谈中认识了朵拉。去看歌舞演出时,遇见了扎尔基,演出结束后在保尔处聊了很久。

2第二天保尔出了车祸。于是住进了医院。出院后,按母亲的来信,保尔去了阿莉比娜丘察姆家。在那里,他认识了达雅和廖莉娅,非常同情他们的家庭。保尔走时答应两姐妹,帮他们逃出那家庭的牢笼。

3保尔来到中央委员会,但已不能恢复工作。虽然阿基姆答应给他找工作,但保尔还是去了南方。

第十七章

1保尔第二次到丘察姆家。保尔知道自己的病更重了,想自杀,但又觉得只有懦夫才会自杀,便忍住了。保尔回到住处,和达雅谈了会儿话,想通过和她结婚,让达雅离开这黑暗的家。达雅答应了。

2保尔给哥哥阿尔焦姆写信,诉说了自己目前的状况。不久,保尔的双腿瘫痪了,只有右手还能活动,他要和达雅离婚。但达雅拒绝了。母亲知道了,马上过来和达雅一起照顾保尔。

3达雅当选为市苏维埃委员。但保尔却右眼发炎——他失明了。

第十八章

1保尔最终住进了医院,手术后,决定通过文学重新参加战斗。在莫斯科定居,开始写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朋友们说他写得很好。保尔还有秘书——加莉亚。但写作期间曾遗失原稿,只好重写。

2保尔的书写完后,母亲把书送到了邮局。州委告知保尔: 大作即将出版,恭喜!

3保尔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

第五篇:《童年》主要内容

童年《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下面我们来看看《童年》主要内容吧!

《童年》主要内容

描述了阿列克谢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岁月,童年读后感,要有主要内容。在年幼的阿列克谢眼里,成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丑陋与无情;母亲在感染霍乱而死的父亲遗体旁声下的小弟弟夭折了;外祖父家里,舅舅们整日为了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家里强壮的男性欺负殴打女毕业人、毒打儿童;同时在这个家里,小阿列克谢始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讲故事的熏陶。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谢暗淡的童年岁月里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带给了小阿列克谢一生的爱和感激。

《童年》故事梗概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我是关键字1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乐基的童年却是非常的悲惨。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辽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处都是争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阿辽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xx岁了,当年的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想想自己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父母给我帮忙,就说一次做奥数题吧,读了一遍以后,觉得这道题很难,根本不经过自己动脑子试一试,就要爸爸来教我,其实这道题很简单,还没等到爸爸来教,我已经做出来了。记得还有那次夏令营吧,在绿色学校里,教官要求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再…,洗到再来,衣服还是不成样子,脏的地方还是脏,所以爸爸批评我依赖性太重,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让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和做事

上一篇:中国梦家乡梦演讲稿下一篇:中国经济思想史清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