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2022-10-07

第一篇:编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罗州乡中心小学吴艳(女 小教高级 本科)

教学理论依据: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阅读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从中领悟到平凡中的不平凡,也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

(3)抓住描写灰雀可爱和人物对话的语句,启发学生采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 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品词析句,了解灰雀可爱及人物心理历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维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列宁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谁能说说上学期学习的“蜜蜂引路的故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经过努力没有弄懂的问题?

三、 学习课文第

1、2自然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这2个自然段,你都读懂了什么,你是怎么读懂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生汇报学习情况

A灰雀的美丽可爱(理解“婉转”及“惹人喜爱”的意思) B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抓住“每次、都要、仰望、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理解,并联系上下文体会他的爱鸟之情。)

C灰雀失踪后, 列宁很着急、担心(抓住“找遍了”)

3、指导朗读。(读出灰雀的惹人喜爱,列宁对灰雀的爱及一只灰雀找不到后,他着急、担心的心情。)

4、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哪些生字要提醒同学注意。

2、可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记住生字。

3、指导书写:散、胸、或、低。

五、创设情境,课件导入

看,白桦树上的三只灰雀多么惹人喜爱啊!列宁每次都要到树下看望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六、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男孩说的话,并读一读。

2、课件出示:

3、

5、

7、9自然段,请学生再读列宁说的话。想想:你对哪句话体会最深刻?列宁在说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可以通过朗读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及标点体会列宁当时的想法。如:“一定、或者、它怕冷、自言自语、多好的、可惜、会飞回来?”体会列宁没有直接批评教育孩子,而是通过对灰雀命运的担心,去感染教育孩子,认识错误及知道孩子决心改正错误时,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情变化。

4、灰雀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

4、

6、

8、10自然段)

5、在分析描写男孩的句子时,也要抓住重点词语及标点,体会男孩说这些话时,从犹豫到安慰列宁,最后下定决心改正错误这一思想转变过程。

重点探究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这几段中找出一个描写男孩心理很矛盾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为什么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说,更好地领会男孩心情和心理的变化)

课件出示句子: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问:这2个句子有什么异同吗?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这一朗读对比训练,使学生领悟到男孩由知错而去安慰列宁到后来下定决心,放鸟归园的心理转变过程,再次感受列宁教育方法的巧妙。)

6、同桌讨论:男孩为什么要捉走灰雀?列宁爱灰雀,男孩也爱灰雀,他们对灰雀的爱有什么不同?(体会到列宁爱灰雀,给予灰雀自由,那是一种真正的爱,也正是这种爱感染教育了男孩,使他改正了错误。)

7、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再次入情入境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七、 烘托高潮,总结全文(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1、出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灰雀飞回来后,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它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

2、轻声读课文,同桌讨论这2个问题。

3、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果然、低着头”理解男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时改正了错误,言而有信,所以说他是诚实的。而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愿伤害孩子,体现他对孩子的爱。

4、看课件,追问:列宁为什么微笑?(列宁看到灰雀回来了很高兴,更高兴的是男孩知错就改)

5、让我们和列宁一样,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6、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列宁爱灰雀,更爱诚实的男孩……)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呢?

八、拓展延伸,训练思维

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列宁果然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教学反思:

《灰雀》这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在教学文章内容时我采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学生依托文本创造想象。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还应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篇: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信

教学目标:

1、会认‚替‛、‚雏‛、‚姹‛、‚嫣‛,会写‚笔‛、‚纸‛、‚昏‛、‚紫‛、‚航‛、‚贴‛、‚紧‛这七个字,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这两个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中蕴含的互亲互爱、互帮互助的人情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互亲互爱、互帮互助的人情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接到过别人写给你们的信吗?你们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写过信吗?能给大家说说你接到信或写信时的感受吗?

2、当大家写出或接到表达内心真诚情感的来信后,总会感到格外欣喜,这就是信的魅力。一位作家金波老爷爷专门写了一首有关信的诗,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它,来领悟写信的真谛吧!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采用多种方式检查生字读音,进行扩词练习。

3、同桌再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对同学提出诚恳的建议。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找一找:在这段诗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话。

2、理解第1句。

‚用笔和纸‛、‚用手和心‛,对这两部分如何理解呢? (重点理解‚心‛,无论是写什么信,将信写给谁,都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3、理解第2句。‚我多么想写啊‛,体会‚多么‛、‚啊‛,表现出内心对写信的渴望。

4、指导朗读。读出真诚和渴盼的情感。(指名读——评价朗读——自由读——齐读。)

四、小结

‚我多么想写啊,写许多许多的信‛,作者的渴望溢于言表,他究竟想写些什么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2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非常想用手中的笔和纸,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写许许多多的信。他想帮谁写信?写些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2——5节。

二、学习课文2——5节。

1、自由读2——5节,你最喜欢哪封信,就将写这封信的小节多读几遍。

2、全班交流。

A、第二节。理解‚雏鸟‛,体会出雏鸟对妈妈的期盼之情,并通过朗读把这种期盼表现出来。(猜一猜:雏鸟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B、第三节。理解‚姹紫嫣红‛,体会出花朵对蜜蜂的焦急、期盼之情。指导朗读。

C、第四节。理解‚风平浪静‛,体会出风平浪静时航海的快乐。(如果你是大海,你会对小船说些什么呢?)指导朗读。

D、第五节。理解‚绵绵细雨‛、‚无边‛,用手势进行表演读。

3、你还想帮谁写信?学习学习金波爷爷,把你的心声表达出来。

4、在信中表达真实的想法,表达真诚的情感,这封信就

3 成为了心和情的使者。用你们的朗读将这份心和情表达出来吧!

5、你喜欢哪一段,就将这一段试着背一背吧!

三、学习第6节。

1、指名读第6节。

2、这一段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是什么,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四、小结

信可以让相隔千里的人连得更紧,这就是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写成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表白自己,帮助别人。

五、拓展

你想帮谁写信呢?说一说,再仿照课文写一写。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雏鸟

天近黄昏

妈妈 花朵

姹紫嫣红

蜜蜂 大海

风平浪静

小船 云

绵绵春雨

云 树

连成森林

4 教学反思:

2、泉水

教学目标:

1、体会泉水形态、声响的优美及勃勃生机,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描写的形象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写12个字,学认9个字。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泉水形态、声响的优美及勃勃生机。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描写的形象及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我们武汉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奔腾着,大海的浪更是波涛翻滚是它们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奔去。还有一种水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流下来,成天‚丁冬!丁冬!‛的唱着歌。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2、问:有谁看见过泉水?

3、 讲:泉水从高山上流下来,那情景一定是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泉水它会遇到什么事吧?(板书课题,并出示挂图)

二、自主识字

1、师:赶快来读读学生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待会儿问问小组的同学。

2、自读课文,把带有这些生字的词或句子勾画出来,自己再读一读。

3、 小组互读互听互纠正。

4、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5、 全班交流

6、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初读,整体感知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读文。

2、交流学情,你还有什么不懂吗?学生提问。

3、提出用画画的方式来读课文,弄懂提出的问题。

四、精读,体悟情感

6 第一段画水

1、泉水流过的地方的美景就像一幅画,我们该先画什么呢?

2、要想画好泉水,必须知道泉水是什么样的,自由读第

一、

二、三自然段。

3、交流,泉水是什么样的?

4、指导朗读,师引读、齐读

5、指导作画

五、指导写字,分享交流

1、有6个生字朋友是我们今天要学会写的。(出示‚弹、股、胜、跳、流、杜、约‛,指名认读)

2、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示范写‚弹‛,生练写。

4、作业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生字,开火车认读

2、小老师带读

3、齐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第二段

画水池及其它

(一)指导读文

1、要把这幅画画好,我们要弄清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在奔向大海的路上,泉水都遇到了谁?说了什么?自由读第二段(第四——第十自然段)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把刚才说的画下来,指导作画。

(二)画水池

1、请一位小朋友画一个水池,指导:用什么颜色粉笔?水池应该画在什么位置?还要画什么?你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

2、泉水乡那么多,生活在这里的人多么幸福啊。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画杜鹃花及其它

方法同上

三.精读欣赏

着重欣赏文中比喻的作用。

1、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为了让我们没看见过泉水的读者,能具体感受到泉水的声音和形状,在文中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方法。你们再读读,作者描写泉水用了哪些比喻和拟人?(学生自读,画出比喻句和拟人句。)

2、在老师带你们一起读读这些句子。(通过导读,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包含的意思。)老师说上半句,你们讲下半句。

3、如果把这些句子省掉,你们体会体会怎么样。(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在文中的作用。)

四、扩展升华

1、小朋友想一想,再对照书上的插图。看看还可以画什么?(楼房、鸟、树……)

2、学到这里,你们想对泉水说些什么吗?

3、你觉得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你能献给它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5、指名试读、试背,评议指点,再指名。

五、指导写字,分享交流

1、有五个生字朋友是我们今天要学会写的。(分组出示‚顶、影‛、‚热‛、‚候‛,指名认读)

2、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示范写‚热‛,生练写。

4、作业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2 泉水

山腰

姐姐

平地

杜鹃花 清

果园

果树

山谷

画眉鸟 美 教学反思:

9

3、这条小鱼在乎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咫‛、‚拯‛,会写12个生字。能理解‚浅水洼‛、‚近在咫尺‛、‚注视‛、‚拯救‛、‚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3、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男孩珍爱生命,不轻言放弃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小男孩知道小鱼很多,救不过来,为什么还要一条一条地救呢‛这个问题。

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男孩珍爱生命,不轻言放弃的品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关于与‚非典‛搏斗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听鱼说话》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那个有趣的故事吗?(琼儿为了救小鱼,假装听懂鱼儿说话。)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救鱼‛的故事,大家一

10 起来学习第3课《这条小鱼在乎》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将生字新词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同桌一起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4、出示生字卡片,采用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5、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对同学提出诚恳的建议。

6、通过读课文,大家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呢?(疏通归纳:小男孩知道小鱼很多,救不过来,为什么还要一条一条地救呢?)

师:大家所提出的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关键所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交流:

A、‚被困的小鱼有几百条,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尽,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死去。‛

为什么在几百条,几千条后面打上省略号呢?(说明小鱼

11 不止几千条,还有更多。)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吗?(小鱼可怜,但救这些小鱼给人的感觉是不可能的事。)练习朗读,读出这种知道小鱼可怜却又无可奈何的感觉来。

B、‚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虽然大海近在咫尺,但是他们回不去了。‛

理解‚近在咫尺‛,设身处地地为小鱼着想,体会其可怜。指导朗读。

四、小结

这成千上万条小鱼在浅水洼里苦苦挣扎,由于人们看惯了这种状况,没有任何人对这件事给予关注。难道小鱼就这样白白死掉了吗?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关注小鱼的命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鱼在游人的漠视中,在浅水洼里苦苦挣扎,他们能得救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A、‚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12 在这两段后面,同样也出现了一个省略号。这省略号表示了什么?(表示了小男孩除了救文中语句中数得出来的这几条鱼之外,还救了许许多多的鱼。)

小男孩面对不能将鱼全部救走的情况,依然与其他游客不同,尽自己所能地抢救鱼。在小男孩与游者的选择中,你更赞同谁?(召开小小辩论会,各抒己见之后,自然对小男孩珍爱生命,不轻言放弃的品质有所了解。)

B、了解了小男孩的心中所想,再来看看他的行动吧! 自由读第2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理解‚不停‛‚用力‛)

能用你的朗读将小男孩的尽心尽力,毫不放弃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四、小结

小男孩的这种行为不可能挽救所有小鱼的生命,但是他却毫不退缩,尽力而为,这种对弱小生命的珍视闪烁着动人的光辉。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人类面对可怕的sars病毒才能获得胜利;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人类可能超越自我取得成功。相信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又将获得新的领悟。

五、作业: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 这条小鱼在乎

男孩 救 小鱼

捡 扔 被困

热爱动物

关爱生命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14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

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

三、四句。

(1)读第

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黄牛

牧童 歌振林 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

16 教学反思:

语文乐园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感受同义词的异同,让学生自主发现词的精彩和趣味。

2、指导学生认读数量词,想象理解词意及用法,帮助学生积累。

3、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背诵中体会、感悟名言警句,并练习书写。

4、能将短文读正确,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回答相关的问题,并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5、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指导学生把要点说清楚。 教学重点:在读中积累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指导学生把要点说清楚。 教具准备:词卡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每组词语,边读边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认读词语

3、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4、

让学生选词填空

5、

齐读词语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师:赶快来读读这些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待会儿问问小组的同学。

2、小组交流,扫清生字障碍。

3、指名读,齐读

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看到这些词时,你眼前分别呈现出一些怎样的景象?

5、指名说

6、问:你觉得可以用其它的数量词来代替吗?为什么?

7、全班齐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读句子,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小组读格言,交流讨论,不懂的问老师。

3、全班交流。

4、反复朗读,再读中体会、感悟。

5、比比谁写的棒

6、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自读短文,要求正确、流利。

2、小组互读互听互纠正

3、齐读短文,思考:这篇短文和我们以前读地课文有什么不同?

4、读了这封信,你知道了什么?

5、同桌交流,指名说

6、再读短文,问:写信要注意什么?

7、你能试着写封信吗?

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

指名读题,理解要求。

2、

齐读例句。

3、

自读句子,观察图片,想想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4、

小组说

5、

指名说,比一比,哪位同学说得棒?

6、

你还观察到水的哪些作用?

7、

扩展升华:指导了水的这么多作用,你想说什么?

口语交际:教师节到了

19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乐意与大家交流,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2、能清楚明白的说出自己准备怎样向老师祝贺节日。

3、认真听同学的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能清楚明白的说出自己准备怎样向老师祝贺节日。 教学难点: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并能做到与别人交谈时态度自然大方。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你们知道一年有哪些节日吗?

2、这些节日中,有一些是有特别意义的,像母亲节、父亲节、护士节……还记得都是怎么庆祝的吗?

3、再过两天是什么节,你们知道吗?是呀!像母亲节、父亲节、护士节一样,教师节是所有教师们的节日,在那天,学生们会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老师的喜爱和许许多多美好的祝愿。

二、看图

看!三(1)班的同学们在干什么呢?

生(甲):小明画了一幅画,要献给所有的老师?

20 生(乙):小丽想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 师:他们多懂事呀!

三、讨论

教师节要到了,你们准备怎样向老师祝贺节日呢?

1、先请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全班说。

2、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小记者‛采访。在互动交际中,要求学生做到举止大方,有礼貌,语言规范。

4、请‚小记者‛汇报采访情况。

四、评选 评评谁说得好。

五、总结

不管大家用什么样的方式向老师祝贺节日,老师都是高兴的!因为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你们健康成长,学有所获!

第一单元作文

教学要求:记叙自己在暑假里做过的事。写下来让大家看看,会很有意思。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次写作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选择写作的材料,把自己心里想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真回忆自己愉快的暑假生活,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确定。初步完成习作的草稿。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次写作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选择写作的材料,把自己心里想的写下来。 课前准备:收集学生假期里的照片和作品。 教学过程:

一.

激学。

同学们,愉快的暑假已经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快乐、幸福的回忆,大家想把自己假期的见闻给大家说说吗?

二.启学。

a)

指导述说,教给方法。

b)

课前老师曾布置同学们带自己假期的照片,谁带来了?

c)

同学们真不错,带来了这么多照片,从这么多照片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暑假过的非常快乐!

我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听要求把你带来的照片在小组内展示,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张详细介绍给大家,最后小组内推选出优胜者汇报。

请小组代表说一说。

你对这个同学说的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非常高兴,觉得你们长大了,

22 懂事了,我分享了你们的快乐,我也感到快乐。你们想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吗?有一个办法——用笔把你刚才说的写下来。想试一试吗?

阅读书上的范文。注意体会习作的格式,一个内容一段,把字写工整、整洁。

三.

练写作文。

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讲评作文,指导修改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改作文。评改共有的毛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作文困难学生作文的修改。 教学过程:

一.

激学。

这次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不少,(表扬几个写得好的同学)其中×××同学的《××》尤为突出,进步最快。今天,我们就读一读他这篇作文。

二、启学。

1.

指名学生读作文。大家评议。 2.

谁先说说这篇作文好在什么地方? 3.

谁再来说说这篇作文有什么不足?

23 4.

认真地读读自己的习作,把不通顺的地方自己进行修改。

5.

四人小组互赏,推荐一篇佳作。

(点评者要做到:你最欣赏哪一点给他提个意见。) 三.

总结主题升华

通过本次习作,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

下课后,同学们誊写作文,贴在墙上,进行‚快乐的暑假‛作文展. 板书设计:

作文

要求:认真思考有顺序介绍 注意:不必面面俱到先说后写 教学反思:

4、日记一则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7个字。学习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高低不平、崎岖、昼夜不息、勇往直前、奋斗‛等词语。

24

2、

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唱歌的小河》。

3、

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日记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以及从好书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唱歌的小河》,体会作者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了解日记的格式,学写读书笔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或小黑板。

2、 名好读书的孩子潭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书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指名学生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它让我们获得知识,受到启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小朋友在日记中写下了他读书后的感受。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

出示生字卡片或小黑板,指名学生领读生字并扩词,教师提示重点。

25

3、

再读课文,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

出示句子练读。

5、

分组齐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流利。

6、

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三、

课堂练习

1、

学生说说生字书写的难点。

2、

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提示写字姿势和占格、运笔要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通过读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捷克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我们发现的问题。

二、

品读课文

(一)

品读《唱歌的小河》

1、自由选择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思考相关的问题;同桌交流。

第一节为什么此事歌声会更加嘹亮?

第二节为什么小河喜欢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放开喉咙歌唱?

第三节为什么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唱出的歌声更雄壮?

26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通过引导学生想像小河会想些什么、会唱些什么;理解‚崎岖‛等重点词语来指导朗读,体会小河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3、 尝试背诵《唱歌的小河》

(二)

‚我‛为什么喜欢《唱歌的小河》这首诗?抓住‚昼夜不息‛等重点词语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懂得读好书使人受益的道理。

(三)

‚我‛为什么谢谢丁伯伯?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明确一是丁伯伯送我这么好的书,二是读书使我受益,三是我好读书。

三、 结语

1、学了这篇课文,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作为你的读书格言。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想从书中获得财富。得靠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和书交朋友。

四、

拓展

借鉴本文的写法,介绍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4、日记一则 勇往直前

27

读书好 读好书 好读书

教学反思:

5、煮书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会认9个字,读准多音字‛卷‛。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读书的方法,逐步认识到应学习、培养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煮书‛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吧。(板书:煮)你能为它找到伙伴吗?(学生发言踊跃:煮饭、煮食

28 物、煮面条等)你们听说过‚煮书‛吗?(相机出示课题:煮书)书能煮吗?真奇怪!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煮书》,相信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二、初读明意,学习生字新词

1.书真的能‚煮‛吗?怎么‚煮书‛才得法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把你认为难读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待会我们一起学习。开始吧!(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同桌交流学习、互相质疑、部分解疑。

3.(出示生词卡片)谁能当小老师,带同学们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注意:‚煮、章、茶、食‛都是翘舌音,‚诵、所‛是平舌音,‚牢‛、‚朗‛是边音。‚卷‛是多音字。) 4.(出示生词卡片)谁来为我们读读这些词?通过预习,谁来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注意词语理解的多元化:

如:理解‛苍劲有力‛,可借助CAI辅助再现横幅‚煮书‛,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和运笔的力量,从而增强对词语的感受力。

如:理解‚得心应手‛,可先让学生结合预习,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调动已有生活经验,用‚得心应手‛说句子,将词语活学活用。

29 又如:理解‚疑惑不解‛、‚豁然开朗‛,可以通过表情演示、打手势的方法,对比感受两种心境的不同。当然,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词语要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点滴渗透。

另外,对于‚消化吸收‛、‚诵读品味‛、‚妙词佳句‛等词语只用读准即可,理解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学习才可水到渠成。

5.刚才老师看见有同学在一些词句下打了问号,这种善于读书质疑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能把你们的问题和大伙儿说说吗?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它们。(部分问题可集合学生力量、教师点拨,及时解决) 6.重点问题的预设: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三、创设情境,质疑问难

1.你的问题提得真好!瞧,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边读思考老师的问题:小作者看到‚煮书‛二字时,他向谁提出了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

2.指导朗读句子:(读出‛我‛看见‚煮书‛二字感到奇怪的心情) 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我指着横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会煮坏吗?‛

3.真奇怪呀!书不是用来读的吗,怎么可以‚煮‛呢?想不想弄明白,赶紧到第3自然段去找答案吧!(自由读第3自然段)

30 4.相机出示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学习句子: ‚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引导学生理解:

1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感受书籍丰富了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的内心充实、富足。如:学生通过搜集名言警句,明白爷爷将读书比作‚煮书‛。又如:教师通过CAI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精神食粮‛的理解。

2.食粮可以煮,那么作为精神食粮的书同样可以煮。 引导学生质疑: l.书怎样‚煮‛? 2.书‚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悄化吸收‛?

四、布置作业,质疑小结

聪明的同学不仅会提出问题,还会解决问题呢!想知道书怎样‚煮‛才能方便‚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吗?请同学们课下查找有关名人读书的趣文逸事,搜集名人读书的好方法,用自己的话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读词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书是人类重要的精神食

31 粮,食粮可以煮,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同样可以‚煮‛!那么,‚煮‛精神食粮和煮普通食粮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书要‚煮‛到什么程度才方便‚消化吸收‛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煮书》这篇课文!

二、品读赏析,突破难点

1.面对疑惑不解的‚我‛,爷爷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4--6自然段,把爷爷说的话多读两遍,说说读后你都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试着在相关的文字旁边写一写。

2.听了爷爷的话,你们都明白了什么呢?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都能边读边做旁批,这是一种好的读书习惯。把你们的读书感受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3集体交流,逐步解疑。 煮书方法之一:品书 相机出示并学习词句:

1、杜甫小时佳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

A、语言训练点:用‚……非……不可‛说话,体会杜甫读书的决心之坚毅。

B、理解‚煮书‛就是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诵读品味。 2.得心应手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对比理解引中义的‚破‛和‚读熟读透‛在意义上的

32 等同。

B、对比理解‚下笔如有神‛和‚得心应手‛程度—亡的等同。

煮书方法之二:读书 相机出示并学习句子:

l.那些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位一番,多有意思呀! A、理解‚煮书‛是‚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 B、体会‚煮书‛使人心情愉悦,·煮书‛的过程是‚多么有意思呀‛! 2.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A、语言训练点:用‚不仅……而且……‛说话。 B、通过用·不仅……而且……‛说话,体会‚煮书‛的好处很多。

探究两种‚煮书‛方法:‚读书‛和‚品书‛之间的关系。 1.煮书离不开‚读书‛和‚品书‛。

2.读书是为了‚晶‛,细细的‚品‛后是为了更好地‚读‛,即读中品,品中悟,悟后再读,读出声音,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在声音、韵味、情感、意境中品味,这就是反复地读,不断地晶,即‚煮书‛了。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煮书‛的方法?(调动学生课前

33 准备,如:毛泽东、鲁迅、华罗庚等名人的读书方法。)

4、在爷爷和我们的共同帮助下,小作者终于明白了‚煮书‛的真正含义,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集体回顾生字字音。

2.教师范写‚食‛字,强调:‚食‛字上方的‚人‛要写开阔一点,能包住下面的‚良‛。

3.学生自主观察其他生字,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描红并试写。

5.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点评,同时强调双姿。

四、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不仅明白了‚煮书‛的真正含义,而且了解了许多读书、学习的好方法。那么,哪一种更适合你呢?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才能在学习上做到事半功倍。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今后的学习中都有‚煮书‛精神.及时补充精神食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5煮书 ‚读书‛、‚品书‛

我:奇怪——疑惑不解——豁然开朗

教学反思:

34

6、红马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l0字,会认9个字(其中1个为多音宇)。结合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重点:是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作者的心情和快乐,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l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我们最喜欢上美术课,

35 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2—13自然段,找出我们喜欢上美术课的理由,并做上记号。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读课文2—13自然段,想想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我们喜欢上美术课,有哪些理由呢?可以在找到的句段旁写上批语,做上记号;同座的两位同学如果都读完了互相议一议,看看自己找的理由是否正确。

3.同座互相议一议,读一读。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学习就有收获。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圈画。

三、交流感悟,品味语言

围绕‚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理解课文。

1.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谁愿意起来把你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

(1)大家喜欢上美术课,是因为老师的画画得妙。我是从课文的第

2、3自然段中读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老师画得妙

(1)请同学们自由读

1、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师画画得妙的句子,读一读。

36 (3)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时,教师相机出示下面句子,指导朗读。

A.‚他画得真妙啊!一头漫在水里洗澡的牛,尾巴上还停着一只苍蝇;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辫在桌面上。‛

B.‚老师还画漫画:滑稽的小丑,戴面具的狮子,全走路的椅子。‛

(4)瞧!老师的画的确画得妙!谁还想读。

(5)读得好!花瓶中的三朵百合各有各的姿势。全班女生一起读。

我听出来了,三朵百合真是很美。你瞧:在三朵百合的后面加上一个小冒号,我们就知道后面的三朵百合各有各的姿势,是不一样。多神奇的小冒号。再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和这相类似的小冒号。

(6)第2句中小冒号和这个冒号相类似。

(7)你来读读这句。是啊,老师的画真是画得好,滑稽的小丑,戴面具的狮子,会走路的椅子都很可爱。我们一起来读。

(8)谁会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恰当地运用冒号?教师点击CAI:

:有的,有的,有的。

(9)自由练习。然后指名说句子。 2.我们喜欢上美术课,还有什么理由?

37 (1)老师还讲得好。我是从课文的第4--6自然段中读到的。 教师相机板书:老师讲得好。

(2)把老师讲的话读给大家听。学生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A、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 B.用脑筋想,用眼睛看啦! 大家自由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读句子。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导读好句子。 同学们知道了可画的东西真多啊!天上跑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都可以画。

多有耐心的老师啊!不会画不要紧,只要动动脑筋,就会把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脑袋里所想到的画下来。

读得好!我和大家来分角色读,看谁读得好。 师生读。男女生读。

3.我们喜欢上美术课,还有什么理由? (1)老师还夸同学们的画画得好。

(2)教师相机板书:老师评得好。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根据学生的回答朗读,教师相机出示下面老师的评语:很好!就是要这样画! (4)指导学牛朗读,读出老师此时的喜悦心情。

38 (5)老师为什么说‚我‛画的小红马‚很好,很好‛? (6)学生自由读课文。

(7)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读好第

7、

10、12自然段,读出我的天真可爱。在读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由画画,而且想象既纯朴又丰富大胆,还很有创意。

(8)同桌互相练读师生的对话。

(9)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的对话。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读出‚我‛的天真可爱和惊喜。

四、小结全文,作业练习

l我画小红马得了90分,大家真高兴。美术课上老师画得妙,讲得好,评得好,他把他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也深深爱着他。板书:爱心

2作业:①根据课后第三题冒号的提示,照样子,写两个含有冒号的句子。

②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听。 板书设计

6红马的故事

老师画得妙 牛、百合、小丑、狮子、椅子

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

老师讲得好 用脑筋想,用眼睛看 老师评得好 很好!就是要这样画

教学反思:

39

古诗诵读:鹿柴

学习目标:

1、

认识2个字。

2、

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40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师范读古诗)

二、

读古诗

1、

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

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

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

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

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

尝试背诵古诗。

4、

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41 板书设计:

鹿柴 空山人语响寂静 深林返景幽暗

教学反思:

语文乐园

(二)

教学目标

1.读10个和姓氏有关的多音字,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字在用作姓氏时的正确读音。

2.会认7个字,认读有关读书、思考、学习的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丰富积累。

3.正确抄写、背诵关于读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进一步体会读书、学习的方法。

4.学写便条,明确便条的格式、内容、形式、作用,正确地书写便条。

5大胆清楚地表达、展示自己的爱好。 6.能就‚我喜欢……‛这个话题练习写作。

7.搜集名言警句,制作小书签,丰富学生语言,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鉴赏能力。

42 教学重难点

1.丰富语言积累,使学生学会找联系、找方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读书学习的方法。

2.学习便条的写法,引导学生按正确格式书写便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大胆、清楚地展示自己的爱好,就‚它给你带来了哪些乐趣‛在某一方面说具体。认真倾听,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并及时作出回应,发表自己的看法。

4.习作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乐于表达,写真话、表真情。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来试试‛的前三题、‛探究与发现‛)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结束了,我们又来到了语文乐园(二)。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智慧爷爷家去做客。(cAI课件:智慧老爷爷家)

二、读一读

1.师:智慧爷爷家里真热闹,瞧,有好多小朋友在等我们,让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学生打招呼) (cAI课件:很高兴认识你们,猜一猜我们姓什么?)

43 出示: 区仇单任谢 查燕华盖应

2.学生根据音节自由认读10个姓氏。 3.指名认读。其他同学听一听他读准确了吗? 4.师:智慧爷爷请来的这10个小朋友,他们的姓有什么共同之处?(这10十字都是和姓氏有关的多音字) 师:这lo个字在作姓氏时怎样读,我们一定要记清楚,不然就会闹笑话的。

5.同座位互相读一读。

6.你还知道哪些和姓氏有关的多音字?

三、认一认,读一读

1.师:认识了这么多小朋友,真让我们高兴呀。我们一起去参观智慧老爷爷的藏书阁吧。

CAI课件:藏书阁的大门,上面书写着八个词语: 学海无涯尺有所短 学而不厌寸有所长 博览群书切磋琢磨 手不释卷豁然开朗

2.你会读这些词语吗?指名分组认读词语,读正确。 3.你能找找这些词语间的联系,用最短的时间记住这些词语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44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如:学海无涯苦作舟,但苦中有乐,所以,我们要学而不厌。

4同座位配合读词语如:学悔无涯——学而不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齐读词语。

课件智慧爷爷的话:你们真棒,真是一群聪慧的孩子!

四、写一写,背一背

1.课件:藏书阁的大门打开,小朋友们参观智慧爷爷的藏书。参观完智慧爷爷的藏书阁,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一说) 2.听,智慧爷爷送给大家三则名言,看谁能读好这些句子。点击出示三则名言: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钱泳)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3.学生白读自悟,感受句子的内容。

4.这三则名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联系实际说一说。 5.比一比看准背得快!学生背诵名句,同座位互背互查。 6.抄写名句,把字写正确美观,注意行款整齐。 7.作品展示。

五、探究与发现

45 课件:智慧爷爷的话:看看那位小朋友眼睛最亮,最会读书。点击出示例句。

1.读一读这两句话,注意带点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本学期学过的成语还有哪些,出现在课文的哪些句子里。边找边读出成语,比一比谁找得快,谁找的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在小组内读、评、记。

3.全班交流。

4.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成语说话吗。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到智慧爷爷家做客,不仅认识了新朋友,还记住了不少词句,学到了好的读书方法,收获可真火呀!

六、课外延伸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请你搜集这样的句子,记载在你的收藏夹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写便条,综合性学习‚制作小书签‛)

一、激趣导入

星期天,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你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做完作业你想出去玩,可又怕父母回家后担心自己,怎么办呢?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看着他是用什么办法解

46 决问题的。

二、阅读短文,学写便条

1.学生自读短文,说一说短文的内容。想一想爸爸妈妈看到了小惠写的便条会想些什么? 2.还有什么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使用便条来解决问题? 3.看来学会正确地使用便条能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还能增进别人对自己的了解。那么便条怎样写呢?要写清楚什么呢? 4.学生自主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写便条

情境一:星期天,你一个人在家,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让你去学校参加‚六一‛文艺汇演的彩排,请你写一张便条给父母。

情境二:老师我第四节课要出去听课,想请数学包老师给你们放路队,请你们帮我写一张便条给包老师。

四、综合性学习:制作小书签

1.打开你的收藏夹,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你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谈谈你的体会。

2.出示几张精致的书签,请学生读上面的句子。 师:这是我用喜欢的名言做成的书签。既方便读书学习,又能时刻提醒自己。你们也来制作几张书签吧,发挥你的想像

47 力设计书签的外形,写上你最喜欢的名言,留给自己,也可以送给父母、老师、朋友……

3.学生动手制作小书签。

4.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以签会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我的爱好‛) 一,创设情境,揭示话题

1.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手工制品,如千纸鹤、塑料花篮、易拉罐做成的桌椅等,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并作相应的介绍:瞧,平时空余时间老师喜欢折折纸、做做手工,它们漂亮吗?老师很想知道同学们在空余时间都喜欢做什么呢?(指名说) 2.师:你们愿意把自己的爱好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我们的爱好。(板书课题:我的爱好)

二、范例演示,学会交际

1.师:同学们,我们的学习伙伴乐乐、文文、兰兰也来到我们当中,参加我们的交流,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书中的对话。

3、师:文文、兰兰说了自己的爱好是画画,还告诉大家什么呢?引导学生弄清在介绍自己的爱好时,还要说清楚它给自己带来了那些乐趣。

48 4.师:义文、兰兰和乐乐他们说得真好,谁愿意演一演他们的对话? 5.指名三名学生上台表演对话。教师相机评价:交流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文明有礼,交谈时是否说清楚了,是否认真倾听,能否及时作出回应,作出评价。

6,再指名上台表演,学生评价。

三、互动交流。体验实践

1.师:同学们表演得真棒!说的同学说得清楚,听的同学听得认真,还能及时作出回应。赶快像他们耶杆向大家说说你的爱好吧!比一比谁说得最清楚,听得最认真,最有礼貌。(板书:说清楚听认真有礼貌) (1)同座位学生相互说,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参与学生交流。

(2)师:谁愿意和小伙伴一起上台表演。指名两组上台表演交际,师生共同评价。

2.师生互动,指导说具体

(1)师:哪位同学睡意和老师交1氘交流,我很想分享你的快乐!指名学生与老师共同表演,教师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就‚你的爱好给你带来了哪些乐趣‛在某—方面说具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引述评价,如:你说得真详细,XX给你带来了这么人的乐趣,难怪你会这么喜欢的,我都想去做—做了! (2)师生双向互动。学生评价,教师相机小结。

49 (板书:说具体) 3.师:在小组内与小伙伴们交流交流,注意把其中的乐趣说具体,让小伙伴们分享你的快乐。再推荐一位表现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对学生互动交际进行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完毕,推荐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发表白己的感想。

5.师:刚才这些同学说得真好,老师和其他的同学都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谢谢你们!同学们,你们对你的好朋友的爱好了解吗?快和你的好朋友交流一下吧! 学生下位自由活动交流。

四、总结评价,享受快乐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分享了自己的快乐,在交际中,大家表现得大方有礼貌,说的同学说得清楚详细,听的同学听得认真还能及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你们可以继续和老师、朋友、家人聊一聊自己的爱好,还可以把自己的爱好写下来。

第四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一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在一起交流了自己的爱好,同学们有的喜欢看书,有的喜欢集邮,有的喜欢弹奏乐器,有的喜

50

第三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羽。题目《让我们荡起双桨》,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诗由少年儿童荡起双桨泛舟北海写起,先人美景,然后写荡舟湖上的喜悦心情,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立意进一步拓展升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中“指代”、“反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2.理解诗歌中“指代”、“反复”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9月4日)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桨、塔”等读音、字形。

2.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下面老师就把这首歌放给你们听。听的时候可以把课一页,边听边看课文,看看歌词和课文有什么联系? 2.播放歌曲,指名说。

这首歌好听吗?想唱吗?如果我们把课文读熟了相信你们一下就学会唱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这一课吧!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和课文内容的联系,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感,为下面环节做好

三、初步感知, 正确读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多为止。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交流反馈。

(1)出示生词,生开火车认读。

双桨

白塔

四周

绿树红墙

洒水

悄悄

愉快

安排

★注意读好后鼻音“桨、墙”,翘舌音“周”,平舌音“洒”。

(2)指名分节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用笔做标记,读得好的地方,我们向他学习,不足的地方,呆会儿我们当注意停顿: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影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理解词语:海面:北海湖面,北方人喜欢将不大的湖称为“海”,如中南海等。 (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读通诗文,注意诗歌的韵律,初步将诗歌读美。)

四、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把课文再连起来读一读,看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想象说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指名读,师适时引导(三个画面)。 画面一:第一节,美丽的北海风光。

画面二:第二节,少先队员们愉快歌唱的场面。

画面三:第三节,少先队员们学习后放松时的快乐场面。 (2)师小结并板书:北海风光、愉快歌唱、快乐生活。

3.师让学生根据挂图讲述自己看到了什么,先说一说,试着读一读,初步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借助画面想象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诗歌描写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层次。)

五、指导书写,写好钢笔字

1.自由认记,想想怎样巧妙记住这些字,写好这些字。 桨:上下结构,与“奖”字相差在下部的“木”。 塔、墙:“土”字左偏旁时,最后一笔横改为提。 悄、愉:“忄”中的竖是第三笔。 2.指导书写这些生字。 3.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9月5日)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中“指代”、“反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中“借代”、“反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默写词语、校对:

双桨

白塔

四周

绿树红墙

洒水

悄悄

愉快 安排 2.指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回忆诗歌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字词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为本课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一)板块一:北海风光

1.指名读诗歌第一节,思考:北海风光在作者眼里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些语言感受到的?(师适时出示挂图,绿树、红墙”,引导学生感悟:水清、色丽、人欢。)

2.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向大家展示一下北海美丽的风光吗? (1)生练读。

(2)生同桌读,互相帮助。

(3)指名读,师引导读得轻柔一些。 (4)挑战背第一节。 3.练习说话。

(1)看到这美丽的北海风光,请你用几句话表达出你心中的赞美之情。 (2)师适时引导。

4.师总结学法:读-想-读-说(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朗读、记忆以内化语言,进而借助话题练习诗意地(二)板块二:愉快歌唱

1.师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本小节。

主要抓住“红领巾”、“阳光”、“鱼儿”理解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进而理解“红领巾”与“阳光”的一系列动词“迎着、洒在、望着、听”感受少年儿童的童心童趣以及他们幸福的童年生活。 师适时渗透借代手法: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 2.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背诵第二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想象少先队员愉快歌唱的情景,感受他们的喜悦心情,感悟我们的幸福生国共产党的热切关怀。) (三)板块三:快乐生活

1.师引导学生根据前两节的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生自学诗歌。

3.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抓住问句认真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

(2)简介乔羽及创作背景(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素材,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

(3)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激起学生心中的对生活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激之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节诗歌,抓住文中问句,拓展学生交流层面,指导学生通过方式,深化理解和感悟。)

4.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节诗歌的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最后两句话一样。

师小结:这样的写法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反复,它的好处是可以使某一种情感不断得到强化、升华。

(设计意图:“反复”手法采用直接给予的方式给学生,使学生对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5.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背诵第三节,背诵全文。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用彩笔画出这美好的画面,可以从三个画面中选择一幅画下来,也可以画一 幅完整的画面。然后讲所画的内容描述出来。 2.完成本课练习。 (设计意图:将文字中感受到的画面用彩笔画出来,再进行文字描绘,激发学生兴趣,迁移运用“文字——生活的言语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让我们荡起双桨

北海风光 愉快歌唱 快乐生活

读——想——读——说 教学反思

在“语用学”理论关照下,对“太阳、阳光”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第二节中有这样两句话: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在备课时,一直踌躇于诗歌中“这两个“现代”意象的教学策略。它们在本诗中的意义,甚至在全中国老百姓,尤其是老一辈人的思想意识中,“阳光”除了其字面意义,还有着特殊的涵义,即“太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阳光”便是党给予中国老百姓本诗中它象征着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这两个意象,是时代赋予的,虽然它们有别于“月亮”等意象的形者主要是政治性的,后者主要是文化性的),但是它们的语法意义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字面意义,借助读者的知其延伸义的表达效果。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背景比较单薄,尤其是浅,所以不管是从政治还是生活感悟的角度来理解“太阳、阳光”所含有的特殊意义,对他们来说都比较抽象。再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感性为主,抽象、理性的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所知识的接受能力远没有接受形象知识的效果好,如此便让很多老师都举棋不定这里的“太阳、阳光”要不要进一到“中国共产党、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这一层上。如果要的话,三年级的孩子不一定能接受,最终还可歌的意象美;如果不要的话,对诗歌的理解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尤其会丧失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教育机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在学生理解了“少先队员”这一指代意义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期望学生能够将“太阳共产党”联系起来,然而由于学生对这两者的“桥段知识”太贫乏,即使我相机补充了一些,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所谈皆泛泛。

其实出现这个现象,如果用“语用学”的理论进一步探讨的话,这一尴尬现象完全可以避免。

上面已经说过,“太阳、阳光”除了其字面,在诗歌中还分别喻指“中国共产党、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意,但这一涵义的生成不是单靠说话人(作者或文本本身)就能达成的,它们需要听话人(此刻是三年级学生)条件——拥有一定的背景知识、社会阅历等语言和非语言语境。而我们现在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词在诗义,关键就在于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及社会阅历。如此,即使老师告诉他们答案,学生也不一定能深刻理解,更到爱国主义教育了(即使能,也往往是教条式的)。所以,这里对“太阳、阳光”的理解,完全没有必要深入到爱国主义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另外浅显、自然的方式进行渗透。

而对于“太阳、阳光”这两个现代意象,完全可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及社会阅历水平进行深入理解。 语文学习的内容虽然很宽泛,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语文课堂上塞,比如这里关于“党”的知识,它完全可以在上学习——只有学生在其他地方建构了基础的知识系统,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小学语文虽然被一说,但它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语文”本身的基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非语言语境,如社会环境因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是不应该只在语文课上习得的,它们更应该在其他地方习得。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2月21日 总93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3 每逢佳节倍思亲[相机教学生字“逢、佳、倍”。]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师辅导潜能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评议。]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学生正音。]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学生描红。]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12月22日 总94课时)

一、细读课文[之前补充:听写词语。]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学生讨论交流,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补充。]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教学反思:

(十六)

教学这课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学生有过学“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经验,发现此类课文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诗歌的意思、情感等很多方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所以在理解时很多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去学习诗歌。其次,学生在《古诗70首》上已经积累过这首诗,了解过它的意思,因此对课文要表达的大致情感,学生也是略有所知。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歌,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教师先学:

《池上》讲述了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诗人抓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PPT

学生先学:

1.读一读:把古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想一想:查有关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部分的意思。

3.说一说:看看插图,读读古诗,想象一下诗中描绘的情景,并试着说一说。 4.问一问:仍未理解的诗句

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三个生字“撑、艇、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30C.tmp.png出示目标

(一)检查预习 1.字音

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会读这三个生字(出示生字:撑、艇、萍)

谁来读?你们发现这三个生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是后鼻音) 咱们一起读。 2.字形

三个生字中,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撑”:谁来帮帮他?(写好提手旁和掌字,注意左窄又宽。)你记住了吗?

“艇”:谁来帮帮他?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谁来给点建议。(舟字旁的一横不能出头。)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舟字一横不出头,左窄又宽记心头,先里后外不乱走,末笔捺画托上头。

“萍”是上下结构,千万别写成左右结构。 3.描红 4.读古诗

学会了生字,整首诗会读吗?先自个儿把这首诗再读2遍。 指名读。

(二)解诗题明诗中事 1.解诗题

诗题中的“池”字是什么意思?(池塘)。 是普普通通的池塘吗?(是荷花池) 你怎么知道是荷花池呢?

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看来插图也是我们学习的资料。)

诗句中呢?(白莲)瞧,夏天到了,满池的荷花开放了。莲蓬也在悄悄地生长着。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莲蓬也成熟了,剥开莲蓬,瞧,里面藏着怎样的莲子?(白白的、嫩嫩的、圆溜溜的、)老师还尝过新鲜的莲子,脆脆的、凉凉的,嚼一嚼,特别舒服! 2.明诗中事

在这荷花池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同桌间再互相交流。谁来说说?(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三、品读感悟 出示目标2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30D.tmp.png

(一)品字析句,感受小娃形象

1.自学提示:原来池上正发生着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这件事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2.自主阅读:再用心默读整首诗,圈出有关词句。 3.展示交流:

(1)“小娃撑小艇”

小娃撑着小艇让我感到小娃很可爱。 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你能把“撑”的动作演一演。你这竹篙可要撑到池底啊?你笑得真欢啊!你在笑什么?

老师发现这一句有两个“小”字,古人作诗讲究推敲,一首诗中很少出现两个相同的字,更别说在一句中,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撑着小艇的小娃身上,瞧!小娃什么样?

偌大的荷花池中,小小的娃儿撑着小小的艇,多么和谐的画面呀!(出示画面) “小娃撑小艇”教师范读、指名读 (2)“偷采白莲回”

刚才,老师看到不少同学把“偷”字圈出来。这里的“偷”字是什么意思?(偷偷地、悄悄地、不被被人发现)

荷花池上的景色美不胜收,那碧绿的荷叶,开放的荷花丝毫不能吸引小娃,他的目光盯住的是——白莲,瞧,小娃撑着小艇出发了,此刻的小娃会是什么样子?做些什么?又想些什么呢?同桌间先交流交流,甚至可以比划比划动作。 指名说。

师小结:一个“偷”字蕴藏着丰富的内容,读古诗就应该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这就叫“品诗”。

谁来读好这一句?指名读,学生评议。

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小娃? (3)“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大家看,这便是飘满莲叶间的浮萍,当船儿划过时,后面留下了什么?(一条水路)而且是一条长长的水路,慢一些,浮萍还来不及合拢。谁来?(水路很长,谁再来试试。)

想象补白:这么明显的踪迹留在那里,小娃却没有发现,小艇旁的荷叶想提醒小娃说

,被划开的浮萍也想对小娃

,可小娃怎么会在意这些,又怎么道藏踪迹呢!小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只想

, 根本没去想

,他是多么

啊!

这样的小娃,多么可爱,多么天真,多么快乐!谁能读好这两句? 通过交流,通过品读,我们读懂整首诗,也读懂了小娃。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出示:(

)的小娃

小娃千般天真,万般可爱,都凝聚在这简简单单四行二十个字当中,你们想读吗?先在座位上练一练。 指名读。

多么惹人喜爱的小娃,让我们一起来吟诵。

(二)了解背景,走入诗人内心 讲述诗人的故事。

小娃的一举一动诗人白居易看在眼里,要知道这一池的荷花可是白居易特地托人从千里之外的江南带来的,此时小娃偷采的是他心爱的白莲。可他并没有阻止孩子,而是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微微地笑着,此时,他的心里在想:

(说到作诗,看来小娃是触动了他的情思。说到小娃大胆偷采的,这样的小娃,你喜欢吗?那诗人呢?看到这样的小娃,白居易会这样想吗?他一定会想„„ )他爱白莲但他更爱小娃。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喜欢都凝聚在这首诗中,同桌间互相背一背。谁来背给大家听。

四、拓展延伸

课外拓展,以一带一

《补充习题》上也有一首诗,里面写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师范读自学提示: 1.自己读读古诗,根据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2.再用我们刚才品诗的方法,圈出体现牧童可爱的词句。 村 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陂:指池塘。(2)衔:口里含着。(3)漪:水波纹。(4)腔:曲调。 A读读古诗,根据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B圈出体现儿童可爱的词句。

自主阅读:圈出关键词句,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你圈到的是那些词句?(“横”横在牛背上,牧童多可爱。读好这一句。) 你还圈到哪些词语?(“信口吹”自由自在多欢喜,高兴地读一读。)谁来读读描写儿童的诗句?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池上》,还读了《村晚》,通过品诗,圈画古诗中的关键词句,品出了儿童的形象。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用好这种方法。

六、检测完善

完成《当堂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所见》,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2.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打水仗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看? 4.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的袁枚,你了解他吗?把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袁枚的《所见》,理解它的意思,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初读古诗

1.这首诗中出现了三个生字,你掌握了吗?你能说说该注意些什么?

“骑”这是个形声字。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诗中的孩子骑在什么上呀? “振”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前鼻音、翘舌音) 同音字辨析

地(

)

(

)作

(

)憾

(

)动 震动

振动

(1)他的感人事迹(

)了我的心灵。

(2)开会期间,我们要把手机调成(

)状态。 小结词语的细微差别。 2.师范写,生临摹。 师生共提注意点。

(1)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2)“骑”字右上角的“大”字,捺改成点。 3.根据提出的要求,自由练读。

(1)古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要字正腔圆,不错字;第二遍要有板有眼,不破句;第三遍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请同学们试着自由练读。 (2)朗读展示。 (3)配乐朗读。 4.初知古诗大意。

(1)那么,在《所见》一诗当中,诗人见到了什么呢?你见到了吗?请你默读古诗,好好地去找一找。

(2)交流各自收获。(同桌——全班) (3)哦,见到的还真不少呢!老师呀,也认真地读了读,我仿佛见到了两幅图,你能猜猜是哪两幅吗?

(一是“牧童歌唱图”, 二是“牧童捕蝉图”。)

四、品读感悟

(一)品析“牧童歌唱图”

1.提示任务:哪句诗写的是“牧童歌唱图”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再读一读,想一想。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一两点感受。 2.自主阅读。 3.展示交流: (1)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挂图)

预设1: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由自在呀。

预设2:小牧童骑在牛背上,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预设3:小牧童无忧无虑地骑在牛背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 预设1:他的歌声非常响亮。 预设2:他的歌声很动听。 预设3:他的歌声嘹亮动听。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A.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 预设1:周围的树木枝叶繁茂,遮住了天空。 预设2:周围树很多,而且非常茂盛。 师:“林樾”就是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B.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振:震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品析“牧童捕蝉图”

1.好一幅令人愉悦的“牧童歌唱图”啊!你们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想快点看到第二幅“牧童捕蝉图”呢?快来看看,哪句诗写的是“牧童捕蝉图”?

2.提示任务:牧童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3.自主阅读:读

三、四行诗,思考。 4.交流展示:

预设1:牧童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

师:你想象了牧童面部表情以及动作,他可真专注啊!再想象一下牧童的心理会怎么想?

预设2:牧童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他屏住呼吸,就怕别惊动了知了。 预设3: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位学生来表演。

(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5.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齐读。

(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心想”。“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4)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6.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三)熟读成诵。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这话一点不假,这不,今天我们就在学习诗句中观赏了两幅特别有趣的图画,而诗人的诗句更是让我们回味无穷。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

优美而又有趣的古诗会背了,精彩而又丰富的画面欣赏了,而天真可爱、机灵活泼的牧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灿烂的古文化中,描写儿童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也来读一读、背一背。 (1)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教师推荐阅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练习朗读背诵。 (2)我们还学过许多儿童的古诗,能背一背吗? 学生背诵交流《池上》《小儿垂钓》《村居》„

六、检测完善

1.把古诗背给同桌听。 2.填一填。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所见》。

2.《补充习题》

一、二(2)、三(2)。 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天真可爱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机灵活泼 忽然/闭口立。

第四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第五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二、预习学案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三、导学案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二、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三、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四、学习新生字。

五、作业:背诵古诗

四、课堂检测 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言、家、定。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1、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

布置一个展示角,展示孩子们制作的与秋天相关的书签、贺卡和图画。 2、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孩子予以表扬,评选优秀作品。

主题学习丛书《五彩的童年》

一、 预习学案:

1、合理分配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阅读。

2、小组长安排每个人的阅读题目,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感受说一下。

3、读完以后,再把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并写学案。

二、 导学案:

1.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感受老师的谆谆教诲。 2.分小组进行学习,小组自愿选一模块进行交流。 3.小组汇报: 课文连接 送你一盘五彩豆 亲亲我的老师 润物细无声

伟人.老师

不变的旋律

心底的赞歌 生活如诗 春之画卷 童年百味

4.你印象最深的一课是什么? 5.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6.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7.小结

上一篇:部编版一封信教学反思下一篇:部编八上语文新闻写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