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2024-05-23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精选十篇)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1

一、研究对象及工具

(一)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宁波大红鹰学院08级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采取集中抽样法选取200名本科生作为样本问卷全部回收, 在删除不完整问卷后, 获得无缺省值本科生样本193份, 有效率96.5%。其此次调查的本科生中男生占40.4%, 女生占59.6%;受访的学院为经管学院学生占25.9%, 外语学院学生占25.4%, 电信学院占24.9%, 机电学院占23.8%。问卷的分布比较均匀, 数据的代表性较好, 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调查问卷及分析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在班主任指导下设计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 以不记名问卷的形式, 就同学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学习满意度、希望学习提供帮助等学习适应性方面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主要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二、新生学习适应性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 总体来看, 大一本科生学习动机多元化, 学习价值观正确, 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 学习效率满意程度, 课堂学习气氛, 学习流程采用上等均不尽如人意。

(一) 学习动机多元化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 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 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 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 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 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 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复杂多样的。

1. 知识价值观正确。

在问“你认为读书学习是怎样的一件事?”本科生的回答依次是: (1) 是一种追求、兴趣 (占41.5%) ; (2) 是一种责任 (占34.7%) ; (3) 谋生 (占19.7%) ; (1) 是一种负担、包袱或苦差事 (占4.1%) 。

2. 学习需要强烈。

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 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调查发现, 学生学习需要强烈。在问“你认为上大学是否必要?”大学生的回答依次是 (1) 必要 (占90.7%) ; (2) 不清楚或无所谓 (占4.7%) ; (3) 没什么必要 (占4.6%) 。

3. 学习动机以间接的远景性动机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为主。

在问“你上大学的驱动因素?”大学生的回答依次是: (1) 学到真正的东西和本领 (占43.5%) ; (2) 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将来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 (占21.8%) ; (3) 体验大学生活 (占13.0%) ; (4) 老师和家长的迫切期望 (占6.7%) ; (5) 拿文凭 (占6.2%) ; (6) 将来考研 (占3.6%) ; (7) 创业当老板 (占2.6%) ; (8) 可以更好报效祖国 (占1.6%) ; (9) 其他 (占1.0%) 。可见,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是一种间接的学习动机, 是指向学习的结果, 其次才是指向学习本身的直接学习动机。再者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4. 学习态度较端正。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良好的态度对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良好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次调查问卷中, 值得提出的是同学们表现的学习态度端正。在问“你在大学的学习态度时”, 本科生的回答依次是: (1) 自己认为重要的课程好好学习, 不重要的课程及格就行 (占56.0%) ; (2) 努力刻苦, 争取拿奖学金 (占29.0%) ; (3) 对自己喜欢的课程好好学习, 不喜欢的课程及格就行 (占13.5%) ; (4) 怎样都无所谓 (占1.0%)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本科生对于不重要课程, 及不喜欢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 这往往也影响了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

5. 本科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兴趣是动机的一种形式。兴趣是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调查显示:本科生中有13.5%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79.8%对学习兴趣一般, 对没什么兴趣的有6.7%。可见,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这是与他们内在学习动机减弱和追求实用的知识价值观密切相关的。

(二) 学习方法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情境中, 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凋节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其中, 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学习方法的优劣, 往往影响学习效果。

1. 学习流程设计不合理。

学习流程是指在学生的学习中引进现代流程学原理, 设计产生知识和快乐的流水线, 使学习的过程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调查发现:本科生经常采用的学习流程依次是: (1) 没预习就上课→然后课后复习 (占49.2%) ; (2) 先预习→再上课→然后课后复习 (占20.7%) ; (3) 只是上课, 没进行预习和课后复习 (占16.1%) ; (4) 先预习→然后上课, 课后不复习 (占7.8%) ; (5) 上课自己看课本不听课, 有空再复习 (占3.6%) ; (6) 上课看课外书, 有空再学习 (占2.6%) 。可见, 本科生学习流程设计不合理, 不是一个让学习者完全自主学习的学习流程。也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高。

2. 有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 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 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那么, 大学生是否拥有一套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呢?调查表明, (1) 有, 且行之有效的占8.3%; (2) 有, 但说不清楚具体方法的占66.8%; (3) 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可言的占24.4%; (4) 没选的占0.5%。

你是否拥有一套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呢?

3. 学习途径:

直接学习他人经验为主, 间接途径为辅。调查发现, 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本科生的选择依次是: (1) 向老师朋友求教, 找出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 占45.1%; (2) 阅读相关书籍找出自己不足占26.9%; (3) 上网找资料, 占15.0%; (4) 不管它, 坚信随着时间的过去总会过去的, 占13.0%。可见, 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学习方式是以向他人请教, 找出可以借鉴他人学习经验为主, 而采取间接的途径 (如查阅书籍、上网查资料) 则处于辅助地位。这些充分地说明大学生对学习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普遍不高, 十分缺乏有关怎样学习的知识和系统的学习指导。

当你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你会

4. 学习经常无计划, 且不能完全执行。

知识经济的时代, 社会日趋信息化, 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 学习能力已成为社会、企业、单位和个人适应时代把握变化的核心能力。只有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才能紧握成功的钥匙, 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搞好自身学习, 首先要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 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调查发现, 本科生对于个人每天、每周的学习时间安排, 缺乏科学计划, 具体是经常做的仅占6.7%;偶尔做的占%67.4;不做得占25.9%。即使制定了学习计划, 本科生中完全能够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仅占21.2%;有时能够的占61.7%;不清楚的占61.7%;不能的占5.2%。可见, 本科生的学习还未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学习, 需要加强学习时间计划指导, 以及计划实施监督。

每天、每周的学习时间如何安排, 你会详细的计划?

(三) 学习满意度

1. 学生基本适应大学生活。

调查发现, 本科生在短短的时间内, 已适应和基本适应大学生活, 所占比例分别为:11.9%和62.7%;而不确定和不适应的, 则分别占17.1%和8.3%。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后, 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 产生这样那样的情绪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出现影响学生生活和学习, 我院在新生一入学就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 开展多次本科生座谈交流, 并进行新生心理普测等等, 这些措施有效的帮助本科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尽快的适应大学生。

到现在你认为是否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

2. 学习氛围尚可。

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好的氛围会带动你的学习情绪, 激发你的学习动力;坏的氛围会带动你的潜在慵懒意识, 养成你的懒惰。因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 本科生对我院学习氛围的评价还可以, 具体为:认为学习氛围很好, 都很认真和较好, 绝大部分是认真的分别占2.1%和32.1%;认为一般, 各半的占52.3%;认为很差的占13.5%。

你认为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

3. 基本认可教师教学方式, 但认为当前课堂气氛一般。

在问及“你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时”, 本科生的回答是:非常满意, 占4.2%;满意, 占39.1%;一般, 占50.0%;不满意, 占5.7%;非常不满意, 占1.0%。可见, 本科生基本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当前的课堂气氛学生满意度一般, 占61.7%;认为很活跃仅占4.1%;认为死气沉沉占23.3%;而选择按情况定的占10.9%。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和重要手段。苏霍母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 急于传授知识, 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度,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课堂氛围与课堂教学成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经验的老师会把课堂氛围调节为自己想要的氛围, 而有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 在这方面就比较欠缺点。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年轻教师课堂气氛调控。

4. 学习效率满意度不高。

调查发现, 本科生对自己的学习效率满意度不高。具体为对学习效率非常满意的仅占3.1%;对学习效率满意的占10.9%;认为学习效率一般的占54.9%;不满意的占24.4%;非常不满意的占6.7%。本科生认为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依次是: (1) 身心状态 (占39.4%) ; (2) 学习环境 (占22.3%) ; (3) 学习手段 (占12.4%) ; (4) 学习内容 (占9.8%) ; (5) 学习动机 (占8.3%) ; (6) 教师 (占5.7%) ; (7) 其他 (占2.1%) 。这一结果反映出同学们对学习成效有较高的期望, 但尚未达到自身满意的水平。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有所缺陷, 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的定位和努力问题。这些都需要改善和提高。

你认为影响你学习效率的下列因素中哪个最为重要?

5. 专业满意度不高。

社会和人才市场上, 永远缺少的是“人才”, 而不是泛泛之辈。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是每一位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人才所必备的。调查发现, 本科生专业满意度不高。在问及“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评价时”, 本科生选择很满意的占7.8%;满意的占28.0%;一般的占51.8%;不满意的占8.8%;非常不满意的占3.6%。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选择的不自主性和对专业的认识不清等。在问“选择自己专业的驱动因素”时, 大学生的回答依次是: (1) 由于考分不足而服从分配 (占27.5%) ; (2) 个人有兴趣, 学习有意义 (占19.7%) ; (3) 受父母、师长影响决定的 (占13.5%) ; (4) 只要能上大学, 什么专业都无所谓 (占7.3%) ; (4) 了解本专业, 认为本专业工作好找 (占7.3%) ; (5) 专业冷门, 竞争的人少 (占1.6%) ; (6) 其他 (占4.1%) 。

三、结论与建议

(一) 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觉自律的意识。很明显, 主动是起到关键作用的, 如果没有主动的观念, 那么, 学习也就会是一种压迫性的行为。所以主动学习是让学生学会真正学习的一种必经途径。

(二)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可以带动和约束其他学生学习, 而不良的风气也拖动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学习。加强班风、学风、校风建设, 开展学习性活动, 强化专业兴趣培养, 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创建优良的学风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班风的建设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 同时, 加强技法学习也可以带动学习气氛。

(三) 师生关系, 互动课堂

学生渴望教师整体素质与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希望加强和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的环节, 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其实, 上课的质量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课堂气氛的。枯燥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 反之, 生动的课堂会让学生对这门课充满信心和期待。

(四) 学校的建设和改进

整体来看, 大学生目前学的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 学生们主要把它归结为自身的身心状态或对专业的兴趣等以及外在的学习环境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从学校的层面上进行改进。在充满诱惑的社会里, 大学校园既要适当的管理又要适当的调节教学计划, 不能一成不变的沿袭已有的套路。学校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 解决问题。那么, 学校的建设才会变得有意义。

摘要:文章在对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多元化, 学习价值观正确, 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 学习效率满意程度, 课堂学习气氛, 学习流程采用上等均不尽如人意。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一新生,学习,学习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莫闲袁媛大学生学习动机整合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33) 37-39

[2]杜艳芳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文教资料2008 (10) 188-190

谈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 篇2

面对陌生环境和未知生活,因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大一新生会出现焦虑、受挫、担忧、混乱的心理现象。对于家长和新生来说,可以尝试以下的做法:

1.新生要主动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学会分清轻重缓急,提高自觉性,同时积极参与课余的活动,扩大交往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展现自我,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知道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看到自己的进步,珍惜积极所用有的,增强自信心。

3.做学习主人。对学习成败做出正确的归因。目前成绩不理想,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学习策略不对而不是缺乏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专心致志。

4.改变人际交往观念。用开放性心态接纳身边同学,设身处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5.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不盲目幻想,心动不如行动。

6.多余学长师姐联系沟通,寻找班主任、辅导员帮助,获得他们的支持。

7.作为家长可以在一定时期与孩子多联系,如入学之初多余孩子沟通,适当给与生活的建议。

大一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整 篇3

【关键词】大一新生 适应期 心理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81-02

通过近年来对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大一新生心理普查的结果发现,许多刚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面临着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适应不良现象,如果这些适应不良现象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和调试,势必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因此,高校应高度关注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期的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大一新生适应期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对大一新生心理普查的结果发现,30%左右的新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其不适应具体表现在:

1.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据调查,当被问及“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有什么不同”时,近30%的新生认为现实中学校和理想中的差别很大,颇感失望。很多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心里都有一幅美丽的“大学”蓝图,凭着自己的想象把大学生活描绘的美轮美奂、完美无瑕,但是进入大学后,却发现大学生活并非理想中的美好。很多新生同学会抱怨,教学楼、宿舍楼太旧;住宿条件太差,八个人挤一个破旧的宿舍;食堂的饭菜难以入口;教学设备太陈旧;图书馆的资料太贫乏;太多的生活琐事不得不亲力亲为;现实中的大学不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有些觉得尚不如自己高中的生活,开始怀疑、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这种反差使很多新生产生了失望心理,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有的甚至厌倦大学生活,失去了进取心。

2.目标失落后的迷茫

多数学生在高中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当考上大学后,许多同学失去了原来的目标,又没有及时确立新的目标,这是很多大一新生入学一段时间的思想行为特征。离开了家人的约束、老师牵着走的生活,面对突然增多的课余时间,期盼已久的自由变得如此迷惑,该如何开始未来的路,成为压在新生们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在新生面谈中有很多同学说,上大学之前,自己计划着在大学里要做好很多事情,但来了后,一两个月过去了,感觉自己什么也没做,都不知道自己天天都在忙什么,感到很迷茫。有的同学还认为在中学玩的太少,学习太累,上了大学后,就应该好好玩,因此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整日窝在宿舍里打游戏、玩手机,经常上课迟到、旷课等。

3.“相对平庸化”现象带来的自卑感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会突然失去自信,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中学,成绩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素质高低的主要指标,而在大学里,竞争的内容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组织能力也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因此,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新的衡量标准下失去了原有的优异,不再是被关注的中心,尤其看到班上有些同学多才多艺、能力较强,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常常会陷入失落和自卑的苦闷中,产生自我评价失调,出现“相对平庸化”现象,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失落和自卑感。有的同学在高中一直担任班级干部,进入大学后,由于彼此之间都还不太了解,竞选失败,或者老师安排的职位不中意,产生失落心理。

4.新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不适应

對于许多大一新生来说,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离开了旧的人际圈,新的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面对着一些口音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新同学,难免会产生不适应。在新生面谈中,也经常会听到有同学抱怨因为生活习惯不同,经常会与舍友产生矛盾。比如说有的同学总喜欢把东西乱放,总是忘记值日,导致宿舍乱七八糟。有些农村来的学生看到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着装比较时尚,谈论的话题自己又总是插不上话,不敢与同学交往总是担心同学瞧不起自己,无形之中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由于在新的环境里一时又难以找到诉说的对象,更多的是向高中的同学抱怨,心理的孤独感、思乡感、恋旧感便油然而生。

5.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适应不良

在中学,学习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作业、测试、考试多,老师的主导地位较突出,学生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习惯于时间被老师安排的满满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学,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去学,强调以自学为主。在大学里,面对自由支配的时间时,更多同学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更不知道应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去充实和完善自己,表现出空虚、无聊的情绪。

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

为了有效的消除大一新生的种种不适应心理,尽快适应学校的新环境,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转入正常轨道,我认为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对大学生活少一点幻想。

首先要尽快熟悉学校的“地形”,到校园的各处熟悉情况,例如,要了解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商店、食堂在什么地方,食堂什么时候开饭,学校有几个门等,学校周边都有什么建筑,附近有几路公交站点,这些都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清楚。同时,了解学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最好途径是多向学长请教,多数高年级同学也都较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生,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另外,也可以向自己的老乡请教,会感觉到一种贴近感和归属感。

随着这几年大学的扩招,很多大学校舍和师资都比较紧张,虽然近年来高教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远赶不上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引导新生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其承认和回归到现实中,减少心理的落差和失衡,能够面对不太尽人意的现实,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在大学里更多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相同的环境,人可以达到不同的发展水平,环境并不能决定一切。

2.新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规划好近期和远期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只要有积极的心态,人人都能成功。在他列出的17条成功原则中,积极的心态和明确的目标位居榜首。科学制订学习计划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一新生需要结合现状规划好近期目标(可以是一年)和长远目标(可以是四年),确立新的目标体系,制定相对性的学习计划,明确奋斗方向,完成角色转变,走好大学求学之路。

3.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客观看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引导新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又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悦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要认清在新的环境中自己的实力或潜力,树立自信心,接纳自我。我们要活出生命的价值,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愉悦地接纳自我,并通過各种方式不断完善自己。

4.帮助新生学会与人相处,调整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主题班会、学术报告、讲座、讨论会等方式,让新生了解和掌握成功人际交往的原则。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集体主义及和谐的校园文化。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了解新生的爱好和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文娱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这个集体,建立自己新的人际圈。而且老师、同学接触得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多,锻炼的机会也越多,能力提高的也快,自信心也会逐渐地建立起来。

5.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确立自主学习观。

培养新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帮助他们有选择的、有计划的学习。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知道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听学术讲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学习,关键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将所学知识有效的消化、整合。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妥善安排学习时间。我们也可以安排新老生交流会,帮助新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前景。向老同学取经,讨教学习方法,了解哪些课该重点学、哪些课该选修、考试时应如何复习等,可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6.重视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学后,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需要根据心理普查的结果,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针对新生出现的种种不适应现象,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做好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及时帮助新生摆脱心理障碍和压力,为他们提供倾诉烦恼的机会,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解决入学后所遇到的生活、人际、学习、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另外,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的专题讲座、心理沙龙、团体咨询等活动,帮助大学新生学会自我调整,加强适应期训练,塑造健康人格。针对新生中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除了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外,要及时和其家长联系。通过学校、家长、专业机构三方面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拿破仑·希尔.成功定律全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2 王孝华.大一新生迷茫心理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3)

3 周顺文.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J].渝州大学学报(社科报),2002(2)

4 樊富珉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篇4

关键词:大学,大一新生,角色转换

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 人们都会遇到各种问题, 这就要求人们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变化, 而个体的每一次适应实际上也是一次成长, 适应与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大一新生从中学迈入大学校园, 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方法、新的集体、新的管理模式、复杂的人际交往等, 能否主动接受新的挑战, 尽快适应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角色转换对他们能否积极成才、健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辅导员应该正确面对学生将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适应,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为以后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大一新生将面临的改变

(一) 生活方式的改变。

大多数中学生的一切生活都由父母安排, 他们只需要一门心思认真读书即可, 严重缺乏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 衣食起居都要靠自己, 导致很多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同时, 有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有天生的优越感, 认为学校的住宿环境、饮食状况不如家里;有的同学来自经济困难家庭, 来到大学, 处处需要花钱, 并且学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比家乡的有可能高了很多, 而且面对很多来自富裕家庭的同学, 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此外, 大学没有了高考的学习压力, 很多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 加之可自由安排的时间较多, 在没有人严格管束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学生生活散乱、精神空虚等一系列问题。尽快从过去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 积极适应新的生活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

与中学相比, 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发生了变化, 导致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任务上都和中等教育有显著的区别。中学课程教学, 教师讲得多、讲得细, 学生通过听课做作业完成学习任务;大学课程教学, 教师主要以讲难点、疑点和重点为主, 作业相对较少,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 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开学初, 经常有学生反映, 他们有的在高中学的理科, 在学了经济学专业以后, 不太适应偏文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差, 认为高数太难;有的学生不习惯于做分析型的作业, 不习惯在写作业前自己去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阅很多相关资料, 以形成自己的想法, 从而处于一种被动思考的状态;还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是完全自由, 他们有选择学习地点的自由, 不愿意去教室集体上晚自习, 等等。这些都是没有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表现。

(三) 人际关系的改变。

中学阶段的人际关系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人际交往更多的偏向于学习, 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 其他的无所谓, 同学之间的交际较单纯; (2) 同学绝大部分都是由同一区域、范围内的人组成, 大家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很容易产生语言的共鸣, 交往时容易交流、沟通, 彼此之间也有共同的语言。

就大学阶段而言, 一方面,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由于地域差异, 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 导致学习目标、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另一方面,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和价值取向。要想在大学阶段找某一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 就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 虽然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宿的需要, 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和共鸣, 非常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由于青春期闭锁心理, 当他们与大学里的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中学时的好朋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 由于有老朋友的存在, 常常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 因此他们宁愿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 从而阻碍了相互沟通和交流, 产生了不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四) 心理上的不适应。

由于环境的变化, 大学新生面临许多问题, 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

1. 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许多新生在中学时都是学习尖子、优秀学生、班干部。进大学后接触面广了, 发现自己不再拥有这一优势, 变得不再起眼, 不再是老师、同学经常关注的对象, 由此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2. 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接触了大学生活实际, 一些学生发现理想和现实的种种差距, 如录取专业与入学志愿不符、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与所见到的大学生活不符、理想的我与真实的我有差距等。

3. 发展与素质不协调。

上大学是为了发展、完善自己, 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知识不断增多, 精神生活领域逐渐扩大, 新的想法也就愈来愈多, 同时又觉得自己知识面狭窄,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影响了自我发展, 由此心理上感到焦虑、不安。

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对策

针对以上提到的种种不适应, 要使大学生积极成才、健康成长, 就要努力缩短大学新生的适应期,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克服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引导学生朝着预定的培养目标发展。

(一) 遵循自我适应为主的教育理念, 相信学生, 依靠学生。

学校要通过相关宣传和教育, 帮助大一新生转变认识, 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提高自我认同感, 树立自信心, 增强自我意志力;鼓励和支持大学新生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自身的努力, 以实际行动去完成环境适应的任务。

具体措施有:

1. 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和教育工作, 通过对学生深

入细致的了解,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好入校新生的思想问题, 使他们在学习、交际、生活中获得进步。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学会在快乐中成长。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是积极的自我肯定。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 坚定成功的信心, 相信一定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

2. 加强入学专业思想教育, 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实质是人生观问题, 学生的人生观往往通过专业思想反映出来。而专业思想问题一直贯穿大学生生活的始终, 其中最重要的时期在新生入学阶段, 所以应该把专业思想教育列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邀请高年级优秀同学介绍大学生活的经验和特点;向他们介绍本学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同学们目前的就业状况、本专业取得的辉煌成绩等作具体讲解等。这样会使同学们更早地了解现实、面对现实, 更快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

3. 指导学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 适应大学的教学特点。

同学们在中学时期的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而进入大学后, 面对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一时难以适应, 不知该怎样学, 不知如何看书, 不知要领, 一考试几门不及格。因此, 应及时将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向同学介绍, 教育同学大学里主要靠自己学习, 大量的课余时间靠自己安排, 要上好晚自习。学习不能仅限于听课和看教材, 应多与同学、老师交流和沟通, 多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也可以请教高年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一些学习经验。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 建立心理咨询与救济的网络体系, 有效开展工作。

最好建立由学校有关部门 (如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部门等) 、教师 (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等) 、老生 (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学生辅导员等) 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支持与救济网络体系, 建立相应的制度与长效机制, 及时给新生提供心理支持与心理救济。

同时要教会学生主动进行心理调整, 让他们认识到适应是开始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适应是自我成长的机会。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 勇敢坦然地去面对:不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感, 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 不因学习上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 不因经济上的一时困难而产生自卑感, 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而产生压抑感。还可以借助积极心理暗示, 比如, 告诉自己“适应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 我一定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生活”来增强自己适应新生活的信心, 以缩短适应期。

(三) 做好高中阶段与大学生活的衔接工作。

高中阶段应做好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培养, 加大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改革力度和对高考填报志愿的指导力度, 做好与大学生活的衔接工作。

具体措施有:

1. 加大对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学习的

独立性上下功夫, 给学生多一些独立自主的空间, 使学生学会学习, 经过独立思考来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处理好高考与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关系, 不能把教育重点仅停留在高考上面;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思考、选择、判断, 学会交往, 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 学会自我规划等。

2. 丰富高中教育生活,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

有意识地建立与大学的互动关系, 在教学领域加强与大学的沟通。

3. 对高三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进行指导, 通过各种

途径有效传递大学的各种信息, 辅导高中学生全面认识大学, 理性选择专业, 提前为大学生涯做准备。

大学和高中都应重视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 在高中阶段要做好衔接工作, 大学则要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采取有效手段, 引导学生克服各方面的不适应, 努力缩短适应期, 帮助学生尽快步入正常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兆信, 李远熙.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 2010, (05) .

[2]卞玲霞.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及其对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3]马志国.心理解析:大学生怎样适应新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10) .

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篇5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可能是与你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与宿舍成员搞好关系非常重要。融洽的室友关系,不仅使你心情舒畅,有利于学习,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反之,若关系不和,甚至紧张,就会给生活抹上一层阴影。那么,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使宿舍真的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呢?

1.尽量与室友统一作息时间,在日常起居生活中给予包容和理解;

2.不搞“小团体”,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和一部分人打得火热,而对 另一部分人疏远不理。

3.不触犯室友的隐私。尤其注意的是,未经室友同意,切不可乱翻其衣物。

4.积极参加宿舍集体活动。宿舍活动不单纯是一个活动,更是室友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形式。

5.给予别人关心,有难要帮。自己有事也要求助室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助为前提的。

6.不拒绝零食和宴请。倘若不论零食或宴请,你都一概拒绝,时日一久,别人难免会认为你清高孤傲,就对你“敬而远之”。

7.不要逞一时之快。你夸夸其谈,想处处表现得比别人聪明,最后只会引起别人反感。

8.维护共同的生活环境,完成该做的杂务。

9.学会赞美,不吝啬对别人的夸奖。

10.用合理的方式解决日常矛盾。

以上10点,虽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倘若都能做到,对处理好宿舍关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小小“蚁穴”也能够将良好宿舍关系的“千里之堤”给毁了。

班级迎新聚会上,环顾你的四周,你会发现同班同学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大学的班级简直就是一个“小中国”。

大学的班级已经不是大家中小学那种熟悉的班级概念。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就像打游击,上完一门换一个教室;班内同学来自全国各省市,不再像中学时大家都是同乡或近邻;班主任不会跟前跟后,如果他(她)没有担任你所修读课程的科任老师,则你很难看到他(她)的踪影,可能只是开学班会时见一次,期末班级总结时见一次。

简而言之,在大学班级变成一个相对松散的集体。正因为大学班级的特点,所以我们在班级交往方面给大家提出如下建议:

◆重视新生见面会。

班级新生见面会上,同学们的自我介绍要用心听,记住每位同学的样子和名字,这是一种礼貌和尊重,而且这有可能是你与某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唯一的相识机会。

◆积极参加活动。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班级旅行,野外郊游,节日聚餐,联谊晚会„„大一的班级活动尤其丰富,意在让大家尽快熟悉,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班集体。因为平时上课位置不固定,大家多是与宿舍同学坐一起,除去个别积极分子外,大部分同学的交流机会不多。所以班级活动就是班级大融合的最佳途径,因为是以“玩”为主题,气氛欢快,同学们都比较能放得开,都是年轻人很快就能玩到一起。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大学班级建设上恰如其分,如果没有在大一开始时就形成团结的班集体,同学们没有归属感,由于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那班级越往后走班级会越松散。所以每一位新生都应该有集体意识,以实际行动促进班集体的团结。

◆各司其职。

如果你有幸成为班委的一员,一定要联合其他班干部共同做好班级的建设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事务繁多,一般只能履行指导,建议的职责,真正班级的组织,管理,维护等各项工作其实是落在班委的身上,班委就是班级的核心,是全班同学的领导者和服务者。大学里一个班级的团结与否,常常是班委起着决定作用。

◆找准自己的位置。

非班委的同学要积极配合班委的工作,做老师、院系和同学之间的传话筒,管理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项杂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除了这些常见事务,有的班委在期末整理考试复习课件放到班级共享上,方便大家复习使用;有的为班内困难的同学举行募捐活动,这些都是发生在校园里的真事。一句话,班委的工作远非想象中那么轻松,他们默默为同学们做了很多事,如果还得不到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怎能说得过去。

◆尽心尽力。

当需要你为班级出力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例如校运会,班级文艺演出等,千万不要因为怕苦怕累,甚至是不想“抛头露面”的原因而拒绝,作为班级的一员,对班级要有一种责任感。而且在你为班级荣誉而战的时候,会收获掌声与欢呼声,而你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调整心态。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6

[关键词]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对策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招生生源素质的整体水平与公办普通高校相比有一定的落差,解决独立学院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对于保证新生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大一新生的现状

“9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流人群,自我意识强烈、兴趣爱好广泛,综合素质较高。这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大部分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在课余时间会让他们学习各种特长,如舞蹈、钢琴、绘画等,让孩子掌握更多的才艺,使得他们能够并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或比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落差。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极容易产生自卑感。

二、大一新生不适应因素分析

当大一新生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的行为习惯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因此经常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大一新生,在他们还没来大学之前,自理能力较差,到了大学之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南方考进我校的同学,这种地区的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冲突。

2.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由于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在高中和大学交汇阶段互不衔接的现象日渐凸显,由此,造成一些高中生进入大学以后出现诸多的不适应 。如上课形式呈现多样化:大课、小课、课内、课外。自学是大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大学新生在刚入校的前半学期往往不能适应这种主动性的学习思维,对于学习有些不知所措。

3.人际交往不合群

总之,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适应,尤其是经历心理上的震荡,因此,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引导和心理调适十分的重要。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建议

面对以上新生出现的一些不适应因素,结合我系学生的特点,提出以下对策:

1.入学教育的加强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学校的一切都很茫然,因此,需要对新生的入学教育进行加强和细化:首先,学院会对新生进行各个院系的介绍及一些注意事项。接着,各个院系的教研室针对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会对新生进行详细的专业介绍,让同学们逐渐对大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新晋商人才培养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渡过充实而又不盲目的四年,即在开学之初,让每位同学对每个学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一个规划:如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达到一个什么要求,针对大学四年所修的课外学分中包含的六项内容:个人修身与素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创新与创业、文化艺术、素质拓展与技能培训,在每个学期每项该修到几分,让同学们对每个学期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使大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心理教育的普查及心理辅导

对大一新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测评,它包括:SCL-90和UPI,根据普查结果SCL-90和UPI的异常值会筛选出一部分学生,对于有问题的会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系里会有心理专业的实习老师不定期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疏导大家由于这种刚来大学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紧张。

4.高年级学生学习经验交流

大一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可能会有一些不知所措。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能够给新生带来他们的实际经验。如告诉新生如何合理的分配自己的学习与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通过交流,让学生尽快的从一个高中生过渡到大学生。

5.利用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90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新生可以通过论坛贴吧、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站与高年级学生或者老师进行人际间的沟通交流。利用这些网络虚拟空间,新生可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答疑解惑,从而引导学生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步入到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不能总牵着他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总之,我们要采取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克服各方面的不适应,努力缩短适应期,帮助学生尽快步入正常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唐洪刚,刘夕宁,易乐.独立学院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 .黑河学刊.2014.

[2] 刘宇.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初探[J] .教育求索.2011(03).

[3] 李桂英.从大学新生的不适应谈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问题[J] .人才开发 2007(01).

[4] 薛德钧,田晓红.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春芳(1979-10-11),女,管理学学位,助教,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育管理。

王艳(1986-11-21),女,教育学学位,助教,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育管理。

浅谈大一新生如何适应高等医学教育 篇7

1 让大一新生尽快进入医学生的角色

高等医学教育的大一新生大多是18岁左右的年轻人, 正处于强体质、增学识、长思想、积道德的最佳时期。让学生明确角色、准确定位, 有利于学生确定自己的长、中、短期奋斗目标。

作为医学生的角色, 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 (1) 大学生角色。大学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一新生入学期间, 学校应以新生军训为载体,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从而自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和抱负。 (2) 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 学校要为大一新生树立一些看得见、学得着的好榜样, 如在抗击“非典”中, 叶欣、邓练贤、钟南山、姜素椿等无私无畏的白衣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做堤坝, 保卫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科研人员争分夺秒, 夜以继日, 用这些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事迹来说明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及怎样成为一名好医生。开展医生职业宣誓活动,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 (3) 社会人的角色。学习应以开展大学生助学贷款为载体, 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使他们懂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是一名合格中国公民的基本准则, 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规范。

2 加强大一新生心理适应性的调整

据了解, 许多医学大一新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每年都有学生因心理问题辍学, 令人痛惜。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有:现在大学新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有的在为人处世方面以自我为中心, 对同学宽容不够, 心理承受能力差, 有的因一些小事大打出手, 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有的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习尖子, 老师、家长对之宠爱有加, 一帆风顺, 但到了大学, 面对众多的佼佼者, 自己显得不那么出众, 不受重视了, 产生失落感;大学新生一般年龄在18岁左右, 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有恋爱的冲动, 但没形成正确的恋爱观, 受到挫折后, 有的心理扭曲, 甚至变态;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同学, 总以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 或在消费水平上不如一些经济上宽裕的同学, 也易产生自卑心理倾向。

针对上述问题, 学校要采取一定措施, 加强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性调整。可以采取如下几点主要措施: (1) 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开展符合学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心理调试方法。 (2) 坚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指导的心理辅导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咨询工作。学校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 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4) 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充分运用人性化管理原则, 所讲内容要考虑周到、细致全面、站在学生的角度, 为学生着想等措施。

3 促进大一新生教学方法转型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学习相比, 既有共同之处, 又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专业性。大学是专业学习阶段, 学生首先是按专业划分的, 大学生在入学前或入学后一段时间内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选择一定的专业, 确定主攻方向后, 就必须对该专业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以适应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需要。 (2) 自主性。大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较多, 而且在教学以外的时间, 授课教师和辅导员一般不对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做出具体规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特点自主安排, 并且可以自由选择教室、阅览室、图书馆或者宿舍进行学习, 老师也不再跟班检查督促。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 否则大量的时间就会白白浪费。 (3) 多元性。大学生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除课堂教学以外,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开展多方面的学习。如参加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 (4) 探索性。大学生的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性质。因此, 医学院校要及时安排资深教师, 对新生进行专业特点、历史渊源、现实作用及发展前景介绍, 指导新生如何学好专业, 使他们做到有备而来, 有条不紊,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大学课程的学习。

4 结语

总之, 大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医学高等学校应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对学生们有目的地进行必要的道德规范、理想信念、校纪校规的教育, 进行学习方法、心理、角色转换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尽可能的把有关教育工作前移, 引导他们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

摘要:本文分析大一新生如何适应高等医学教育问题, 从进入角色、心理适应性调整、教学方法转型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一新生,适应,高等医学教育,角色,调整,转型

参考文献

[1]谢文英.两成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N].检察日报, 2006-03-20 (7) .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8

关键词:大学新生,角色适应,生态系统理论

1 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

从单一“升学预备式”教育、被动依赖生活模式为主的中学阶段急剧转变到多样性教育、独立自由生活模式为主的大学阶段, 大一新生正经历着两种不同阶段过去时期所导致的不良适应。关于影响新生适应不良的因素, 刘丽玉认为新生学校教育适应不良主要是因为中学与大学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对立与冲突两者差异甚大的地方就是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习惯了高中单一挤压型升学预备式教育, 突然转换到轻松自主学习的氛围下, 新生对于老师上课到堂, 下课走人的教学方式不能良好地过渡。这种不适应不仅反映在学习生活中, 同时反映心理健康水平上, 司秀玲根据心理健康对新生角色适应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认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角色适应性越好。这一观点也验证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即同样的适应性时间, 学生会表现出不同心理反应。大学新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 同一性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其应对事件的心理反应, 进而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王书也在其《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概述》讨论当代大学生因自我意识的成熟与周遭环境变迁, 自我认同越发困难, 易产生一些诸如焦虑、失落、无所适从、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

2 新生角色适应存在的问题

第一, 角色适应障碍引起的不满。专业满意度是用来反映新生适应现状的一个基本指标。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 由于对所报专业了解不够, 使得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上不得不填“愿意”服从调配学校或所学专业不满意现象。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现象, 表现出对专业无兴趣, 甚至消极和抵触情绪。专业了解度偏低, 大多数高考学子都是出于从众的心理, 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而是选择人们口中的热门专业, 因此对专业的认同度不够高。当代新生都是“90后”且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作为家里唯一子女, 享受着优越的待遇, 部分溺爱型家庭给予过分保护, 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 一旦来到大学, 稍微不满就会扩大化。独生子女对于专业的满意度更低一些, 不满情绪跟非独的相比要严重。

第二, 人际关系不适引起的孤独感。新生交往圈子以同学和室友为主, 一方面他们来自全国各地, 由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 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 这一切难免引起学生的不适应。调查发现,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新生一个重大适应障碍:36.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欠妥。而有24.1%的学生与室友相处不融洽、有矛盾, 26.3%的学生喜欢独来独往。12.1%学生感觉与他人相处有恐惧感, 1.4%学生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另外, 大学老师的教学属于流动性教学, 面对面交流与接触的频率较低, 缺乏与老师适度的沟通, 导致双方关爱度缺失。

第三, 生活不适引起苦闷心境。新生中第一次寄宿的同学往往出现不能适应独立生活、集体生活的烦恼。女生和男生相比, 不能很好自理生活方面, 女生占比重12.5%, 而男生占有87.5%。

第四, 学习不适引起的困惑感。大学的课程设置、上课方式、学习方法等与中学相比存在巨大差异, 导致个别新生学习观念转变失败, 在学习上显得被动, 以致对大学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少新生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庸之辈”, 心理落差极大, 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有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模式转变不适应以及学习方法不正确等问题。在成人监控、指导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我监控与指导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 新生转变失败, 还处于接受学习方式, 对老师过分依赖, 缺乏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 很难适应大学学习规律。面对自我支配的空闲时间, 很多新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一方面大学课业不能完成, 另一方面又为不知干什么而苦恼, 学习上有很大的盲目性、被动性。

第五, 经济自理能力缺失带来的苦闷。来自农村的新生, 经济困难使得他们在完成“城市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 怀旧、恋家情绪浓厚。独生子女在家养成“衣来张手, 饭来张口”的习惯, 不懂如何独自理财。调查显示64.8%新生不懂理财, 花钱无计划, 每个月出现财政赤字。甚至有大学生通过借高利贷来满足自己高额的消费。

3 生态系统理论—对新生适应问题理论解释

20世纪初, 玛丽·里士满 (Mary Richmond) 和珍·亚当斯 (Jane Addams) 最先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 并从整体上把握个案, 着力关注人与其社会环境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方法同时注意个人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 强调人及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机能失调, 试图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把治疗和改革结合起来, 以使人的需要与人所处的环境之间更好的协调互动。根据布朗分布将人际关系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对新生角色适应问题进行操作化。

3.1 微观系统

影响大一新生角色适应的微观系统主要是指与新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能够直接影响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第一场所, 包括个人、家庭等。微观系统决定着新生的活动形态、角色和人际关系, 直接影响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具体来说, 微观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生理因素

女生和男生相比之下, 女生可以更好的的打理生活中的琐事, 而男生面对打理生活显得束手无策。根据研究得出, 从幼儿期, 男女生性别不同, 父母抚养过程中所灌输的思想概念不同, 使得女生更倾向模仿母亲打理家务事。同时, 男女性在思维发展上, 存在一定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女性思维方式偏感性, 且看中细节;男性思维方式偏理性, 且看中整体。因此女生心思更加细腻, 且能很好打理生活小事。

3.1.2 人格特质因素

独生子女在学业不安维度上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而言, 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和关爱辅导, 部分溺爱型家庭给予过分保护, 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 一旦来到大学, 有稍微一些不满就会扩大化。

3.1.3 个人角色因素

学生主体性缺失, 在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下, 学生从入学开始被具体的学习目标作为人生道路前行的标杆, 没有形成充分的自觉、自律和自控能力, 自我意识薄弱, 同时自我管理能力也缺乏。当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上大学后, 家长放下了对其严厉管束。大一新生普遍感觉到了大学校园的自由、随意, 盲目放松与放纵。男生看武打言情小说, 沉迷网络游戏;女生花过多精力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来消磨大学光阴。

3.1.4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 导致新生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出现适应障碍, 由此出现角色中断状况。父母对子女在学校学习成绩抱有较高期待, 对与考试、升学无关的活动漠不关心, 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在面对大学新生活和新的人际交往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不少问题和情况, 当新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实际能力, 在位置的领域面前, 新生必然表现出茫然、不安、恐惧等不适应现象。

3.1.5 同辈关系

同辈群体在基本相似的文化、社会条件下长大成人, 有可能形成基本相同的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将新生置于同辈群体的背景下, 更全面地分析其行为。与同辈群体的友谊关系可以让新生更好更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分享和感受情感、温暖、合作、相互尊重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促进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发展以及自我实现, 而受到排挤以及挫折的同辈关系, 这种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本身能够给人带来困难, 嫉妒、误解、压制和冲突等不良的交流方式使新生感到压力较大, 这些压力可能使他们不能顺利度过人生转折时期, 不能从高中生的角色转化到大学生角色中来。

3.1.6 学校因素

失当的学校教育。邓小平同志曾说:“十年改革的失误是教育, 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片面追求学习成绩, 管理上存在漏洞, 忽视做人的教育, 对社会状态的基本认识、社会生活的基本能了以及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都缺乏。导致一些新生在与同窗室友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处理,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2 中观系统及外观系统

中间系统包括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群体之间的事件。中观事件通常在较亲密的个人关系中发生, 是个人与对个人有最直接、最重要作用的因素之间的界面。当新生觉察到学校的价值观与其不一致, 而学校辅导员及老师不能有效去调适, 将会降低其参与学校活动的意愿;大一新生在缺席校园活动的同时, 也缺席了与其他同学沟通的社交活动, 通过网络游戏和电影来打发大学时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同时, 传播大量消极、腐朽的文化垃圾, 造成新生思想混乱, 盲目从众, 缺乏远大理想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影响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文化, 或者说是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所存在的外在社会文化脉络, 就是所谓的外部系统。

3.3 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关注人与大型组织和系统之间的互动, 分析个人在事物总体结构中的位置。当前, 一方面由于社会急剧变革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 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磨合期, 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失范现象的增加等往往会影响和冲击新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破坏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与交往, 削弱青少年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 由此可能导致新生角色不适应几率增高;另一方面, 中国现代教育努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 但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生角色转换成功。

参考文献

[1]司秀玲.大学新生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 2011, (03) .

[2]王书.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概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本) , 2010, (03) .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9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对250名大一新生实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回收率94.4%。平均年龄(19.54±0.70)岁。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全体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结果

人际关系上平均31.72,学习适应平均为36.53,校园适应上平均为26.45,择业适应上平均为28.65,情绪适应上平均为29.47,自我适应上平均为26.37,总体满意度平均为16.34。全体新生在CCSAS量表7个维度上均低于全国常模,提示新生的适应状况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可能与新生入学时间短有关,本次调查是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进行的,又加之中间国庆放假一周,学生实际在校20天左右。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新生入校三个月后,25%的新生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其中非常不习惯大学人际方式的学生占3.6%;另有24.6%的学生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极少或根本不参加集体活动等(2)。因此,本结果与同类调查结果存在一致之处。

2.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结果比较

在校园适应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的平均数的差异显著(T=1.7,P<0.05),即贫困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上更好。究其原因,从新生报道当天的绿色通道到入学不久后新生勤工俭学以及前不久刚刚上报的中天奖学金,使得贫困生充分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因此对校园的满意度上有更好的结果。

2.3 生源来源结果比较

单招单考、3+2班、普通班在各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情绪适应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单招单考班的学生与普通班和3+2班的生源相比,单招单考班适应效果更好。单招单考来自中专学校,其教学模式,学生的管理方式与高中生源存在很大差距,但与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存在相似性,因此这些学生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适应性更好。3+2生源来在职业高中,松散的管理模式使得他们对相对管理严格的大学校园感到适应困难。

2.4 不同性别学生结果比较

在校园适应这个维度上,男生与女生的平均数的差异显著(T=2.1,p<0.05)可见全体新生的适应问题更主要是占其绝大多数的男生的适应问题。女生仅占总人数的16.30%相比之下,占新生总人数87.30%的男生所表现出的适应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可见全体新生的适应问题更主要是占其绝大多数的男生的适应问题。

3 加强新生适应能力的对策

3.1 加强思想启蒙,引导学生培养主动性心态,全新认识和定位大学生活。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我。自我了解是一个大学新生接受大学教育、追求人生发展目标的前提,能否正确认识自己,这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全面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启蒙教育,帮助大学新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定位和评估,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社会经济地位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协助大学新生对自己的能力与特点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够正确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评价,对别人的评价能够正确对待,能够积极地面对自我的现实状况。

3.2 创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提高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

校园学生活动可谓琳琅满目,但很多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都停留在班干部层面上,很多同学都是一般的参与者,甚至是观众,严重缺乏参与性,对提高大多数新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作用甚微,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科学有效地设计学生活动,让大部分的同学都直接参与组织、策划、实施等工作,让新生在实践活动中去锻炼自身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力。

3.3 思政工作者自身管理方式的转变

校园管理环境的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校园纪律制度等方面。尤其在管理方法上,大学的管理方式与中学大不相同,“90后”学生对“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极为排斥,他们更强调自我管理。面对新情况,辅导员一方面应通过与学生谈心、搞活动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应通过指导、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整个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整个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将来的发展,良好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整个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良性循环的开始,做好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会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注释

1陶沙.从生命的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文),2000(2):81-87.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10

1 大一新生高数学学习困难外因分析

1.1 教学内容衔接问题

高学和中学的数学内容虽然有一些重叠部分, 但是高等数学较之中学数学, 其内容更具抽象性。中学数学的内容主要是常量数学, 它研究的对象基本上是常量关系以及平面、空间的直线与简单的曲线、曲面等, 其概念直观、简单, 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而高等数学的内容是变量数学, 其研究对象是非常现实的材料, 是客观世界中更为广泛、抽象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 是数和形的抽象与一般化。概念的产生是对各种运动现象的提炼与加工, 具有辩证性、客观性、抽象性等特点, 难以形象表述, 逻辑推理的语言和辩证的方法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困难。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 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广泛的应用, 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而言, 出现不适应是难免的。

调查了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衔接, 调查结果表明大一学生对于反三角函数 (67.14%) 、导数微分的理解 (56.43%) 及积分的计算 (51.43%) 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 对于数学归纳法 (34.29%) 、极坐标 (33.57%) 、反证法 (22.14%) 、参数方程 (15.00%) 等知识的掌握也不熟练。究其原因归为三类: (1) 技术类, 包括反三角函数、极坐标、参数方程, 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掌握不好的原因大多是在高中时期没有接触过, 这是由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功利性较强, 迎接高考成为许多中学的主要目标, 高考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作为选学或干脆不教, 由此造成部分内容与高等数学脱节, 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 (2) 理解类, 包括极限、导数、微分与积分的理解和应用, 由于高数概念基本上是抽象的产物, 大都以运动的面貌出现, 具有辩证性、客观性、合理性等特点, 难以形象表述。对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有很高的要求, 学生理解上的障碍直接影响了高数学习的效果。 (3) 应用类, 包括数学归纳法、反证法等, 高数将这类知识作为一种方法、技巧, 强调灵活运用, 主要用于对性质定理结论的证明, 而高中数学仅把它当作一个知识点简单讲授, 对于应用能力并不重视, 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缺乏, 在理解定理和做题过程中会显得力不从心。

针对知识点衔接的问题, 26.4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高数影响很大, 57.14%学生认为有一点影响, 只有16.4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可见这种知识层面的衔接问题对初入校的大一新生来讲是一个难点, 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造成了一些心理压力。

1.2 教学方式的转变

中学阶段, 许多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 学校和教师几乎安排好了学生每天的学习进程, 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 总结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及解题技巧等主要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有了这些准备工作, 学生课后基本不用研读教材便可直接完成作业。同时, 中学数学课堂的容量较小, 训练巩固的时间相对充裕, 各知识点可能涉及到的题型, 教师基本上都能讲到, 学生大多是模仿练习, 为了迎接高考, 学生进行大量的题型训练, 围绕某个知识点反复做题加以巩固, 单元测试、章节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更是枚不胜举, 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主动精神缺乏, 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高等数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知识的深度以及学时限制等原因, 数学课的教学已不再像中学那样面面俱到, 大学课堂重视定理、概念教学, 重视定理之间的逻辑演绎、论证, 而较少对学生进行题型训练,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支配的时间比较多, 对于依赖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知识的大一新生, 明显不能适应, 不能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课后花大量时间仔细研读教材和认真思考已成为学习重要环节。

在问卷中, 33.57%的学生认为能适应高数老师的讲课方式, 50.00%认为不是很适应, 16.43%感到十分不适应, 可见有半数的学生在高数课程的学习中没有适应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深化所学知识, 独立发展能力的一个起点, 这种不适应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1.3 学业自主性状况

大学与中学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学学习更加强调自主性, 学业上的自主性直接影响到学习行为的发生, 进而影响到学习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将近半数 (48.76%) 的学生并没有付出太多努力, 这反映出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态度的明显转变, 其成原因是值得深思的。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 考取大学是最具诱惑力的行为归因, 但进入大学后, 这一因素就不复存在了, 大一新生基本上处于如释重负的解脱状态。不少学生学习懈怠, 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机不强烈。

1.4 学习氛围的影响

大学与高中学习氛围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学习环境的变化, 高中学习环境相对单纯封闭, 主要限于教室和家庭, 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进入大学之后, 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大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相对宽松, 大量的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 由于习惯了中学被动的学习生活方式, 许多学生感觉无所适从, 有的忙于各类社团活动, 有的沉迷网络或游戏, 学习目的不明确, 思想松懈, 造成学业困难。

调查显示, 选择在宿舍学习和图书馆及自习室学习的学生各占半数, 对于在宿舍学习的效果, 只有22.14%学生认为在宿舍学习氛围好。选择在宿舍学习的学生人数很多, 但认为在宿舍学习效率高的人确却比较低, 有50%的学生选择学习效率比较低的宿舍, 从侧面反应大一学生学习学习氛围令人担忧, 这种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业上的“低兴奋度”,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2 几点措施与建议

2.1 加强教学内容衔接

高等数学在知识上是中学数学的继续和提高, 在思想方法上是中学数学的沿袭和扩张, 在观念上是中学数学的深化和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与中学数学知识点的衔接问题, 首先通过高数教材与中学教材的比对, 找到它们在内容上的差异, 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中有的放矢量;其次, 查漏补缺, 高中数学实施新的课标后, 高数中有些必备的基础知识被删除, 主要包括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余切函数、反三角函数、极坐标、数学归纳法、参数方程等, 教师在高数教学课程中涉及到这些内容时要进行恰当的补充, 不能一带而过。个人认为制作成“微课”是一种很好的弥补办法, 既解决了高数课时不足的问题, 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课外学习资料。最后要注意引申提高, 高中数学实施新的课标后, 将高数中的极限和导数下放到了中学教材中, 中学在处理这些内容时无论是视角还是方法都比较浅显, 所以在高数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这些内容要深入挖掘它们的内涵, 引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再次接触到这些内容时, 有全新的感觉,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2 关注差异

这里的“差异”体现在两方面: (1) 纵向表现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被动学习和大学要求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差异。大一新生处于适应阶段的初期, 教师不应忽略其在学习能力上的不足, 应当注重能力、思维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教授课程, 了解学生的需要, 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进行激励和监督, 人际交往过程中, 情感相容者交往频繁, 关系密切;情感不合者难于沟通, 甚至于互相排斥。因此, 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来赢得学生的信任, 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2) 横向表现为学生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差异。如文理科、不同生源地等会形成学生间不可避免的差异, 根据“木桶原理”, 要想提升学生整体学业水平, 对于基础较差学生的关注尤为重要, 而我校统一的授课方式忽略了这一点, 因此, 可以考虑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要求的不同而分级教学, 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 自我管理

大一新生要清楚的认识到, 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与中学阶段是截然不同的, 进入大学后, 学习更多靠自己, 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自觉学习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一方面要及时发现自己对于知识掌握的不足, 查漏补缺, 增强自学能力, 主动获取知识, 充分利用身边资源, 有问题多向老师请教, 主动的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 要调整思维方式以适应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思维的转变, 主动思考, 深入挖掘, 对知识的理解不能浮于表面, 培养自己灵活应用的能力。最后思想意识上要明确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的意识, 经常性给予自己激励, 培养信心、耐心和决心。

2.4 营造氛围

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的应试教育, 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思维和能力, 因此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启发,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的学习和功利的学习。氛围环境的影响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大一新生高数学习困难这一问题。

总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大一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人才培养和学生成才的严重问题, 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要多方面协调配合, 齐抓共管并形成合力,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及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解决大一新生高数学习困难, 确保每一个学生不掉队, 确保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高等数学是财经类院校多数专业普遍开设的必修基础课,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进入大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初学高数的新生学习困难的人数逐渐增多, 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改善这一状况, 提高教学质量, 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数学大一新生,教学质量原因剖析,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胡克娟.大学新生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剖析[J].数学教学与研究, 2011 (54) :76-77.

[2]高秋菊.关于从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学习方法转变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26 (8) :205-206.

上一篇:工作评价下一篇:高三历史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