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泌林R

2024-05-08

优泌林R(精选五篇)

优泌林R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80例, 男30例, 女50例, 年龄45岁~80岁, 平均年龄62岁, 病程5年~40年, 平均10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类:采用WHO (1999年) 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值11.5%~14.0%, 平均12.6%.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其中肢体麻木40例, 糖尿病白内障20例, 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15例, 脑血管意外5例, 合并有肢体麻木、白内障15例。经口服药物 (二联以上) 血糖控制欠佳, 需使用胰岛素治疗。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40例采用优泌林70/30R联合阿卡波糖治疗, 对照组40例单用优泌林70/30R治疗。2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优泌林70/30R起始用量为早14 U、晚10 U, 后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阿卡波糖片50 mg, 每日3次, 于第一口饭时嚼服。对照组优泌林70/30R用法、用量同治疗组。并发症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保持良好的饮食控制。治疗3周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确立的中国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用药3周后, 患者多饮、多尿等临床症状好转, 空腹血糖控制到3.9~7.2 mmol/L, 餐后2 h血糖<10.0 mmol/L, 连续用药12周后, 复查糖化血红蛋白<7.0%为有效。用药3周后, 患者多饮、多尿等临床症状存在, 空腹血糖控制>7.2 mmol/L, 血糖>10.0 mmol/L, 连续用药12周后, 复查糖化血红蛋白>7.0%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χ2=5.00, P<0.05.

经治疗, 2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 治疗组控制血糖平均时间为9 d, 对照组为13 d,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主要以餐后血糖控制不佳为著。

3 讨论

控制血糖不仅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患者病死率, 而且会大大降低糖尿病相关的医疗费用。当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低于7%时就能明显减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在积极健康教育、控制饮食、体育锻炼的基础上, 对于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显得尤其重要。

优泌林主要成分为30%重组人胰岛素 (常规人胰岛素) 、70%精蛋白锌重组胰岛素 (中效人胰岛素) , 作为2型糖尿病的补充治疗, 可有效控制全天血糖的基础水平。阿卡波糖为α-糖苷酶抑制剂, 食物中淀粉、糊精和双糖的吸收需要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糖苷酶, 这一类酶可延迟碳水化合物吸收, 降低餐后高血糖, 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 (或不太高) 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另外, 阿卡波糖还可通过促进胰高糖素样多肽-1 (GLP-1) 及胆囊收缩素 (CCK) 的释放, 轻度抑制食欲[1]。优泌林70/30R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 达到理想控制。治疗12周来, 无低血糖发生, 仅1例出现腹部不适症状。优泌林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经口服药物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 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者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优泌林R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4年8月—2015年4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口服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 均符合1999年WHO 2型糖尿病 (T2DM) 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及脑部疾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无感染、创伤等应激情况。随机双盲分为优泌乐25组和优泌林70/30组, 优泌乐25组33例, 其中男15例, 女18例;平均年龄 (52.3±9.7) 岁;体重指数 (BMI) (23.10±3.12) kg/m2;空腹血糖 (10.35±2.63) mmol/L, 餐后2 h血糖 (15.46±4.53) mmol/L, HBA1c (9.73±1.27) %。优泌林70/30组33例, 其中男17例, 女16例;平均年龄 (53.7±9.5) 岁;BMI (22.90±3.47) ;空腹血糖 (10.52±2.46) mmol/L, 餐后2 h血糖 (15.16±3.84) mmol/L, HBA1c (9.49±1.09) %。2组在性别比例、年龄、BMI、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上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方法所有患者停用原有口服降糖药, 严格控制饮食和适度运动, 2组分别予优泌乐25和优泌林70/30控制血糖。2组起始剂量为每天12 U (早6 U, 晚6 U) , 优泌乐25餐前即刻皮下注射, 优泌林70/30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每周调整1次胰岛素用量, 每次调整前均测8时点血糖谱, 根据血糖谱调控胰岛素, 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4.4~7.0 mmol/L, 餐后2 h血糖<10 mmol/L[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征求意见稿) ], 共治疗12周。12周结束时, 再次测定空腹血糖、HBA1c, 计算平均餐后2 h血糖, 观察BMI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的次数。低血糖的判断标准为:血糖<3.9 mmol/L。血糖测定用雅培安妥超越血糖仪, HBA1c用拜耳公司DCA2000测定。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2组FBG、2 h PG、HBA1c较前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治疗后2组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h PG优泌乐25组优于优泌林70/30组, 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组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2组BMI治疗前后及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2.4优泌乐25组出现轻微低血糖2次, 无严重低血糖发生;优泌林70/30组出现轻微低血糖9次, 出现严重低血糖2次,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 患者最终往往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优泌乐25和优泌林70/30均为预混胰岛素, 两者在组成、药代动力学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优泌乐25由25%赖脯胰岛素与75%鱼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组成, 于餐前15 min或进餐时皮下注射, 用药约1 h胰岛素浓度达到峰值, 作用时间持续10 h~14 h。其中赖脯胰岛素是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注射后由于较快解聚而起效较快, 达峰早, 作用持续时间短, 从而能在餐前即刻注射, 很好地模拟餐后胰岛素分泌模式, 控制餐后血糖效果更好。优泌林70/30由30%重组人胰岛素和70%鱼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组成, 于餐前30 min皮下注射, 用药约2 h~4 h胰岛素浓度达到峰值, 作用时间持续12 h~14 h。其中短效成分 (重组人胰岛素) 存在吸收上的延迟, 难以满足餐后高血糖的要求;而且中效短效均有峰值, 易造成餐前及夜间低血糖[2]。

本组结果表明, 优泌乐25和优泌林70/30都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平均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后体重稍增加, 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组在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在餐后2 h血糖的控制方面, 优泌乐25优于优泌林70/30, 且优泌乐25低血糖发生率低。因此, 优泌乐25的总体疗效、安全性要优于优泌林70/30, 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丽萍.优泌乐25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31 (1) :140-142.

优泌林R 篇3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60例血糖控制不理想2型糖尿病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龄36~70岁,病程为3~25年。所有患者口服2种或2种以上降糖药(双胍类、磺脲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而未使用胰岛素。入选标准:FBG≥8.0mmol/L,2hPBG≥11.1mmol/L,HbAlc≥8%。均接受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在严格饮食治疗、体力活动相对固定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70/30)并口服二甲双胍0.25 mg每日3次。优泌林(70/30)初始剂量为10 u/d,分2次注射,应用胰岛素笔进行注射,精确掌握注射药物剂量。1周为剂量调整期,每次调整2 u治疗。目标为:FBG<7.0 mmol/L,2hPBG<10.0 mmol/L,HbAlc<7%。待血糖稳定后进入10周的药量不变观察期,分别于观察前后行固定餐试验(每次检测前食用相同的早餐),用生化分析仪监测FBG、2hPBG、HbAlc,观察胰岛素用量,并2月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并注意患者体质量指数的变化。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治疗后,均已达到治疗目标:FBG<7.0 mmol/L、2hPBG<10.0 mmol/L、HbAlc<7%,并长期应用上述药物维持治疗。

3 讨论

2型糖尿病多在33~40岁之后发病,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并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向。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多年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而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二者兼有引起[2]。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特别是糖尿病早期,由于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胰岛素抵抗)导致糖耐量降低,致使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甚至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形成了以胰岛素相对不足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能对疾病有正确的理解,有症状时服药,无症状时不服药。长期的高血糖,脂质代谢紊乱导致的糖毒性,脂毒性。造成身体各种组织特别是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眼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等不可逆病变。此观察应用的人重组胰岛素(优泌林70/30)补充胰岛素。优泌林(70/30)为30%重组人胰岛素(常规人胰岛素);7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中效人胰岛素)属于中效胰岛素(NPH):皮下注射,1.5~4 h起效,作用高峰6~10 h,持续约12~14 h。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并能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增强肠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不刺激内源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并能降低体质量。与胰岛素合用,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进一步防止低血糖发生。此外,通过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较胖,常导致身体疲乏无力,体力活动及体育锻炼极少,即使有过锻炼的经历,也很难长久坚持。经过较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并进行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对患者心理状态、控制糖尿病的信心、生活积极性等各个方面均有改善,这对于提高糖尿病人群的心理素质有重要意义。并且两药合用控制空腹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量,改善患者体质指数。经济适用。是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选择。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方法 将6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应用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并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25 mg每日3次。优泌林70/30初始剂量为10 u/d,分2次注射,应用胰岛素笔进行注射,精确掌握注射药物剂量。1周为剂量调整期,每次调整2 u进行治疗。二甲双胍,每次0.25 mg每日3次。结果 所有患者经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治疗后,均已达到治疗目标。FBG<7.0 mmol/L、2hPBG<10.0 mmol/L、HbAlc<7%,并2个月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并注意患者体质指数的变化。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适宜用此方案治疗。

关键词: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二甲双胍片,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优泌林R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所有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 根据纳入标准和自愿原则, 选取符合条件的糖尿病患者90例,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47例, 年龄最小34岁, 最大75岁, 平均年龄51岁, 体质指数 (BMI) 为 (21.33±1.66) Kg/m2。根据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分为优泌林30 R组 (A组) 45例, 二甲双胍联合优泌林30 R组 (B组) 45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BMI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如下: (1) 服用口服降糖药, 疗效较差, 空腹血糖长期>7 mmol/L; (2) 既往未注射过胰岛素治疗; (3) 排除糖尿病并发症者; (4) 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者; (5) 排除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 (6) 排除药物说明书上禁用的病症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停用目前口服的降糖药2天, 于第三天清晨抽血化验。经过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血液学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2 用药方法:

A组患者早晚餐前30分钟进行皮下注射, 初始剂量为20 IU/d, 之后检测患者血糖 (三餐餐前、餐后和临睡前) , 根据检测结果适当调整剂量。目标血糖控制:空腹7.0 mmol/L以下, 餐后2 h 10 mmol/L以下。B组患者优泌林30 R注射方法同A组, 每次口服二甲双胍250 mg, 随三餐服用, 并检测血糖, 血糖控制目标同A组。除药物治疗外,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健康宣教, 并协助其合理安排饮食, 进行适当的运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学指标比较

经过3个月的药物治疗和跟踪调查发现,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 。A组患者空腹血糖为 (5.96±0.61)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7.93±0.87)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 (6.96±0.95) %;B组患者空腹血糖为 (5.88±0.45)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7.63±0.49)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 (6.92±1.1) %。

2.2 临床指标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剂量调整后, 血糖水平均控制在目标控制范围内。A组达标时间为 (12.0±2.10) 天, B组达标时间为 (7.6±1.6) 天;在使用胰岛素剂量方面, A组患者每日剂量为 (21.11±4.81) IU, B组患者每日剂量为 (17.08±3.15) IU;在低血糖的发生方面, 经过3个月调查统计发现, A组患者出现低血糖次数为 (0.86±0.38) 次, B组患者出现低血糖次数为 (0.35±0.16) 次。两组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2。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发生包含胰岛素抵抗、肝糖输出异常、糖耐量低减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等诸多过程。其发病的基础是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2], 发病的关键则是胰岛素抵抗[3,4,5]。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出现, 胰岛β细胞功能进入了缓慢衰竭状态, 主要原因多为长期胰岛素的抵抗会对胰岛β细胞进行连续的损害[6]。因此, 在临床用药中既要避免药物对胰岛β细胞的进一步刺激, 又要减轻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二甲双胍具有减少肝糖输出的功能, 作用机理是对肝糖异生的抑制, 其降糖机制也并非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而是增强了胰岛的敏感性, 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 降低胰岛素抵抗[7,8,9,10]。因此, 二甲双胍不但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而且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时无降糖作用, 可以显著地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亦有研究表明, 二甲双胍能够减少血管内粥样斑块以及血栓形成, 能够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预混胰岛素优泌林30 R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但此类胰岛容易出现早晨以及晚餐前血糖升高, 其主要原因是混合的胰岛素成分无法分别进行调节, 胰岛素的药物动力学和人体的胰岛素分泌模式不尽相同。单纯用胰岛素治疗,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餐后2 h血糖依然处于高水平, 患者容易出现早晚餐前和夜间低血糖。特别是65岁以上既往有心、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可高达20%[11]。

本研究发现, 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都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P<0.05) , 而二甲双胍联合优泌林30 R能够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缩短达到目标血糖的时间,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与单用优泌林30 R比较优势明显 (P<0.05) 。提示二甲双胍联合优泌林30 R能够明显改善血糖和胰岛素抵抗, 减轻血糖波动的程度, 同时强化了优泌林30 R的降糖作用, 从而提高疗效。二甲双胍联合优泌林30 R治疗糖尿病, 通过控制全天的血糖, 不但能够保护胰岛功能, 亦能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和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弥补了优泌林30 R容易出现餐后控制不佳的情况[12,13]。

优泌林R 篇5

关键词:初发糖尿病病足,肥胖型糖尿病,二甲双胍,优泌林

作为临床一项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 糖尿病常累及到血管、神经、肾、足部等多个系统, 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而言, 糖尿病病足为一项严重的并发症。临床针对初发糖尿病足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 常规采用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法, 尽管此方法可降低患者的血糖, 但对足部血管的早期病变缺乏针对性的治疗, 进而导致糖尿病足恶化现象的发生[1]。因此, 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展开安全、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以92例初发糖尿病病足的肥胖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就联合应用二甲双胍与优泌林对初发糖尿病病足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的临床疗效展开探讨。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92例初发糖尿病病足的肥胖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0例, 女42例;年龄分布:40岁~68岁, 平均年龄 (54.8±7.6) 岁;病程为6~18年, 平均病程 (5.9±4.1) 年。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符合肥胖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体质量指数均超过25kg/m2, 并伴有早期糖尿病足。排除胃肠道感染、胃肠道肿瘤、意识不清、低血糖急症、以及处于妊娠期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均接受包括饮食控制、疾病知识教育、运动锻炼等在内的常规治疗, 所有患者均口服二甲双胍, 一天1.5g。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 注射优泌林药物, 起始剂量具体为:早15U/d, 晚10U/d。同时对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若未出现低血糖症状, 则将剂量逐渐增加至早40U/d, 晚30U/d。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按照医嘱对足部进行保护。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 、后抽取 患者4 m L静脉血 , 对其空腹 血糖 (FB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IC) 、餐后2h血糖 (2h PBG) 、踝肱指数 (ABI) 等指标进行测量与计算, 并对患者足部干燥、皲裂及胼胝等病变改善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 (±) 和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情况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ABI、FBG、Hb AIC、2h PBG分别为 (1.16±0.24) 、 (6.02±0.51) mmol/L、 (7.01±0.32) %、 (8.2±1.4) mmol/L;对照组则分别为 (0.78±0.13) 、 (6.59±0.58) mmol/L、 (7.32±0.36) %、 (9.4±1.6) mmol/L:分析数据可知, 观察组的ABI显高于对照组, FBG、Hb AIC、2h PBG等指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显著,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足部病变的改善情况

治疗前, 两组患者足部差异情况不明显, 治疗后, 观察组中仅10例干燥皲裂、8例胼胝、6例发生足癣;而在对照组中, 24例例干燥皲裂、21例胼胝、19例发生足癣。观察组患者的足部病变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显著,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3结论

目前, 临床常采用常规的控制饮食、口服二甲双胍, 以及疾病知识教育等方法对初发糖尿病病足的肥胖型患者进行治疗, 这一治疗方法尽管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 但未能重视足部血管早期病变的控制, 对初发糖尿病足也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而未能充分改善患者的足部症状[2]。

作为一种双胍类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备多种降糖机制, 可有效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及肝糖的输出, 增加人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 促进周围组织对血糖的吸收与利用, 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可产生显著的降糖效果, 同时不会降低对正常人的血糖水平。此外, 优泌林为一种人工胰岛素, 通常在降糖药物未起到理想效果时使用, 可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进行快速、稳定降低, 且发生的胰岛素抵抗反应少。对于应用二甲双胍难以对血糖有效控制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 应用优泌林具有显著疗效, 且不会产生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等不良反应, 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与优泌林进行治疗, 可在增加患者体内胰岛素量、减轻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的基础上, 实现糖尿病足的良好控制[3]。

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优泌林可促进患者体内胰岛素量的增加, 在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全面控制的基础上, 有效降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FBG、Hb AIC、2h PBG水平, 而这三项标准即为血糖控制的标志性指标。通过对肥胖型患者血糖的良好控制, 可促进初发糖尿病足的足部病变情况的改善与恢复, 进而使患者的ABI含量出现升高。

综上所述, 对初发糖尿病病足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二甲双胍与优泌林联合治疗, 可有效控制血糖, 改善患者足部血管, 促进足部病变的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向阳.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48例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05) :37-3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优泌林R】相关文章:

上一篇:互动式下一篇:冠心病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