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期卒中

2024-05-21

恢复期卒中(精选九篇)

恢复期卒中 篇1

1护理人员帮助和引导患者控制情绪

一般患者的应激反应时过境迁, 不良心理反应逐渐淡化、消除, 但是很多患者沉湎于反复记忆, 自怨倒霉, 应激持续下去。恐惧、焦虑、抱怨/抑郁是患者常出现的心理反应, 常常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 甚至愤怒、冲动。这是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自我保护所表现出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 如果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得不到适当的调适和解脱, 易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为使患者从痛苦、恐惧和忧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护士和家属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 做到态度和蔼、热情, 照顾和护理耐心周到细致。护理人员帮助和引导患者控制情绪,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大喜、大怒、大悲、恐惧都有可能引起疾病复发, 要避免患者情绪波动, 尤其要强调“制怒”, 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 减少疾病复发。护士应告知家属和患者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释放宣泄不愉快的情绪, 又不能发泄过分, 否则, 影响自己的生活, 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因为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 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 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就如有一位老太太, 大儿子是晒盐的, 小儿子是卖伞的, 老太太总是发愁, 阴天担心大儿子晒不了盐, 晴天担心小儿子卖不了伞。可是有人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 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 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多好!”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 便高兴起来。说明换个角度看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要帮助患者找出逻辑错误信念, 重建认知结构, 消除不良情绪干扰, 矫正其认知扭曲, 理性对待生病后所面临的问题, 敏感多疑的患者, 往往把别人无意甚至好意的行为, 误解为怀有恶意或轻蔑自己, 好猜疑, 不信任别人, 也是常出现的问题, 这些人常常自卑感较强。护士和家属应该理解尊重患者在先, 与患者谈心沟通, 认真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要以温柔亲切婉转的语言和患者交流, 技术操作要认真、熟练、果断利落, 让患者产生安全感。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 满足他们的需要, 取得他们的信任,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他们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 使其接受教诲, 确立生活目标并尽快达到目标。对患者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以鼓励和奖励, 这需要较长时间与极大的耐心, 但是要防止患者的依赖和纠缠。

2恢复期患者心理护理

对恢复期患者, 家属要与护理人员配合, 帮助患者做一些阅读治疗 (看书读报) 和文娱治疗 (音乐欣赏和影剧欣赏) , 使患者拥有良好愉快的情绪。尽量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 使患者体验到存在的价值, 即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 对于肢体功能恢复也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对失语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真正理解尊重他们;失忆患者要动用各种手段, 在家属的积极配合下, 给患者以良性刺激, 如重现某些场景, 唤醒患者的意识, 让他们尽早恢复记忆。

3结论

恢复期卒中 篇2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养生理论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NIHSS和MRS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中医养生理论护理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15-01

目前,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然而其后遗症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60%-80%的患者遗留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给家庭造成严重负担[1]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给予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将研究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24例;年龄59~75岁,平均年龄为(67.1±6.3)岁;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为(67.3±6.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首先使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按摩:选取患者上肢的曲池、肩髃、合谷及下肢的足三里、梁丘、髀关和太冲穴位,每个穴位按摩2-3min,2次/d,医护人员按摩时应注意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按、揉力度,督促患者保暖。(2)叩齿法:采用叩齿法预防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保持心神合一,紧闭双眼,将上下牙齿有节奏的进行叩击,约20次左右,可根据患者的锻炼进展增加叩齿力度和次数。(3)咽唾法:叩击后应将舌在口腔中紧贴牙面和牙床搅动,注意用力柔和自然,遵循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原则进行搅动,搅动36次能够按摩齿龈,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牙龈部位的营养血供。若患者感觉口中有唾液产生,应告知患者不应咽下,继续将舌贴着上下牙床和牙面搅动,当唾液逐渐增多,可用舌抵上鄂部将唾液聚集,鼓腮多次进行唾液含漱,再分3次慢慢咽下,10个循环效果最佳。(3)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通常注意站立和平衡,医护人员应对其站立、行走、平衡、上下楼梯等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行走能力。此外,医护人员应搀扶患者多在室内行走或者平衡杠内进行迈步训练,也可借用助行器。(4)八段锦:八段锦主要是由八节操组成的,每节一个动作,通过保健操的形式进行开展,30min/次,1次/d,3次/周,3个月为一个疗程。(5)饮食调理:脑卒中患者应多食用低脂、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烟忌酒。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应叮嘱患者以清淡食物为主,如银耳大枣粥、山药粥、莲子粥、蔬菜汁和水果汁等,忌吃辛辣食物;对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应多食用活血益气,健脾强身的食物,如瘦肉、蛋类、动物肝脏、奶类食物,忌吃油腻食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多发的中老年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2] 。中医养生理论主要是指将患者当作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根据其制定的相关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保持患者的身体锻炼功能,提高患者的心灵修养。其通过穴位按摩方法在人体表相进行按摩,刺激穴位,从而调节营卫,促进血液通畅,促进患者康复[3] 。八段锦是一种我国传统的、优秀的保健方法,其动作简单、柔和连绵、华丽流畅、松弛有度,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加强患者关节灵活度和平衡。

本次研究可以發现,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和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为(81.41±8.8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5.81±0.56)分,MRS评分为(3.13±0.1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此研究结果与张翠娣等研究结果相一致,充分显示出采用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遗留障碍,具有显著优越性。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养生理论护理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怡.药膳在脑卒中康复期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3,33(07):1081-1082.

[2]李会忠,廖联明,吴明霞,等.干细胞脑移植与中医康复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0):223,225.

恢复期卒中 篇3

1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因急性脑栓塞于我院住院治疗后度过危险期并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2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影像学诊断,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2例, 男23人, 女19人, 平均年龄63.1±5.4岁, 观察组40人, 男21人, 女19人, 平均年龄63.4±4.6岁。两组患者均遗留肢体瘫痪, 其他基本资料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坚持半年的针灸疗法+物理疗法后, 随访患者。恢复期治疗前后及随访时均对患者进行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

1.2 方法

针灸治疗:剔去毛发, 常规消毒, 在相应头皮区域旋转式进针, 持续约5min, 同时在患者曲池、合谷、外关、中诸、血海、环跳、足三里、三阴交及太冲等穴位选取2-3.5寸的银针配合各个穴位的体位进针, 注意进针的手法很重要, 针刺强度以患者主观感觉为主, 即患者感到酸麻胀沉, 持续30min, 每天一次, 7天为一疗程, 三个疗程后对患肢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分, 半年后随访再评分。物理治疗:给每位应用直流感应的电疗机进行治疗。根据患者不同情况, 选择不同的频率, 将导电胶均匀涂在电极板上, 然后固定在患肢, 放电, 持续20min, 随时调整频率, 强度以患者主观感觉为主, 即患者感到舒服, 每天一次, 7天为一疗程, 三个疗程后对患肢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分, 半年后随访再评分。

1.3疗效评定

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半年时均采用Fugl-Meyer的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的上下瘫痪肢体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数据均数比较使用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用LSD法, 规定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通过对两组恢复期治疗前比较, 发现患者肢体瘫痪情况无明显差异。

2.2通过对两组恢复期治疗后比较, 发现观察组患者肢体瘫痪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好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坚持针灸理疗治疗半年后随访情况发现, 观察组较对照组肢体瘫痪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3讨论

中医上脑卒中分为急性期 (发病后2周内) 、恢复期 (发病后2周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 (发病半年以上) , 西医基本和中医一样, 只是时间界限不同, 以前我们的治疗侧重于急性期的抢救等, 而恢复期治疗机后遗症期治疗亦十分重要, 其中恢复期治疗仍要注重脑循环及脑细胞保护的治疗, 并注重针灸理疗, 防治复发。后遗症期治疗重点在于康复, 针对病因及发病因素的治疗, 防止再发。

注:两组比较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 P<0.05统计学有明显差异

针灸疗法历史悠久, 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在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能, 针灸的机理在于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清热与温寒、治标与治本等, 脑卒中患者因为脑血管栓塞后, 脑组织得不到血液供养, 能量代谢障碍, 长时间不能形成侧支循环, 使脑组织受损, 从而会有很多后遗症带给大家极大的痛苦, 我们的脑组织是由经络组成的,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的分布, 阳经在四肢之表, 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 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 沟通表里, 组成了气血循环的通路, 它们“内溉脏腑, 外濡腠理”, 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就病理而言, 经络与脏腑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 针炙治病, 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 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炙, 取得“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的作用, 从而排除病理因素, 治愈疾病。而我们利用针灸疗法的疏通经络等机理可以加速患者脑梗死区域侧枝循环的形成, 早期改善脑循环应用脑细胞, 改善大脑的能量代谢情况[1], 同时针灸理疗也起到刺激患者神经元的功能, 避免患者神经坏死及退变等, 抑制缺血性神经元衰亡, 促进脑组织的功能正常运作, 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物理治疗的机理是研究和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 并将其应用于人体, 然后通过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 从而起到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目的。脑卒中患者因为脑部神经元受损, 遗留很多后遗症, 例如肢体瘫痪, 长期得不到功能训练以及神经的营养作用, 患肢就会因为失用而萎缩, 以至于许多患者自身生活不能自理, 不仅给自己同时也给家人带来极大不便, 物理疗法可以刺激患者的肌肉收缩, 从而改善患者长期瘫痪肢体的萎缩并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情况, 并刺激患者的中枢神经建立一种新的运动模式, 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情况, 改善患者肢体瘫痪情况, 防止并发症。

随着我们的年龄增加, 脑卒中可能随时发生, 如果阻塞无功能区, 像腔隙性脑梗塞等, 我们可能没有感觉, 并不知情。但是一旦阻塞要害, 例如内囊、脑干等, 即使度过危险期, 仍会遗留很多后遗症, 例如失语、失明、偏瘫等, 令我们痛苦、烦恼。我们不应仅仅将重点放在患者急性期的治疗上, 我们要想到患者今后的生活, 注重康复治疗, 坚持后遗症期仍旧针灸理疗, 有后遗症的患者不是没有可能恢复的, 最起码可以改善患者生活的情况。

通过此次回顾性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恢复期采用并长期坚持针灸疗法+物理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能单独应用一种方式治疗并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其中的奥妙博大精深, 尚待我们继续努力研究, 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发扬光大。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针灸理疗在脑卒中恢复期的应用及对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选自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因急性脑栓塞于我院住院治疗后度过危险期并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2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治疗, 而观察组除了给予常规的护理治疗外, 还定时给予针灸治疗和物理治疗, 针灸每天一次, 物理疗法每天一次, 7天为一疗程, 3疗程后,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卒中后遗症瘫痪肢体功能的评分。每位患者坚持针灸理疗半年后, 随访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瘫痪肢体明显优于对照组, 半年后随访仍旧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采用针灸理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后遗症情况,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针灸理疗,脑卒中,恢复期,后遗症

参考文献

[1]陈宝针.早起针灸理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 (2) :302-303.

[2]字锦珍.观察针灸理疗对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 (9) :241-342.

[3]李长茂.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病人137例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23:21-22.

恢复期卒中 篇4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脑卒中伴语言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6例脑卒伴语言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社区干预的方式,观察语言功能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组有效率为65.38%,对照组为23.5%,两组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采取社区干预的方式是脑卒中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关键词】脑卒中 ; 语言功能障碍; 社区干预; 康复

Community intervention on languag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functional recovery effectiveness analysis

Guo qian-yong sheyang County Xintan Center Hospital in yancheng 224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mmunity intervention on strok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the impact of language barriers. Methods: 26 cases of brain death with language dysfunctio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approach taken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language feature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65.38%, the control group was 23.5%,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approach is taken with languag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rehabilitation best choice, worthy of promotion of the use in the primary hospital.

【Keywords】 stroke; language dysfunction; community interventions; rehabilitation

隨着医学发展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在不断的下降,但在存活的患者中,约有75%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语言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后遗症之一?由于农村社区患者的康复意识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对语言功能的康复不够重视,往往出院后任其自然,极大的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6月对辖区内26例脑卒中伴有语言障碍的患者,利用社区卫生健康团队下村服务的机会,对其进行社区康复医疗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镇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团队在社区工作中,发现因脑卒中后留有语言功能障碍47例,对愿意接受语言功能康复训练的患者26例为干预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4-7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5年;对不愿意接受或没有完成社区干预过程的21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45-71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3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效果判断:根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汉语失语症治疗效果判定标准:①显效:语言恢复正常或语言功能恢复较治疗前提高超过2级或以上;②有效:语言功能恢复较治疗前提高超过1级;③无效:语言功能恢复较治疗前无慢性改变[2]?

2 社区干预措施

2.1?服务团队明确分工?责任具体?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管理规范,每个团队有一名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共卫生和社区服务站人员组成,全科医生对两组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评估?康复方案的制定及疗效的判定?全科护士配合全科医生对干预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并指导卫生服务站人员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公共卫生人员要建立康复训练患者的慢病电子档案,及时同全科医生?护士汇报患者康复训练情况?卫生服务站人员负责患者的日常管理,具体跟踪指导患者康复并及时更新电子档案?

2.2?康复训练指导

2.2.1?功能训练?由于脑卒中患者的语言中枢的功能障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发音器官的运动不协调,导致患者出现运动性失语的表现,社区服务团队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病情,拟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由全科医生和护士面对面的进行康复指导,同时教会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请患者家属一起参与?主要包括发音器官功能训练?发音训练?视听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以及文字理解能力训练,以提高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能力[3]?

2.2.2?用药指导?我们在治疗引起脑卒中的原发病的基础上,应用左旋多巴联合溴隐亭,具体用法为:左旋多巴250mg tid,溴隐亭1.25mg qn,疗程为8周[1]?特别对于脑卒中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早期患者,更应尽早使用?

2.2.3?针灸理疗?运用祖国医学对治疗慢性病的优势,我们对每一位患者取舌?颊?上?下颌耳穴埋王不留行子,并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定期按摩穴位?有条件的患者配备一台神灯治疗仪,用于对患者的面颊进行造射治疗,帮助患者面部神经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助语言功能的康复.

2.3?心理干预指导?脑卒中伴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突然不能够同所熟悉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变成一个“啞巴”,而且其康复的过程漫长,一些要求和病痛不能够表达,以及对预后的担忧等等因素,导致患者常常出现焦虑?悲观?抑郁?消沉的心理状态[4]?尤其是还伴有其他功能障碍的患者,我们卫生服务团队要找出患者心理因素,针对性制定心理指导方案,个性化的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积极配合卫生服务团队的治疗干预,增强患者防治疾病的信心?

3 结果

卫生服务团队对两组患者按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汉语失语症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在8周内不定期评价,疗效结果(见表一),治疗组有效率为65.38%而对照组为23.5%,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著差异性?

4 结语

随着社区卫生院的功能在不断的改变,并伴随全科医生?护士的培训不断普及,目前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模式在社区卫生院普遍开展?医生?护士不仅仅局限在医院坐堂门诊,更需要走出医院?走进社区?进入患者的家庭,将社区干预工作贯穿于慢性病防治工作整个过程之中?我们通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对辖区内26例脑卒中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社区干预有以下几点体会:①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且分工明确,并进行实时跟踪,有效的掌握患者康复的动态过程;②根据患者个性化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功能训练?药物指导及中医康复治疗,有效地提高康复效果;③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有助于增强患者康复信心;④社区干预,不仅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轻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社会和经济压力[5],不失为是脑卒中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云 . 左旋多巴联合溴隐亭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122-123?

[2] 郭世忠 .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训练早期效果分析 【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04):309?

[3] 方纳.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伴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3):55-56?

[4] 朱梅花,曹晓玲.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措施【J】,心理医生,2009,15(156):102-103

恢复期卒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笔者所在中心卫生院接收家庭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6例,其中脑出血19例、脑血栓6例、脑梗死21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46~79岁,平均63岁;左侧偏瘫25例、右侧偏瘫21例。一侧肢体肌力0级2例,一侧肢体肌力Ⅰ级5例,一侧肢体肌力Ⅱ级18例,一侧肢体肌力Ⅲ级21例。全部患者均有急性脑卒中病史,经急性期抢救或手术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家庭护理。患者均以偏瘫为主,无意识障碍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均经脑CT或MRI影像学确诊,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

1.2 方法

患者入院第1天即由护士入户对患者及照顾者进行评估指导,以后根据患者情况每周至少进行1次家庭访视,访视时间为2~4 h,访视时了解病情、家庭情况,指导患者生活自理,进行康复护理和培训家属康复技术,发放宣传资料和观看录像,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观看偏瘫后功能康复的录像,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建立电话服务热线,以便经常提醒患者遵守医嘱,也便于患者及时咨询。

2 康复护理

2.1 保持患肢的良肢位

仰位:上肢轻度外展,肘微屈,掌心向上,前臂保持旋后位,肩、髋下垫枕,以防肩、髋后缩,腘窝处垫软枕,使腿微曲,股外侧垫枕以防足外旋。保持屈髋、屈膝、踝背屈。患侧卧位:躯干稍后仰,背部垫枕头,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肘伸展,前臂旋后,髋伸展、屈曲,两下肢间垫软枕,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液循环。健侧卧位:躯干大致垂直,肩胛带充分前伸,肘腕伸展,上肢置于前面的枕头上,健侧下肢后伸,患侧髋、膝屈曲,似踏步状置于前面的枕头上。保持屈髋、屈膝,距小腿、踝中立位。卧位:患侧上肢伸展稍外展,前臂旋后,掌心向上。通过良肢位保持,避免产生上肢屈肌痉挛呈“挎筐”状,及下肢伸肌痉挛呈“划圈”状的异常姿势。

2.2 运动训练

2.2.1 被动活动

先进行缓慢的患肢关节被动活动及轻柔的肌肉按摩。被动按摩时取仰卧位,对瘫痪肌肉进行按摩、揉捏,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帮助肢体恢复知觉,对痉挛肌肉进行按摩放松,每次10 min,每天2次以上。按摩后,对瘫痪肌群进行被动运动。

2.2.2 上肢运动训练

肩关节被动运动,包括前屈、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一般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若肩关节处于弛缓期,仅能完成正常活动的50%,忌牵拉关节。手关节活动维持训练,可预防腕关节、指掌关节屈曲挛缩及拇指关节挛缩,促进拇指和手功能改善,手部各关节要全范围运动。上肢康复训练时可采用主动辅助运动,即Bobath握手:将患者五指分开,十指互扣,患侧拇指在上,尽量向前伸直肘关节,以健侧上肢带动患肢在胸前上举,然后屈肘,双手返回胸前,此法不仅用健肢保持了患肢,也是生活部分自理的锻炼。

2.2.3下肢运动训练

(1)桥式运动。取仰卧位,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或双手十指互扣,双上肢上举,双膝屈曲,足抵床,慢慢抬起臀部,维持一段时间后放下,保持骨盆水平位,此时患者体形似“桥”。(2)患侧下肢屈曲训练。主要是屈髋屈膝动作训练。取仰卧位,双手十指互扣举至头上,帮助者一手持患足于背屈位,足掌撑于床面,另一手持患膝关节,保持髋关节内收位,患足贴床向后滑动(完成髋膝关节屈曲),然后缓慢伸直下肢,如此反复进行。桥式运动和屈髋屈膝训练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干及下肢痉挛,提高床上自理能力。

运动训练原则上是上肢多锻炼伸肌,下肢多锻炼屈肌,先做大关节,后做小关节,由上到下,由近到远,先健侧后患侧,应力求各关节伸要伸直,屈要屈得充分,目的是达到生理上的活动范围,时间由短而长,循序渐进,运动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必操之过急。

2.3 转移与平衡训练

采用《循序渐进——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指南》[2]进行翻身、床上移位、坐位及坐位平衡、站立及站位平衡、重心转移、单腿负重、行走及步态矫正等训练。逐步进行由卧位到膝立位,再到单膝立位,最终至立位的练习。开始时,可在患侧加以保护或给予一定帮助,以后逐渐减少帮助让患者独立完成。

2.4 患手功能训练

可利用日常用品如球、塑料杯、积木、纽扣、火柴棒等练习伸肘、伸腕、伸指、抓、握、拿、捏、捡、拾等动作。使用的器具应由大到小,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大到精细,反复练习,以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当病程进入后遗症期后,可考虑进行“利手交换”训练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饮食训练:首先要把卧床患者自己能吃饭的连续动作进行分解,仰卧→俯卧→扶抓→使用餐具→送食物入口→咀嚼→吞咽等一系列运动,以健手协助患手或他人协助,并根据患者上肢功能受损情况进行餐具的改造(参考《循序渐进——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指南》)。(2)个人卫生活动训练:如吃饭、洗漱、梳头、剃胡子、入厕等。先着重训练健手代替患手或单手操作技能,逐渐锻炼患手,更衣先穿患侧,脱衣时则反之。能扶杖行走者可进行一定的户外活动。同时,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家居环境的配套和改造。

2.6 心理康复护理

在指导家庭康复治疗的同时应开展相应的心理康复护理。患者因疾病常有烦躁、易怒或淡漠抑郁,甚至轻生。家庭医护人员首先应对患者的职业、文化素养、家庭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有的放矢制订合理的心理康复计划,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身体各种不适的主诉,了解患者内心的活动和需要,积极帮助患者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帮助患者掌握自己疾病的情况,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不安紧张情绪,与医护人员合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用语言、谈心、暗示和音乐、娱乐结合的方法鼓励疏泄,保持乐观的心情,以积极态度面对现实,促进疾病的康复。

3 结果

46例脑卒中患者经3个月的家庭康复护理,偏瘫侧肌力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侧肢体肌力Ⅱ级2例,一侧肢体肌力Ⅲ级8例,一侧肢体肌力Ⅳ级11例,一侧肢体肌力Ⅴ级25例。

4 结论

在46例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过程中采用了因人而异的家庭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家庭条件,患者与其家属一起参与制定康复计划,积极配合,使患者的患侧肌力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了患者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实践中能够坚持康复训练的患者,功能恢复更显著。家庭康复护理促进了患者与家属间的情感交流,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3],再配合积极的运动训练,促进大脑皮层环路完整性的重新形成,从而增加了脑的适应性改变和自身恢复的敏感性,为康复护理提供了理论依据[4]。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护理

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会议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383.

[2]PATRICIA M.Davies.循序渐进——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指南.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7—146.

[3]袁淑娟,梁英,薛燕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中国康复,2006,21(1):59.

恢复期卒中 篇6

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或中风, 主要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 闭塞或破裂, 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 和以偏瘫为主要的肢体功能损害。

偏瘫急性期过后就要开始进行姿势的摆放, 采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体位和抗痉挛模式的体位摆放。

1摆放要点

上肢肩胛骨前伸, 肘、腕、手指打开以对抗上肢的屈肌痉挛模式。

下肢屈髋、屈膝、足90°中立位以对抗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

1.1 仰卧位

在患侧肩胛骨后方垫一软枕, 用以纠正肩胛骨内旋内收防止肩胛骨后缩。上肢外展20°~30°腋下垫一毛巾卷, 以防止肘屈曲。肘充分伸展, 手指伸展与腕部一起置于薄枕上, 并且大拇指充分外展, 防止手指屈曲痉挛, 髋部伸直无内外旋, 在髋部及大腿外侧放一合适的软枕, 以防止骨盆后倾及髋外旋, 患侧膝关节略屈曲, 用一小软枕置于膝下, 足底用一软枕固定于中立位 (踝背伸90°) 以防止足内翻下垂。

1.2 患侧卧位

头部置于枕头上, 使颈部微曲而不要伸展, 患侧上肢前伸, 肘、腕伸展手掌面朝上, 健腿置于患腿前方, 中间垫一软枕, 健腿下方放一软枕, 呈屈髋屈膝位。

1.3 健侧卧位

将一大软枕放在患者胸前, 使患肩前屈90°, 患侧上肢置于枕头上, 肘充分伸展, 手掌面向下, 患腿下方置于一软枕, 使髋部处于屈曲位, 膝踝自然放置, 健侧下肢呈伸髋微屈膝位置于床上。

2临床资料

40例脑卒中患者发病一个月内, 经过体位摆放和未经过体位摆放的详细资料如下。

恢复期卒中 篇7

关键词:脑卒中,高血压,护理

脑卒中(stroke)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种高危因子而引发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高危因素是高血压。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大概70%的脑卒中患者都合并高血压[1]。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不仅发病率高,而且预后差异大。在脑卒中的恢复期,积极治疗的同时,全面、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关键。我科从2010年5月开始,对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获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护理过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生存患者96例。其中,男57例,女39例;年龄34~72岁,年均(57.2±12.4)岁。脑卒中定位:大脑双侧基底节区域50例,下丘脑部位20例,小脑部位9例,脑桥部位27例。

2 综合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在经过抢救、治疗后惭入恢复期,但是由于脑神经功能受到损害,患者在肢体、语言表达等方面会产生后遗症,如瘫痪、吐字不清、手脚不灵活等,这些突如其来障碍往往会让患者感到无助、害怕、忧虑、不配合,家属也会感到措手不及。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控制与调节,鼓励患者积极、乐观的去面对疾病,坚持不懈的进行功能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恢复。另外,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家人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2]。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告诉家属不能对患者表现出厌烦、暴躁、不满等情绪,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让患者能感受到家人的关怀与支持,才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提高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本组全部患者在心理治疗与护理下,精神面貌较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

2.2 引流管的护理

(1)脑室引流管:脑出血性卒中需要置入引流管,其开口部位应高于侧脑室15cm左右。患者翻身时要避免引流管受到拉、扯等,活动幅度大时应先把引流管开口关闭,以预防引流液回流引发感染[1]。(2)鼻饲管:鼻饲者应将双手洗净并消毒,鼻饲后用适量温水对鼻饲管进行冲洗,经保证鼻饲管的通畅、洁净。(3)导尿管:引流袋放置要低,防止回流感染,3h放尿1次,每天对尿道口进行2次护理。本组96例患者,均未发生尿路感染、鼻饲管堵塞等。

2.3 合理服用降压药

按医嘱给予降压药,并指导患者定时、定量的服用,不可以自行停药、改变药量等,以免血压不稳定,恶化病情。本组患者血压均始终控制在理想范围,未发生因血压不稳定而恶化病情。

2.4 饮食指导

患者意识恢复后,测试吞咽反射尚好,术后第2天就可以食用流质食物,以小量、多餐为原则,然后慢慢地恢复到正常饮食。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术后24h经鼻置入胃管以提供充分的营养。每次鼻饲量在约350ml,温度37~40℃,5次/d,时间间隔在2h以上,注意新鲜配制。另外需注意的是,每次鼻饲前须检查残留食物量,若大于100 ml,表明发生食物潴留,应停止鼻饲,给予促进胃动力的药物。本组患者通过饮食指,营养均衡,未发生营养不良,为治疗、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并发症预防护理

(1)肺部感染。对昏迷、病况严重的患者,每隔两小时翻身、敲背一次,减少分泌液的堆积,避免引起肺癌感染。(2)褥疮。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褥疮的危害,并指导家属如何正确给患者翻身,禁止用力拽、扯、拉等行为;时刻保证床单、被褥的整洁,无杂物;叮嘱家属每天给患者擦洗,并配合按摩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流动[3]。(3)便秘。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肠胃蠕动减缓,极易发生便秘,增大腹部压力,有可能引发再出血[4]。因此,嘱咐家属经常按摩患者的腹部,多提供粗粮、蔬菜及水果。本组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褥疮,有1例患者便秘严重,在及时给予温水灌肠后好转。

2.6康复指导

偏瘫患者应尽早做脚趾、踝、膝关节等全方位的功能训练;在病情允许下,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提高血液流动性[4]。对于伴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先指导患者用咽喉部位发声,然后训练患者念字、词,家属有目的地与患者进行简单句子的对话,锻炼其语言功能。

3小结

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恢复期长、合并症多、功能训练缓慢,患者及家属常常失去治疗的信心,导致术后伤残率高、病死高[5]。我们通过恢复期的综合护理,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与决心,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燕芬,邵淑芳,刘荣,等.脑卒中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11(24):20-21.

[2]李文娟.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8):467.

[3]邢华英.老年病人压疮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55-56.

[4]莫淑敏.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当代护士,2007(2):35-36.

恢复期卒中 篇8

关键词:脑卒中,工疗,康复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 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 可使90%的存活患者能够重新步行和自理生活, 30%的患者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1]。2011年开始, 杭州市萧山区特殊康复中心成人康复部在医疗康复的基础上, 开展了工疗康复,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杭州市萧山区特殊康复中心成人康复部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住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8例,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纳入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发病后15天~30天内入住, 属脑卒中恢复早期;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 生命体征稳定。实验组39例, 其中脑梗死25例, 脑出血14例;男22例, 女17例;年龄41~76岁, 平均60.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例, 初中16例, 小学8例, 文盲7例。对照组39例, 其中脑梗死24例, 脑出血15例;男20例, 女19例;年龄42~74岁, 平均61.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9例, 初中14例, 小学10例, 文盲6例。两组在年龄、病情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根据康复初次评估结果给予一对一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理疗、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每天各2小时的工疗。在成人康复部设立工疗室, 制订工疗室管理制度、考核及激励方法, 由当地的企业提供工疗原材料, 由1名护士专门负责工疗管理。工疗内容包括:糊信封、粘快递盒、打孔、串珠、穿花边吊坠等, 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程度的不同分别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工疗项目, 从简单的力所能及的项目开始, 逐渐增加难度, 同时给予鼓励性支持。建立登记本, 每天把患者的工疗产品数量统计后兑换成相应的积分, 并记录累计, 每周五患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用积分可兑换不同的生活用品, 有牙膏、牙刷、洗发水、沐浴露、餐巾纸、毛巾、食品等。在工疗同时, 护士每天给予播放不同的舒缓轻音乐或时事新闻等, 鼓励相互之间聊天多沟通, 营造轻松的工疗气氛。

1.2.2 评定标准

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 (MBI) 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进行评估、WHO生活质量测评量表 (WHO-QOL) 评估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 在入院时及入院后3个月末、6个月末分别给予评定。

2 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见表1、表2。

从表1表2可见, 两组患者入院时2个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接受康复治疗3个月、6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WHO-QOL总分值均有显著提高, 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同期提高更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工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3 讨论

脑卒中后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临床证明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降低致残率, 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使之回归家庭和重返社会。通常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1-3个月时最快, 3个月后因废用综合征等继发性障碍而使恢复减慢[3]。本实验通过对入选时、康复训练3个月、6个月后对比, 患者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 特别是恢复期的前3个月内, 各项评分与6个月末的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 这证明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工疗是一种实用性的康复活动, 以真实的工作活动作为康复手段, 是针对性地对有明显手协调的精细协调功能活动障碍进行技能训练[1], 通过工疗增加精细控制运动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协调性和肌肉控制能力, 而手部精细动作恢复较慢较差, 需要进行强化训练[4]。本实验通过让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适宜的工疗活动, 促使他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主动进行手精细功能的锻炼, 减少废用性, 促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结果显示, 参加工疗的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明显高于对照组, 特别是在工疗中, 通过逐步增加患者工疗的复杂程度、劳动强度、适当延长工疗时间等进一步锻炼了患者的自主随意运动, 表明工疗能较好地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患者生活质量的优劣是其心理、生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5], 住院破坏了患者原先的生活模式, 由于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时间一长患者原先的角色功能逐渐消退, 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同时患者病后导致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不得不依赖家人或旁人照顾产生无用感, 自我评价低下[6]。工疗活动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同时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形式予以奖励, 提高了患者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自尊, 激发了患者康复的信心, 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康复活动中来,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全面康复。

对工疗室进行了精心的布置, 设置了二个陈列柜, 一个用来陈列患者所做的工疗产品, 以艺术的手法精心布置, 一个用来陈列兑换患者手工积分的日常用品及食品, 墙上贴上鼓励性标语, 以此来激发患者的工疗热情。在工疗的同时工疗护士会同时播放舒缓的轻音乐, 或给他们读读报纸, 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以免患者产生与外界社会的隔离感。借工疗很多患者在一起的时机, 护士会找话题让大家聊聊天, 增进彼此的了解, 提供社交的机会, 并鼓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工疗增强了患者患病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缓解了负性情绪[7], 改善了患者的社会适应性, 并提高了生活能力, 为以后回归家庭和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长期、全面、综合的康复, 有利于患者从心理-生理-功能上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8]。本实验显示, 参加工疗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仅参加康复治疗组, 表明工疗有助于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南登崑.康复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58.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治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张裴景, 刘辉, 冯晓东.早期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ADL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3) :25-27.

[4]孙艳军, 张雁, 岳振琴, 等.脑卒中偏瘫病人手功能的早期康复[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7, 24 (4) :438-439.

[5]Lalu RE.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in the first year[J].Z Gerontol Geriatn, 2003, 36 (6) :484-491.

[6]刘素贞.农村老年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6) :646-647.

[7]盛卫月, 李留芝, 魏贵明.休闲娱乐康复对脑卒中病人负性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7, 21 (1) :119-120.

恢复期卒中 篇9

1 影响脑卒中恢复的因素

脑卒中恢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初始损伤、卒中后消沉、康复治疗、病人个体特征、遗传因素、糖尿病、脑室周围蛋白质病、既往卒中病史等, 其中影响恢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初始损伤, 初始损伤越严重, 恢复越困难, 后期遗留的功能受限越多。除了早期就有严重残疾的病人, 大多数卒中存活者均有可能恢复到他们最大恢复潜能的70%[4,5]。但早期强制性运动疗法 (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 therapy, CIMT) 的研究认为强化训练并不一定导致好的转归, 早期强制性治疗会扩大缺血区域[6,7], 为此, 迫切需要选择合适的康复时机、康复形式和技术, 早期制定康复目标来促进卒中病人功能的恢复。

2 中医运动养生在卒中恢复期的应用优势

2.1 理论优势

传统运动养生理论是历代医学家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讲究天人相应、天地同气、五脏一体, 强调练功时形、意、神、气协调统一, 根据治未病原理创编多种锻炼功法, 具有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功能。同时, 由于脑卒中病人个体差异大, 中医传统运动养生重视“三因制宜”和“顺应自然”, 可因人、因时、因地选择不同运动功法, 如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等, 此运动难度低, 运动时讲究平衡阴阳、动静结合而达到预防保健、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的作用。

2.2 方法优势

传统运动养生常见功法有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太极剑等, 这些运动锻炼强度适中, 简便易练, 不受年龄、性别、场地、时间等的限制, 易于坚持。其中太极拳为有氧运动, 动作缓慢柔和, 练功要求意体相随、意气相合、动静结合、气沉丹田, 有改善神经功能、心肺功能、身体和心理素质, 提高四肢肌力的作用, 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8,9,10,11]。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经常练习可使人手脚灵活、神清气爽, 练功时要求全身放松, 呼吸均匀, 专注意守, 根据五禽动作特点进行, 卒中病人锻炼后起到提高平衡功能, 改善认知、心肺功能, 降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起到预防作用[12]。八段锦动作优美如锦, 简单易学, 有宣畅气血、展舒筋骸的作用, 能对五官、头颈、躯干、四肢等全身进行调养。八段锦配合穴位按摩、五行音乐等康复训练可促进卒中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 防止便秘, 改善抑郁心理, 提高病人平衡力和日常生活能力[13,14,15,16], 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 低成本优势

中医传统运动由于所需场地和器械少, 与其他康复训练器械相比所需费用少, 适合单独或多人同时锻炼, 深受病人及其他人群的喜爱, 符合我国居民收入水平, 有助于实现“以较低费用提供优质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目的[17]。

3 发展与展望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中医运动养生因其改善病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及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不仅促进病人回归家庭和社会, 还减轻病人家庭照顾困难,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来发挥潜在能力, 低成本, 高效果, 更有利于病人的恢复和预防复卒。病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制订适宜的运动计划, 加强自我监测, 注意安全, 循序渐进。总之, 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施行中医传统运动养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同时也值得广大医务人员的研究和推广。

摘要:研究中医运动养生在脑卒中病人恢复期的应用优势及展望。通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整理资料, 中医运动养生有提高病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 在理论、方法、成本上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上一篇: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下一篇:工业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