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

2024-05-03

教与学(精选十篇)

教与学 篇1

一、要想教好书就要多读、多听、多看

历史几乎是无所不包的, 要想教好中学历史课, 仅仅学习大学的相关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仅仅依靠教科书和教参更是不够的, 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 不断地丰富自己, 只有多读书才能教好书。为此, 我不断地读书, 学习与历史有关的各方面知识, 专业的、普及的、中外的、不同观点的都有所涉猎。为学习和查阅方便, 我自费购买了二十四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辞典、历史人物传记等书籍4000 多册, 我所收藏的专业书籍几乎比学校图书馆的还要多。我还曾长期订阅《历史教学》《环球时报》《科技日报》《奥秘》《文摘报》《报刊文摘》等报纸杂志。在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不断学习提升, 追求教学严谨、精益求精, 是这些书籍和报纸杂志, 给了我知识、智慧和力量。可以说, 我为人师, 书为我师。

除了读书之外, 多听、多看, 也有助于自我提升。20 世纪80 年代, 市里曾请一些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 如北大侯仁之、社科院阎崇年、历史博物馆齐吉祥等先生, 我是从不缺席。老一辈特级教师时宗本、丁炳炎、朱尔澄、李秉国等老师有公开课, 我也积极参加, 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也为自己找到了标杆在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向老一辈教师那样, 做一名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平时有问题, 更是随时向同事们请教。在教学观念、教学技术上, 也要积极学习, 不断进取, 以适应学生不断发展的身心特点。我刚参加工作时, 学校经济条件有限, 我就自己学习用放大尺绘制教学地图, 自己刻蜡版, 学用手推印刷机和手摇印刷机印制试卷。再后来自费购买扫描仪、计算机、打印机来编辑教案和复习资料。购买多个数码相机、移动硬盘、DVD播放机、蓝光影碟机;搜集电子图书、历史有关音像资料 (今天我已经拥有24 块1.5T以上硬盘的影像资料, 近4000张光盘影视资料, 近2T的电子图书资料) , 学习使用相关的多媒体实用技术, 丰富我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努力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张驰有度的课堂节奏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教学中尽量联系国际、国内现实、联系学生关心、感兴趣的东西, 联系中外风土人情, 努力做到教有特色。

二、深入研究才能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我几十年教学生涯的始终追求, 怎样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呢?我的深切体会是学习—研究—再研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研究, 如历史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就大有可研究之处, 运用材料, 可以让学生分辨不同人物的观点、探究历史现象的原因、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向性、探索历史上的因果关系、比较印证不同的史料、分析现实与历史等。在教学中, 我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 有目的地选择和使用各类材料,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教学中, 对已有的材料我们不能拿来就用, 而是要尽可能地核对其出处, 并对照原文, 确保文字的准确性。我发现许多材料由于多次转载传抄, 讹误很多, 如果盲目地拿来就用, 很可能就会造成理解和运用的偏差。除了文字材料外, 数据资料对于学习历史也有很大作用, 这些资料背后往往蕴含着许多历史问题, 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数字资料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在教学中把零散的数据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 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讲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的统一大业》中“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节时, 如果按照教科书, 讲清1979年中国政府调整对台政策, 提出和平统一方针、“九二共识”、两岸三通等, 好像就完成教学任务了。但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对台政策和重要意义呢?经过研究与思考, 我根据“中国台湾网”的数据整理出了一则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陆与台湾的经贸联系

1 9 7 9 年, 两岸贸易0 . 7 7 亿美元, 2008 年达到1292.17 亿美元, 其中台湾从大陆进口258.78 亿美元, 台湾在对大陆贸易中累计顺差3987.23 亿美元。到2009 年9 月底, 大陆批准的台资项目7.9万个, 累计吸引台资489.5亿美元。2002年起, 大陆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2 0 0 5 年起大陆成为台湾第三大进口市场。2012年从台湾进口1322亿美元, 出口台湾368亿美元。

学生阅读这则材料, 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1979年以来, 海峡两岸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得益于大陆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支持。但是到此就止步, 就太浅显了。我们如果引导学生对这一材料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认知水平。以下是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的内容。

同学们知道, 我们对美国、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是顺差的。近几年我们的对外贸易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盈余, 但我们为什么对台贸易却出现这么大的逆差?难道我们有只能从台湾进口的商品吗?我们的用意何在?

我们每年从台湾主要进口电子产品、水果等农产品, 这些东西并非台湾所独有。大陆有意让台湾赚钱, 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 数万家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 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 就使台湾经济紧密地与大陆联系在一起, 失去大陆市场, 台湾经济就难以生存。如果台独势力敢“独立”, 甭说大陆人民不会答应, 就是已经离不开大陆经济的台湾人民也不会答应。由此, 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 大陆对台湾的经济支持体现了国家的深谋远虑, 是非常正确的。我们相信, 海峡两岸终究会实现统一, 伟大的民族复兴一定会实现。

三、有血有肉的历史学生才会喜欢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重要前提,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努力研究的内容。

今天的历史教科书, 受课程标准和课时的制约, 几乎像孔子作的《春秋》一样, 寓褒贬于字里行间, 具体情节性的东西很少, 学生学起来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在教学中是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呢?一是尽量增加一些历史的具体情节, 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如在讲到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时, 介绍曾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 在渡江战役时是连指导员, 过江解放上海时, 带领三个战士穿插到敌军后方, 俘虏了700 多敌人, 并解决了敌人的一个师部, 获得团甲等战斗模范和华东人民英雄称号。二是介绍一些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书籍。如《世界五千年》《上下五千年》, 韩国大学教授李元馥编著的《漫画世界》系列丛书, 以适合青少年的语言、卡通漫画的形式, 生动介绍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很值得一读。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周五百多年间列国争霸称雄的事迹, 对了解这段历史和学习许多成语典故的出处非常有帮助。台湾已故历史小说作家高阳所写的历史小说《慈禧全传》《胡雪岩全传》都形象生动, 对了解我国晚清历史有很大帮助。三是介绍一些有关历史的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网、中国历史课程网、中国儒学网、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 鼓励学生在网上学习更多历史知识。

四、思想教育要渗透在教学之中

我认同这样的理念:教育, 首先是做人的教育, 其次才是知识的和能力的教育。历史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做人。要让学生认识哪些是真善美, 哪些是假恶丑。我的做法是:做班主任时, 每学期对每个学生最少进行个别谈话两次, 了解学生的家庭、兴趣、爱好、志向,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家访, 每带一个班, 我都争取到学生家庭走访最少一次, 远在迁安的学生家庭, 我都去过, 这对了解学生, 有针对性地教育、帮助学生, 作用很大。我常常利用早自习、班会、自习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如什么是人的意志、品质、道德、修养, 怎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曾多次给不止一届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某学校的一位优秀学员, 四年学习成绩优秀, 毕业论文优秀, 在毕业前一个晚上, 偷偷在操场点起一支烟, 刚吸了一口, 就被院长发现, 因违反学校纪律, 被退回原籍, 军籍没有了, 大学毕业证没有了, 一支烟断送了一个人辉煌的前程。身为历史老师, 我还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在每一节课上, 希望大家以史为鉴, 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在思想上受到启迪与教育。除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外, 每一届学生在毕业前, 在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讲述最重要的内容之时, 我强调的也并非如何识记考点, 而是如何做人。我希望他们在高中毕业前, 再一次明白面对自己的人生要做些什么。要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永远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父母;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并为实现它进行持之以恒地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 永远不做有损人格和国格的事;努力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珍视友谊, 慎重交友。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了, 相聚时还会提起我说过的关于做人的那些话, 让我深感欣慰, 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先成人后成材”的教学理念。

快乐教与学 篇2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转变到主动的求知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快乐语文教学应是我们语文教师首先确立的教学理念。也应是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净化精神感情的一个前提。尊重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示独特个性的舞台,达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快乐每一天,也就应该快乐每节语文课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课型的设计者。要使课堂快乐,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带入最有生气、最有情趣的语文艺术活动中,在这方面,我做过些许探索与实践。一、利用教材 放飞思路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要把教材放在首位。把教材内容灵活地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水平相联系,尝试把各种艺术形式、生活常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相补充、相拓展。在多变的形式和多层结构框架的结合中,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快乐语文课堂。

1、抓住文体 巧设课堂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所选课文无不体现出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和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多变。按不同文体,巧设课型,在寻求艺术性中,再巧妙点击个性,使语文教学多元化,快乐化。如词语、成语、熟语、俗语等趣味语文课、诗歌朗诵课、读书笔记交流课,剧本文学表演课、漫画赏析课、歌词点评课、广告设计课、想象绘画表述课、聆听故事表达课、社会问题讨论课。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就有多广阔这句话。抓住文体巧设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就能让学生收获快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抓住内容 巧编题型

45分钟的课堂既要培养接受、分析、综合、表述知识的能力,又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扣住课本内容巧编题型,引导学生认识、分析、感悟课文内容,走进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几种方法。(1)篡字法:对于课文中用得非常准确和巧妙的词,我常常引导学生用相关的同义词来“篡改”原作“点睛之笔”,从而让学生品析、领悟“一‘词’激起千层浪”的炼词效果。如《散步》中的句子“我的母亲又熬过了冬天”中的“熬”、《社戏》一文中的“就像一条大白鱼在浪花里蹿”中的“蹿”、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朱自清的《背影》中关于父亲买橘时的动作描写中的动词等,都可以让学生在“篡改”的过程中体会出原作的精妙。

(2)补充法: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提示的的类似半命题思路的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探究老王这一形象,设计了“在我眼中,老王是 人。”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美,设计了“本文美在,因为它让我感受到。”(3)问题法:我在教学中历来就有让学生提问题的习惯,2006年我在兴义八中听一位语文专家的讲座,他介绍了让学生在预习时就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写成小纸条,在课堂上进行探讨。这种方法是很好的,在教学中,我就在应用。我的学生现在在预习时,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我还要求他们在小纸条的正面写上问题,在背面写上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对他们提出的有质量、有创意的问题在课堂上找合适的机会进行探讨。我认为,这几年我所任班级语文成绩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些不起眼的“小纸条”功不可没。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才是高质量的学习,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二、主体参与 点化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为组织者、设计者的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从学生丰富的、纯洁的、个性化的认知角度中汲取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就是说,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的思维火花恰恰是调节教师课堂思维的一剂良方。一次,在上朱自清的《春》时,一学生站起来说:她想为那四副春景图各配一句诗。这一说法,开启了我的思路,我接着安排了一项活动,每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最感兴趣的话题,来表现你对春天的热爱。结果大出我意料,有的是画,有的是诗词收集,有的是歌词,有的是自己创作的广告词,有的是小童话、小寓言,有的是对联,有的是谚语,有的是图片。小小的一个《春》却是大大的一种快乐体验,教学相长真是力量神奇。

三、借助信息 灵感思路

语文学科除工具性、人文性外,时代性也很突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教师的耳眼,是教师掌握教学动态,不断改进教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掌握时代的信息,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思路才能犹如泉涌,不断迸发智慧的泉源。这就是说:信息是你思路的灵感来源。

现在,远程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充满时代气息中学习语文,效果是意想不到的好,好多东西比光是书本和粉笔强多了,如在教学《论语》十则,让学生先看看于丹在《百家讲坛》所讲的《论语》片段,学生就觉得《论语》可有意思了,学习兴趣和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一有机会和家长交流,我就告诉他们,不能一味的阻止娃娃看电视,我会引导他们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如“电视散文”、“百家讲坛”、“动物与自然”和各种访谈录等。如颁奖词、网上的论坛、跟帖、贴吧、解说词等都可以走进语文课堂,既鲜活又生活化。此外,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社会新闻、学校、班级动态、电视剧的播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都是很好的材料源。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善于把这些信息与语文教材结合,与学生兴趣结合,教师思维就会多元化、成熟化,思路就会放飞,学生和教师就都会在快乐的体验中完成语文学科的教与学。

四、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不能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而要利用学生这些思维的火花,点燃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让学生满意的解释。针对文章内容提问如主题、立意、写法、语言等学习的问题。如《皇帝的新装》中夸张手法的作用?《丑小鸭》中环境对人物有什么作用?《陋室铭》中作者的立意是说明?《风筝》中不同角度可得出什么样的主题?《春》这篇散文的语言美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是文章一个个的亮点,而学生能提出这一道一道的题目,正是我们授课时把点亮传递给学生的最佳机会,是一个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由于我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快乐地学习。

高三英语教与学 篇3

但近几年来,NMET和各省自主命题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信息量大,对阅读速度保持了较高的要求;其选材反映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有可能为考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设题也一直把重点放在检测考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要求考生具有较高层次的阅读速度和技能。事实上,许多考生,尤其是来自于经济较落后的农村中学和一般县城中学的考生普遍感到阅读理解篇幅太长、生词太多,时间不够用,失分自然就很严重。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不失分太多呢?这是我们高三教师应探讨的课题。高三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也就是传授阅读技巧,如跳读、略读和速读的能力;抓课文主旨,段落大意和相关有效信息的能力;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文学欣赏能力等。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

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即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联合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由此可见,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 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阅读理解有赖于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只有当读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文章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理解。如果一个人对输入的新信息一点背景知识都不知晓,他就无法理解新信息。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障碍,比如:今年我省考生大部分都在阅读理解E篇失分惨重,他们都是缺乏对哲学这门课程的了解,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门课程。所以理解不透彻,因而产生了惧怕心理,最后导致看不完全文而胡乱猜测答案。因此在理解句意时不仅要用语言本身的知识,还要运用客观世界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如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呢?

1.加强阅读,增进习得

读说明文能获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语言习得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仅仅是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阅读方法的介绍来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俗语说,博闻才能强记。

同时要鼓励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困难,除了教会他们从上下文猜测词义等之外,还要求学生养成主动查词典的习惯,不望字生义,也不依赖别人,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既获得了大量信息,增长了许多知识,又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运用网络,广泛猎取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学生还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跳出教材小书,放大阅读范围。鼓励学生,读“纸质书”(书报杂志)“电子书”(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自然万物,人情世故等),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

二、扎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

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语言知识是为语言能力服务的”。纵观我国近几十年来的英语教学,由于在主观上缺乏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在客观上又违背了一些语言教学规律,我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普遍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缺点。

如何扎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呢?

1.建全语法知识,正确理解长句

我们高一新生就是这么一种情况——缺乏适当的语法和词汇知识。没有适当的语法和词汇这种语言基础知识,语言能力便没有了根基,因而看不懂原文材料,更谈不上理解了。

在高三复习中,突出句子结构的重要性。教学生判断怎样的句子是对的以及面对一个长句如何简化等方法。如今年江西省高考阅读理解E篇,第四段有两个句子较长:Philosophy strengthens ones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tocommunicate, to organize ideas and issues, to persuade, and to take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rom a large quantity of data. These general uses are of great benefit in the career field, not necessarily for obtaining ones first job after graduation, but for preparing for positions of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later on.学生是否能读懂这句子与分析句型结构有关系,直接影响着73、74、75、三题的答案。

73.With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you can ____.正确答案:D:make progress in your career development

74.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____.正确答案:B: Logic helpsyou to become a better thinker

75.Fromthepassage,wecanconclude ____.正确答案C:philosophy can be helpful for the study of any other subjects

如果学生能准确分析此长句,就能把握主要信息:学好哲学的重要作用,加强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交际、组织个人思维等的能力,这些能力会影响人的一辈子,而不是短暂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

2.增加词汇,克服障碍

考纲明确说明阅读理解材料可以含有教纲之外的生词,但不会影响阅读。事实上,考生往往会因为文中有些生词而影响阅读,甚至产生了惧怕看这种材料的心理。众所周知,江西省07年英语高考阅读理解较易,但E篇失分较多,原因是很多学生不认识“philosophy”这个单词,因而理解整篇文章就较困难。作为老师,我们有必要抓词汇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熟记教材中的生词,掌握构词法,还要扩大词汇量,把课外阅读及平时训练遇到的生词都摘抄在笔记本上或课本词汇表后,经常浏览,以致于能读得正确,听得明白,记得住中文意思。常抓不懈,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就扩大了;同时,教师如能介绍词汇的背景知识,拓宽知识面,那么就更利于扫除阅读时的语言障碍,使学生有能看懂原文的成就感。

三、传授学生阅读技巧

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的文章体裁多种多样,篇幅较长,信息量大,如果学生每篇文章都按步就班地阅读那么时间是不够的,因此要传授一些技巧。

教与学的思考 篇4

一、教学上客观并存着三种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并存着三种过程, 即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教师实施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当这三种过程协调同步时, 教与学就进入一种理想的境界, 否则, 就会导致教与学的失效或失败。

二、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

目前, 虽然通过继续教育培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仍然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 就是以教师的逻辑思维过程代替客观存在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以及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 具体表现是:

1. 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没有挖掘教材系统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导致不能正确地、恰当地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 误以为教师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

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是基础和思维特点, 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错位或脱节。这两种现象, 都导致“教”与“学”的不协调、不同步, 形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和混乱, 使教与学效率大打折扣。

三、怎样做到教与学协调

1. 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

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稳性系统, 虽然教材中的表达“显化”了知识发展的“主干”, 但是, 新知识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的, 新知识的生长点是什么, 它又是继续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有哪些用途等等, 这些情况在教材中是不可能全部反映出来的, 它的全部内涵要靠教师认真钻研才能感知其存在, 再通过教师设计的过程展现出来, 使学生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2. 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步。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篇5

六中鲍先学

[教学目标]

通过《雨霖铃》这一首词,使学生初步掌握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学会读词,学会品味词的意境,从而提高赏读古典诗词的能力。[学习目标]

1、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2、品味词的意象意境。[教学设想]

本课为宋词鉴赏课。教材在编排课文时,十分注重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在诗词鉴赏的相关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基于教材的这一要求,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感知词的声韵美和品味词的意境美上。

声韵美是宋词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拟从把握词的韵脚、节奏、乐句等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的,从意境出发,是鉴赏宋词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在此前两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意象”的概念,所以本课拟从意象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品味词的意境。[教与学的主要方法] 无论是词的声韵美还是意境美,都需要学生用心地去品味才能感受到,因而本课的学习方法侧重在学生的“品”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深入地品味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1、诵读法

拟采用自读、齐读、范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2、想像法

学生通过想象深入领会词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品味词的意境美。

3、点拨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会词的声韵和意境。[教具准备] 课件一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学生活动2] 学生1(起立回答,以下同。):写的是离别。

学生2(借班上课,所以只用数字代替学生,以下同。):我觉得是送别吧。

[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大家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耆(qí)卿。

[学生默读] ①、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②、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学生笔记] 学生可以参考单元提示理解声韵和意境的知识。

[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教师]注意“更那堪”中的“那” 读“nǎ”,不读“nà”。

课堂学生活动实录

[教与学师生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孔子说:“不言《诗》,无以言。”现在我们就来读两首大家熟悉的唐诗,思考一下两首诗的主题:(课件)

我起个头:“渭城朝雨„„” [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

[学生活动2]思考讨论:这两首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 [回答要点]送别、离别等。

[教师引导]这两首诗写的是朋友别,朋友别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表现的是恋人间的离别,这就是柳永的千古绝唱《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了解一点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课件)请一位同学来大声地为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他的词,音律谐婉,通俗浅近,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评]: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三、简介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这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课件)①、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②、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2、[点]:什么是声韵?什么是意境?

[拨]:词的声韵是指词的韵脚、节奏、乐句、平仄等音乐手段;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融合而成的境界。

四、朗读,整体感知

1、初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 的声韵特点。

[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

学生1:有一点哀伤、幽怨的情感。学生2:很凄凉。

学生3:老师读出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缠绵的情感来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很浓。[教师](向学生3)你是说依 依不舍的情感还不够浓,是 吗?

学生3:是的。

[教师]很好!我们已经感受到 这首词的浓烈的依依不舍的 情感了。缠绵的感情最好是来 点音乐。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 如何?(播放音乐)请注意读 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学生活动7] 学生1读词句,其他学生思考.学生2: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寒蝉的特征是凄切,长亭的特征是晚、骤雨的特征是初歇。(有学生窃窃私语)

学生3:我认为寒蝉的特征是叫声凄切,长亭的特征是傍晚时分一个离别的场所,骤雨的特征是初歇,刚停下来。

[教师]: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初歇”呢? 学生3:雨一停就不得不上路 了呀!(师生笑)

[评]大家读得很好。不过读词一定要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怎样划分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呢?请大家来看课件。(课件)

2、再读,细心品味词的声韵特点;

[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再来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的声韵特点。

[评]我感到刚才同学们朗读时已经注意到了词的韵律和节奏,有点抑扬顿挫的感觉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同学朗读时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感情,少了词中所表达的恋人离别的忧伤惆怅的情感。下面我请大家听我范读一遍,注意我在情感上的把握。

3、听读,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范读); [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学生要能评点出忧伤、哀怨、惆怅、依依不舍等即可予以肯定。)

4、配乐读,进一步领会词的情感(播放音乐)。

[教师引导]大家评点得很有水平。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如何?请注意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学生活动]配乐读,力求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五、品味意象意境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一] 词句赏析:

1、“寒蝉”三句(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词的前三句,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三句中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的意象。

[学生活动7]思考讨论:这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 [回答要点]:寒蝉、长亭、骤雨等。“寒”指明季节,又给人凄凉感,它的叫声“凄切”,为离别奠定了基调。“长亭”是离别的场所,傍晚点明时间。“骤雨”刚停,兰舟催发,营造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

[学生活动8] 学生1:凄凉。

学生2:基调十分悲痛。教师:悲痛,恰当吗?

学生2:是悲凉,十分悲凉。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 学生1:(读)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教师插话:不错,不错;还有吗?)学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师生一起鼓掌。)

[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

学生1:走了一程又一程,满眼望去,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际的楚地,正是我将去漂泊的地方!(教师插话:来点掌声!来点掌声!还有更好的吗?)

学生2:走吧,走吧!此去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的地方?想到这里,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师生齐鼓掌。)[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

学生1: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因而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

学生2:这不简单,下文不是说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了吗?

[学生活动8]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

[学生讨论后明确]:(参考)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执手”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请大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一位同学把自己描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可补充。例如: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

[提出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情景呢? [回答要点]依依不舍(或难分难舍等)

3、“念去去”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

4、“今宵”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

[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

[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 [讨论并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学生3:不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这只不过是江南常见的情景罢了。(很多学生点头。)

[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

学生1: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征,比如,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

学生2: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教师插话:说得好!那晓风呢?)晓风,恐怕是有点凉意吧?又是深秋季节的。

学生3: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学生大都点头表示认可。)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讨论: 学生4:这我知道,“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教师插话:说得好!能举例吗?)能,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学生5:还有“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教师插话:这是唐朝戴叔伦的诗句,知识面很宽呀!)

学生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教师插话:这不是写离别的。)

[学生活动16] 默读全词,总结全词的内容和结构。

[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词人醒后见到的月是残月,风是晓风?

[点拨启发讨论]: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并讨论:“杨柳”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启发讨论]:“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然而,杨柳依依,又怎能留得住往日的幸福甜蜜? [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组意象,抓住了离别人冷落孤清的情感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别后孤独寂寞的心境,景与情交融在一起。

[二]品味意境

1、[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全词的内容。全词从离别前的氛围入手,营造了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叙述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过程;词的下片,词人通过想象,设想了孤清寂寞的别后景象。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板书]:

离别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 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 离别后: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 [学生活动17] 看课件,思考并提问。学生1:“状”是什么意思? 教师:“状”是此处是描写的意思。对这两段话能理解吗? 学生1:能。

学生2:按夏敬观的观点,柳永 词“造句不事雕琢”好像不太 吻合这首词的特点,我觉得 这首还是有雕琢痕迹的。比 如:“执手相看泪眼”这一句。学生3:我倒觉得这一句很 口语化,没有雕琢痕迹。教师:说得很好。

[学生活动18] 学生4:这句话很好理解。通过这几位词评家的评述,我对《雨霖铃》的意境有了 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 学生

1、我写的可不一定好 啊!(师生笑。)一个深秋的 傍晚,一场大雨刚刚停歇。我跟你坐在这长亭里,已经 整整一个下午了,可我还是 有千言万语没有说完。这时 候,讨厌的船夫又在催我上 路了。一想到此去千山万水,与你相思两地无法相见,我 哪还有什么心思喝这饯行 酒!啊,现在我还与你手拉 着手,泪眼看着泪眼,可明 天酒醒之后呢?恐怕只有一 轮残月,一缕凉风与我作伴 了。这以后一年里,一切对 我来说是多么淡然寡味!什 么良辰美景,什么灯红酒绿,2、名家评点

[教师引导]:其实,柳永的词不仅是《雨霖铃》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他的大部分词都有此特点,请看词评家对柳词的评点:

(1)冯煦、夏敬观等词评家对柳词的评述。(课件)“耆卿词,(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皆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冯煦《宋元六十一家词例言》

“耆卿词,善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叙事多平铺直叙。”——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学生活动17](理解思考这些评述,不懂之处提出询问。)

[再引]:柳词符合意境优美的要求吗?我们来看著名词评家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2)王国维对意境的表述:(课件)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 ——《宋元戏曲史》 [学生活动18](理解思考,并与本课内容结合起来探讨。)

3、意境描述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参照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课件——组合)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和情感之后,运用联想的手段,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到词的意境中去,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别离时的情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有自己的发挥。有点新意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教师示范]:大家说得挺不错,我自己也写了一段描述这首词意境的文字,现在我把它读出来,以供同学们参考:

都门外,长亭旁,清秋冷落,离别难。

不忍听,舟子声声催,秋风阵阵凉,寒蝉凄切断人肠。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淌。不忍看,千里夕阳,暮蔼锁楚江;望前程,路茫茫,兰舟一叶,四方飘荡。

不忍想,今宵与你别,明朝在何方?杨柳江岸处处是,物是人非倍凄凉。晓风残月我相伴,良辰美景无人赏。

忍不住一声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别后身孤单,前途两茫茫。对我来说都已不复存在!没 有你的日子,我的生活将最 没有滋味!(师生鼓掌。)学生2:(略)

[学生活动20]背诵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流畅背诵。

[学生活动21]

学生1:两首词的主题同中有异,前者表现的是恋人离别的情感,后者表现的是夫妻重逢和离别的思绪。学生2:这首中的意象有:纤 云,飞星,银汉,金风,玉露 等。

学生3:这首词意境上缠绵、诚挚而又旷达。而《雨霖铃》 的意境显得缠绵而执着。

[学生鼓掌]

[三]尝试背诵

[教师引导]这首词意境哀婉,真切动人。请同学们一起来尝试背诵这首词,在背诵中深入领会词的意境。

[学生活动20]背诵(个别学生背诵不熟练,可以看一下课本。)

六、扩展训练: [教师引导]:(课件回到“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不知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上的另一首词《鹊桥仙》:(课件)朗读《鹊桥仙》一词,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这首词的韵脚,并尝试划分词的朗读节奏。

2、比较《雨霖铃》一词,说说两首词的主题有何异同。

1、这首词中有哪些特征鲜明的意象?说说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学生活动21]思考、讨论、回答

七、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本69至71页的诗词,注意这些诗词的声韵。

2、体会《江城子》、《声声慢》等词的意境。

八、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让我们今后多去读一些

词,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增强美的感悟力吧!下课!

教后反思 长期以来,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教师都知道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也离不开讲,但是如何来读,如何来讲呢?让学生反复地读上几遍,教师再把诗词的意境分析一下,让学生记录下来,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显然是枯燥无味的。应该说,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读与讲与现代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是不同的,甚至与古代散文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也相去甚远。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教学体会:一首古典诗歌,读也已成诵了,讲也把该讲的内容讲透了,但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他们也只是把这首古典诗歌当作一篇普通作品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品味到它的意韵,它的美,它的千百年来哙炙人口的奥妙所在,更没有从这一首古典诗歌出发,去爱古典诗词这一民族文学的瑰宝,因而,我总觉得这种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是不成功的。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我上的《雨霖铃》这一课较好地体现了我在这一领域的摸索成果。设计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全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细致深入地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第三板块,由《雨霖铃》这一首词拓展到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上,引导学生由“这一个”学会“许多个”,提高课外诗词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整个设计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并且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本课是为马鞍山市高二新教材培训活动设计的,在省示范高中马鞍山二中上了一次示范公开课,后又作为马鞍山六中教学开放周的公开课重上了一次。这堂课从设计上看,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有大量的活动空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较为充分地品味古典诗词的意蕴,较为深入地理解词的意象意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从两次教学实践来看,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与学设计意图得到了较为成功的体现,师生互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重点中学(二中)的学生还是普通中学(六中)的学生都普遍感到学到了不少东西,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也给了很高的评价。我自己从这两次上课实践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对课堂学习的主体有了深切的认识。以往也常听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样的理论,自己在论文、发言中也常这么说,但都只是鹦鹉学舌。而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很切实地感受到,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潜能才能调动起来。另一个收获就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了提高,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我锻炼了灵活处理课堂学习内容的应变能力。比如说,在学生通过书面描绘词的意境这一教学环节上,二中的学生大都能够把自己品味到的词的意境美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课堂进程十分流畅;而六中的学生虽然心中有许多感触,却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一位学生提出要用说来替代写,我临时调整了教学进程,给了他充分的口头表达时间,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我也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教与学的融合 篇6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着四重四轻,即“重知识传授,轻引导启发”;“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要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在实践中要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而数学新教材删繁除难,给学生创造了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创造机会,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应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

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借助有人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十二多,十二少”:

多开放,少封闭;多启发,少注入;多空白,少代替;多连手,少单一;多粗放,少细致;多直接,少迂回;多主动,少被动;多扮演,少板书;多类比,少孤立;多直观,少抽象;多延伸,少局限;多循环,少到位。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自己去发现学习材料。每次讲授新课前,老师先让学生到黑板前完成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根据上节课的内容,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为四层,A层为组长,主管B层组员,B层主管C层组员,C层主管D层组员)由A开始出题(自己课后寻找材料,主要是上节所学内容或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可到B到C到D循环讲,不管谁出了这个题后,找本组同学讨论,本组同学都认为有代表性的,方可进行讲解。即三步:找题——论题——讲题,讲题时又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遇到此种题目从题设人手还是从结论人手,还是题设结论中间找,第二步分析此题,讲解此题,突出重点、难点的地方。第三步此题考察了哪些基础知识,即分析——讲解——归纳。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到黑板前讲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上节内容复习巩固,为下节铺路搭桥,效果很好。每节课有一个学生讲题,方式、口味不同,学生愿意听,容易懂。

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对讲题者本身来说,是一次最好的锻炼,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加深了印象,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记,学生反应这种方法很好。并且人人在班中都能找到—个合适的位置,人人都坚信:我能行,我学数学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例如,每章节课后的“课题学习”老师都亲自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实践。

教与学中“静音”的效用 篇7

一、课堂生成之时“静音”

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在数学的教学实践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于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 一个动态的生成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彰显学生个性灵光, 焕发出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笔者本按照预设引导学生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笔者在引入课题后给出方程x3+ 2x - 1 = 0. 当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笔者就提了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对这个三次方程的实数解提出一些问题”, 就这么一个问题在学生中思考非常积极, 学生提出: 该方程有无实数解? 若有, 有几个? 实数解大约是多少? 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 恰恰就是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准备提出的问题, 看到学生们的聪颖, 睿智, 笔者作出决定, 放弃预设,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结果在如何判定方程是否存在解, 如何确定解的初始范围时, 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 画出函数y = x3与y = - 2x + 1的图象或画函数y = x3+ 1与y = - 2x的图象, 他们都只有一个交点, 因此方程只有一个实根. 也可以利用函数y = x3+ 2x - 1的单调性判断该方程只有一个解, 通过观察图象可判断方程解的初始范围. 在教学中, 笔者跟据学生列出的一组数值, 利用区间两个端点的函数值异号来判断方程在 ( 0, 1) 上只有一个实数解, 得到本节课需要讲解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静音”在课堂的生成之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提问、自主探索、自主质疑, 打破了教学过程中的预设, 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灵活变化,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灵感. 虽然这一“静音”似乎花费了一点时间, 但探究成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后续教学的效率.

二、疑惑之时“静音”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疑是思维的起点, 有疑才会去探索, 思是学习的前提, 而怀疑和问题又是组成思考过程的源程序. 在疑惑出现以后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纠偏欲.

例1已知等差数列{an} 与{bn} 的前n项和分别是Sn和Tn, 且求a7/b7. 请学生独立解答. 在求解过程中,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答. 笔者把两种答案投影以后让学生观察.

解法1: 因为已知等差数列{ an} 与{ bn} 的前n项和分别是Sn和Tn, 而

一道题目, 两个答案! 孰是孰非? 笔者选择示弱性“静音”.学生看着难倒笔者的感觉, 显得跃跃欲试. 通过分析, 学生一致认为解法1是绝对正确. 经过反复推敲, 学生甲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因为, 所以可设Sn= k ( 7n + 2) 和Tn= k ( n +3) ( k≠0) 这种设法虽然可以保证成立, 但因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不是n的一次函数, 而是n的二次函数. 即这样, 由就不能得到Sn=k ( 7n + 2) 和Tn= k ( n + 3) ( k≠0) . 问题找到学生显得无比激动. 课堂的活跃度一下子提高了. 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如果简单的将解法2的解答简单的判错完事, 学生虽然对答案没有疑议, 但学生必定失望, 或者感到遗憾. 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留以必要的空白. 如此一来, 学生却自主、准确地做出了判断, 并认识到了解答中的错误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疑惑, 教师不宜立即点破, 这样会使得课堂索然无味, 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所以此时应静音, 让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激发状态. 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好“静音”等待时间. 教师提问后不要马上重复问题, 或立即点学生回答. 应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问题后也不要立即表态, 评价学生的答案, 也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评判, 用以肯定、补充、修改回答的结果.

三、出错之后“静音”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 “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 ”一般来说, 学生先前错误的感觉、印象、观念、习惯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正确把握, 但只要学生经过思考, 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 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与独特, 反射出智慧的光芒. 因此, 教师要针对误区, 静音几分钟, 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对错误中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和欣赏, 并顺着学生的思路, 有效“激活”其合理成分.

这个是简单的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的题目. 在求解过程中, 笔者按照学生的求解思路, 把过程写在黑板上. 当写完之后, 学生似乎松了一口气, 笔者“静音”半分钟左右. 有学生突然说: “不对, 这个解法有问题. ”笔者顺势问: “哪里有问题?”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出在3到4步, 因为使用了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分母不能为0, 而公比x未确定, 所以要接着对x= 1与x≠1分类讨论. 就这么短暂的静音, 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 接着笔者特意静音让学生对错误进行总结反省.

对于错误, 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陷阱”, 甚至诱导学生“犯错”, 使其“上当”, 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 指出他们的错误, 留有时间让他们思考, 正误辩析, 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 汲取教训, 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 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 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难点处“静音”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幅“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 就领会了; 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 他们提倡的是“活动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体验, 自我提高.

在平时上课的时候, 为了完成教学进度, 教师往往会马不停蹄地一个问题讲完又讲下一个问题, 把内容从黑板右端写到左端, 一节课下来, 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 教师讲得口干, 学生抄得手酸. 最糟糕的是没有实际效果. 比如: 数列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是高一学生的难点, 他们的求解过程往往东错西错, 常做常错. 以前笔者采用的是讲了做, 错了讲的方式. 这种方法, 总要讲解多遍, 教师很烦躁, 学生很郁闷. 后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选择等待性“静音”, 先讲了一个例题, 立即给出一个相似的例题. 按照错位相减法的步骤, 逐步进行, 先让学生写一个步骤, 笔者再在黑板上写这一个步骤, 让学生校对该步骤. 如果出错, 就立刻用红笔改正该步骤, 并分析错因; 然后再进行下一步骤. 这题做完, 再出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 笔者在黑板写出过程, 让学生校对完成, 并分析总结整个过程出错点并用红笔画出订正. 这样几次做下来, 课外作业显示学生用该方法求和掌握较好. 看似低效的教学过程, 却在几次重复的静音等待中, 学生消化了难点.“低效”转化为“高效”.

对于重难点的突破,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张弛有度、快慢适中, 注重节奏. 一道题或一个片段上完, 适当静音, 让学生静静地想一想, 梳理思路, 记录重要的知识; 看看来时的路, 望望前方, 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一步都明白, 保持清晰的大脑和判断.这也是对学生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适当静音, 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五、课尾之处“静音”

评书家说书时, 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程度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 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充分运用了静音艺术, 吸引着听众继续听下去.同样, 教师也可以采用“悬念式结尾”. 例如,

例4已知过点M ( - 5, 5) 的直线l与圆C: x2+ ( y - 2) 2=25相切, 求切线l的方程.

讲解时先让学生判点M在圆C外, 过点M ( - 5, 5) 且与圆C相切的直线应有两条. 按照待定系数法把直线l方程设成点斜式y - 5 = k ( x + 5) , 利用圆心到直线距离等于圆C的半径, 这样学生求得k =8/15, 也就意味着直线l的方程只有一个. 但与分析时判定的两解有出入. 学生正疑惑之时, 下课铃响了. 笔者的讲解戛然而止, 告诉学生“欲知详情, 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 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事实是许多好学的学生不等笔者下回分解, 已经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到原因.

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篇8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词汇的学习要靠学生来完成。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现实生活中, 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大多并不是智力水平低, 而是缺少兴趣和信心, 学习的积极性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帮助学生树立对词汇学习的正确认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词汇靠我们扎实的努力, 否则, 单词是不会自己跑到我们脑子中来的。无论采取什么好的方法, 学好词汇都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兴趣 (interest) , 二是勤奋 (diligence) , 三是实践 (practice) , 四是坚持 (persistence) , 五是信心 (confi-dence) 。

(二) 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是“引导者”, 是“帮助者”, 帮助学生学习, 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习。教师还是“心理治疗者”, 要帮助学生克服障碍, 充满信心。

(三) 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 如好奇心、对成功和自尊的渴望、爱玩好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四) 课堂上教师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二、指导学生学习词汇的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往往发现, 词汇学习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不应只是单纯地传授词汇的意义和功能, 更应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词汇学习的策略。只有掌握了词汇学习的策略, 学生才有可能更主动、更积极地去积累和扩充词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一) 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词汇学习进行计划和反思, 有意识地规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按照新课标要求, 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 明确阶段性目标。再依据目标, 制定词汇学习的计划。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实现本阶段词汇学习的目标, 你要通过哪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每天打算在词汇学习上用多少时间?具体怎样安排?同时, 督促学生定期总结自己的词汇学习情况, 通过分析与思考,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查词典。

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较实用的词典, 在学新课前查好词典。并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查词典的技巧。

2. 做笔记。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学习习惯。例如, 让学生把所学生词及用法记在生词本上;让学生查词典时记下词义、搭配和相应例句。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记笔记加深对所学词汇的印象, 还可以通过翻阅笔记复习所学词汇。

3. 猜词义。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猜测词义的方法: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运用构词法, 根据背景知识, 句法结构常识等去猜测。

4. 利用构词法。

运用构词法知识判断和记忆派生词和合成词。如, 前缀、后缀、同义、反义等。这些构成单词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单词的捷径。

5. 归纳整理, 建立自己的词汇系统。

用比较和归类的方法学习和记忆单词。例如, 比较同形异义、同音异形、同形异音的词汇;比较同义、近义、反义的词汇。通过总结, 不仅可以巩固词汇, 还可以使词汇更加系统化和网络化。

6. 及时记忆, 及时复习。

词汇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遗忘。心理学研究表明, 所学知识若得不到及时巩固, 记忆痕迹会由于得不到强化而减弱。并且, 最开始遗忘较快, 以后逐渐减慢。根据这一科学原理, 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复习, 加深记忆, 趁热打铁,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7. 大量阅读。

选择难易适度, 内容有趣的英语书报, 进行广泛阅读。遇到生词可以查词典, 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 常用词的重复率高, 而且以各种语法形式出现, 这样掌握的词汇既灵活, 又牢固。

三、研究词汇教学的策略

词汇的学习, 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我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 培养学生按拼读规则拼读单词

利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 掌握单词的拼写形式。在实践教学当中我发现, 只要把握准了单词的正确读音, 单词拼写的正确率会大幅度提高。因此, 在词汇学习中, 要注意音、形、义相结合。努力做到“听其音知其形, 见其形知其音, 观其形知其意”。

(二) 结合课文教学学习词汇

词汇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 要真正掌握词义和词的用法, 必须通过有情境的课文教学, 并结合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才能达到。课文中以黑体字出现的词汇是教学的重点。在课文阅读中学习词汇, 可分为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 教学内容各有侧重。

1. 读前:

适当呈现生词。教师通过图片、视频、自由对话等语境, 呈现词汇, 也可以用英语解释或替换目标词汇, 为阅读扫清障碍。

2. 读中:

通过问题设计, 强化词汇学习。教师可以在课文解读中有意识地凸显词汇, 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强化对词汇的学习。

3. 读后:

通过练习, 巩固对词汇的学习。学生用书和练习册中都提供了词汇的专项练习, 词汇只有通过综合运用语言的各项活动才能理解得深, 用得活。

(三) 直观教学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动作等直观效果帮学生记忆词汇, 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例如, 讲解介词的时空关系时, 教师可以采用图示的方法进行展示。

(四) 以旧带新

利用已学过的英语词汇解释生词, 以旧引新, 以旧习新。既巩固了原有词汇, 又能建立新旧词汇间的联系, 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眼底镜的教与学 篇9

1 直接检眼镜 (direct ophthalmoscope) 的教与学

直接检眼镜是1851年由德国的Helmholtz发明的, 是目前眼科临床中最常用的眼底检查设备, 掌握直接检眼镜的使用是眼科医生最基本的技能之一。直接检眼镜的主要部分是中央有一小孔、焦点距离为25cm的凹面反光镜, 镜后面是嵌有不同屈光度镜片的小圆盘, 镜片的屈光度一般从-35D-+25D不等, 检查者可以根据自身和被检查者的屈光度以及所要检查的部位随意转动[1]。

初学者使用直接检验镜最常遇见的问题是:无法看见瞳孔或者稍加移动就找不见瞳孔、找见瞳孔又无法看见眼底、勉强看见眼底而无法看见周边视网膜。为了克服这些困难,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四左”和“四右”的原则, 即检查患者右眼时, 检查者用右手持镜, 站在病人的右侧, 用右眼来观察, 同法检查左眼。同时检查者还必须学会用食指熟练地转动小圆盘。掌握这一姿势就为进一步检查打下了基础。二是熟练找到瞳孔并保持持续锁定, 这可以说是检验镜使用中最关键的环节。要想锁定瞳孔, 必须保持检查者的瞳孔、检验镜圆孔和被检查者瞳孔始终位于一条直线。初学者之所以无法看见眼底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保持这三点一线的原则。刚开始学习时可以先不观察病人, 只在手上练习即可。动作的要领首先是将检验镜贴紧额头, 保持检查者瞳孔和圆孔的位置, 此时检验镜的光线照到的位置就是检查者能看见的位置。然后通过圆孔配合转动圆盘看不同距离的物体, 直到能熟练看清3cm-5cm距离的物体。三是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将光线移近被检查者的瞳孔, 通过转动圆盘就可以清晰看见眼底。如要变换视野, 一定要保持检眼镜贴近额头, 将头和检验镜一起移动, 这样三点一线的关系就不会被破坏, 被检查者的瞳孔也就不会在视线中丢失, 眼底像也就始终在掌控之中了。这一原则可以总结为“贴紧额头, 三点一线”。为了使初学者能更快地掌握其用法并建立自信, 可以适当散大被检查者的瞳孔。作者在临床教学中使用此方法后, 学生都反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学效果满意, 一般通过半小时的练习就可以比较自如地看见眼底。同实习学生不同, 初级眼科医生表现为虽然能够看见眼底, 但对周边眼底的观察总是不理想。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眼底镜距离被检查者的瞳孔距离太大。一般情况下, 除了检查屈光介质时用+8D-+10D镜片, 距离患者10cm-20cm外, 检查者必须要将检验镜贴着自己的额头, 然后尽可能贴近患者的眼球, 距离越近视野范围才会越大。在此过程中, 还要嘱患者尽量向要检查的方向转动眼球, 例如要检查颞侧的眼底, 被检查者即向颞侧尽量转动眼球。

2 双目间接检眼镜 (binocular indirect ophthalmoscope) 的教与学

双目间接检眼镜 (binocular indirect ophthalmoscope) 是由Schepens创制, 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 尤其是在眼底病的诊治中。其主要构造是把特制的光源和双眼间接检眼镜都固定在一个额带上, 配合+20D前置镜的使用就可以看见眼底, 眼底像放大约3倍。如果再借助巩膜顶压器, 就可以检查视网膜的周边部。与直接检眼镜相比, 间接检眼镜受屈光介质的影响较小, 可见范围大。不过间接检眼镜所见像是立体的倒像。另外检查前必须先散大瞳孔[2]。

相对于直接检眼镜, 掌握间接检眼镜的使用方法更为困难。初学者常遇到的问题是无法看见眼底、看见的眼底范围较小和无法将眼底像倒转过来。要想用双目间接检眼镜轻松看见眼底, 除了一般的原则, 如散瞳、调整好瞳距和+20D前置镜的镜面方向外, 动作的关键是:光线正对被检者瞳孔, 并保持这一关系不被破坏。在此基础上将前置镜置于光源附近, 这时可以轻松看见一个较小的眼球倒像, 始终保持被检者瞳孔位于视野中, 并逐渐将前置镜向患者移近, 等前置镜接近被检瞳孔时就可以看见清晰的眼底图像。其中的关键是保持好两个瞳孔和前置镜光轴三点一线的关系。嘱患者向不同方向转动眼球, 就可以看见大部分的眼底范围。如果想看见极周边的眼底, 就必须配合使用巩膜顶压器。巩膜顶压器一般戴于右手中指上, 对巩膜的压力应是逐渐增加和减弱, 检查上下方锯齿缘时, 隔着眼睑加压即可, 鼻、颞部则须在表面麻醉下, 压迫鼻、颞侧巩膜。至于倒像的转换,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视网膜图纸翻转180°, 等绘制完成后倒转图纸就是正常的视网膜像。随着时间的延长, 检查者会在脑中自动完成这种转换。

3 三面镜 (three mirror contact lens) 的教与学

为了检查眼底的周边部分, 常常需要借助Goldmann三面反射接触镜 (简称三面镜) 进行检查。这种仪器的构造, 是在接触镜的内部安装三个反射镜, 其角度分别为59°, 67°和75° (3个反射镜角度之间相差是8°) , 中央则为一平凹透镜, 如果把全部反射镜和平凹透镜都用上, 就可以检查全部眼底。三面镜的优点主要是看见的范围更大, 立体感强, 由于是在裂隙灯下使用, 其放大倍数也更大, 因此对于视网膜周边细小裂孔的检出率更高。缺点是使用时必须消毒, 并有麻醉、安装等手续, 同时对术后、儿童和精神紧张者不适用[2]。

初学三面镜常见的问题是安装三面镜时出现气泡、检查时镜面的反光干扰观察和无法看到极其周边的眼底。对于出现气泡的问题, 可以采用粘性大的液体作为耦合剂, 例如透明质酸钠和甲基纤维素等。安装三面镜时先让被检查者低头, 等安装完成后再移入头架中。放置过程中一手持镜, 一手拿棉签。棉签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检查者分开被检者眼睑, 尤其是下眼睑和睫毛, 另外还可以擦去流在患者面部的液体。对于反射光线的干扰, 可以通过轻微转动镜面和裂隙灯的入射光来调整, 一般入射光和镜面的夹角在0-15°较为合适。为了看清周边的眼底, 三个重要的措施是:患者向检查方向尽量转动眼球、适当加压三面镜和配合巩膜压陷器。一般情况下, 只要瞳孔散大充分, 借助眼球的转动和适当的加压就可以看见锯齿缘附近的视网膜。三面镜顺序旋转, 可逐步观看整圈眼底。在转动三面镜后, 需适当调整光线的角度或升降裂隙灯显微镜。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三面镜中所看到的眼底是对侧的。例如三面镜的反射镜在3点位, 所看到的眼底像是9点位, 但其上下关系不变, 反射镜在6点, 可看到12点位的眼底像, 但其左右关系不变。

4 裂隙灯前置镜 (supplementary lens) 的教与学

常规裂隙灯上往往配备了平凹透镜, 在散瞳的情况下, 可以借助这一凹镜看见后极部的眼底。不过这种前置镜的眼底放大作用很小, 而且所见范围较小, 只适合后极部眼底的一般观察。本文提到的前置镜指的是双凸的透镜, 常用的是78D和90D两种。78D较90D放大倍数大, 但所见的范围较小, 因此临床上90D镜更为常用。前置镜的优点是检查方便, 不需要进行表面麻醉, 即使是伤口未愈合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检查。缺点是视野较三面镜窄, 立体感较差, 周边部眼底像可能发生歪曲, 另外检查前必须事先散瞳[2]。

初学前置镜时最常遇见的问题是看不见眼底或者看不见周边眼底。由于裂隙灯配合前置镜的原理同双目检眼镜很类似, 因此使用中的技巧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动作的关键还是要保持好裂隙灯、前置镜和被检查者瞳孔的三点一线的关系。首先将裂隙灯的光线在较远的位置照到被检者瞳孔, 一般情况下, 显微镜的光轴与照明系统的光轴可同置于0上。然后将前置镜放入光线, 前置镜较凸的一面朝向检查者, 前置镜的中心应对准被检眼的瞳孔, 并尽量保持前置镜的光轴与被检眼的光轴一致。前置镜从裂隙灯物镜的附近逐渐向瞳孔移动, 在此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瞳孔像在视野中。在透镜不触及睫毛的情况下, 尽可能接近角膜。最后把裂隙灯逐渐向前推, 直到看清眼底。如需检查眼底周边部分, 可让被检者眼转动, 检查上方眼底时嘱被检者眼向上转动或将前置镜向下稍做移动并适当倾斜镜面, 利用前置镜边缘部的三棱镜作用, 使光线折射至周边部, 这时周边部眼底便可查见。 前置镜同间接检眼镜一样, 所见的像都是倒像, 在记录时应注意矫正。

以上是几种常见眼底镜的教学体会, 这些方法通过在临床教学中的实践, 绝大多数学生和初级医生都反映良好, 学习曲线大大缩短。当然以上内容只是作者在教学中的个人体会, 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些步骤对于熟练使用者来说也是可以省略的。另外, 本文的目的只是教会初学者怎样看见眼底, 为眼底病的诊治打下基础, 而详细的眼底检查技巧和具体眼底病的诊断还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经验积累才能掌握。

参考文献

[1]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5-49.

对“教与学”的新认识 篇10

关键词:教学方法,Y世代,学生特点,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实践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口才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的综合应用, 是主观水平在客观场景下的即兴发挥。但是它不是教师的任意发挥和即兴表演, 有其自身的科学方法和规律。目前, 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上, 能够做到把握好教学内容, 口齿清楚, 但在针对学生 (本文中的学生, 特指职业院校的学生) 学习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 缺少章法, 即只重视教学内容, 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研究论文中也只涉及教师的自我改进, 很少指出如何顺应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教学。近些年, 在教育发达国家, 针对教学方法上的研究综合了心理学, 教育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 形成了科学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值得借鉴。

一、当代学生的特点

我们经常讲教学要因材施教, 但是对我们的“材”, 即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 除了经常抱怨“不爱学习, 素质差”等外, 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做出系统的深入研究。对于学生有哪些特点, 现在的学生与十年前相比, 有了哪些变化, 我们没有具体的、量化的研究作为支撑。

而在国外, 对90后一代的心理特点已经有了十分系统的研究, 并且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去。比如, 我们大多数老师会抱怨现在的学生不懂得尊重老师, 但实际上, 这一代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你值得我尊重吗?”。这和我们上一代人从小养成的把尊重师长作为天经地义的事情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 如果没有对当代学生系统、深入的研究, 那么“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迈克尔·斯坦纳写了一本书《中国的Y世代》, 其中“Y世代”指1980年以后到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书中系统阐述了中国新一代的特点, 研究成果涉及新一代的价值观、消费观、行为准则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许不可能对学生的研究都做到如此深入, 但如果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连最起码的了解都没有, 我们何谈教育他们。广大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 不能和普通人一样, 仅仅抱怨“大学扩招, 现在的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如以前, 不好教”等等问题, 而看不到“不好教”之后究竟该怎样教。我们也许写不出的“中国的Y世代”, 也可能写不出“中国的Y世代与美国的Y世代的对比”, 但我们应当研究对Y世代的教育的应对措施, 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据研究, Y世代的行为特征是生活在网络世代, 精通科技, 要求改变, 追求快感, 月光族, 只有你证明自己值得尊重, 他们才会尊重。在受教育的特点上也与他们的长辈有着显著的差别。他们的长辈要求的是“告诉我要做什么”或“告诉我要怎么做”, 而Y世代则要求“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这一代的最大问题是虽然追求变化, 接受海量信息, 但经常易于感觉无聊。

在对待教师的问题上, 他们尊重人的关系, 而不是仅仅是看重头衔, 他们需要学习的是整体实质经验, 而不是更多的学习内容。针对这一代的特点,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视若无睹, 而应当了解他们, 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 用“老师也是不完美的人”, 来代替过去的师道尊严。对学生在满足其合理需求的同时, 也要指出他们不合理的地方;不但告诉他们是非对错, 还要以身作则, 不轻易妥协与放弃。

二、Y世代学生存在的问题

Y世代学生目前在学习中的问题很多, 比如“你教的这些对我们没有用”、“理论课很无聊啊, 你怎么教我也学不会”、“学习就是浪费时间”、“老师偏心, 不重视我们”。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林林总总, 似乎很繁杂, 但仔细研究并归纳起来, 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总的来说反应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即注意力问题、相关性问题、自信心问题和满足感问题。

1. 注意力问题

注意力是学习积极性中的首要因素, 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 授课内容就不会进到学生的脑子里去。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我们一般的措施可以是通过实物, 引起他们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刺激, 可以通过发人深省的问题, 引起他们求知的好奇心, 也可以通过多变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媒体, 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刺激。一般来说, 教师每十五分钟, 必须做一下变化, 无论是教学内容上的变化, 还是教学形式或手段上的变化。同时应注意, 过高的注意力会引起学生好奇、亢奋、期望过高等问题, 也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2. 相关性问题

学生认为学的东西与他无关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的需求。我们应把学习内容和他们的个人需求联系起来, 把学习的利益明确说明出来。从学习的需求来说, 一般分为内容需求和类型需求, 类型需求包括实际、反思、经验和理论四种类型。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他还不知道要学到什么。所以, 他看到的正相反, 他们没有内容需求, 他们只看到学习的类型。所以, 针对相关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

3. 自信心问题

从学习心理学的定义来看, 自信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相信自己能够付得起学习的代价, 在心理学上叫死的相信 (BENEFIT) ;二是愿意付出学习代价的意愿, 在心理学上叫活的相信 (CONTENT) 。学生目前最大的问题在第二个方面, 相信但不愿意付出代价。比如让他学英语, 让他戒烟, 让他实现远大理想, 这些他们都相信, 但都不愿意付出代价。我们要做的是不仅让他们相信, 而且还要愿意付出代价, 所以,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就是把教学内容与他们的就业前景联系起来。

4. 满足感

满足感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可以通过表扬、分数和证书等获得, 最理想的成就感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好处。

以上四种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经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 经过多年来学校、家长、社会的重重打击, 自信心已经严重受损, 习惯于把事情的结果归因于运气, 难度等外部不可改变的原因, 而不在能力、努力等内在的、可以改变的因素上想问题, 没有了通过主观努力改变命运的思想意识与冲动,

三、针对Y世代的学生如何教学

在学习上, Y世代的孩子们最大的问题是自信心不强, 没有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中不能集中注意力, 认为学习是与他无关的事情, 无法在学习上获得满足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应根据学习积极性理论模型, 建立起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 我们开展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设计。我们根据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分析, 按照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论模型:注意力, 相关性, 自信心和满足感这四个模块来研究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形成了九步教学法 (见表1) , 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学生反应“我学不会”“我不爱学”等大部分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当学生在学习上的归属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 他们就没有自信, 害怕梦想, 害怕失败, 害怕环境限制, 害怕冲突。我们通过用提问、引导等方式完成教学, 对于职业院校层面的学生提高学习自信, 非常有效。这些教学方法是在研究国外教学方法上取得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际取得的成果, 能使教学活动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使教师从“匠”变成“师”。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热情与真诚, 教师行业尤其如此。没有对专业的热诚, 没有对帮助学生的热诚, 任何教学方法都无济于事。教是为了学, 学是为了改变大脑的思考组织结构。教有了权威和热诚, 学才会发生。不管什么时代的人, 脑子的功能都是一样的, 但不同世代学生学习的动机确不一样, 只有与学生有了充分的沟通与了解, 才能完成教学, 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刘徽.教学机智新论[J].教育研究, 2008, (9) .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3]和学新.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层次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1998, (1) .

[4]潘洪建.试论教学的道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4)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与学】相关文章:

上一篇:施工过程仿真下一篇:土壤物理性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