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昔洛韦

2024-05-15

阿昔洛韦(精选十篇)

阿昔洛韦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永顺县皮肤病性病防治所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 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2]的诊断标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阿昔洛韦组与泛昔洛韦组, 各40例。阿昔洛韦组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23~67岁, 平均 (43.6±4.3) 岁。泛昔洛韦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21~68岁, 平均 (44.2±4.2) 岁。纳入标准: (1) 入院前2周未服用免疫抑制剂; (2) 皮肤损害<72h; (3) 无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治疗禁忌证者; (4)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免疫功能低下者; (2) 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3)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物理治疗、维生素B1、B12及外敷云南白药常规治疗。阿昔洛韦组给予阿昔洛韦片 (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1022137) 口服治疗, 0.25g/次, 5次/d, 疗程为7d。泛昔洛韦组给予泛昔洛韦片 (武汉福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03405) 口服治疗, 0.25g/次, 2次/d, 疗程为7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止疱时间、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急性神经痛持续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3]进行评价。治愈:皮疹、痒痛等症状消失, 结痂大部分脱落;显效:皮疹、痒痛等症状有所改善, 75%以上的水疱结痂;有效:皮疹、痒痛等症状有所好转, 50%~74%的水疱结痂;无效:皮疹、痒痛等症状无改善, 水疱结痂<50%。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统计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阿昔洛韦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 泛昔洛韦组为95.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症状消失时间及急性神经痛持续时间

泛昔洛韦组的止疱时间、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急性神经痛持续时间均短于阿昔洛韦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后遗神经痛

阿昔洛韦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5.00%, 高于泛昔洛韦组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多发于春秋季节, 发病前常明显感觉身体不适, 有过敏、低热等症状, 可见成簇带状丘疹, 并形成水疱, 然后干燥结痂而留下红斑。该病具有起病急、自限性等特点, 发病时多伴有疼痛感, 极大增加患者的痛苦[4]。部分患者在皮损症状消退后还会继续存在神经痛,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 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以早期抗病毒为主, 并以促进皮损愈合及缓解患者的神经痛为原则。

阿昔洛韦是一种嘌呤核苷类似物, 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能高度选择性作用在被疱疹病毒所感染的细胞中, 对疱疹病毒DNA聚合酶进行干扰, 并被细胞中的病毒胸苷激酶所激活, 转化成具有活性的阿昔洛韦三磷酸盐, 从而转化成病毒DNA的多聚酶竞争性底物, 最终有效抑制病毒DNA的复制及阻止DNA链的延伸而起到治疗作用。但该药物的口服利用度比较低, 仅为15%左右[5], 故患者每日需要服药5次。

泛昔洛韦是一种嘌呤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 具有较广的抗病毒谱。对带状疱疹治疗的作用机制为:泛昔洛韦口服进入人体后快速转变成阿昔洛韦, 而阿昔洛韦则会被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磷酸转化成OCV单磷酸, 然后通过宿主的磷酸化作用转化成阿昔洛韦三磷酸盐, 而三磷酸盐能在已被病毒所感染的细胞中快速形成, 使其代谢减缓, 从而延长药物的t1/2, 然后参与到HBV DNA-p中竞争三磷酸鸟苷, 通过进入DNA作用在DNA合的成起始与延伸环节, 最终抑制DNA的合成,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6]。临床研究表明, 泛昔洛韦具有较好的水溶性, 口服后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可达到70%以上, 是阿昔洛韦的3~5倍, 可发挥较长的药效, 故一天只需服药2次即可[7]。另外, 在进行带状疱疹治疗时, 还可以通过辅助物理疗法促进皮疹的消退。如通过采用紫外线照射, 使血液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发生改变, 提升单核细胞对异物的吞噬的功能, 从而起到增强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不显著, 提示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两种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相当, 可能与两种药物作用的机制相似有关, 都是通过转化成阿昔洛韦三磷酸盐而起到治疗作用。而泛昔洛韦组的止疱时间、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急性神经痛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泛昔洛韦组, 说明泛昔洛韦能更加有效、快速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可能与泛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高、药效持久有关, 可通过持续作用而加快症状的恢复;另外, 泛昔洛韦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7.50%, 显著低于阿昔洛韦组的25.00%, 说明泛昔洛韦能有效减少患者疗程结束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可能和泛昔洛韦的t1/2长、生物利用度较高以及服药次数少等有关。

综上所述, 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 阿昔洛韦和泛昔洛韦的疗效相当, 但泛昔洛韦更能有效缩短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 且能有效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阿昔洛韦和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永顺县皮肤病性病防治所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阿昔洛韦组与泛昔洛韦组, 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物理治疗、维生素B1、B12及外敷云南白药常规治疗。阿昔洛韦组给予阿昔洛韦片治疗, 泛昔洛韦组给予泛昔洛韦片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止疱时间、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急性神经痛持续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 阿昔洛韦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 泛昔洛韦组为95.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泛昔洛韦组的止疱时间、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急性神经痛持续时间均短于阿昔洛韦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阿昔洛韦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5.00%, 高于泛昔洛韦组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阿昔洛韦片与泛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相当, 但泛昔洛韦可有效缩短患者症状改善的时间, 且能有效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关键词:带状疱疹,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治疗结果,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 焦云霞.阿昔洛韦与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24 (17) :67-68.

[2] 刘全.阿昔洛韦片与泛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效果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25 (19) :26.

[3] 唐军, 刘平羽.阿昔洛韦与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11, 15 (32) :3014-3015.

[4] 戴莎, 杨蓉娅.盐酸伐昔洛韦片和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 23 (12) :1369-1371.

[5] 邱晨.阿昔洛韦与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3 (12) :79-80.

[6] 方锐华, 杨捷, 莫友.大剂量口服伐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3, 21 (1) :38-40.

科伦阿昔洛韦片说明书 篇2

【英文名称】AciclovirTablets

【拼音全码】AXiLuoWeiPian(KeLun)

【主要成份】阿昔洛韦片(科伦)主要成份为阿昔洛韦。

化学名:9-(2-羟乙氧甲基)鸟嘌呤

分子式:C8H11N5O3

分子量:225.21

【性状】阿昔洛韦片(科伦)为白色片。

【适应症/功能主治】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用于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的初发和复发病例,对反复发作的病例口服阿昔洛韦片(科伦)用作预防。2.带状疱疹:口服用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带状疱疹和免疫缺陷者轻症病例的治疗。3.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

【规格型号】0.1g*24s

【用法用量】口服:1.生殖器疱疹初治和免疫缺陷者皮肤黏膜单纯疱疹:成人常用量一次0.2g,一日5次,共10日;或一次0.4g,一日3次,共5日;复发性感染一次0.2g,一日5次,共5日;复发性感染的慢性抑制疗法,一次0.2g,一日3次,共6个月,必要时剂量可加至一日5次,一次0.2g,共6-12个月。2.带状疱疹:成人常用量一次0.8g,一日5次,共7-10日。3.肾功能不全的成人患者应按说明书中标注的剂量服用。4.水痘:2岁以上儿童按体重一次20mg/kg,一日4次,共5日,出现症状立即开始治疗。40kg以上儿童和成人常用量为一次0.8g,一日4次,共5日。

【不良反应】1.偶有头晕、头痛、关节痛、恶心、呕吐、腹泻、胃部不适、食欲减退、口渴、白细胞下降、蛋白质及尿素氮轻度升高、皮肤瘙痒等;2.长程给药偶见痤疮、失眠、月经紊乱。

【禁忌】对阿昔洛韦片(科伦)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对更昔洛韦过敏者也可能对阿昔洛韦片(科伦)过敏;2.脱水或已有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3.严重免疫功能缺陷者长期或多次应用阿昔洛韦片(科伦)治疗后可能引起单纯性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对阿昔洛韦片(科伦)耐药。如单纯疱疹患者应用阿昔洛韦后皮肤不见改善者应测试单纯疱疹病毒对阿昔洛韦片(科伦)的敏感性;4.随访检查:由于生殖器疱疹患者大多易患子宫颈癌,因此患者至少应一年检查一次,以早期发现。5.一旦疱疹症状与体征出现,应尽早给药;6.进食对血药浓度影响不明显。但在给药期间应给予患者充足的水,防止阿昔洛韦片(科伦)在肾小管内沉淀;7.生殖器复发性疱疹感染以间歇短疗程序法给药有效。由于动物实验曾发现阿昔洛韦片(科伦)对生育的影响及致突变,因此口服剂量与疗程不应超过推荐标准,生殖器复发性疱疹的长程疗法也不应超过6个月;8.一次血液透析可使血药浓度减低60%,因此血液透析后应补给一次剂量;9.阿昔洛韦片(科伦)对单纯性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和复发无明显效果,不能根除病毒。

【儿童用药】2岁以下小儿剂量尚未确定。

【老年患者用药】由于生理性肾功能的衰退,阿昔洛韦片(科伦)剂量与用药间需调整。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药物能通过胎盘,虽动物实验证实对胚胎无影响,但孕妇用药仍需权衡利弊。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为血药浓度的0.6~4.1倍,虽未发现婴儿异常,但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1.与齐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可引起肾毒性,表现为深度昏睡和疲劳;2.与丙磺舒竞争性抑制有机酸分泌,合并用丙磺舒可使阿昔洛韦片(科伦)的排泄减慢,半衰期延长,体内药物量蓄积。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抗病毒药。体外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具抑制作用。阿昔洛韦片(科伦)进入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后,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苷激酶或细胞激酶,药物被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韦三磷酸酯,然后通过二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①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的复制;②在DNA多聚酶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阿昔洛韦片(科伦)对病毒有特殊的亲和力,但对哺乳动物宿主细胞毒性低。体外细胞转化测定有致癌报道,但动物实验未见致癌依据。某些动物实验显示高浓度药物可致突变,但无染色体改变的依据。阿昔洛韦片(科伦)的致癌与致突变作用尚不明确。大剂量注射可致动物睾丸萎缩和精子数减少,药物能通过胎盘,动物实验证实对胚胎无影响。

【药代动力学】阿昔洛韦片(科伦)口服吸收不完全,约15-30%由胃肠道吸收。食物对血药浓度影响不明显。多剂量给药平均1-2天达稳态。每4小时口服200mg-400mg,5天后的血药峰浓度为0.6μg/ml和1.2μg/ml。阿昔洛韦片(科伦)可广泛分布至全身组织与体液中,包括脑、肾、肺、肝、小肠、肌肉、脾、乳汁、子宫、阴道黏膜与分泌物、脑脊液及疱疹液,以肾、肝、小肠等组织浓度为高,脑脊液浓度约为血浆浓度的1/2倍。阿昔洛韦片(科伦)可通过胎盘屏障。中央室表观分部容积1L/1.73m2,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9-33%)。阿昔洛韦片(科伦)在肝内代谢,仅有少量转化为9-羧甲氧甲基鸟嘌呤,主要代谢物占给药量的9%-14%。血浆消除半衰期2-3小时,肾功能明显不良者半衰期延长。无尿患者的血消除半衰期可长达19.5小时。血液透析时可降为5.7小时。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而排泄,口服给药约14%的药物以原形由尿排泄。经粪便排泄率低于2%,呼气中含微量药物。血液透析时约清除血中60%的药物,腹膜透析清除量很少。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包装】每盒24片。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3103

【生产企业】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四川珍珠制药)

阿昔洛韦片(科伦)的功效与作用阿昔洛韦片(科伦)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用于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的初发和复发病例,对反复发作的病例口服本品用作预防。2.带状疱疹:口服用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带状疱疹和免疫缺陷者轻症病例的治疗。3.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

阿昔洛韦片服用常见问题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阿昔洛韦的成分

病情分析:

您好!本品主要成分为阿昔洛韦。其化学名为9-(2-羟乙氧甲基)鸟嘌呤。分子式:C8H11N5O3分子量:225.21

指导意见:

阿昔洛韦 篇3

关键词 阿昔洛韦 水痘

我院2003年3月~2005年9月应用阿昔洛韦治疗水痘,并以病毒唑作为对照,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3年3月~2005年9月门诊收治132例水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阿昔洛韦组73例,其中男40例,女33例;病毒唑组59例,其中男26例,女33例,年齡3~13岁,平均6岁3个月。临床上均有水痘接触史,表现为典型的水痘皮疹(瘙痒性水疱疹、分批出现、向心性分布)、发热、皮疹瘙痒症状。

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水痘的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阿昔洛韦组口服阿昔洛韦片剂。剂量:>2岁者按10mg/kg, 4次/日;体重>40 kg者按0.4g/次,4次/日,治疗5天。病毒唑组用病毒唑10~15mg/(kg·日)静滴,1次/日,疗程5天。两组均给予退热及局部对症处理,疑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结果

阿昔洛韦组平均退热时间为1.5±0.36天, 皮疹结痂为3.74±0.43天;病毒唑组平均退热时间为2.85±0.44天,皮疹结痂时间为5.31±0.5天。阿昔洛韦组明显少于病毒唑组(P<0.05)。

讨论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即人类疱疹病毒Ⅲ型)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发病为主,2~10岁的儿童多发,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易感者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可发病。

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繁殖、复制,然后少量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再次增殖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病毒相继侵入皮肤和内脏,引起病变而发病。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偶尔累及内脏。潜伏期为2周左右,前驱期仅1天左右。初起躯干,继而扩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系水痘皮疹特征之一。

过去对水痘的治疗只限于对症治疗或采用病毒唑,病情恢复较慢,并发症多,病程长。

阿昔洛韦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为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易被疱疹病毒吸收,然后磷酸化为三磷酸盐,通过以下方式抑制病毒复制:①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的复制;②在DNA多聚酶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延伸中断,达到抗病毒作用。

病毒唑是抗病毒药物中临床应用比较早、比较广的药物,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转移酶,使病毒的复制及传播受到抑制。因此,病毒唑对DNA病毒有作用,但主要是对RNA病毒有效。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DNA病毒。本组资料显示,阿昔洛韦组平均退热时间为1.5±0.36天,明显优于病毒唑组2.85±0.44天;阿昔洛韦组皮疹结痂时间3.74±0.43天,明显优于病毒唑组5.31±0.5天。两组在退热时间及结痂时间上差异显著(P<0.05)。阿昔洛韦片剂治疗儿童水痘,其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疗效好,在减轻症状、促进皮疹结痂、缩短病程方面优于病毒唑组,获得了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阿昔洛韦致急性肾衰竭1例 篇4

患者女, 65岁, 3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流涕, 自服用头孢拉定胶囊 (每次3片, 每日3次) 及复方甘草合剂 (每次10ml, 每天3次) , 症状未能缓解, 来本院门诊。患者自发病以来, 胃纳可, 二便正常。否认药物过敏史, 平素体健。查体:血压120/80mmHg, 体温37℃, 精神可, 咽部充血, 心率80次/分, 双下肢未见水肿。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给予氨苄西林/舒巴坦钠3.75g, 阿昔洛韦0.5g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当输入阿昔洛韦约30分钟后,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经治医生当时考虑为阿昔洛韦致胃肠道反应, 嘱减慢滴速, 直至滴完, 未进一步询问有无其他不适。次日下午, 患者女儿诉其母亲昨晚腰背酸痛不适, 恶心呕吐, 并有小便出血;并说明输阿昔洛韦时其母亲就有腰部下坠感, 但不好意思说。医生嘱其赶快来院检查, 患者拒绝。第三天下午患者出现无尿, 全身不适加重, 送往上级医院查肾功能, 尿素氮43.16mmol/L, 肌酐1100μmol/L, 血钾5.67mmol/L, 血压150/90mmHg, 考虑为急性肾衰竭, 给血透治疗一周, 痊愈出院。

讨论阿昔洛韦属于抗病毒药, 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 (1) 干扰病毒DNA多聚酶, 抑制病毒的复制; (2) 在D N A多聚酶作用下, 与增长的D N A链结合, 引起DNA链的延长中断。主要适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带状疱疹、水痘等治疗, 曾有引起肾损害的报道。而本例患上呼吸道感染, 大多为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导致, 多对阿昔洛韦不敏感。因此, 提醒广大临床工作者在用药时要注意适应证, 特别是老年人。一旦遇老年带状疱疹患者, 需使用阿昔洛韦时, 要特别注意药物浓度, 使用过程认真细致询问患者有无其他不适, 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泛昔洛韦胶囊说明书 篇5

【英文名称】FamciclovirCapsules

【拼音全码】FanXiLuoWeiJiaoNang(MingLiXin)

【主要成份】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主要成份为:泛昔洛韦。

【性状】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为胶囊剂。

【适应症/功能主治】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规格型号】0.125g*6s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0.25g,每8小时1次。

【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头晕、失眠、嗜睡、感觉异常等。2.消化系统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厌食、呕吐、便秘、胀气等。3.全身反应疲劳、疼痛、发热、寒颤。4.其他反应皮疹、皮肤瘙痒、鼻窦炎、咽炎等。

【禁忌】对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及喷昔洛韦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对预防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眼部带状疱疹、播散性带状疱疹及免疫缺陷患者疱疹的疗效尚未得到确认。2.肾功能不全者喷昔洛韦的表观血浆清除率、肾清除率和血浆清除速率常数均随肾功能的降低而下降,故肾功能不全者应注意调整用法用量。3.肝功能代偿的肝病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尚未对肝功能失代偿的肝病患者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4.食物对生物利用度无明显影响,口服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0.5g,一日3次,连续7天,未见喷昔洛韦的蓄积现象。5.病毒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或DNA多聚酶的质变可导致HSV或VZV对喷昔洛韦耐药突变株的产生,若病人治疗临床疗效不佳时,应考虑病毒可能对喷昔洛韦耐药。对阿昔洛韦耐药的突变株对喷昔洛韦也耐药。6.必须告知患者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不能治愈生殖器疱疹,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是否能够防止疾病传播尚不清楚,但生殖器疱疹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故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

【儿童用药】18岁以下患者使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老年患者用药】65岁以上老人服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后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与年轻人相似,但服药前要监测肾功能以及时调整剂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怀孕大鼠和家兔服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后对其胎仔发育未见异常,但缺乏人类临床资料,孕妇使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需充分权衡利弊。大鼠实验证实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的母体喷昔洛韦在乳汁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浓度,但是否经人乳分泌尚无定论,哺乳期妇女使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应停止哺乳。

【药物相互作用】1.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与丙磺舒或其他由肾小管主动排泄的药物合用时,可能导致血浆中喷昔洛韦浓度升高。2.与其他由醛类氧化酶催化代谢的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喷昔洛韦,后者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以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有抑制作用。在细胞培养研究中,喷昔洛韦对下述病毒的抑制作用强弱次序排列为HSV-1、HSV-2、VZV。作用机制如下:在感染上述病毒的细胞中,病毒胸苷激酶将喷昔洛韦磷酸化成单磷酸喷昔洛韦,后者再由细胞激酶将其转化为三磷酸喷昔洛韦。体外试验研究显示,三磷酸喷昔洛韦通过与三磷酸鸟苷竞争,抑制HSV-2多聚酶的活性,从而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DNA的合成和复制。长达2年的大鼠和小鼠致癌实验证实,雌性大鼠接受600mg/kg/天(相当于人类推荐剂量500mg,或125mg,一天2次的1.5到9倍),乳腺癌的发生率增加。雄性大鼠、小鼠和狗服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后,发现睾丸毒性。雌性大鼠服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1000mg/kg/天未见生殖毒性。

【药代动力学】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口服在肠壁吸收后迅速去乙酰化和氧化为有活性的喷昔洛韦。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别口服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0.5g和静脉注射喷昔洛韦0.4g的研究结果表明,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7%±8%。1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口服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0.5g后,得到的喷昔洛韦的峰浓度(Cmax)为3.3±0.8mg/L,达峰时间为0.9±0.5小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8.6±1.9mg.h/L,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2.3±0.4小时。当血药浓度在0.1~20mg/L范围内时,喷昔洛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小于20%。全血/血浆分配比率接近于1。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口服后在体内经由醛类氧化酶催化为喷昔洛韦而发生作用,失去活性的代谢物有6-去氧喷昔洛韦、单乙酰喷昔洛韦和6-去氧乙酰喷昔洛韦等,每种都少于服用量的0.5%,血或尿中几乎检测不到泛昔洛韦,主要以喷昔洛韦和6-去氧喷昔洛韦形式经肾脏排出。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包装】6粒/盒。

【有效期】36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45

【生产企业】四川明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阿昔洛韦 篇6

【关键词】 阿昔洛韦;甲钴胺;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3-0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导致带状疱疹的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痛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神经痛[1],笔者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对29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笔者所在诊所收治的58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第7版人卫出版社《皮肤性病学》的带状疱疹诊断标准[2],将两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7±19.3)岁,病程(5±3)d,发生部位在头部7例,躯干部15例,四肢8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3±16.1)岁,病程(4±2)d,发生部位在头部4例,躯干部19例,四肢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生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昔洛韦(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3020657),0.8g/次,5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甲钴胺片(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865)0.5mg,3次/日。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时评定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断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皮疹基本消退,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有效:经治疗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疼痛程度有所缓解;无效:皮疹部分消退,但疼痛程度仍无改善[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4例(13.79%),对照组8例(27.59%),组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带状疱疹患者皮损处多有阵发性刺痛或持续灼痛表现,主要是由于其发病过程导致脊髓后根神经节充血、水肿,出现以病变部位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痛表现[4],若处置不及时,则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变性,发生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此治疗上,宜尽快解除组织损伤和炎症,控制带状疱疹神经痛,急性病变就不会发展为后遗神经痛。阿昔洛韦是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具有高效率及广谱抗病毒等特点,主要用于防治病毒性皮肤或黏膜感染,临床多用于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等疾病,其主要通过抑制病毒DNA复制来发挥抗病毒效果。临床实践证实,在病毒感染早期给予静脉输注阿昔洛韦能够快速控制病毒播散[5]。甲钴胺是一种辅酶型B12类神经营养药物,高浓度甲钴胺注入人神经细胞器内可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的合成,促进轴索、轴浆内的转运,加速突触传递恢复从而发挥镇痛及促进受损神经恢复的功效[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甲钴胺的神经营养作用具有促进患者神经恢复作用,可有效辅助阿昔洛韦;观察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与选取的病例数不足有关。总之,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海今.阿昔洛韦合甲钴胺治疗眼部带状疱疹23例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05:89.

[2]黄忠奎,丁钰,陈平.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及红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4,22:2067-2068.

[3]病毒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2,06:362-365.

[4]庄璇,林银英,苏少云,等.浅针配合甲钴胺片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福建中医药,2013,04:3-4.

[5]唐胜修,王小莲,刘辛,等.国内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6:3-4.

[6]吴丹.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65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11:949.

(收稿日期:2014.07.17)

【摘 要】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8例带状疱疹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阿昔洛韦;甲钴胺;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3-0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导致带状疱疹的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痛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神经痛[1],笔者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对29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笔者所在诊所收治的58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第7版人卫出版社《皮肤性病学》的带状疱疹诊断标准[2],将两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7±19.3)岁,病程(5±3)d,发生部位在头部7例,躯干部15例,四肢8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3±16.1)岁,病程(4±2)d,发生部位在头部4例,躯干部19例,四肢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生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昔洛韦(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3020657),0.8g/次,5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甲钴胺片(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865)0.5mg,3次/日。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时评定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断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皮疹基本消退,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有效:经治疗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疼痛程度有所缓解;无效:皮疹部分消退,但疼痛程度仍无改善[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4例(13.79%),对照组8例(27.59%),组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带状疱疹患者皮损处多有阵发性刺痛或持续灼痛表现,主要是由于其发病过程导致脊髓后根神经节充血、水肿,出现以病变部位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痛表现[4],若处置不及时,则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变性,发生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此治疗上,宜尽快解除组织损伤和炎症,控制带状疱疹神经痛,急性病变就不会发展为后遗神经痛。阿昔洛韦是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具有高效率及广谱抗病毒等特点,主要用于防治病毒性皮肤或黏膜感染,临床多用于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等疾病,其主要通过抑制病毒DNA复制来发挥抗病毒效果。临床实践证实,在病毒感染早期给予静脉输注阿昔洛韦能够快速控制病毒播散[5]。甲钴胺是一种辅酶型B12类神经营养药物,高浓度甲钴胺注入人神经细胞器内可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的合成,促进轴索、轴浆内的转运,加速突触传递恢复从而发挥镇痛及促进受损神经恢复的功效[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甲钴胺的神经营养作用具有促进患者神经恢复作用,可有效辅助阿昔洛韦;观察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与选取的病例数不足有关。总之,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海今.阿昔洛韦合甲钴胺治疗眼部带状疱疹23例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05:89.

[2]黄忠奎,丁钰,陈平.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及红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4,22:2067-2068.

[3]病毒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2,06:362-365.

[4]庄璇,林银英,苏少云,等.浅针配合甲钴胺片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福建中医药,2013,04:3-4.

[5]唐胜修,王小莲,刘辛,等.国内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6:3-4.

[6]吴丹.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65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11:949.

(收稿日期:2014.07.17)

【摘 要】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8例带状疱疹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阿昔洛韦;甲钴胺;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3-0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导致带状疱疹的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痛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神经痛[1],笔者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对29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笔者所在诊所收治的58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第7版人卫出版社《皮肤性病学》的带状疱疹诊断标准[2],将两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7±19.3)岁,病程(5±3)d,发生部位在头部7例,躯干部15例,四肢8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3±16.1)岁,病程(4±2)d,发生部位在头部4例,躯干部19例,四肢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生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昔洛韦(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3020657),0.8g/次,5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甲钴胺片(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865)0.5mg,3次/日。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时评定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断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皮疹基本消退,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有效:经治疗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疼痛程度有所缓解;无效:皮疹部分消退,但疼痛程度仍无改善[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4例(13.79%),对照组8例(27.59%),组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带状疱疹患者皮损处多有阵发性刺痛或持续灼痛表现,主要是由于其发病过程导致脊髓后根神经节充血、水肿,出现以病变部位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痛表现[4],若处置不及时,则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变性,发生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此治疗上,宜尽快解除组织损伤和炎症,控制带状疱疹神经痛,急性病变就不会发展为后遗神经痛。阿昔洛韦是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具有高效率及广谱抗病毒等特点,主要用于防治病毒性皮肤或黏膜感染,临床多用于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等疾病,其主要通过抑制病毒DNA复制来发挥抗病毒效果。临床实践证实,在病毒感染早期给予静脉输注阿昔洛韦能够快速控制病毒播散[5]。甲钴胺是一种辅酶型B12类神经营养药物,高浓度甲钴胺注入人神经细胞器内可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的合成,促进轴索、轴浆内的转运,加速突触传递恢复从而发挥镇痛及促进受损神经恢复的功效[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甲钴胺的神经营养作用具有促进患者神经恢复作用,可有效辅助阿昔洛韦;观察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与选取的病例数不足有关。总之,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海今.阿昔洛韦合甲钴胺治疗眼部带状疱疹23例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05:89.

[2]黄忠奎,丁钰,陈平.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及红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4,22:2067-2068.

[3]病毒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2,06:362-365.

[4]庄璇,林银英,苏少云,等.浅针配合甲钴胺片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福建中医药,2013,04:3-4.

[5]唐胜修,王小莲,刘辛,等.国内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6:3-4.

[6]吴丹.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65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11:949.

阿昔洛韦 篇7

为控制阿昔洛韦制剂的使用风险,保护患者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阿昔洛韦制剂的说明书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阿昔洛韦静脉制剂说明书增加了黑框警示,删除了[用法用量]中“肾功能不全患者可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血液透析:6小时的血液透析使血药浓度下降60%,因此病人的用药剂量应在每次透析后予以追加调整。腹膜透析:无需在给药期间调整剂量”。增加了“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不宜用本品静脉滴注,因为滴速过快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阿昔洛韦口服制剂说明书修订后增加了黑框警示。

阿昔洛韦辅治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带状疱疹患者106例, 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未口服与外用任何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男64例, 女42例;年龄18~78岁, <50岁28例, 51~60岁54例, ≥61岁24例;受累神经:肋间神经63例, 颈、臂丛神经15例, 腰低丛神经28例;病程1~11d, 平均4.76d, 3d内初诊者51例。临床表现:发病前局部皮肤自觉灼热或灼痛, 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或神经疼, 患部发生潮红斑, 继而其上出现集簇性粟粒大小红色丘状疱疹, 迅速变为水疱, 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 皮疹常沿皮神经排列如带状, 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一般不超过正中线。所有患者随机分成阿昔洛韦组50例和病毒唑组56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对症治疗, 包括口服维生素B、外擦复方炉甘石洗剂等。阿昔洛韦组给予阿昔洛韦针剂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每天2次, 每3~4天复诊1次。病毒唑组予病毒唑注射液6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2组均7~10d为1个疗程, 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效标准

治愈:≤5d, 水疱干涸结痂, 无新皮疹出现, 疼痛症状消失;显效:≤6d, 水疱干涸, 疼痛减轻;有效:≤7d, 水疱干涸, 疼痛减轻, 有少数新皮疹出现;无效:>7d, 水疱未被吸收, 仍有新皮疹出现, 疼痛症状不减轻。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阿昔洛韦组治愈率为68.0%高于病毒唑组的23.2%, 总有效率为96.0%高于病毒唑组的82.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阿昔洛韦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 其中轻度胃部不适1例、轻度头晕1例;病毒唑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 其中轻度胃部不适与食欲减退2例、轻度心慌1例、轻度头晕恶心2例, 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症2例。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 能忍受, 无需中断治疗。

注:与病毒唑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细胞中。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时, 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 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 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 由集簇性的疱疹组成, 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 神经痛愈重。此病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 民间称为蛇胆疮、缠腰龙等。带状疱疹后遗症医学术语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患者只要积极治疗, 迅速将体内病毒及传感到末稍神经的病毒清除体外是不会有后遗症发生的, 反之就可能形成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病毒有四大特点: (1) 嗜食性:即喜食神经外周皮的粗纤维, 使神经线外露, 这是引起后遗神经痛的根本原因; (2) 游走性:导致反复时可能在别处出现皮疹; (3) 喜热性:皮疹热敷越坏, 宜冷敷; (4) 认时性:在夜间24∶00~凌晨3∶00点活动厉害, 故睡眠过程中如痛醒, 则必须用药。

阿昔洛韦的主要成分是无环鸟嘌呤, 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强抑制作用, 且对单纯疱疹病毒和EB病毒都有抑制作用。阿昔洛韦为人工合成的嘌呤核甘类衍生物, 是广谱高效的抗病毒药[1]。其作用机制为:阿昔洛韦进入感染细胞后, 在病毒腺苷激酶和细胞激酶的催化下, 转化为三磷酸无环鸟苷, 对病毒DNA多聚酶呈强大的抑制作用, 阻断病毒DNA链的复制与延长, 从而阻滞病毒DNA的合成, 达到抗病毒作用。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能减轻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 治疗越早, 减轻临床症状越有效。阿昔洛韦能缩小出疹范围, 减少新疹发生, 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止疱、止疼、结痂、痊愈时间上均显著优于病毒唑组, 且服用时间越早, 疗效越好, 能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发生后遗症, 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阿昔洛韦毒性低, 对炎性细胞有高度的选择性, 对正常细胞几乎无影响[2]。

病毒唑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鸟苷类衍生物, 为广谱抗病毒药, 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效, 可多种机制抑制病毒核苷酸的合成, 其由磷酸转移酶磷酸化而被激活, 通过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 阻止肌苷酸转变为鸟苷酸而导致鸟苷三磷酸盐缺乏, 进而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也能抑制病毒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由此可见, 阿昔洛韦对DNA病毒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而病毒唑对DNA病毒有作用, 但主要对RNA病毒有效。本文结果显示, 阿昔洛韦组治愈率为68.0%高于病毒唑组的23.2%, 总有效率为96.0%高于病毒唑组的82.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从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实践证明:阿昔洛韦对带状疱疹病毒疗效好, 作用快, 且由于其对正常细胞几乎无影响、不良反应少等优点[3], 明显优于病毒唑组。总之, 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是安全、简便、高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也是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 应为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学骏, 顾有守, 沈丽玉.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95-98.

[2]俞晓林, 孙泑秦.静滴阿昔洛韦肌注Y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1, 15 (6) :387-388.

阿昔洛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皮肤科确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62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 男38例, 女42例;年龄47岁~63岁, 平均年龄 (54.55±5.38) 岁;病程6周~10周, 平均 (8.22±1.38) 周;发病于胸背部30例, 头面部29例, 腰骶部16例, 颈肩部5例;疼痛性质:深部持续性疼痛40例, 激发性疼痛19例, 针刺样及刀割样疼痛21例。对照组82例, 男39例, 女43例;年龄45岁~64岁, 平均年龄 (52.8±4.89) 岁;病程6周~11周, 平均 (6.98±1.33) 周;发病于胸背部33例, 头面部30例, 腰骶部15例, 颈肩部5例;疼痛性质:深部持续性疼痛42例, 激发性疼痛22例, 针刺样及刀割样疼痛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诊断参照文献[1], 带状疱疹出现后, 持续存在超过4周以上的疼痛。神经痛包括钻痛、刺痛、烧灼痛、刀割样痛、电击样痛、持续的深在跳痛、阵发性异常疼痛及痛觉过敏。常伴发有瘙痒、烧灼感等感觉异常。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诊断标准者; (2) 年龄在40岁以上; (3) 带状疱疹出现后, 疼痛持续1个月或以上; (4) 在最近2周内未内服或外用过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剂; (5) 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 年龄在40岁以下的患者; (2) 伴有其他可导致疼痛疾病的患者; (3) 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 (4) 合并严重心、脑、肾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 (5) 严重过敏体质者; (6) 因特殊情况未能坚持治疗者; (7) 合并湿疹、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或其他严重的、泛发的皮肤病者; (8) 精神状态不能配合观察者; (9) 研究者认为不宜入选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静脉点滴神经妥乐平7.2 U每日1次, 同时口服阿昔洛韦 (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0.2 g/次, 3次/d, 肌注维生素B110 mg/次, 3次/d及维生素B1225μg/次, 3次/d, 连续治疗10 d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片0.3 g/次, 3次/d, 肌注维生素B110 mg/次, 3次/d及维生素B1225μg/次, 3次/d, 连续治疗10 d为1疗程。2组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 治疗期间2组均未并用其他药物及外用药物。

1.6 观察指标

(1) 疼痛的评分: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视觉模拟尺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 尺长度为10 cm, 两端标有0~10的数字, 小于1 cm的代表1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分别代表最好和最差, 记录患者的感受。配合局部按压检查的方法进行确证, 分别于2组治疗前、治疗第7, 14, 21天进行VAS评分。 (2) 观察2组镇痛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 观察时点为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 (3) 观察2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1.7 疗效标准[2]

根据疼痛6点行为评分法 (behavioral rating scales, BRS-6) 进行重新整合分析评估:将疼痛分为6级, 1级无疼痛;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3级有疼痛, 无法忽视, 不干扰正常生活;4级有疼痛, 无法忽视, 干扰注意力;5级有疼痛, 无法忽视, 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 但能完成进食和排便等基本生理需求;6级存在剧烈疼痛, 无法忽视, 需休息或卧床休息。每级定为1分, 从0分 (无痛) ~5分 (剧痛) 。痊愈为0~1分;显效为2分;有效为3~4分;无效为5分。治疗2个月后评分比治疗1个月时的评分增加2分或者2分以上者为复发。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统计。

1.8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48例 (60.00%) , 显效27例 (33.75%) , 有效3例 (3.75%) , 无效2例 (2.50%) , 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痊愈25例 (30.49%) , 显效35例 (42.68%) , 有效9例 (10.97%) , 无效13例 (15.85%) , 总有效率为84.1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9, P<0.01) ;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4, P<0.01) 。提示: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明显提高痊愈率, 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见表1.

2.2 2组VA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疗后第7, 14, 21天VAS评分分别与对照组相应时间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 2组镇痛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第7, 14天镇痛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分别与对照组相应时间段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见表3.

2.4 2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

见表4.

3 讨论

神经痛是带状疱疹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老年患者常疼痛剧烈, 难以忍受, 可整夜不能入睡, 有时皮损已完全消失, 但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2~3年, 称为PHN.一般采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抗惊厥药、阿片类等[3]口服或外用镇痛药治疗, 严重者可采取神经根阻滞的方法来治疗本病[4]。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VAS评分、镇痛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复发率优于对照组, 提示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明显提高痊愈率, 缓解疼痛, 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神经妥乐平注射液是从牛痘病毒疫苗致敏家兔的皮肤组织提纯精制溶液, 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 (5-HT) 能神经, 激活体内的疼痛下行抑制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与麻醉性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 对机体正常功能几乎没有影响。同时神经妥乐平还具有修复神经细胞、消除神经根水肿、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而阿昔洛韦是核苷类病毒抑制剂, 能选择性抑制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聚合酶, 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均有效, 属高选择性和较低毒性的抗病毒药物, 特别是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缓解有明确疗效[5]。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的维生素B1、维生素B12每日1次肌内注射和布洛芬片0.3 g每日口服治疗, 具有疼痛消退快, 有效率高, 复发率低, 连续使用2疗程, 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优点。因此, 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PHN安全有效, 但其临床疗效及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7-136.

[2]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63-264.

[3]陈扬, 郑茂荣.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理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 28 (1) :49-51.

[4]张弘, 柳霞, 刘桂玲.维亚利止痛液配合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0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6 (13) :1166.

阿昔洛韦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5 月—2014 年3 月乐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72 例, 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 患儿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研究组38 例与对照组34 例。研究组中男18 例, 女20例; 年龄0. 6 ~ 6. 0 岁, 平均 ( 3. 2 ± 1. 1) 岁; 病程1 ~ 5d, 平均 ( 2. 7 ± 0. 7) d。对照组中男19 例, 女15 例; 年龄0. 7~ 7. 0 岁, 平均 ( 3. 9 ± 1. 5 ) 岁; 病程1 ~ 6d, 平均 ( 3. 3± 1. 2) 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抗感染、祛痰、止咳、退热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单纯的阿昔洛韦 ( 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890044) 治疗, 40mg/kg, 2 次/d。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转移因子 ( 江西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3138) 治疗, 20ml/次, 3 次/d。两组患儿均以7d为1 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指标 〔免疫球蛋白G ( IgG) 、CD4+T细胞 ( CD4+) 、CD8+T细胞 ( CD8+) 、CD4+/ CD8+〕[3]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IgG采用琼脂单扩散法检测, CD4+、CD8+、CD4+/ CD8+采用荧光免疫抗体法检测, 仪器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贝克曼库尔特UniCel DxI 800。

1. 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 治疗5d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口腔、手、足疱疹消退, 未出现新的皮疹及合并症;有效: 治疗5d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口腔、手、足疱疹减少, 未出现合并症; 无效: 治疗5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无变化, 甚至出现加重。总有效率= (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 × 100% 。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免疫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儿IgG、CD4+、CD8+、CD4+/CD8+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IgG、CD4+、CD4+/ CD8+高于对照组, CD8+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2. 2 临床疗效 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2. 595, P < 0. 05, 见表2) 。

2. 3 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儿出现皮肤过敏1 例, 属脱失病例; 对照组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既往临床常采用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 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来, 临床治疗手足口病较理想的方法是阿昔洛韦联合转移因子治疗[5]。有研究表明, 阿昔洛韦是高效的抗病毒药物, 可抑制病毒DNA多聚酶, 阻止病毒DNA链延伸, 防止病毒复制, 具有不良反应小、特异性高、药效强、易吸收、疗程短等优点, 但由于其治疗后的复发率高, 易发生并发症, 故不能满足临床需求[6]。

有研究表明, 采用阿昔洛韦联合转移因子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良好, 且满意度较高[7]。转移因子是多核苷酸和小分子多肽, 其从动物脾脏提取而来, 可通过本身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作用来活化机体内的免疫活性细胞, 介导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 具有传递机体免疫信息、调节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8]。转移因子的分子量小, 服用后不易被破坏, 且复发率低, 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显著[9]。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IgG、CD4+、CD4+/CD8+高于对照组, CD8+低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说明采用阿昔洛韦联合转移因子可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 且治疗效果较理想。

综上所述, 转移因子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转移因子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乐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72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38例与对照组34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基础治疗, 对照组患儿予以单纯的阿昔洛韦治疗, 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转移因子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G (IgG) 、CD4+T细胞 (CD4+) 、CD8+T细胞 (CD8+) 、CD4+/CD8+〕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IgG、CD4+、CD8+、CD4+/CD8+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IgG、CD4+、CD4+/CD8+高于对照组, CD8+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转移因子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 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转移因子,阿昔洛韦,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高明德.小儿手足口病62例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23) :133, 136.

[2] 陈芙蓉, 王静, 张晟, 等.利巴韦林联合炎琥宁及转移因子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2) :147-148.

[3] 朱桂萍.阿昔洛韦联合转移因子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1) :97-98.

[4] 李铁军, 杨德琪, 蔡淑女, 等.不同麻醉方法对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肿瘤转移因子、C反应蛋白以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 (12) :1726-1730.

[5] 薛祖娟.转移因子口服液佐治儿童普通型手足口病效果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3 (5) :426-427.

[6] 陈新平.蓝芩口服液加转移因子加人重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手足口病102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5) :541.

[7] 王誽, 丁淑贤, 边俊梅, 等.抗生素序贯疗法联合转移因子治疗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5, 20 (2) :309-311.

[8] 刘志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12) :5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阿昔洛韦】相关文章:

上一篇:传统民居空间下一篇:基本单位名录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