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

2024-05-14

1.5+1.5(精选十篇)

1.5+1.5 篇1

1“1.5+1.5”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科学、有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 因此, 我们面向青海省、市、州、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对我院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及各级医院卫生服务站对护理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后, 明确了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依次为临床护理 (94%) 、社区护理 (3%) 和其他 (3%) , 并且认为护理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各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大环境的变化而提高。因此, 经与护理专家反复论证后, 我们构建了以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 以技术应用为主线, 适应护理行业发展, 体现现代护理理念,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院合作、分段实施、双证并举”的“1.5+1.5”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第1~3学期, 学生在校内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充分利用仿真护理实训基地进行课间实训, 假期进行与护理专业工作有关的社会实践, 形成初步的职业认知。学期末安排教学见习, 强化学习常用的护理技术。第二阶段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第4学期, 学生在教学基地上课, 学习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通过“教室进医院, 课堂进病房”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医院教, 学生在岗位上学, 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第5~6学期, 学生在临床、社区实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 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 实现“双证”就业的目的。

2 构建“1.5+1.5”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培养过程、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 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等的基本依据。我们按照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为实现教学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在原有“2+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 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为使专业知识衔接合理、体现专业特色、强化动手能力和最终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的有效迁移, 我们首先确立了与目前我国综合性医院分科相一致的学科性课程体系, 并且明确了各门课程必须选用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

2.2 调整专业基础课课时

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经与各课程负责人反复讨论后调整了部分专业基础课课时, 如生理学由原来的72学时压缩为60学时, 病理学由原来的80学时压缩为54学时, 而健康评估则由原来的70学时增加为80学时。

2.3 调整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

如生理学由原来的第二学期前9周授课调整为第一学期的后10周授课、健康评估由原来的第三学期前9周授课调整为第二学期的后10周授课、基础护理学由原来的第三学期授课调整为第二、三两学期授课, 实现了各课程学习内容间的有序衔接, 解决了部分专业基础课之间以及与临床护理课程同时开课, 学生不具备护理评估的基本知识、能力和基本护理知识、技能, 严重影响临床护理课程教与学的问题。

2.4 增加选修课程

结合近年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家委员会对已毕业学生工作能力、素质的反馈及建议, 我们增加了中医护理和护理文件书写等选修课程。

2.5 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强调对人整体的护理, 人文知识始终是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患者是最需要人文关怀的人群, 而护理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职业。近几年, 随着我国医疗环境的变化, 社会各界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此, 加强护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是目前护理教育的迫切任务。在本次培养方案中, 我们将心理学基础调整为护理心理学, 并增加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和护士人文修养课程, 以期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

2.6 修订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也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1]。因此, 我们在实施培养方案前, 科学地分析了人体解剖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8门专业核心课程的任务和目标后, 按照规范的格式和要求修订了课程标准, 以指导教学实施过程。

2.7 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各种技术的深度融合, 医疗护理技术也日新月异, 但教材知识的更新常常落后于临床,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掌握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 并融入教学中。

2.7.1 重组临床护理课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严谨的护理程序思维能力, 以使学生适应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理自学本科考试和全国高职护理技能大赛不断改革的情况, 我系各临床护理课程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增补, 即以护理程序为板块, 将每种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纳入护理评估, 加强对疾病首优护理诊断的训练;将治疗纳入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中, 增加了常用药物及其不良反应的护理知识。

2.7.2 优化实训项目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临床护理技术无论是操作项目、操作用物还是操作标准, 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护理实践教学需不断改进、更新, 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的护理技能适应临床护理岗位需求。因此, 我们在护理专家的指导下, 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淘汰了陈旧内容, 删除了重复内容, 增设了以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为主的实训项目[2]。如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增加了毛细血管法血糖检测护理技术、中段尿标本采集护理技术、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护理技术、干粉吸入器使用护理技术等, 并制订了相应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以实现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的无缝对接。

2.8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具体执行者, 因此, 要想培养高端技能实用型护理人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环节。一方面, 通过兄弟院校、临床一线、各种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多种途径对学校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 由护理系和合作医院护理部主管领导对每门临床护理课程选拔出1~2名临床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基本护理技能和专科护理技能过硬、具有一定授课能力的高年资临床护理工作者, 让其参加省教育厅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取得教师资格证, 并跟着学校临床护理课程授课教师听课至少一学期后, 再让其教授临床护理课程, 同时, 鼓励其参加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外出培训项目。开始授课后, 医院授课教师与护理系各临床护理课程负责人结成对子, 随时就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技巧、教案书写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并且定期组织教研活动, 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双赢”。

2.9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条件是培养高端技能实用型护理人才的有力保障, 因此, 我们本着“校内基地临床化, 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 按照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

2.9.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加大护理技能实训的力度, 提高护理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 我院在占地面积约1 0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近400万元的省级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依托青海省高等学校重点院校建设项目中的重点专业建设, 投入了近2 000万元引进基础护理和各临床护理课程以及技能实训项目所需要的先进仪器设备, 并扩大了实训基地面积, 完善了管理制度, 使护理实训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2.9.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按“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从教学实习医院中选择了利于教学与管理的青海省中医院作为实施“1.5+1.5”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单位, 建成了能充分满足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教学需要的标准化示教室、模拟实训室, 并制订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 使实训基地管理和教学人员明确了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在教学工作、临床实训实习、带教教师培养、学生思想教育、基地组织机构设施、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职责, 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控, 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2.10 改进教学方法

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由于护理实践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性, 决定了护理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 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校内, 教师大量采用图文并茂的PPT课件、教学模型、教学视频、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和技术练习等学生参与程度高且乐于接受的直观性教学方法, 结合临床见习和各种社会实践, 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在临床教学基地, 每天上午安排4学时的理论学习, 下午4~5名学生为一组, 根据教学内容, 由带教教师通过床旁教学、护理查房等现场教学方式对各临床护理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进行3学时的循环学习, 以促进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完全改变了以往在学校学完所有课程后再进入临床实习的教学模式, 凸显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

2.11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的评价要有一整套衡量的标准。对教师的教, 通过教案检查、交叉听课、教学观摩、学生评价等方式以客观评价量表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学, 则通过小组评价、带教教师评价、管理教师评价、期末考核、护理部评价等多层次的客观评价量表进行考核。

2.12 制订相应的保障措施

为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在医院标准化教室举行了由合作双方业务主管领导、实验班学生和全体教师参加的开班仪式, 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明确了合作双方在学生教育教学、师资培养、实训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以期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并推广应用, 促进护理教学和临床护理的共同发展。

目前, 该项目实施处于第二阶段的前“0.5”阶段, 即第4学期, 所有临床护理课程的授课均在医院进行, 学期尚未结束, 尚无完整、客观的数据资料体现改革的成效。但从学生对每天下午临床教学的期待和大多数学生反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显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可以体现出: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要:如何培养社会和临床需要的护理人才是当前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以紧密结合临床为切入点, 构建“校院合作、分段实施、双证并举”的“1.5+1.5”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使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1.5+1.5”,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臧伟红, 毛玉霞.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J].护理研究, 2012 (12) :1141.

试题答案1.5 篇2

一、填空题

1、上岗前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离岗时健康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

2、省3、5、54、粉尘、放射性物质

5、职业禁忌证

6、生产性粉尘、毒物、物理因素、放射

7、警示标识、中文警示说明设备性能、安全操作、应急救援措施

8、法定代表人

9、职业病防治、职业病危害

10、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

11、健康检查、医学观察

12、劳动保障部门

13、A B C D评估报告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单选题

(一)C(二)A(三)A

(四)B

(五)C

(六)C

(七)B

(八)B

(九)A(十)C

(十一)A(十二)B

(十三)A

四、多选题

(一)ABCD(二)ABD

(三)ABCD

(四)ABCD

(五)AB(六)AB

(七)BCDE(八)BCE

(九)BCD

(十)BDE

五、简答题

1、职业禁忌证: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2、接触矽尘作业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1)症状询问重点询问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也可有喘息、咯血等症状

(2)体格检查内科常规检查,重点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a.必检项目后前位X射线高千伏胸片、心电图、肺功能

b.选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清ALT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的内容

-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一般概况;-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4、用人单位定期对在岗期间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的内容: 包括:职业卫生法律、犯规、规章、操作规程、所在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及其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应急救援知识、劳动者所享有的职业卫生权利等内容。

5、用人单位应当采取那些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第1.5代”移民 篇3

The term 1.5 generation or 1.5G refers to people who immigrate to a new country at a young age. They earn the label the “1.5 generation” because they bring with them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ir home country but continue their assimilation and socialization in the new country. Their identity is thus a combination of new and old culture and tradition.

“第1.5代”(1.5 generation或 1.5G)指年幼时就移民到另一个国家的人。之所以被称为“第1.5代”是因为他们身上带有来自祖国的一些特点,而又要在一个新的国家被同化和社会化。因此,他们的身份特征是新旧两种文化和传统的一个组合体。

Depending on the age of immigration, the community into which they settle, extent of education in their native country, and other factors, 1.5 generation individuals will identify with their countries of origin to varying degrees. However, their identification will be affected by their experiences growing up in the new country. 1.5G individuals are often bilingual and find it easier to be assimilated into the local culture and society than people who immigrated as adults.

“1.5型”糖尿病 篇4

然而为什么很多人连LADA这个词听都没听说过呢?LADA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进展相对缓慢的1型糖尿病, 然而它往往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 到目前为止, 关于如何诊断LADA、它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令人惊奇的发现

LADA于无意中被人们所发现, 还得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学者们正致力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研究。研究者成功证明了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由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杀死了自己的胰腺内能够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

作为研究的一部分, 研究者们同时也在寻找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非糖尿病人群体内是否也存在这种自身抗体。研究的事实情况是:非糖尿病人群体内是不存在这种自身抗体的, 然而出乎研究者意料之外的是, 在大约10%的已经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内也找到了自身抗体。这似乎说明, 尽管从症状上并看不出什么蹊跷, 但实际上, 以往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之中, 有一部分并非真正的2型糖尿病, 而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LADA。

有些学者还倾向于把LADA这种病症叫做“1.5型糖尿病”。研究者们为之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1) 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

2) 于成年期发病;

3) 诊断后的头半年无须胰岛素治疗。

这样的标准可将LADA与1型、2型糖尿病区分开来——因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从诊断之刻起就要开始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内又找不到自身抗体。围绕着上述标准是否是诊断LADA的最佳依据, 至今仍然有一些争论, 不过据华盛顿大学的Jerry Palmer教授介绍, 这一标准已基本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LADA, 1型与2型糖尿病的“中间态”?

围绕着LADA的一系列争论使得一些医生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不同种类的糖尿病, 其本质并非毫无相关性。荷兰的Suat Simsek教授声称:“我们认为, 所有类型的糖尿病, 它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联系。”或许, 自身抗体以及其对β细胞的作用会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所在。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与糖尿病相关的数种自身抗体, 与LADA患者相比, 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数量和种类更多, 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1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被破坏速度要比LADA患者的快。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一般没有自身抗体, 因此其β细胞衰退也是最慢的。

2008年的一项研究明确指出, LADA既具有1型糖尿病的特征又具有2型糖尿病的特征, 因此LADA更像是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部分“交汇”所形成的“产物”, “1.5型糖尿病”这一称谓开始不胫而走。

诊治:已进入按病因发病学划分的新时代

极尽可能地给糖尿病进行分类, 能够使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得到满足。那么, 这是科学家们找到LADA的初衷吗?这是否意味着能够帮助临床工作者对疾病做出更好地诊治?是否意味着能帮助糖尿病患者实现更好的血糖控制、使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降低?

LADA的诊断需要检测血液中的自身抗体和胰岛素, 但大多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无需做这些检查。对于一个体型极其肥胖的患者 (体重指数大于等于35) 来说其实也无需做这些检查, 因为无论怎样, 他们治疗的方式与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一致:锻炼、饮食、药物。对于体型较瘦的糖尿病患者而言, 上述检查显得较有必要性, 因为他们往往没有过度的胰岛素抵抗, 属于LADA的可能性要更高。

筛查LADA的一项潜在重要意义在于, 或许某天, 检查结果将会指导临床治疗,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 对于LADA患者早期运用胰岛素治疗, 可以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保住β细胞产生胰岛素的功能;而如果是用口服药物治疗, 那将会使β细胞很快丧失功能, 并对胰岛素产生依赖。因此, 一位LADA患者一旦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 将意味着他们既要承受对他们并无太大用处的口服降糖药, 还要很快丧失β细胞的正常功能。

LADA的患者假设依靠口服降糖药, 开始还可能较好地控制血糖, 但随着病情发展, 口服降糖药的疗效逐渐变差或失效, 发生酮症及酮症酸中毒, 最终不得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看似由2型糖尿病转变成1型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 LADA的治疗应该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 因其促胰岛素分泌作用, 持续刺激胰岛自身抗原的释放, 激活针对β细胞的免疫反应而可能加速β细胞破坏。日本学者Kobayaehi等的小样本研究发现, 与胰岛素治疗组相比较, 磺脲类药物处理组LADA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减更快。因此, 对临床确诊为LADA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

近年来, LADA的病例越来越多。但由于检测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及对该病认识程度的不够, 不时出现误诊、漏诊, 以及治疗方法不正确或不及时, 从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通过研究发现:LADA的发病年龄为25~83岁, 平均46.5岁;相对2型糖尿病, 这类病人比较消瘦, 但近来肥胖者也在增多;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 发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 但也有病情不明显的病人;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可产生继发失效;一般发病半年到一年后才有自发酮症酸中毒, 须依赖胰岛素治疗。如果仅仅根据临床表现, LADA的误诊、漏诊率可高达80%!

1.5工作总结 篇5

一、本周工作重点 检查发电车间煤气安全管理

二、煤气安全管理制度检查 发电车间:

一)煤气安全基础工作检查:

1、发电车间共有便携式煤气报警仪11个;便携式氧气报警仪1个;固定式报警仪探头17个;呼吸器9套;苏生仪1套。

2、共有排水器18个,上次清理、维修时间为2012年12月10日。

3、共有泄爆膜16块,更换周期为12个月,上次更换日期为2012年11月。

4、共有眼睛阀18个;伸缩节81个。

5、共有烟气氧含量在线监测仪12套,检测周期为3个月,上次检测时间为2012年11月26。

6、煤气上岗人员46人,复证日期为2013年9月。二)110t锅炉煤气管理工作检查:

1、当班共有11人,学员6人。

2、共有便携式煤气报警器2个;固定式报警仪7路;呼吸器3套。

3、煤气设施日常点检记录,岗位“一班三查”检查表,呼吸器检查记录齐全。4、12月31日10点12分,烟气氧含量在线分析仪显示烟道(低过后)为3.4%,烟道(排烟处)为4.7%,控制范围为3%—5%。

5、共有泄爆膜8块,排水器10个,眼睛阀8个。三)检查发现问题:

从零维到1.5维 篇6

确实如此吗?

不一定。

量子点是物理学中的热门研究对象,它就是一个零维半导体结构。它可以是从纳米到微米级别的任何物体,虽然其物理尺度不为零,但因为其内部的电子非常致密,以至于它们没有自由的维度。

被这样束缚住的电子的运行方式非常特殊,具有一些极为有用的特性。首先,因为被束缚在量子点中的电子不能移动,所以输入量子点的任何能量都没法扰动其中的电子,只能以光的形式释放,因此,量子点有望被制造成高效能、低功率的光源。因为量子点足够小,所以可以作为荧光标志来标识抗体之类的生物分子,追踪它们在活体中的生化过程。

由于一个固定在量子点上的受激电子可以精确地产生一个光子,因此,信息能够在光子和电子之间可靠地来回传递,这使得量子点成为第一代量子计算机上用于控制和储存数据的合适介质。量子计算机的功能惊人地强大,如果我们能建造一台足够大的量子计算机,肯定会改变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这是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考思霍文的研究领域。

考思霍文说:“量子点的应用还很遥远。几年后我们会可能研发出基于量子点工作原理的样机,至于商业应用,至少还得10年左右。”

一维的物理学看起来有点熟悉了。

一维只是一条直线,经典的物理学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在一维环境中非常可靠。在量子物理中,古老的一维世界才拥有更多的生机。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一维材料专家蒂埃里·贾玛奇说:“在一维世界,你能得到在其他任何维数中都没有的新奇效应。”

比如电子的行为,正常情况下它们竭尽全力避开同类,但当困在只能来回移动的一维通道时,它们开始相互作用,整体像一个电子般移动。在适当条件下,电子的特性有所改变:一个被困住的电子能够表现得像两个粒子,一个具有它的电荷,另一个具有它的自旋。这类现象在一维世界中非常常见。

电子的这些特性不只是理论上的。当电子元件越来越小时,一维物理学效应就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按照需要将一维的碳纳米管制造成导体或者半导体,这将是未来数代计算机芯片制造工业的热门领域。

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其边界是二维的面,而二维面的边界是一维的线。这是一个舒适的、容易理解的、整数维的世界。

数学家芒德布罗在他1982年出版的《自然的分形几何》中指出:云不是球状的,山峰也不是圆锥状的,海岸线也不是圆的。真实世界的维数实际上并非干净整齐的整数维。

假如你想画出雪花的详细轮廓,就要把雪花尽可能地放大,此时,你会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非常复杂的形状,你描绘得越接近真实,画的线就越长。你画的仍然是一条线,但它比直线多了很多褶皱。

一条线,不管它有多少道弯,都还是个一维的物体吧?事实并非如此。

欢迎来到分形维度——介于我们熟悉的一维、二维和三维世界之间的不规则维度。分形维与我们平时熟悉的左右、前后和上下这些维度不同,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在更微小的尺度观察和测量一个复杂物体的细节时,分形维度可以帮我们描述这个物体额外占了多少空间。

不仅雪花,很多自然物体的形状都是分形的:河网、分支闪电、云团、花椰菜……你甚至可以声称自己生活在分形景观中,这多少取决于你在世界上所处的地点。例如,采用不同的测量单位,英国那崎岖不平的海岸线的长度呈现剧烈的变化,据计算,其分形维数是1.25左右。而南非光滑的海岸线仅仅比直线粗糙一点,其分形维数为1.02。

周生贤:中国1.5亿亩耕地被污染 篇7

这是中国官方启动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数年后, 首次对外透露受污染耕地的面积。多位关注中国土壤污染的业内专家表示, 此数据小于业内普遍的预估, 并且污染面积的具体分布仍然没有对外披露。不过,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 “就算只有1.5亿亩耕地被污, 那也是相当可怕的数字了, 应引起中国高层政府足够的警醒和重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 对广为流传的中国五分之一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说法持有异议。他根据多年在部分省市的大面积调查估算, 重金属污染占10%左右的可能性较大。其中, 受镉污染和砷污染的比例最大, 约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40%左右。他说, 中国的重金属污染在北方只是零星的分布, 而在南方则显得较密集, 在湖南、江西、云南、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方, 则出现一些连片的分布。

1.5+1.5 篇8

铜表面催化生长是目前制备石墨烯薄膜的主要技术途径, 但由于无法实现单核控制, 因而制备的薄膜一般为多晶, 且生长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慢。此前铜衬底上制备的最大石墨烯单晶筹尺寸约为一厘米, 且需要较长的生长时间。谢晓明研究团队通过向具有一定溶碳能力的Cu85Ni15 合金局域提供碳源, 产生局部碳浓度过饱和, 成功解决了石墨烯单个核心控制形核这一技术难题。

据悉, 该项目的合作团队美国得州州立大学的于庆凯团队利用同位素方法验证了等温析出这一石墨烯生长新机理;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丁峰和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袁清红联合开展了第一性原理计算, 进一步解释了Cu85Ni15 合金衬底上石墨烯高速生长的原因, 同时对更高Ni含量合金衬底上石墨烯生长速度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谢晓明表示, 单晶硅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石, 而单晶石墨烯则是其在电子学领域规模化应用的前提。“通过单核控制制备晶圆级石墨烯可以视为是三维硅单晶技术在二维材料中的再现, 对于推动石墨烯在电子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认为, 这项研究成果所发展的控制形核技术同时也为探索其他二维材料单晶晶圆的制备提供了全新思路。

1.5+1.5 篇9

关键词:合作办学,项目,人才

黑龙江杜长征杨柏青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全球化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化, 促使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打破国内市场竞争的局限走向国际市场。这种发展趋势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雨后竹笋、星火燎原之势。在此背景下, 中国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开展了“2+1.5”联合办学。

一、中韩“2+1.5”联合办学项目启动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带来的压力。一方面, 教育作为一项服务性产业, 需要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开放教育市场, 即教育市场国际化, 尤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 将面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涌入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 国际化职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 中国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要求具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 符合国外企业的用工要求, 即对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第三, 韩系车市场占有率增加, 国内的韩资企业及汽车后服务市场对职业人才需求增加, 韩国对国外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第四, 在韩期间的学习费用每年折合人民币2.8万左右, 在国际上相对较低, 更能满足我院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承受力, 如果学生语言过关后, 通过勤工俭学、获取奖学金等途径补偿学费支出, 将具有长期合作的可行性。

二、中韩“2+1.5”联合办学项目进展情况

第一阶段, 互派考察和草签意向性合作协议, 并成立了合作委员会。2005年, 两校法人分别带队赴合作学校进行考察和洽谈, 增进了解, 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合作专业, 并成立了由双方法人、国际合作部门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构成的合作办学委员会。

第二阶段, 双方立项申报审批和签定正式合作协议。双方分别在本国申报立项, 通过审批后, 并于2006年签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1.5”联合培养协议。

第三阶段, 双方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双方协商最终通过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成立由国际合作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等组成的教学管理委员会, 确定教学实施的相关文件, 为联合培养招生工作确定原则和标准并正式启动项目。

第四阶段, 项目实施。2007年正式招生, 中方的教学正式启动。

第五阶段, 补充项目, 实施师资互派。为了拓展合作领域, 提升合作层次, 2007年补充签定了教师互派协议, 目前, 双方互派管理人员、师资超前培训交流已达30多人次。

三、中韩“2+1.5”联合办学取得的成效

1. 强化了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

通过此次合作项目的实施, 专业教师普遍树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意识, 并带动汽车专业群各专业的改革, 为今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 开发了中外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项目启动前期的调研, 对国内及韩国汽车专业人才的人才规格、定位、需求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并在双方论证基地由我方汽车专业为主开发了中韩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1.5”联合培养方案。

3. 培养国内外急需专业人才, 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联合培养的学生既可满足国内汽车后服务企业的用人需求, 同时还可以走出国门到韩国就业, 大大的提升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缓解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另外, 提升了就业层次。

4. 促进了专业建设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培养国际化职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性高职学院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此问题, 与发达国家的知名高职学院联合办学, 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进行合作办学的过程中, 可以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并引进了相关先进教学资源。如由韩方资助整车实物等教具建设实训室, 引入其赠送的较为前沿教材与资料等, 通过有借鉴的吸收为我所用, 促进了专业的整体建设水平。

5. 培养和锻炼了专业教师队伍

联合培养及教师互派机制的建立, 使教师的交流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双方规定每年互派教师不少于2人, 同时, 定期协调联合培养情况, 不定期进行专题交流等。目前, 我方已经派出长期培训教师2人次, 短期交流9人次。

四、中韩“2+1.5”联合办学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1. 语言关

进入韩方学习必须首先通过韩语三级考试, 方可转入一年半的专业学习, 否则将增加语言学习时间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但韩语是小语种, 高水平的语言教师较为紧缺, 致使学生三级过级率达不到理想目标。

2. 择业关

目前, 学生对所谓国际化高职人才的定位认识不足, 就业的选择往往局限于本地区的中心城市。因此, 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方可过择业关。

3. 双向培养的衔接及外方学习期的管理

我国高职院校与国外实施合作办学的学院为数不多, 而且都刚刚起步。我院也刚刚实施二年, 对双方教学的衔接及外方学习期的管理亦无经验, 因此, 应该加强与韩方的沟通与协调, 双方共同参与对方的教学过程, 实施全程合作。

1.5kW户用光伏高频逆变器研制 篇10

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逆变器是系统中实现DC/AC电能转换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发电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

常用的逆变电路分为工频隔离型、无隔离型和高频隔离型三种拓扑结构,前两种拓扑属于直接逆变,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等优点,但其存在的固有缺点也日益突出。工频隔离型逆变拓扑中工频变压器体积巨大、能耗高,装置产生大量低频噪声,不易于后期维护;无隔离型逆变拓扑会给电网注入直流分量,易导致配电变压器饱和,无隔离型逆变器在太阳能发电中的份额已逐年减少;高频隔离型逆变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凭借其体积小、噪声低等优点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以光伏发电系统为依托,采用高频隔离逆变拓扑结构,在详细分析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基于双极性SPWM调制和电压平均值反馈控制,设计并研制了1.5k VA高频逆变器,此方案具有波形畸变小、动态性能稳定、体积小等优点,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的。

1 高频逆变原理分析

本文采用的高频隔离型逆变电路是一种带有中间储能环节的多级变换结构,如图1所示。从能量传输的角度分析,这种逆变拓扑结构可分为两级:直流环节以前称为前级或DC/DC变换级;直流环节以后称为后级或逆变级。带有中间直流环节的高频逆变器后级均采用常规的单相桥式逆变结构,前级则可以采用多种DC/DC变换拓扑[1]。

该拓扑在输入直流侧和逆变器之间插入一级DC/DC变换器,使用高频变压器实现电压比调整和电隔离。由于中间存在一个直流环节,从而实现了前后级的解耦,可对其分别进行控制。前级高频升压电路是将输入低压直流逆变为高频交流方波信号,通过高频变压器升压后经过不可控整流获得所需高压直流电,并通过LC滤波电路减小输出纹波。后级逆变电路可采用传统的SPWM调制方式,经过低通滤波器输出正弦交流电,并由电压环反馈实现稳压功能。相对于其他变换方式,这种变换方式控制灵活,前后级可以相互协调,可靠性、性价比更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控制策略

2.1 基于有限双极性调制的方波逆变

前级DC/DC高频升压采用有限双极性控制方法,配合ZVS-ZCS PWM全桥拓扑实现超前臂滞后臂的ZVS和ZCS[2]。ZVS-ZCS PWM全桥拓扑如图2所示。

VT1~VT4是四个内置续流二极管的功率管组成全桥电路,其中VT1、VT4组成超前臂,VT2、VT3组成滞后臂。C1、C4是超前臂的吸收电容,C2、C4是滞后臂的吸收电容,Lr等效为高频变压器的漏感,Cb为高频隔直电容。为了达到全桥软开关的目的,VT1~VT4开关时序如图3所示。

T0时刻,VT1、VT3已导通,原边电流路径如图4(a)所示,此时电感Lr饱和,隔直电容Cb电压是左负右正的直流电,原边向副边传送能量。

T1时刻,VT1关断,原边电流Ip给电容C1充电,给C4放电,VT1与VT3节点电压由输入电压Ui不断下降,VT1端电压从导通时的饱和压降不断上升,所以超前臂为零电压关断。隔直电容继续充电,电压仍为左负右正,如图4(b)所示。

T2时刻,电容C1端电压为Ui,C4端电压下降到0,若高频变压器副边存在感性负载,原边电流Ip

不能突变,经过VT3二极管续流形成环流,环路电流不向副边传送能量,变压器短路会在回路中产生损耗,所以时间越短越好,如图4(c)所示。

T3时刻,原边电流Ip几乎为0,VT3关断,由于电容C2、C3的作用,C3的端电压由饱和导通电压开始上升,滞后臂为零电压、零电流关断,如图4(d)所示。

VT2、VT4工作时刻电路的工作状态可按照以上分析推导。通过调节超前臂占空比可调整输出电压,在阻性负载情况下,减小滞后臂的导通时间,从而避免了桥臂上下直通的可能。

2.2 电压平均值反馈的双极性SPWM控制策略

在离网型逆变器反馈控制中,需要选取合适的反馈调节方式使输出电压稳定在220V,通常采用电压平均值反馈方式,其特点是单电压反馈环,优点是控制结构简单,可对输出电压进行连续调节并保持一定的静差,虽然也存在系统动态响应速度慢的问题,但在非高精度要求下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基于平均值反馈的SPWM调节原理如图5所示。

图5单相全桥逆变电路控制框图(参见下页)

电压平均值反馈是一种广为应用的反馈方式。逆变输出电压经过采样电路被控制器采集,并与给定电压相比较,产生的误差信号经过PI控制器,其输出信号决定了正弦调制信号ug的幅值,ug的频率由正弦波调制信号发生器决定。正弦波调制信号ug与三角波uc比较,产生SPWM信号经过驱动电路施加到开关管门级[3]。

3 硬件电路设计

3.1 高频变压器设计

传统的铁氧体虽高频损耗较低,但因其饱和磁感应强度B较低,热稳定性差,温度稍高即导致B值降低,易饱和,工作状态不稳定,不适合于高频大功率下使用。纳米晶材料具有优异的磁性能,特别是在20~50k Hz频率以下使用时,可以取代硅钢和铁氧体[4]。

铁芯尺寸的确定一般采用面积乘积法,即铁心窗口面积SW与铁芯有效截面积SC的乘积[4]

式中逆变器输出功率P=1500W,开关频率f=20k Hz,对于全桥电路而言,磁感应变化值,根据微晶材料 的特性 , △B=2Bm= 1 T , 取电流密 度J=3A/mm2。计算可得SWSC=4.72cm4。根据面积乘积和适用功率等相关参数,已经形成了系列产品,选择北京安泰科技生产的80mm×50mm×25mm规格纳米晶磁芯。

高频逆变电路的波形属于方波,变压器匝数可用式(2)计算。

式中输出电压Uo=400V,脉冲宽度T=0.4/20000=20μs,磁感应变化量△B=2Bm=1T得到变压器副边匝数为N2=30.42,取副边匝数为31。可得原边匝数为N1=N2×U1/U2=31×110/400=8.525,取原边匝数为9。为了系统能够稳定输出,高频变压器功率应维持在系统额定功率的1.6倍以上。

3.2 LC低通滤波器设计

在全桥逆变器中,输出滤波电感是一个关键性的元件,纹波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逆变器输送电能的质量,SPWM波中含有大量高次谐波。为获得良好的输出波形,必须利用LC低通滤波器消除高次谐波。LC低通滤波器的选择综合考虑噪声、抑制能力、体积、制作成本等因素。

LC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一般选取开关频率的1/10~1/20,本系统采取15k开关频率,因此取截止频率为1KHz。

系统等效负载RL=Uo2/Po=2202/15000=32.27Ω。LC型滤波电路的特性阻抗Zo与负载电阻RL应保持如下关系:

LC型滤波器电路的特性阻抗Zo可表示为[3]:

LC滤波电路的截止频率fC与LC滤波器参数的关系为:

取等效阻抗Zo=25Ω,由式(4)~(5)计算可得,滤波电感LS= 3m H,滤波电容Cs=10μF。

4 实验分析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搭建了1.5k W高频逆变器实验平台,如图7所示。

实验相关参数:额定功率1.5k W,输入电压110V±10%,,输出电压220V,50Hz。具有输出过载保护、短路保护、输入过压保护等功能。

功率管驱动波形如图8所示,前级高频逆变开关频率为20k Hz,后级SPWM逆变为15k Hz。高频变压器输入端实测波形如图9所示,可见电压与电流波形均上下对称,变压器无偏磁现象,满足输入要求。

(a)前级驱动波形(b)后级驱动波形

(a)电压波形畸变(b)电流波形畸变

逆变器启动电压如图10所示,PI调节启动以后,电压幅值能迅速稳定在220V附近,无明显超调现象,电压、电流(电流幅值扩大8倍)波形为标准正弦,无明显畸变,如图11所示。通过对输出波形进行THD分析,波形畸变率均不超过3%,波形质量较高,如图12。在负载动态调节的情况下,逆变器能迅速调节稳定输出在220V左右,达到实验目的。

5 总结

本文对具有中间储能环节的高频逆变拓扑进行分析,在对前级高频升压和后级SPWM逆变原理进行详细讲解的基础上,试制了1.5k W高频逆变器。通过实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各项指标均达到实验要求。对于高频隔离性逆变器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分析了一种具有中间储能环节的高频隔离逆变拓扑结构,该电路能实现前后级解耦,适用于光伏发电系统。前级DC/DC高频升压电路基于有限双极性调制,实现升压功能;后级采用双极性SPWM逆变技术,结合电压平均值反馈使输出电压稳定。详细介绍了高频变压器和LC滤波电路的设计方法,最后搭建了1.5k W高频逆变实验平台,实验结果显示,逆变器具有输出电压稳定,波形畸变小等优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1.5+1.5】相关文章: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效应下一篇:串行通信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