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9课

2022-06-21

第一篇:历史必修二第9课

历史必修二第七课教案

第七课 徐扬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变化。 ⑵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⑶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们阅读教材、知识重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第一目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二目 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三目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哪个国家最终确立了霸权地位,成为了“日不落帝国”?既然扫清了障碍,拥有了最多的殖民地,那英国下一步将做什么呢?——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利益。

(二)讲授新课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生产工具)

对财富的需导致了生产贸易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技术的革新。于是飞梭、珍妮机、蒸汽机等生产工具出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思考: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蒸汽机的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蒸汽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⑴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⑵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 ⑶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⑷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 思维拓展:

为什么将之称为革命?

革命可以是政治领域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巨变,也可以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这样就为展开教材三个方面的论述确定一个师生认可的思维平台。

二、从工场到工厂(组织形式)

(一)工场和工厂的异同? 相同:性质相同

不同:发展层次不同(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规模效率等方面)

(二)工厂生产制度的影响

1、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共 带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2、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变动

两大阶级出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一)工业革命的拓展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随后,法、美两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改变世界

19世纪后期,一个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思考与讨论

让学生结合上一课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⑴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市场。 ⑵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⑶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政治保障。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思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

七、板书设计

第二篇: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教学反思

2014年3月14日上午第四节课,在高一理6进行本课内容教学,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还可以,并于本课教学内容完成后,认真同听课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现对本课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1、对本单元的单元引言设计和讲解的可以,要在日后的教学当中继续坚持和不断更新完善。

2、由于老师讲述过多,使得教学内容上超额完成,所以教学中应多多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们解析材料的能力,调动其自主学习能力,化被动为主动。

3、在课上书写板时,要调整或分配好方位,如主板书在左手边,右板书在右手边等,且板书的字体不要太大,以免书写不下时擦掉影响最终的本课内容总结。

4、讲课的同时语言运用要再有条理、凝炼些,这方面可以多多聆听理科老师的课堂教学,从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5、切忌多媒体课件运用时要得当,以免耽误教学时间。

6、要引导学生们分清楚这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多多改进和不断完善自

己,争取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的成长起来。

第三篇: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1

德才高中高一当堂检测卷(历史)

习题内容:第三单元试卷编号:54

命题人:郭莹试卷总分:20分

班级:学生姓名:检测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检测目标】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解体原因、凯恩斯主义。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8分)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罗斯福政府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政策。这里“干预”的本质含义是()

A.实行全面救济B.全面整顿金融C.压缩补贴农业D.加强计划调控

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俄国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4、凯恩斯理论中“看不见的手”指的是()

A.资本家的生产B.劳动者的消费

C.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节D.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二、简答题(12分)

5、本单元学过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经济改革有哪些?请列举实施者和改革名称。

成功来自坚持,执着创造奇迹!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2010级历史学专业

学号: 100301024 姓名:瞿文琼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高中历史必修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3(必修)》第三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单元第二课,本课分为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和元曲已经明清小说三个方面,系统地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的不同发展形式。《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

2.通过组织号召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及时代特点;了解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使学生将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更好地去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

依据: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在中学语文课上早已经学过很多,但在历史学科上是有所不同的,必须将对诗歌的理解从文学性转到历史性上来,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从而更全面的了解所学朝代的社会状况。

突破方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结合语文学科上掌握的一些技巧来初步分析古典文学的深层含义。

2、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

依据:这部分内容没有明确在课文中写出,但却是影响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文学作品所真正展示和体现的内涵,是对历史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探究,更能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将之前学习的各朝代政治、经济的内容与之充分联系起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分析。 【教学方法】

1、教法:采用口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通过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等途径,结合相关图片进行授课。由于本课属于文学史的内容,其主要名篇和文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都多有涉及,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引用和回忆已学过的历代名篇,在整合语文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首先是学生独产思考课堂问题,再是分组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相关探究性课题。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加强文学修养并陶冶其情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40分钟) 【导入新课】(3分钟)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一段1分钟的音乐(《关雎》的吟唱),古代的十个都是可以吟唱出来的,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引出文学就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以及情感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最大作用就是表达和宣泄人们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历史源源流长,文学更是辉煌灿烂,那么同学们知道我国自古以来的主要文学形式有哪些?然后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古代辉煌的文学,首先就要了解我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哪些。从《诗经》、唐诗,到宋词元曲小说,这些同学们在中文语文课堂上都有所学习,探讨其文学价值。然而,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这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繁荣的文学形式也不同?这些作品的深处又包含着怎样的故事背景?今天,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带领大家重新审视这些文学作品,用历史的思维去分析它们的价值。 【讲授新课】(30分钟)

一、从《诗经》到唐诗(15分钟)

(一)《诗经》、楚辞和汉赋(9分钟)

1.首先从《关雎》引入,让同学们自己分析《关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介绍分析《诗经》的简单概况,从《关雎》的特点引申到《诗经》的特点和价值。

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孔子整理编定。

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现实主义)

价值: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注意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先简单介绍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引出代表作《离骚》,分析《离骚》概况、特点和价值。

概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作。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 骚体 ”。《离骚》是楚词代表作,抒情长诗。

特点:楚言楚地(楚辞体);句子参差不齐;浪漫主义色彩。 价值: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人民的热爱。 教师小结:《诗经》、楚辞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影响已突破文学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清人赵翼《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史上,人们常以“风”“骚”并举。“风”指《诗经》,“骚”指楚辞。

3.简单说明汉赋是由楚辞发展演变而来,引用《上林赋》和《二京赋》部分选段,结合对比《离骚》分析汉赋的特点。

西汉特点:以恢弘的气势,绮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辞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已经较为清新。

【教师小结】综合分析《诗经》、《离骚》和汉赋的内容特点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古代文学的内容形式发展是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受其所影响。

(二)唐诗(6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那么大家知道其原因是什么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学生回答】【教师解答】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唐朝不同时期发展概况

初唐: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人。

盛唐:①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写出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②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富于诗情画意。③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④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李白和杜甫着重讲,其他的一带而过)

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的讽喻诗。

晚唐:李商隐、杜牧(“小李杜”)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二、宋词和元曲(10分钟)

(一)宋词(7分钟)

1.【教师提问】词这种文学形式最初出现于唐代,但几乎不为人知,相反到了宋朝,诗开始逐渐落没,词却开始走向繁荣,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学生回答】【教师解答】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分派别介绍代表人物其派别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婉约派: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可以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说明婉约派的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南宋辛弃疾也在此取得了很大成就,可结合二人的代表作品分析,总结出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二)元曲(3分钟)

1.介绍广义元曲的含义,包括散曲和元杂剧。散曲是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

2.元曲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等人。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一是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为满足广大市民阶级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主要的)。

三、明清小说(5分钟)

1.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背景

①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封建社会的衰落, 社会矛盾凸现,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对小说创作产生影响; ③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也提出社会需求。

2.纠正关于明清小说的几个错误观点。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3.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代表作品:

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②其他: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难点突破】(3分钟)

分析文化繁荣原因的一般方法。(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发展五个方面分析.)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矛盾和缓,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③经济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关系开放,文化交流频繁; ⑤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受其他文化领域成果的影响. 结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总结】(2分钟)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形式及其的历史成就。相信大家对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学们以后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将问题思考的更透彻,才能得出最正确的解答。 【课堂习题】(2分钟)

带领学生完成几道基本的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板书设计】

正板书: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一)《诗经》:概况、特点、价值

(二)楚辞:概况、特点、价值

(三)汉赋:西汉特点、东汉特点

(四)唐诗

1.兴盛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

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2.初唐:王勃 3.盛唐:李白、杜甫 4.中唐:白居易 5.晚唐:“小李杜”

二、宋词和元曲

(一)宋词

1.繁荣原因: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 2.派别

(1)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派别风格 (2)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派别风格

(二)元曲 1.元曲的含义

2.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 3.兴盛原因: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

为满足广大市民阶级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主要)

三、明清小说

1.繁荣原因: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社会衰落, 社会矛盾

市民阶层扩大,社会需求 2.代表作品:四大名著等 副版书:

风雅颂,离骚,“风骚”,李白,杜甫,市场经济,婉约派,豪放派,《窦娥冤》,资本主义萌芽,四大名著

【所需教材及资源】

1、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

2、网络资源:

中国人民出版社:http:///gzls 百度:http:// 新华网:http://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二2.8《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八九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

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领先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上一篇:某村5年发展规划下一篇:小学实习周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