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育学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创造出许多新的经济形态,社会也亟需大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为此,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指出高校应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和推进环境建设等途径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第一篇:教育学专业论文范文

高职药学专业“立交式”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药学专业“立交式”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径,在充分满足了其专业科目稳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 药学专业 立交式双 创教育 专业教育

一、高职药学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专业科目发展需求

高职药学属于具备极强实践操作性的专业,要想培养高专业、高素质、高创新型的人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加强对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科学素质、创新精神等教育。而现如今,我国药学专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对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并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可实现药学专业技术的指标。

除此之外,为了完成药学服务终极目标,培育高技能、高专业、高品质的创新型药学人才,高职药学专业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业与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与适当鼓励,以增强学生的竞争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医药行业发展需求

药学服务的终极目的是真正实现改善和优化患者生命质量,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药品、治疗方案等。如临床用药评价与指导、医院药学单位、社会药房处方配置及药学信息服务等多个工作岗位,都对学生自身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高药学服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药学专业“立交式”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立交式”双创教育就是使高职学生建立就业指导目标,并使他们具备全面性、内容多维性、流程全程性、模式多样性、主体专业性及对象主体性等,系统性地指导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中每一个步骤。

1.通过多项竞赛,建立专业师生共研科技创新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专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创新创业意识。如高职院校可以举办药学特色文化活动,令“药”这个核心要素与文化活动充分融为一体。

首先,教师可以将过期的药品作为基础物资,组织药丸创意画比赛,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想法实施开放化的实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技能实操比赛,将學生分为多个小组,让他们比拼专业药品知识和药品广告等。

其次,在新生刚入学时,高职院校可以邀请现代创业成功医药企业创始人来到院校开办讲座,通过专业人士讲述创业历程、经验等,激励学生创新创业。

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医药界的名人学者演讲该专业的科研知识,从而开发学生的科研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理念。

2.创建专业活动,营造人人创新的专业文化氛围

在高职院校有较多社团,其中某药社是由药学专业学生创建的,秉着“以善为本”的基本原则,由专业教师对他们进行有效指导,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去社区、街区为群众服务。譬如药学专业学生可以为群众整理家庭药箱,查看已过期药品并对它们进行回收,详细说明其中药品及非药品,并对群众讲解如何正确、科学地使用或服用药品等。通过这些活动,该药社成功地将药学服务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理念进行高效融合。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学校创业学院的建议和帮助下,在校内建立专业化公司,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研发药食两用的全新产品。其中,专业教师可以给予创新创业学生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大力支持,让学生独立经营与管理这些产品。而对于那些创业思想比较强烈的学生,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相关企业对他们进行培训。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学校更好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并有利于毕业后创业。

在现代高职院校课程教育中,创新创业已逐渐受到各大院校和教师充分重视。而药学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创新与实践操作,所以药学专业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开始着重创新创业,这对该专业和医药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建凡,何舒澜,倪峰.医药类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9(1).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XJG-19-106-2。

(作者单位: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作者:廖禹东 郭忠

第二篇: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创造出许多新的经济形态,社会也亟需大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为此,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指出高校应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和推进环境建设等途径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引言

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传统企业开始争相涌入电子商务领域,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电商行业人才缺口巨大,87%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既通晓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又掌握电子商务实践技能,同时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在“互联网+”浪潮下,高校如何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子商务“双创”型人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网络经济发展迅猛,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在推动电子商务教学的同时,也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中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轨、校企合作困难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还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就业后难以胜任岗位需求。

(一)师资力量薄弱

电子商务专业的很多教师并非来自本专业,大多数都是相关专业的教师,比如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專业等,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大多数教师是一毕业就直接走上了讲台,缺乏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对电子商务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认知的层面上,加之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中难免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

(二)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轨

电子商务专业是实战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多以实验室模拟软件为依托,教师进行演示和讲授。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电子商务的一些基础知识,但是这种封闭的、与实际脱轨的实践教学方式缺乏市场灵活性与适应性,难以与真正的电商运营环境相匹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校企合作难以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如今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想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就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发展接轨。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高校准确定位企业需求的重要途径。目前校企合作育人普遍存在学校有热情但企业缺乏积极性的情况,难以实现真正的深度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点不同,学校看重的是对学生的培养,而企业更重视高效完成工作,另外,企业担心学生能力达不到,不放心让学生接触企业的核心业务。

(四)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近几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学生创业,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毕业生20%—30%的创业率,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仍然较低。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旧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主要以专业教育为主。地位的边缘化,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受到课程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制约,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非常有限。加之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创业成功率较低,容易挫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002年,教育部开始推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并且在几个试点高校中逐步推广,目前已经形成了创新创业竞赛营造氛围、课堂创业教学为主、创业园孵化推动落地等方式。近几年,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并且也得到了大多数高校的认可。特别是在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一)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

在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将人才培养方向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能够促进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竞争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二)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促进学科交叉、渗透的需要

任何学科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与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这种交叉融合对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教育是一门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的交叉学科,其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能够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使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甚至重构,这种融合有助于科学研究取得更多的创新性成果。

(三)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育的理念、模式等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脱节,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又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教育改革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等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紧密融合。专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两者有机融合能够促进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使专业知识更加直接高效地融入社会生产实践,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创新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

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创新教育还处于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并未真正与专业教育体系深度融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塑造扎根于专业教育之中。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要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创新教育理念全面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从电子商务专业认知到课堂实训、从职业生涯规划到毕业实习、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让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创新教育的教学质量

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它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求教师能够巧妙地将创新活动融入“电子商务”教学当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度发掘學生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严重匮乏,师资培养路径模糊不明。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和真实情境中,同时学生也能够得到来自企业内导师的经验分享和专业指导,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三)推进创新环境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各高校应以校内实验室、研究所及校办高新技术企业为平台,同时积极争取与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等单位合作,共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推进各类孵化中心、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面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其次,高校应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如举办并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以及全国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也使学生得到系统的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永彬,欧阳纯萍,阳小华,刘志明.“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14).

[2] 刘云.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 强亚男.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

[4] 何建华.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创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1).

[5] 汤波.环境专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途径研究[J].安徽化工,2017,(5).

[6] 袁川.适应与务实:日本东京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7).

作者:王红霞 姚娟

第三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通过研究现有的机械类课程培养体系,根据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基于专业认证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对机械类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关键词】专业认证 继续教育 课程体系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工作以及水平评估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开始于2006年,是我国工程师人才的教育培养、指导、改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国家,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各高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成人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社会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任,其必然需要适应、也需要达到专业认证的要求。本文正是研究基于专业认证的标准下的机械类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的相关问题。

二、目前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1.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培养学生的12项能力达成要求,现有的课程体系还有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成人继续教育几乎克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成人继续教育。

2.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设置过多,实践环节要求薄弱。专业课教学以灌输为主,片面强调知识传承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教学中过分偏重理论的讲授,而忽视实践环节的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机会欠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尽管大多数学员来自生产一线,但真正做到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的并不多。课程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

3.课程体系中缺乏灵活多变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模块,课程体系重点要求结构不当。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建立学分比例适当的课程体系,需要有多种模块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

4.需要增加一些机械行业技术前沿的课程,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辅助一些管理、经济、法律等课程,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达到“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三、基于专业认证机械类课程设置的具体改革方式

1.确保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数(至少占总学分的15%)。其中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一直属于机械类专业必修课程,化学类课程没有单独开设课程,但其教学内容可在《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课程中体现;科学计算方法的相关学习内容,可以由选修课《现代设计方法》《机电系统仿真》覆盖,该选修课要求有80%的学生选修。

2.确保体现机械类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学分数(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热、流体力学教学内容由热工基础以及液压与气压传动覆盖,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电工电子学和工程材料都已开设,符合补充标准中工程基础类课程的要求。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与控制工程基础为选修课,但要求本专业80%学生选修。

3.确保工程實践类课程与毕业设计(论文)学分数(至少占总学分的20%)。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4.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数(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该部分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中必修课,总学分31,占总学分18.24%。

5.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等,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改进。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反映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保障达成专业培养目标。

2016年,学院通过毕业生跟踪反馈、社会企业调研情况,充分考虑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综合培养,并着重从改进课程内涵的角度保证改进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进行了新版的培养方案设置,该方案将专业知识课程比例由原来的40%~48%,增加了《工业机器人》《虚拟样机技术》《有限元分析》《金属切削原理》等必修和选修课程,增加了《机械实测绘》课程设计,并增加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课程,制订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之更符合专业认证需求,且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

作者:刘继胜 钟良 刘传慧

上一篇:教育是什么论文范文下一篇:黄昏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