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报填报说明

2022-07-12

第一篇:企业年报填报说明

企业所得税年报填报说明

先填写上年度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保存,暂不提交,因为提交后不能再修改,如果报表有错误只能到税局,找大厅的人把提交的报表退回才能修改。

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填写居民企业所得税(年报)。先填附表一至十一,填完后结果会自动生成到企业所得税报表A类。汇总纳税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要看本企业性质,如没有分支机构不填。各表填完后保存,暂不申报。 填写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如没有关联业务空保存。

检查各表是否有错误,检查无误后点开互联网申报进行报表申报。点击财务报表申报,按申报数据。如果是报表有错误,税局退回了报表,也要先在财务报表申报里,点击数据修改,才能到填报的报表处进行修改。申报完财务报表,点击企业所得税年度数据申报,方法和申报财务报表相同。申报完成后,可到申报结果查询里查一下是否申报成功。

申报成功后,打印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和所得税年报,各打三份交到税局。税局会于2月后返回一份申报结果。

第二篇:2017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年报填报说明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级各部门、相关事业单位:

现将2017中央在川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统计和全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年报的具体填报要求简要说明如下,供参考。

一、关于中央在川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统计报表

中央在川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统计报表与去年相比,指标、逻辑关系等都没有变化,仍按单位法定驻地由各市(州)负责填报,填报要求与去年一样。填报时注意:(一),中央在川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统计的口径为在册正式工作人员。

(二),高技能人才资源情况这张表填报时要注意,技能鉴定和激励这两部分的数据都是指当年新取得职业资格或者新获得表彰奖励的人员数,不包括往年的累计数,其他要求和过去一样。请大家将辖区内中央在川事业单位名单、统计工作负责人、联系方式整理成电子文档,与汇总数据一并于2017年3月16日前报我处。

二、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年报表

2017统计报表与去年相比,整套报表与往年指标无变化。

(一)统计范围

今年的报表,统计口径与去年完全一致。一方面,统计单位范围为全省所有事业单位(包括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和配备工勤人员的机关单位,其中,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只填报PS1表第四行,其余表格不填;其他事业单位所有表格都要填报;配备工勤人员的机关单位对涉及机关工勤人员相关指标的所有表格(即PS

1、PS

2、PS

3、PS

5、PS6(1)、PS

7、PS

9、PS10)都应填报。另一方面,统计人员范围为事业单位所有从业人员(含临聘人员和劳务派遣人员)和机关单位所有工勤人员(也包括临聘工勤人员和劳务派遣工勤人员),具体各表的统计范围,严格按表下文字和本说明的要求进行统计。

(二)各表填报要点

(1)PS1 表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1.就填报单位的范围来说,事业单位、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和配备工勤人员的机关单位都要填PS1表,而且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只填PS1表第四行,配备工勤人员的机关单位只填PS1表第五行和涉及人员指标的22至26列。也就是说,PS1表中,第1至21列与第6至26行相交的这些空格,只有非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才填。

注:事业单位以省公务员局批准参公登记的正式文件为准,凡是纳入参公管理的都作为参公单位统计。

2.就填报的人员范围来说,本表统计所有从业人员。也就是说本表第22列,本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等在册正式人员数加临聘人员数再加劳务(人事)派遣人员数。另外,对配备工勤人员的机关单位来说,本套表中的机关单位从业人员总数、在册正式人员数、编制数、劳务派遣人员数和退休人员数都是指与工勤工作有关的数字,并不是指单位的所有人。

大家特别要注意,机关工勤人员与机关服务类单位中的工勤人员是两个概念。比如人社厅的机关服务中心是事业单位,其中的工勤人员就应该统计到事业单位(机关服务类单位)当中来,而除此之外厅机关还有一部分工勤人员,他们则应该统计到配备工勤人员的机关单位当中来,这两部分人在编制类型、管理制度、工资制度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千万不能混淆。其他部门和单位也是同理。

3.列指标当中,单位总数、单位类型、制度推行情况、行业、层次等指标都是统计单位个数,人员情况才是统计人数。

4.我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进行,凡是机构编制部门已正式发文明确了单位类型的事业单位,都按照文件确定的类型,分别填入“公益一类”或“公益二类”。对于编制部门还没有正式发文明确单位类型的事业单位,单位类型填“其他”。

5.制度推行情况栏是多选,一个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施各项制度的情况在相应表格中进行填报,可以重复。需要注意的是,我省事业单位绝大多数都实行了公开招聘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如在制度推行情况中有单位没有填写,应在数据说明中进行说明是哪一个单位,为什么没有实行相应的制度。

6.有参公管理人员的单位:指非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中,有参公管理人员的这一部分单位。比如省委党校。

7.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栏,纳入参公管理的管理人员、没有参公的专技人员、工勤人员等所有正式工作人员都纳入在册正式工作人员中统计(注意:类似党校这样有参公管理人员的事业单位,其中的参公管理人员也统计在此栏当中)。

(2)PS2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1.其他等级人员指本类型在册正式人员中尚未评定岗位等级或岗位等级不明确的人员。

2.其他从业人员:指除在册正式人员外的其他从业人员(包括临聘人员和劳务(人事)派遣人员)。

3.本表统计所有从业人员。其中,临聘人员和劳务(人事)派遣人员填入其他从业人员栏。

4.专业技术人员中在管理岗位工作的指通常所说的“双肩挑人员”)。在注明有“在管理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统计栏目中(PS

2、PS

3、PS

4、PS

5、PS

6、PS

7、PS

10、PS附表1等表),“双肩挑人员”既统计为管理人员,也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除此以外的栏目、表格(如参加培训情况PS9表)仅统计为管理人员。

5.对配备工勤人员的机关单位来说,本表只填写工勤技能人员部分的表格。而且,总数和其中数两栏都要填写。比如某一个单位有机关工勤中级工10人,那么在中级工一栏和其中机关工期人员一栏都要统计这10人的相关情况。

6.职业资格不包括职称资格。 (3)PS3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加、减少情况

1.上年末总数:指上本单位统计报表中的“本年末实有数”。各单位此列数据必须与上年报表中的数据一致。

2.招聘方式中的考试、考察、考核:这里考察与考核是同等概念,统一填考核。

3.本年末实有退休人数:指历年累计,本年末实有的退休工作人员总数。

4.本表统计所有从业人员。其中,临聘人员和劳务(人事)派遣人员填入其他从业人员栏。

5.本表表格之下,增加了一项补充统计指标“受处分人员数”,请大家按要求如实填报。

(4)PS4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情况

1.本表仅完成了岗位设置的事业单位填写,且只统在册正式人员。

2.数量:指经政府人社部门备案核准的岗位数量。。 3.六级上工勤技能岗位数量、工勤技能岗位在岗人数均填写普通工数据。

4.特岗:指经政府人社部门备案核准的特设岗位。 5.关于省属事业单位管理岗位7级以下和工勤技能岗位4级以下岗位设置数统计问题

管理岗位7级以下的岗位有聘用人员的,按照聘用人员数量填写对应的岗位设置数,剩余空岗数全部填到9级岗位上;工勤技能岗位4级以下的岗位有聘用人员的,按照聘用人员数量填写对应的岗位设置数,剩余空岗数全部填到5级岗位上。极个别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1级及以下的岗位一并设置的,也按此原则处理,剩余的空岗数按照11级与

12、13级之和5:5的比例填报。

(5)PS5聘用合同签订情况

1.本表统计所有从业人员。其中,临聘人员和劳务(人事)派遣人员填入其他从业人员栏。

2.签订聘用合同人数=上年末已签订聘用合同人数+新签订短期、中期、长期及项目合同的人数,即2=3+…+10。也就是说,签订聘用合同的人数指单位现有的实际人数,所以不用减去解除和终止聘用合同的人。

(6)PS6(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行业情况1 1.本表统计所有从业人员。其中,临聘人员和劳务(人事)派遣人员分别填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中的“其他从业人员栏”。也就是说,在本表中,临聘人员和劳务(人事)派遣人员也按实际从事的工作被分为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三类。

(7)PS6(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行业情况2 1.本表统计所有专业技术从业人员。其中,临聘人员和劳务(人事)派遣人员与在册正式人员一起填入本表各空格。

(8)PS6(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行业情况3 1.本表统计在册正式专业技术从业人员。 (9)PS7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系统情况

1.本表统计所有从业人员。其中,临聘人员和劳务(人事)派遣人员分别填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中的“其他从业人员栏”。

2.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有行政系统机构设置的,填入行政系统。比如:纪委(监察厅)填入监察系统。

3.PS6(1)表中,分行业统计的情况以具体填报单位的工作职能进行区分,而PS7表则是完全根据单位所属主管部门隶属的系统进行填报。比如,同一个省级部门下属的信息中心和机关服务中心,在PS6(1)表中填报的行业可能不相同,但在PS7表中填报的系统则应该相同,都为主管部门所属系统。

(10)PS8事业单位特殊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和PS9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情况

1.PS8和PS9表都只统在册正式工作人员。其中,在PS9表中,双肩挑人员只统计为管理人员。

(11)PS10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地区情况

1.本表统计所有从业人员。其中,临聘人员和劳务(人事)派遣人员填入“其他从业人员栏”。

(12)PS附表1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情况 1.本表“实际招聘人数”统计在册正式工作人员。

2.“纠正公开招聘违规违纪情况”注意与“整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突出问题专项行动情况统计”中的“查处事业单位进人违纪违规问题情况”保持统计口径一致。若两项统计数据不一致,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情况说明。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1)关于运动员

鉴于在役运动员使用的是专项运动员编制,不是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所以原则上不纳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报表统计。

(2)关于大集体人员

大集体人员在年报中作为“其他从业人员”统计,各地各部门汇总上报时要对这部分人员数量进行说明。

(3)关于乡镇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统计层次

乡镇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统计时统计在乡镇层次。

(4)关于临聘人员

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大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清理吃空饷和编外用人工作的总体要求,需要我们从整体层面加强对编外临聘人员数量的摸底掌握,希望大家务必引起重视,根据各单位实际聘用临聘人员的具体情况,真实准确填写,确保数据可靠。

(5)关于未实行岗位设置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

尚未实行岗位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按其实际执行工资标准对应的职务职级填报。

三、数据说明有关要求

(一)数据说明按报表顺序,逐表逐项说明。

(二)需要进行数据说明的项目有:1.PS1表没有实行三大制度的单位及原因;2.PS1表单位数量发生变化情况及原因;3. PS1表有参公管理人员的非参公事业单位名单及参公管理人员数;4. PS1表军队事业单位名单;5. PS3表中人员增加、减少“其他”;6.各单位认为需要进行说明的其他特殊数据情况。

(三)数据说明要注意数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PS3表中人员增加、减少“其他”中,如果专业技术人员栏有2人从管理岗位转岗到专业技术岗位,填报在增加的“其他”中,那么在管理人员减少“其他”中也应相应减少2人。

四、考核办法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和中央在川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统计,纳入了省人社厅对各市(州)、省级有关各部门的统计考核,其中对市(州)的考核结果纳入了省人社厅对各市(州)的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其中事业单位相关统计工作评分实行倒扣分办法,最高扣分不超过统计报表应得分值,满分100分,主要考核:

(一)统计报表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完整性;

(二)数据说明和统计分析报送时效和质量;

(三)统计数据会审、综合管理等工作开展情况;

(四)上级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布置的其他统计工作完成情况。

分值分配为:统计报表占70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年报和中央在川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统计报表各占35分),数据说明和统计分析占20分,其他统计工作占10分。

评分办法为:按规定时间报送报表得70分,迟报1天扣1分;报表出现错误,返回修改一次扣2分;按规定报送了数据说明和统计分析的得20分,根据是否按要求对所有特殊情况进行了数据说明,以及统计分析质量主要看分析的内容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揭示的问题是否深刻,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标准,进行倒扣分;是否按要求完成其他统计工作,是否按要求报送纸质、电子统计数据,是否履行主管部门牵头汇总责任共同占10分。凡是安排的其他统计工作不完成的,此项不得分。

第三篇:工业企业排污申报填报说明简易版

什么是排污申报登记?

排污申报登记是指向环境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水、废气、固废、噪声的所有排污者,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及与排污有关的生产、经营情况的一种法律制度。

排污申报的特点:

1、全面性

首先是范围全面。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一切排污者必须依法申报登记。其次是申报登记的内容全面。排污者必须把其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噪声、固废等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及与排污有关的整个生产与经营情况等项内容进行全面申报。

2、统一性

首先是管理部门的统一,环境监察机构是排污申报登记的管理机构;第二是审核方法和程序的统一,全国使用统一的申报、审核、核定的方法和程序;第三是数据统一,排污申报登记是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和环境统计的基础数据依据。

3、规范性

排污申报登记的内容要按全国统一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简表》、《建筑施工排放污染物申报统计表》、《污水处理厂(场)排放污染物申报统计表》、《固体废物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排放污染物月变更申报表》及其填报说明的规范要求填写;排污申报登记数据

1 的录入要使用全国统一的电脑软件。

4、真实性

法律规定排污者必须如实申报,不得谎报和拒报。

5、确认性

排污者填报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有申报单位法人代表或负责人签字和申报单位盖章。排污单位经环境监察部门登记注册,其《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就被确认,并作为环保部门的执法依据。环保部门在平常的现场检查发现排污者申报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发生重大改变,排污者又没有及时向环保部门履行变更申报手续,排污者将承担“谎报”的法律责任。对属淘汰或未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违法排污行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6、基础性

排污申报登记真实反映排污者排放污染物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施和污染防治设施的全面情况,它是一种事实依据,因此排污申报登记是实施各项环境保护制度的基础。

7、强制性

法律规定一切排污者,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据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监察机构申报登记自己的一切排污情况。法律还规定排污者必须如实申报,不得谎报或拒报。排污者必须在每年的1月15日前向环境监察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拒报或谎报的,将受到警告或罚款处罚,并被责令限期改正。

2 排污申报的类型:

1、正常申报。

一般排污者必须在每年的1月 15日前,填写《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如实申报正常生产和作业下的排污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数据应根据上年核定的数据填报。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项目开工前15日内,向所在地环境监察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新建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项目试运行前3个月内向环境监察机构办理试生产期间的申报手续,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1个月内办理正常生产申报登记手续。

2、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项目试运行前3个月内和污染防治设施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一个月内办理。

3、建筑施工

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项目开工前15日内,向所在环境监察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

4、变更申报

当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地点、排放方式,噪声源种类、数量和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或固体废物的储存利用或处置场所等需作重大变化的,应在变更前15日内办理变更申报登记,填报《排放污染物月变更申报表》;属突发性重大变化的,应在变更后3日内办理变更申报手续,并说明变更原因,需拆除或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应提前30天申报。希望大家记住有关时间的规定及时申报,以免造成工作的被动。

3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相关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第二十七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二)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二十一条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登记;其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4 的罚款:

(一)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水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事项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十二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并提供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前款规定的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其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本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二十四条 在工业生产中因使用固定的设备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以及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所发出的噪声值和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

5 施情况,并提供防治噪声污染的技术资料。

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噪声值和防治设施有重大改变的,必须及时申报,并采取应有的防治措施。

第二十九条 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拒报或者谎报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申报事项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三十二条 国家实行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工业固体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6 排污申报登记表(简表)填报技术说明

封面

[

1、申报]:统一填写2010年,因为排污申报采取的是预报制,根据排污者2009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相关情况来预计在未来的一年里生产、经营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的排污情况。

[

3、行政区划代码]: 衡山县:430423

表1-1 [

2、中心经度

3、中心纬度]:

在“地球在线——卫星地图”网站上查找, http:/// [

13、企业规模]:

1:特大型; 2:大型一档;3:大型二档;4:中一型; 5:中二型; 6:小型; 7:其它

[

14、单位类别]:

1:县以上工业企业; 2:县以上非工业企业;

3、事业单位;

4:乡镇街道工业企业; 5:乡镇街道非工业企业; 6:部队; 7:其他。

[

15、登记注册类型]:

110 国有企业; 120 集体企业; 130 股份合作企业; 140 联营企业 150 有限责任公司; 160 股份有限公司; 170 私营企业

200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00 外商投资企业 400 个体经营;500 其他

7 [

16、隶属关系] 1:中央; 2:省; 4:市、地区; 5:县; 6:街道、镇、乡; 7:居民、村民委员会; 9:其他

[

17、行业类别]:查《国民经济行业代码表》

表1-2 [

9、功能区类别与代码]: 1: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4: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6:排入城市管网并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

11、废水排放去向及代码]: B:直接进入江河湖库等水环境;

C: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江河、湖、库); E: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 F:直接污灌农田; G:进入地渗或蒸发地; H:进入其它单位; K:其它

[

12、水体名称]:湘江、涓水、水库灌溉渠系等。

8 [

13、污染物排放规律] 1:稳定连续排放;

2、周期性连续排放;

3:不规律连续排放; 4:有规律间断排放; 5:不规律间断排放。 [

14、执行标准类别] 按照排放去向,对照相应的水质标准确定。

[

18、污染物排放量]  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废水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染物浓度×污水排放量×10-3 例:某企业的09年废水排放量为10万吨。09年生产10个月,该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COD(化学需氧量):104mg/L、氨氮:2.5mg/L,计算COD和氨氮的排放量。

COD的排放量:100000吨×104mg/L ×10-3=10400千克 氨氮的排放量:100000吨×2.5mg/L ×10-3=25千克

表1-3 [

10、空气功能区类别]:

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2: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3:特定工业区。

[

11、是否两控区]:两控区是指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我县属于酸雨控制区。

9 [

24、数据来源] A污染物自动监控仪器 B监督性检测 C自测 D物料衡算 E排放系数

[

25、污染物排放量]  废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染物浓度×废气排放量×10-2

例:某工厂09燃煤量为2000吨,本年正常生产10个月,环境监测报告显示烟尘浓渡为215 mg/m3,二氧化硫为630mg/m3。试计算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月排放量。

1吨标煤产生1万标/立方米废气(锅炉用煤经验值)

废气排放量:2000万标立方米

烟尘的排放量=2000× 215mg/ m3× 10-2=4300千克

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2000 ×630mg /m3× 10-2=12600千克

表2-2-5 [

4、噪声源性质名称与分类]:

11:机械性噪声;12:电磁性噪声; 13:流体动力性噪声; 14:其他噪声

21:机械性振动;22:电磁性振动; 23:流体性振动; 24:其他振动

[

5、功能区类别] 1类居住、文教机关为主区。执行标准为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 2类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执行标准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 3类工业区。执行标准昼间65分贝,夜间55分贝;

4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穿越城区的铁路主、干线区域。执行标准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

第四篇:《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表头项目

1、“税款所属期间”:一般填报公历每年元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企业中间开业的,应填报实际开始经营之日至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企业中间发生合并、分立、破产、停业等情况,按规定需要清算的,应填报当年一月一日至实际停业或法院裁定并宣告破产之日。

2、“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统一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

3、“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登记证所载纳税人的全称。

4、“纳税人地址”:填报税务登记证所载纳税人的详细地址。

5、“纳税人所属经济类型”: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其他企业”等分类填报。

6、“纳税人所属行业”:按“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商品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饮食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其他行业”等分类选择填报。

7、“纳税人开户银行”及“帐号”:填报纳税人主要开户银行的全称及其帐号。

二、收入总额项目

1、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填报从事工商各业的基本业务收入,销售材料、废料、废旧物资的收入,技术转让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单独反映),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收入,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收入(含逾期的押金),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的收入。

2、第2行“销售退回”:填报已确认为收入并已在“销售(营业)收入”中反映的销售(营业)收入退回。

3、第3行“折扣与折让”:填报包括在“销售(营业)收入”中的现金折扣与折让,不包括直接扣除销售收入的商业折扣与折让。

4、第5行“免税的销售(营业)收入”:填报单独核算的免税技术转让收益,免税的治理“三废”收益,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免税的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业所得等。

5、第6行“特许权使用费收益”:填报转让各种经营用无形资产“使用权”的净收益。转让各种经营用无形资产“所有权”的收益和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收益在“销售(营业)收入”中填报;转让投资用无形资产和土地使用权的收益在“投资转让净收益”中填报。

6、第7行“投资收益”:填报企业取得的存款利息收入、债权投资的利息收入和股权投资的股息性所得。其中,存款利息收入填报企业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的应计利息,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的应计利息;债权性投资利息收入填报各项债权性投资应计的利息;股息性所得填报全部股权性投资的股息、分红、联营分利、合作或合伙分利等应计股息性质的所得(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94)财税字第009号文件规定进行还原计算后的数额)。

7、第8行“投资转让净收益”:填报投资资产转让、出售的净收益,如为负数,填入“期间费用合计”中的“投资转让净损失”(第32行)。

8、第9行“租赁净收益”:填报租赁收入减租赁支出的净额,如为净支出,填入“期间费用合计”中的“租金净支出”(第25行)。包装物出租收入、施工企业的设备租赁收入、房地产企业的出租房产租金收入应在“销售(营业)收入”中反映。

9、第10行“汇兑净收益”:填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的汇兑收入减汇兑支出的净额,如为净支出,填入“期间费用合计”中的“汇兑净损失”(第24行)。已资本化计入有关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不得在此重复反映。

10、第11行“资产盘盈净收益”:填报企业全部存货资产、固定资产盘盈减允许在成本费用和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盘亏、毁损、报废后的净额,如为净损失,填入“期间费用合计”中的“资产盘亏、毁损和报废净损失”(第31行)。转让有关资产的收入不在此行填报。

11、第12行“补贴收入”:填报企业收到的各项财政补贴收入,包括减免、返还的流转税等免税补贴收入也在此行填报。

12、第13行“其他收入”:填报除上述收入以外的当期应予确认的其他收入。包括从下属企业或单位的总机构管理费收入,取得的各种价外基金、收费和附加,债务重组收益,罚款收入,从资本公积金中转入的捐赠资产或资产评估增值,处理债务的收入等。“其他收入”应附明细表加以说明。

三、扣除项目

1、第15行“销售(营业)成本”:填报各种经营业务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销售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发生的相关成本,技术转让发生的直接支出,无形资产转让的直接支出,固定资产转让、清理发生的转让和清理费用,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成本,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结转的相关成本。

2、第16行“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填报有关的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

3、第17行“期间费用合计”:填报本期发生的期间费用性质的全部必要、正常的支出。已计入有关产品的制造成本,或与取得有关收入相对应的成本,不得重复扣除。第18至42行按费用的性质分别填报本期期间费用的具体构成项目。

4、第18行“工资薪金”:填报本纳税实际发生或提取的计入期间费用中的工资薪金。不包括制造成本、在建工程、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的工资。

5、第19行“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填报实际提取的全部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减除制造费用、在建工程中列支的职工福利费后的余额。

6、第20行“固定资产折旧”:填报本期期间费用中包括的有关资产的实际折旧额。

7、第21行“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填报计入管理费用的全部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实际摊销额。

8、第22行“研究开发费用”:填报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各种技术研究开发支出。企业当期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比上一纳税增长10%以上,按规定允许附加扣除研究开发费用的,作为纳税调整减少项目在第61行填报。

9、第28行“税金”:填报企业缴纳的计入本期管理费用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10、第29行“坏帐损失准备金”:填报采用直接冲销法核算的企业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

11、第30行“增提的坏帐准备金”:填报采用备抵法核算的企业本提取的坏帐准备。

12、第33行“社会保险缴款”:填报按国家规定缴纳给社会保障部门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险缴款。

13、第40行“运输、装卸、包装、保险、展览费等销售费用”:填报本期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装卸、包装、保险、展览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专设销售机构的业务费。商业性企业还包括进货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14、第42行“其他扣除费用项目”:填报除第18至41行以外的其他扣除费用项目,包括资产评估减值、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非常损失等。“其他扣除费用项目”企业应附明细表加以说明。

四、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第4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填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收入确认和成本费用标准与税法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增加所得的金额。第45行至59行填报具体的纳税调整增加项目,上述各项目如为负数,应作为纳税调整减少额在第62行“其他纳税调减项目”中反映,并附明细表加以说明。

2、第59行“其他纳税调整增加项目”:填报除第45行至58行以外的其他可能导致“纳税调整后所得”增加的项目。包括企业会计报表中尚未确认为收入,而按税法规定应确认为本期收入的项目。

3、第6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本行如为负数,是企业当期申报的可向以后结转弥补的亏损额。

4、第69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填报按规定还原后的数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一:

《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填报销售(营业)收入的具体构成项目。企业应根据主营(基本)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会计明细科目和业务性质分析填列附表一后,再据以填列主表的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

二、附表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2行“工业制造业务收入”:包括直接销售产品的收入:自设非独立核算销售机构的产品销售收入;委托他人代销产品收入;受托加工业务和工业性劳务作业收入。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矿产资源开采等采掘业务的收入在本行填报。

2、第3行“商品流通业务收入”:包括商品流通企业的国内贸易和进出口销售收入;代购代销业务收入;储运业务收入等。

3、第4行“施工业务收入”:包括施工企业的工程价款收入;劳务作业收入;设备租赁收入。

4、第5行“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包括建设场地(土地)的销售收入;商品房销售收入;配套设施销售收入;代建工程(代建房)收入;商品房售后服务收入;出租房租金收入。

5、第6行“旅游、饮食服务业务收入”:包括旅行社的营业收入;饭店、宾馆、旅店的营业收入;酒楼、餐馆的业务收入;理发、浴池、照相、洗染、修理等服务的收入;游乐场、歌舞厅、度假村的收入。

6、企业的运输业务、邮政通信、金融保险和其他中介服务收入应附说明。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二:

《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填报说明

本附表填报企业的各项投资所得的详细资料。企业应按投资性质、投资期限进行归类。短期投资和债券投资只填报投资成本、投资所得、转让成本、投资转让价格和投资转让收益。企业必须先根据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应收股息等会计科目的明细帐分析填报本附表,然后据以填报主表的第

7、

8、32行。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三:

《销售(营业)成本明细表》填报说明

本附表填报与销售(营业)收入相配比的直接成本和制造费用。企业应根据有关会计帐户的明细科目和成本计算单或汇总成本计算单先分析填列本附表,然后据以填报主表第15行。企业必须严格区分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不得混淆或重复计算申报。其中,企业的运输业务、邮政通信业务、金融保险业务和中介服务等业务的成本必须附说明。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四:

《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应计工资总额及其分配、实际发放工资总额,反映企业按实际发放工资总额提取的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及其分配。

(二)本附表第3列第2—9行应根据“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及工资薪金费用分配汇总表等凭证分析填报。其中第3列的第9行填报“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合计,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包括提取的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

(三)第3列第10行反映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企业应根据“应付工资”借方发生额的合计填报。第4列的第10行“职工福利费”是指税前按工资总额的规定比例提取的部分,不包括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四)本附表与主表的逻辑关系为: 第3列的第4+5行=主表的第18行;

第4列的第10行—第4列的第

2、

3、6行=主表的第19行的职工福利费; 第5列的第10行+第6列的第10行=主表的第19行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第4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0行×14%,第5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0行×2%,第6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0行×1.5%;

第4列的第11行=第3列的第11行×14%,第5列的第11行=第3列的第11行×2%,第6列的第11行=第3列的第11行×1.5%; “非工效挂钩企业” 第3列的第10列—第3列的第11行=主表的第45行(如果余额为正数);

“非工效挂钩企业”(第4列的第10行—第4列的第11行)+(第5列的第10行—第5列的第11行)+(第6列的第10行-第6列的第11行)=主表第46行(如果结果为正数);

“工效挂钩企业”第10行第

3、

4、

5、6列与第11行第

3、

4、

5、6列分别相等;

“工效挂钩企业”第3列的第9行—第3列的第10行=主表第45行“工资薪金纳税调整额”,如为负数,则在主表第62行填报。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五:

《资产折旧、推销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折旧或摊销额。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分别进行分类统计,统计时可根据税法规定和企业会计核算情况进行适当归类。

(二)企业应根据有关会计科目的明细帐分析填报本附表。企业应按资产分类填报合计的折旧、摊销数额。本附表的逻辑关系式为:第12列的合计数+第13列的合计=主表的第20或21行第9列=第4列+第6列-第8列;有关资产的折旧、摊销合计(第9列)=第11列+第12列+第13列+第14列;企业应根据合计的折旧、摊销额减除第15列合计允许扣除的折旧、摊销额,求得折旧支出纳税调整额,如果是纳税调整增加额,应填入主表的第52行,如为纳税调整减少额,应合计填写列在主表的第62行。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六:

《坏帐损失表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本期坏帐准备提取、冲销情况。

二、本附表的表头项目的填报:

1、采取直接冲销法的企业只需填写“本期实际发生坏帐损失”栏,收回已核销坏帐应作为其他收入在主表中反映。企业申报的坏帐损失与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的坏帐损失的差额在主表的第53行填报。

2、采取备抵法的企业,表头各栏的逻辑关系为:

“本期增提的坏帐准备”=期末应收帐款余额×企业实际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期初坏帐准备帐户余额(保留数)-本期实际发生的坏帐+本期收回已核销的坏帐]如为负数表示减提的坏帐准备。

“本期按税法规定增提的坏帐准备”=期末应收帐款余额×税法规定的坏帐准备提取比例-(期初应收帐款余额×税法规定的坏帐准备提取比例—本期实际发生的坏帐+本期收回已核销的坏帐)。

企业会计核算中实际增提的坏帐准备(主表第30行)大于按税法规定应增提的坏帐准备,或者企业应减提的坏帐准备(主表第30行用负数表示)小于按税法规定应减提的坏帐准备,均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在本附表“本期申报的坏帐准备纳税调整额”中用正数填报,并填入主表的第54行。反之,应调减应纳税所得,在62行“其他纳税调整减少额”中,并在附表中加以说明。

三、表中实际发生的坏帐、收回已核销的坏帐应填报合计数。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七:

《广告支出明细表》填报说明

1、本附表填报本期发生的全部广告支出;

2、本附表可以按不同产品归类填报;

3、用于做广告的礼品支出必须逐笔填报支出去向。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八:

《公益救济性捐赠明细表》填报说明

1、本附表填报本期发生的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进行的所有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

2、“用途”栏填报公益、救济性捐赠用途,可以按用途归类填报;

3、“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限额”=主表第43行“纳税调整前所得” ×3%(金融企业按1.5%计算);

4、“捐赠支出总额”填报在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全部捐赠支出;

5、“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捐赠支出总额”-实际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九:

《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用本期申报的“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前五年申报的亏损情况。

二、“亏损或所得” 分别填报前五年每一纳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第6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数,负数为亏损,正数为所得。

三、“已申请弥补亏损”分别填报前五年每一纳税的亏损已申请弥补的数额。

四、“本申请弥补亏损”填报申请用本主表中第6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的前五年每一纳税发生的尚未弥补的亏损额及合计数。

第五篇:《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收入总额项目的填写

1、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附《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填写纳税人的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之和。本行对应附表一《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中第十九行,应先填附表一再填此行。

基本业务收入指的是纳税人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会计报表--《损益表》中第一行的“销售(营业)收入”相同。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只有一项基本业务收入,并且与纳税人的“所属行业”相对应。汇总纳税企业由于其成员企业众多,行业不一,可以在不同事项中分别反映。

其他业务收入指的是纳税人主营业务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包括销售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等收入;技术转让收入;无形资产转让收入;固定资产转让收入;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入(含逾期押金);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收入及其他收入。在此其他业务收入的概念不是会计科目核算的“其他业务收入”,还包括了部分“营业外收入”(如固定资产转让收入等)和视同销售收入的内容。

2、第二行“销售退回”:填写纳税人已在主表第一行确认为“销售(营业)收入”的销售收入退回。一般情况下,企业只有取得《企业进货退回及索取折让证明单》,凭此证明单,销售方开具红票冲减的收入填入此栏次,其中不含增值税的销项税金(增值税为价外税,没有在销售收入中核算)。

3、第三行“折扣与折让”:填写纳税人已在主表第一行确认为“销售(营业)收入”的现金折扣,不包括直接扣减收入的商业折扣与折让。一般是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销售折扣在计征所得税时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7]472号)文件中规定的情况:“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能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符合规定的纳税人应将销售额全额列入主表第一行,准予减除的折扣额在此行填列。

4、第四行“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填写“销售(营业)收入”减“销售退回”和“折扣与折让”之后的金额。本行次是纳税人计算税前扣除业务招待费的基数。

5、第五行“免税的销售(营业)收入”:填写纳税人单独核算的免税收益。免税收益是指根据财税字(1994)001号文件及国家税务总局其他相关文件规定的单项减免税的优惠项目,如免税的技术转让收益;免税的治理“三费”收益;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免税的种植业、养植业、农林产品初加工业所得等。并要求纳税人对此进行单独核算。

本行是第四行“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其中数,填写的免税收入是收入扣除成本后收益的概念。由于纳税人已将免税收入计入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并将对应的成本、费用填列在相应栏次。旨在与第七十一行的免税所得相对应。

6、第六行“特许权使用费收益”:填写纳税人转让各种经营用无形资产“使用权”的净收益。

纳税人因无形资产而取得的收入及收益涉及3个方面,在纳税申报时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纳税人转让经营用无形资产“所有权”的收入。此项收入填入主表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中,相应的成本填入主表第十五行“销售(营业)成本”;

(2)纳税人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的净收益,在本行填写。注意填写的数据是扣除成本后的收益额;

(3)纳税人转让投资用无形资产和土地使用权的收益,填入主表第八行“投资转让净收益”中。注意填写的数据是扣除成本后的收益额。

7、第七行“投资收益”(附《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取得的存款利息收入、债权投资的利息收入和股权投资所得。

本行填写既较为复杂又非常重要。一是要求纳税人依据税法的口径填列,本行数据来源于“投资收益”、“长期投资”“财务费用”三个科目,不是会计科目中的“投资收益”数额。二是本行需要对会计科目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填列;三是本行与附表二《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中的持有收益有不完全对应关系,本行中的存款利息收入不在附表二中填列;四是本行的投资收益仅指境内部分不包括境外投资收益。

(1)存款利息收入:指纳税人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的应计利息,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的应计利息收入。其数据来源于“财务费用”科目的贷方发生额。

由于金融、保险企业的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不能作为计提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和广告费的依据,因此纳税申报时金融、保险企业的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要在此行填列,不能计入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中。

(2)债权投资的利息收入:指纳税人各项债权性投资应计的利息收入。

(3)股权投资的股息所得:指纳税人取得股权性投资的股息、分红、联营分利、合作或合伙分利等应计股息性质的全部所得。

本行填写的股息性所得与会计核算中股息性所得存在的几点主要区别:

①税收理论将纳税人分回的股利已纳税款作抵免处理,按税前利润确认;会计上对投资分利按税后所得确认投资收益。新申报表遵循税法原则,将纳税人取得的股息性所得还原成税前所得;

②税法对股权性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与会计核算的时间不同。会计核算要求采用成本法核算的纳税人于实际收到分配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纳税人在每一会计末,按照其在被投资企业的参股比例,依据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来确认投资收益;税法要求纳税人于被投资企业分配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因此纳税申报时纳税人将被投资企业分配利润中已做分配的投资收益填写在新申报表主表的第七行及附表二《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中;

③税法对投资收益确认的数额与采用权益法所确认的数额有差异。权益法依据被投资企业的累计净利润来确认投资收益,没有剔除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税法规定的股息性所得是从被投资企业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中取得的分配额。

④纳税人短期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会计核算时直接冲减投资成本,纳税申报时应作为投资收益在本行填写。一方面纳税人的收入中包括了取得的所有股息性收入;另一方面纳税人取得的现金股利也是被投资企业的税后利润,纳税申报时应并入按成本法核算的投资收益中,还原成税前所得。

⑤纳税人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8、第八行“投资转让净收益”(附《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取得的投资资产转让、出售的净收益。与附表二《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中投资转让收益相对应。

本行是扣除成本后收益的概念,必须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则为投资损失,计入主表第三十一行“投资转让净损失”中。

9、第九行“租赁净收益”:填写纳税人取得的租赁收入减除租赁支出的净收益。本行是扣除成本后收益的概念,必须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则为租赁净支出,计入主表第二十四行“租赁净支出”中。

本行不包括一是已填入主表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中的出租包装物收入;二是施工企业已做销售收入核算的设备租赁收入;三是房地产企业已做销售收入核算的出租房产的租金收入。

10、第十行“汇兑净收益”:填写纳税人计入“财务费用”的汇兑收入减汇兑支出的净额。本行必须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则为“汇兑净损失”,计入主表第二十三行“汇兑净损失”中。

11、第十一行“资产盘盈净收益”:填写纳税人全部存货资产、固定资产盘盈减允许在成本、费用和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盘亏、毁损、报废后的净收益额。本行必须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则为“资产盘亏、毁损、报损净损失”,计入主表第三十行“资产盘亏、毁损、报损净损失”中。

纳税人转让的有关资产的收入应计入主表第一行“销售(营业)收入”中。

12、第十二行“补贴收入”:填写纳税人收到的各种财政补贴收入,包括减免、返还的流转税等。即包括有明文规定的免税补贴收入,也包括不免税的补贴收入。数据来源于“营业外收入”科目或企业单设的“补贴收入”科目。

13、第十三行“其他收入”:填写纳税人取得的除了上述收入以外的当期应予确认的其他收入。包括从下属企业收取的总机构管理费收入,各种价外基金、收费和附加,债务重组收益,罚款收入,从资本公积金中转入的捐赠资产或资产评估增值,债务人无法支付的债务,收回的已核销的坏帐,境外投资收益等。其中,总机构管理费不仅指经税务机关批准收取的,还包括企业自行向下属企业收取的管理费。

本行数据来源于“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科目,是一个比较主要的行次,其中一些项目为收益额、一些项目为收入额,填写时应加以区分。

“境外投资收益”在本行填列时应注意:一是将境外投资收益还原为税前所得;二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的暂行办法》(财税字[1997]116号)文件规定:“企业境外业务之间的盈亏可以相互弥补,但企业境内外之间的盈亏不得相互弥补。”因此纳税人境内、外所得都盈利时,将境外投资收益填在本行,如果有一方亏损,境外投资收益不在本行反映;三是本行填写的境外所得是剔除成本、费用后净收益的概念。

纳税申报时要求纳税人对本行数据另附明细表进行逐项说明。

14、第十四行“收入总额合计”:填写第四行至第十三行的合计数,其中不包括第五行数。

(二)扣除项目的填定

1、第十五行“销售(营业)成本”(附《销售(营业)成本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在生产经营业务及其他业务中耗费的各项成本。包括各项经营业务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成本;销售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发生的相关成本;技术转让发生的直接支出;无形资产转让发生的直接支出;固定资产转让、清理发生的转让和清理费用;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成本;自产委托加工产品视同销售结转的相关成本。

本行对应附表三《销售(营业)成本明细表》中的第八十行。填列时应注意:一是财税字[1996]97号文件规定:“企业纳税内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包括各类费用、应提未提折旧等,不得结转以后补扣”。因此本行强调当的概念,不包括以前补提补扣的成本;二是要严格区分成本与费用,不能相互混淆及重复扣除。

2、第十六行“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填写纳税人在“销售税金及附加”科目中核算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3、第十七行“期间费用合计”:填写纳税人本期发生的期间费用性质的全部必要、正常的支出,是第十八行至第四十二行的合计数。第十八行至第四十二行反映的是会计核算的数据,并且对于已计入成本的,不得在期间费用中重复扣除。

4、第十八行“工资薪金”(附《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费用明细表》):填写纳税人本期实际发生或提取的计入期间费用的工资薪金。不包括在制造费用、在建工程、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的工资。因此本行只是《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费用明细表》中列入期间费用的工资,与附表四《工

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费用明细表》不完全对应。

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文件规定:工资薪+金支出是纳税人每一纳税支付给在本单位任职或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各种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地区补贴、物价补贴、误餐补贴也是工资薪金支出的范围。因此本行填写的工资薪金的口径不同于纳税人工资总额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主表第十八行=附表四第三列的第四行+第五行

5、第十九行“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附《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费用明细表》):填写纳税人本期按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提取的全部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减除在制造费用、在建工程中核算的职工福利费后的余额。

本行反映计入期间费用的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与附表四《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费用明细表》不完全对应。

一般情况下:主表第十九行的职工福利费=附表四第四列的第十行-第四列的第

二、

三、六行主表第十八行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附表四第五列的第十行+第六列的第十行

6、第二十行“固定资产折旧”(附《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填写纳税人本期计入期间费用的有关资产的实际折旧额)

本行与附表五《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不完全对应。

一般情况下:主表第二十行的固定资产折旧额=附表五第12列中固定资产折旧的合计数+第13列中固定资产折旧的合计数

7、第二十一行“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附《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填写纳税人本期计入期间费用的全部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实际摊销额)

本行与附表五《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不完全对应。

一般情况下:主表第二十一行的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额=附表五中第12列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额的合计数+第13列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额的合计数

8、第二十二行“研究开发费用”:填写纳税人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各种技术研究开发支出。适用范围包括:一是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以及控股并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二是本市的高新技术企业。

9、第二十三行“利息净支出”:填写纳税人“财务费用”的借方发生额。利息收入已在第七行“投资收益”中反映。

10、第二十四行“汇兑净损失”:填写纳税人“财务费用”中“汇兑损益”的借方余额。本行与第十行“汇兑净收益”相对应。

下面两项内容不在本行填写:一是已资本化计入有关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二是筹建期间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相关支出已计入开办费或固定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

11、第二十五行“租金净支出”: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租赁净损失。本行与第九行“租赁净收益”相对应。

12、第二十六行“上缴总机构管理费”:填写纳税人已提取计入管理费用应上缴的总机构管理费。本行由下属企业填写,总机构收取的管理费由总机构计入第十三行“其他收入”中。

13、第二十七行“业务招待费”: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14、第二十八行“税金”:填写纳税人缴纳的计入本期管理费用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该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15、第二十九行“坏帐损失”(附《坏帐损失明细表》):填写纳税人采用直接冲销法核算的企业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

16、第三十行“增提的坏帐准备金”:填写纳税人采用备抵法核算在本提取的坏帐准备金。

17、第三十一行“资产盘亏、损毁和报废净损失”:填写纳税人本期实际发生的资产盘亏、损毁和报废净损失。本行与第十一行“资产盘盈净收益”相对应。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文件规定:纳税人发生的资产盘亏、损毁和报废净损失等,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在税前扣除。因此对已在本行填写的资产盘亏、损毁和报废净损失,未经税务机关批准,应在第五十九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18、第三十二行“投资转让净损失”:填写纳税人本期进行投资转让实际发生的净损失。本行与第八行“投资转让净收益”相对应。

一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文件规定:企业当年税前扣除的投资转让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二是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文件规定:企业税前扣除投资转让损失,必须经过税务机关批准。因此对已在本行填写的投资转让净损失,一是未经税务机关批准;二是超过当年实现的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的部分,应在第五十九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该行数据来源于“投资收益”科目的相关内容。

19、第三十三行“社会保险缴款”:填写纳税人按照国家规定实际缴纳给社会保障部门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险缴款。

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20、第三十四行“劳动保护费”:填写从事特殊工种、特殊行业或在特殊地区的纳税人实际发放的劳动保护费以及纳税人确因工作需要为雇员配备或提供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等发生的支出。因工作需要发生的此项支出应取得合法凭证,不能直接发放现金,否则应并入“工资薪金”核算。

按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第五十四条规定: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可以扣除。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21、第三十五行“广告支出”(附《广告支出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具有广告性质的全部支出。本行与附表七《广告支出明细表》相对应。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要求纳税人作为广告费用的支出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广告是通过经工商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二是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三是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本行填写的广告支出是在期间费用中核算的全部广告性质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第四十三条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结转。”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广告费用所得税前扣除标准的通知》(国税发[2001]89号)文件中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每一纳税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超过比例部分的广告支出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结转”。这两个文件对广告支出在税前扣除的标准加以限定。因此纳税人将超过部分在第四十九行“广告支出纳税调整额”中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2、第三十六行“捐赠支出”(附《公益救济性捐赠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各种捐赠支出,即包括公益救济性捐赠也包括非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直接捐赠。本行与附表八《公益救济性捐赠明细表》相对应。未经税务机关审核确定的资助,在第五十一行调增应税纳所得额。

23、第三十七行“审计、咨询、诉讼费”: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审计、咨询、诉讼费用。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24、第三十八行“差旅费”、第三十九行“会议费”:填写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差旅费、会议费。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会议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这一规定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纳税人对纳税申报负有举证的责任。当然这种举证责任在纳税检查环节,不在纳税申报环节。

25、第四十行“运输、装卸、包装、保险、展览费等销售费用”:填写纳税人本期销售商品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运输、装卸、包装、保险、展览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专设销售机构的业务费。国税发[1994]250号文件规定:“企业向保险公司缴纳的与取得应税所得有关的财产保险等各种保险费用,可在税前列支”,商业企业还包括进货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本行数据来源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纳税申报时要求纳税人对本行数据另附明细表进行逐项说明。

26、第四十一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填写纳税人本期实际支付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本行数据来源于“管理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

27、第四十二行“其他扣除费用项目”:填写纳税人第十七行至第四十一行以外其他准予在税前扣除的期间费用,包括资产评估减值、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非常损失。

(三)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项的填写

1、第四十三行“纳税调整前所得”:填写第十四行减第十五行减第十六行的计算数。本行如为正数则为纳税人计算税前扣除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基数。本行与纳税人在“损益表”中核算的“利润总额”没有完全对应关系。

2、第四十四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填写纳税人依据会计口径确认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与税法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增加的应纳税所得的合计金额。本行填写第四十五行至第五十九行的合计数。第四十五行至第五十九行不能填写负数。由于税法规定的税前扣除是一种标准,依据标准计算出的金额是准予扣除限额的概念,不是必须扣除的金额。如果纳税人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高于准予扣除限额,按限额扣除;低于准予扣除限额,按实际核算金额扣除。

3、第四十五行“工资薪金纳税调整额”(附表四《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写纳税人实际应付的工资薪金支出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

4、第四十六行“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调整额”(附表四《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写纳税人按照职工工资总额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超过按计税工资总额提取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纳税人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

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在税前扣除。

5、第四十七行“利息支出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多扣除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和按照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数额以内的部分的利息支出,准予扣除。”《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利息支出,是指建造、购进固定资产竣工决算投产后发生的各项贷款利息支出„„包括向保险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借款利息支出„„包括纳税人之间相互拆借的利息支出。”超过上述规定的标准和范围,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6、第四十八行“业务招待费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多扣除的业务招待费。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纳税人准予扣除的业务招待费标准为“全年销售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超过部分要进行纳税调整。

如果纳税人无主营业务收入,则按取得各类收益不超过2%的标准扣除业务招待费。各类收益包括投资收益、期货收益、代购代销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纳税人从事代理进口业务,按其代购代销收入2%计提的业务招待费,准予在税前扣除,超过部分进行纳税调整。

7、第四十九行“广告支出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多扣除的广告支出。

广告支出应该按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广告费用所得税前扣除标准的通知》(国税发[2001]89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扣除,超过部分在本行进行纳税调整。

8、第五十行“赞助支出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本期实际发生的赞助支出。赞助支出既不同于公益性捐赠,也不是广告支出,非广告性赞助支出要全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9、第五十一行“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本期实际发生超过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以及全部非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如果纳税人对非关联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资助未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定,在本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10、第五十二行“折旧、摊销支出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标准扣除的折旧额、摊销额。

涉及折旧、摊销问题的几项主要规定一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文件规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调整账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二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外购商誉不得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企业不得自行实行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三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纳税人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采取直线折旧法”等。纳税人如有税法规定不准予扣除或超过规定标准多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额,在本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11、第五十三行“坏账损失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未经批准或超过批准额度扣除的坏帐损失。坏帐损失作为一种财产损失,经过税务机关批准后准予在税前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0]579号)文件规定:“除金融保险企业等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的企业外,其他企业直接借出的款项,由于债务人破产、关闭、死亡等原因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一律不得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进行扣除;其他企业委托金融保险企业等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的企业借出的款项由于债务人破产、关闭、死亡等原因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准予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进行扣除。”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文件规定,“凡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财产损失,一律不得自行税前扣除”。本行填写采用直接冲销法核算的纳税人调增的坏账损失。

12、第五十四行“坏账准备纳税调整额”:填写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标准多扣除的坏账准备金。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经批准可以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的年末应收账款是纳税人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包括代垫的运杂费。年末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

由于税法规定提取坏账准备金的基数和比例与会计核算不同,因此本行填写采用备抵法核算的纳税人调增的坏账准备金。

税法为了防范关联企业的避税行为,在提取坏账准备金和扣除坏帐损失方面的特殊规定:一是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坏帐损失,除法院判决债务人破产外不得在税前扣除;二是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赊销业务,不得提取坏账准备金。

13、第五十五行“罚款、罚金或滞纳金”:填写纳税人在“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罚款、罚金或滞纳金。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交付的罚款、罚金、滞纳金不得在税前扣除。由于银行的罚息及合同的违约金不是行政性罚款,不在本行反映。

14、第五十六行“本期增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第五十七行“本期增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第五十八行“本期增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填写纳税人扣除的本期增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企业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税法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在税前扣除。

出版企业的提成差价属于准备金性质,不得在税前扣除。

目前,税法准予在税前扣除的准备金有八项:坏账准备金、商品销价准备金、金融企业的呆帐准备金、保险企业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本行填写纳税人已在扣除项目中反映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

15、第五十九行“其他纳税调整增加项目”:填写纳税人除以上调增项目外还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包括超过税法规定标准多扣除的业务宣传费、不符合确定性原则在第四十二行中已扣除的预提保修费和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等。

纳税申报时要求纳税人对本行数据另附明细表进行逐项说明。

16、第六十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填写第六十一行与第六十二行的合计数。

17、第六十一行“研究开发费用附加扣除额”:填写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的研究开发费用附加扣除额。

18、第六十二行“其他纳税调整减少额”:填写纳税人其他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包括以前应结转在本年扣减的项目。例如准予在本年调减的以前的广告费等。

纳税申报时要求纳税人对本行数据另附明细表进行逐项说明。

19、第六十三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填写第四十三行加第四十四行减第六十行的计算数。

本行如为正数,是纳税人弥补以前亏损以及填写第六十五行“各项免税所得”的依据;本行如为负数,是纳税人当期申报可向以后结转弥补的亏损额。

20、第六十四行“弥补以前亏损”(附《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填写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弥补以前亏损的金额。本行与附表九《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相对应。本行金额不能大于第六十三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税前弥补亏损审核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弥补以前亏损,要经税务机关批准。该行数字是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填写的。

汇总纳税的成员企业,在汇总(合并)纳税的当年其亏损额已与其他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赢亏相抵,因此不能弥补汇总(合并)纳税的亏损额,所以,汇总纳税成员企业不填本行。

21、第六十五行“各项免税所得”:填写第六十六行至第七十二行的合计数。

本行金额不能大于第六十三行减第六十四行的余额。

22、第六十六行“国债利息所得”:填写纳税人免税的国债利息所得。

京国税发[2001]124号文件规定,“企业购买(包括从二级市场购买)的国债到期(或分期)兑付所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但相关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对于已计入第八行的国债转让净收益属于投资转让所得,不属于免税的国债利息所得,不得在本行扣减。

23、第六十七行“免税的补贴收入”:填写纳税人免税的各项补贴收入。

财税字[1995]81号文件规定:“企业取得的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者外,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本行反映有关文件明确规定的不计入损益的免税补贴收入。

24、第六十八行“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收费或附加”:填写纳税人免税的13项政府性基金。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养路费铁路建设基金等13项政府性基金(收费)免税企业所得税的通知》(财税字[1997]33号)文件规定: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邮电附加费等13项基金(收费)免征企业所得税。

25、第六十九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填写纳税人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

由于第七行已将应补税和不需补税的投资收益全部按还原后的数额并入收入总额,因此本行填写的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也应按还原额减除。

本行填写的投资收益包括从无税率差地区分回的投资收益;从享受定期减免税的被投资企业分回的投资收益;从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等。

京国税发[2001]124号文件强调:“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不补缴企业所得税”。

26、第七十行“免税的技术转让收入”:填写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免税的技术转让收益。

财税字[1994]001号文件规定: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本行填写经税务机关批准减免的所得。

27、第七十一行“免税的治理‘三废’收益”:填写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免税的治理‘三废’收益。

28、第七十二行“其他免税所得”:填写纳税人除上述免税所得外,按有关文件规定经税务机关批准的单项免税所得。

纳税申报时要求纳税人对本行数据另附明细表进行逐项说明。

29、第七十三行“应纳税所得额”:填写第六十三行减第六十四行减第六十五行的计算数。本行是纳税人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30、第七十四行“适用税率”:填写纳税人实际计算缴纳税额的税率或征收率。

本行与旧申报表的税率不同,即可以填法定税率33%,也可以填两档优惠税率27%或18%。并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3号)精神,一些汇总纳税成员企业要按一定比例就地交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就地纳税的成员企业在此行填写换算后的征收率。

就地纳税成员企业的征收率=适用税率×就地预交比例

31、第七十五行“应缴所得税额”:填写第七十三行×第七十四行的计算数。本行反映纳税人在纳税的纳税申报所属期累计应缴的所得税额。

32、第七十六行“期初多缴所得税额”:填写上多缴的所得税额,此行不能为负数。

33、第七十七行“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写当各期(季、月)实际累计预缴的所得税额。

34、第七十八行“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填写纳税人需补税的投资收益在当地已缴纳的所得税。

35、第七十九行“应补税的境外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填写纳税人的境外所得在当地已缴纳的所得税。

如果纳税人已在第十三行“其他收入”中填写了境外投资收益,则在本行填写境外所得税款扣除额;如果纳税人境内亏损,“其他收入”中不能填写境外所得,而将境外所得的应补税额在本行用负数表示。

36、第八十行“经批准减免的所得税额”:填写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的减免税额。

37、第八十一行“应补(退)的所得税额”:填写第八十一行减第七十六至第八十行的计算数。本行是纳税人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额。

《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销售(营业)收入明细表》填报销售(营业)收入的具体构成项目。企业应根据主营(基本)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会计明细科目和业务性质分析填列附表一后,再据本表中第十九行填列主表的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

二、附表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2行“工业制造业务收入”:包括直接销售产品的收入;自设非独立核算销售机构的产品销售收入;委托他人代销产品收入;受托加工业务和工业性劳务作业收入。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矿产资源开采等采掘业务的收入在本行填报。

2、第3行“商品流通业务收入”:包括商品流通企业的国内贸易和进出口销售收入;代购代销业务收入;储运业务收入等。

3、第4行“施工业务收入”:包括施工企业的工程价款收入;劳务作业收入;设备租赁收入。

4、第5行“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包括建设场地(土地)的销售收入;商品房销售收入;配套设施销售收入;代建工程(代建房)收入;商品房售后服务收入;出租房租金收入。

5、第6行“旅游、饮食服务业务收入”:包括旅行社的营业收入;饭店、宾馆、旅店的营业收入;酒楼、餐馆的业务收入;理发、浴池、照相、洗染、修理等服务的收入;游乐场、歌舞厅、度假村的收入。

6、企业的运输业务、邮政通信、金融保险和其他中介服务收入应附说明。

《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填报说明

本附表填报企业的各项投资所得的详细资料。企业应按投

资性质、投资期限进行归类。短期投资和债券投资只填报投资成本、投资所得、转让成本、投资转让价格和投资转让收益。企业必须先根据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应收股息等会计科目的明细帐分析填报本附表,然后据以填报主表的第

7、

8、32行。

存款利息收入不在本表中填列

《销售(营业)成本明细表》填报说明

本附表填报与销售(营业)收入相配比的直接成本和制造费用。企业应根据有关会计帐户的明细科目和成本计算单或汇总成本计算单先分析填列本附表,然后据以填报主表第15行。企业必须严格区分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不得混淆或重复计算申报。其中,企业的运输业务、邮政通信业务、金融保险业务和中介服务等业务的成本必须附说明。

《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应计工资总额及其分配、实际发放工资总额,反映企业按实际发放工资总额提取的职工福利费、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及其分配。

(二)本附表第3列第2―9行应根据“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及工资薪金费用分配汇总表等凭证分析填报。其中第3列的第9行填报“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合计,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包括提取的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

(三)第3列第10行反映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企业应根据“应付工资”借方发生额的合计填报。第4列的第10行“职工福利费”是指税前按工资总额的规定比例提取的部分,不包括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四)本附表与主表的逻辑关系为:

第3列的第4+5行=主表的第18行; 第4列的第10行―第4列的第

2、

3、6行=主表的第19行的职工福利费;

第5列的第10行+第6列的第10行=主表的第19行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第4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0行×14%,第5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0行×2%,第6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0行×1.5%;

第4列的第11行=第3列的第11行×14%,第5列的第11行=第3列的第11行×2%,第6列的第11行=第3列的第11行×1.5%;

“非工效挂钩企业”第3列的第10行―第3列的第11行=主表的第45行(如果余额为正数);

“非工效挂钩企业”(第4列的第10行―第4列的第11行)+(第5列的第10行―第5列的第11行)+(第6列的第10行―第6列的第11行)=主表第46行(如果结果为正数);

“工效挂钩企业”第10行第

3、

4、

5、6列与第11行第

3、

4、

5、6列分别相等; “工效挂钩企业”第3列的第9行―第3列的第10行=主表第45行“工资薪金纳税调整额”,如为负数,则在主表第62行填报。

《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折旧或摊销额。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分别进行分类统计,统计时可根据税法规定和企业会计核算情况进行适当归类。

(二)企业应根据有关会计科目的明细帐分析填报本附表。企业应按资产分类填报合计的折旧、摊销数额。本附表的逻辑关系式为:第12列的合计数+第13列的合计=主表的第20或21行,第9列=第4列+第6列—第8列;有关资产的折旧、摊销合计(第9列)=第11列+第12列+第13列+第14列;企业应根据合计的折旧、摊销额减除第15列合计允许扣除的折旧、摊销额,求得折旧支出纳税调整额,如果是纳税调整增加额,应填入主表的第52行,如为纳税调整减少额,应合计填写列在主表的第62行。

《坏帐损失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本期坏帐准备提取、冲销情况。

二、本附表的表头项目的填报:

1、采取直接冲销法的企业只需填写“本期实际发生坏帐损失”栏,收回已核销坏帐应作为其他收入在主表中反映。企业申报的坏帐损失与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的坏帐损失的差额在主表的第53行填报。

2、采取备抵法的企业,表头各栏的逻辑关系为:

“本期增提的坏帐准备”=期末应收帐款余额×企业实际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期初坏帐准备帐户余额(保留数)―本期实际发生的坏帐+本期收回已核销的坏帐]如为负数表示减提的坏帐准备。

“本期按税法规定增提的坏帐准备”=期末应收帐款余额×税法规定的坏帐准备提取比例―(期初应收帐款余额×税法规定的坏帐准备提取比例―本期实际发生的坏帐+本期收回已核销的坏帐)。

企业会计核算中实际增提的坏帐准备(主表第30行)大于按税法规定应增提的坏帐准备,或者企业应减提的坏帐准备(主表第30行用负数表示)小于按税法规定应减提的坏帐准备,均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在本附表“本期申报的坏帐准备纳税调整额”中用正数填报,并填入主表的第54行。反之,应调减应纳税所得,在“本期申报的坏帐准备纳税调整额”中用负数填报,并填入主表第62行“其他纳税调整减少额”中,并在附表中加以说明。

三、表中实际发生的坏帐、收回已核销的坏帐应填报合计数。

《广告支出明细表》填报说明

1、本附表填报本期发生的全部广告支出;

2、本附表可以按不同产品归类填报;

3、用于做广告的礼品支出必须逐笔填报支出去向。

《公益救济性捐赠明细表》填报说明

1、 本附表填报本期发生的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进行的所有公益救济性捐赠支 出;

2、“用途”栏填报公益、救济性捐赠用途,可以按用途归类填报;

3、“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限额”=主表第43行“纳税调整前所得”×3%(金融企业按1.5%计算);

4、“捐赠支出总额”填报在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全部捐赠支出;

5、“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捐赠支出总额”―实际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额。

《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本附表填报用本期申报的“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前五年申报的亏损情况。

二、“亏损或所得”分别填报前五年每一纳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第63行“纳

税调整后所得”数,负数为亏损,正数为所得。

三、“已申请弥补亏损”分别填报前五年每一纳税的亏损已申请弥补的数额。

四、“本申请弥补亏损”填报申请用本主表中第63行“纳税调整后所

得”弥补的前五年每一纳税发生的尚未弥补的亏损额及合计数

上一篇:企业内刊创办方案下一篇:企业会员调查问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