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儿童道德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埋下隐患。因此,必须改变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机制;创建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一篇:儿童道德论文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研究

[提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城市中存在着许多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的就业岗位,吸引着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也由此产生。由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家庭环境、学习中的校园环境、以及生活中的社会环境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如果继续扩大,可能危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威胁到全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通过以江西S镇为例,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研究

[作者简介]王 玥(1996—),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22)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也由此产生。由于远离双亲,许多农村的孩子得不到父母应有的照看,并且在落后的贫困农村,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比较匮乏。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家长的教育思想落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一种缺失的现象。笔者对江西S镇进行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思想道德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不可少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S镇农村及其留守儿童现状

S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临近浙江和福建两个省,位于广丰区、玉山县、信州区的交界点。S镇被称为是千年古镇,历史记载已经有2100余年。S镇的面积约75平方公里,区府所在地3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万余人。S镇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主要外出至浙江、福建等地区,村中现居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及留守儿童。S镇14周岁以下的农村儿童大约有4260人,留守儿童大约有1915人。S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与其他血缘亲属生活;第二种,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由留家的一方照顾;第三种,父母离异或一方去世,跟随父母亲单方或者其他血缘亲属生活;第四种,父母双方去世,自己一人独自生活或者与其他血缘亲属生活。

二、S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现状

(一)道德认知模糊

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在经过思考过后所做出的一种思维反应,由思维转化为行动。孩子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才可以自己去判断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才能在自己的心目中树立一把道德标尺。假设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认识比较模糊,那么他的道德行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道德准则。

在研究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S镇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事情是非善恶的判断比较困惑,他们不知道道德标准跟底线是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他们的认知意识中,认为偷盗行为并不是什么可耻的行为,他们也不认为赌博打架等社会行为危害到了社会治安,可以说他们对是非对错乃至违法犯罪缺少一个清晰的概念和道德认知。

(二)道德情感缺失

S镇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沉默寡言,害怕生人,不愿与他人交流,产生自我封闭的意识;一部分会有焦躁、多动行为;还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一种害怕紧张的心理情绪。此外,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中还存在着爱国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都想要获取关注,弥补自己的情感缺失,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为了取得他人的关注以及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会不理智地选择做一些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来吸引他人的目光。

(三)价值观偏离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价值观念存在着一定的扭曲。这种价值观的偏离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方面,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开始有拜金主义的存在。在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中,获得金钱是一切思维行动的出发点,金钱甚至是世界上衡量一切行为规范的标尺,金钱可以给人们带来任何想要获得的东西。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认为他们学习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钱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以及幸福。在这种道德认识之下还缺乏通过正当劳动获取金钱的意识,这样的价值观念对于一个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状态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他们没有意识到学习、奋斗是自己人生的唯一出路,也没有意识到读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中还夹带着功利主义思想。功利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拜金主义伴随出现的,他们认为利益至上,所有的行为举止都是避害趋利的,这导致了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做事情存在很大的目的性和私利性,失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传统道德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四)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失范是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那些具有规范、指导作用的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并没有起到对我们行为进行制约和控制的作用,从而导致道德行为偏离正轨。根据本文的调查,S镇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以下不良道德行为:爱说谎话、脏话;爱惹事,打架甚至是群殴;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存在;学会吸烟,成群聚赌,迷恋网吧、游戏厅等并不适合非成年人进出的一些娱乐场所;甚至还有个别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等。这些不合道德准则的道德行为都是思想道德缺失的一种体现,它们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一定阻碍作用。

三、S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家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孩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必然会接受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影响是在长久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孩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亲身教导是分不开的。在对S镇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家庭教育在S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是比较缺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该地区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大部分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差,他们没有物质上的能力和精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可以接受教育的环境;其次,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且长期不在家,隔代家庭教育意识薄弱、观念陈旧,在贫困的农村环境以及农村教育现状下,部分在农村生活时间长的长辈们一定程度上存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无用”的落后观念,他们对孙辈们的教育采取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反对的态度;第三,农村家庭的夫妻大部分都是其中一方或者是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由于长期缺乏对孩子的生活上的照顾而心生愧疚,他们会选择在物质上来弥补孩子,比如利用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缺乏照顾的愧疚,通过多给零花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当留守儿童能够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使用零花钱时,他们就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婪奢侈、重利轻义的不良思想或行为。

此外,由于受到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农村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传统思想以及受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S镇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在外务工,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是为了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但这样一来就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状况。也有一部分觉悟较高的父母从自身的艰辛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把改变家庭命运的期望寄托在了子女这一代,對子女的教育问题格外重视,但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只是一味地向孩子灌输他们的教育期望,且大多片面追求孩子考试成绩的分数,只重视结果,并不重视教育过程,忽略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受到的思想道德。

S镇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教育和保护,这使得他们在探究新事物的时候,缺乏稳定的一种情感依靠。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是天生的,这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会导致家庭的亲子关系慢慢冷淡,孩子没有办法在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条件下与父母进行沟通,无法获得比较直接的情感体验,这导致孩子们无法形成一种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正是由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安全感、家庭归宿感的缺失,久而久之就会阻碍他们自尊感及自信感的建立与完善,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时候,产生胆怯退缩、缺乏热情的抵触情绪,使得这些孩子不愿甚至害怕参与社交活动,无法认识到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更加无法树立起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更不能成长为自信和朝气蓬勃的个体,反而很可能导致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加重自我封闭意识。越封闭就越暴力、颓废甚至是恨世,最终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偏离了正常范围。

(二)学校环境

尽管广大农村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在教育条件和升学指挥棒的作用下,在农村的部分学校素质教育仍然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深入实施。在S镇的部分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理念依然存在着,在教育理念的表面声称是“素质教育”,然而实际上却依然运用着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方法,国家一直所提倡的“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阻碍。S镇部分学校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这使得这些在家中得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孩子再一次缺失他们本应该接受的思想道德。

以S镇D小学为例,D小学是村里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唯一来源地,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教学环境较差,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小学升初中的压力下,将许多德育的教学内容忽视掉,更注重应试教育中语数英三门主要科目的教学。不仅D小学如此,在S镇的其他个别村小,也存在忽视德育工作,追求智育,使德育陷入口头重要、实际不要的尴尬局面。

在S镇部分农村小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不是很重视,学校教师甚至把原本应该设置的德育课程变为应试考试课程,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间少之又少;其次,从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情况来看,德育教学内容相对于城市学校来看比较单一,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本中,缺乏实践性的德育活动,农村留守儿童无法独立将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总之,部分农村小学中,德育内容普遍比较空洞,教师教育方式比较单一,脱离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缺少吸引力,教育效果并不是很好。

(三)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先进社会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S镇的个别村中,赌博现象比较严重,在其村祠堂、商店内,都有聚众赌博的现象,并且还有各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机,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会在旁观看,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也学会了打牌等赌博行为。在思想道德教育欠缺的环境下,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很难自律并且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S镇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加之受社会上一些“小混混”错误思想诱导和影响,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会与他们一起游手好闲,甚至做出一些违反社会道德以及社会安全的行为。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部分网络媒体中掺杂着某些暴力甚至是色情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污秽内容。由于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就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再加上父母监护人不在身边管制,所以他们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经过调查发现,一些农村留守儿童都无法树立网络自律精神以及增强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而且在临时监护人无力教育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受到不健康内容的影响,导致他们道德观念混乱,行为失当。假设农村留守儿童的错误行为得不到正确的制止及纠正,长久下去他们就会养成恶劣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思想,危害到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庭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家庭在各方面的建设。

首先,我们要让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认识到自身教育方面存在的些许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强化家庭教育意识。父母应该以身示范做榜样,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指导。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素养越高,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就越成功。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虽然要承担起家庭生活经济来源的责任,但并不能因此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身为父母,理应时刻关注着自己孩子的身体、心理、思想以及行为上的变化,及时地对孩子的不当言行举止做出教育,使孩子加以改正,即使是身在远方无法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不定期地与孩子进行视频交流或者是语音交流,尽量减少孩子的情感缺失,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心灵的依靠和慰藉,陪伴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品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道路奠定基石。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尽可能地改变外出务工的模式,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人在家教育子女,或者选择就近务工的原则,在离家近的地方外出务工,增加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与机会。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缺席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以及道德发展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双方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必须双方共同外出打工,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还要仔细选择具有较好教育能力的临时监护人来照顾孩子,而不是随意让孩子与年迈且缺乏教育能力的长辈生活在一起。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思想道德的重要来源地,想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学校领导跟教师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挣脱古板填鸭式应试教育的束缚,强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按照“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杜绝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此外学校还可以寻求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帮助,想办法筹集资金完善自己学校的图书馆、电脑室、学生活动室等场所,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利用这种良好的环境来陶冶学生情操,让他们在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成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其次,农村小学的教师不仅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也应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其道德品质必然会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留守儿童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农村学校要加强与城镇学校的教育资源的一种互动,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业务能力,不断改进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缺点,让教师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关爱与帮助,为他们化解难题。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交流、家庭走访的方式去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成长环境,发现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足,并及時进行教育改正。

最后,学校应当明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实行教师责任对口制度,组织学校的所有教师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组,每几个教师成为一个小组,并且安排一个教师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小组辅导员,将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区分开,每个教师可以对应负责五到十名的留守儿童,让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在教师的关怀和帮助下茁壮成长。

(三)社会方面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工作不仅是我们父母以及国家教育事业者的责任,更应该是我们全社会人民关注的热点。

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文件政策,社会环境能够深远影响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思维跟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区域的管理,坚决抵制社会上的一些邪恶势力与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政府或者社会团体可以不定期下乡开展慈善教育活动,弥补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在社会方面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友好、和谐、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群体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落后,物质生活条件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村的劳动力才会外出务工。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根据各地实际,发挥地方特长,发展地方优势产业,为农民工就近就业提供多种渠道。政府应该在符合政策的情况下帮助留守儿童家庭解决某些家庭困难,减少在外务工父母的担忧及顾虑。比如,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应该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切实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实际困难,对于经济情况确实困难的家庭应当给予政策帮助,帮助他们的家庭走出贫困的状况。基层政府部门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留守儿童适当减免学费,固定发放最低生活补贴,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减轻农村留守儿童的在经济方面的思想负担,让他们无忧无虑地学习,身心健康发展。只有整个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重视他们道德情感的培养,才能有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至于他们能够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情怀。

五、结束语

现阶段,在不少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生活、学习的情况下,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的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着些许问题。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使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生理各方面不受负面因素的干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要从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家庭方面、学校方面以及社会方面多重因素来分析问题,想出切合农村生活实际的方法来解决,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念,一旦这种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可以受到思维的控制,就能形成一种无形的指引力和约束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成为高素质的、思想健康的孩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殿林.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问题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金晓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4.

[3]张梅.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4]邱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5]傅道春.教育学——情景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赖相燕.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7]张淑英.留守儿童道德素养教育研究[J].中国报业,2014,(4).

[8]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3.

[9]翟翔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杨晓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

[11]王为伟.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闽侯县农村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责任编辑:熊文瑾]

作者:王玥

第二篇: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初探

摘 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埋下隐患。因此,必须改变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机制;创建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农村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但是受经济收入、教育、户籍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并不能随父母迁移到城市生活,于是,在农村也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家中长辈、亲戚朋友代为照料或独立生活的儿童。这部分孩子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和合理、有效的监管,以至于在其成长过程身心和学业发展受到影响,尤其是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农村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地,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进行交流,不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且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和父母两地分离,父母与之进行交流多数就是通过电话简单地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双方面对面交流时间极少,留守儿童几乎不能享有父母的关爱和抚养,以致在生活中,不愿意与人进行交流,对他人存在戒备心理、内心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集体观念淡漠、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等。同时,很多父母打工回到家乡休假时,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很少关注孩子内心的世界,问及孩子道德行为问题等,一旦有的家长知道孩子在行为上有些不良的表现,也缺少正确的引导,他们要么是偏袒护短;要么就是采用粗暴的行为来管教孩子,轻则训斥叫骂,重则拳脚相加,在这一部分家长看来孩子不打难成才,且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还容易使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孩子会因惧怕家长而什么事情都不与家长沟通,从而滋生出怨恨情绪和暴力倾向。再加上留守儿童多数由家中的爷爷奶奶照料,他们对孩子往往都比较溺爱,对孩子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尽量满足,家中的事情自己能做尽量不让孩子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等不健康的思想。

(二)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是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很多学校也就把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中考、高考中获得高的分数,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变相增加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的课时数,把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副科来开设,对学生没有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再加上在农村学校,师资一般都比较紧张,很多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由专职老师来任课,而是由其他科教师或者行政人员来兼任,很多教师由于其时间、精力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并不能深钻教材,难以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而是对着稿子念完教学内容即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内化教育,不能让学生理解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需要自身内化感受的东西,也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以致课堂教学质量较差,学生无心学习这门课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品德课这门课程应该发挥的效用,影响了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不利于其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同时,目前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不系统,内容与学生实际想脱离,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等也影响了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多元价值取向对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冲击,留守儿童年纪比较小,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对是非、美丑、善恶辨别不准确,认知能力、自控力较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信息以及行为的干扰。首先,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坑、蒙、拐、骗等思潮和行为不断地侵蚀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和引导,对于社会和大众传媒中的不健康信息没有抵御能力,以致有些小孩由最初的小偷小摸、撒谎、逃学等不良行为而走上犯罪道路。其次,网络的负面作用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地使用网络能使留守儿童获取更多的信息,扩充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也能增强其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但由于网络监管上存在漏洞,在网络上仍存在太多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而留守儿童在这些信息面前尚未具备足够辨别的能力,导致他们过分沉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受到侵害。

二、对留守儿童实施道德教育的路径

对留守儿童实施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首先,提高监护人自身的素质。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道德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外出打工时,要利用进城务工的机会,学习城市中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规范自身行为方式,为孩子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监护人要转变观念,营造温馨的家庭育人氛围。留守儿童的父母少则半年,多则几年在外地打工,他们孩子之间主要是通过电话来联系,有的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家,而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可能是几个月才一次,孩子长期缺乏关怀,亲子关系疏远。因此,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不管工作有多累多忙都应该抽出时间来多与孩子进行联系,了解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况,倾听孩子的诉说,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仔细关注他们变化,对于孩子遇到的烦恼、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差错,要能够正确地对待,对其不良的行为和思想要耐心地进行引导,指出其错误之所在并及时和家中的监护人以及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帮助留守儿童纠正错误,从而使孩子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再次,改变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监护人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虽然留守儿童和父母并不在一起生活,但是作为监护人应该真正履行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留守儿童不管是监护人还是看护人,都不能溺爱、骄纵、放任孩子,不纵容与迁就孩子的错误,多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平等地与之进行交流,消除其内心障碍,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机制

学校是家庭教育的继续,也是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道德教育机制,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构建和谐温馨、健康、温馨的校园氛围。首先,学校要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人才,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道德品质的好坏,在学校教育中,不能仅仅把德育当作日常教学管理的条例和规范,而是要以人为本,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真正明白要成才就必须先学会做人,规范其行为规范。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道德素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解答学生学业上的疑问,而且还要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者和示范者。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这样他们在学校中就渴望得到学校老师的关爱与重视,因此学校老师须明确自身的责任,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问学生,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想法,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弥补他们在情感上的缺失。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正确地对待留守儿童的学习,对于成绩差的孩子既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也不能因为同情而宽容,而是要就事论事,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增强其学习信心,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业。再次,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监管机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建立留守儿童专门管理制度,一是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记录其中,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学习、思想动态。二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要经常进行联系,班主任要把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定时和监护人进行沟通,监护人也要把留守儿童在家中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确保孩子能够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管下健康地成长。也便于老师能够遇到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联系到家长。

(三)创建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加强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因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关爱与关注留守儿童这些特殊的群体,为他们建一个和谐的“爱心花园”,让他们吸收到健康、安全的新空气,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首先,完善政府职能,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并对其监护的资格、行为给予细化的规定,把它当作一种长效机制固定下来,予以执行。二是加快新农村发展步伐,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经营方式,使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够在家乡创业,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实现。其次,社会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加强市场文化监管力度,大力打击各种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文化,坚决查处和销毁宣传色情、暴力的玩具、书籍以及各种网络产品,构建一个良好社会环境。同时,政府和学校还要积极地进行配合,做好留守学生的法制方面教育,教会学生拿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大众传媒要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的文化创作,积极开展有利于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切实保证留守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留守托管中心”。留守儿童年纪小,自理能力差,亲情的缺失,无疑会让他们感到空虚与寂寞,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渐渐地便会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行为出现偏差。因此,政府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建立留守孩子中心,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让他们学会互助和互爱,共同面对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疑难困惑。

作者:颜永强

第三篇: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道德发展

摘 要:亲子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及道德行为的养成。本文旨在探讨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对应措施,试图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道德心理;隔代抚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特殊生活境遇和教育环境除了引发一些诸如安全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等一般性的教育问题之外,也对他们的道德成长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报道“按最保守的估计,农村留守儿童不会少于1 000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随着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或许远远高于这个比例。

(三)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心理问题现状

道德心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亲子教育的缺失往往导致隔代抚养寄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偏差。据一项调查发现:历年刑事犯罪中近有20%的青少年为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王志红调查发现,农村打工族子女群体常常通过打架来解决纠纷,并时常观看暴力、荒诞和凶杀的碟片。周宗奎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在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等。因失去父母的管教,少数留守儿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40%以上。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谐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是父母,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满足了子女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时,儿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相互之间的亲情关系日趋加深,成了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一种亲子关系——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期这种依恋关系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支撑力量,能够很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发生的各种情况,他们的内心始终是安全的、充实的。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得不到的满足恰恰是再正常不过的亲情需要。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所无法替代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尽管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同伴的作用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不断加强,但是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仍然会用一种强烈而积极的方式依恋着他们的家庭,与父母在各个方面保持着良好的沟通,父母仍旧是青少年获得忠告和感情支持的重要来源。

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父母以直接的形式向青少年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还会以间接的形式扩展家庭生活以外的情感支持,比如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除了给予儿童情感支持,尽量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以外还能通过鼓励儿童表达情感让儿童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社会情感的发展,并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支持促成儿童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化。相反,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无法从父母那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情感就难以得到归属感安全感,就难以产生良好的感受、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如:自卑、焦虑、敌意等。国内外有关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及对儿童的讲道理少用惩罚的行为特征有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有利于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

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关爱与鼓励,更不用提与父母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同时甚至一些留守儿童会对父母、家人、社会产生敌意,认为父母抛弃了自己社会抛弃了自己,变的冷酷、淡漠、缺乏同情心,不与他人交往、自闭,缺乏社会责任感,出现了严重的道德认知偏差,更甚者会出现一些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会因为其父母常年在外,感情上对孩子亏欠很多或不是亲生的孩子不敢严加管教,而对孩子往往溺爱有加,对于他们不道德的言行观念往往采取纵容的态度,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心”“移情”等道德情感和利他行为。

(二)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知,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都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的结果。儿童在社会学习中通过观察他人特别是榜样的行为来获得有关经验,并且通过在模仿榜样的过程中使认知情感变量和自我强化成为其行为的控制机制。在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影响最重要最初的是父母,父母不仅可以用直接的形式用语言向儿童传递道德观念、道德标准,而且可以用自己的日常行为对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儿童在对父母的观察模仿中形成道德观念、道德人格。

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为地剥夺了,缺少可以模仿的最初且清晰的榜样,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加之父母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批评奖励,儿童的一些亲社会行为就难以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当儿童陷入道德判断困境之中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时,他们很难找到可以向之咨询的道德知识给予者。他们可以求助的仅仅是年龄已大的祖辈。而祖辈由于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原因,观念往往陈旧,知识往往缺乏。而且许多儿童不愿向有着严重“代沟”的祖辈倾诉。当然,他们由于自卑感更不愿向老师、同学求助。当在这种孤立无援毫无参照物可言的情况下,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认知会产生偏差,久而久之会使儿童产生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

(三)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

父母的监控机制在儿童道德成长过程中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必须要有一定的控制度。虽然儿童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控制而非外部监控,但想要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健康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行为,父母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国外青少年心理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过失行为的形成有很大的责任。父母如果疏于对儿童的监控,对儿童初期攻击行为不予制止,常常会助长或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自律道德是在他律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内化,离不开成人的管教和监督。同时,父母对子女的监控作用还表现在对儿童选择同伴和参加何种性质的活动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之外,同伴群体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儿童入学之后。一个良好的同伴群体会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而不良群体则会成为促发青少年过错行为的诱因。对于道德判断能力有限的儿童,需要父母一定程度的指导与监控。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指出父母纪律要求中的认知结构影响着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如果父母使用民主的家庭讨论风格对孩子进行连续性的纪律要求,孩子在道德发展中会出现更多、更成熟的道德判断和更好的自我控制行为。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其道德行为长期处于放任的状态,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缺乏和发展偏差,另一方面由于祖辈的娇惯、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其自律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青少年不仅需要自我的监督与控制,更需要外界的监督与控制。

此外,留守儿童出现道德问题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学校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忽视等。

三、对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解决的思考

(一)家庭教育

1. 架起父母与儿童沟通的桥梁

父母外出后往往很难与子女进行沟通,当过年时父母即使回家由于长期没有交流,彼此都感到陌生,除过问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事几乎没有什么话可说。这种状况使父母和子女均有一种失落感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教育部门和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应当以协调者的身份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外出的父母有可能多和子女通些电话,子女也经常写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种种情况,不要因为空间距离阻碍了亲子间的沟通。父母的理解和鼓励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2.谨慎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谨慎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教育儿童的胜任能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因此,我们建议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同时,我们也建议留守儿童的祖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向道德教育上来。

(二)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适学年龄,在学校中与老师同学相处的时间较长。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学设施、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最理想场所。在对农村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功能的扩展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

1.要引起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注意。

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教育的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感情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2.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或留守儿童家长见面会,建立起“孩子—学校—老师—家长”的沟通机制。

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源于家长长期与孩子分离从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定期的或专题的教育培训,教给他们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和方法。同时,建立起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机制,定期把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和道德监控机制缺失而出现的道德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使家长的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

3.注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只是他们众多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留守儿童有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各方同心解决,如:学习心理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但我们,特别是父母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只是关注于孩子有没有吃饱穿暖,从而使得各种问题逐渐滋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和道德发展档案,便于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同时,在校内开展道德心理辅导课程,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从平时抓起。

4.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特征、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上有共性。同时,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儿童之间更易于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感情上的相互慰藉和支持。在互动小组中,儿童可以相互帮助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教师通过对互助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政府和地方的帮助

农村的儿童原本就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留下来隔代抚养或寄养的儿童的处境则更加艰难。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环境中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致使一些孩子不愿学习而沉迷于网吧、游戏厅中,结识不良同伴,根本无法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作为政府应给予这部分儿童更多的关注,比如:可以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问题小组等。同时社会也应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已成为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的问题之一了,为他们的道德成长的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留守家庭.人口研究, 2004.

[2]叶边鱼.留守儿童不应成为父母打工的牺牲品.新华网论坛.

[3]王志红.关于农村打工族子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江苏教育, 2002,(5).

[4]周先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Steinberg.L,Adolesence(Fifth Edition) The Mc Cran Inc.

[6]周宗奎.儿童社会化.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338.

[7]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 教师教育研究.

[8]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 科学论坛.

作者:吴 琛 褚 卉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