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夫妻忠诚协议的性质与效力判断

2022-09-11

一、夫妻忠诚义务是法定义务还是道德义务

(一) 有人认为, “任何人的行为, 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 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不道德的行为并不一定就应为法律所禁止”现行婚姻法虽明确规定“夫妻双方应当互相忠实, 互相尊重”, 但这只是一种倡导性的义务, 并非法的强制性义务。《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 》第3条规定:当事人仅以婚姻法第4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已经受理的, 裁定驳回起诉。可见婚姻法关于忠诚义务的规定是带有宣言性的, 违反忠诚义务的法律责任还需在其他相关条文中寻找具体的运用, 夫妻之间的忠诚属于道德调整范畴, 法律不应干预并且也无力干预。

(二) 婚姻法第4条明确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 互相尊重”。这就直接表明, 夫妻忠诚义务是项重要的法定义务, 而且法律也通过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来对违反忠诚义务的受害人提供救济。因此夫妻忠诚不仅是一种倡导性, 也是一种法定义务, 这是“从法律的角度, 对夫妻提出的规范要求”, 是“婚姻家庭道德规范的法律化”。

个人认为目前的立法框架下只是倡导性的道德义务而非法定义务, 依据是《婚姻法》第4条的规定只是写在第一章“总则”中, 而在第三章“家庭关系”中涉及夫妻之间权利义务时, 并未注明夫妻忠实义务, 同时在第五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中, 除了第46条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之外, 也没有规定对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救济, 通过《婚姻法》第46条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分析, 在配偶一方出现“重婚”行为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时, 受害人可以主张损害赔偿, 大多学者认为这是对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救济。个人对此不完全认同, 诚然, 配偶一方出现重婚或与其他异性同居行为, 的确是对夫妻忠实的背叛, 但个人认为这一法律救济是对应“总则”中第3条规定的“禁止重婚, 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法律责任条款, 更多的是破坏“一夫一妻制”的法律责任。这一推论在《婚姻司法解释 (一) 》第3条规定得到印证。这说明, 现行《婚姻法》并未将夫妻忠诚义务规定为法定义务, 而只是倡导性义务。

二、夫妻忠诚协议的性质界定

夫妻忠诚协议以夫妻双方忠诚义务为内容, 要求双方婚外性行为的不作为, 将道德所倡扬之义务设定为合同义务, 当事人为该项义务的违反设定了身份上的法律后果, 则其性质为《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 所谓的“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由于该类协议不属于《合同法》所调整的合同范围, 因此应当“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而如果为违反该项义务的当事人设定的只是财产法上的法律后果, 此时夫妻忠诚协议所设定的赔偿金、违约金、补偿性的财产分割等法律后果与《合同法》所调整的合同并无不同, 但该项法律后果意欲维护的社会关系———身份法律关系却已溢出了财产法领域通常的合同范围, 它属于《合同法》所调整的财产, 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如果夫妻双方就忠诚义务订立了补偿性的财产分割协议, 则该项约定可视为独立于“自愿离婚”这一身份法上的协议, 法院所能救济主要是基于当事人意欲设定的法律后果, 亦即法效意思来确定, 从而在设定财产法后果的夫妻忠诚协议在性质上应属于《合同法》第二条第一款所定义的“合同”。由于《合同法》中“分则”未设特别规定, 夫妻忠诚协议应属于《合同法》上的无名合同。

三、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判断

对于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学者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主要有“有效说”和“无效说”。

“有效说”学者认为:1、夫妻忠诚协议是对于夫妻财产关系的约定。《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对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所作的书面约定具有法律约束力”, 所以订立忠诚协议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这是从夫妻忠诚协议性的角度来分析, 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该协议作为审判的依据。2、从夫妻忠诚协议是一种契约性质来认为是有效的, 一方在背叛对方之前, 就得考虑违约所要付出的成本;在没有约定之前, 双方只是被道德约束, 而道德的成本是无法计算的, 不确定的。但如果签订协议, 这种成本就成显性了, 可以根据约定来计算, 这也起到了约束的作用, 由此可见夫妻忠诚协议对于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无效说”学者:1、认为夫妻忠实义务是一种道德上的规范, 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夫妻之间的忠实不能用法律去控制, 去衡量, 法律不能干涉人的感情;应该从自己本身的道德上去拘束。2、忠诚协议不在《婚姻法》规定的四种赔偿范围之内, 由于婚姻感情谁对谁错很难判定, 不能单纯的以有无婚外恋、空床等来认定夫妻一方有无过错。3、人身关系不能法定, 通过约定的形式来规定合同的内容, 主要指的是财产关系, 对于夫妻忠诚协议涉及到人身关系的内容, 依附的是人身关系不能约定, 因此只能是法定, 因而属无效。

个人认为夫妻之间订立忠诚协议, 本身就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增强,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是夫妻双方为保全之后的婚姻共同协商所作出的努力, 基于“契约自由”的原则, 对婚姻法中抽象的夫妻忠实义务的具体化, 符合婚姻法的原则和精神。因此要根据夫妻双方所签署的协议内容旨在变动人身关系的夫妻忠诚协议与旨在变动财产关系在性质上存在差异, 而其法律效力需结合夫妻双方选择的法律后果进行认定:

(一) 旨在变动人身关系的忠诚协议

1. 以婚姻关系终止或过错方丧失离婚自由权为违约责任的忠诚协议

这类夫妻忠诚协议大多数约定夫妻一方要互相忠实, 如有违反, 则承担某一项违约责任。A、婚姻关系自然终止;B、无过错方提出离婚的, 过错方无条件同意并配合办理离婚手续;C、过错方不得提出离婚, 若提出离婚则自动丧失共同财产分割权。由于这类协议涉及的是婚姻身份法定权利, 需要满足法定的条件并履行法定的程序, 通过签订夫妻忠诚协议限制甚至剥夺夫妻一方离婚自由权的条款或改变法定的离婚程序的条款因违反了婚姻法明确规定了, 不具有法律效力。

2. 以丧失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的忠诚协议

监护权本质上是一种义务或者职责, 监护资格的撤销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及程序, 且由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人员或单位的申请经审理后才有权撤销, 因此夫妻忠诚协议中自行约定关于丧失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的后果设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3. 以丧失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的忠诚协议

法律设置探望权的目的是着眼于利于未成年子女的成长, 在性质上属于法定身份权, 而亲子关系同样是一种情感关系, 不能被剥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 应一方要求, 由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中止探望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剥夺此法定权利, 若夫妻忠诚协议自行约定以丧失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的忠诚协议的后果设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4. 以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的忠诚协议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不论离婚与否, 任何一方仍有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利及义务, 这是法律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作出的法定义务, 夫妻之间约定一方以丧失对未成年子女的抚育或放弃抚育义务是无效。

综上, 无论是身份行为本身, 还是基于身份关系而产生的相应权利义务, 一般不得由当事人自由创设、改变或终止。

(二) 旨在变动财产关系的忠诚协议

1. 以丧失夫妻共有财产所有权, 个人财产所有权为违约责任的忠诚协议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 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在离婚时, 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 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可见, 婚姻法对夫妻有关财产的约定是给予充分保护的。夫妻忠诚协议具有利益性, 该利益既表现为人身利益, 也表现为财产利益, 财产利益附随于人身利益。协议双方等于把法定的义务变成了约定的义务, 内容是当事人双方各自真实意愿的体现, 并且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签约, 当事人在面临感情困惑时很可能就会三思而行。从这个意义上说, 婚姻关系当事人既是夫妻情感的持有者和呵护者, 也是婚姻利益的追求者, 维护忠诚协议对于维系婚姻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出台, 其中第六条规定婚前或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当事人约定将一方所有的房产赠与另一方, 赠与方在赠与房产变更登记之前撤销赠与, 另一方请求判令继续履行的, 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处理。因而如果双方签署以丧失夫妻共有财产所有权, 个人财产所有权为违约责任的忠诚协议, 人民法院需要审查丧失财产权类型, 若是房产还需审查, 依照其他法律从而作出认定是否有效。由此可见法律对以丧失夫妻共有财产所有权, 个人财产所有权为违约责任的忠诚协议作了一定范围的制约。

2. 以过错方支付赔偿金为违约责任的忠诚协议 (不以离婚为前提)

各种违反忠实义务的“损失费”、“赔偿款”, 实质上是精神损害赔偿, 应按照《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进行处理。根据民法原理, 婚姻关系当事人基于其配偶的身份享有配偶权。婚姻一方的“不忠实”行为侵犯了另一方的配偶权, 其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故各种违反忠实义务的“损失费”、“赔偿款”属于侵权损害赔偿范畴。而侵权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法定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不由当事人之间设定而成立, 也不由当事人约定而免责。所以, “不忠实”侵权损害赔偿的要件、范围已由婚姻法预先规定, 只能依照婚姻法规定进行处理, 不应由当事人约定而排除。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婚姻法》已对严重违背夫妻忠诚义务对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情形作了严格而具体的列举, 即:重婚,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除此之外的不忠实行为, 如果是一些轻微的侵害行为, 属于道德的调整范畴, 还没有纳入法律的强制调整范围之内。因此, 夫妻忠诚协议约定或承诺的各种违反忠实义务的“损失费”、“赔偿款”等, 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 亦不违反民法意思自治原则, 司法裁应予支持, 若该协议存在可撤销或者可变更事由时, 应当准许当事人行使撤销权。

四、总结

对于人们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行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治意识的增强, 必将出现种类繁多的婚姻协议,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具体到司法裁判时, 面对夫妻忠诚协议效力判断时, 如果没有具体法条可供引用, 则会出现同案不同判的困惑。因而需要以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方式完善明确夫妻忠诚协议严格的有效要件, 明确相关诉讼程序, 促成司法审判的统一认识。

摘要:近年来离婚率逐年递增, 以至于为维系夫妻关系, 通过签订忠诚协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实践中有签署“婚外情赔偿协议”、“离婚赔偿协议”、“空床协议”等五花八门的协议。但囿于现实中忠诚协议牵涉到法律、道德、情感、婚姻甚至人性, 因此忠诚协议到底是何性质, 应不应该受法律的保护, 学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各地法院也判决不一, 学者们对此也是见仁见智。

关键词:夫妻忠诚协议,性质与效力,判断

注释

11 王歌雅.夫妻忠诚协议:价值认知与效力判断[J].政法论丛, 2009.

22 <全国专家型法官司法意见精粹>.

33 王芳.婚姻案件律师实务焦点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44 <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裁判指引>.

上一篇:论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台编辑综合素养的培养下一篇:乙醇汽油中某些醇类和醚类分析方法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