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安全论文范文

2022-05-10

第一篇:环境安全论文范文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研究/高小萍著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5 ;15×21cm.—ISBN 978-7-5058-9286-6 : ¥20.00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孔凡斌著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5 ;19×26cm.—ISBN 978-7-5111-0256-0 : ¥25.00

环保产业投资问题研究/武普照著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0.5 ;15×21cm.—ISBN 978-7-5426-3250-0 : ¥30.00

我爱祖国的蓝天/徐晓冬编著 .—延吉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10.5 ;15×21cm.—ISBN 978-7-5634-3207-3 : ¥10.00

恬逸乐活/《恬逸乐活》编委会编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0.5 ;18×26cm.—ISBN 978-7-80255-513-6 : ¥80.00

温室效应与环境保护/《温室效应与环境保护》编写组编 .—广州 :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4 ;19×26cm.—ISBN 978-7-5100-1533-5 : ¥25.80

北京市郊区城镇水环境治理工程实用技术指导手册/廖日红, 申颖洁, 许志兰编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4 ;15×21cm.—ISBN 978-7-5084-7452-6 : ¥18.00

海岸系统人文效应及其调控研究/程和琴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5.—295页 ;17×24cm.—ISBN 978-7-03-027264-5 : ¥80.00

停不了的艾尔:有关温室效应/徐姣著 ;张晓编绘 .—北京 :现代出版社 ,2010.5 ;21×24cm.—(趣读科学绘本).—ISBN 978-7-80244-708-0 : ¥22.00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杨传平, 姜颖, 李永峰主编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4 ;19×26cm.—(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ISBN 978-7-5603-3007-5 : ¥40.00

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 (美) 布朗著 ;林自新, 胡晓梅, 李康民译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0.5 ;19×26cm.—ISBN 978-7-5428-4990-8 : ¥25.00

走近生态文明/周鸿著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 ;13×19cm.—ISBN 978-7-5482-0084-0 : ¥30.00

缤纷世界:全球生态保护地图集/ (美) 霍克斯特拉 (Hoekstra,J.) 编 ;康蔼黎编译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5 ;21×29cm.—ISBN 978-7-5111-0249-2 : ¥200.00

环境系统工程/王丽萍主编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0.5 ;18×26cm.—ISBN 978-7-5646-0659-6 : ¥25.00

环境经济学高级教程/梁本凡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5 ;10×20cm.—ISBN 978-7-5004-8693-0 : ¥32.00

长治县环境保护志/牛青山主编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6.—650页 ;21×29cm.—ISBN 978-7-203-06820-4精装 : ¥298.00

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张纯成著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350页 ;0×26cm.—ISBN 978-7-01-008866-2 : ¥30.00

矿山环境保护/尹国勋主编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0.5 ;18×26cm.—ISBN 978-7-5646-0660-2 : ¥25.00

煤矿区环境保护论文集/李云朝主编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5 ;19×26cm.—ISBN 978-7-5613-5115-4 : ¥14.00

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编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5 ;17×24cm.—ISBN 978-7-5087-3215-2 : ¥60.00

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文件汇编/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编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5 ;19×26cm.—ISBN 978-7-5111-0247-8 : ¥48.00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刘宝存, 赵同科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5 ;21×29cm.—ISBN 978-7-5116-0160-5 : ¥68.00

污水厂设计/张辰主编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0×20cm.—(水厂设计).—ISBN 978-7-112-12035-2 : ¥40.00

碳减排:中国经验 : 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考察/曾少军著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17×24cm.—(CCIEE智库报告).—ISBN 978-7-5097-1472-0 : ¥59.00

船舶溢油应急处置组织因可靠性评估/王立坤编著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200页 ;17×23cm.—ISBN 978-7-313-06394-6 : ¥42.00

船舶溢油应急处置人因可靠性研究/张欣编著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200页 ;17×23cm.—ISBN 978-7-313-06393-9 : ¥42.00

海洋面临的污染与保护/《海洋面临的污染与保护》编写组编 .—广州 :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4 ;19×26cm.—ISBN 978-7-5100-1532-8 : ¥25.80

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市场运作与管理/李明编著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0.5 ;18×23cm.—ISBN 978-7-113-11354-4 : ¥30.00

折流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严子春著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5 ;14×21cm.—ISBN 978-7-5111-0250-8 : ¥29.00

村庄污水处理案例集/李兵第主编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5 ;15×22cm.—ISBN 978-7-112-12059-8 : ¥40.00

污泥管理与控制政策/许玉东, 陈荔英, 赵由才主编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0.6 ;19×26cm.—(污泥处理与资源化丛书).—ISBN 978-7-5024-5265-0 : ¥42.00

下水道历险记:有关污水排放/徐姣著 ;张睿, 吕勇建编绘 .—北京 :现代出版社 ,2010.5 ;21×24cm.—(趣读科学绘本).—ISBN 978-7-80244-707-3 : ¥22.00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研究/刘征兵著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0.5 ;14×20cm.—ISBN 978-7-80747-877-5精装 : ¥60.00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吉晋兰编著 .—北京 :兵器工业出版社 ,2010.6 ;19×26cm.—ISBN 978-7-80248-416-0 : ¥26.00

固体废弃物处理外置与资源化技术/任芝军主编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4 ;19×26cm.—(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ISBN 978-7-5603-3006-8 : ¥45.00

畜禽养殖废水达标处理新工艺/朱杰, 黄涛编著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6 ;17×24cm.—ISBN 978-7-122-08386-9 : ¥38.00

重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范春霞, 薛亚楼编著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4 ;0×20cm.—ISBN 978-7-5377-3654-1 : ¥10.00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 .上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编写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4 ;0×26cm.—ISBN 978-7-5111-0245-4 : ¥50.00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红宝书》编委会编著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0.5.—184页 ;15×23cm.—(2010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红宝书).—ISBN 978-7-5029-4969-3 : ¥25.00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标准使用与管理指南/涨胜军主编 ;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写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0.5 ;19×26cm.—ISBN 978-7-5428-4995-3精装 : ¥300.00

员工安全意识提升/华安波瑞达编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4 ;0×20cm.—ISBN 978-7-5111-0238-6 : ¥12.00

企业员工安全普及知识百问百答/华安博瑞达编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4 ;0×20cm.—(安全普及知识百问百答系列教育丛书).—ISBN 978-7-5111-0237-9 : ¥17.00

生命第一:企业员工安全手册/祁有红著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0.4.—232页 ;19×26cm.—ISBN 978-7-5011-9231-1 : ¥29.80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红宝书》编委会编著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0.5.—96页 ;15×23cm.—(2010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红宝书).—ISBN 978-7-5029-4967-9 : ¥15.00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杨景春, 张瀚主编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5.—320页 ;19×26cm.—(2010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名师考前预测).—ISBN 978-7-5478-0271-7 : ¥25.00

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健康培训教程/孟燕华, 许素睿编著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5 ;14×21cm.—(企业安全健康知识丛书).—ISBN 978-7-122-08293-0 : ¥20.00

讲案例学安全 , 电力/金龙哲, 曾晓莉编著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332页 ;0×19cm.—ISBN 978-7-5045-8349-9 : ¥26.00

安全生产技术/《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红宝书》编委会编著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0.5.—280页 ;15×23cm.—(2010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红宝书).—ISBN 978-7-5029-4968-6 : ¥35.00

讲案例学安全 , 建筑/刘建, 常梦迪编著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268页 ;0×19cm.—ISBN 978-7-5045-8347-5 : ¥20.00

安全生产技术/胡峰, 张瀚主编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5.—278页 ;19×26cm.—(2010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名师考前预测).—ISBN 978-7-5478-0272-4 : ¥40.00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精选/华安波瑞达编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4 ;0×20cm.—ISBN 978-7-5111-0242-3 : ¥20.00

工厂安全精细化管理手册/姚小风编著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6.—112页 ;19×26cm.—(弗布克工厂精细化管理手册系列).—ISBN 978-7-115-22879-6 : ¥34.00

绿色生活衣食住行/顾啸流主编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0.5 ;14×20cm.—(绿色生活系列).—ISBN 978-7-5427-4559-0 : ¥19.80

第二篇: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生态环境安全

作者简介:刘助仁(1953- ),男,湖南安化人,湖南省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学。

摘 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在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如何确保广大民众的生存发展免受由于各种自然因素总体恶化而造成的重大威胁,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是当前中国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关键词: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谐社会构建

一、生态环境安全事关社会公共安全

从全球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环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容量,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污染物大量排放、环境急剧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加快、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过度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过度捕捞等致使自然资源迅速枯竭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联合国2005年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披露:过去40年中,人类对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开采翻了一倍,1/4的海洋鱼类遭过度捕捞,90%的大型海洋食肉动物消失,25%的哺乳类动物、12%的鸟类和1/3以上的两栖类动物面临灭绝的厄运。20世纪最后几十年,滥伐森林使热带雨林锐减,35%的世界森林资源消失并导致干旱发生。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现代农业的扩展,对自然界带来了无法逆转的改变。1945年以来,开垦的农田比18、19两个世纪的总和还要多,农业过度用水增加了对水资源的压力,过度农耕造成土壤贫瘠。报告认为,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将会面临巨大威胁,尤其危及人类健康与长远发展。[1]实际上,早在20世纪中叶,轰动一时的“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即比利时马斯河谷污染事件、美国多诺拉污染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哮喘病事件、骨痛疼病事件及米糠油事件),就已向全球敲响了危害千百万公众生命与健康的生存危机警钟。

科学研究表明,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物物种锐减、土地荒漠化、臭氧层耗损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公共安全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了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如在非洲乃至我国宁夏、内蒙古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二是给大众健康带来危机和“早亡”。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说,2004年,中国由于大气污染造成35.8万人死亡,约64万名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27.4亿人民币。另据2007年7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中国污染报告草稿指出,中国每年约75万人因污染而“早亡”。三是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在自然灾害中,除地震、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结果,等等。

“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些光辉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东方哲学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种生命体的统一,一个不可须臾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题中之意。[2]

没有生态环境安全,就没有社会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存权和社会稳定。一个民族得以长久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主要推动力和重要标志应当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倘若以土地和水资源为核心的国土资源极度短缺,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将生态环境与公共安全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当代人才有的觉醒,历代统治者都把保护自然资源、防治自然灾害作为公共安全提到国家战略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例如,中国最早提出国策概念的管仲在其《地员篇》中强调的“地者政之本”。而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长期争战造成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悲剧,其直接原因往往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草原资源受到破坏,这些经常处于生态难民境域中的铁骑对文明社会造成了巨大破坏。可见,生态环境安全事关国家社会公共安全。

二、中国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6月编制出版的《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指出:政策开放以来,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长期累计效应,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风险在加大,威胁在加重。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环境资源越来越短缺

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匮乏,已经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这是基本国情。未来十余年,我国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人口将继续增加,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环境资源状况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首先,淡水资源面临危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序中居121位。而水资源总量中可用水量仅11000亿立方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迅速发展,需水量持续增加,目前已经达5600亿立方米,快速逼近可供水资源总量的极限,并且极不均衡,南多北少,我国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我国660座城市中,有357座缺水,121座严重缺水,尤其是北方城市普遍缺水。许多城市因过度开采地下资源,出现了“漏斗”型地陷56个,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其中,北京市有近千平方公里。随着河流上中游地区水利工程的不断修建,致使不少河流发生了断流。河道断流造成河流两岸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干燥、土地干旱,下流河道特别是主糟淤积加剧,威胁防洪安全。

其次,土地资源明显不足。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平原只占12%,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据统计,现有耕地18.5亿亩,人均1.4亩,不及世界人均5.5亩的1/3。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由于各种非农使用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耕地大幅减少了6364万亩,年均减少超过1000万亩,没有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全国已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以下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预计到2030年,全国人均耕地不到1亩。[3]中国土地承载力已达极限,耕地资源不足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土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大量损失,将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最后,森林资源日趋紧缺。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森林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环境优质与否的重要参数。我国属少林国家,林业用地面积26329.47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09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3%;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8,而且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78.06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8%;郁密度0.2-0.3的林分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201%。另外,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现象依然严重,每年平均约有216.3万公顷的林业用地逆转为非林业用地。[4]此外,我国草场2.6亿公顷,人均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3。其中,劣等草占36%。总体上看,环境资源不足正成为制约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瓶颈。

2.生态环境容量约束加大

由于人口增加和能源资源超常消耗,大量废气、污水、垃圾直接排放,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受破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第一,水环境每况愈下。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统计,2006年,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达330多亿吨,尤其是七大水系所承载的工业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其中,黄河流域2006年工业污水的排放量达32亿吨,长江流域为137亿吨,淮河流域为26亿吨,珠江流域为53亿吨,分别比上年平均增幅高出2-3%。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对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而环保总局发布的另一项重要调查显示,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2.9万平方公里。[5]

第二,大气环境严重恶化。我国境内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原因主要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急剧增长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局部地区工业废气大量超标排放。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68.9%。据估算,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于煤炭的燃烧。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世界的14%,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排放国。2003年,国家掌握监控数据的340个城市中,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的城市有142个,只占41.7%,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91个,占26.8%。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加,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2003年,全国机动车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炭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达到863.1万吨、3637.8万吨和5492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加2.5倍、2.1倍和3.0倍。[3]

第三,酸雨呈蔓延之势。由于大气受到污染且日趋严重,现在,我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其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20世纪80年代,中国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柳州以及川、黔和两广地区,酸雨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2003年,全国487市(县)的降水检测结果显示,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65个,占上报城市数的54.4%;年均PH值小于或等于56的城市有182个。与2002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4.1个百分点;降水年均PH值小于和等于5.6的城市比例上升了4.7个百分点,酸雨污染较上年度加重。[4]2004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表明,中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人民币左右。

第四,固体和有毒废弃物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年产生工业废弃物13亿吨左右,其中,危险废物1000多万吨。工业排放的固体废物主要集中在煤炭、采矿、冶金、化工等行业。现在,全国城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1.5亿吨,与20年前相比增加了近6倍,垃圾处理率为50.8%。抽查的329个生活垃圾处理厂中,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仅为15.6%。垃圾填埋场二次污染问题突出。历年城市生活垃圾堆放量达65亿吨左右,占地面积近600平方公里,全国有2/3以上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历年堆存的危险废弃物产生的废气、渗滤液,淋浴水污染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水平很低。家电及电子垃圾产生的污染成为新的环境问题。电子垃圾向我国越境转移问题也应引起高度关注。放射性污染威胁也在增加。[3]

第五,农村环境令人担忧。农业和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比重接近或超过50%,已成为影响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使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第六,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都不同程度存在退化问题。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森林构成主要以人工林和中幼林为主,而最为重要的天然林及生态效益最为明显的成熟林仍然在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下降;90%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沙尘源;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荒漠植被的过量利用和内陆河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区绿洲的生态退化,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下降;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仍很严重;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至5000种。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导致自然生态系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减弱。尤其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的微量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沙尘暴、高温天气和低温冰雪等)在我国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在不断增加,对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异已经不是一种预测,而是实实在在的危险,还在不断增长,给国人带来痛苦和经济困难,这种影响和挑战不容回避。[6]

三、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须多措并举

生态环境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就是捍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巩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注重统筹兼顾,合力推进,配套进行。

1.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五种关系,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发展观念的崭新思考,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检省后的一种明智选择,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更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为此,在指导思想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纳入国家战略考虑的层面,尽快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体系,这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只有从国家公共安全的高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只有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保障公共安全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而妥善地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问题。在发展布局上,要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区域环境资源和自然生态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要求,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从源头上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方式上,当务之急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重化工),改变“二产比重高、三产比例低、一产发展滞后”的不协调现状;实现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的转变。[6]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等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彻底摒弃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规划上,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自然修复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程。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抗灾要求的避灾经济。积极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树立一批科学发展的典型。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7]

2.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全民族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千军万马齐心协力维护环境安全的局面。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安全的警示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站在国家长远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摆上重要位置,才能痛下决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不断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在全社会开展生态环境安全宣传,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各级政府要及时发布生态环境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爱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保护生态环境热情转化为自觉行动。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安全意识,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生态环境安全度的提高。[8]

3.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制度

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不但要解决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问题,更需要政府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一样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生态环境法规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首先,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具有法律保障的程序及制度,保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特别是使有关生态环保部门能充分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策过程。要强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安全目标切实纳入国民经济整体战略规划和各级政府计划中,对生态环境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发展重大决策要实行公众听证,逐步使综合决策和协调规范化与法制化。其次,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必须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走向法制化,即用规章制度使损害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成本和培育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效应都“内部化”,迫使人们在经济决策、追求快速城市化时,考虑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从而由直接责任者承担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全部代价,或使培育生态环境资源的人得到比从市场更多的好处。同时,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以加强干预促使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安全。[9]第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收费、保险、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四,改革、完善经济核算和政绩评价制度体系,使各级干部由原来主要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变

为全面关心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民生的协调持续发展。

4.着力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必须有效防范突发性环境事件。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环境事故高发期,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重大突发性环境事故警示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健全决策响应系统。要将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作业、重点部位作为防控的主要对象,常抓不懈,把环境安全消除在萌芽中。一旦发生事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断然措施,科学处置,将危机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其次,必须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要将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重中之重,把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农产品安全。加快实施危险废物处置、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等国家环保重点工程。[7]第三,必须增加投入,偿还生态欠债。长期以来,生态环保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生态赤字带来的后果是生态环境恶化和灾害加重。要根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就必须增加投入,偿还生态欠债,做到“多还旧债,不欠新债”。[6]第四,必须大力加强科技支撑能力。科学技术对于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不断加大流域性、区域性、全局性等前瞻性重大性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要加强自主创新,力争在生态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通过科技进步相对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需求,用现代科技克服生态环境在协调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减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过载压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以在更高起点解决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利用与污染处理效率低及环境资源退化问题。

5.积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社会越来越相互依赖,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由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具有扩散性、跨国性、不可逆转性和消耗性等特点,而且问题的解决符合全球共同的利益,因此,各国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也必须走对外开放之路,积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了切实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要积极主动参加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重大活动和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的全过程当中去,既可维护我国合法的生态环境权益,又可介绍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影响。要积极参与并组织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提高我国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紧密跟踪国际发展的最新形势,结合全球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热点,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的调研与分析,及时建立生态环境安全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以及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网络和体系。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领域的国际重大行动,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积极参加全球生态环境科学综合调研,共同研究分析解决危及生态环境安全的世界难题,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1]郭林.谁来拯救我们的环境[N].光明日报,2005-04-08.

[2]周生贤.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J].经济要参,2008(2).

[3]亦冬.生态文明: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J].攀登,2008(1).

[4]黄莺.全球环境安全问题综述[J].国际资料信息,2004(7):7.

[5]刘助仁.构筑21世纪新阶段生态文明任重道远[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2):17-18.

[6]春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N].光明日报,2008-07-17.

[7]曾培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巩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N].中国环境报,2006-06-12.

[8]王玲.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谈采取措施维护生态安全[N].经济日报,2006-06-06.

[9]丁丁.对生态安全的全面解读[J].经济研究参考,2007(13):59.

责任编辑:戴群英

作者:刘助仁

第三篇: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及其安全绩效分析

[摘要]为了探明中小企业安全绩效差的宏观和微观原因,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政治环境、政府管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形式对中小企业安全绩效现状进行描述,结果发现,中小企业职业危害突出、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差、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导致企业安全系统运行能力差。中小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是影响安全绩效的重要原因,需要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强制约束力(政府安全生产管制)和软约束力(良好的安全生产社会环境)。

[关键词]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绩效;环境;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民营为主的各类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中小企业在发挥重要作用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工伤事故多发,安全绩效较差,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但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违规现象严重。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中小企业安全绩效现状的分析,寻找中小企业安全绩效差的宏观与微观原因,从而为提升中小企业安全绩效提供启示。

二、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分析

(一)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政治环境分析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要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视生产安全问题是其性质与宗旨的体现。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河南、江西、湖北时,作出了“安全发展”的指示,随后,“安全发展”写入了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安全生产指标进入了“十一五”规划,“安全发展”概念也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把安全发展写入其中。“安全发展”已经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可以说,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并提出社会经济发展以安全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在这样的政治环境背景下,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安全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很可能因安全生产或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而被淘汰。

(二)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政府管制环境分析

我国目前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国家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由于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非法违法、违规生产现象严重,有的甚至是积弊已久,国家已经发力用重典来治理安全生产混乱的状况,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并力查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官商勾结等情况,对于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小煤矿、小化工厂等坚决取缔。在2010年7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了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全面开展安全达标。

虽然我国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在不断健全,但针对中小企业监管力量仍然不足。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40813个乡级行政区划中,设置了安监科(办、站)、安委办等安全监管机构或加挂相应牌子的28024个,成立安全生产执法队伍的4724个,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现有专职人员45159名,兼职人员31688名,聘用人员10379名,共计87226名。可见,我国基层安全监管人员力量薄弱,而中小企业大多分布在乡镇,这就使得这部分中小企业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到位。

同时,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制度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如制订了《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369号)等规定,要求高危行业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一定资金,用于本企业安全投入、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等。

(三)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环境分析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国内经济社会变革,给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增添了许多不利因素。许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出口受阻、内销下降、效益下滑,亏损上升,倒闭增多。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国家紧缩银根政策的实施,致使中小企业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不畅,资金供应不足。在这一背景下,中小企业经营者在进行资金投入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生存的需求,会将原本并不充裕的资金用在生产投资上,忽略员工职业安全健康与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的倾向会更为突出,表现为“重生产、轻安全”,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抗事故风险能力低,不仅侵害了中小企业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权益,同时也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四)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社会环境分析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是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安全生产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为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和文化保障。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会对企业不安全行为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局原局长孙连捷提出:要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必须把它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运用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营造良好安全生产的社会大环境。但是,目前社会各阶层对一些安全生产相关法规还不够了解,全社会安全参与与监督机制还不普及,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全民的安全素质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事故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的深度、范围、力度还不够,还没有形成“人人安全生产”的良好社会环境,还没有真正实现“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局面。

三、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绩效现状

(一)中小企业职业危害突出

目前,全国约有83%的中小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近34%的中小企业职工接触尘毒有害作业。人民网2009年10月3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执法检查情况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截至2008年,累计报告职业病70多万例,集中分布在中小企业,其中尘肺病占。因职业病危害纠纷引发的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农民工家庭因职业病致贫或返贫。劳动者身染职业病后,维权遇到许多困难。在首届中小企业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讲到:“最近两年来高危行业领域的事故,80%发生在小煤矿、小矿山、小化工、小烟花爆竹作坊和建筑施工包工队。”。

(二)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差

虽然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事故

总量仍然很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保障能力薄弱、安全管理不严不实等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尤其是煤炭等高危行业“小散乱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截至2009年底,全国仍有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1.1万多处,小型金属与非金属矿山9.4万多处,小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4万余户,烟花爆竹厂点6500多个。这些小矿小厂技术装备落后,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普遍薄弱,安全保障能力严重不足,一向是事故及其背后腐败问题的多发区和重灾区。同时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交通运输企业超速、超限、超负荷运转等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现象屡禁不止,加大了安全生产的压力和安全监管的难度,一个时期以来因非法违法、违规违章导致多起重特大事故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三)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导致企业安全系统运行能力差

当前,中小企业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仍十分严重。为了更清楚了解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执法情况,作者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历时6个月,选取江苏、浙江、山东、江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市涉及煤矿、建筑、化工、非煤矿山、制造加工等高危行业的企业共160家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企业组织形式分布、行业类别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

1.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第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被调查企业中有7家没有书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另有49家企业虽制定了书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但没有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落实的企业达33.75%;18家企业未制定任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73家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明显不足;17家企业未建立安全生产台账,74家企业安全生产台账不健全。

2.安全投资及其费用执行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规定:企业要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高危行业(除煤矿外)安全费用的提取标准。被调查企业中,49家企业未按照要求提取安全生产费用,而其中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就占了22家;48家企业未建立安全生产的专项基金来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而高危行业中小企业也有23家没有专项安全基金。

3.安全培训执行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等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等进行了规定。被调查企业中,24.4%的企业没有专门的职工教育培训场所,54家企业的厂级安全教育时间总和等于4个小时,64家企业的车间级安全教育、63家企业的班组级安全教育时间少于1天;62.5%的企业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44.4%的企业对转岗员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57.5%的企业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45.6%的企业定期对从事危险作业的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在企业负责人参加安全培训方面,16.3%的企业负责人会委派他人代替自己参加安全教育培训,27.5%的企业负责人参加过安全教育培训,但暂时没有证书,72.5%的企业负责人都经过培训与考核取得了证书。在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方面,66.9%的企业都能够做到全部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培训,19.4%的企业能做到大多数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仍剩余13.7%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少数或没有参加安全培训。

4.安全机构和人员设置执行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规定,本次调查的高危行业中,中小企业应该设置安全生产机构或专职安全员,其他企业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被调查企业中65%的企业设有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另有29.38%的企业有部门监管安全生产工作,有5家企业既未设立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又未设立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5.企业安全检查、应急预案、事故报告执行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被调查企业中,有9.4%的企业没有制定专门的事故调查程序,7.5%的企业不进行厂级的安全生产检查,6.2%的企业不召开安全例会,大部分企业每月进行一次厂级安全检查、每月举行一次安全例会。13.5%的企业没有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31.2%的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并没有进行整改通知以有效改善生产状况;被调查企业中有120家企业存在危险品,其中111家企业有书面的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有9家企业知道企业存在哪些危险品,但没有建立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6.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执行情况

被调查企业中有139家企业存在特种作业,绝大多数企业执行情况良好,能够做到全部持证上岗,有12家企业存在部分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情况。

7.工伤保险和风险抵押金执行情况

25家企业未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包括11家高危行业中小企业;82家高危行业中小企业中,有22家企业没有为职工缴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只有43家企业(占52.44%)依法足额缴纳了风险抵押金,另外31家企业要么没有缴纳要么不了解这一情况。

四、结论

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出,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中小企业应该完全执行才对,但是部分中小企业,甚至有些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并没有按照规定执行,使得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能力不强,安全生产系统运行状况不佳,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安全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出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安全违法现象比较严重。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也在逐步加强,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难以到位。在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出现“安全供给低”、员工“安全需求低”这一双低均衡的情况下,如果安全生产强制约束力(政府安全生产管制)和软约束力(良好的安全生产社会环境)都不强的话,那么出现企业安全绩效差,整体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情况则不足为奇。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什么是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http://www.chinasafety.gov.on/zhuantibaodao/2007—03—07

[2]田玉章.完善地方安全监管体制不断壮大基层安全监管执法力量.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http://WWW.jxsafety.gov.cn/2008-08-01

[3]罗云.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J].现代职业与安全,2004,(12)

[4]孙留安,田好敏.影响安全生产状况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及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

[5]余琴.营造安全生产的社会环境[J].现代职业安全,2006,(3)

[6]熊红祥.全国职业病报告数据触目惊心职业病防治法缺陷暴露[N].工人日报,2010一05—25

[7]黄镇东.我国职业病集中分布在中小企业尘肺病占78.8%.人民网,http://news.china.eom/zh_en/domestic/945/20091030/15685449.html,2009—10—30

[责任编辑:陈齐芳]

作者:刘素霞 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