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硕士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审计硕士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专业学位的特征决定其培养过程应将学术性、职业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

第一篇:审计硕士论文范文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一、引 言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称为专业性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1]2011年我国招生院校首次招收应用心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作为新开设的专业性硕士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中的应用心理学硕士有相似之处,但从专业学位视角人们更关注的是与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区别与特点。由于应用心理硕士开设不久,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将对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其应用心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剖析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代表,为科学理解专业硕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在创新人才中的特色,比较分析两者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成为我们以点带面理性而全面认识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的比较

我国进行应用心理硕士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的学校主要有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有细化的研究方向。例如西南大学的培养方案为:应用心理硕士有4大研究方向,分别是司法与犯罪心理、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校心理学。[2]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有8大研究方向,分别为现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美学与服装设计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社会心理学、教学策略。[3]

以司法与犯罪心理和现场心理学为例进行比较,司法与犯罪心理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罪犯心理与行为矫治、罪犯人格重塑以及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识别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罪犯心理分析、现场心理识别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现场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再现及利用问题,它涉及到犯罪学、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笔者发现,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了犯罪现场心理等内容,所不同的是,司法与犯罪心理注重培养学生开展应用实践研究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关注的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场心理学则更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

再以专业硕士中的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和学术硕士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围绕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EAP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力资源测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招聘、任用、考核、培训等形式来有效调配相关人力资源。该方向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它也涉及到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在人才培养中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但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应用心理硕士直指实践,研究特色是偏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研究着重于应用研究,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的研究特色则是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的思想,偏重于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研究,研究着重于学术或理论的研究。通过研究方向的内涵还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显,研究方向立足于实践领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则直指学科各分支,主要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体系,偏重于对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2]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规定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要能够在上述四大研究领域开展应用工作。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修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心理学的应用知识与技术,能在各级科研、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3]

比较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是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领域对心理学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是为各级科研和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培养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这些在对二者的具体要求中都有体现。应用心理硕士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综观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着眼于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眼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比较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必修-选修-必修环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如表1)。攻读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两年内应修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8学分,专业实践实习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分成几类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课程模块来进行选择,选修最少不低于8学分。攻读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应修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

在必修课中,应用心理硕士的课程设置了3门方法类的课程和3门专题性研究课程,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设置了3门平台课和两门研究性课程。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偏重于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偏重于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在选修课中,两种硕士学位专业的选修课开设的门数均较多,但是要求学生选修的力度均不大。应用心理硕士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都涉及到实务或技术,应用心理学硕士则偏重理论,多为研究专题、研究进展等等。应用心理硕士关注实际操作,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本学科现代发展情况的学习与研究,对实际技术与方法的关注不突出。

在必修环节,应用心理硕士注重实践环节,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严格要求,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学术活动。综观二者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专业学位的应修总学分比学术学位的应修总学分少,由于两者的硕士学位的种类不同,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差异,应用心理硕士突出了实用性,无论从课程内容、选修课程的细致划分还是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重都可以看出。而应用心理学硕士注重的是心理学系统理论的学习、学科前沿情况的了解以及获取国外学科进展的能力(即外语能力)的培养,其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明显偏重于理论研究型。两者课程设置的层次清晰,分别突出了“职业性”与“学术性”。

(四)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

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取课程学习、论文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其专业实践课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2]其具体的培养方式要求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成立导师组,并吸收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等加入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养工作。

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3]中期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在研究生期间必须达到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答辩方能毕业。

通过比较二者的培养模式,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少于应用心理学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重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培养。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成立导师组,采用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并聘请企业、公共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参与教学、培养工作,[4]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往往是一个导师专门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专业硕士着重培养实干家,为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提供所需人才,学术硕士则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着力为科研机构提供博士生生源。这一点在二者的培养模式中都有体现。

三、结 语

本文以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为例,比较了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笔者发现,二者在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某些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一个着重应用研究、一个着重理论研究,一个着力于应用创新、一个着力于理论创新,一个重在实践,一个偏重理论。同样,二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侧重点特色鲜明,应用心理学硕士更加趋向理论性,而应用心理硕士则趋向实践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 肖琳.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J].四

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2):32-33.

[2]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EB/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article.php?

articleid=236[2012-06-06].

[3]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

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sort.php?sortid=8

[2012-06-06].

[4] 王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0-102.

Comparison of Training Programs between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GAO Yuan

Key words: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training program

作者:高源

第二篇: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审计专业硕士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专业学位的特征决定其培养过程应将学术性、职业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广泛推进“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审计专业硕士教学模式,树立以审计“职业性”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以“贯穿式”案例为主的多类型审计专硕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情境教学”的整合式教学,有助于促进师生角色转变,提升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审计专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审计专业硕士;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常常需要审计人员精准地使用专业判断,专业判断贯穿了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乃至审计全过程。审计专业硕士的“职业精神”强调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审计学科知识与实操的有效结合,明确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必须兼顾审计理论与实务。因此,在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传授基本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根据审计实际情况,善于分析,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赖案例分析来实现。因此,有必要广泛实施 “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以创新审计专业硕士教学模式。

一、审计专业硕士教学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必要性

2015 年5 月7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进行了重点聚焦,强调了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的重要意义。在加强案例教学方面,明确了案例编写、案例教学、培训交流、案例共享、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建设目标和工作要求, 明确了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省级教育部门和培养单位的具体职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重点突破的操作指南。审计署也将案例教学作为改进审计培训方式、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有效途径。2013年10月28日,《中国审计报》发表了题为“用好案例教学法,提高审计培训水平”一文,强调“组建内容丰富的审计案例库,建立分层分类的案例教学体系,大力推广案例教学,将其作为审计干部培训的主要教学形式”[1]。

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政府与公共部门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这些都涉及到了审计实务的诸多领域,要求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知识体系应具有全面性、职业导向性、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情景模拟等,但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理论教学活动不太适合开展现场研究和情景模拟,因此,在理论教学中着重强调案例教学。

二、审计专业硕士教学现状

自2012年审计专业学位硕士开始招生以来,审计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1)会计和审计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理论基础上存在着较多的相似性,因此,审计与会计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可能导致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偏差。(2)审计过去被看作是会计的衍生品,长期处于会计专业分支的位置,审计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往往因循守旧,专业辨识度不高。(3)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采用的“双导师”制度在實际教学运行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职责分工不明确,校外实践导师往往“形同虚设”,校内导师由于缺乏审计行业的从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纸上谈兵”。(4)审计专业学位硕士因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强化实践能力,其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应用案例教学。但在推广案例教学过程中遇到三大困难,一是教学案例数量少、质量低、实用性差;二是教师队伍不熟悉案例教学方法,缺乏审计实务的实践经验,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信心和能力不足;三是审计专业学位硕士教学过程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突显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特征。广泛实施以“案例教学为核心”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突破审计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瓶颈。

1.以审计应用问题为中心,按审计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技能发展组织教学,提高理论课程、实践需求、现实问题之间的关联度。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团队研究性深度学习法进行强化训练。

3.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重视审计新案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确保案例的关键知识点与相关审计理论、审计准则的一致性。

4.在团队研究性深度学习过程中,组建学生学习团队,通过文献研读、辩论研讨、探究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工协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审计实际应用问题的实战水平和决策能力。

5.高校要制定配套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建设案例库的积极性,可采用以项目研究资助的方式进行审计专业学位硕士课程开发、案例库建设研究。

三、以“案例教学为核心”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实施“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审计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模式,涵盖审计专业学位硕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内容,依托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有机融合的总体框架,改革传统的审计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变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大力提倡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多合一的教学方法,加快审计专业学位硕士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团队合作学习,加快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确立“职业性”教学目标

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目标是以审计“职业性”为导向,培养学生基于“审计品质+审计技能+审计知识”三位一体的审计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洞察问题和根据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实际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职业导向性”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现代审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审计实务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强化自身的审计专业判断能力与解决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审计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教学中积极推进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实施以“案例教学为核心”教学模式,应采用开放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上,要以 “职业性”为依据来设计;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审计职业能力和应用实践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案例教学,案例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出案例内容的实时性和实效性,要从审计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动态变更教学内容,实时跟踪审计应用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审计实际问题,引入审计实务案例充实课程内容,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审计理论与实务有机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应减少传统的理论传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等特点;在学习方法上,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深度学习模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资源建设上,要突破教材的束缚,使教材由主导地位转变为辅助地位,加强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定期更新、维护课程案例库,要求案例能够有效结合审计相关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案例问题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综合性。

(二)设计“贯穿式”案例为主的多类型案例

在审计专业硕士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以“貫穿式”案例为主多类型的教学案例,能够有效解决专业课程课时少与专业内容繁杂的矛盾,破解专业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使审计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实现“三位一体”,同时,案例的不断更新,可以弥补教材知识内容滞后的问题。要以审计问题为导向,按审计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技能发展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突出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相统一,搜集和筛选多种类型的案例渗透于审计专业学位硕士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所谓“贯穿式”案例教学法,是指以一个完整的案例为中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有序串联,使得课堂教学浑然一体。“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案例的设计需要将课程多个知识点包含在案例中,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程的知识点具有连贯性、系统性。

因此,设计以“贯穿式”案例为主的多类型审计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案例,能够在师生间架起教学相长的桥梁,同时通过搜集和筛选引导案例、经典案例、应用型案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对“贯穿式”案例教学进行辅助补充。

1.引导性案例。在课程某个知识点讲授之初,可采用引导性案例进行导入分析。在设计引导性案例时,可关联当前审计相关的时事热点或重大社会与经济现象,设计一些趣味性强、耐人寻味的短小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经典性案例。在剖析课程某个知识点时,可采用经典性案例进行分析。设计经典性案例时,寻找在审计业界有一定影响力,重要或有价值的典型案例,撰写时要聚焦其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围绕审计相关知识点有深度、有逻辑、有观点、有新意地展开。

3.实用性案例。在讲解课程中某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时,可采用实用性案例进行分析。设计实用性案例时,注重审计知识的有效运用,其案例分析能够巧妙地结合审计理论知识解决具体审计实务工作,真正达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案例讨论和研究的效果。

4.“贯穿式”综合性案例。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例,设计“贯穿式”综合案例时,应选择最新年度对某一个上市公司出具了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作为案例源,对其财务报表及其整体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找到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升到审计学科总体层面上综合认识问题,可较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2]。

(三)开展“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情境教学”的整合式教学

“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情境教学”整合式教学法,是以“案例”为载体,都是“基于案例”的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案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到贴近现实的学习情境之中。专业思维是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的重要要素,在审计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情境教学”的整合式教学法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和直观地理解所学的课程,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专业思维和综合应用审计知识的能力。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解决真实审计实务问题为教学目标,选择实用性强的综合性案例为主题,把整个教学过程分解分成若干个子项目,设计出“引导→实操→交流→总结”四步曲的项目教学方案,通过大量地审计实务训练,使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紧密结合。教师主要针对项目提出具体要求,在方式方法上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探索相关审计问题解决措施。项目驱动教学法中“审计案例”的设计、编排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

情景教学指通过对审计案例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的一种虚拟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再现审计场景、创设情境,达到真实体验、真切感受的效果,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知识深奥抽象、晦涩难懂,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愉快地学习,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情景式教学中如何再现“审计案例”发生环境与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审计是具有独特思维模式的职业行为活动,通过实施“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情境教学”整合式教学法,能够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审计专业硕士教育有效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如何利用自身具备的审计、会计与财务理论知识,站在独立第三方角度,利用客观证据,发表审计师意见;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审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培养学生反向审计思维,激发学生将来致力于开拓审计业务的兴趣,培养学生如何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准确把握审计焦点问题。

(四)促进“基于案例”的师生角色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审计学是一门复合型交叉学科,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迭代,在“案例教学为核心”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营造“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更多的时候不再是“知识传递者”身份,而是承担知识“促进者”的职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审计专业硕士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开展必要的教学示范以外,更多是留給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审计问题的方法,寻求审计问题的最佳答案,教师起到了引而不发的作用。

2.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造”——学生知识获取策略的转变。在“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知识获取策略发生转变,学生从传统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学生在学习之初,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学习活动与审计职业能力提升相提并论,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批判与反思,尝试不同学习方法,涉猎更多的学习内容,学会甄别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复杂性问题,进行反思性分析;利用真实或虚拟学习的情境,摸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寻找审计实务问题的答案。

3.以案例教学为导向,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及教学责任心。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关键是案例设计。教师必须要本着“服务教学、服务实践、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的原则,系统地搜集资料,对案例进行梳理与评述,挖掘与案例相关的理论和政策,凝聚案例高潮或矛盾点展开编写。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施以“案例教学为核心”教学模式,可促进教师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应用型高级审计人才的必要手段,是连接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是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落实,是强化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红,赵秀丽.用好案例教学法,提高审计培训水平[N].中国审计报,2013-10-28.

[2]李晓慧.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4).

作者:杜永红

第三篇: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摘 要: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高质量闻名于世。比较一下英国的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我们会在许多方面得到有益的启发。本文从入学标准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和毕业论文要求几方面对中英两种专业硕士学位阶段的人才培养进行比较和反思,进而寻求提高我国英语教育硕士办学水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英国;MA TESOL;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到2020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教育要发展,教师需先行。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无法担当起国民素质提高的重任。我国自199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教育硕士,这标志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序幕正式拉开。到2006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正式宣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结束,转向正式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不仅是调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完善我国学位教育的需要,还是加速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优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截止到2010年9月,我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外)共有83所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院校,开设19个学科专业方向;15所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院校,开设3个学科专业方向。[1]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框架已初步形成,培养出来的几万名学科教学的教育硕士纷纷走向了基础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成为各学科教学中的骨干力量。这些拥有专业学位的教师在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显现,但对于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来说其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谈及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时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肯定和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培养专业硕士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因此在许多方面我们尚处在摸索阶段。2010年11月23日,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来自全国47所院校的代表和专家对于我国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道出了一些困惑。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本文将对英国的TESOL专业学位和我国的英语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进行比较,意在寻求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下面将从两种专业学位的入学标准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和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入学标准及培养目标比较

我国目前培养的英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大多数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近1-2年少数院校开始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尝试招收的双证专业学位研究生除外)。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招收对象是具有学士学位,工作两年以上,或具有中学一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学、中等师范教师和管理人员,经过招生单位联考入学。如以中学英语教师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教育硕士学位称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的学员采取在职兼读的方式,毕业后仍回原单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英国的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专业学位是面向全世界招生的,培养的是对非英语国家学习者实施英语教学的硕士,毕业后可以从事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工作。一般大学在入学条件方面都要求申请者具备本科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雅思总成绩达到6.5-7.0分或者托福成绩550-600分、2-3封专家推荐信和个人的入学申请书。总体来看, 该专业没有全国统一的入学要求,入学条件比较灵活。另外,学校招生的入学条件不同,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一些大学要求入学者具备2-3年的教学工作经验,一些大学则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一些大学要求入学者具有英语专业学习背景,另外一些大学则允许跨专业、跨学科申请。

二、课程设置比较

课程设置是具体体现培养目标和落实诸教育原则的实体。[2]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一般包括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英国TESOL专业学位课程一般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另外还向国际学生免费提供第二外语和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课程供他们自由选择。从学制上看,我国的英语教育硕士一般为3年,第一年许多学校采用的是脱产方式进行学位课程的学习;第二年回原单位边工作边从事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三年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在英国,TESOL专业的学制为1年。有些大学把一年分为三个学习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即获得相应的证书:修毕第一阶段的研究生课程可获得研究生课程证书(Certificate);修毕第二阶段的课程则可取得课程硕士的文凭(Diploma);第三阶段论文通过则授予硕士学位。以下我们以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的课程为例对此作一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硕士开设的课程较多,一些课程属于指令性的,如马哲;另一些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所学内容重复较多,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二语习得、二外、外语教学论、翻译、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跨文化交际等。英国TESOL专业开设的课程虽然较少,但基本上包括了一个高层次专业语言教师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二/外语学习理论、英语教学的原则和实践、TESOL语言学和实践教学)、语言学习和研究方法(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作为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自身语言素质的培养课程(EAP课程)。

三、教学方法比较

近些年来,我国有些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任课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既重视系统讲述,又辅以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和命题作业等方法,并在案例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受到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仍有相当一批院校在有关课程的教学中照搬理论型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依然是纯理论探讨,与中学教育及其改革实践的联系不甚密切,学生以听课、记笔记为主要学习任务,教学方式主动活泼不够,教学进程不够规范,讲到哪算哪。[3]另外,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为了节约成本,许多学校的学位基础课程都为大班授课。相比之下,英国TESOL专业的所有课程均为小班授课。每门课程开课前都给学生发了一本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书》。该说明书对于课程的目标与期望、教学安排、每个章节的内容提纲及其相关的参考书目、课程论文具体要求、课程成绩评定标准等都作了详细和清晰的说明。课堂上教师经常组织讨论,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以“二/外语学习理论”课程为例,教师在介绍了一个语言学习理论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把该理论的贡献及应用价值同语言教和学的实践联系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必须指出每个理论的局限和不足,借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EAP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法灵活多变,在针对英国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们的语言基本素质得到充分训练,加之一年多在英国的生活体验使这些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以幅度的提升。

四、课程评价和论文要求比较

我国目前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评价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沿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学完一门考一门;二是评价内容上重理论而轻实践,无视受教育者的“实践性”目标取向。评价的方式大多采用试卷来考查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记忆。在英国,TESOL专业的课程除少数采用试卷外,大多采用的是课程论文的形式来考查受教育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有课堂观察和评价、课件制作(project)和专题发言(presentation)等形式,意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教育实践能力。

在毕业论文的要求方面,我国的教育硕士和英国的TESOL专业硕士也有较大的不同。我国现阶段几乎所有院校都规定,受教育者必须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1篇论文的前提下才有资格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许多学校对于毕业论文采用英语还是汉语撰写、内容是否与英语教学有关等要求不一。在英国,无论是攻读硕士还是博士学位都没有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必须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他们把对于学生学术水平的考量全部放在毕业论文本身的质量上。

五、启示与思考

综上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中英两类硕士学位培养的是外语教育领域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但在培养的理念、模式、方法和要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一部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英国的语言、文化环境的影响,但更多方面则是由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主观因素决定的。两者的比较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应思考如何去学习和借鉴英国教育的先进办学经验。综合起来,笔者认为,未来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升该层次人才的质量。

(一)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和入学标准

英国大学在招收TESOL专业的学生时除了一些基本的条件(如第一学位和语言成绩)外,对于有无教学工作经验和职称等要求都是因校而异,各校在招生问题上拥有自主权,不存在统一的入学考试。而我国则实施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本专业招生全国联考,划定统一的录取标准,招生管理统一规范。我国的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可以借鉴英国大学的做法:求大同,存小异,即每所大学可以在教育部教育硕士培养的总体目标框架下制订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目标制订时需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自身的办学优势,如原有的优势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课程和教学条件;二要考虑受教育者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在既定的目标下确立相应的入学标准和相应的课程设置。“只有因地因人制宜,充分考虑各种多样性与差异性,我国教育硕士教育才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4]我国目前少数院校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等必须体现出与其他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受教育者的不同。

(二)优化课程设置,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英国,每一所大学的TESOL专业都会依托自身的师资优势,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提供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模块。英国的许多大学会尽其所能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选修课程,相当一部分大学免费向学生提供一些第二外语和EAP 课程供他们自愿选择,这从一个侧面支持了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在英国的TESOL专业课程设置中“几乎找不到独立设置的‘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这些课程的原理、规律、技术、方法已被有机地结合到所有其它课程中”[3]。二外作为选修课程,对受教育者没有硬性要求。EAP 课程极大地提升了从事语言教学教师的语言技能,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知识。另外,在他们的课程计划中很难找到与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相重复的课程,这无疑给受教育者的学习带来兴趣和挑战。相比之下,我国英语教育硕士的课程尚需进一步优化,避免那些重复的课程内容,削减那些纯说教的枯燥内容,突出核心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精选一批选修课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转变教学方法,凸显能力培养

如上所述,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全部采用小班授课模式,一个班只有几名到十几名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图书馆等)、优质的师资队伍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课堂内外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保障。每门课程的《课程说明书》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详细的安排和指导;图书馆24小时对学生开放,馆内的藏书不仅量大而且新书上架快,特别是英国各大学间的馆际借阅(inter-library loan)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由于小班授课,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有发言、参与讨论、质疑教师观点的机会。教师更是把学生的参与作为课堂讲解、问题探究、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我国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必须改革旧的以传授知识、讲解理论为主的学术气味浓厚的课程实施方法,强化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和指导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授释疑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同时借助教育硕士已有的经验激发其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教学的创新能力,使其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5]

(四)改变课程评价方式,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方式不同对于教育教学的反拨作用就不同,因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都会相应地产生影响。英国TESOL专业的课程评价除了少数采用限时测试(TCT: Time-Constrained Test)外,主要采用课程论文、课件制作和专题发言等形式。如课程“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研究方法”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1篇3000字的课程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必须要采用一定的调研工具(如问卷、访谈或课堂观察等)采集信息进行实证研究,然后再让每位学生就自己的论文利用PPT做一个专题发言(presentation),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这种方式考察学生的不光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更多的是他们是否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续撰写毕业论文做了重要的训练准备。再如课程“英语教学的原则和实践”结束后,则要求学生去课堂听课,然后针对授课教师的上课情况结合一定的评价因素进行评估,写1篇2500字的论文。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就明确了写作要求,包括分几个部分以及每部分的内容。通过这一环节使得每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有了本质的提升。由此可见,我国的英语教育硕士在课程评价上也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摈弃单一的考查学生知识记忆量的做法,使我们的评价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高层次的英语教师,应该把英语作为完成所有专业课程论文的唯一使用语言。

在英国,作为最终获得学位重要依据的毕业论文占了MA TESOL专业总学分的1/3。几乎所有大学的该专业都要求毕业论文选题必须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实证研究,即论文中必须使用问卷、访谈、实验或观察等工具来采集资料。这种基于职业的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取向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我国各大学对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要求不一,特别是在使用英语还是汉语撰写上存在着分歧。一些学校认为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差,一方面用英语很难贴切表达,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不便于在国内的期刊上发表。我们认为,这种放松要求和急功近利的想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们作为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另外,我们可以考虑取消毕业论文前学生必须公开发表论文的做法,使得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能集中到毕业论文写作上。当然,毕业论文前的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导师指导和论文写作后的评阅等方面的工作也必须认真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名单[EB/OL].

中国教育硕士网,http://www.edm.edu.cn/news/listys.jsp?id=667&space=read.

[2]刘知新.再谈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J].化学教育,2001(6):10-12.

[3]袁锐锷.中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26-29.

[4]傅松涛等.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56-60.

[5]陈宗波,周世中.在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若干前置问题探究[J].社会科学家,2009(8):80-83.

(责任编辑 陈志萍)

作者:曾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