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案

2022-11-21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难点分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解题。(课件,出示曹操画像)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诵读。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掌握以下字音

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2)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①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②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诵读。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 3.研习诗歌内容。 (1)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2)整体把握。

问: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3)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四、课堂练习 刻印试卷: 1.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他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3)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 参考答案:

1.(1)《乐府诗集》 曹操 孟德 东汉末年 慷慨悲壮 曹丕 曹植 (2)停泊 王湾

2.(1)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海日生残夜 (3)潮平两岸阔 3.C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研讨与练习”题

(二)中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指名学生适当点评诗歌内容。

二、研究《钱塘湖春行》 1.解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诵读。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2)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5)第

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6)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4)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5)第

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6)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三、研习《西江月》 1.解题。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教师领读,学生体会轻松活泼的情调。 3.品析探究词作的情趣。

问:(1)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用自己的话叙述上片的内容。

(2)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清风、明月,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纳凉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2)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从“旧时”二字可知词人对这条路是熟悉的。因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心情。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骤雨将至,词人急忙转过溪头看到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小结: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词中“忽见”二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炼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为了平仄的协调、押韵的方便、对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词语,篇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有所调动;同时,为了语句的凝练,中间也有所省略,请把它补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半夜,明月(照射)别枝,乌鹊惊(栖)(不定),清风(吹送)蝉鸣(声)。稻花香里,(阵阵)蛙声(连成)一片,(有如)(预)说丰年。七八颗星(挂于)天外,两三点雨(落在)山前。(赶)路转(到)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5.背诵词作。

四、指导自读《天净沙 秋思》 1.解题。

(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补充解释:(1)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2)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

一、二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拿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

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五、课堂练习 刻印试卷: 1.文学常识填空。

(1)《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晚号__________,唐代诗人。

(2)《西江月》一词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__________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3)《天净沙 秋思》体裁为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4)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__________ 唐代__________ 宋代__________ 元代__________ 明清___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几处/早莺/争暖/树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3.按原文内容默写。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 (2)《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苏轼 (3)小令 马致远

(4)赋 诗 词 曲 小说 2.A 3.(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夕阳西下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略

六、课堂小结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布置作业:(刻印试卷)

1.阅读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回答文后问题。 (1)填空。

《西江月》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不齐又叫_______。这首词用空行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3)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

(4)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2.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艺术上没有虚词,没有关联词语,却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画。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请你从词类使用、意象、创设的意境几个角度,写出两首曲子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1)长短句 上阙(片) 下阙(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另一个树枝;不是专写,而是说“鹊”“蝉”都是既“惊”又“鸣”的。

(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翻译略。 (4)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是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悦的心境。

2.两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词,通过名词叠加,把丰富的想像材料切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水人物画。(抓关键词,抓大意即可)

第二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1

【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教法】

一、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 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 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 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⑷ 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 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 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

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⑴ 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⑵ 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4、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5、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6、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

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

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⑴ 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⑵ 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⑶ 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⑴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⑵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⑶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

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第三篇: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20、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和诗人情感。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学会欣赏诗歌。 3.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感受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教学重点:了解诗词有关知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荆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前赤壁赋》·苏轼

望 岳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了解艺术特色:教师导学: 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精心赏析。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不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言的同学可就上述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发言,大家集思广义。务必使学生参与的面大一些,最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明确:

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

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朗读

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活动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讨论活动 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

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分小组进行比

游山西村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诗句,体会古诗韵味。

1.同学们你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能说说“山”和“柳”开头的成语吗?(板书: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2.你们知道吗?这两个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成语都出于同一首诗的吗?

在这首诗中,有一座座连绵的山,有一条条交错的河,有密密层层的柳,有明艳的花,在这之间,几间农舍若隐若现。(师边描述边板画)

1.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呢?(板书:山西村)是谁发现的?(陆游)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一下这美丽的山西村。 2.初读诗句,学习生字词。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5.老师要表扬全班同学,你们都能够借助音节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这样做很好。现在谁想把这些生字准确得读给大家听。 课件:

Mò là hún yí

莫要 腊月 浑浊 疑问

6.你觉得哪个音容易读错的呢?哪个字容易写错的,要提醒粗心的同学。现在让我们把你自己觉得难写的那个字书空写一遍。

7.教师范读(课件:音乐)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吗?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一起读。

二、了解背景,学习查找资料。

1.出示资料,搜索有关这首诗或陆游的信息资料 2.关注信息(腊酒的制作过程)

课件: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小结:这些信息挺重要的,可能对等下理解、学习、感悟诗歌有帮助,学习古诗特别需要借助资料。(板书:资料)

三、读诗入境,赞民风民情。

1. 了解诗意,写了农家主人热情接待诗人的事。

现在我们跟着陆游去游山西村,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有什么活动呢?

课件出示:(接待客人的情景)

让学生说出“吃,做,聊,唱,玩„„

2.诗人在诗中只写了一个“留“字,为什么不把之前同学说的动作词写到诗中呢? (一个“留”已经包含了一切)

3.请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能力,想象村里的人见到陆游会说些什么?现在老师来当陆游,你们当村民来试试。

出示:莫笑庄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带着你现在的感受读这句诗。

4.联系背景,体会作者陆游受到款待以后的独特心情。

从刚才的资料中可以知道陆游那段时间是最孤独的时候,在那里受到村民的热情接待,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带上你激动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四、品词析句,悟人生哲理。 课件:陆游走的图片

1.陆游离开村子的时候,发现这条村子的景象是什么样?(提示:山,水,树) 多美的村子啊! 2.课件出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山清水秀疑无路,柳绿花红又一村。”进行比较,体会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准确。 3.片段描写,体会心情。

现在让我们去体会一下陆游现在的心情。 课件:

(1)一座座山重重叠叠,一条条水纵横交错,走着走着,我的心情 。

(2)柳荫深深,前路迷茫,穿过柳荫深处,啊,鲜花明丽红艳,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个村庄,我想那村庄(村庄是什么样的?陆游虽然未见,但已在心中憧憬,描绘)我的心情。

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展开想象,写下当中的情景吧!

5.小结:此时,诗人的心情有变化吗?怎样变的?你能读出这样的对比变化吗? 课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适度拓展,赏诗人情怀。

这一重重的山啊一道道的水,我正在猜想到底有没有路呢,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就展现在我的面前。这样的美景同学们可能没有见过,但是,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相似的心思呢?

七.联系实际,升华人生道理。

1.陆游仅仅写山西村的美丽吗?,自己的心情吗?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积极向上 乐观

2.老师还想到了许多诗人也有着这样的人生态度,例如:杜甫,王维,李白

3.课件出示:千百年过去了,这经典名句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当我们( )的时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中谁没有困难,生活中谁没有挫折,谁没有失败,但只要牢牢记住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八.作业 必做题: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选做题: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己亥杂诗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第四篇:古代诗歌五首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zhì()()jié()石澹澹()()

萧瑟()()没马蹄()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4、路转溪头忽现()

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朝代)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长。他与其子、合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5、《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

(朝代)著名的词人,与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6、“西江月”是名,这首诗里写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图。词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7、《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天净沙”是名,作者,代著名家。

四、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七八个星/天外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 D、断肠人/在天涯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这首诗选自《》,作者是代大诗人。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

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4、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春。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

(作者:)

第五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登幽州台歌》教学反思

学校为了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给我了这次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此表示感谢。

本节课我讲的是《登幽州台歌》这首古诗,这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却具有高度抽象性与巨大概括力,备课时就感觉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准备了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以及一些教材中没有的注释,帮助学生来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以不同形式来说出或是表演展示他们的感悟体会。为了能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我特地准备了朗诵视频,感觉学生听完稍有体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我播放了本诗作者写诗前的坎坷经历的动画视频,感觉学生看的津津有味。

但是尽管我准备充分,上完后反思,还是觉得遗憾诸多:

1、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是我最大的失误。本以为一节课就学这么一首短诗,课上看书就能了解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课上有些迷茫。

2、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思考问题不够积极。

3、还是前面原因,导致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在讲课时我讲得时间还有些多,而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

4、部分环节时间安排不好,应该再节省3分钟时间,最后让各组学生上黑板默写古诗。 以上问题,我如果改正,以后上课一定会有进步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促进我们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望岳》 教学反思

很诚恳地说,我是不敢这样回忆这一堂课的,这大概是自己讲过所有课中最失败的一节课,同样也是收获和思考最多的一节课。在选公开课的篇目之前,我给自己上了一堂克服心理恐惧症的课。我向来是不敢讲古诗词的,因为我总觉得自己诗词功底不深厚,不像现代文那般容易把握,也不像文言文那般容易形成套路。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都说知人论世,对于诗人,也是一样。虽然大学里对古代文学家有所学习,但终究觉得自己只是浮在了水面上,水底的世界,我并不知晓。最终选择了这首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好把握的一首诗歌。用一句话来说,这堂课过程很痛苦,结局很凄惨。

这堂课,是失败的,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标准。

课件做如下设计:1.作者简介(PPT)2.杜甫的创作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教师口述)3.杜甫四个时期的作品展示(PPT)4.《望岳》的写作背景5(教师口述)6.望岳诗 7.品读诗歌(A 局部赏析,你最喜欢哪一句。B 杜甫望泰山,角度有无发生变化PPT)8.品味诗语 (A诗中泰山景象的特点是什么?B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ppt)9.品悟诗理(A从诗里可以看到一个怎样形象地杜甫?B 请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或启发ppt)10.诗海拾贝(哪一些名句抒发的情怀和本诗类似ppt )11.(望岳中,杜甫赋予了泰山精神的光芒,泰山也给予了杜甫人生的激励。所以,品诗不仅要品景,品情,还要品人。永远的诗歌,永远也读不尽„„学习诗歌,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悟)12.练习部分 (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填写句子、你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么、中考链接)

隔了这么多天,再回过头来看当初设计的课件,才发现,自己所要向学生们呈现的内容太多太多了,我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既做到情感的体验,又做到知识点的把握,最后发现,课堂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或许跟孩子们的默契还不够,这仅仅是与他们学习的第四堂课,可是,这完全不该是这堂课失败的原因。回归到底,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就是失败的。课堂上主要解决了品读诗歌环节,品味诗语与品悟诗理穿插在品读诗歌中。课后,有语文老师指出,课堂环节意识不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体现,课堂容量太大。陈校长听了后20分钟,他在评课中指出,这堂课没有回归到考试的知识点当中来。其实,我对这些话,是想辩解的,因为整堂课的学生参与以及引导分析都是在前半段,后半段的教学依旧以启发引导为主,只不过的确缺少了总结性的知识,

《登飞来峰》 教学反思

课一上完,我的心情除了难受,还是难受,因为课上得比我预想中的要糟很多。同事们安慰我,是孩子们不勉够配合,可是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怎么能怪孩子们呢!于是,静下心来,不断反思,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删繁就简。上完这堂课后,我更真切地体会那个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很简单”。他说课堂教学要简单,首先,教学环节要简单些。教学设计,要懂得舍弃,要大胆舍弃那些看似精彩而实际上对教学效果没有意义的环节。纵观这一节课,我发现对王安石那几首诗的拓展,特别是后面的唱诗环节,可以大胆地删去。所以,我难受!

2、避急求稳。说到这一点,就暴露了我这堂课最大的缺点,胸中有案,心中无生。一开始,我就担心我的课没办法上完,满脑子都是教案。因此,课上就是我急于求成的表现。反之,就是对学生关注得太少。评判一堂课上得精不精彩,不在于你的教案设计得怎么样,而在于你的眼中有没有装满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单一,我的指导不够细致。所以,我惭愧!

3、有备无患。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学生。我很用心地在备教材,却很“放心”地备学生。去熟悉班级时,我只是简单地向他们提出几个预习要求,没有叫他们起来读一读,没有了解他们当中谁的朗读水平最好,看看他们的朗读水平怎样;没有问一问平时是怎样上古诗的„„这会儿才真正的明白熟悉班级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关注学情。因此,在课中,当教学第二环节时读诗时,一听到学生的朗读水平那样时,我便慌了手脚。倘若如此,我得马上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既然学生都没办法读懂读通的话,那就得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得指导得细致些,包括划节奏线,标重音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意境。更致命的是我的教案改了,但是我却没有再试上(因为在班上上得实在很精彩),我太高估自己了!

以下,是我课堂中的两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让我上的话,我会这么做:

1、听师范读后,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回答我作画时,当学生说自己看到了太海,看到了树木时,我得让学生继续说,我作画,让黑板呈现出一副即兴的画作,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然后,对学生说:“这画美吗?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是站在飞来峰的塔顶上。接着,再来引导学生感受塔高,最后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的道理,我想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而不会牵强附会了。

2、引导学生理解浮云的含义时,我问道:“想一想,王安石在实行变法时,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时,我得让学生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总结:“孩子们,这就是‘浮云’的含义,你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难以理解的词你们竟然读懂了,不简单啊!”在这基础上,我会说:“我想,你们肯定也能读懂王安石心中的话。当王安石遇到这些困难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话?”然后让学生交流,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诗蕴的体会就不在话下了。

我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只有真真正正地“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啊!

《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作者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在《游山西村》中,“游”字贯穿全诗,我的教学也围绕“游”字展开。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了古诗之后,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认识。之后马上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到山西村游玩,游得高兴还是不高兴呢?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玩得很高兴;另一种认为玩得不高兴。

我没有及早下结论,而是要求孩子们自己再次阅读古诗,通过对诗中的词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游得高兴不高兴。于是课堂就在学生的思索辩论中轻松地进行着。

教学结束之后,我思索着,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慨良多:

1、“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这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当学生的认识没有统一,或是没有达到教师认为的高度或深度时,教师不必端出正确的答案,更不必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教师此刻要做的是,将学生的答案搁置一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次的阅读,使他们自己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情绪。此时,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楚。

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学习的情境。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教师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营造的意境。

3、当学生有了新的见解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当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当一个好的听众,适时给予学生引导,给予学生鼓励。

《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反思

本诗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可以对整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单独的某个句子或某个字进行赏析。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那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

上一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下一篇:孤岛危机攻略图文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