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CA时代的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其防范

2022-09-11

一、人力资源外包

(一)内涵

1990年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首次提出了“外包”的概念。本文的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将人力资源的部分或全部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由第三方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优势及未来趋势

将人力资源事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有四大主要优势。一是缩减管理成本。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将本来由单个企业承担成本的业务通过多个企业共同承担和负责,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有数据显示,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可以解决10%的成本。二是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将重复的事务性工作委托给第三方,企业可以把资源和精力都集中于核心业务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的转变。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可以让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组织未来发展和价值选择等重大问题,扮演好高层决策者的参谋、组织变革的倡导者等角色,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的转变。四是有利于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适应扁平化组织发展趋势。

在VUCA时代,人力资源外包正实现从以节约成本为主要目标向以获取竞争优势为首要目标的巨大转变。从业务角度来看,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会更专业,对服务的合规性、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的要求更高;为加强痕迹管理,便于追踪查询,要求业务流程必须高度透明化,因此线上服务会逐渐增多,这些需求都高度依赖于技术支持,可见“技术驱动服务”将成为一种趋势。

二、面临的风险

(一)环境风险

1. 外部环境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一方面源于外包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例如成熟度不高、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使得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所涉及的各主体的风险规避和承受能力都较弱。另一方面源于市场发展趋势的风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行业间的边界愈发模糊,创新型企业的崛起或新兴企业的面世给传统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数据表明,中国目前55%—57%的职业可能在未来会因技能含量低而被新兴技术替代。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如何面对新兴企业介入所带来的冲击,保住自身优势并与时俱进地谋发展是在时代浪潮中不被淘汰的唯一策略。

(2)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风险

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是人力资源外包面临的又一大风险。国内外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不完善或变化等都会带来诸多风险,例如税务、社保政策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存在差异且容易变更,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否则可能因实际操作滞后而使企业陷入法律纠纷,同时还可能面临经济赔偿等损失。

2. 内部环境风险

(1)部门冲突风险

承包企业内部有诸多部门,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而这些目标和利益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冲突的。比如,对法务部、财务部和销售部三者而言,法务部和财务部很看重客户的风险状况,在审理待签客户时会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但销售部可能更多的是看重业绩,因此销售部可能会觉得法务部和财务部处理问题过于谨慎,在阻碍他们签单,三者间的关系容易产生冲突。对于客服部和销售部而言,客服部是直接对接客户进行服务供给的部门,但如果销售在签单时不评估客户对象是否符合本企业服务的标准,本企业能否有效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签单后没有将客户企业的具体情况向客服部进行详细告知等,都会给客服部提供服务时带来困难并影响服务质量。

(2)内部管理风险

对于承包企业而言,员工的满意度会影响客户的满意度,而客户的满意度与业绩的好坏直接挂钩,根据利润服务链理论的观点,顾客满意度追根溯源是由员工满意度决定的。承包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其内部管理、软硬件环境相关。例如人力资源外包中的许多业务都是重复性工作,时间一长就会感到枯燥和厌烦,极易降低员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而降低员工服务的积极性并影响服务质量。

(二)业务风险

1. 外包决策风险

外包的决策风险主要是指决策团队人员因对外包服务内容界定不同、决策人的经验主义、信息的不对称等引发的决策失误并带来法律、经济等风险。在进行外包决策时,无论是对于发包方选择承包方还是承包方选择发包方,风险评估都十分重要,合作对象的可信赖性和项目本身的价值性都是进行决策所需衡量的,不能顾此失彼。

2. 法律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的法律风险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实际业务操作滞后于法律规定而带来的法律纠纷、服务过程中的失误所引起的法律纠纷以及服务提供者自身的不合法行为给发包方带来损失引起的法律纠纷等。近些年,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存在“假外包真派遣”,由于受到《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对劳务派遣用工数量的约束,劳务派遣自身的优势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劳务外包。实操中,一旦被认定为“假外包真派遣”,那么对于发包方(用工单位)还是适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应该接受其约束和规范。

3.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也是外包商经常会面临的风险,一方面是外包商给客户单位垫付薪酬、垫缴社保等,收回资金具有不确定性。比如有的发包方因自身资金问题拖欠承包方资金,承包方基于信任替发包方垫付薪酬、垫缴社保,而发包方却“跑路”了,承包方既无法收回垫付资金还面临发包方员工过来闹事、接受劳动仲裁、承担部分经济责任等风险。另一方面是法律风险常常会伴随着经济赔偿,比如因劳动关系而产生的经济补偿,如劳动合同签订不及时、客户单位倒闭等;因工作失误等带来的经济责任风险,如社保和公积金错报、漏报、延迟申报、申报信息错误等给服务对象带来不利影响;如因异常情况处理不当、职工档案不完整、信息不一致等导致的经济赔偿。

4. 信誉风险

本文主要讨论由承包方造成的信誉风险,对于发包方的员工而言,如果承包方服务响应不及时,或者因程序复杂或没有履行事先告知义务,使得服务对象“跑空趟,跑多趟”而让其产生抱怨、进行投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使得信誉受损。对于发包方而言,信誉风险更多是源于承包方没有如实履行合同约定,不仅可能使本次合作终止,还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合作。信誉风险的影响具有连锁效应,其影响是长期的,是可规避、难弥补的一类风险。

三、风险的规避

(一)完善相关立法

在VUCA时代,市场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面临的风险种类多、频率高、影响大,因此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保证在面对纠纷时能有法可依。法律制度旨在解决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固有的不对称性,并确保劳动关系主体间的平衡,是社会公正的基石。当法律制度等设计和运作良好时,能约束各主体的行为、保障各主体权益、规避风险并帮助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运行得更好。

(二)重视风险评估,做好预防工作

对于风险,最重要的是做好风险防范,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而事前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整个行业而言,在面临外部环境风险时,要以长远的发展目光、包容并蓄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来完善外部环境评估体系,做好风险预防措施,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对于发包方而言,要构建外包需求评估体系,根据各项指标科学合理的确定外包项目和选择承包方;对于承包方而言,既要做好对发包方的风险评估也要做好自身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估,做到早发现早防范。

(三)加强过程监控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风险管控并非意味着做好风险评估就一劳永逸了,风险始终是动态的、复杂的。因此必须对项目、业务流程等进行实时监控,科学的确定质控点和监控间隔,实行全流程的风险管控。过程监控还意味着必须做好反馈工作,不轻易忽略一些细小风险,要及时响应每一次风险预警,快速做出科学有效应对,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中,当风险变得不可避免时,也要力求减少损失。

(四)软件+服务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e-HR软件有了更多支持管理和运营的能力,HR Saa S和云计算成为典型的应用模式。“软件+服务”,以软件的自动化、标准化、流程化提升人力资源运营效率,例如合同的线上签订十分便捷,可以反复核对信息后再点击确定提交,可以极大程度降低出错率,还利于审核存档,进行痕迹管理和动态管理,降低风险。

(五)做好内外部沟通

对于发包方而言,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势必会给内部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和人员带来变动,可能会引起内部员工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外包之前一定要做好内部沟通和宣传,营造支持外包工作的积极氛围。对于承包方而言,对内要促进内部员工在业务交接上的沟通,减少交接过程中带来的失误和责任不清的问题,并且要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做到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并相互理解和支持;对外要做好和发包方和服务对象间的沟通,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和需求,保证信息在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有效传递和反馈,以确保服务效率和质量。

摘要: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一种形式,有帮助发包企业缩减管理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等优点,但在VUCA时代,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在所处环境和业务方面仍面临各种风险,本文对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类别及其规避措施进行了深度分析,希望有助于企业对管理模式进行升级以防范风险。

关键词:VUCA时代,人力资源外包,风险

参考文献

[1] 董翠影,阿依古丽·买买提.基于顾客满意度提升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7(26):108-110.

[2] 江康康.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研究新进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8(16):73-74.

[3] 张俊英.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及规避[J].时代经贸,2018(30):64-65.

[4] 董翠影,阿依古丽·买买提.基于顾客满意度提升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7(26):108-110.

[5] 钟国才.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产品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07):156-158.

上一篇:民办高校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下一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