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四单元词语盘点

2023-02-27

第一篇:四上第四单元词语盘点

四上第五单元看拼音写词语

四上第五单元

班级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看拼音写词语

pán

xuán

chénɡ

zhuān

chénɡ

qiánɡ

tún

bīnɡ

bǎo

lěi

àn(

)(

)(

)(

)(

)(

)

zhànɡ

yìnɡ

jiān

bǎnɡ

zhì

huì

nínɡ

jié

cōnɡ

(

)(

)(

)(

)(

)(

)

chánɡ

lánɡ

zhù

zi

jiàn

zhù

ɡōnɡ

diàn

yǎn

yìnɡ

zhū

hónɡ

(

)(

)(

)(

)(

)(

)

diāo

shī

zi

xiānɡ

ɡé

sǒnɡ

xiónɡ

wěi(

)(

)(

)

(

)(

)

jīn

huī

huánɡ

shén

qīnɡ

shuǎnɡ

yǐn

yǐn

yuē

yuē

(

)

(

)

(

)

tài

dǒu

qiào

huà

fǎnɡ

yuǎn

tiào

niǎo

kàn

(

)(

)(

)(

)(

)

tǒnɡ

shuài

duān

xiánɡ

yún

chèn

pèi

diāo

ɡài

(

)(

)(

)(

)(

)(

)

jiā

ɡuān

yuán

chónɡ

shān

jùn

lǐnɡ

shū

pīn

(

)(

)(

)(

)

shì

shuānɡ

xiǎnɡ

shì

jiè

shēn

cái

kuí

(

)(

)(

)

shén

tài

ruò

jiǔ

jīnɡ

shā

chǎnɡ

nán

zhēnɡ

běi

zhàn

(

)(

)(

)

suǒ

xiànɡ

yuè

yuè

shì

ruò

yǒu

suǒ

(

)(

)(

)

第二篇:第四单元词语盘点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词语盘点

上楼

尽力

黄河

一层

日照

香炉

烟火

山川

南部

那些

巨石

一位

每天

升起

闪光

天狗

中央

美丽

海湾

展现

披上

月份

山坡

枝叶

起来

好客

老乡

收下

第三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词语盘点

第四单元:

yáo wàng jīng yíng zī yuán kuàng wù yí mín 遥 望 晶 莹 资 源 矿 物 移 民 ēn cì jiã zhì kū jiã làn yîng jùn mǎ 恩 赐 节 制 枯 竭 滥 用 骏 马 wēi xiã zhǐ wàng shâ xiǎng pî suì mù dǔ 威 胁 指 望 设 想 破 碎 目 睹 shâng jiã xiïng yīng chán chán huí dàng zī rùn

圣 洁 雄 鹰 潺 潺 回 荡 滋 润 shàn dài sōng zhī bǎo guì zī yǎng yīng ãr zhì lǐ 善 待 松 脂 宝 贵 滋 养 婴儿 治 理 juàn liàn hã ǎi kě qīn shán shǎn fā guāng 眷 恋 和 蔼 可 亲 闪 闪 发 光

zàng lǐ zhǔ chí yǔ diào bēi jù guī sù dàng yàng 葬 礼 主 持 语 调 悲 剧 归 宿 荡 漾 lǐng wù tāo tāo bù juã fēng yǔ tïng zhōu 领 悟 滔 滔 不 绝 风 雨 同 舟

第四篇:四上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单元导读】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搜集有关世界遗产的资料、故事、图片、传说入手,再逐一联系课文具体学习,最后化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行动。

17 长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积累“盘旋、屯兵、堡垒、崇山峻岭”等词语。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朗读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等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并尝试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长城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揭示课题。 3.结合课题质疑。

(预设:长城的构造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找出已弄懂的知识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或体会。 (三)学情检测 1.初步感知

(1)读准多音字,积累字词。 jiān(中间)yīnɡ(应该)间

应 jiàn(黑白相间)nɡ(随机应变)yì(2)仔细看图,说说你从课本中的两幅图上分别看到什么?

明确:长城的远景图 长城的近观图。

(3)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的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长城的远景图对应的是第1自然段,长城的近景图对应的是第2自然段,第

3、4自然段写作者展开的联想及对长城的赞美。

2.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了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描写长城远看的样子使用了比喻、数字说明,突出了长城的长。 (2)作者把长城比喻成长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列出具体数字使表达更准确,让人信服。 (3)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明确: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 (4)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

①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②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明确:古时候没有机械可操作,全靠人力。 ③思考: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教师引导: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④假如此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老师引导:围绕建筑工具、巧妙设计,工程难度展开,表达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

美。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质疑探究,复习巩固。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长城的气魄与雄伟,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赏全文。

(二)质疑探究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长城曲折回环、气势雄伟的特点。 2.课文第一自然段对长城的介绍先从什么角度入手,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先概括地介绍,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这句话点明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指出长城建筑材料是什么?

明确:高大坚固的特点,条石和城砖是长城的建筑材料。 4.“城墙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句描述有何特点? 明确: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对比,使读者的认识更清楚、明白。

5.“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连用几个动词,有何妙处?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教师总结:“站、踏、扶”三个动词连用,点明作者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想起”表明作者被长城的气魄震撼,内容由长城自然地过渡到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6.“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中连用的两个“没有”有何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连用两个“没有”点明修筑之艰难,“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长城的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7.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明确: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而且一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重”,只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怎能不流血流汗?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8.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明确:从规模上看长城非常宏大——万里之长,八米多高,六米多厚,设置巧妙;从工程上看非常艰巨——全靠人力把那么多那么重的巨石、方砖运上陡峭的山岭,并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从时间上看两千多年前完成如此宏伟、如此艰巨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三)课堂练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远看 气魄雄伟长城近观 设计巧妙奇迹

置身其间 血汗 智慧

《长城》一课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雄伟,还要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奇迹这条主线,结合部分学生攀登长城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远看长城,探寻奇迹,近看长城,探讨奇迹,置身长城,提问奇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兴趣盎然。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 第一,长城“长”、“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第二,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习题3 (1)“站”“踏”“扶”这三个动词说明作者身临其境,浏览长城;“自然地”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情不自禁地涌起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才”表示长城的建成非常不易,这两个词,使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1.多音字。

n(旋转)xuádān(简单)旋

单 xuàn(旋风)n(姓单)shà(高大)dà大 dài(大夫)2.近义词。

坚固——牢固

呼应——照应 陡峭——陡峻

雄伟——宏伟 修筑——修建

凝结——凝聚 3.反义词。

高大——矮小

陡峭——平坦 伟大——平凡

蜿蜒——笔直 坚固——柔软

凝结——溶解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 第二段(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作者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四段(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5.课文中心

本文通过介绍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8

颐和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宫殿、金碧辉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把握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加强对“世界遗产”的认识与了解。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颐和园吗?它在首都北京,那是一座闻名于世、美丽的园林。凡是去过北京的人,很少有不去游览颐和园的。颐和园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是我国园林的典范,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于1764年建成,到现在已有240多年,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今天我们就循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游览这美丽的颐和园。 (二)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已明白的知识和还不懂的方面。 3.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检测 1.初步感知

(1)学习生字,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等生字的读音。

(2)解释“横槛、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远眺、画廊、葱郁”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如何分段,其依据是什么? (4)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2.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颐和园首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明确: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大、景色优美。

(2)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长廊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明确:第1句,长,列数据,分层次。

(3)长廊有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到它的长? 明确:又长又美。

(4)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思考: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 ①长廊的颜色美;②长廊的画美;③长廊周围的风景美;④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第二

课时

一、课时目标 继续导学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欣赏了有名的长廊。这节课,我们接着游览颐和园。

(二)认知贯通

1.走完了长廊,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其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昆明湖的静、绿。

(3)“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远眺”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明确:往远处看,看得不太清楚。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准确。

3.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石桥、倒垂的柳树、湖心岛、十七孔桥。 4.画出描写十七孔桥样子的句子。 明确:“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三)课堂小结

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们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希望同学们也能带我去游览一处美景,试着写一篇游览性的文章。写作时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句话是全文________,的紧紧照应了文章的________,又为下文埋下了______,使文章______相______。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________,题材________、构图________,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________,________的智慧和________。



山脚向下望智慧、才干 颐和园万寿山山顶正前面向东远眺昆明湖湖十七孔桥



长长廊内部两边

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是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展开。有的是边走边看的,有的写的是站在一点通过视线的改变而看到的风景„„这些顺序作者都用了明确的词句来交待,使课文景物一点也不混乱。在教学中,我通过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学生自主探讨,进而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式。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 本文移步换景,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从画“____”的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1.多音字。

dū(都城)jī(几乎)都

几 dōu(都好)jǐ(几个)(拜佛)fóɡān(栏杆)佛

杆 fúɡǎn(枪杆)(仿佛)2.耸立——挺立

葱郁——葱翠 葱绿——葱茏

姿态——姿势 远眺——远望

游赏——玩赏 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3.反义词。

古老——现代

神清气爽——昏头昏脑 金碧辉煌——暗淡无光 隐隐约约——清清楚楚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段(第2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长廊的景色。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描写了万寿山以及站在万寿山上所看到的景色。 第四段(第5自然段):描写了昆明湖的景色。

第五段(第6自然段):写颐和园很美,希望游人能亲自来游赏。 5.课文中心

本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19* 秦兵马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学为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认真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章,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昨天老师让大家查找一些兵马俑的资料,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教师总结:介绍得真好,从同学们介绍的内容可以看出兵马俑的历史价值确实十分珍贵。 (二)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弄懂生字新词。

1.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和没弄懂的地方。 (三)学情检测 1.初步感知

(1)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从哪里可以得知其作用? 明确:全文围绕“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第4至7自然段讲了兵马俑的类型和特点。

(2)默读课文,用简短的词语说说对秦兵马俑的印象。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享誉世界、举世无双、惟妙惟肖等等。

2.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明确: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举了大量的数据。

(3)人们看到如此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点拨: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最后一个长句子,讲了什么?

明确:前半句讲兵马俑的恢宏气势;“真像„„”讲兵马俑高超的制作工艺。 (5)读4-7自然段,思考:兵马俑有哪些类型?他们各有什么个性特点?

明确:将军俑 神态自若

武士俑 整装待发

骑兵俑 准备上马冲杀

陶马 跃跃欲试

(6)领略了这么壮观的场面,又欣赏了这么鲜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对兵马俑涌起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流露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堂小结

课文生动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规模宏大秦兵马俑分述类型众多 绝无仅有自豪热爱

个性鲜明总结 绝无仅有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了解到文章是用详实的数据来说明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以及秦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在小组交流的环节,同学们畅听欲言,充分流露出对历史文物的自豪感。

课后习题答案 1.多音字。

nɡ(行走)chēnɡ(称呼)xí称

行 chèn(匀称)nɡ(解行)há总起 举世无双dānɡ(当年)当 dànɡ(上当)2.近义词。

珍贵——宝贵

精美——精致 宏大——宏伟

鸟瞰——俯视 统率——率领

魁梧——高大

模拟——模仿

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所向披靡——所向无敌 神态自若——而不改色 3.反义词。

整齐——凌乱

魁梧——矮小 珍贵——廉价

健壮——虚弱 鸟瞰——仰望

精美——粗糙

统率——跟随

举世无双——比比皆是 所向披靡——望风披靡 神态自若——惊慌失措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秦兵马俑是我国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兵马俑规模宏大。

第三段(第3-8自然段):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兵马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5.课文中心

本文通过对秦兵马俑“宏大规模”的介绍和对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同时也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语文园地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试做,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背诵关于“世界遗产”的古诗词、楹联、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

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以“保护文物”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保护文物意识,并把交际内容形成倡议书。

四、教学时间

3课时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口语交际。

二、导学过程 (1)激情导入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你有什么感受。 (二)感受雄伟

1.音乐响起,在音乐声中,让学生欣赏长城的美景。

2.这雄伟壮丽的长城,令全世界人民为之倾倒,英国女王伊丽沙白游览了万里长城后,她这样题词:“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游览了万里长城后,他这样题词:“长城真是一个奇迹,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

3.读着外国元首送给长城的题词,你有什么感受? 4.交流感受 (三)感受痛苦。

1.长城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近几年,长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看,长城在发出痛苦的呻吟。

2.感受“痛苦的呻吟”。

资料1,出示课文中关于长城的报道。

资料2,长城在呻吟,2008年山西一村办企业的扩建需要,竟然将60米长的长城拆毁,倾刻间60米长的历史文化遗产湮灭。

资料3,河北省怀化县境内的一段长城,上面的城砖甚至黄土都被当地的农民运回家,用来盖房子甚至垒猪圈。

读着这些报道,你有什么感受? (四)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2.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自了解的其它文物古迹情况,说说我们能为保护文物做点什么。

(五)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第二课

一、课时目标 指导习作。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二)创设情景

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位导游,大家想参与吗?

2.评选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传说,明确游览的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能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三)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四)写法指导 (1)范文引导

(2)从范文中你发现了导游词的哪些格式? (3)总结规则

①前言:是导游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 ②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

③分述: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

④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

(五)习作修改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①请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②读他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a.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b.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听取别人的意见后,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3)展示台

①推举好的习作进行展示,在小组内和全班进行展示。

②谈习作心得,教师进行总结,并适时予以表扬。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二、导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我们在这单元学习了一些描写“世界遗产”的课文,小林、小东和我们一样,也是四年级的学生,我们来看看他们读了这一组课文后有什么发现。

读课文描写事物的句子,就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例如《长城》一课中,写长城城墙的宽用“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来比照事物,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有多宽。

(二)日积月累

1.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接下来我们就要认识几幅对联,出示“日积月累”。

2.出示例句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3.读读例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两句对联写出颐和园月波楼的白天和夜晚的景色。每幅对联都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

4.读读课本中其它句子,试着就某一景点写一幅对联。 5.课外积累,背诵一些写景点的对联。 (三)宽带网。

1.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积累的范围。 2.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取什么方法搜集材料的?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讨论、发言) 3.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比,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4.教师的建议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搜集和整理。 (2)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3)纠正一些不当做法。

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别出心裁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们成立“导游团”带领游客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以此激发学生的乐趣,快乐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努力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先出示范文,通过交流景点的资料,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再读全文,体会其写法,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同时通过小组资料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各组为了在展示过程中取得好成绩,在小组交流中他们互相学习和帮助,讨论热烈而有效。

第五篇:四上第二单元主讲稿

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5我给江主席献花——8虎门销烟)

主备人:陈艳

一.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了《我给江主席献花》、《天安门广场》、《徐悲鸿励志学画》、《虎门销烟》四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个练习。本组课文题材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有人物故事,也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的思想感情。《我给江主席献花》记叙了“我”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的到来,并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无比激动和欣喜的心情。《天安门广场》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它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的雄伟建筑,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广场上令人神往的庄严的升旗仪式、盛大而热闹的节日场景。《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虎门销烟》介绍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内容。

2、学会本单元30个生字,其中25个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4、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国争光。

5、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6、通过习作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健全人格。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建议

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亲切对话,领悟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统筹安排课后练习,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训练目的。

四、课时安排 10-12课时

六、教具、学具准备 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多媒体课件、光盘。

八、课时简案 5.我给江主席献花

一、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1、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东方之珠”》,同学们知道“东方之珠”指哪儿吗?(香港)

2、你知道有关香港的知识吗?

学生介绍:香港的风景、历史、回归日

3、你知道香港现任行政长官是谁?学习生字“董”记住“董建华”

4、1997年6月30日,江主席等中央领导来到香港和英方政府举行交接仪式,在香港的启德机场,中央代表团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香港的一位少先队员姜咪咪(板书:姜咪咪)代表香港青少年给江主席献花(板书:给江主席献花),事后姜咪咪写下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作文《我给江主席献花》。(板书:我)

5、读课题,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教师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请你按照“冒雨等待”、“激动献花”、“幸福忘不了”给课文分段。

2、学生自学,教师置身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3、全班交流。各组发表意见,主要说说小组内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想解决吗。

4、继续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愿选择课文片断读,其他同学说说听了全文有什么感想。

2、学生发言。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毯、频、董”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争取做到有感情朗读。

2、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观看录像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人们特别是姜咪咪的心情?(板书:激动万分、无比兴奋、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幸福)

3、观看录象,展现香港回归的过程。

教师语言导入:1897年到199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香港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受欺凌。今天,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多么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激动,让我们和香港人民一起来体会。

4、观看后,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自学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体会激动、高兴的心情。把能表现香港人民激动兴奋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进行总结。

三、师生对话,深入体会香港人民的思想感情。

1、学习“等待”一部分。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1)师生交流:

秩序井然兴奋激动竟

(2)理解:我捧着准备献给江主席的鲜花,又是兴奋,又是激动,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

a、谁来把“我”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想一想,此时“我”的心情为什么这样高兴、激动?

c、人们仅仅是今天在等待吗?

d、过渡:长久等待了一个世纪,来了,来了,中央代表团的专机出现了,人们的心情更加激动,谁来读。

2、学习“献花”部分

过渡:人们站在红地毯两侧,心情是一样的,他们都在兴奋而激动地等待着江主席的到来,竟顾不得擦去脸上的雨水。盼着,盼着,中央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1)说说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的激动的心情?

(2)理解“沸腾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理解“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a、如果你是香港的百姓,你会怎样说?(展现情景)

b、将自己的感情宣泄表达出来,再有感情地朗读。

c、让我们看看当时欢迎的场面。(中间可以插入录象)

d、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4)理解“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受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如狂、激动万分呢?”

a、请看这些资料: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

1860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以南。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和新界,租期99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b、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触?

c、指导朗读

d、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百年耻辱、自己国家的、怎能)

e、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心情。 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3、学习“忘不了”部分

(1)“我”代表二百万青少年献花,心情更加激动,从哪里可以看出?

(2)理解“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a、体会我的心情:“失散多年”原指什么?现在指什么?“母亲”指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

c、仅仅是“我”感到幸福吗?

读:我、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香港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

d、看录象,体会香港人民的喜悦的心情。

(3)此情此景,我代表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我„„多么幸福啊!

4、总结: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我激动香港回归祖国)

5、延伸:十六大(图片)、澳门、台湾等。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围绕“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出一期手抄报,或开一个主题班会。

6.天安门广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北京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2、提问: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那个广场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呢?

3、板书课题,简介“天安门”。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自读课文: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部分容易读错的生字词,指名读,并且正音,强调“矗、曙、政”等字的读音。

⑵进行重点字词的记忆训练:默写,反馈指导。 “碑”的关键笔画“ノ”,“袖”的偏旁是“衣字旁”,“沸”字右半边的正确笔顺。 ⑶轮读有关生字词,要求读正确;教师范写部分生字,学生描红。 ⑷指名读课文,引导读顺长句,教给停顿方法。

三、多种形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1、轻声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添字,不漏字,读得比较流畅,有一定的速度。

2、小组交流读书情况:组长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组员评议,打分。

3、大组汇报:教师抽读,大家评议,给小组打分。 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并且思考:天安门广场有什么特点?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天安门广场的?

2、小结:①广场上的景物②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③广场清晨升旗和节日的壮观景象

3、再读课文思考,仍要求有一定的速度:由此可见,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段落?怎样分?

4、小结:一(1)二(2-3)三(4)四(5-6)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其余思考:这段讲了什么?

2、讨论:①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②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两个词语是什么?为什么最重要?

3、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初读了课文,你对于天安门广场有着怎样的印象?

2、布置作业:①熟读课文。 ②听写生词。

③完成习字帖,注意间架结构。

④请以“宽广”、或者“壮观”为主题搜集资料,给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同桌交流反馈,进一步强调“袖、博、沸、碑”的正确书写。

3、提问:天安门广场是一座什么样的广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天安门广场的?你愿意就哪一个特点来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

二、讲读课文

2、3自然段

1、指名读

2、3段,思考: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讨论后回答,理清方位)

2、完成课后第四题:出示挂图,指名介绍各个景点的位置。重点理解并且用好文中的方位词“北端、前、两旁、中央、南端”,思考:观察点有变化吗?

3、小声读课文的2自然段,思考:你从哪儿看出天安门的雄伟壮丽?把你认为写出天安门雄伟壮观的语句勾画下来,在你觉得写的好的地方加上着 重号。

4、自由朗读第3段,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⑴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壮观?勾画有关语句。 ⑵广场上有哪些建筑物,他们有什么特点?

5、看图完成练习: 填上合适的词语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2、抓住重点词指导理解: 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⑴“向往”是什么意思?

⑵看图激情,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宣告?训练朗读。

⑶想象广场上的群众,再次体会“无比向往”的含义。

3、齐读第4自然段。

四、讲读

5、6自然段

1、小声读,思考:这两段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的情景? 理清两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①清晨升旗仪式;②节 日之时。

2、再读第5自然段,思考:升旗仪式怎样进行的? 画出最振奋人心的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

3、出示句子:“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提问:你对于这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受来?

4、小声读第6自然段,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把你喜欢的词语、句子勾画下来,向大家介绍你的阅读感受,可以结合自己的想像来谈。

5、朗读交流:谁能把我们带到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评议朗读:你们看见了那热闹的场面了吗?

6、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你能用上它们也描述一段类似的景象吗?

7、出示填空题,指导背诵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1、小结:通过学习,你对天安门广场有了怎样的认识?你想去吗?为什么?

2、出示图片,要求仿照课文第二小节的写法描述图画上的景象,注意方位的顺序,用上我们学过的成语。

7.徐悲鸿励志学画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提问:这是一幅国宝级作品。谁见过,并且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它?

2、谈话:它的作者就是——(板书课题)

3、简介徐悲鸿。提问:还有谁有补充?

4、组织解题:

⑴“励志”是什么意思?通常什么时候需要“励志”?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⑵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经过预习解决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二、 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

⑴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⑵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⑶将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⑴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⑵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3、指导写生字:

⑴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音。 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⑶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自由读,要求比较熟练,有一定速度,读完后思考:徐悲鸿的“志”是什么?他是怎么“励志”的?结果怎样?尝试连起来用一两句连贯、通顺的话说说。

2、默读课文,要求按刚才的归纳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3、小结:一(1-3)二(4-7)三(8)

四、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现在,你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布置作业:①熟读课文。 ②听写词语。

③用一两句连贯通顺的话概括课文 的主要意思。

④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当时中国的世界上地位。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组织反馈。

3、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 细读课文

1、小声读1-3自然段,思考:徐悲鸿留学时发生了什么事?为此,他立下了什么志向?

2、那位外国学生说了什么?⑴这段话有几层意思?⑵哪一句话最使徐悲鸿和我们气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⑶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提问:那么,这个外国学生为什么敢这么说呢?

4、提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

5、徐悲鸿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提问:①“激怒”是什么意思?“激怒”的人会怎么做?②徐悲鸿被激怒了,说明了什么?

③激怒的徐悲鸿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

6、谈话:是呀,徐悲鸿也是这样想的。我想每一个真正有骨气,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都会这么想,这么做的。

7、指导朗读:

8、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 ⑴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与文中原句比较体会。 ⑵指导朗读,

9、默读课文

5、6小节,思考:哪些地方的描写突出了徐悲鸿的“不知疲倦,日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夜奔驰,勇往直前”?分别勾画下来,在边上写出自己的体会。 10 、组织交流。

11、结果呢?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

提问:①这儿的“功夫”指什么?这个词语还有什么意思?②徐悲鸿花了怎样的“功夫”?默读

5、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③联系徐悲鸿想一想,“有心人”又是什么样的人?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话还可以用来形容谁?为什么?

12、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默读第8小节,思考:徐悲鸿取得了哪些成就?

13、讨论归纳

14、出示这次外国学生说的话。 提问:⑴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⑵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通常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⑶外国学生这么说,说明了什么? ⑷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⑸现在,徐悲鸿此时内心可能有什么想法呢?

15、谈话:是呀,只有用事实才能让他们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出示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小结: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

3、4题。(3)为“真正的中国人”主体班会搜集资料。

8.虎门销烟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及时代背景

1、出示林则徐画像,提问:他是谁?他曾经作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2、板书课题。

3、解题:⑴出示地图,介绍虎门的位置。

⑵圈点“烟”指什么?“销烟”又是什么意思?

⑶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呢? (教师相机介绍鸦片的危害,及十八世纪中国深受此毒害的境况。尽量让学生介绍)

⑷你对林则徐还有什么了解?简介人物。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检查预习:(1)在预习中,你了解到什么?给

大家汇报一下。 (2)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 的问题?

教师整理问题归类,并且板书。

3、学生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4、读后讨论:帮助理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经过。

5、再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指名领读齐读。 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⑵正音,重点强调“寨、渣”读准翘舌音;“分、担、缴、侮”读准声调。 ⑶这些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你怎样记住他? (提示“讯、泄、侮”的笔顺写正确,“抛”字结构要匀称。) ⑷尝试听写,并检查反馈。

⑸在这些词语中,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⑹齐读生字词。

7、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准。

8、易错之处,集体纠正

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在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销烟”的经过?其他小节又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3、小结分段方法:

(一)

1(二)

2(三)3—

5(四)6或

(一)1

(二)2—5

(三)6 (学生说清理由,两种方法都可以)

四、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布置作业:①听写生词; ②熟读课文;

③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词。

2、集体反馈。

3、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1、谈话:那一天,虎门寨是怎样一个情景?带着问题小声读第2小节,思考: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2、再读课文,思考: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在那里?把你认为描写得不同寻常的语句勾画下来,并批注体会。

3、讨论:①体会人多:“水泄不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侧„„另一侧„„”相机理解“水泄不通”的意思。②体会场面庄重:“彩旗林立,文武官员,外国商人都来了。”相机理解“林立”的意思。③提问:人们都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的呢?

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朗读课文,展现这壮观场面。

5、讲读3—5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这几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哪一段最具体? ⑵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节讲了哪几个意思?练习分层。 ⑶小结:第一层:下令硝烟。第二层“销烟”经过。 ① 学习第一层(1—3句)

a、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气势,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b、朗读,读出气势。

② 学习第二层(4—5句)

a、边读边归纳:林则徐是怎样硝烟的?尝试用词语列出小标题。

b、思考:从“撒盐抛烟、到石灰”描写细致,不但毫不凌乱,而且使人一看就知道,为什么?标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c、你能试着用这样的词介绍一件步骤比较复杂的事情吗? D、指导朗读第二层,读中感受这些词的好处。 ⑷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当时 的场景。

①提问: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②默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人们的心情怎样?由此可见,老百姓对销烟的态度是什么?你知道是为什么? ③指导朗读,体会人们的心情。 ⑷自读第五自然段,标出数量词,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销烟时间长,数量多,战果辉煌。) ⑸出示句子:“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 提问:①这是什么样的一幅场景?②对于老百姓而言,卷走的仅仅是烟渣吗?③想像一下,那些外国鸦片贩子此时的脸色怎样?④你的感觉呢? ⑹齐读,体会。

6、讲读首尾两段。

⑴谁来为我们读读最后一小节? ⑵采访:你读了有什么感觉?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⑶哪些词语读了最让你感到兴奋?为什么?

⑷默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说“值得纪念”? ⑸指导朗读,体会。

三、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布置作业:①听写生词。

习作2

一、导阅读例文,小结写法。

1、自读例文1,思考:这篇习作是围绕小作者的一个什么特点写的?用什么材料来反映的?

2、再读例文, 了解突出特点,作者详细写了自己的什么?

3、提问::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秘诀”?

4、小结::要围绕一个特点选材,要抓住动作描写,突出自己的这个特点。

5、再读例文2,思考:这篇例文的作者所写的是自己的什么特点?用什么事例来反映的?

6、小结:在写作时,要使自己的特点突出,就要选择典型的、能反映自己这个特点的材料。还要抓住细节描写,尤其要写出自己使怎么做的,这样会使特点更加突出。

二.指导选材

1、示:上节课,我们开了《夸夸我身边的小能人》的交流会,你觉得自己最突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出的特点是什么?当时有哪些同学说的是你?是怎么说的?说了些什么?选择一个特点,围绕这个特点选材,确定写哪个典型材料?现在考虑一下自己的作文思路吧。

2、织交流。

3、示: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启示?修改你的提纲。

三、进行习作

1、 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习作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修改。

二、小结

1、小结此次习作的大致情况。

2、表扬此次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 优秀片断。

3、总结此次习作的主要问题。

三、指导修改

1、出示一篇有共性问题的习作,并且出示讨论题: (1)这一篇习作与刚才的习作比,存在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可以怎样解决?

(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修改?

2、组织交流。

3、提问:(1)从刚才的讨论中,你有什么启示? (2)你觉得自己的习作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改?

4、要求同桌交流互提修改意见。

四、尝试修改

练习2

一、指导学生学习清楚地介绍。

1、指名读书上”开学了”这一段训练要求,思考:要是让你说,你会怎样说?

2、组织交流,指名评议:你觉得他介绍得清楚吗?你能根据他的介绍想象出他家的走法吗?

3、出示小芳的作业,思考:我们都没有去过小芳家,你现在能根据小芳的介绍想像小芳家的走法吗?

4、再读书上的介绍,思考讨论:

①小芳的介绍并不复杂,但是我们一看就明白了,她为什么能让我们这么清楚呢?把小芳介绍中的关键词标注出来。 ②这都是一些什么词语?

③由此可见,要想介绍清楚,要注意一些什么?

6、学习运用:刚才我们围绕“怎样清楚地介绍自己家地走法”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再来尝试着说一说。 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二、训练学生尝试画出路线图

1、布置自学:请大家先仔细看小芳的路线图,然后把刚才的介绍给同桌听,让同桌按要求画出路线图

2、组织交流。

3、提问:要这么清楚地画出路线图,要注意什么?

三、交流资料

1、谈话:课前,我们请大家搜集了自己家地名地来历及变迁。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交流交流。

2、组织交流。

四、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①预习成语。 ②小练笔:《欢迎你到我家来》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学习清楚地介绍。

1、指名读书上”开学了”这一段训练要求,思考:要是让你说,你会怎样说?

2、组织交流,指名评议:你觉得他介绍得清楚吗?你能根据他的介绍想象出他家的走法吗?

3、出示小芳的作业,思考:我们都没有去过小芳家,你现在能根据小芳的介绍想像小芳家的走法吗?

4、再读书上的介绍,思考讨论:

①小芳的介绍并不复杂,但是我们一看就明白了,她为什么能让我们这么清楚呢?把小芳介绍中的关键词标注出来。 ②这都是一些什么词语?

③由此可见,要想介绍清楚,要注意一些什么?

6、学习运用:刚才我们围绕“怎样清楚地介绍自己家地走法”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再来尝试着说一说。

二、训练学生尝试画出路线图

1、布置自学:请大家先仔细看小芳的路线图,然后把刚才的介绍给同桌听,让同桌按要求画出路线图

2、组织交流。

3、提问:要这么清楚地画出路线图,要注意什么?

三、交流资料

1、谈话:课前,我们请大家搜集了自己家地名地来历及变迁。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交流交流。

2、组织交流。 射阳县实验小学

集体备课

四、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①预习成语。 ②小练笔:《欢迎你到我家来》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练习表演。

1、谈话: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朋友第一次与你的家人见面,你总会向他们做介绍吧。一般你会怎么做呢?

2、谈话:我们先来表演一个小节目。

师谈话:现在我不是你们的老师,而是你们的妈妈。谁想做我的儿子或女儿? 我来试一试这位小演员怎么样?

师:叫我一声。哎,你后面的人是谁呀?

2、师:请同学评议一下,这位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3、师:想听听妈妈的想法吗?(教师介绍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应该是要博得父母的好感,所以,应该多介绍她的优点,表达自己的好感,语言可以有一些感染力。)

4、过渡:看,介绍原来也有这样的学问呢!

二、小组合作,学会赞美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表演。

2、大组交流。

3、小结:介绍不但要多介绍好朋友的优点,关键还要真诚。

三、小结

1、小结: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小练笔《我的朋友》

上一篇:申请转正工作小结简短下一篇:申请行政许可所需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