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得哪些伟大成就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取得哪些伟大成就

1、建国至今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答:(1①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联系;④促成了万隆会议的圆满结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⑤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④1972年中日建交;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90年代:①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②港澳回归,“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实践; (42001年10月,中国承办了APEC;②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

2答:①最主要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制定了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④新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⑥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3、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二篇:新中国取得的成就

中国所受的屈辱

一.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三.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四.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五.北京条约1860年俄国至19世纪80年代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六.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七.马关条约 1895年4月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九.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1.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2.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3.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4.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5.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6.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7.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8.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9.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10.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11.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12.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13.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14.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15.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 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16.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17.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8.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19.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20.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21.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22.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23.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24.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25.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26.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27.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28.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

29.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 30.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

31.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新中国取得的成就

1、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研制成功

2、我国第一架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研制成功

3、第一辆高级轿车在长春研制成功

4、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5、人民大会堂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物落成

6、很重要的,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抗美援朝、

8、两弹一星

9、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10、三峡大坝、

11、青藏铁路、

12、收回香港和澳门、

13、神舟飞船、嫦娥一号、

14、2006年起全面停征农业税、

15、申奥成功

16、收复香港澳门

第三篇:近五年中国取得的成就

从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外交成就(外交方面)

3月8日上午,王毅外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总结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王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篇章,有三个鲜明特征:先进性、开拓性、稳定性。)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全面总结前一年我国各领域的工作成绩,提出新一年的发展计划。外交领域同样如此。从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可以切实看到中国外交的新气象、新格局、新航程。

(五年来,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多边外交等稳中有进,一系列主场外交有声有色。从2013年发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到2014年北京APEC会议、2016年G20杭州峰会,再到将于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际社会日益看到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自贸区由上海扩展到广东、天津、福建,仅2016年就新增七个,还开设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一系列成就彰显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年提高,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所做的贡献也越来越为世界瞩目。)

【2016年中国外交成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同主要大国协调合作得到加强,同周边国家全面合作持续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深化,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联系更加密切。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核安全峰会、联大系列高级别会议、亚欧首脑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

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经济外交、人文交流成果丰硕。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进行战略对接,务实合作。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深港通开启。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措施,新设12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进出口逐步回稳。推广上海等自贸实验区改革创新成果,新设七个自贸实验区。除少数实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领域外,外商外资企业设立变更一律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实际利用外资一千三百多亿元,继续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摘自《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中国外交成就】

全方位外交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气候变化大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世界经济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欧领导人会晤,启动中拉论坛。同主要大国关系取得新进展,同周边国家务实合作深入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拓展,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关系全面加强,经济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努力稳定对外贸易,调整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出口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外商投资限制性条目减少一半,95%以上实行备案管理,实际使用外资1263亿美元,增长5.6%。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80亿美元,增长14.7%。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投入运营。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现,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加快,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摘自《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中国外交成就】

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亚欧首脑会议、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建立和国际规则制定。大国外交稳中有进,周边外交呈现新局面,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新进展,经济外交成果显著。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我们与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稳定出口,增加进口,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提升。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与利用外资并驾齐驱。中国与冰岛、瑞士自贸区启动实施,中韩、中澳自贸区完成实质性谈判。铁路、电力、油气、通信等领域对外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中国装备正大步走向世界。(摘自《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中国外交成就】

2013年是我国外交工作开创新局的一年。习近平主席等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活动,访问一系列国家,取得丰硕成果。周边外交工作进入新阶段。经济外交取得新进展。同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同主要大国关系在互动中稳定发展,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及热点问题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我国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我们推动开放向深度拓展。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瑞士、冰岛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改善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管服务。成功应对光伏“双反”等重大贸易摩擦。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对外投资大幅增加,出境旅游近亿人次。开放的持续推进,扩大了发展的新空间。(摘自《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中国外交成就】

全方位外交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我们积极推进同各大国关系,加强与周边邻国的互利合作关系,顺利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发展,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推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出台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2%,从世界第三位提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国际市场份额比2007年提高2个多百分点,进出口结构优化,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528亿美元,利用外资的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7年的24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72亿美元,年均增长25.5%,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对外开放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和职工收入,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砥砺奋进的五年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喜人(经济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加快,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产品新服务快速成长,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为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进程曲折艰难。面对比以往更加复杂混沌的情况,我国坚持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并重,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导向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投资消费促进政策的关键作用,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其一,2013年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2013年至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8.5个百分点。

其二,就业物价形势稳定。2013年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农民工总量年均增长1.8%。价格涨势温和,2013年至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0%。

其三,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超过3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在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2014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了53.1%。

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2014年消费率提高到了51.2%,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50.2%。

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2014年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48.9%。

从城乡区域结构看,城乡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三)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 从经济实力看,早在2014年,我国GDP总量已达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为13.4%,牢牢占据世界第二位。

从产业竞争力看,2016年我国制造业产值连续上升,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已达25%,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科技创新更是独占鳌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明显加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逐步健全,有效激发了社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明显,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从科技实力看,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科技人员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从设施看,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G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从国际竞争力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3年起稳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自2012年起稳居世界第三位。

(四)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72,比2012年下降0.16。

同时,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比2012年增加4255元,年均名义增长7.4%。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比2012年提高2.0、0.7和1.3个百分点。

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2016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27.7辆,比2013年增长63.9%;国内旅游人数44.4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50.2%;精准扶贫显著,平均每年减贫近14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比2012年下降5.7个百分点。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实际年均增长10.7%,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快2.7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大力完善支持政策,积极调整监管方式,努力强化支撑保障,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引导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壮大,有效地促进了新动能的茁壮成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增长动能减弱等多重困难,要突破传统发展方式面临的瓶颈制约,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下阶段,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强化改革创新,以改革增强发展动力,以创新厚植发展优势,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向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 美丽中国新篇章——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

(一)全面补齐生态文明短板

2015年,大兴安岭、长白山脉、小兴安岭等重点国有林区停伐,宣告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迈向终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修复陆生生态,还人间以绿色。五年来,我国年均新增造林超过9000万亩。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退耕还湿20万亩,118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沙化土地零增长的奋斗目标,联合国环境署盛赞中国是全球沙漠治理的典范。

大气污染治理,还天空以蓝色。与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3%、长三角区域下降31.3%、珠三角区域下降31.9%。万元GDP能耗从2012年0.83吨标准煤下降到2016年0.68吨标准煤。

修复水生生态,还生命以家园。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防治水土流失,还大地以根基。五年来,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保护野生动物,还自然以和谐。五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设立。

(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践不断涌现,为每条河流配备“河长”,生态环保惠民工程成为投资重点,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生态立县,建设生态乡村,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五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做出“绿色贡献”。2015年12月,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这一历史性文件,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安排。中国不仅是达成协定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坚定的履约国。

今年9月,在内蒙古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在中国的推动下形成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中国将为沿线国家提供学习基地,搭建交流平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贡献中国的解决方案。”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

(三)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

五年来,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中国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框架。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

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空前。压减燃煤、淘汰黄标车、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察„„一系列的环保重拳出击。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例如,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环保问责风暴在各地掀起——

2015年底,中央环保督察巡视从河北省开始,不到两年已覆盖全国23个省份。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对16个省份的6000余人问责。

2017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

2017年,中央环保督查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截至9月4日,第四批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完成对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等省(区)的下沉督察任务,已约谈2914人,问责4129人。

为了更好地让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实处,我国已经开始建立环保督查工作机制,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求,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正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

第四篇:中国近十年取得的重大成就

科学技术创新要想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积极探索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新道路,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攻方向在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第一,抓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以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技术,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符合低碳、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化体系,走一条低污染、少消耗、高效益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大力开发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推进洁净煤技术、复杂油气开发技术等转化应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资源利用水平,支撑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着力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结构向合理、安全、清洁的方向发展。

第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掌握区域(全球)性自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扎实推进污染治理和废物可再生利用科学技术,在治沙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成效显著;积极推进生态治理科技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过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总之,近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才刚刚开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反腐败斗争的伟大胜利

“加强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研讨会论文

编号:23

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反腐败斗争的伟大胜利

——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率领全党开展反腐倡廉实践的理论思考

黄士良

总政《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回答解决各种现实思想问题,澄清种种模糊认识。”落实《决定》的要求,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住难点热点问题,作出具有说服力的回答是重要一下。当前,部队官兵中存在的认识问题较多。其中,对中国共产党能否取得反腐败斗争胜利的信心问题更为突出,且更具全局性。它直接关系到广大官兵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党的领导和国家前途的信心。本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坚持不懈地不甘落后以腐倡廉的实践为依据,力求对之作出冷静的理性思考,得出实事求是的正确结论。给广大官兵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认识,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以启示。

一、毛泽东领导全党迈出了执政党反腐败的奠基性一步

廉洁政治、反腐防变始终是共产党人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早在中国革命将不可逆转地走向胜利的进程中,毛泽东就对党在反正后如何防范权力的腐败,经受住执政掌权的考验,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作了深入的思考。

延安整风时,他就要求全党干部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以借鉴历史经验,警示全党“不当李自成”,跳出历史性的周期率。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面对黄炎培先生关于如何跳出周期率的发问,毛泽东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这条路就是民主。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进一步告诫全党,警惕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并提议党中央作出了防止资产阶级腐蚀和反对突出个人的六条规定。进京的时候,他把进北京当作一场赴考,深情地对其他领导同志讲,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一定要考个好成绩。进京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严格遵守党的规定,坚持勤政为民。在他们的副食下, 全党形成了勤政廉政的一代新风,使党和新生的政权迅速赢得人心。与此同时,毛泽东率领全党设计的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法的提出,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强调,也都具有防止政权变质的深谋远虑。

随着党执政掌权时间的推移,面对党内日益滋长着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如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追求享乐、以权谋私、铺张浪费、贪污受贿等。毛泽东一面及时提醒全党“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另一方面,在面临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的繁重任务,仍然领导全党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在1954年到1956年这段时间内,全党连续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具有明显反对腐败,防止腐化的整风运动。在全社会进行了以“三反”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紧接着又进行“五反”运动。在整风和“三反”、“五反”运动中,坚持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抓起,坚决惩处了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代表的居于高位的贪污腐化分子,以教育挽救广大的干部。

随着形势的发展,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呈滋长趋势。对此,毛泽东深恶习痛绝。他对党内突出的官僚主义现象,进行曲了反复尖锐的批评,并把腐败和官僚主义联系起来。与此同时,毛泽东在自己的实践中和同苏联的“反修”论战中,也产生了一种现实的危机感,如何在中国共产党内“防修反修”,越来越成为他思考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愈来愈被提到紧迫的议事日程上采取了一系列坚决的措施。由于如何切实有效地防止执政党的腐败变质问题是个全新的历史性课题,因此,在他所采取的措施上,深深地打上了历史局限性的烙印。他试图用平均主义来否定等级权利,否定干部的特殊利益,以保持干部同群众的联系;“文化在革命”之初,他提出了“五七”指示,试图以工农商学兵各以本行为主兼学别样来消灭分工,实行平均主义。他借鉴过去的经验,以强大的群众运动,给予党内的腐败问题最坚决彻底的打击。在“文革”中不惜让大批干部靠边站,让群众批斗当权派,其反腐败决心之坚、气魄之大,为古今中外所仅见。然而,由于他没有找到反腐败的正确途径,也因此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但是,毛泽东领导全党坚定不移地不甘落后以腐败斗争给我们的启示同样是深刻的。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从执政的第一天起,就把反腐防变,建立廉洁政治,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来抓,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人民对人民政权地极端负责的党。他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制度,奠定了党继续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实的制度基础,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他晚年提出的“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虽然提法不尽正确,但在本质上还是防止政权变质。他最终使用阶级斗争、群众观点运动的方式来解决党内的腐败问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偏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带来了巨大的缺憾。但毛泽东看到了腐败的危险性和解决腐败的艰巨生,致力于反对党内腐败现象的坚定性,不能说是错误的。他提出探索并努力实践去解决这一问题,充分体现了一个人民领袖的历史责任感。他的立足点是站在人民一边,是为维护和巩固由人民在革命斗争中获得的属于人民的权力。

第三,毛泽东的建国初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中形成的一些经验和理论在不少方面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晚年留学生下的一些深刻教训,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为我们党正确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指引了方向。

二、邓小平领导全党步入了反腐败斗争的正确轨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历史方位上,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邓小平对加强执政党的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许多独具慧眼的思想、理论、观点,把反腐败斗争引入了正确的标本兼治的轨道。

第一,把反腐败斗争置于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加以透视,使反腐败斗争同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结合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处在推进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确保政治稳定全方位立体性的变革之中。在这复杂、艰巨、繁重的社会变革面前,党内一些干部中出现了顾此失彼,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致使党内的腐败现象呈蔓延之势对此,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一手抓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政治腐败”。这意味着,一方面要看到在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比较容易诱发,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中出现腐败望洋兴叹因噎废食,也不能用传统的标准马一些符合社会发展的新事物视为腐败现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吕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另一方面,也必须把惩治腐败放到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将改革、发展、稳定与反腐败统一起来,不能偏废。只有惩治腐败取得成效,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社会的发展进步,政治的稳定。因此,也必须坚持反腐败斗争不动摇。这是邓小平反腐败理论的制高点,也是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认识的新境界。它既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给了反腐败斗争以正确定位;既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又坚持了反腐败斗争不动摇。

第二,深刻认识产生腐败的原因,找到一条反腐败既要综合治理,又要抓住关键治本,不搞群众运动的正确途径。

腐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整治它,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对此,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对腐败的综合治理。他领导全党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加强党的建设和法制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都深含反腐倡廉的精神,渗透着综合治理的战略意图。

综合治理,又首先在治本。腐败活动的核心因素是公共权力的非公有运用。因此,加强对权力运用的规范、制约和监督是关键。抓住产生腐败的关键。抓住产生腐败的关键治本,探索一条不搞群众运动,依靠加强教育、法制和完善制度来防腐反腐的新路,科学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是邓小平的创造性贡献。

首先,提出不管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是反腐败,都不要搞运动。这是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避免重犯历史性错误的果断决定。一是搞政治运动不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容易冲击甚至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覆辙;二是搞政治运动容易重犯“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政治运动的错误,造成冤假错案和严重的后遗症;三是搞政治运动容易被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四是反对腐败是长期的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搞一次政治运动就可以解决;五是,群众运动代替不了建制立法的进行,而群众运动给以权谋私的心理威慑,毕竟是暂时的,运动一过,以权谋私便会故态萌发甚至变本加厉。群众运动是以领导人的意志而发动,也可因领导人意志改变而改变,有它的主观随意性,领先群众运动反腐败是靠不住的。当然反腐败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依靠群众是必须的。但是,依靠群众绝不意味着就是要搞群众运动。

其次,提出反腐败要依靠教育和法制。邓小平在回答美国客人提出的关于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问题指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教育重在防,法律重在惩戒,两者不可偏废。但就惩治腐败而言,法制更有威力。邓小平强调,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靠法制靠得住些。”这就是说,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肃贪、倡廉、治腐才真正靠得住。

再次,提出反腐倡廉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搞特权,特殊化等问题,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综上可见,与毛泽东用阶级斗争、群众运动强力压制以权谋私现象不同,邓小平领导全党走的是一条以经济建设者为中心,不搞群众运动,依靠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和制度建设的么腐败斗争新路。

第三、努力立法建制,加强对权力运用折规范、制约和监督。

沿着上述思想轨迹,邓小平领导全党加快了建法立法,建规立章的步伐。并要求全党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腐败案件该受处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同时要求建立一套制度,“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用权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在制度建设上,邓小平领导全党对现行制度中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努力在政治体制内部建立一套机制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首先是建立党内监督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党内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党内违法乱纪现象进行监督处理;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又建立了国家监察部,这一行政监督部门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健全了我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其次建立群众举报上访的监督制度,让群众直接参与到反腐败的活动中来。再次,为了保证政治生活主体的廉洁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行了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聘、任免、考核、奖惩、弹劾、轮换制度,推广实行公务员制度等。邓小平领导全党在新时期加强反腐倡廉的理论和实践是创造性的,是对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开展反腐败斗争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当然,在这一时期也再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斗争正沿着科学的轨道有力推进,另一方面,一些腐败分子格外猖獗,一些腐败现象呈现蔓延趋势。由此,使一些同志产生了模糊认识。对此,有必要作出客观的理性分析。本文将一述现象称之为是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

一是我国处在一个体制转换的阶段。处在这转型起步的中国社会,一方面,各种矛盾都暴露出来,利益分化,价值观念混凝土乱,各种社会力量都力图创造实现自己利益的条件,这就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另一方面,权威处于转型之中,一些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政府对社会调控功能弱化,这就又难于抑制腐败。

二是我国处在加强民主、法制、监督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它没有也不可能给中国社会留下民主、法制、监督的传统。建成国以后开始的这方面建设,到十年“文革”又遭到全面的破坏.这决定了一些人手中的权力容易腐败在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反腐败任务格外沉重,消除腐败要走过十分艰难的路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党全力于改革,努力加快我国的民主化、制度化建设,以形成对政治权力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但是民主化建设者是一个过程,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自觉运用民主权力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法制建设同样如此。作为起步阶段,一方面立法任务十分繁重,也因此难于做到一下子形成系统、配套、密封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法还有一个能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问题。这要有待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知法、懂法、遵法、守法、执法观念的普遍提高和增强。更何况在这一阶段,法律的执行还是很容易受到权大于法的干扰。由此,在这一阶段,群众运动的威慑力没有了,而民主、法制、监督又不能及时正确到位,力度又不够,一些腐败分子乘机疯狂。

三是我国处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急剧变化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变化,经济观念渐渐占了上风,消费型、享乐型的生活方式开始介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开始蔓延。原有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渐渐淡化,而新的理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又未形成和巩固。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道德取向,道德的内约力严重削弱,权力腐败现象也因此滋长。

四是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步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按照这个理论进行体制改革,其重大意义怎样评价都不过分。但在起步阶段,由于传统体制仍然存在,在权力尚未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一些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以权谋私活动,导致权钱交易现象蔓延滋长。在起阶段,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教育干部和群众接受并推进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完全有必要。但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分析教育不够,以致于有的把市场经济庸俗化,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大家都经商。于是党政军民学社会各界纷纷经商下海,各种以寻租为目的有权力背景的翻牌公司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而在价格双轨制下,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经济行为边界不清,这就给防范、惩治犯罪活动带来极大难度。在全民经商中,一些司法、执法机关也卷入寻租活动。这又使现有法律的惩戒功能大打折扣。这就形成了这一阶段,我国制定的法律之多是建国以不从未有过的,而犯罪人数之众,违法行为之恶劣也是建国以不罕见的特殊现象。

总之,这一阶段腐败问题的严重性,是腐败分子利用我们国家处在转型阶段的猖狂一跳。但同时也预示着,沿着邓小平的理论继续前进,腐败面临的更多的将是风险。

三、江泽民领导全党把反腐败斗争推进到了全面深入的新阶段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也把党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引向深入,并在新的实践中,把反腐败斗争推进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一,对反腐败斗争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不,江泽民对全党开展反腐败斗争提出了十分明确具体的要求。他要求各级党委必须从战略和佤的高度,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要求全党头脑务心清醒,旗帜务必鲜明,态度务必坚定,工作务必锲而不舍;要求全不必须把觉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列入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同经济工作和其它业务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统一考核。

第二,形成了一套比较成型的反腐败斗争方略。例如,形成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反腐败斗争同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结合起来,领先自身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抵御资产阶级和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努力把消极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 的反腐败斗争的科学思路。探索总结了“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的带规律性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反腐倡谦的领导机制,即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直辖市,稆方面密切协作,形成合力。还建立了党风廉政工作责任制,明确领导班子集体和个人对党风廉政工作应负的责任。确定了反腐败斗争既要坚决又要持久,并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本方针等等。

第三,开展党性党风教育更加注重实效。目前下在全党范围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就是典型一例。这次教育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次生要探索。它立足于学习提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切实端正学风,把理论武装同整顿思想、改进作风、弘扬正气紧密结合起来。这次学习整顿,把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斗争作为中心下环节。它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正确原则,采取“自己找、上边点、群众提、互相帮”的方法,切实达到坚持趔、修正错误、弥补不足不断进步的目的。这次学习整顿,着眼于解决问题。通过教育整顿,真正使全党在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转变。这次教育整顿,对于全体党员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思想水平,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牢记滨宗旨,发扬党优良传统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众、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第四,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加大,对党内的腐败现象形成了有力的威慑。十三届四全会以来,江泽民领导全党对党内的腐败现象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努力取得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成果。一方面对群众反映大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集中打击。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特别是查办发生在党政领导机关和司法部门、行政热潮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中的案件,贪污严惩腐败分子特别是高层腐败分子。

第五,改革不断深化,治本步伐加快。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全方位的系统改革步伐明显加快。通过深化改革,消除旧体制的弊端,在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努力消除可能导致腐败生的因素,减少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加强对腐败的防范。例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进行两种价格、两种利率的并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防止和消除“寻租”活动,减少权钱交易产生的条件;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机制,抑制市场经济的弱点和消极因素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努力采取措施,逐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减少和防止诱发腐败现象的因素;果断地停止政法机关和军队、武警部队的经商活动,消除专政机关产生腐败的重要水龙头;加强制度建设和廉政立法工作,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法可依;强化监督机制,啬对权力监督制约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啬 了反腐败斗争的实效。

当然,我们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干部人事共和国的跑官要官,公务活动中的行贿受贿,公款消费中的挥霍浪费,经济领域中的以权侵吞国家资财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腐败现象及不正之风还比较突出。这说明,要真正把戏们党内的腐败问题减少到最低程度,俄国学十分繁重。但是,经过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水懈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在权力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发展;经过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艰辛探索和之前践,我们党反腐败的理论越来越系统,方略越来越科学切实可行,标本兼治的思想越来越清晰,措施越来越具体有力;经过深化改革、加快建制立法、不断加大教育和打击力度,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将越来越丧失,权力的运用将越来越得到规范、监督和制约。与之相应,搞腐败的路将越走越窄,风险将越来大。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正全力创造着各种条件向腐败这个政治体上的“痼疾”紧逼上梁山,腐败分子在觉无藏身之地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黄士良

党史教研室副教授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上一篇: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简介下一篇: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