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物业管理条例

2022-08-18

第一篇:廊坊市物业管理条例

廊坊市 社会管理创新

香河突出民生、社保、平安创建关键节点 创

新社会管理

发表时间:2011-06-2

2 来源:香河县文明办

近年来,我县在依托良好区位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牢牢抓住民生事业、社会保障、平安创建三个关键节点,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百姓安居乐业,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立足于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均衡现状,香河县结合实际,对症改革,不断加快各项事业发展。在教育上不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一巩固、一倾斜、一提高”,积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在卫生事业上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投资近2亿元对三家县级医院进行升级改造,全部达到县级三甲医院水平;投资26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投资1300万元,在全县300个村街统筹规划建设了245个标准化卫生室,确保群众就近就医,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不断拓宽城乡居民就业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0.8%以下,努力实现强县富民。针对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积极开发交通协管员、治安协管员、卫生保洁、环境绿化、保安后勤等公益性岗位。去年以来,先后安排500余名城乡困难居民就业,有效解决了弱势群体就业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香河县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着力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普惠群众。努力提高基本保障能力,持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工作,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目前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累计达到15925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达到172家20311人;全县有6211户11826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10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500元,覆盖面及保障水平均居于全市、全省前列。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投资2.3亿元,新建经济适用房425套、廉租房196套。连续三年实施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累计投资726万元,对704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进行了维修改造。加强弱势群体救助,将1.1万名困难群众由财政出资纳入城乡医保范畴,并建立定点医院,为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提供方便。投资1500余万元建设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救助站等,全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5%。

香河县还以构筑“大防控”格局、完善大调解体系为主线,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在大发展中实现大稳定。全面加强社会面控制,围绕构筑“打、防、控”一体化格局,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势,适时组织各种严打行动;连续开展侦破命案、“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高压态势。注重矛盾纠纷中排查化解,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信访稳定工作的着力点,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立体排调网络。创新社会管控机制方法。从县直相关部门中抽调49名精干力量组建流管办,在各镇区、街道办设立流管站;按照流动人口“一人、一证、一表”和出租房屋“一宗、一证、一表”要求,全面采集、掌握暂住人口相关信息,并录入微机电子信息系统。投资180万元,研发居民信息分布软件,将全县31万居民和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全部录入微机,制作了调节电子档案,涵盖矛盾纠纷、常住人口、重点部位等信息,成为各类社会管理工作的“数据库”,决策指挥的“参谋部”和维护稳定的“作战图”,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张洎 焦为)

优化社会管理格局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CCTV.com

2011年10月10日 15:2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廊坊日报

[内容速览]

从关系群众利益的“小处”着眼,从关心群众冷暖的“小事”做起,从造成群众不满的“小节”改起;“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廊坊市倾力打造京畿平安“护城河”

从关系群众利益的“小处”着眼,从关心群众冷暖的“小事”做起,从造成群众不满的“小节”改起;“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近年来,我市把加强和创新“三小三大”社会管理工作作为战略任务,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市“十二五”规划,在全市普遍实行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将各项任务逐一分解细化,采取项目化管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成效显著。

近日,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赵世洪在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首都“护城河”作用,加强以社会公共治理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社会治安环境最优、信访工作最好、群众安全感最强的和谐之城。

优化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关键是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基础工作。我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发挥村民和社区自治组织作用,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调解志愿者协会等群众组织,搭建依靠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平台。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共有社会组织411个,其中社团26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2家。各县(市、区)还把发展各类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工作的重点,从数量上看,行业协会占社团总数的47%。这些组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的社会组织体系。

完善维稳防控体系。我市进一步深化“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排调组织作用,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今年以来,广阳区法院大胆创新,推出周六集体接访新举措,已累计接待来访群众270人次,截至8月底,信访投诉举报案件数量大幅降低,中院转办、交办信访件较去年同期下降近五成,大多数问题就地解决,并化解了一批信访老案,赢得了群众满意。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措施,提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好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和整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反恐处突队伍建设和实战演练,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解决各类信访问题。围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这一重点,变上访为下访,理旧案、清重案、防新案,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市、县两级党委成立群众工作部,加强对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的领导。提升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和联合接访中心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乡镇、村街群众工作站、室,为群众提供高质量一站式服务。做好团结、教育、宣传、发动群众各项工作,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解决好信访难题。严格执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等工作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信访问题,严防产生新的积案。

廊坊市努力发挥民政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2011-07-27

廊坊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蔚生

民政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的社会管理职能,在建设社会组织,加强基层自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管理社会事务方面担负多项基础工作任务。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保定考察期间的讲话精神为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构筑普惠型民生“安全网”。

一、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在解决民生上取得新突破

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民生是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民政所承担的民生保障任务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和内涵高度统一。

(一)在保障机制建设上求“新”。根据工作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大了政策理论研究力度,起草了《廊坊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重新修订了《廊坊市孤儿救助办法》、《廊坊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率先在全省研究出台了《廊坊市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暂行办法》、《廊坊市关于开展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廊坊市关于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意见》,建立起了民生保障的新机制,形成了新举措。

(二)在社会救助标准上求“高”。今年以来,根据物价波动情况和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提高了各项社会救助标准,其中,城镇低保标准由月人均260元提高到了302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1180元提高到了1420元;孤儿救助标准由月人均300元提高到了600元,孤残儿童达到1000元;五保供养标准由年人均2800元提高到了3600元;医疗救助标准由次均1万元提高到了2万元。

(三)在救助覆盖范围上求“全”。随着救助范围的不断拓展,民政基层服务对象逐步扩展到了孤老、孤残、孤儿、低保、五保、贫困生、灾贫户、患病困难群体、低保边缘群体、临时困难群体,流浪型困难群体。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下拨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38亿元,保障城乡低保户6.62万户、14.34万人;供养和托管五保对象及城乡老年人6125人;救助孤残儿童827名;实施医疗救助3271人次,资助12.1万名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100%,城镇低保对象免费参加了新居民医保;保障各类困难优抚对象2400多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70人次,基本涵盖了各类社会救助对象,救助制度覆盖城乡,实现了城乡衔接,应保尽保,应救必救。

(四)在服务设施建设上求“实”。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基层民众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在设施建设上,从满足社会需求实际出发,本着实际、实用、适用的原则,全面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止到目前,我市已建成农村敬老院及民政事业服务中心48所、建成老年公寓17所、总服务床位1.06万张;建成市级社会福利院1所、市级救助管理中心1所、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所;有规范化达标婚姻登记处11个;殡仪馆11个;光荣院10所、孤儿爱心家园10所,各服务设施全部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建设标准,部分服务设施达到了国家级规范化建设标准。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在维护民权上取得新突破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城乡社区是实施基层社会管理的最基本载体,今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着力加强城乡社会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努力破解制约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今年以来,将社区基础用房建设纳入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和新民居改造、村改居工程,继续加大社区基础工作用房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廊坊市区84个社区中,共有50个社区工作用房达到300平米以上标准,其中1000平米以上2个,500平米以上13个,300-500平米35个;地处老城区,条件简陋的老旧社区,分别采取租赁、借用等方式,全部达到100平方米以上标准,基本满足居委会日常办公需要,在建设上均达到了设计、规划、标识的“三统一”标准。

(二)破解工作队伍建设的瓶颈。为了进一步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居委会力量,研究出台了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了“一宽二严三高”的社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模式。同时,加大了人才培训力度。目前,市辖区社区工作人员达到360多名,平均年龄37岁,大专以上学历205人,办公经费及工作人员保障经费全部纳入了各级财政预算,实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学历化、年轻化,确保了队伍的稳定性。

(三)破解社区管理的瓶颈。大量的社会管理目标要通过社区管理来实现。为了加强和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市民政部门多措并举,一方面,建立了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对文化、卫生、环保、法律、平安、健康等112项服务进社区实行准入制度,并形成了严格规范的服务质量考评体系;另一方面,率先在全省开展了星级社区创建活动,目前,全市有三星级社区16个、二星级社区30个、一星级社区39个。

(四)破解社区服务的瓶颈。今年以来,开展了社区服务水平大提升活动,目前,市辖区已建成养老服务中心2个,养老服务站22个,加盟社区服务企业500余家,12349社区一键通呼叫服务系统已经全部开通,入网老年人达到1.4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34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家,服务全市约14万户居民,50余万人口,基本满足居民在15分钟内步行就医要求;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活动中心和“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活动室达到58个,其中棋牌室12个,图书室17个,老年日间照料站21个,社区市民学校8个,建有体育健身小广场90余个,社区活动室和社区体育广场广泛开展了书画、棋类、球类、跳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

(五)破解组织体系建设的瓶颈。2010年至今,持续两年开展了“社区组织建设年”活动,大力加强民主决策体系、居委会下属组织体系、以楼院长(居民小组长)为重点的延伸管理体系、志愿者服务体系和民间组织管理体系为内容的五大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各社区普遍建立了完善民主决策制度体系,民主选举产生楼院长、单元长、小区负责人1940人;社区民间组织达到300余家,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达到170余个,志愿者达1.5万人,全面提升了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实现了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三、规范社会事务管理,在保障民利上取得新突破

民政承担着社会组织管理、区划地名管理、殡葬改革管理、婚姻登记管理等专署社会事务管理,这些工作直接服务百姓,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

(一)全面规范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协助力量,社会组织依法承担了大量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职能。目前,我市各级社会组织已经发展到730多家,涵盖了文化、体育、经济、金融、科教、卫生、农业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的管理,开展了“三争创,一夺取”活动,即“争创河北省先进社会组织”、“争创河北省社会组织先进党组织”、“争创河北省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夺取百面优胜红旗、争做百名模范之星”活动,全面加强了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党建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有10家市直社会组织受到省级表彰。同时,开展了社会组织“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出台了《廊坊市社会团体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行业协会服务和收费行为,保证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全面规范地名工作管理。以“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为目标,扎实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市辖区33条主、次干路的街路标志改造工作,安装街路标志牌912块。县政府驻地和市辖区设标完成率100%。开展了地名标志规范专项清理活动,清理违规标志171处,补设丢失、破损的地名标志2.62万块。实施小街小巷地名标志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200余条胡同、里弄、小街小巷的地名标志、门牌号码设置进行了“拉网式”清查,补登门牌号码4000余个,清理违规标志45处,设置道路指引牌38个。同时,在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下,基本完成了廊坊市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并启动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已登统地名信息2000余条。

(三)全面规范殡葬工作管理。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启动了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在全市各乡镇、村街大力宣传殡葬法律法规,积极倡导文明丧葬、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等新风俗。开展了殡葬服务质量专项提升活动,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明示收费标准,加大了对各级公墓的清理整顿力度,建立了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各项殡葬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

(四)全面规范婚姻登记管理。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婚姻登记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实施了重要节庆日预约服务和无假日便民服务,对全市76名婚姻登记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和资格考试,并颁发了《婚姻登记员资格证书》。启动了婚姻登记全省联网工作,全市12个婚姻登记处全部顺利实现了专网在线登记,有效避免了骗婚、重婚等违法问题的发生。今年以来,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24209对,离婚登记3386对,补发婚姻证3912对,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3587份,登记合格率保持100%。

第二篇:廊坊市公共住房管理办法

廊坊市人民政府令

〔2012〕第3号

《廊坊市公共住房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8月20日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 长 聂瑞平 2012年8月28日

—1— 廊坊市公共住房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共住房管理,逐步改善城市低收入(含最低收入,下同)和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1号)、《河北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冀政〔2011〕6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廊坊市规划区内公共住房的规划、建设、申请、分配、使用、管理及监督。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住房是指市政府投资建设,或者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由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投资建设,限定套型面积和租金标准,面向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实行有偿居住的保障性住房,具体包括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两种类型。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最低收入家庭是指具有民政部门颁发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证》,且家庭总资产在30万元以下的家庭;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本市确定的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8倍以下,且家庭总资产在30万元以下的家庭;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本市确定的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以下,且家庭总资产在45万元以下的家庭。

第五条 公共住房保障采取公共住房实物配租和公共住房租赁补贴两种方式。

公共住房实物配租,是指市政府向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配租公共住房实物房源并按一定标准收取租金的保障方式;公共住房实物配租根据房源情况和申请家庭数量,按保障对象申请先后次序实行轮

—2— 候制,轮候期限不超过5年。

公共住房租赁补贴,是指市政府向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金补贴,由其在市场自行租赁住房的保障方式;公共住房租赁补贴实行应保尽保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核算补贴发放金额,提交市财政部门核准后直接发放到户。

第六条 公共住房实物配租实行租补分离、分级保障。对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统一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缴纳房屋租金,然后由市政府按照保障对象收入类别分梯度进行补贴。保障面积标准为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每户最低30平方米,最高60平方米。 公共住房保障级别为:

(一)对最低收入家庭,给予实物配租或者租赁补贴保障。申请实物配租的,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照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的100%给予补贴;申请租赁补贴的,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照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的60%发放补贴。

(二)对低收入家庭,给予实物配租或者租赁补贴保障,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市场平均租金的40%给予补贴。

(三)对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给予实物配租保障,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的20%给予补贴。

对申请实物配租的家庭,超出保障面积标准的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缴纳房屋租金。公共住房保障补贴标准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

第七条 发展公共住房应当遵循“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公开公平、严格监管”的原则。

第八条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以下称市住房保障部门)是全市公共住房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公共住房建设(配建)管理、房源运营维修管理、准入配租管理、复核退出管理、住房查档、住房保障档案及信息系统管理等工作。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的住房保障业务机构承担。

市监察机关负责公共住房建设、申请、分配、退出等监督检查工作。

—3—

市财政部门负责按相关政策规定筹集管理政府投资的公共住房建设资金,会同市住房保障部门申请上级补助资金,发放公共住房租赁补贴资金。

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公共住房立项审批、申请上级新建廉租住房补助资金工作。

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落实公共住房项目用地征转及土地供应工作,协助做好公共住房配建相关工作。

市城乡规划部门负责公共住房项目规划审批管理工作,协助做好公共住房配建相关工作。

市建设部门负责公共住房项目建设审批、质量监督、验收备案工作。

市物价部门负责住宅市场平均租金标准和公共住房具体租金标准制定工作。

市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区民政部门进行低保家庭认定、核查婚姻状况、根据申请家庭提供资料审查测算申请家庭收入及资产等工作。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部分申请家庭社会保险缴纳、退休金发放进行核查等工作。

市卫生部门负责申请家庭大病审查认定工作。

市公安部门负责申请家庭户籍审查认定工作。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申请家庭车辆购置审查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中心支行负责组织对部分申请家庭银行存款等进行核查。

市国税、地税部门负责公共住房项目税收减免、对部分申请家庭相关缴税证明进行核查等工作。

市统计部门负责公共住房建设数据统计报表、市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定工作。

市总工会负责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审查认定工作。

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申请家庭残疾等级审查认定工作。

广阳区、安次区政府和廊坊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督导辖区住房保障

—4— 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做好申请家庭资格审查、组织入户抽查、公共住房补贴发放通知到户、协助组织住房分配、清退、年度复核等工作。

第二章 规划建设及房源筹集

第九条 市政府组织市住房保障、发展和改革、财政、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城市总体规划、住房保障规划等,编制公共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

第十条 公共住房建设用地,由市国土资源部门优先列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

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储备制度,每年10月底前,根据公共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将已完成收储的建设用地供应给公共住房建设单位,作为下一年度建设用地。

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住房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投资机构投资建设的公共住房,建设用地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也可以采用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有偿使用。

第十一条 公共住房实行“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投资者权益可以依法转让,但是不得改变其使用性质,也不得空置。

第十二条 对住房困难职工较多的企业、园区,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经市政府批准,可以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公共住房,优先用于本单位符合条件的员工租住。有剩余房源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调剂安置本地其他符合公共住房条件的保障对象租住。

第十三条 需要建设公共住房的单位,应当向市住房保障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和建设方案,按程序报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同时接受全程监管。

第十四条 新建公共住房采取集中建设和搭配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商品住房用地项目,应当搭配建设公共住房,

—5— 并在土地使用、规划许可和项目批准等文件中标明建设套数、套型面积等内容,房屋建成后按合同约定无偿移交给政府,或由政府以约定价格回购。具体配建比例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对集中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要按一定比例规划建设配套商业服务基础设施,具体建设比例、产权归属、租售政策按上级相关规定执行。

集中新建的公共住房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充分考虑对交通、就业、就学、就医等基础条件的要求。

第十五条 新建公共住房可以是成套住房,也可以是集体宿舍。成套公共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户型合理,节能环保,符合安全规范要求;以集体宿舍形式建设的公共住房,应当严格遵守《宿舍建筑设计规范》,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

公共住房应当做到设施齐全,功能配套,在交付使用前进行简单装修,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具体装修标准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根据相关政策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 公共住房项目的验收和保修,按照国家商品住房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公共住房房源筹集渠道主要包括:

(一)政府新建、改建、收购、长期租赁的符合公共住房条件的住房;

(二)企事业单位新建、改建、收购、租用的符合公共住房条件的住房;

(三)其他社会组织投资新建、改建的符合公共住房条件的住房;

(四)退出或者闲置的廉租住房以及符合公共住房条件的经济适用住房;

(五)闲置的符合公共住房条件的公有住房;

(六)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符合公共住房条件的社会存量住房;

(七)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符合公共住房条件的房源。

—6—

第三章 资金筹集和政策支持

第十八条 市政府筹集公共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通过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专项补助资金;

(三)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计提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

(四)按宗提取土地出让总收入5%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

(五)公共住房建设的融资;

(六)出售保障性住房所得的收益;

(七)社会捐赠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十九条 公共住房保障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补助市政府组织实施的公共住房项目(含新建、改建、收购、在市场长期租赁住房等方式筹集房源)的开支,包括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及市政府直接投资项目的资金等支出,但不得用于管理部门的经费开支。

第二十条 公共住房开发建设和租赁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税费,按照国家、省相关税费政策执行。公共住房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相关政策执行。商品房项目中配建的公共住房,按照公共住房建筑面积占项目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享受政策优惠。

第二十一条 市政府投资建设公共住房取得的租金收入,应当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缴入同级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租金收入专项用于偿还公共住房贷款,以及公共住房的维护、管理等。

第二十二条 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住房建设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鼓励担保机构为公共住房建设项目提供担保。

第二十三条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住房。对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住房的,建设用地可以划拨或者出让方式优先供应,对单位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公共住房需要土地变性的,在不违反区域整

—7— 体规划的前提下,市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办理相关手续;对贷款建设公共住房的,市财政部门按企业贷款额度的2%给予贴息补助;对所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公共住房项目,市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住房保障、发展和改革、财政、环保、人防等相关部门应当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加快各项手续办理,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第四章 申请条件

第二十四条 申请公共住房的,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市区常住户口3年以上的家庭(含单亲和单身家庭),在市区实际居住。市区常住户口是指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非农业户口;3年以上户口是指申请人具有市区常住户口3年以上(学生挂靠在学校集体户口期间不计入常住户口时间)。家庭是指夫妇双方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离异或者丧偶带子女的单亲家庭、年满26周岁的单身家庭。

(二)本办法第四条所规定的收入和资产条件。家庭可支配收入包括家庭成员工资(含退休金)、奖金、其他劳动所得及财产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投资、承包、承租所得。家庭总资产是指家庭成员或者个人名下存款(现金)、有价证券、房产、车辆、各种生产经营及家用设备现市值评估额的总和。

(三)申请家庭未购买过经济适用住房或者限价商品房,未承租公有住房或者享受廉租住房保障。

(四)无房户或者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住房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无房户是指申请人及家庭成员没有自有产权住房,或者已转让过私有住房、福利分房、集资建房满5年,无商业门店、宅基地、自建房;有住房但未办理房产证的不属无房户。住房建筑面积按房屋权属证书记载的面积计算;有多处住房的,住房建筑面积合并计算。以上年限均以申请之日起往前计算。

—8— 第二十五条 对符合公共住房保障条件的市级及以上劳模、65周岁以上且无子女的孤老、患重大疾病人员、残疾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家庭,按照规定优先给予保障。

第二十六条 对城市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纳入保障范围。

第二十七条 市政府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上级相关政策,调整收入标准、资产限额标准,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对已经申请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保障,正在进行轮候的家庭,可以申请转为公共住房保障,同时取消其经济适用住房或省限价商品房保障资格;对已经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全部转为公共住房,按公共住房政策和标准进行保障。上述家庭需按公共住房申请条件和程序重新进行申请审核,对继续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保障。

第五章 申请资料及申请程序

第二十九条 申请公共住房保障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填写《廊坊市区公共住房保障审批表》一式2份;

(二)申请家庭户口簿原件及2份复印件;

(三)申请家庭身份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

(四)结婚证、单身(丧偶)证明、离婚证明(离婚证、法院判决书或离婚协议书、现单身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五)申请家庭的收入证明及资产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六)申请家庭住房情况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其中,符合公共住房保障条件的市级及以上劳模、65周岁以上且无子女的孤老、患重大疾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中规定和定义的25种疾病)人员、残疾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家庭,还应当提供下列证明:

(一)经民政部门认定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证》原件及2份复

—9— 印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证》户主姓名应为申请人或者其配偶);

(二)由市总工会认定及备案的市级及以上劳模证书原件及2份复印件;

(三)居(村)民委员会或者单位开具的孤老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四)由市区三级以上医院开具的重大疾病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五)经市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残疾人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

(六)见义勇为事迹的相关证明。

第三十条 公共住房申请审核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领表。申请人凭本人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居(村)民委员会申领《廊坊市区公共住房保障审批表》。

(二)承诺。申请人填表时,应当一并填写承诺书,具体包括:如实填报家庭收入、住房、车辆、资产等情况,并对提交材料真实性承担全部责任;自愿接受相关部门依法对其家庭收入、住房、车辆和银行存款等进行查询;违反法律法规及合同规定后,应当补缴租金或者退回公共住房,并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在部门审核公示程序中,对填写资料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的家庭,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其本次住房保障资格,计入住房保障诚信黑名单,5年内不准申请任何形式的住房保障,同时录入廊坊市社会信用监管平台,向社会公布。

(三)准备材料及申请。申请人应当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符合申请条件,每个申请人家庭只限申请承租一套公共住房。

申请人申领《廊坊市区公共住房保障审批表》后,填写表格并准备材料,到相关部门开具证明资料。申请人持填写完整清晰的《廊坊市区公共住房保障审批表》及相关材料向居(村)民委员会申请。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申请时限履行各项手续。

在填写表格时,对有住房的申请家庭,由申请人到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房屋价格评估;对有汽车的申请家庭,由申请人按表

—10— 格所载计算公式测算车辆现值。对有车有房的家庭、有房的家庭、有车无房且车辆现值超过15万元的家庭,由中国人民银行廊坊中心支行依法核查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的银行存款。

(四)初审。居(村)民委员会收到申请资料后,审查申请表格是否填写完整,申请资料是否齐全,原件与复印件是否一致、表格填写与原件是否一致,申请人的户籍、婚姻等情况是否符合规定。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家庭,按照一定比例,通过入户、走访、询问等方式组织入户抽查,填写《入户核查登记表》。重点核查申请家庭填报信息与初审情况差异较大的家庭。

经初审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由居(村)民委员会在《廊坊市区公共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统一汇总后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

(五)复审及公示。街道办事处收到辖区居(村)民委员会上报材料后,对申报材料进行复审,提出复审意见。复审符合规定条件的,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公告栏或者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日。公示主要内容为: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单位、家庭人口、住房、车辆、收入级别等情况、监督举报电话等。

对经复审公示无异议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在《廊坊市区公共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统一汇总后报所属区住房保障部门。

(六)复核。区住房保障部门对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上报材料进行复核,对经复核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区住房保障部门在《廊坊市区公共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统一汇总后转交同级民政部门。

(七)收入及资产核查。区民政部门根据申请家庭填报的收入、住房、车辆、资产等信息及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对其收入及资产情况进行审查测算,按照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低收入分出申请家庭收入级别,同时测算出资产总额。对收入、资产总额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区民政部门在《廊坊市区公共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

—11— 见并加盖公章,统一汇总后报市房屋交易登记管理中心。

(八)房产查档。市房屋交易登记管理中心对申请家庭住房情况进行查档,对查档信息与申请家庭填报信息一致的,由市房屋交易登记管理中心在《廊坊市区公共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统一汇总后报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登记管理所。

(九)车辆核查。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登记管理所对申请家庭成员车辆情况进行查档,对查档信息与申请家庭填报信息一致的,在《廊坊市区公共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统一汇总后报市住房保障部门。

(十)终审及公示。市住房保障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终审,并组织在“中国廊坊政府门户网站”和 “廊坊市房地产业信息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日。

(十一)建档发证。对审核合格,公示无异议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进行登记、建档,录入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十二)申请租赁补贴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测算列表提交财政部门直接发放补贴;申请实物配租的,参加公共住房统一配租摇号。

第三十一条 对审核过程中不合格的申请资料应当逐级退回申请人,并书面说明退回理由。

第三十二条 单位投资的公共住房,优先向本单位住房困难职工供应,具体申请、审核、配租政策,报市住房保障部门备案。

第六章 配租管理

第三十三条 市政府投资的公共住房,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按照简约环保的原则进行统一装修,以达到基本入住条件。对需要进行装修的房源,由市住房保障部门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装修公司、监理公司。装修公司应当按相关施工规范,组织装修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并承担相应责任。监理公司按规定对装修施工过程进行监理,并承担相应责任。社会投资建设的公共住房装修,参照执行。

—12— 成立市区公共住房运营维护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市区公共住房验收交房、维修管理、租金收缴、物业公司选定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条 最低收入及孤老病残劳模见义勇为等住房困难家庭,优先于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公共住房保障。

第三十五条 对申请实物配租保障的家庭,房源不足时按申请先后次序进行轮候,其中对最低收入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轮候期间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市场平均租金的60%或者40%发放补贴,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轮候期间不予租金补贴。

第三十六条 公共住房实物配租采取电脑公开摇号方式进行,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根据每次摇号的房源数量、房源位置、申请户数、申请家庭情况(家庭人口、保障级别、承租意向、单位位置或者租住位置等)等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公开摇号配租方案。

第三十七条 对中号的配租对象,由其与市住房保障部门签订《廊坊市区公共住房租赁合同》和《廊坊市区公共住房补贴协议》,办理费用缴交和入住手续。对中号后放弃实物配租保障的最低收入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保障面积标准内分别按市场平均租金的60%和40%发放补贴;对中号后放弃实物配租保障的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不予租金补贴。

对已参加公共住房摇号但未中号的家庭,在下次摇号时优先摇号;对参加公共住房摇号但中号放弃的家庭,与下批次申请对象同时摇号,不享有优先权。

第三十八条 《廊坊市区公共住房租赁合同》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一)房屋的产权归属,房屋用途和使用要求;

(二)房屋位置、朝向、面积、结构、附属设施和设备状况;

(三)物业管理费、水暖电费、电梯费等费用的支付方式;

(四)租金及其支付方式;

(五)租赁期限;

(六)房屋维修责任;

—13—

(七)停止公共住房保障的情形;

(八)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办法;

(九)其他约定。

第三十九条 公共住房租赁合同每年签订一次,签合同时统一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预交下一年租金,同时根据保障对象类别按梯度给予补贴。合同期满后需继续承租的,应当在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申请,经审核仍符合条件的,续签合同。

第四十条 公共住房产权归投资单位所有,承租家庭对配租住房只享有使用权。

第四十一条 对社会力量投资的公共住房,由公共住房产权单位负责组织,参照政府投资的公共住房配租程序进行配租,并将配租结果及时报市住房保障部门备案。有剩余房源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调剂安置本地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并由产权单位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出租收益归单位所有。

第七章 使用维修及退出管理

第四十二条 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由市物价部门和住房保障部门共同确定,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每3年调整一次。确定城区住宅市场平均租金和保障房集中项目区域住宅市场平均租金两类租金标准。城区住宅市场平均租金作为租赁补贴核发测算依据,保障房集中项目区域住宅市场平均租金作为配租住房租金缴纳测算依据。分散配建的公共住房,按城区住宅市场平均租金测算缴纳租金。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用于本单位职工租住的公共住房,可以参照政府确定的租金标准自行确定,并报市住房保障部门和物价部门备案。用于向社会保障对象出租的,按市政府确定的租金标准执行。

第四十三条 公共住房只限承租人租住,承租人应当按合同约定合理使用房屋,不得出借、转租或者闲置,不得擅自对住房进行二次装修、改变原有使用功能及内部结构,也不得用于从事其它经营活动或

—14— 者违法活动,不得损坏、破坏房屋和配套设施。损坏、破坏房屋和配套设施的,应当负责维修或者照价赔偿。承租人基于对房屋的合理利用所形成的附属物退租时不予补偿。

第四十四条 市政府投资的公共住房的维修,自用部分由承租家庭自行负责;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由市住房保障部门负责,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资金,主要通过公共住房租金收入以及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租金收入解决,不足部分由财政预算安排解决。社会投资建设的公共住房维修资金由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承担。

第四十五条 因承租对象家庭人数发生变化或者工作地点改变需要变更房屋面积或者地点的,可以向市住房保障部门提出变更申请。如有可调配房源,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根据申请变更家庭具体情况和相关政策,直接将调整房源配租到户,重新签订租赁合同,原配租房屋退回。如无房源,可以进行轮候。

第四十六条 承租人应当及时缴纳租金和房屋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解除租赁合同,收回公共住房:

(一)已购置住房或者资产收入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公共住房保障条件的;

(二)采用提供虚假材料等欺骗方式取得公共住房的;

(三)转租、出借公共住房的;

(四)改变公共住房结构或者使用性质;

(五)承租人无正当理由连续空置6个月以上的;

(六)拖欠租金及相关费用累计6个月以上的;

(七)在公共住房中从事违法活动的;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租赁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承租人拒不退回公共住房的,市住房保障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退回;逾期不退回的,市住房保障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七条 公共住房保障实行年度复核制度,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根据每次配租房源和保障家庭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年度复核期间,用

—15— 人单位及负责公共住房保障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各负其责,确保复核工作顺利进行。

第四十八条 对合同期满不再符合条件或者经年度复核不再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应当按公共住房退出政策规定程序主动退出承租住房;暂不能退出的,给予3个月搬迁期,搬迁期内租金标准和补贴标准不变。对搬迁期满承租人不退出公共住房又确无其他住房的,应当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标准缴纳租金;承租人有其他住房的须限期退出承租住房。

对无正当理由拒不退出承租住房、又不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标准交纳租金的,承租人按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由市住房保障部门责令退出或者函告相关部门依法给予承租人相应处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拒不退出的家庭,计入住房保障诚信黑名单,终身取消住房保障资格,同时录入廊坊市社会信用监管平台,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九条 对已经承租公共住房的保障家庭,在连续承租公共住房一定年限、正常缴纳各项费用且无违规违法记录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家庭情况,按照自愿原则出资购买现承租住房,具体购买价格和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 市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公共住房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收集、管理及利用等工作,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准确,并根据申请家庭信息变动情况,及时更新住房档案,实现公共住房档案的动态管理。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一条 市政府对各县(市)政府履行公共住房保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市住房保障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监察、财政、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等部门,加强对公共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考核。

第五十二条 市住房保障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

—16— 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或者侵害公共住房保障对象合法权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协助市住房保障部门对承租人进行监督管理。用人单位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会同监察等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十四条 房地产中介机构不得接受承租人委托为其代理转租公共住房。违反规定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会同同级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十五条 对中号的配租对象,应当在“中国廊坊政府门户网站”和“廊坊市房地产业信息网”上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的廊坊市规划区包括廊坊市中心区、廊坊开发区、万庄区、龙河高新区、北史家务、北旺、尖塔、杨税务等行政辖区。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7—

第三篇:廊坊市居住证管理办法

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

廊坊市人民政府令〔2011〕第15号

《廊坊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2月15日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代 市 长 聂瑞平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廊坊市居住证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根据《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证的申领、发放、使用以及相关服务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人员。

第四条 市流动人口房屋租赁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称市流管办)负责组织推动本办法的具体实施和督促指导工作。

各县(市、区)流管办负责居住证的核准、签发、审验及相关管理工作。各县(市、区)流管办下设的流管站具体承办居住证的受理、发放、核查工作。

第五条 各级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与本办法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六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章 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

第七条 流动人口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明到辖区流管站申报居住登记。《河北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另有规定

的,从其规定。

未满16周岁或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流动人口,可以由其监护人或者其他近亲属代为申报居住登记。

第八条 已满16周岁、未满65周岁的流动人口,应当申领居住证。居住证实行“一人一证”,有效期限根据申领人的实际需要确定;但最长不超过3年。居住证有效期满后需要延期的,持有人应当在有效期满前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明向辖区流管站办理延期手续

第九条 对不满16周岁、拟居住时间不满30日以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申领居住证:

(一)就医、旅游、出差、探亲、访友;

(二)在全日制教育机构学习;

(三)已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

第十条 居住证的基本信息包括持有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原籍、居民身份证号码、照片、婚姻状况、服务处所、暂住地址、有效期、签发日期等内容。

第十一条 居住证具有下列主要功能:

(一)作为持有人在本市居住的证明;

(二)凭居住证可以享受居住地政府相关政策待遇;

(三)记录持有人基本情况、暂住地变动情况以及其他人口管理所需的相关信息。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未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的流动人口的,应当督促、协助其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并自招用流动人口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报告当地流管站;与流动人口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报告当地流管站。

第十三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自房屋出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承租房屋流动人口的姓名和身份证件的种类、号码等基本情况报告当地流管站,并督促、协助其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流动人口终止居住的,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自流动人口离开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告当地流管站。

第十四条 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机构应当自介绍成交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用人单位、被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报告当地流管站。

第十五条 申领居住证时,除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居住登记证明、婚育证明外,还应当根

据情况分别提供下列材料:

(一)居住在居民家中的,由申领人携带该居民的户口簿到辖区流管站申领居住证;

(二)居住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或者工地、工厂的,由单位或者雇主统一将流动人口登记造册,到辖区流管站申领居住证;

(三)居住在出租房屋的,由本人携带租赁合同到辖区流管站申领居住证。

第十六条 流管站收到申请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当及时受理,同时将有关材料移送上级流管办审核。对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一次性告知申领人补齐所需材料。

第十七条 各县(市、区)流管办应当自流管站出具受理凭证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审核和证件签发工作。

对符合申领要求的,经各县(市、区)流管办签发后,由流管站发给居住证;对不符合申领条件的,流管站应当书面告知申领人。

第十八条 居住证基本信息由流管站负责登记,并向有关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反馈。

第十九条 发放、补发、换发居住证以及办理居住证延期手续,办理单位不收取费用,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保障,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章 居住证使用及服务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将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居住管理等纳入居住登记制度,完善和扩大居住证的使用功能。

第二十二条 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下列权益:

(一)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就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

(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

(三)法律服务和接受法律援助;

(四)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五)传染病防治和儿童免疫规划保健服务;

(六)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七)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和居住地人民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第二十三条 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办理居住地常住户口。

第二十四条 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对有就业愿望的居住证持有人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和法律咨询、职业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登记等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监督用人单位维护《居住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五条 卫生部门应当在居住证持有人中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服务,并对居住证持有人集中的公共场所定期开展卫生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门应当将居住证持有人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按照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安排就学,确保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做好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保障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向居住证持有人中的育龄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并向其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计划生育服务。

已婚居住证持有人拟在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并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条件的,提交证件、证明相关资料,可以向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请领取《第一个子女生育登记卡》。

第二十八条 司法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引导居住证持有人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章 居住证管理

第二十九条 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需要查验居住证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查验的流动人口应当予以配合。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流管站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时,可以要求居住证持有人出示居住证。

第三十条 居住证基本信息发生变化的,持有人应当自变化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到辖区流管站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一条 居住证遗失、损坏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及时到辖区流管站办理挂失和补办手续。

第三十二条 房屋租赁、职业介绍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在介绍成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用人单位、被聘用的流动人口的信息报告辖区流管站。

第三十三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自房屋出租3个工作日内将承租房屋流动人口的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等基本情况向辖区流管站报告,并督促、协助其申报居住登记。

流动人口终止居住的,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在其离开后3个工作日内报告辖区流管站。

第三十四条 有关行政机关和流管办(站)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和各自职责,为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查询相关信息、享受相关待遇等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不得推诿、拖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按未报告人数每人100元的数额处以罚款:

(一)未按规定报告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情况的;

(二)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报告招用或者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流动人口信息的;

(三)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未按规定报告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

(四)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机构未按规定报告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用人单位、被招用流动人口的信息的。

第三十六条 流动人口服务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变更登记或者申请领取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不及时、不按规定办理或者收取费用的;

(二)对流动人口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被处罚人对依照本办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第三十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是指户口簿、户籍证明、护照等。

第四十条 已经办理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的,其居住期限连续计算;尚未办理居住证的,其暂住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

第四十一条 市流管办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廊坊市暂住人口管理办法》(廊政〔2005〕56号,根据2011年5月25日廊坊市人民政府令第2号修正)同时废止。

第四篇:廊坊市集中供热热计量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加强集中供热计量管理,规范热计量收费工作,促进建筑节能和系统节能,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实施热计量收费的供热单位与热用户。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热计量收费,指城市供热单位按两部制收费办法对热用户收取热费。

第四条 供热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的供热价格标准,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第五条 为推动热计量收费工作进程,城市规划、建设、物价、环保、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热计量工作。

第六条 城市供热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对集中供热用户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热系统的节能效果,各相关部门、供热单位及热用户应给予配合。

第二章 实施热计量应具备的条件

第七条 完备的热计量设施和达标的节能建筑是实施热计量收费的基本条件。集中供热系统中使用的热计量装置必须符合国家热计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

第八条 室外供热系统的热源、热力站、管网必须安装热计量装置和水力平衡、气候补偿、变频等调控装置。

市区范围内既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原单管串联式与控制阀在室内的供热系统,改造为单户循环、户外控制,并具备安装热计量条件的供热系统,各用热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分户供热计量改造。既有政府机关和公共建筑加装热计量表费用由房屋产权单位承担,既有住宅建筑改造工程,所需资金分别由政府、供热企业、用户共同承担”。经测算,每改造一户(约80平方米)需要资金5500元,其中:分户改造材料、人工费2700元,热计量装置2800元。政府给予每平方米18元资金支持,其余由企业和用户承担。

第九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必须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规定,达到二步节能标准。其采暖系统应按相关规定达到可调控、变流量调节和分户热计量的技术要求,安装楼前热计量总表、户用热量表、水力平衡、恒温控制、通讯控制、通讯线路等装置。

第十条 既有建筑应按有关要求完成供热采暖系统改造和建筑节能改造后,方可实施热计量收费。城市供热主管部门及供热单位应积极探索对既有建筑实行热分配式等其它热计量收费方式。

第三章 热计量收费管理

第十一条 城市供热计量收费价格应依据国家《供热价格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补偿成本、收支平衡、合理盈利的原则,由城市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热计量收费价格实行分类价格,根据使用性质分为居民热价和非居民热价两类。

第十二条 热计量收费实行两部制热费,由基本热费和计量热费两部分构成,基本热费占总热费的30-60%。

1、热用户热费=基本热费+计量热费

基本热费=按当年建筑面积收费热价×建筑面积×基本热费折算比例

计量热费=计量热价×耗热量×热量调整系数

2、热量调整系数用于修正用户在整栋建筑中所处位置不同而导致的耗热量差异,以体现热计量收费的相对公平性。具体热量调整系数由物价部门和城市供热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三条 考虑到低保户的承受能力,按热计量收费的低保户暂按廊价管〔2008〕151号文件核算基本热费,如今后出台新的低保户收费标准则按新标准核算。

第十四条 实施热计量收费的范围由城市供热主管部门确定,供热单位应与热用户签订热计量收费合同,合同格式与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热用户先按建筑面积收费标准全额按时交纳热费,待采暖期结束后以热计量收费的实际发生额为准,实行多退少补。

第十六条 供热单位应于4月15日前将上一个采暖期的热计量读数以书面形式通知热用户。供热单位如发现热计量表损坏应在15日内通知热用户。

第四章 热计量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第十七条 楼前热计量总表以外的设施由供热单位负责维护管理;热计量总表及其以内的用热设施由房屋产权人、房管、物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或协议进行维护。公有住房出售后,用热设施的维护管理按国家、省及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房屋产权人、房管、物业单位均可将其负责维护的全部用热设施或热计量设施有偿委托供热单位或经供热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能源管理公司维护管理,代维费用额度由委托与被委托方协商议定。

第十九条 供热设施中使用的热计量器具应经过强制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热用户对计量器具的准确性产生异议,可提出申请进行检定,检定费用由热用户垫付。经检定,计量器具质量合格,则检定费由热用户承担,热费按当前耗热量进行结算。若热计量表的准确性确有问题,则检定费由计量器具生产厂家承担,供热单位以修正后的热计量表数值为准重新核算热费,按规定实行多退少补。热计量表发生故障时,故障之前的计量热费按热表读数收取,发生故障期间的热费暂按建筑面积收取,热计量表修复后继续按热计量读数计费。热计量表系人为损坏的,本采暖期热用户按建筑面积标准进行缴费。

第二十条 供热管理人员在对供用热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室温检测等工作时,应当出示证件,热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一条 为确保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安全运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装、拆除、迁移热计量设施。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动的,须经供热单位同意后,由供热单位聘请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施工,相关费用由要求改动的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三条 其它集中供热的县、市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县、市热计量管理办法。

第五篇:廊坊市机动车尾气检测治理管理办法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管理,提高空气质量,建设生态、环保廊坊,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机动车辆,是指燃油机动车辆和油、汽双燃料机动车辆。在本市境内运行的机动车辆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并依法接受检测。

第三条 机动车尾气实施标志管理。对尾气合格车辆,发放《河北省机动车尾气合格证》和绿色标志;对检测不合格车辆,发放黄色标志,黄标车在市城区内禁止行驶。

绿色标志在车辆定期检验周期内有效,黄色标志有效期为三个月。

第四条 车辆尾气初检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黄标车的尾气治理和复检、外埠转入车的尾气检测由环保部门负责。

第五条 黄标车在黄色标志有效期内,到经省机动车尾气治理办公室认证的市内检测点进行治理复测。达标后,发放绿色标志和合格证。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治理的车辆禁止上路行驶,未执尾气合格证的,交警部门不予办理下一年检手续。

第六条 加强对转入我市机动车辆的控制。由外埠转入的车辆首先由环保部门进行尾气检测,检测合格的车辆核发合格证及绿色标志后,方可办理落户手续。外埠车辆属于以下情况严禁转入:

(一)化油器类轿车及相关小型客车;

(二)各类出租车、营运客车,注册登记已满三年的;

(三)各类货运车辆,注册登记已满四年的;

(四)其它车辆,注册登记已满五年的。

第七条 公安交警、环保部门,要经常开展尾气路检。对路检不合格或在禁行区内行驶的黄标车进行处罚,多次违规的车辆交警部门可吊扣驾驶执照或暂扣车辆。黄标车辆或外埠尾气不合格的车辆不得进入禁行区。

第八条 在农机部门登记的农用车辆,由农机部门会同环保部门进行尾气治理工作。

第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禁行区是指外环线(不含)以内所有市区道路。

第十条 本办法自二OO四年五月十一日施行。

上一篇:楼地面基层施工方案下一篇:领导力提升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