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

2023-02-11

在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关系问题时马克思逐步萌发了“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观点, 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萌发的时代背景。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必将替代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 成为系统性存在的个人。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思想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个人发展与解放的价值目标, 这一思想饱含人文精神, 关注到了具体的、历史的个人发展。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 其“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也是渊承康德“世界公民”、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个人”、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等思想[1]。

(一) 康德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

康德在《历史理性批判》中指出:在文明社会中, 人们对道德局限于虚荣与仪表方面貌似德行的东西, 但文化的价值是内在的, 是一种总体的完善, 本质上应是道德化, 而不是文明化。因此, 康德认为必须确立一种社会秩序促使人类由“文明”转向“文化”。这种“文化”的社会秩序, 依靠单独的共同体是无法建立的, 因此必须建立一种“世界公民”状态。

(二)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

“世界历史个人”是黑格尔《历史哲学》重要范畴, 他认为:“个体性的运动就是普遍的东西的实现。”1世界精神是历史中的“普遍的东西”, 它只能通过特殊的民族与个人去实现。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黑格尔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再生产的个人”和“世界历史个人”。“再生产的个人”是指以个人利益和目的为动力的群众;“世界历史个人”, 是指那些居于世界历史性活动的顶点的个别的人, 是世界精神的实体性事业的工具和承担者[2]。

(三) 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中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思想

费尔巴哈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把哲学研究的焦点转向了人, 把哲学的关注点从天国降到了尘世, 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实现了对前人哲学的超越, 因此他也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提倡“人本主义”, 否定了个人是“理性”的工具, 开始从唯心转向唯物。他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命题, 第一个“人”实现了对法国唯物主义的超越, 具体指个人之间结合的“类”, 指出人是具有类意识的存在物;第二个“人”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唯心论的超越, 具体指客观存在的个体, 确立了人是感性自然的存在物。虽然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最后还是走向了唯心主义, 但他提出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的产生[3]。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一直把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与解放作为考察的出发点, 他敏锐地发现了世界历史的变化发展, 从世界历史进程中具体的个人出发, 萌发并确立了“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思想。

(一) 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前提

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 从此世界逐步连为一个整体, 世界性的联系进一步增强, 世界历史最终生成。这时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在世界历史条件的大背景下, 个人逐渐摆脱民族地域性的限制, 与整个世界产生普遍联系;各民族之间都产生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世界联系[4]。

(二)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严重

在世界历史时代中, 马克思对个人的考察主要集中于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而导致的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两个重大结果:世界历史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极速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分工的专门性和多样性, 自然导致个人被确定在某一固定分工上, 进行单调不变的工作。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讲到:“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 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 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 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2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工条件下, 人的社会活动被固定化, 每个人的发展被限制在特殊的活动范围内, 并且这个范围是强加且不能超越的。

在这样的分工条件下, 人们只能从事一种操作, 造成了人片面、畸形发展;事实上我们可以说这种分工把人的完整的生命活动分割开来了。在这一时期, 公共利益成为扩大的异己力量对抗个人利益。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所指出的:“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与观念之中, 而首先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共同利益的“异己”性是因为个人追求是特殊的, 是与公共利益相斥的, 所以是“异己”且不依赖于他们的。马克思还进一步从分工的角度对自然形成的分工所导致的个人和人类之间的对抗关系进行了揭示, 说明了在这个阶段人类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乃至整个阶级的发展来实现的。他认为, 分工应该是出于自愿而不是自然形成, 自然形成的分工所导致的人类活动对人自身的发展而言就是一种异己而对立的力量, 并且会压迫个人。同理, 共同生活也应该是自愿形成而不是自然形成, 因此从个人角度来看这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异己的强制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世界化, 越来越多的个人被纳入到它的体系。人对物的依赖性代替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世界市场成为日益扩大的异己力量并逐步控制个人[5]。

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世界公民思想

民族地域性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直接引发了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个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单个人的解放程度也应与历史转化的程度保持一致。马克思认为, 民族地域性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经验事实。现实的个人是世界历史的主体, 随着历史转变, 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必将转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并且随着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增强, 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状态应为系统性存在的个人, 而不是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抽象行为[6]。

马克思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考察人的实现问题时最先发现了全球化趋势, 虽从未使用过“全球化”这一术语, 却时时处处饱含着全球化的意识, 蕴含着世界公民的思想。世界公民的产生是世界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这里指代的世界历史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下, 各民族生产力高度发达, 各国家交往普遍, 打破了过去封闭的民族状态, 各民族普遍联系、相互依存, 是世界历史转变后世界整体化的新的历史阶段, 它既不是通常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也不是世界历史的抽象概括。并且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和各民族交往的扩大和加深是一个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过程。

也就是说随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对自然形成的民族分工的消灭就越彻底, 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就进一步向前推进;反过来世界历史的逐步推进也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间相互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自然分工也同时被逐步消灭。

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又指出:生产力、分工状况及交往程度不仅决定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

正是因为人们的普遍交往的转变和世界历史性个人的转变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所以马克思才发现了这种由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世界历史的转变必定会促进世界发生普遍联系, 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将最终替代地域民族性的个人, 最终成为世界公民。

摘要:文章从德国古典哲学探寻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理论来源;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背景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世界公民思想。

关键词: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理论来源,历史背景,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0-53.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15-16.

[3]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99-101.

[4] 方军.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J].哲学研究, 1995, (3) :3.

[5] 曲萌.《马克思“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 1996, (1) :57-61.

[6] 唐昆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哲学视角下的“全球化”范畴》[J].贵州大学学报, 2005, 23 (3) :12-18.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下一篇: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