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激发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激励激发范文

激趣 激活 激励 激发

——乡镇中学化学“有效教学”浅探

屯昌县枫木中学 吕东斌

内容梗概:农村乡镇中学化学教学如何达到有效和效益?本文试从“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和学法指导”三个方面探索化学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途径,努力达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和最大效益。

关键词: 兴趣 情境 学法 有效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近十年的化学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乡镇中学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教学”途径。

一、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更有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九年级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过程。 ⑴ 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化学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住学生。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 “空杯生烟”、“水中着火”等有趣的实验都直接反映出物质的性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CO2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时,我先用石蕊溶液染成几朵紫色干燥纸花,分别演示四个实验:①在干燥纸花上喷稀盐酸,②在干燥纸花上喷水,③把干燥的纸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④把已湿润的纸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开始时,学生都静静地观察实验操作,当大家发现有不同现象时,大家都很奇怪,议论纷纷。有的问:“为什么干燥纸花在遇到稀盐酸会变红而遇到水不变色?”有的问:“为什么干燥纸花遇到CO2气体不变色而湿润的纸花会变红?”„„面对一连串的为什么,学生们积极思考,激烈争辩,充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⑵ 启发思维,强化学习兴趣。

巧设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使学生的兴趣保持并发展下去呢?这就要求教师用艺术化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强化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缓慢氧化不同于燃烧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

1 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菜刀在干燥的空气中还是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教师艺术化的语言能使深奥的知识浅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强化。 ⑶与生活联系,发展学习兴趣。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有许多环境事件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并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污染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课题时,我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自来水厂,让学生了解自来水厂的整个生产流程的同时注意水资源的保护,学生就发现了农场有个大型养猪场的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中,许多生活垃圾任意倒入河道中。今年来我镇附近的几条河流污染越来越严重,我组织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参加县里以“爱护母亲河”为主题的论文比赛。学生从中得到的震撼与教育非常深刻,自发成立了“保护母亲河”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小组,定期到河边去清理垃圾,搞宣传活动,唤起人们保护水资源意识。通过上述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 创设优化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布鲁姆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材料。”。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集力和感染力,不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⑴ 形象思维创设情景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根据其教学内容,通过语言、实验、实物、图片、多媒体和社会活动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巧妙创设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苦学为乐学。在化学新教材的讲授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讨论”“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环节,创设各种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迫使学生探究问题,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同时放手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活跃了;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且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学生能发现知识、主 2 动探求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达到传统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酸碱指示剂与碱的反应时,我穿插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石灰水画上几朵花,表演时,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纸上有花,然后用毛笔醮取酚酞,轻轻涂在白纸上时,几朵鲜艳的大红花呈现出来。一条简单的性质——酚酞遇石灰水(是一种碱)变红色,致使学生兴奋不已,惊叹化学的奇妙。 ⑵ 精心设疑,优化情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激疑启思,活跃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上“分子”一节内容时,教师把空气清香剂放在讲台上,然后问学生:“你们闻到什么气味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那么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呢?是香水分子“长脚”跑进你们的鼻子里去了?学生们都产生了疑问,同时也积极思维去解决这疑问。在这样的情景中,教师因势利导,引出“分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度量都非常小,肉眼看不见的。接着拿出凤油精,让学生涂在手背上再闻气味。空气清香剂与凤油精的气味不同,又揭示了分子的另一特点。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⑶ 以“故事”入景。

例如在讲《燃烧》一节时,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富可敌国的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坟墓的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仅仅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迷惑开始本节课学习,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谜底也就解开了。原来,那盏看似一直燃烧的灯的燃料里含有磷。墓穴被封闭后,耗尽了氧气的灯全部熄灭。墓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涌入,那盏着火点很低的磷灯开始自燃。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益。

孔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会学”。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

学法,且“会学”。所以,指导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才是整个教学的精髓。 ⑴指导学生抓住本质学会观察。

学生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我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例如,做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把实验现象简单描述为“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其实伴随镁带的燃烧,还向上升起了一镂白烟,更重要的现象是燃烧前物质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弹性,而燃烧后物质是白色,无光泽,松脆粉米状固体。这一现象说明反应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正是此实验的本质。我抓住此实验的本质,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⑵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思考必须做到: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 ⑶指导学生学会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对知识升华,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小结,使之公式化、规律化、结构化,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如学习了物理性质后,我们指导学生总结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从色(颜色)、密(密度)、溶(溶解度)、点(熔沸点)、味(气味)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 ⑷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先出 4 具有代表性的方案,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探究。难道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地进行探究的第一个实验。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探究报告。 ⑸、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合作交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学生从事化学活动的的机会,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与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也应尊重这些差异,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化学思想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教学中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使他们合作中相互帮助,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逐步形成合作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促进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学法指导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愿有效教学在化学课堂优化教学中绽放出炫彩。

参考文献:

[1]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2][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人民教育》2001.(7)(8) [4]张璐 再议有效教学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5]杨九俊、吴永军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马建富、朱爱胜、包兴华 《教学艺术引论》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第二篇: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郭华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评价提出了新的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不断融合,思维不断碰撞,智慧不断闪现,捕捉信息、发现亮点、恰当评价自然成为评价的关键。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市、区、校课题组的研究经验,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浅谈一下如何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巧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

1、激励语评价

人人都需要赞美,就像花朵需要阳光一样。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课上,评价小学生的语言要有激励性,正确合理的语言评价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获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对上课爱发言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老师很欣赏你的自信,你的发言很精彩。”“你回答得真棒,和老师想的一样。” „„

2、态势语评价

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起到传递情感信息的作用,给学生以无穷的力量、智慧的源泉,让学生乐此不疲。如,小学生上课搞小动作时,老师可以轻轻走过去,摸一摸他的小脑袋瓜儿;学生违反纪律时,给他一个眼神;学生发言正确时,老师伸出大拇指„„

3、小小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

对于小学生,一朵红花、一颗小星、一张画片、一阵掌声、一种称号、一个暗示都会被他们看成是对自己最高的奖赏,都会使他们欣喜若狂,我们不要吝惜这些,通过这样的评价来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多一点儿享受成功的体验。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课堂学习兴趣。

二、改进数学作业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1、教师恰当点评,重在激励

每次作业时,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类型的评价,从中得到激励。例如,对作业书写认真、正确率高的优秀学生,我经常使用以下语言:“看到你的作业老师真开心,这简直是一种享受!”“你是一个很有数学才能的学生,老师因你而骄傲!”“批改你的作业,老师感到很幸福、快乐!”„„对班级的后进生,更多的是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例如“这星期你的作业进步真大,相信你今后会把作业做得更漂亮”,以此来启发、引导、激励学生的进步。

2、评价方式多元化

我有时会采用作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甚至根本没有检查的意识和习惯。针对这种现状,每次写完作业后,我就要求学生先作自我评价,并根据自己的认真程度和自我满意度给自己作出评定,可用一颗星到五颗星代表相应的等级。凡是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大致相当的要给予肯定,如果差距太大,则要个别谈话,找出原因。这样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会把握自我、认识自我。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

地提高自身的水平。

三、不单纯以“分数”来论英雄

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单元过关和期末检测中仍被我们采用,但有所改变。

1、运用等级制和激励性语言评价

在考试中,我改变了以往的分数制,用 “A、B、C、D”作为四个等级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淡化了“分数意识”,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一般90分以上的会得A+,80分—90分之间的会得A,70分—80分间的会得B;分数高但书写差的不会得A,且会有评语“你感觉书写怎么样呢”,学生自然会知道因书写差得了个B;进步较大但分数在C档的会提一档得B,“这次进步真大,继续努力”„„这样灵活地采用等级制,不单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评价会更全面。

2 、采用多次测查的评价制度

我建立了多次测查制度,允许学生对自己认为不满意的测查结果申请第2次甚至第3次测查,直至对自己的成绩满意为止。这项措施的实施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对参与多次测查并不感到难为情,有的学生反而会因为二次测查得了个A而感到高兴。应该说,多次测查为学生创造了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使更多的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

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插上了快乐的翅膀,成为学生美好的学习体验。无论用哪种方式评价,都要抱着诚恳的态度,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宽容、善待每一名学生,让他们树立信心,使评价真正达到一个追求增值的目的,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篇:大石桥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村和社区干部工作活力

大石桥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激发村和社区干部工作活力

为切实加强村和社区干部管理,落实村和社区干部待遇,激发工作活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村和社区干部队伍。大石桥市建立健全五项激励机制,通过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激励,物质上鼓励,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村和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经济强市,打造镁都铜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健全完善政治激励机制。坚持“为发展配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增强村、社区干部的政治荣誉感,疏通和拓宽村、社区干部“能上”渠道和政治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确保村、社区干部政治上有奔头,激励他们立足岗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一是大力实施“乡村(社区)领导班子素质建设工程”。建立市、镇、村(社区)三级培训体系,有计划地对村、社区干部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提高村、社区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促进村、社区干部成长。二是择优选拔使用村和社区干部。建立择优选拔机制,逐步扩大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招录(聘用)工作中优秀村(社区)干部参与比例。在镇区事业编制出现空缺时,优先考虑优秀村和社区干部,通过规定程序定期开展选拔录用。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村和社区干部,采取“升职不挪位”的方式,提拔为镇区部门领导或镇区班子成员,但仍留在村和社区任职。三是拓宽村、社区干部参政议政渠道。积极推荐村和社区干部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种群团组织的代表(委员),充分调动村、社区干部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切实保障村和社区干部的合法权益。大力支持村、社区干部依照法律和政策开展工作,对遭受恶意诬告或打击报复的村、社区干部要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对侵害村、社区干部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打击。

二、健全完善工作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各镇区对所辖村和社区班子实施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各镇区与村和社区干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量化考核,把考核结果与村和社区干部的责、权、利挂钩,并作为村和社区干部评先选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村和社区干部奖励制度,荣誉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村和社区干部评比表彰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村和社区干部及时给予表彰和宣传,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时代精神和高尚情操,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等评先评优活动中,向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适当倾斜。定期组织召开村、社区“两委”负责人工作经验交流会。对连续三年各项工作综合排名位于前列的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市委定期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疗养。

四、建立健全生活保障机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均收入水平,研究制定村和社区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的有关政策规定,逐步提高村和社区干部整体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村和社区干部各种生活保障机制。一是完善村和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社区干部办理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扩大参保范围,将村“两委”其他成员纳入其中,切实增强村和社区干部岗位的吸引力,稳定村和社区干部队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村和社区干部医疗保障制度。从2008年起,由

镇区财政统一出资,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办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为社区干部办理城镇医疗保险。三是建立村和社区干部健康体检制度。在村和社区组织每一届任期内,由市委统一安排,镇区党委统一组织,为村和社区“两委”负责人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村和社区干部健康档案。四是完善村和社区干部困难救助制度。对因出现突发性灾祸或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困难的村和社区干部,给予临时性困难救助。救助资金可由市民政部门、市管党费、市党建基金解决。五是完善村和社区干部走访慰问制度。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经常性地对村、社区干部进行走访慰问,了解掌握村、社区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

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严格的监督,是促使村和社区干部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全面规范村和社区干部的行为,促进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健全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会、党员代表议事会、村务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监督机构;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议事会制度、党员代表议事会等制度,对村、社区干部进行有效监督。实行村民听证会制度,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听取村(居)民的意见,接受村(居)民的监督。二是建立村和社区议事决策制度。积极推进“一制三化”,建立健全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委会向村党组织请示汇报工作制度、村党组织向村委会定期通报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社区事务通报制度,明确村、社区“两委”议事决策的内容、范围、程序和规则。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扬民主,严格履行程序。三是建立村和社区干部“四诺”制度。从推行承诺、践诺、评诺、奖诺制度入手,每年年初,村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就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为民兴办实事的内容标准、完成时限和违诺责任,向全体村(居)民做出公开承诺,年底,由镇区党委组织对“两委”班子成员践诺情况进行初评,并组织群众进行评议。四是完善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制度。村和社区进一步规范村务、党务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和时限,增强工作透明度。继续实行村级财务镇区代理等制度,加大对村和社区财务的管理力度。五是建立村和社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各镇区对担任村和社区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在其离任时,对其在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对问题较多的村和社区,可随时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要向党员、群众公布,并作为村和社区干部奖惩、去留的重要依据。六是建立村和社区干部定期谈话提醒制度。各镇区党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2名村和社区干部,每季度至少与村和社区正职干部谈一次心,并做到“五必谈”,即工作没有起色必谈、班子出现不团结时必谈、有违规违纪苗头必谈、群众反映多的必谈、有思想情绪时必谈。七是建立村和社区干部坐班服务群众和去向告知制度。制定并实施村和社区干部轮流坐班和去向告知制度,要把村和社区干部坐班方便群众办事纳入对村和社区干部的工作目标考核。真正实现办公阵地平时有人坐班、群众办事有人服务、遇到问题有人解决。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了基层干部工作热情,形成了广大村和社区干部积极拼搏,努力工作,全身心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第四篇: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有的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叫苦不迭。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快乐作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单凭空想像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参观、课外实践活动、文体竞赛、游戏等,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金秋十月,学校组织了一次去农场采摘活动。到了果园,满眼都是红的绿的苹果、枣子,这可是他们头一次见到啊!学生兴奋得不得了,飞也般得冲进林子。他们几人一组,想尽一切办法地抢摘着,提着沉甸甸的“战利品”,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回来后,他们以《快乐的采摘》为题记录下了这次活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兴奋、快乐的感受,这篇作文当然写得是前所未有的生动。

当然,还可以在作文课中现场组织一次活动或比赛,如拔河比赛、老鹰捉小鸡,打龙头。这样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观察者,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又有教师的引导观察,使学生既乐在其中,倾情投入,又能置身事外,冷静观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描述生动,充满情趣,写作兴趣也会自然而然有了。

二、写“下水文”,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和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这话是极有见地的经验之谈。老师如果坚持“下水”练笔,不仅能使自己得到提高,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向师性经常写“下水”文,确实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我熟悉的一个人》。在部分学生写孩子的习作草稿中,几乎个个都是一样的描述。其实,人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特点。小孩子的长相绝对不会彼此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细致地观察,想当然地写。针对这一具体共性的问题,我首先从学生的习作中抄录几个片段让大家“认领”,由此让学生认识到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的重要性。接着我朗读“下水”文,让学生猜猜老师写的是谁,并说出根据什么猜出来

的。我写的学生是这样的:“个子很高,身体消瘦。他留着短短的平头,浓黑的眉毛下有一对不大的眼睛,一笑起来就成了一条缝儿。鼓鼻梁,尖下颏儿。也许是身上没有力气吧,他总是弓着背,下巴搭在课桌上,显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你再看他那一身黑乎乎的校服,可想而知定是个淘气包。”我读了之后,学生们马上猜出我写的是谁。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练习说话——说特点猜人物。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写作欲望

实践证明:靠大谈写作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事物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叶圣陶先生亦云:“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四、展示写作成果,激发写作动力

强烈的成就感会给人于前进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又爱表现,教学中我利用他们这一特点,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例如,我利用黑板报不大的一块地方,开辟出一片“作文小

天地”,让学生中一些优秀习作都有机会在园地中得到展示,满足小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同时又做到定期更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有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做到人人有机会。每一期作文展示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评比,评选出“班级小作家”。被选上的学生喜形于色,深受鼓舞,没有被选上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人作品收藏,把自己满意的作品集结成册,这样既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又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也乐此不疲地积极参与。写作对他们来说,再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使他们热爱写作、乐于写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第五篇:激发写作乐趣

激发写作乐趣,使学生乐写

梅川镇小学董睿睿

作文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在平时的教学摸索中,我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累材料,丰富文库。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文学的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因此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像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情,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没有必要写,也没有内容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地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

成为作文素材。对“日忆”的要求是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会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这是会选。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们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讲小话、插嘴,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它使“我”认识到那样做是错的;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它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打破旧框框,学生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三、等级打分,激励学生。

具体做法是将作文分为A、B、C三级。在第一次评改时,教师有意识控制A级人数,只有极个别优秀作文可打A级,修改后有进步的可升A级。对那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善于抓住进步点,闪光点,稍有进步便予以升级。同时辅以“表扬信”等通知家长的形式,家校结合,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持久写作兴趣。

四、师生同评,写有所成。

乍一看,大家可能认为这是笔误。甚至有经验的老教师会提出质疑:“我从教几十年,没有听说过‘师生同评’这句话。每次作文讲评,都是我一言堂,学生洗耳恭听。”其实这并非笔误,而正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现代教育飞速发展,教育观念也有了本质的改变,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讲评时启发学生评价,教师当堂朗读学生写的作文,引导他们仔细聆听,说说哪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学生兴趣激发了,都踊跃发言,教师再朗读作文评语,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价有的与教师的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适当给予表扬、鼓励,不失时机地说上一段话,如:“同学们都很聪明,都能当小老师了。下面,老师再念一些文章,看看哪位医生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找到病症所在。”学生们思维活跃了,如一匹匹良驹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奔驰,每篇文章所存在的毛病都被他们发现了。教师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使小作者通过面对全体学生朗读优秀习作,产生一定的

成功感。还可以通过网络,把优秀习作发到有关网站,推荐发表,刊登。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同评这一过程,找到了纰漏,就会仔细回忆,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而那些经常被教师、同学大力褒奖,又被推荐发表的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功感、荣誉感,会更有信心,争取继续写出佳作,并积极投稿。一时还没有习作发表的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我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阅读、多积累、多感悟、多练笔,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上一篇:家校平台范文下一篇:寂寞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