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质量标准

2023-06-01

第一篇:重症监护病房质量标准

四川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一)布局

1.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及妇保院应设置NICU,二级专科医院及妇保院有条件可设置NICU,床位数应占全院总床位数的2-4%,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独立分设,最少配备一个单间隔离病房,每床使用面积约l0-12m2,床间距不低于1.0m,实行无陪管理模式,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使用率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应考虑扩大规模。

2.病区应设置医疗区域及医疗辅助区域,医疗区分加强护理区、中间护理区两部分,辅助区域包括接待间、配奶间、沐浴区、治疗间、处置间、仪器间及医务人员生活区等。病区应当配备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早产儿24-26℃,足月儿22-24℃)和湿度(55-65%)的设施,并设置探视系统,有条件可安装噪音检测装置。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应达到1.5:1,整体布局应该使医疗区及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及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域分开,保持相对独立。要有合理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

3.NICU应接近新生儿内科/外科病房及产房,靠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设施设备

1.每个抢救单元的设备要求:

① 配备负压吸引装置、压缩空气及吸氧装置,每个接口各2个,电源插

座≥12个,两路供电,医疗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开,最好配备高压电源。 ② 氧浓度监护仪。

③ 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 ④ 气管导管。

⑤ 新生儿专用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 ⑥ 辐射式抢救台或暖箱1台。

⑦ 输液泵、静脉推注泵每个至少2台。 ⑧ 有创呼吸机或无创CPAP装置1台。 2.每个PICU单元内应配置的设备:

① 血气分析仪。 ② 微量血糖仪。 ③ 蓝光治疗仪。

④ 带高频通气或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呼吸机。 ⑤ 床旁X线仪及X线屏蔽设备≥l组。 ⑥ 亚低温治疗仪及升降温设备。 ⑦ 除颤仪。 ⑧ 喉镜。

⑨ 胆红素测定仪。

3.选配设备(有条件者可选):

① 床旁B超仪(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② 床旁脑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③ 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④ 心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⑤ 设备齐全的新生儿专用抢救车。

⑥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⑦ 新生儿转运车。 ⑧ 体外膜肺。 ⑨ 颅内压监护仪。

(三)技术指标 1.病人收治范围:

① 胎龄32周以下或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 ② 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者。

③ 重度窒息、严重感染合并器官功能障碍/衰竭者。

④ 昏迷、频繁惊厥,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糖代谢紊乱等。 ⑤ 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

⑥ 低血压、休克、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 ⑦ 重度贫血,各部位严重出血,DIC,严重溶血。

⑧ 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瘘、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

膨出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先天性

心脏疾患等需要外科治疗且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⑨ 重度硬肿症,体温≤30℃或>41℃者。 ⑩ 原因不明需要进一步诊治的病例。 2.诊疗技术: 基本技术;

① 新生儿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及机械通气技术。 ② 新生儿氧疗及nCPAP的使用。 ③ 心包穿刺及胸、腹腔闭式引流术。 ④ 脐动静脉插管术及新生儿换血术。 ⑤ 蓝光治疗。

⑥ 开展新生儿听力、ROP筛查。

⑦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技术。 特殊技术

① 危重新生儿的转运。 ②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

③ 深静脉/动脉置管技术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④ 高频通气及NO吸入治疗技术。

⑤ 相关科室开展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瘘、幽门肥厚、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膨出、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先天性心脏疾患等外科手术病情不稳定者,NICU可以提供专科治疗和护理。 ⑥镇痛/镇静技术。

(四)人员要求

1.NICU主任: 三级医院及妇幼保健院NICU主任应当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至少2年NICU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由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1年NICU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担任。 2.NICU医师:

NICU医师应完成儿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经过新生儿及NICU专业培训一年以上,熟练掌握新生儿诊疗基本技术、新生儿重症医学特殊技术及PICU感染控制技术,具备独立处置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能力。 3.NICU护士长:

三级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新生儿专业、2年NICU专业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护士长应当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新生儿专业工作2年,NICU专业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担任。 4.NICU护士:

NICU护士要相对固定,护士具有护士资格证书和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经过新生儿/NICU专业培训1年并考核合格,熟练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医院感染控制技术及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者才能独立上岗。 5.医护人员数量要求:

科室具备专业培训的N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l以上;NICU护士与床位比为2.5-3:1。

6.N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N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五)科室管理

1.科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2.医护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并有相关制度与程序。 3.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4.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才可上岗。 5.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

6.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

7.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8.医护人员每年对重症医学操作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促进知识不断更新。 9.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重症医学相关技能演练,并有相关记录。 10.医师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11.依法执业,健全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

12.科室设施、设备应有专人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1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NICU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 (兼)职人员负责科室的管理,建立科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过 程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新生儿/NICU诊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 分析,提高医疗质量。

(六)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

1.有NICU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有对上

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

履职要求。

2.有NICU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

3.对入住NICU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新生儿危重病人评分法),

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

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 5.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6.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 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

8.临床质量指标报送制度: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疾病谱排在前10位的病种,按年报送省儿科质量中心办公室。

9.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并执行。 护理质量:

1.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2.护理人员经过院内、院外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监测与治疗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向家长实行告知义务。

4.患儿佩戴腕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采集各种标本。

5.特级护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无护理并发症。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6.各种管道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 7.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吸痰、吸氧、CPR等技术。

8.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的使用、维护保养、简单故障排除;护士熟悉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用法。 9.危重患者病情有连续的监测记录,危重病人每班评估病情变化,有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转入、转出NICU有记录。

10.定期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七)感染控制与预防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科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4.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5.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对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时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6.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 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②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③ 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

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④ 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

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⑤ 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⑥ 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

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⑦ 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及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

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

7.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确保医疗安全。 8.配奶间环境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9.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 10.有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11.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

12.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13.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定期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 14.有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

(八)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管理

1.制订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2.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的制度。

3.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 P)的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率、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重症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人工气道脱出例数等。

4.有落实相关指标的具体措施,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分析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 5.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 6.防范与减少患者窒息、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7.应当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九)质量持续改进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3.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 4.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白查、评估、分析、整改。 5.科室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 二.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PICU)

(一)布局

1.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应设置PICU,二级儿童专科医院有条件可设置PICU,床位数应占全院床位数的2-4%,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床间距大于1米,最少配备一个面积18-25m2单间病房或负压病房,收治严重创伤、感染及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病房实行无陪管理模式,床位使用率在65-75%适宜,使用率超过80%则表明PICU的床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应考虑扩大规模。

2.病房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病房的功能设计及建筑装饰均须符合PICU病房的基本要求,病区应当配备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l套洗手及干手设施,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3.病房设置医疗用房和医疗辅助用房,其面积比为1:1~1. 5。医疗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配奶室、仪器室、库房、化验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家属接待室(内设探视系统)等。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和污物、医疗垃圾均设置不同的进出通道。

4.病房应接近外科病房,并与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相邻,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设施设备

1.病房设施:

要求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配备独立控制室内温度( 21-24℃)

和湿度(50-60%)的设施,安装噪音检测装置及探视系统。 2.诊疗设备:

(l)每个床单位的设备要求:

① 配备负压吸引装置、压缩空气及吸氧装置,每个接口各2个,电源插座≥12个,两路供电,医疗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开,最好配备高压电源。 ② 配备不同型号复苏囊、面罩、气管插管导管、口咽气道及鼻咽气道。 ③ 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各2~4台。 ④ 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1台。

⑤ 三甲医院应该每床配备有创呼吸机或无创CPAP装置1台,二甲医院可根据情况配备适当数量呼吸机。 (2)每个PICU单元配置的设备: ① 血气分析仪。 ② 微量血糖仪。 ③ 辐射式抢救台1-2台。

④ 床旁X线仪及X线屏蔽设备≥1组。 ⑤ 亚低温治疗仪及升降温设备。 ⑥ 除颤仪。 ⑦ 防褥疮床垫。 ⑧ 喉镜。

⑨ 有创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

⑩ 为便于转运,每个P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及便携式监护仪各1台。

(3)选配设备(有条件者可选配如下设备): ① 床旁B超仪(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② 床旁脑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和颅内压监测设备。 ③ 纤维支气管镜(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④ 心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⑤ 儿童转运车及设备齐全的儿童专用抢救车。 ⑥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⑦ 带高频通气或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呼吸机。 ③ 呼气末二氧化碳、代谢等检测设备。 ⑨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 ⑩ 体外膜肺。

(三)技术指标

1、病人收治范围:

① 儿童重症感染并急性脏器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

② 重症哮喘及哮喘持续状态。

③ 儿童急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高血压危象等。 ④ 电击、溺水,急性中毒、严重创伤、多发伤、重大手术后及急性重症胰腺炎。

⑤ 急性心肺脑复苏、呼吸衰竭、ARDS、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各型休克。

⑥ 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其他严重代谢紊乱。 ⑦ 急性颅压增高综合症、脑疝、癫痫持续状态。 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营养不良。 ⑨ 其他需住PICU的重症患者。

2、诊疗技术

基本技术

①心肺脑复苏术。

②气管插管术及机械通气技术(常频)。

③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及Glasgow Coma Scale(GCS)的应用。 ④液体疗法及亚低温治疗技术。 ⑤氧气疗法及无创CPAP技术。 ⑥心包穿刺术及胸、腹腔闭式引流术。 ⑦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技术。 ⑧儿科急诊的转运。 特殊技术

①机械通气技术(高频)及NO吸入治疗技术。 ②床旁血液净化技术。 ③纤维支气管镜技术。

④深静脉/动脉置管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⑤危重患儿镇痛/镇静技术。 ⑥颅内压监测技术。 ⑦电除颤及电复律术。 ⑧体外膜肺(ECMO)。

⑨对外科手术病人,PICU可以提供专科治疗及护理。

(四)人员要求

1.PICU主任:

三级医院PICU主任应当具有3年以上从事儿科急救、重症专业工作经验、至少1年PICU专科培训的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科主任应当具有2年以上从事儿科急救、重症专业工作经验、至少半年PICU专科培训的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担任。 2.PICU医师:

应完成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经过PICU专业培训一年以上,有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资格认证,能独立处置急危重症疾病能力的医师(有医师执业证)。转科医肝必须从事儿科工作2年后方可进入PICU,轮转时间半年为宜,最少3个月。 3.PICU护士长:

三级医院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1年PICU专业培训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护士长应当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半年PICU专业培训的护士担任。 4.PICU护士:

PICU护士要相对固定,具有护士资格证书和护士执业证书并有1年以上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经验,PICU专业培训1年并考核合格,掌握儿科常见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者才能独立上岗。 5.医护人员数量要求:

科室具备专业培训的P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PICU护士与床位比为2.5-3:1。

6.P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转科、进修医师,转科医师必须从事儿科工作2年后方可进入PICU。P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五)科室管理

1.科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2.医护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并有相关制度与程序。 3.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4.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才可上岗。 5.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

6.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

7.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8.医护人员每年对重症医学操作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促进知识不断更新。 9.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重症医学相关技能演练,并有相关记录。 10.医师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1 1.依法执业,健全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

12.科室设施、设备应有专人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1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PICU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科室的管理,建立科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PICU诊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分析,提高医疗质量。

(六)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

1.PICU应有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进行培训计划,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

位职责和履职要求。

2.PICU有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 3.PICU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如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和

Glasgow Coma Scale(GCS),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

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 5.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6.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 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

8.临床质量指标报送制度: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疾病谱排在前10位的病种,按年报送省儿科质量中心办公室。 护理质量:

1.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2.护理人员经过院内、院外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监测与治疗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向家长实行告知义务。

4.患儿佩戴腕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采集各种标本。

5.特级护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无护理并发症。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6.各种管道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 7.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吸痰、吸氧、CPR等技术。

8.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的使用、维护保养、简单故障排除;护士熟悉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用法。 9.危重患者病情有连续的监测记录,危重病人每班评估病情变化,有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转入、转出PICU有记录。

10.定期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七)感染控制与预防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3.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0-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4.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5.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 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②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③ 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④ 辐射式抢救台应当每日清洁,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⑤ 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⑥ 患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⑦ 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及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

6.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

操作技术;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

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

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确保医疗安全。

7.配奶间环境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

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8.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 9.有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10.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

11.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12.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定期分析、评价,制定整改措施。 13.有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

(八)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管理

1.制订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2.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的制度。

3.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率、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重症

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人工气道脱出例数等。

4.有落实相关指标的具体措施,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分析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

5.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 6.防范与减少患者窒息、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7.应当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九)质量持续改进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3.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

范。

4.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白查、评估、分析、整改。 5.科室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

第二篇:重症监护病房与危重症监护医学

【引言】

现代重症监护病房

(

intensivecareunit,icu) 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单位。 自

40 年代开始建立手

术后恢复病房,特别是

62 年建立的冠心病危重病房,在抢救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导致危重症

监护

(criticalcare) 的概念应用于有急性生命威胁的各种疾病和综合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

作中。

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亦为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治技术的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据医学现代化的要求和医院发展的规律,医院必须建立起

icu ,集中危重患者,并采用高尖技术

和医疗仪器设备进行监护和诊断,治疗。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icu 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19 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为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提供

住所,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认为是

icu 的起源。随着

发展,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病房的功能也增加。

1923 年

dandy 在

hopkins 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

房,不但促进医学专业化的发展,而且是较为危重的病人得到集中管理。二次大战前,

dandy 和

cushing 建立起第一个

24 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

1950 年前后由麻醉科医师向外科专业作

了推广。

20-50 年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导致了延髓疾患呼吸衰竭通气支持的需要。美国洛

杉矶医院用

50 多台

铁肺

(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同期为了救治大量呼吸肌麻痹的病

人,

高级麻醉师

ibsen 在丹麦哥本哈根医院里组织其包括医疗等多个专业的专家队伍,

在高水平

的实验室配合下建立起一个共有

105 张病床的抢救单位,给病人进行手动式通气。这个多学科

的和先进的医疗单位就是现代完善的

icu 的最早尝试。几年后,

frank 和

john 在美国又建立起一

个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

病房里设置了计算机监护系统,

系统工程师成为了监护队伍的一部

分,护士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对

icu 内应用的特殊技术有专门的经验,并在

icu 内各岗位担

任具体工作。

这导制护理学分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产生。

58 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

safar 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

并正式命名危重症监护病房。

92 年,

仅美国已大约有

7434 个这样的治疗单位。随着

icu 发展,根据医院各临床专科危重患者的需要,至今

icu 常见的分类

有呼吸监护病房

(ricu) ,冠心病监护病房

(cicu) ,外科监护病房

(sicu) 和内科监护病房

(micu) 。在

少于

200 张病床的小型医院中,一般只有中心性的

icu 。

现在,美国有专门执照的危重症监护医生,其中

2/3 是内科医生,其余是麻醉科,儿科,和外科

医生。内科医生中,约

90% 是肺科医生,但没有经过多专业的训练或在其他的专门的

icu 内培

训,因而

90 年美国危重症监护学会建议资格委员会要求参加工作的医生必须有个月外科

icu 轮

训。

【危重症监护学

(criticalcaremedicine) 和

icu 】

危重政监护的定义是最大限度地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生命的质量而采取及时的高质量的和大

量医学监护的一种医学监护模式。

80 年代就有学者估计在美国每年

200 万死亡者中大约有

1/3 是在

他的真正死亡时间到来

之前

死亡,而且其中有

1/3 可以通过改进复苏技术的现代急症医学而得救。

复苏

概念作基础的危

重症救治,必然包含有

紧急或即时的复苏

延长或强化的复苏

的必然经过。本世纪初期,脊

髓灰质炎使呼吸衰竭成为不能生存的同义词。

但是

铁肺

成功的救活了不少患者,

是医学界看到

了希望,

也认识到了抢救设备和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在逐步了解各种循环,

呼吸危重症发生的基

础上,

创造了新仪器及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支持技术,

延长了气管内插管或切开术,

胸外心脏按压

术,心脏除颤术,心电监测,起搏器的发明和安装,床边心导管术,血气分析,先进的人工呼吸机的发明及应用等等。抢救复苏术的不断完善,延长生命支持的能力不断提高,使简单的

复苏

发展成为

60 年代提出的危重症监护学

(ccm) 的新概念。

而在

63 年第一个

ccm 进修医生培训班出

现在匹兹堡,不久成立了重病监护学会。

抢救危重病人的两个主要环节是:

急症抢救和重症监护,

他们之间存在着若干密切的联系,

但又

有本质的区别。

急救医学的任务及工作重点在于现场抢救,

运送病人,

及医院内急诊三部分。

ccm 主要以重症监护病房为工作场所,

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

工作的第一阶

段主要是院外现场急救系统工作,

第二阶段的工作是从急诊室开始,

在现场初步被处理过后送来

的患者按照医院急诊治疗规范进一步稳定病情,

再根据病情需要使用病床车转送。

分别送入手术

室或

icu 。部分已住院患者出现危急变化需作病床上复苏,相当于此阶段急诊室的工作。手术后

危重患者人需进入

icu 。而病情稳定的患者离开

icu 后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和康复,则属于第三

阶段工作。

icu 的特点和任务】

所有的

icu 均有如下特点:救治极危重的患者,拥有高尖科技和贵重的医疗仪器设备,有熟练掌

握这些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专门医疗医师人员队伍。

危重症监护早期的焦点是在于心肺损害的问题。

intensivecare 原意是强化的或长时间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cpr) 为基础。

从基础生命支持

(bls) 到高级生命支持

(als) ;

此外也包括了紧急呼吸复

苏,

紧急心脏复苏至延续的或强化的呼吸复苏和心脏复苏。

因而可以赢得时间,

使病人自然的或

通过药物和外科治疗恢复器官功能从而使传统观念认为

临床终末期

临床死亡

的病人逆转。

1980 年

shoemaker 等也指出

危重症监护

这个概念已超越了在传统医学中于生命威胁有关的所

有内容。

之所以命名为危重症的

监护

就是他有赖于对生命器官衰竭生理学机制的客观评价,

使

治疗手段得以发展,

并使解决生命威胁问题而设立的生命支持系统能发挥最大效能。

对危重症病

人从第一阶段复苏至运送至

icu 或手术室内手术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

监护

成为该学科的精

髓。

icu 使用价值的评价】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18张病床的内科监护病房于

1977 年至

1982 年期间收治

6680 例患者

中,

icu 患者的病死率为

7.9% ,而全医院包括

icu 的为

13% 。此外,

safar 的另一个资料显示,

1973 年在美国俄例冈州大学中,

当各科独立的

icu 被一个多专业的

icu 取代后,

衰竭患者的病死

率从

30% 降到了

10% 。

这是因为它可以随意自动的对不同状况的患者安排麻醉医生,

内科医生,

或外科医生来及时处理。

如何提高

icu 使用价值,一直是医学界研究重点。在

1986 年

knau 等总结了美国

13 家医院中病

死率最低的

icu 的经验。有四条:必须采用规范的治疗途径。有一个具有相当权威的,可以处理

出入院政策和协调各个医务人员工作的有能力的领导者。

护士要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

掌握重症

监护技术和熟练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护士和医生有十分强的协调关系。

总之,危重症监护医学是目前医学界最新学科,

icu 已成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治疗单位。

监护

icu 的精髓,集中处理危重患者的任务,决定了它的多专业性。规范化管理对

icu 发展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1980 年,美国危重病协会协调会议曾按功能和治疗水平的不同把国内的

ICU 有低到高分为

4 各

等级。但由于

1 级过于简单,难以视为

ICU ,故

ICU 实际上存在

3 个级别,即

i~iii 级。

i ,

ii 级

ICU 由于没有设有专职的

ICU 医师,

ICU 的干预治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见图

1 ,显然无法收容

APACHE2,SPAS 评分较高的较危重的病人,

而护士予病人的比例理所当然的应当降低。

勉强收治

危重病人,

进行危重管理,

将带来严重后果。

伴随医疗法律及医疗保险的高速发展以及医疗市场的竞争激烈,将被淘汰。

ICU 的人力配备是始终是一个

icu 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我国

ICU 起步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

ICU 仅仅是作为医院评级的摆设,因而

icu 及危重医学的发展无从谈起。而

icu 的创建者们也

无法拿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建设模式,

甚至无法确定

ICU 的人员配备的结构和数量,

TISS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原来是通过干预的复杂度从而评估患者的危重度,

现在主要用于评估工作人员

的工作负荷及人力资源配备依据。

因此用于我国目前

ICU 建设的一个理论依据,又重要作用。

10 以下护士与患者比=

1 :

4

10 ~

15 护士与患者比=

1 :

2. 5

以上护士与患者比=

1 :

1 ~

1 :

ICU 的组织和建设

:

1 、

ICU

的模式

目前,

ICU 存在多种模式,如专科

ICU 或综合

ICU ;全时服务的

ICU 或部分时间服务的

ICU 。专

ICU 往往附属于某一专科,故一般来说对本专科问题有较强的处理能力;部分时间服务的

IC U 通常仅在正常工作时间有专职人员负责,其它时间则由病人原所在科的值班人员处理,这种

I CU 可以减少

ICU 专业人员的配备。但从危重病医学发展需要来看,这两种形式均不够完善。作

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目前

ICU 更倾向于向综合性的,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起步阶段,如

果条件不成熟也不妨先从专科或非全时服务

ICU 开始,或专科

ICU 作为综合

ICU 的补充。在我

国,各地区、各医院的条件差别悬殊,因此各类

ICU 均有其合理存在的基础,很难而且也不应

当强求某一固定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

ICU ,

必须是以实践危重病医学为己任,

离开这一宗旨就

不成其为

ICU 了。

2 、人员训练

ICU 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

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许多国家、

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需接受专业培训并

取得资格证书。

目前,

不少

SICU 主要由麻醉医师管理,此与

SICU 形成的历史和

SICU 内大量的处理与复苏、循环和

呼吸的问题有关,

而这些问题无疑是麻醉医师所擅长的,

但并非由此即可以说麻醉医师完全可以

胜任

SICU 工作。危重病医学毕竟不是麻醉学,所涉及的问题更复杂和广泛。目前在先进国家已

专门设有危重病医学教育课程,一代新的专业化

ICU 专家

——

intensivist 已经出现,并承担

ICU 的重任。

ICU 的规模和建制

ICU 的床位数一般约占医院总床位数的

l %~

2 %,但主要应根据本院实际的危重病人数量确定。

在一个

ICU 内,床位数以

8 ~

10 张为宜,超过

12 张床位应另设

ICU ,否则将影响其有效性。不

管何种模式的

ICU ,

做到

在任何时间内平均一个病人配备一个护士

始终是

ICU 追寻的目标,

据这个原则,病人与护士之比约为

1 :

4.25 。与普通病房相比这个比例确实很高,但这是病人的

病情和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荷所决定的,因此应尽可能保证,否则会导致

ICU 质量下降。任

何一个

ICU 都会遇到病人不平衡的问题,普遍的看法并不主张在

ICU 病人暂不充足时将医护人

员调离,因为从全面看他们的工作负荷不轻。

ICU 的职责及与专科间的关系

专业化的

ICU 是完全独立的科室,

ICU 医师将全权负责病人的医疗工作。但同时

ICU 又是高度

开放的、与专科联系最广泛和密切的科室,因此专科医生应参与并协助

ICU 的治疗,特别对专

科问题,

后者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

一般要求专科医师每天至少一次巡视本专科的病人,

并向

ICU 医师提出要求和建议;

ICU 医师也有义务将病情和治疗计划详细向专科报告,以取得理解和

支持。无论在任何时候,

ICU 医师请求专科会诊时,

专科医师均应及时到场。对待

ICU 切忌两个

极端:一是缺乏信任,指手划脚,事事干预;二是完全依赖,将病人弃之不管。这两种态度都是

源于对

ICU 的功能缺乏了解。

5 、

ICU

收容指征

目前还没有十分具体的

ICU 收容指征,

主要凭借医师的经验判断。

毫无疑问,

ICU 收治的是那些

有严重并发症或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潜在风险的危重病人。但并非所有危重病人都有收容指征,

他们只限于确能受益于加强治疗从而获得治愈可能的危重病人。

而目前医学尚被认为不可救治的

病例,如晚期肿瘤、脑死亡、临终状态等均不应进入

ICU 。强调此点将直接涉及资源使用的合理

性和

ICU 利用的有效性。无原则地扩大收容范围,将意味着不能确保对那些真正可以从

ICU 获

益的危重病人的收容和救治。

6 、病人的收容与转出

任何需要进入

ICU 的病人原则上均应仅由

ICU 医师会诊后决定,或由专门的抢救组的负责人决

定。反之,在

ICU 医师认为病人应当转出时,任何专科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病人。对

ICU 的

收容与转出制度必须有明确规定,否则就无法保障

ICU 有限的床位的正常周转和合理利用。

ICU 的人员要求:

ICU 医生可来源于麻醉科、急诊科、外科或内科。挑选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良好的医

学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各种精密仪器、善于钻研及创新的中青年专业人员作为专科医生。

ICU 医生与病人之比为

1 ~

2 :

1 。

ICU 护士的筛选是十分严格的,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而

4h 能够

观察和直接得到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只有护士;

当病情突然改变时,

患者的生命在几秒、

几分钟内

通过瞬间诊断和处理被挽救,

这常常被认为是护士的职责。

这种迅速的判断能力是以丰富的临床

知识结构为基础的。

ICU 医生所得到的关于病人病情发展、

及是否需要修正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

来源于护士。

ICU 护士是危重患者管理最直接、

最主要的人员之一。

ICU 病室内有一批优秀的

临床护士,对医生及病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ICU 护士多来自于外科、

麻醉科、

急诊科和内科。

不论对于

ICU 专科科研工作的设置还是发展来

讲,一批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是非常难得的.

应相对专业化,周定化。

即使专科的特点限定了人

员的淘汰性,护士的流动及反复的强化训练必须受到重视。

ICU 护士不仅要有多专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识,

更要强调对病情系统的认识,

还应掌握各种

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象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从某一专科抽调来的骨干护士,

可以先进行多专科的轮转学习,再进行

ICU 的强化训练。然后.在实践工作中逐渐达到

ICU 护

士标准。

ICU 护士应当是技术全面、

应变工作能力强,

在临床实践及护理科研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专职监护

人员。

其素质标准为:

1 .有为护理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及开拓精神。

2 . 有一定的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病理生理学知识。

3. 有较广泛的多专科护理知识或实践经验。

4 .善于创新及应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及总结经验。

5.实际工作及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6. 操作敏捷、善于钻研、工作细致耐心。

ICU 护士与病人的数字比例为

2 ~

3 :

l 。目前,国内尚未有

ICU 护士的培训中心,现有的

ICU 护士无专业证书,

待遇方面也无相应改变,

这与国际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有差距的。

在欧洲,

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再须进行

6 ~

12 个月的

ICU 专业训练;瑞典是

1 年,奥地利是

9 个月,丹麦是

1 年半.结业者授予

ICU 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室护士。

ICU 病室可以设化验员

1 名。负责常规化验检查。技术员

1 名,负责贵重仪器的维修、保护及病

室内部分消毒工作。

第三篇:重症监护(ICU)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共)

重症监护(ICU)护理工作质量标准

一、 环境管理

1、 科室布局、设施设备符合《中国重症加强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

(1) 应规划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

区域或生活区域。

(2) 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15平方米。

(3) 每个ICU最少配有一个单间病房,面积18-25

平方米,有条件者配备负压病房1-2间。

(4) 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或脚踩式洗手设施和手部

消毒装置,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房间至少每两床一套。

(5) 病床间距符合要求,床间距>1米。

(6) 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做到定时开窗

通风,有条件者最好配置空气净化系统。

2、

3、 ICU环境安静、整洁,舒适。 办公室、治疗室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标识醒目。

二、 人员管理

1、 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2、 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之比不少于

2.5~3:1,护理人员数量与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3、 护理人员要经过ICU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

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4、 护理人员岗位分级管理和使用。

5、 排版体现科学、合理、弹性化。

三、 医院感染管理

1、 严格执行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 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醒目。

3、 具有合理的人流和物流的进出通道,最大限度减

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4、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者分别安置,特殊感染者应安

置在单间病房或进行床房隔离,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

5、 未配置空气净化系统的病室应及时开窗通风、换

气,每日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空气消毒1次,并做好记录。

6、 做好病室地面及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

和物表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拖布分室使用,标识醒目。

7、 落实ICU探视管理制度:

(1) 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

室内人员的过多流动。

(2) 工作人员或探视人员进行ICU病房必须更

衣、换鞋、戴口罩、帽子;外出时需要跟

换工作衣、外出鞋。

8、 工作人员患有感冒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

触患者。

9、 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10、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11、 留置管道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

12、 患者转出后,医疗仪器及床单位应做好终末消毒。

(1) 床单位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

拭。

(2) 各种医疗器械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洁、消

毒。

(3) 呼吸机管道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分钟,冲洗、晾干后送供应室进行集中灭

菌。

13、 各类仪器设备及灭菌物品、一次性耗材、消毒液

等的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4、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

物。

15、 按照Ⅱ类环境的要求,每月对病房空气,无菌物

品、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卫生学监测,有记录。

四、 质量管理

1、 ICU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健全,

并落实到位。

2、 成立ICU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及时反

馈,体现持续改进;并定期进行质量评析,有记录。

3、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ICU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护

理技术操作规范、各类设备仪器的操作及各项急救技术操作等。

4、 严格按照《基础护理质量标准》落实各项护理工

作。

5、 严格落实《特级护理质量标准》,持续24小时对

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详细记录。

6、 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备的执行医嘱。

7、 护士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正

确的治疗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8、 护理文书书写符合《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标准》。

(1) 护理记录内容需客观、准确、及时、规范、

完整,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并且实用医学

术语,并且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达准

确、语言通顺、标点正确。

(2) 每位患者均需建立护理计划;并能够根据

病情及时修订。

(3) 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效果记录应简明扼

要、重点突出,且具有连续性;护理措施

能够体现时效性和个体性。

(4) 护理记录每小时记录一次,因抢救极为患

者未能及时记录的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

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9、 药品管理

(1) 常备药品做到原盒存放、专人管理、及时

补充。

(2) 高危药品专盒存放,标识醒目,管理规范。

(3) 急救车内药品物品齐全做到“四固定”,急

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

(4) 严格落实毒麻药品制度,实行专人专柜双

锁保管,固定基数,护士班班交接,有记

录;毒麻药品使用中,如有残余量按照相

关规定进行处置,并做好记录。

10、 各种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班班

交接,有记录。

11、 严格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

度等)。

12、 落实或者安全管理目标(包括身份识别、用药安

全、危机值的报告等)。

13、 制定并落实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如跌倒、

坠床、压疮、非计划性拔管、谵妄等)。

14、 制定、培训、演练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停

电、火灾、猝死、误吸、输液反应、输血反应、输液外渗、躁动、自杀、针刺伤、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重大意外伤害等)。

15、 落实患者转入、转出交接制度,详细做好患者的

出入室登记。

16、 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疾

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有记录。

(1) 主动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相关的

规章制度。

(2)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主要包

括正确指导患者饮食、用药和活动等。

(3) 患者及家属知晓相关的疾病、药物、特殊

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

(4) 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重视患者的功能训

练。

(5) 及时、客观地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变化,

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第四篇:重症监护病房的MRSA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 , MRSA) 是ICU 内发生高患病率及高死亡率的重要病因,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医院,MRSA 菌株都属于医院获得性,占临床总分离菌株的29 %~35 %,在欧洲,1992 年的研究表明,所有ICU 获得性金葡菌感染中,MRSA 占57 %。可见,MRSA 在ICU 的危害是极大的,现主要探讨ICU MRSA 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以及控制方法,为有效降低MRSA 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1流行病学特征

自从1882 年Ogston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在脓毒症及脓肿形成中的作用后,S. aureus 就一直被认为是感染的一个病因,正常情况下,葡萄球菌在人体许多部位都可以找到,如腋窝、肛周、腹股沟以及前鼻孔等部位。健康成人带菌率在11 %~32 %之间,住院病人的带菌率则为25 % ,其中85 %的带菌者可通过前鼻孔拭子检查发现。高带菌率主要出现在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皮肤病以及长期留置静脉内导管等病人。带菌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任何侵袭性操作及渗出性皮肤病都将使带菌者比非带菌者更易于受感染,而这种感染往往是由所携带的同一菌株所引起 。最近20 年来,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资料显示,在所有医院,MRSA 在S. aureus 中的比例由2 %增加至29 % ,而在500 张病床以上的医院, 则增加到了38 % 。在我国,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在ICU 获得性感染中的比例在逐步增加,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如MRSA) 的大量增多已成为目前医院感染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张亚莉等对ICU 医院感染情况的研究显示,所分离出的127 株病原菌中,S. aureus 有15 株, 而其中MRSA14株。在美国城市医院,入院48 h 内即已分离出MRSA ,这主要发生在以下病人:最近有住院史或6 个月内曾在门诊就诊过,

 新近曾使用抗生素或者是从长期护理机构转来的病人

这些病原称为社区菌株,但并不一定是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从社区入住ICU 的患者,绝大多数有上述情况,从而增加了ICU 病房MRSA的来源。目前,医院内MRSA 感染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健康的医务人员暂时带菌的手,最近的研究发现,带菌负荷(MRSA 带菌病人天数/ 总病人天数) 的作用是MR2SA 感染的独立性先兆, 带菌负荷超过30 % ,则获得MRSA 的危险度增加5 倍,这个因素的作用超过疾病的严重度,通过严格的隔离措施可大大降低MRSA 的感染率。

2临床特征

Girou (1998) 对一个ICU 的研究发现,在4 年内,共收治病人3 686人,有293人(719 %) 感染了新的MRSA ,其中411 %病例为“输入”性,其余病例均为ICU 获得性,Pujol (1996) 等人发现, 鼻孔携带MRSA的ICU 病人,有38 %的病人出现MRSA 菌血症,比MSSA 高出4 倍,住院期间,三分之一的带菌者发展为感染,这些感染的半数是肺炎或血液感染,医院获得MRSA 感染的死亡率在血液感染中达到50 % ,在肺炎则为33 %。在ICU 病人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病原菌,Vincent 等研究的836 例ICU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菌株分布依次为:金葡菌(3117 %) 、铜绿假单胞菌(2918 %) 、酵母菌(14 %) 、不动杆菌属(919 %) 、埃氏大肠杆菌(618 %) 、肠球菌(514 %) 。一些需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如心肺停止、创伤后早期出现的肺炎以及神经系统或神经外科疾病似乎容易被金葡菌感染。Sirvent 等研究了因头部创伤而入住ICU 的病人,其气管带菌与早期通气性肺炎发生的关系, 他们发现68 %的病人有金葡菌种植,而且,如果是在24 h 内种植,那么发生早期通气性肺炎的危险度为2819 ( 95 %可信区间为1159~4815) 。

3危险因素

医院获得性MRSA 带菌和感染的危险因素通常认为是:老年患者、男性、曾有住院史时间住

院、入住ICU、慢性病患者、先前和长期应用抗生素、伤口的存在及大小、暴露于带菌或感染病人之中、侵袭性留置设备的存在 。暂时或长期带菌(3 年以上) 可发生于身体的多个部位,最常见的部位为伤口、鼻咽、气管(特别是有插管时) 以及会阴。在特殊情况下,可通过环境表面或空气传播,如在烧伤病房或插管病人。Rello 等的研究结果显示,ICU MRSA 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类固醇治疗(RR = 3145) ,机械通气大于6 d (RR = 2103) ,先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R = 2176) ,年龄> 25 岁(RR =1150) ,然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似乎是先期使用抗生素( P = 01000 001) 。与其他许多研究一样,这一研究提示,早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MRSA 感染,另外,系统性抗生素的使用,病人接受选择性的消化性去污染,可增加葡萄球菌在口咽的种植。肝移植患者感染一些耐药菌株(包括MRSA) 的机率在不断增加,在1990 年到1998 年,23 %的肝移植患者感染了MRSA ,特别是手术后早期(32 %是在手术后14 d 内) ,感染的主要来源是血管内导管(39 %) 、伤口(18 %) ,腹部(18 %) 和肺(13 %) ,危险因素包括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血清阴性、以及术后转院。在那些MRSA 感染中,30 d 内的病死率为29 % ,但源于肺部和腹部的菌血症病死率为86 % ,而源于血管内导管的感染,病死率仅为6 %。慢性病及急性重症可能在皮肤或胃肠道形成耐药微生物, ICU 病人与其他住院及门诊病人比较,其前臂MRSA的浓度要高得多(RR :2148 , 95 %可信区间1134~4143 , P = 01000 4)。MRSA 感染不仅在肝移植患者,同样在修复术患者如血管内移植术、矫形外科等,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识别和控制这些因素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手术部位、表皮、深部组织器官等均可被MRSA 感染。最近的一个研究显示,前鼻孔携带MRSA 的单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是腹部获得性MRSA 感染的一个显著性危险因素(RR : 6112 ,95 %可信区间1141~2616) ,

感染MRSA 的病人比无MRSA 感染者在ICU 的住院时间要长,重复手术次数要多 。 4感染控制方法

由于MRSA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医院都是获得性的,因此需要制订相应的方案以降低进一步的传播,通常用来控制MRSA 传播的方案如表1 。

表1MRSA 的感染控制方法

方法效果评价

1 、筛选

病人对阳性者隔离,则效果佳,花费少

工作人员阳性率低,费用高

2 、洗手有效,但依从性差

3 、抗生素

特效药广泛应用莫匹罗星有效,但会出现耐药

系统性用药使用常用药会出现耐药,其他如利福平、梭链孢酸副作用大

4 、清洁身体一些消毒剂有效(如聚烯吡酮碘、洗必泰、三氯生)

5 、集中病人

完全隔离/ 病房封闭有效,但难度大

单间隔离有效,但需严格病房间的封闭

6 、事先识别带菌者和先前感染者采取整体隔离,有效

7 、使用隔离服尚无证明有价值

8 、使用手套诊治不同病人时更换则有效

9 、清洁环境在慢性爆发中无效

ICU 的环境物表有可能是MRSA 的来源,包括先前并未被注意的物表,最近的研究发现,26 %的计算机键盘和15 %的洗涤槽水龙头把柄种植有MRSA ,这个带菌率实际上比ICU 其他环境物表要高,由此可认为病人感染并非仅局限于房间内 。引起爆发的MRSA 与零星感染的MRSA 比较,前者具有显著长的存活时间(1~3 月) 及较高的浓度。这再次强调了MRSA 重

感染和重暴露的重要性。虽然MRSA 带菌和感染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有人对这些控制方案的效率及费用提出了质疑, 不过, Chaix等的研究表明,每治疗一位MRSA 患者,其平均费用为9 275美元,而感染控制方案的费用平均每人340~1 480美元,方案对降低费用及患病率都具有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对入住ICU 的患者,进行选择性的检查筛选及严格的隔离措施,是最有效的控制ICU MRSA 感染的方法。

5防 治

实行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传播途径。MRSA 广泛存在于医院内,不仅病人及医务人员是MRSA 的重要宿主,而且病区的各类物品均成为MRSA 定植部位。首先对ICU 病房进行了封闭消毒,对MRSA 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分别进行了单人房间隔离或床边隔离,同时注明感染标记。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及各项操作前后,均用流动水洗手,操作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后用0125 ‰洗消净泡手1min。为每一位病人配备一套专用查体用具(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 ,每天用1 ‰洗消净擦拭1 次,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病人用物、医疗器材污染或可疑被污染时均要进行清洁、消毒、再灭菌后方可使用。桌面、窗台、床架每天由卫生员用1 ‰洗消净溶液擦拭,保证一桌一抹,用后彻底消毒。病房、治疗室、处置间、洗手间、走廊及值班室拖把分开使用。每天通风换气3次,每次不少于30min。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并每周公布一次。加强重点监测检查,对每一位进入ICU 病人于当天立即进行幼稚菌学监测MRSA ,以确定转入前细菌的种类。凡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需隔日连续3 次做检验,结果回报后立即分析感染或定植细菌,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决定用药。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每月由科主任、护士长对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材及医护人员的手、鼻前庭进行细菌学重点监测,以便及早发现病原菌,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ICU 大多是危重病人。不能经口进食,引起营养摄入不足,使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应采取中心静脉营养、管饲营养或其他途径来保证营养的供给,提高机体抵抗力。另外病人应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都可降低病人自身的免疫功能,增加了MRSA感染的机会。因此,安全有效的应用抗生素十分重要。因MRSA 抗菌作用不依赖于药物浓度, 而且依赖于作用时间。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定时给药,同时认真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根据情况调整用药,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缩短用药时间

第五篇:“爱”------在重症监护病房延续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些见惯死亡的护士们也许面对病人的病痛比一般人更不能感同身受,而ICU的护士比一般的护士更接近生命消逝的底线,她们面对生老病死是不是更漠然?

8月22日下午3点左右,电话响了……,护士长拿起话筒。 ‚你好,ICU,请讲……好的‛

‚快!准备抢救物品,有个非常严重的颅脑外伤病人要立即抢救……‛ 大家快速准备好抢救所需物品的同时,病人已经在急诊医生护士以及姚主任的亲自护送下转至我们重症监护病房,当时病人的伤式可以要惨不忍睹来形容,全身是血,口腔、鼻腔、耳朵不停的向外流着血液和脑脊液的混合物,整个头面部血肉模糊……当时情况非常危急,病人意识丧失,血压测不出,双侧瞳孔不等大,无对光反射,立即,配合医生插口咽通气导管开放气道,护士长连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其他人同时迅速地建立了静脉通路、采血化验、备血……紧急处理后立即将别人送至手术室进行紧急手术……在姚主任和祁主任4个多小时全力救治后,这个67岁老人的命被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于19:30术毕返回重症监护病房,入室时处于深昏迷状态,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可是,老人的家人一直没有联系上,直到第二天,家人来了……可来的人说不是患者的儿子。原来,老人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来的人也只是他的几个侄子,那就让这几个侄子轮流照顾着吧。

‚久病床前无孝子‛之前我根本不相信这个话,但是,这次我亲身经历了后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真的是什么人都有!经过短暂的照顾后,老人的侄子们都

以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全部离老人而去撒手不管了。他们可是老人唯一的亲人啊!怎么可以怎么没有良心?

病人无医,将陷于无望;病人无护,将陷于无助!大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所有人都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就连护工阿姨都主动帮忙,老人所以的所有的生活护理事项都要我们来完成:擦拭身体、护理口腔、给病人喂食、2小时翻身一次、接大小便……患者既往就有老慢支,再加上长期卧床,所以痰特别多,有时侯简直就是呈喷射状,痰液喷射到衣服上,胳膊上,甚至脸上,嘴上那是经常的事,那种感觉真的无法表达了……可是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因此而嫌弃、厌恶甚至半点怨言!跟老人的康复相比,这些事已变得微不足道了……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来自一砖一瓦’,个人的力量犹如汪洋中的一滴水,无数滴水汇集在一起,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我们的力量就将势不可当。尽我们所能,将爱延续,让危重病人的生命在这里得到痊愈和延续,也正是由于每个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徐卉

上一篇:组织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下一篇:专职安全员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