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因在中西方传播中的适应和改变——对齐鲁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

2022-09-12

一、引言

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山东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其中, 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建立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上、并从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儒家文化, 与世界上的多元文化能长期共生, 是因为儒家文化能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

模因论作为人类文化进化阐释的新理论, 近年来深受语言学家的关注。模因最初是由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道金斯在其经典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在书中, 道金斯指出, 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 那些被不断复制与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社会行为以及观念等都是属于模因。心理学家布莱克摩尔是模因论的另一大贡献者, 她指出模仿对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布莱克摩尔的理论中, 模仿是人类自然而然拥有的一种能力, 所有人都是在互相模仿中渡过他的一生的, 模仿是文化复制的核心。

在我国, 学者何自然也探讨了模因论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交际中的作用。何自然指出:语言的形成过程就是模因, 模因是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无论是字、词、句, 还是篇章, 质押是可以通过模仿来进行复制和传播的, 都能被称为是模因。现在文化学者霍尔说过, 文化就是交流, 交流就是文化。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并为之服务的,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使得语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模因在中西方传播中的适应和变异

以Gabora为代表的文化进化观认为, 通过模因, 文化进化以及生物进化可以形成有机的联系, 同时也认为模因是除基因之外的另外的一种进化方式。在文化进化论观点钟指出模因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文化进化的单位, 其和文化或者是社会表现形式以期存储在了人类的大脑之中。对于秉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来讲, 模因发挥出了基因的作用, 是第二种类型的复制因子, 体现在每个人的大脑或者是社会组织中, 或者储存在书籍、电脑和其他的知识媒介之中。模因在中国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晚, 但是随着模因学说的引进,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模因学的研究。我国的学者先后把The Selfish Gene和The Meme Machine译成中文, 并对模因进行了介绍和研究。海外学者王士元、戴浩一等人先后在各自的研究之中都指出, 通过模因, 可以对人类语言的心理、社会以及文化的基础等各种问题展开研究。桂诗春教授在《语言与文化》第二版的序言之中曾经强调模因、大脑以及文化三者之间存在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必须要对这种密切的联系进行重视。自此之后, 很多学者都投入到了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中来, 如鲁川将其用于汉字基因工程研究。而对模因现象更广泛的讨论还是在语言研究领域, 例如何自然、何雪林, 谢朝群、李冰芸等。徐盛恒就语言模因介入文学研究进行了探索。何自然等人在模因与翻译, 模因与修辞、模因与幽默、模因与广告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开启了模因研究的新局面。谢朝群、何自然、Susan Blackmore分别从模因的定义、模因的传递模式、模因论的学科基础、模因的研究范围及其科学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模因作为一种信息单位, 同时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并不是通过遗传的方式得以传播的, 模因其实是通过模仿的方式传播的 (它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 像是大脑的病毒, 可以重组人的脑子, 使之成为它更佳的栖息地) 。尽管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但是各民族的文化之间依然有着许许多多相似与相通的地方, 这些地方可以通过模因的方法来相互模仿、相互复制和传播, 从而达到了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文化的内涵虽然繁复、多面、内容丰富并且各具特色, 可文化模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和传播的媒介便会生根发芽, 传播文化的因子。文化就是模因组合。

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 经常会遇到不能理解或者是特别陌生的地方等各种文化空缺现象。在有的时候, 在某一种语言之中所存在的词在另外一种语言之中却没有和其对应或者是契合的词。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词汇空缺。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 可以将本文化之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来。语言的发展以及丰富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而词汇空缺则反映出了文化空缺, 体现出了文化差异。模因在消除词汇空缺方面主要是通过模仿原文化中词汇的读音或谐音。因为文化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要知道一种文化中有的不一定总能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中直接反映出来。例如:在表达jiaozi (饺子) 、toufu (豆腐) 、kungfu (功夫) 等等这些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时, 就是用的汉语拼音或其拼音的谐音。

三、对山东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

英国学者切斯特曼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文化的模因库。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模因库, 其中的齐鲁文化作为这个模因库的成员, 是中国文化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论认为, 模因的最终目标是复制一个自我, 复制的越完整越好, 但是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传播的过程中会经历适应, 变异。山东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必然会享受到文化模因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的益处。

摘要: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员, 是中国文化模因的载体之一, 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模因库的重要成员。模因论认为, 模因的最终目标是复制一个自我, 复制的越完整越好, 但是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这种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的适应、改变正是对山东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

关键词:模因,文化传播,齐鲁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54-64.传统文化

[2] 蔡少莲.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 (3) :33.

[3] 谢朝群, 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 2007 (1) :31-36.

[4] 任开兴.语言模因论观照下词语的变异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10 (3) :5-9.

[5] 陈琳霞, 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108-114.

上一篇:浅析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